学校怎样开展法制教育

2024-06-04

学校怎样开展法制教育(精选8篇)

篇1:学校怎样开展法制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怎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介绍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经验,希望该探索能为其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技能人才 课程设计 实践课程

1.机电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所处有“中国制造第一县”之称的江阴市,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讲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加工制造类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升级改造的局面,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双创型技能人才。为助力企业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机电系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出发,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优化以适应新常态下的用工需求。对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理清机电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构建由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实践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科领域广泛且实践性强,课程涉及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微机应用、数控原理、编程和机床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对就业岗位群大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的教育。在基础理论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法规、政策和文化等知识,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在专业知识方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教育方法以改进课堂教学,做到结合创新创业要求传授相关知识。

2.1优化课程设计,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在学生全面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设情境、模拟企业架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样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达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和感悟创新创业的意义。

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减理论课时和增加综合实践拓展课程,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学时已由原来的28%增加到34%,这样机电专业每学期都有充足的实践课程。一、二年级侧重于机加工轮换实习、机电设备的拆装、测绘及二维三维图纸的绘制;三年级结合理论课程,引入机械课程设计、电动和气动控制训练、生产实习等内容;四年级结合专业课程,进入单片机接口训练、机电产品设计训练、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最佳途径。

2.2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劳动部GYB课程嵌入人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让绝大多数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并用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以机电一体化五年一贯制班级为例,为教授创业专业知识,在四年级开始SYB课程和领航者培训课程,进行创业模拟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

面向机电系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生活中的创新”,收集近50多个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作品,编制成《机电专业创新作品集》。教师结合科学技术原理讲授与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学校现有的广播、校报及网络等各种资源对创新作品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利用创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工程、生活等方面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新的创意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技术革新的欲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力。

2.3多渠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没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师资,就不可能实现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途径是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做到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深度合作,机电系多次指派教师到制造类相关高新企业实习锻炼,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新品开发情况以转化为创新创业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机制,引入在技术革新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技师担任导师;收集毕业生中的创新创业典型,聘请为成功人士为兼职辅导员,不定期地邀请创新创业牛人来校做讲座。通过一个个现实的成功案例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3.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机电专业教学之外的活动课,而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获得创新创业思维后自觉运用于专业学习中,更好地领悟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的领域宽、知识面广,弥补专业教育的局限性。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与机电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技巧和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及时转化为成果,只有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开展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方法。

4.营造校园氛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营造校园氛围。

4.1开放实习场所,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实践平台。

机电专业是一个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正是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多个学科的专业实验室。机电系有计划地将电动气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内对各类需求和层次不同的学生开放,以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

这样做除拓宽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面外,还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创新创业想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2以丰富的课外活动发展创业创新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根据机电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多样的社团、模拟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拓展和丰富了机电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教育。

自2008年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开设了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已有近2000名机电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金点子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三维建模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坚持每月开展创业大市场活动,组织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好的创业项目,巧用营销技巧,赚取利润。同时,学校还专门开辟了一些店面房,作为学生创业园,以此作为实施新创业教育的大舞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挖掘可开发的项目和市场。有些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点等现有资源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并从事一些简单产品的加工等,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也是机电专业的一大特色。

5.结语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的是强化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和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平台,机电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都得到了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截至目前,机电专业已有50多名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包括省级、市级或校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创立属于自己的公司等。通过一系列实践,形成上课学技能、课余探索创新创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氛围,目前“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张燕,白丽.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分层次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2]刘有余,刁杰胜.职业学校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5):104-1.[3]田蕾.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4]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5]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5.

篇2:学校怎样开展法制教育

1.学校文化的含义

(1)什么是学校文化?关于这个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有的说:“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等,其实不管怎样去表述,学校文化这个词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它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学校文化理解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或者更具体地理解为一种学校的做事方式。

(2)尽管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学校这种特有的做事方式,但要清晰地分析与把握它却并不那么容易。学校文化的存在状态是复杂的,从结构上可以将学校文化划分为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从抽象层次上可以将学校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而每一种划分都可以进一步再细分为更具体的亚文化类型。但学校文化决不是这些亚文化类型的整体累加,学校文化是一种整体的风貌,是一种直观、质朴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历史,浸润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她通过学校的故事、仪式、英雄、传说等方式提醒和告诉每一个生活在学校中的人:学校提倡的做事方式是什么?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不仅有结构的差异,而且还具有类型、层次等差异。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种渐进、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将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地套用“化整为零”的习惯性工作思路,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种整体演进的结果。

(3)学校文化对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两条途径(两条途径一般指学校课程和学校文化)之一,学校工作的有效性受着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对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声誉影响极大。但学校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会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也可能演化出某些状态,阻碍学校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变革发展。应该理性地认识学校的学校文化,在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持续地保持改造和重建学校文化的能力和机制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条件。

2.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

(1)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一种境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个性化的学校必然有独特的学校文化。这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正是学校发展的保证。而高品位的教育必须有高品位的管理才能得以实现。从古典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到现代管理学派再到文化管理学派,尽管这种发展只是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但却昭示了当前世界管理实践界的努力方向,现在各行各业对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视无不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学校本身作为一个以文化养育文化的单位,强调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自身存在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2)如前所述,学校文化是一种整体风貌,学校文化现实的存在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状态不仅与时代有关,更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成果不可能是一个“焕然一新、截然不同的新东西”,而只能是一个原有文化更新和发展的新层次。同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目标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向着目的的求索过程”;因此这个建设过程决不可能是一个“冲刺过程”,而只能是一个“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不是我们可以清晰描述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多少有赖于我们对原有学校文化的认识程度,有赖于我们对学校文化发展期待的合理性,更有赖于我们学校文化的“研究过程”的投入程度和研究能力。

(3)学校文化建设应是一个持续的学校行为,建立一个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学校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使学校成为一个良好的“自我更新组织”,建立起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更新机制,这显然比分析和讨论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二、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憧憬

1.学校的教育目的观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是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总体要求下,中山路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如果换一种思路思考的话,实际上我们要回答:“接受过中山路小学6年教育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什么才是受过教育的人?古往今来,回答很多,有强调自身发展的,有强调服务社会的等等。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受过教育的人除了应掌握众多的知识形式和认识形式以外,审慎、勇气、克制、仁慈以及明智、思想独立、智慧、幽默和活力等品质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那么,什么才是受过中山路小学教育的人呢?(讨论之一)

2.办学精神和办学主张

其实,不管是中国的教育家还是外国的教育家,都认为受过教育的人除了关注自身以外,还应该关注其他人;在强调个性张扬的同时,也强调自制;在强调基础时也鼓励创新……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点是中外教育共同的努力,所以,和谐成为主旋律。中国历来重视规范,这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在大力提倡创新的时代,规范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阻碍创新的借口,使“创新”经常性地成为各种活动的装饰词。因此,办一种“规范而自由”的教育是一种时代的召唤,但更是一种现实的挑战。

培养规范而自由的学生,当然需要规范而自由的教师,这样才能有规范而自由的学校才能有规范而自由的教育。这是理想和追求,但如何保持规范和自由两者间最大的张力,这是现实和挑战。规范的越多,意味着自由就越少;自由越多,则规范就有无法落实之惧。看来,规范是一定要有的,但规范什么?(是方法?内容?是思想?行为?)哪些是必须规范的?哪些可以规范?哪些不能规范?规范的标准(底线)是什么?这样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变吗?在学校的工作中,各方面的规范是如何产生的?谁在起决定作用?这样的若干规范又怎样才能得以落实?同样相对于规范而言,自由又是什么?谁的自由?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等等(讨论之二)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原则(讨论之三)

1.研究性。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持续的生成过程,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有赖于我们研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应该变成学校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研究过程。

2.过程性。这个过程性不仅是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本身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希望关注建设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结果实际上是很难把握的,如果我们只是将眼光盯在最终的结果上,那我们不仅难以真正地实施我们的“建设行为”(如果有的话,很可能也是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而且我们一定会轻易地忽视我们工作、做事方式的“文化意义”,而我们期待的理性、仁慈、宽容等品质却只能蕴藏在这些方式中。(而关注“过程”也是我们学校历来的关注点,可以发扬。)

3.渐进性。这种渐进不是一种简单的由少到多,而应是一种整体的由浅到深、由薄到厚的渐进发展的过程。应全面启动,层层递进。

研究、过程、渐进都要体现“规范而自由”的办学精神,而公正、仁慈、宽容、理性是“规范”最起码的应有之义。

(二)基本策略

1.将文化建设过程变成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之四)

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涉及到全校的每一个角落,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来说,大致可划分为教育、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含组织机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校评价、管理者等)等等,但研究起点可选择在教学,因为教学涉及到的人多,是整个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从研究者而言,可以是学校集中力量研究的课题,可以是职能部门研究的课题,可以是合作小组研究的课题,更可以且应该是每个学校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事实上,人人具有课题研究意识才能推动学校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保持学校文化发展和更新足够的冲击力,一种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氛围才能营造出来,自主的教育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研究课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知识教学的结果以外,要用多少精力、意识来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或者说有没有关注过知识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本身的文化意义?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做出的规范有哪些?是根据什么样的需要做出的?做出规范的目的是什么?在内容、授课方式、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哪些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或者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教师自己授课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做法真的是正确、合理的吗?如果过去看来是可行的,现在就一定可行吗?课堂教学中规范是需要的,但底线是什么?不同年级的规范底线有无变化?有没有我们设定的规范妨碍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的发育?课堂中规范的对象是教师?是学生?是内容?是方法?还是情感、态度?等等

如果需要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思考的话,那么学校管理中的组织机制、教师评价与管理、学生评价、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如何为此做出调整?学校科研如何为学校的这种调整提供服务、做出努力?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和每一位职工如何适应这种要求?等等。

2.使学校日常活动“有价值地”开展(讨论之五)

现在学校的繁杂不容质疑。学校各种评比、赛课、展示不断,但学校文化却正是在这些繁杂中孕育发展,不同的应对方式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的学校文化也就带来了不同的教育质量和不一样的学校形象。(问题是:学校应当参与或承办什么样的评比、赛课、展示等活动?一旦做出决策,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其中?)关注日常活动的过程,让每一项活动有价值地进行,也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有价值地开展日常活动就是需要提高活动中的过程意识,就是关注内容及其行动方式,关注内容和行动方式的文化、道德意义。

3.学校文化建设年:主题长作业。(讨论之六)

所谓“主题长作业”,指的是围绕某一主题,引导老师或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一般在一个月到一年)进行调查、研究、合作学习等,形成成果后采用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展示的活动。可以作为长作业的主题很多,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形成学校的“文化习惯”。如,历史、读书、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仪式、讲座、标准讨论(什么是好教师?好学生?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等)、文集、汇报、展示等

许多“主题长作业”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现实反思――行动等。

学校文化建设思考题 :

1.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教师和学生)有什么特点?

2.我们学校应该有哪些基本规范(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必穷举)?哪些是必须规范的?哪些不能规范(不合理的规范)?

3.在学校的工作中,各方面的规范是如何产生的?谁在起决定作用?这样的若干规范又怎样才能得以落实?

4.相对于规范而言,自由是什么?谁的自由?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5.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6.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知识教学的结果以外,要用多少精力、意识来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

7.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制订的规范有哪些?是根据什么样的需要制订的?制订规范的目的是什么?在内容、授课方式、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哪些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或者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

8.我们自己授课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做法真的是正确、合理的吗?请举例说明并作恰当分析。

9.课堂教学中规范是需要的,但底线是什么?不同年级的规范底线有无变化?有没有我们设定的规范妨碍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的发育?

10.课堂中规范的对象是教师?是学生?是内容?是方法?还是情感、态度?等等

11.学校可以举办什么样的评比、赛课、展示等活动?一旦作出决策,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参与其中?

12.学校的日常活动,如周一升旗、卫生保洁等等,哪些可以进一步精致化,甚至课程化?如何发挥老师或学生的自主性?

13.什么是好教师?好学生?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

14.什么是好班主任?好的班集体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心中理想的班集体应该是什么样的?

15.我们学校可以开展哪些“主题长作业”?它可以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习惯”吗?

16.我们学校新的教育理念(草案):

办学理念:办规范而自由的教育,过完整而幸福的生活。培养能够创造和享受完整而幸福生活的人并通过完整而幸福的生活培养人。

校训:亲近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的根本,世界的文化是我们的眼光。

教风:严谨而创新。严谨包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科学而规范的行动,创新指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都要不断追求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

学风:规范而自由。规范即了解并遵守必要的规则,形成良好的习惯;自由即不被成见束缚,有创新意识,能够时时进入自由自主地学习空间,享受学习的愉悦和成绩。

校风:合作齐向上(暂缺解读)

这一套新的教育理念哪些是继承了我校优良传统的?哪些是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而又切合学校实际的?哪些是需要有所改进的?每一个答案都应简要地阐明理由。

篇3:怎样开展养成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无疑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 我个人积累了一些方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班主任有正确和高度的认识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班主任通过精心设计黑板报、墙报营造育人氛围,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无声的思想教育;利用班会、周会组织学生开展“怎样热爱学校”、“怎样尊敬师长”的主题讨论, 用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班会和校园网宣传各种优良品质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促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中, 形成一种信念, 一种约束力, 为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班主任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班主任的言行、工作态度、意志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作为班主任, 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为学生作出表率。如:见到教室的地面上有废纸, 自己主动弯腰捡起来;班主任的着装要朴素、发型要大方;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吸烟, 就要做到自己不在学生面前吸烟;班主任教育学生讲文明, 自己就不要讲粗话等等, 这样, 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制定严格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 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

为此, 我们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在校一日流程》、《班委岗位责任制》、《教室卫生人人承包制》、《学生住宿管理规定》、《违纪学生处罚条例》等等。这些具体细致的规范基本涵盖了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行为提供了依据。正是由于规范明确, 所以既便于执行, 又便于检查, 为养成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四、从平时的点滴小事抓起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 不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 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 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主动给教室里的花浇水等等。在这方面, 我们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举行了“弯腰捡起一片废纸, 拍拍手为自己喝彩”的活动;举行了“脚下留情, 关爱生命”的爱护花草活动;举行了“孝敬父母, 为父母洗脚”的活动等等。

“百尺高台, 起于垒土”, 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 如果抓得好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所以, 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点滴小事抓起。

五、制定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班主任要依据学校评价机制建立个人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养成教育中, 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通过奖励优秀个人、团体, 激励后进。为了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专门设立了进步奖 (每班五名) , 每学期还要评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对班集体评价时, 采用先由班级自评, 再由教师评, 最后由学校评定的方法, 评价出“文明班集体”、“优秀班集体”, 并在教室悬挂流动红旗, 以此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好胜心。另外, 我班还设立了“文明之星”、“希望之星”等荣誉称号, 来奖励班级个人。这些活动, 激发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六、要长期坚持, 反复抓, 抓反复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 需要反复抓、抓反复, 切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教育的作用体现在日久天长的潜移默化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将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学习的每一天, 对每学期、每阶段的工作都有一个总体把握, 不断增强工作的计划性, 提高工作实效。

为此, 我们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反复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如:根据学生特点, 开展“新时期如何学雷锋”、“我为学校做贡献”等活动, 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反复抓、抓反复, 日久成习惯, 习惯成性格, 性格定命运。”这句话, 就是养成教育长期性的最佳写照。

七、实现养成教育多渠道、网络式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它在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运用教育方法、进行集体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不过, 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促进, 相互配合。

篇4:怎样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

一、必须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德是育人之首,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一个人失去了德,就谈不上有任何才能,更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可能主持正义、维护公平。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好育人目标和育人计划,认真研究德育教育的方案,制定实施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二、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集会、重大节假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精心准备讲话的内容,抓住典型、树立典范,促进学校学生健康发展。可结合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禁毒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每周的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应将班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学习榜样进行介绍;可举办“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成长的影响”辩论会;可讲身边的模范人物的感人故事;或举禁毒、法律案例、进行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抓住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良好品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社会学科,要让学生学会:辨别美与丑、是与非;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怎样结交朋友;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基本国情,加强民族团结;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等。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

1、建立学生德育的评价制度。

2、建立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3、建立学生操行评价机制。

4、建立优秀学生评价档案。

四、充分发挥党支部、团委、少先队的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1、要树立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学生的表率。

2、以党支部、团支部牵头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5:怎样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教育教学管理包括哪九个方面的工作?

答:教育教学管理包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和完善评价制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怎样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答: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颁布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停课或提前结束授课。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五、六年级不得超过6小时,其它年级应适当减少;初中不得超过7小时。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为10 小时,初中为9 小时。节假日严禁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怎样规范教学工作?

答:学校要加强教与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备课(预习)、上课(听课)、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辅导(复习)、布置批改作业(作业)、课外指导(课外学习)、教学改进(学习改进)、成绩考核等方面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加强检查指导和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特别要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质量分析的基本要求;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学生作业负担适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初中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除外语课和壮语教学外,学校要以规范的普通话为教学语言。

怎样落实教学工作检查?

答:要采取自查、互查、领导检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进度、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加强师生双向交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要落实听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15节,年级组、学科组组长以上每学期至少听课20 节,小学校长每学期听课至少25 节,初中校长每学期听课至少20 节。教师和领导听课、评课均要有记录。

怎样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答: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学校教育科研计划,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处和教研组的作用,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改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怎样改进和完善评价制度?

答: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班级、学生的名次和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和谐环境,鼓励全体师生走向成功。

怎样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答: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由学校、政教处(教导处)、团队组织、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优化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怎样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答:学校要与所在社区建立联系,聘请校外教育辅导员,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遵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可建立家长委员会,使其了解学校的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集中反映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怎样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

篇6:学校怎样开展法制教育

湖头镇水由联小

董延华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技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要让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科技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是促进青少年从小接受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熏陶,开展有益的科学实验活动,课外的科技活动,户外的观察活动以及有启发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青少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启蒙、深化、激发、有机结合

浅析怎样开展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

现任美国《Science》杂志主编说:“目前人类社会面对各种挑战,最重要的事就是科学教育,希望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能够变成社会上更多人的思维方式。”可见,科学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技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要让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科技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是促进青少年从小接受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熏陶,开展有益的科学实验活动,课外的科技活动,户外的观察活动以及有启发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培养青少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开展科技教育已迫在眉睫。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付出太多的辛劳,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结合农村和城镇学校的实际,就如何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出了七点思路和方法。

一、以科学课、劳技课启蒙科技教育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天才人物也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来自于长期学习中的不断地积累,未来的伟业,开始于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小学自然课教材,采用了融丰富的自然事物和知识为一体等图文并茂的、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青少年从小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启发科学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智力,引导青少年“卷入”科学奥秘的发现过程,启发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和研究大自然的奥秘。对学生从小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小学自然教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人体、水、空气、力、机械、声、光、热、电、磁、地球、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丰富了科学教育,为以后接触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光的传播、眼睛的科学、彩虹的秘密,动物的进化和驯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科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可以给学生晓之以理,丰富科学知识。

二、以科学实验活动深化科技教育

科学实验是科技工作者取得科学依据的重要手段,也是青少年深化科技知识、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怀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进行实验操作,把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有意创设生动地展示科学意境,揭示科学知识奥秘,诱导学生进入一个认识自然、探索科学原理的境地,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自然科学实验很多,诸如种大蒜、浮与沉、磁铁游戏、轮子省力、制作指南针、茎的扦插、叶的蒸腾等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过程,要求学生要一丝不苟地忠实于观察、记录各项实验的过程和变化及其数据,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实验结果,科学秘密才能被发现。如在种大蒜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学生看、闻、尝、摸等方法,观察大蒜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来认识大蒜,再通过种大蒜活动(盆栽大蒜),了解大蒜种植过程,并进一步观察大蒜发芽和生长过程。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大蒜生长的科学知识。诸如此类启发性、科学性的实验活动很多。如声音的传播、食物的营养等等都是很好的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而深化科技教育。

三、以科技竞赛活动激发科技教育

科技竞赛活动是激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动力。科技竞赛活动也符合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征。明代教育家阳明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近几年来,国际上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和创造性教育很受重视。在我国,积极开展青少年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如奥林匹克学科学竞赛系列活动、发明创造和科学论文撰写比赛活动、生物百项活动、百科知识抢答赛活动,电子测向活动等等。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也可以使学生在选定的科技活动项目上或在完成各项实验过程中能较深入地钻研有关知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越高,就会越深入学习,就越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的三小科技竞赛活动,可以说是多学科全方位的科技竞赛活动,经常开展这样的“三小”竞赛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如有的学生对小创造小发明颇感兴趣,在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中显露自己的才能;有的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和发现规律,学习撰写科技小论文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在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发下,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便可蓬勃发展,这对培养我国新世纪科技后备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以科技基地建设充实科技教育

科技基地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科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途径。科技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的机会。我们农村与城镇学校受设施、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教学中的某些观察,实验内容在学校内很难完成,因此要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基地充实科技教育。当前,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科技基地很多,如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馆,加强直观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和自行探究知识的需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建学校自己的科技基地。

五、以户外观察活动补充科技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利用科技夏令营、春游、秋游等一系列活动,开展知识性、趣味性的户外观察活动,是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补充,如一些动物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成群的鸭、耕地的牛、田野中的蟋蟀、蝗虫、河水中的鱼、虾、螺等,都是学校活生生的科技教材。还有农村自然环境是很好的植物园,田里生长的各种农作物,山上野生的各种树木、药材、花草等也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科技教育的观察材料。比如,小学自然课《各种各样的茎》一课,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是很抽象和枯燥的,如果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户外田野观察一些植物的茎,如甘薯的匍匐茎,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立茎等等;这样得出茎的概念可谓“泾渭分明”。因此克服以往盲目地、随意地游玩,因地制宜地、有目的地开展户外观察活动,使学生带着任务去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开阔眼界,积累材料,获取知识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

六、以科技讲座、录像、展览拓展科技教育

过去,农村学生对科技的了解往往是无意识地接触多,因此据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会议透露,我国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进行的调查显示,全国公众科普素养达到标准的仅有0.3%的人口。而美国1990年就达到6.9%,差距显而易见。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首先要通过科技讲座、科技录像、科技展览等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让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培养科技意识。结合“大手拉小手”活动,邀请园艺专家到校给学生开展“花卉栽培技术”讲座;邀请水产专家到校给学生进行“养鱼技术知识”讲座。专家们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座,很有感染力和启发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丰富科技知识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要有机结合

对培养一代新人来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正确理解个人的发展和自然、社会发展之间的合理的关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通过自身的发展,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科技教育活动不要忽视的。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培养青少年的合作精神。科学观念是个体科学素质的集中表现。掌握现代科学观念,如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观念,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就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要提供青少年学生与教师、与同伴相互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信任与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能力。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不遗余力抓紧抓好科技教育,从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入手,去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

参考文献:

陈岚 《中国科技教育》

王婉旭《大观周刊》浅谈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

2011 张静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浅谈如何开展幼儿科技的启蒙教育 2010 何英 《浅谈青少年开张科普教育工作的意义》

篇7: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计划

为了进一步把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校要一如既往地在广大师生中进行法制教育,并把普法教育,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作为创建文明学校,培养文明之花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具体计划如下:

一、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其他的一些法律知识。

二、学校开辟一个法制园地,采取板报、长廊等形式,以学生学法为内容、定期搞好法制宣传;

三、开展有奖征文。征文的主题为“争做遵纪守法小公民”。

四、法制宣传画刊。征订一些印制的法制宣传画刊,并张贴宣传;

五、开展一次知识竞赛。学校举行“学法、知法、守法”法制知识竞赛。

六、举行一场演讲比赛。学校组织学生举行一场“法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七、毒品知识教育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一次“不让毒品进我家”承诺活动,并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

八、学校定期开展一次“学生带法回家”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月布置一至二个法律问题让学生带法回家,带法回家内容是与学生、家长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及学生德育方面的常识。

九、各班班主任利用晨会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活动。班中定期出好法制教育的黑板报。

十、利用“少先队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向广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人人懂得学法、知法,做守法的小公民。

篇8:学校怎样开展法制教育

一、平时要抓好学生的测验工作、及时评价

(一) 平时搞好小测验, 能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现在的学生都有一个心理, 就是等期末的时候一起背个复习题就可以了, 所以平时学习的时候不是带着百分百的热情和精力去学, 而是存在侥幸心理, 如果平时加个小测验, 可以让学生清楚明白自己在哪个方面还是薄弱环节, 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也能让教师在不断的测试中知道哪些是学生不容易消化和理解的内容, 从而指导以后的教学。

(二) 提高练习质量, 及时讲评纠错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练习必须灵活多样,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可以采用课堂口头提问、当堂练习、当堂讲评、课后书面练习等多种手段交叉进行。练习内容更注重层次性、适度性。练习讲求适度, 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 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 重视批改和评价

多种批改形式相结合, 让学生在纠错中不断进步。其一, 对于学生的堂上限时习作, 教师最好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批改。在学生互改之后, 作出启发性点评。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习作中得到启发, 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同时提高自己的品鉴能力。其二, 如果课堂上的时间不够, 不能进行互改, 教师可以在课后先用红笔把学生习作中的错误的地方划出来, 尽快发回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改正, 当然, 教师不论采取哪一种对学生习题进行批改的方法, 都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才能提高学生自己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不断激发兴趣

(一) 多读书, 善于思考, 有问必答

现在的学生的情况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不可质疑的是, 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生以及加强班的学生都是求知欲比较强的, 他们很认真的思考问题, 上课认真听讲, 有问必答, 课后他们也愿意和老师聊些和医学有关的生活小常识, 并且课后认真复习消化白天老师讲课的内容, 在第二天上课提问的过程中, 有不懂的及时询问, 和老师探讨, 我觉得这样非常好, 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 以优良的师德、饱满的工作激情, 构建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

一个教师, 要想在教育教学上有所成就, 就要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 必须与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优良的师德、饱满的工作激情以及富于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是构建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 激发读书兴趣, 培养读书主动性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习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学生也是一样,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我这里的故事, 主要指的是医学的病例, 学生听的时候个个精神抖擞,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 孩子们正津津垂听、情感交融, 期待结局之际, 我们教师将告之孩子:请认真听好这节课的内容, 然后你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可能出现几种结局以及怎样治疗与护理。

2. 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 教师要以身作则, 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 给学生以表率作用, 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 引人入胜,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总结讲解一些课外书籍上的特殊疾病, 以及处理办法, 在不断地总结中让技术娴熟, 遇到事情的是不惊慌, 处理问题时有条不紊。

3. 学生是主体, 教师应持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 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 能够主动地学习, 自主地学习,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 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 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 这样就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巧设导语, 引发学生直接兴趣。

这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 因此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 是一节课的开场白, 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 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 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课程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 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 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投入学习。

5. 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往往给自己一个惊喜, 如此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

上一篇:村庄规划汇报下一篇:体育明星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