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汇报

2024-05-24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汇报(通用8篇)

篇1: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汇报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规划

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乡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精准帮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20多次重要讲话。总书记的扶贫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回答了我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命题。去年年底,党中央又高规格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了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重大举措,明确了脱贫攻坚的路线图、主战场、突破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去年任职克昌村第一书记以来,镇里多次召开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培训会,对打赢我镇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充分体现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面临着宝贵机遇和有利条件。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来抓,对贫困地区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我村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推进,制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文件和举措,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我村经过“十二五”发展,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十三五”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还将不断增强。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我村结合实际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子,积累了丰富经验,社会各界支持脱贫攻坚的热情也日渐高涨,特别是贫困群众期盼脱贫的意愿十分强烈。这些,都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帮扶工作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帮扶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当前,我市作出的决策部署和出台的配套政策,为精准帮扶工作明确了基本路径和任务举措。我市也制定了“六个一批”等措施,相应的系列实施方案也将于近期出台。我们第一书记要强化政策学习培训,准确把握和吃深吃透这些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精准帮扶工作有序推进、见到实效。

一要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加收入是脱贫的核心所在。抓住了增收问题,就抓住了精准帮扶的牛鼻子。要着力在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上做文章,积极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引导贫困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要大力推进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重要瓶颈。要把加快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精准帮扶的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村中实际和群众意愿,分清轻重缓急,本着村中紧缺什么就着手建设什么的原则,精准安排项目,大力推进村屯道路、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村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要稳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对那些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来说,移民搬迁是最直接、最彻底、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村里干部以及我要充分考虑各地在移民搬迁实践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尽量把各方面问题想得更周全一些,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组织过硬队伍、采取过硬措施去落实。

四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精准帮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要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为所有贫困农户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机衔接。加大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的落实力度,切实关注失业人员、残障人群、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基本生活。

五要建立完善精准帮扶平台机制。推进脱贫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关键在于抓好平台机制建设。要对接自治区提出的“五大平台”建设,在完善全市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县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乡镇和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社会帮扶对接平台,确保识别更加精准、帮扶更加有效。要完善贫困县区脱贫考核奖惩办法,对上林、马山、隆安、邕宁全面实行以脱贫实绩为主的分类考核;建立完善贫困退出机制、扶贫脱贫成效评估机制,进一步检验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央明确提出“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对提前摘帽的贫困地区给予奖励”,我们要领会执行好这一重大利好政策,减少顾虑,推动贫困县区和贫困村敢摘帽、想摘帽、提前摘帽。那些发展基础较好、贫困人口较少的县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工作,在脱贫摘帽上先行一步、作出表率。

三、讲究方法、注重方式,切实提高精准帮扶工作实效

找准方法,事半功倍。抓好精准帮扶,探索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法十分重要。各级各部门要在坚持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形成更多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确保取得更大的实效。

一要注重对症下药。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基础有差距,贫困原因不相同,这决定了帮扶工作的重点和措施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必须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确保药到病除。要坚持差异化、精细化帮扶,因地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施策,切实做到精准滴灌、各个击破。比如,上林县古民庄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是当地群众致贫的主因。近两年,县里依托当地的山水生态优势,引进龙头企业,支持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发鼓鸣寨生态旅游项目,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门路,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这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精准帮扶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要注重改革创新。精准帮扶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需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突破和推动。随着脱贫攻坚向前推进,新的难题和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可能是我们没有碰到过、没有预料到的,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探索,调整创新政策,使各项帮扶举措始终有针对性、切实管用。同时,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我市也有不少地方正在探索。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创新路径和方式方法,为脱贫攻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充分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发展,创新脱贫攻坚手段,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把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要引导农村群众开阔眼界,学习、接受、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三要注重统筹协调。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扶贫工作既要立足扶贫抓扶贫,又要跳出扶贫抓扶贫,把脱贫攻坚与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做到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引导和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在中心城镇、工业园区等落户定居,帮助解决就业、住房、社保以及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探索类似马山“弄拉模式”等生态脱贫新路子。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当前,国家安排大量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领域,这对我们来说,扶贫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刺激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积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布局,依托各类产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对脱贫致富的支撑能力和拉动作用。

四要注重依靠群众。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特别是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的同志,要积极引导、广泛动员,转变群众的观念,千方百计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变“让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立足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期盼,问计于群众,向群众学习,尊重、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找准找实解决脱贫难题的有效办法,使帮扶工作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

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中,把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一要强化责任落实。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县区、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辖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靠前指挥、一线作战,切实履行领导责任。要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建立健全责任到人、任务上肩,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要强化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紧盯不落实的人、不落实的事,做到从严监督、真督实查。要严格落实脱贫攻坚目标考核制,对工作推进不力、贻误怠政的责任人,要严肃追责;对扶贫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要予以奖励。

二要凝聚工作合力。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重山。市直部门和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加强对本行业、本部门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充分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做好工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积极拓宽社会帮扶渠道,借助外力支持脱贫攻坚事业,营造社会各界共同推动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通过脱贫攻坚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懂发展、会发展、能发展的主心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一年多来,全市从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了一批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各县区和乡镇也相应选派了扶贫专干和包村干部,这是一支打赢脱贫攻坚仗的突击队。希望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把驻村扶贫作为锻炼自己的平台,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今天,参加会议的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有的即将卸任,有的刚刚上任。“老书记”要做好工作交接,搞好传帮带。“新书记”要深入各自联系村,尽快熟悉村情户情、熟悉政策要求,明确脱贫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做到干什么、怎么干,都要有思路、有计划。县区、派出单位和乡镇要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和保障,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保队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见实效,对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要予以表彰和重用。

三要严守廉洁底线。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领域出现了不少违纪违法案件,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廉政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资金的监管,做到公示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及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结合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紧盯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建好资金的“防护墙”,凡对截留挪用、挥霍浪费、中饱私囊等行为,要坚决从严惩处,绝不姑息。

同志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为我市勇当广西“两个建成”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篇2: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汇报

2月14日,扶贫“第一书记”祁于的双脚再次迈进他担任第一书记的省级贫困村—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塘沙三村。

记得初来咋到时,还怀揣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条“理儿”,这位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地方税务局副局长也曾意气风发地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孰料随着驻村的时间一天天累积,他头脑中越积越多的困惑就再也没让他内心稍事消停。

那是初冬时节,祁于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初次来到塘沙三村,当他驾车缓缓驶入村里,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景象:村里村外本就不多的耕地一块块撂了荒,田间地头一排排枝叶凋零的核桃树在风中不停地颤抖着,上下村落一座座破旧的院子扎眼地裸露在村头里弄。

驻村后,祁于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哈尕和村主任马成良的大力配合下,分别从组织座谈、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个环节入手,展开近一个月的精准识别工作,筛选出33户贫困户共150人,并在全村范围公示5天,在无任何争议的情况下,拟定他们为精准扶贫对象,并逐户建档立卡。

至此,村里的精准识别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了,但是老祁却得了“失眠症”,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在贫困户扎堆儿的塘沙三村,非亲眼目睹,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竟让人难以想象。靠什么手段帮扶这些贫困户?怎样才能剜了他们的“穷根”?在面对繁琐复杂的精准扶贫工作时,迷茫的老祁甚至几番打起了退堂鼓。

那段时间,第一书记祁于只能硬着头皮开始四处奔走,先后筹集资金,为33户贫困户发放清油50桶、面粉50袋、大米250千克;给村里的52名贫困学生购买棉衣、棉鞋、手套、帽子等物品。考虑到村里没有医疗卫生室,贫困老人就医难,12月中旬,在第一书记的求助下,省陆军第四医院专门组织派出的医疗救助队来到了塘沙三村,在流动体检车内给80名村民进行包括B超、X光、心电图、血常规等项目的免费体检并免费发放了价值5000元的药物。

缓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这让老祁郁闷多日的心情些许缓解了一些。

65岁的马元福老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两口抚养着2岁的孙子,因无力承担家里的重活儿,日子已经过得有些“山穷水尽”了。

马元福家破旧不堪的院内是两间加起来不足30平方米的土房,整个房屋墙面充满裂缝,仔细观察能看出这间房子已经走了形。走进屋里,由空心砖垒砌的土炕上铺着一张破了个大洞的旧毛毡,炕尾的窗帘是一条破床单,炕头摆着一台老式彩电,电视柜是一个倒扣的大纸箱子,掀起电视机后方墙面挂着的那条破旧门帘,里头是一间黑漆漆的小屋子,堆着一堆土豆。

老祁介绍道,马元福一家很少有牛羊肉吃。“平时的三餐吃洋芋和腌菜,家里的米面油还是扶贫工作队前一阵送来的”,马元福自己说道。因为他的糖尿病,低保补助金还不够支付他的药费。临走时,老祁安慰马元福说,可以为他申请危房改造项目,不料,马元福的回答却是:“我可没能力负担危房改造所需要的自筹资金,这房子还是不盖了”。

对此,老祁感慨道,“像这样的贫困户,我们该怎么扶?”

塘沙三村贫困面大,致贫原因各有不同,这愈发令祁于感到困惑与苦恼,如今的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滴灌”,于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后,老祁瞪着一双大眼睛,满脑子都是精准施策的“招数”,但真正站得住脚的却又寥寥无几,这让他总是翻来覆去夜不成寐!

驻村已经4个多月了,第一书记祁于与工作队成员一门心思为贫困户脱贫找出路,也因此赢得了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那33户贫困户,纷纷为他们的工作点赞。

尽管这样,祁于还是愁眉不展,““输血式”扶贫的老法子治得了标,却治不了本,可真要为33户贫困户每户找到一条脱贫的路子,实话很难”,老祁显得有些无奈。

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他的思路是,组织村里的贫困户,将土地、劳力、资金作为股份参股,在村里成立一家专业饲草加工合作社,因地制宜进行玉米秸秆的精深加工和成品饲草的销售,将村里撂荒的土地都利用起来,把扶贫项目的扶持资金都集中起来配合合作社的运作,成品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帮扶进行销售,盈利之后,不仅可以按照占股多少进行分红,还能帮助村里不少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资金是最大的难题啊!”老祁说,这时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迷茫,但下一刻,他的脸上却又表露出坚决的神情,他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是要项目也好,贷款也好,只要我们认定让贫困户脱贫这个目标,就是再难的事情,也一定能够办成!”

这几个月下来,他为76岁的空巢老人补卓玛卡把户口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迁到了塘沙三村,并把她列入了村里的贫困户。眼下,他正张罗着四处拉赞助,帮马元福老两口在今年盖上新房,让二老安度晚年……

而在老祁为33户贫困户设立的一摞摞精准识别的台账里,则分别记录着每家每户精准施策的意见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越来越完善。

篇3:“第一书记”的扶贫经

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就有这样一位“马向阳”, 他就是谷志飞。他是宜阳县科技局后备干部, 2016年5月, 被派往董王庄前村任“第一书记”。

微信服务有专家 学技术有“口袋书”

“谷书记, 这两天大棚里的黄瓜生病了, 可愁死人了, 你看打点啥药?”一天, 董王庄乡前村贫困户老章从微信上给谷志飞发了一张黄瓜的照片, “第一书记”会给农作物“治病”吗?且看谷志飞收到求助微信, 马上把问题转到他的微信专家群里, 很快, 河南科技大学刘圣明博士微信回答:“黄瓜得了霜霉病, 用烯酰吗啉, 同时采取高温闷棚措施, 中午密闭2小时, 黄瓜上部温度控制在44~46℃, 每隔7天施用1次, 2~3次后可基本控制病情发展。”谷志飞拿着专家开的“药方”, 马上来到老章家的大棚, 和他一起忙活了大半个月, 终于把黄瓜的“病情”控制住了, 老章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我不是学农学专业的, 但就算是农业专家, 农村的问题多而杂, 专家也不可能样样都懂啊。我之所以能给农作物‘治病’, 还真得感谢在县科技局的工作经历和现代通信工具。”谷志飞对记者说, “科技局的工作是‘万金油’, 涉及工业、农业等领域, 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都有接触, 咱也得用好这种工作优势啊。”说着, 谷志飞拿出手机, 给记者看了他建立的专家微信群, 里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动物防疫、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甚至涉及经济学等学科, 这些来自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洛阳农科院、河南农大、河科大等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专家, 成了前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智囊团”。

老章家的“危机”刚解决, 老梅急匆匆跑来了, 他家大棚里豆角只开花不结果, 花还会脓, 咋办?还有人打电话问自家大棚里西蓝花菜苗黄瘦咋办……前村的农户在劳动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 都会想到用电话或者微信求助“第一书记”, 有人把自己的疑问通过文字或者图片发过来, 谷志飞第一时间将难题发到专家群里, 自然有对口专家进行详细解答, 再由他实地指导贫困户具体操作。努力将贫困户的风险降到最低, 农户们往往皱着眉头来, 带着笑容去。

“俺们不出门, 就能享受专家服务!”老梅刚拿到专家对症开出的药方, 买好了硼肥, 喜滋滋去给自家豆角“治病”去了。

“利用微信为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这还不够, 还有呢, 咱再添把火!”谷志飞说着, 搬出一摞书, 一个非农专业的“第一书记”, 还能出农业科普图书?没错!这不是正规图书, 而是可以让农民随身携带、随身阅读的“口袋书”。谷志飞针对不同贫困户选择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 编写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汇编》《玉米秸秆储存技术》等包含秸秆青贮、果树种植、大棚蔬菜栽培、家畜病害防治等方面实用技术“口袋书”, 成为贫困户产业脱贫的“智库”。为保证“口袋书”里技术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谷志飞联系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为“口袋书”把好技术关。同时, 他还选购了农业科普实用技术书刊500套, 以及其他种植、畜牧等方面实用技术书刊200余本, 购置书柜, 放在村委大院里, 为群众“充电”。谷志飞对记者说:“扶贫是个长期性工作, 不能只靠一任或几任“第一书记”带来项目, 也不能仅靠专家指导, 而是要‘授之以渔’, 真正让农民学习和掌握适用技术等,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谷书记, 俺的4棚芹菜苗长势可好, 多亏了这本书。”在老章的蔬菜大棚里, 他手里的《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汇编》已经被翻得卷边, 每一页上都有用笔划出来的重点。如今, 谷志飞的“口袋书”已成了农民爱不释手的身边读物。对接技术, 传递知识, 是谷志飞扶贫第一经。

搞活经济是目的 狠抓实干发展忙

扶贫工作是要扎实干的。为此, 谷志飞结合前村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服装加工、蔬菜种植、养殖等渠道致富增收。集思广益、拓宽门路、搞活经济, 这是谷志飞扶贫第二经。

在发展服装加工方面, 谷志飞同村民共同建立了“公司+基地+妇女”的产业发展路径, 推行多种模式的来料加工, 让前村一大批贫困妇女依靠来料加工业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截至目前, 前村已有来料加工点6个, 32名贫困妇女就业, 月收入增加1 000元左右。

在发展蔬菜种植方面, 谷志飞通过多方调研, 确定了发展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的路子。通过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 大力提高贫困户的种植技术水平, 增加蔬菜产量产值。目前前村已建成大棚21个, 共建大棚33个, 主要种植芹菜、花菜、西兰花、菠菜和蒜苗等。

在发展养殖业方面, 谷志飞结合自己在科技部门工作的经验, 通过龙头培育、产业推广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措施, 引领帮扶前村走上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有机统一的脱贫路。扎实开展了科技特派员联村帮扶行动, 利用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的“三区”人才项目, 引进专家20名, 联系帮扶村促进养殖业发展, 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 切实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如今, 猪、牛、羊、土鸡等特色养殖产业已在全村遍地开花, 全村共养殖96头牛、600只羊、1 500只鸡, 已建成21座蔬菜大棚, 开建3个牛场、2个羊圈、4个鸡舍。全村15户贫困户已在发展畜牧养殖产业, 有12户在家零星养殖。

此外, 为解决前村土地少、收益低的现状, 谷志飞还积极奔走, 同洛阳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联系, 为农户提供农作物套种技术, 例如, 玉米地套种辣椒、麦棉套种、麦烟套作, 柿子、艾草、金果梨、食用菌等作物也有发展。每亩地发挥出多倍效益, 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让农民直接受益。

几套“组合拳”下来, 前村的发展形势大好, 每个人都憋足了劲要大干一场。

群众关系是基础 党员争做模范郎

“提供技术服务只是手段, 搞好经济是目的, 群众关系是基础。扶贫工作一定要深入农村第一线, 和农民打成一片, 只有听民意、察民情, 才能真正做到解民忧。”为此, 谷志飞深入实地走访, 进村入户排查, 在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交流, 详细掌握了前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641人的实际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基础。

某贫困户有2个孙女分别在前村小学和幼儿园上学, 孙女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母亲走失, 70多岁的爷爷奶奶交不起小孙女的幼儿园学费、午餐费、校车费, 每天小孙女需要来回走5km的路回家吃午饭, 谷志飞了解到这一情况, 马上为她交纳了700元费用, 并通过爱心人士为该村捐赠了200多件衣服及生活物品。“这绝不是做样子。”谷志飞说, “只有真正心里想着贫困户, 并把扶贫工作付诸行动, 村民才会信任你, 才会把你当‘自己人’, 才会齐心协力, 再向他们推介扶贫项目和经验, 就容易多了。”

此外, 为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体现党员的带头作用, 谷志飞通过多方努力, 为该村修建自来水和厕所, 改善了村两委会正常办公条件;又联合村内党员同志为前村开展了送大戏、送法律、送卫生、送科技下乡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当天, 村两委邀请宜阳县医院、检察院、科技局到前村为群众看病、讲法律、讲科技知识, 并与开封曲剧团联系, 为群众送上了4台大戏, 当天还组织村所有党员在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词。这些举措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 提高党员及村民凝聚力, 为扶贫攻坚工作夯实了基础。

交友先交心, 要让全村人都认可扶贫工作, 支持扶贫工作, 共同推动扶贫工作, 必能“村民协力, 其力断金”。

谷志飞在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 发现前村不仅交通便利、历史悠久、风景秀美、民风淳朴, 还有种种典故传说。于是, 谷志飞又冒出个想法:要在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用乡村旅游拓宽村民的致富途径, 拉动伊川、宜阳、嵩县的区域经济, 把前村打造成洛阳市乡村微旅游示范村, 使村民的致富路良性可持续发展, 使前村名更美、景更美、人更美。

篇4: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坪村,是省级贫困村,又是省级生态村,全村有287户1138口人,列为贫困户的有85户290人。全村耕地有1024亩,以沙土地为主,土壤贫瘠,虽有两个小水库,但每年干旱时仍然缺水,村集体没有收入,散户养殖和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初到崔坪村,第一感觉就是空气好清新啊,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兴奋归兴奋,压力也随之而来,这么好的地方,不能因发展而被污染了,但本村的自然条件又制约着发展,怎么带领群众脱贫呢?

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方针,单位派我来担任第一书记,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我的首要任务,但如何脱贫呢?脱贫以后会不会因为别的原因又成为贫困户呢?现在不贫困的会不会将来贫困呢?不会,为什么不会?会,那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我无法准确回答,脑海中混混沌沌,只能按照上级要求亦步亦趋地工作着。但我不甘心就这样工作两年,否则,就对不起对我抱有希望的群众,对不起组织对我的锻炼,对不起一个党员的称号。我常对自己说: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现在有机会服务农村,反哺农民,就是在给过去的我和我的家人工作,如果干不好,那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背叛。我要做的,不仅是让贫困户脱贫,更要带领全村人致富,让贫困现象再也不会在这个村庄出现!

我和村两委人员以及镇里的包村干部,对全村人员进行精准识别,确实贫困的务必进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退出。我和本村干部到田间地头,和群众交谈;在村委院子,和党员代表沟通。慢慢的,我理出了一个完整的思路和计划,就是“把脉精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把脉精准扶贫”就是紧扣“精准扶贫”这个基点,做到人员精准,谁是贫困户谁不是贫困户要精准;原因精准,什么原因导致了贫困要精准;措施精准,用什么帮扶措施能够脱贫要精准。同样的自然条件为什么有人不贫困,有人贫困呢?我和村干部走街入户,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因病致贫的,得了什么病什么时间得的病,花了多少钱;因学致贫的,有多少孩子在上学,在哪里上学,学费、生活费多少钱;因灾致贫的,哪一年什么自然灾害,受灾到什么程度;因事故致贫的,什么事故,结果怎样;因残致贫的,先天还是后天,残疾程度等等全部落实清楚。最后,发现还有一种贫困现象,虽然人数不多,但确实存在,可以归结为因人致贫,有个别的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有了钱就是打牌喝酒,自己有劳动能力就是不务正业,家庭条件较差。这种类型的贫困户要求直接从名单中退出,我们扶贫但不养懒,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生活的改善。

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16 户,占39%;因残致贫的6户,占14.6 %;因学致贫的6户,占14.6%;缺劳动力致贫的3户,占7.3 %;缺技能、资金、缺就业门路致贫的10户,占24.3%。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致贫的,除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外,还组织医疗专家和有关爱心企业进行医疗保健和定向捐助,送來医物等用品4万余元。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围绕郑州、洛阳两个城市开发城市近郊游。特别是郑少洛高速崔坪处互通式立交,被列为郑州市“十三五”七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登封市拟于年底前启动旅游公路升级改造计划,郑登洛快速通道向西南延伸,在崔坪村形成路网交汇点,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游客出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选取了多个乡村旅游的版本学习参考,后来经朋友推荐,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模式引起了我们的巨大关注,去年10月1日前组织全村27名党员代表,到袁家村考察学习。

袁家村旅游业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切入点,汇聚关中民俗风情,突出手工作坊,打造绿色美食,让游客看得见加工,吃起来放心,玩起来开心,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美丽乡村”,仅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我们准备以袁家村为榜样,打造“袁家村”2.0升级版,集“吃、住、行、游、购、娱、悟、乐、修”为一体的中原特色体验地,把传统与现代、民俗与宗教、文化与科技融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产业化,形成群众得实惠、企业得收益、政府得民心、社会得发展的共赢格局,为当地群众铺就一条脱贫不返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发展之路,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听得清鸡鸣蛙叫。

但是,也并非所有群众上下一心,有个别村干部为一己私利,吃了老板的饭,拿了老板的钱,就想方设法把村组土地给了他们,而不问老板来这里是想干什么、为了什么,把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置于不顾,把“4+2”工作法抛于脑后,不懂政治、不讲规矩、不守纪律,不按程序来,不按制度办,纪律和法律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纸空文。在本村水库东边的山坡上,就有村干部在老板的指使下,带人将2亩多林地砍伐殆尽,并对土地进行平整,拟用于商业开发,对这种干部,我们就是要让他记住法律,懂得纪律,程序和制度绝对不是摆设。

“壮大集体经济”就是要让村组织有钱为群众做公益性事业和改善基础设施。现在的崔坪村账户上空无一文,群众抽水的电机坏了,村集体就无钱修理,蓄水的水囤漏水,村集体也无力整修,村里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为学费四处筹款,村集体无力分担,所有这一切,虽然都解决了,但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因为村集体没钱,让村民兑钱又收不上来,以致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去年因为水囤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在9月和10月,一个村民组的群众就无水可吃,只能到别处拉水使用。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每次都依靠政府,依靠别人的资助,只有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才是解决村组公共生活和改善群居环境的可靠方法。我组织和协调村里成立两个合作社,一个发展应用光伏产业,一个开展大棚种植无土栽培项目;同时,促成村集体入股乡村旅游项目,让村集体和村民得到持续性的分红收入,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上班,既有稳定收入,又解除了照顾老人、小孩儿、病人等后顾之忧,以发展来解决村集体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集体经济发展后,组建戏曲队、腰鼓队等民间文艺小队,把群众从牌桌上拉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兼顾娱乐性、互动性、趣味性,让群众参与进来,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扶贫的目标,让贫困群众脱贫仅仅是完成了初级任务,富裕且共同富裕才是我们需要认真努力去追求的。本村近几年来先后有十来人得了癌症,因为治疗,原本吃喝不愁的家庭成为了贫困户,村民峰身患食道癌,去年做过手术后,每月还要花费近千元,靠吃药控制病情;崔旦虽然在几年前就已经做过了癌症手术,但70岁左右的他还要和身体不太好的老伴儿辛勤劳作,因为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孙子正在上大学。所有这一切,需要我想办法,依靠组织,依靠派出单位,让他们甩掉贫困,走向富裕,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中央的关怀、各级的关心、政策的支持,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而尽一个共产党员所能尽的力量。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村民精准扶贫和村组整体摘帽相结合,坚持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扶贫思路,先后为崔坪村安装路灯价值40万余元,体育器材价值20万余元,修建漫水桥一座,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捐送衣物2万余元。培训农民80余人次,推荐就业30余人,引进企业为村民带来直接收益100余万元。目前,崔坪村已有42户贫困户脱贫。

篇5: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述职报告

因村制宜“派”。

按照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牧区工作、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的要求,严格把关、好中选优,从各县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优秀干部中选派,有农村牧区工作经验或涉农涉牧方面专业技术特长者优先,择优选派212名干部到全县212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确保了选派干部全覆盖。在选派人选确定上,充分考虑各村实际情况和选派干部的学历、经历及能力特点,坚持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责。

贴近实际“训”。

紧贴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重点围绕深入学习党建专业知识、涉农涉牧政策、法律法规、扶贫攻坚、“十个全覆盖”等重点工作相关的内容,组织全体驻村第一书记轮训了一遍。同时,县委还拓宽培训锻炼形式和途径,通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教授讲学、参与重点工作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下派书记的培训和锻炼力度,不断提高了他们精准扶贫工作的能力水平和全面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主动作为“干”。

一是重点帮助推进软弱涣散级党组织转化升级,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着力促进班子团结、增强组织活力、提升工作水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努力把软弱涣散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二是重点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强牧、惠农惠牧、富民富牧政策,带领村开展“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落实金融资金,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重点协助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是全面推广运用嘎查村民主管理“532”工作法,健全和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构。

健全机制“管”。

明确选派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严格落实共同管理责任,通过采取定向抽查、电话督查、随机抽查以及征求乡镇主要领导意见等方式,随时掌握驻村第一书记到岗、出勤及履职情况;建立工作保障机制,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必须驻村工作,由各乡镇创造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选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落实交通费、伙食补助费等费用,并坚持做到驻村期间,原单位人事、工资和福利待遇三个不变。同时注重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充分利用沙湾县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加大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宣传报道。

强化管理“考”。

篇6: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汇报

2017年8月2日,我参加了xx精准脱贫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聆听了各位老师、领导的精彩讲解,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理念上有了全面更新,知识得到了充实提高,对精准扶贫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下面,就如何准确进行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全力助推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工作职责,实际就是岗位职责或者工作标准。我认为,第一书记的职责可以概括为“抓班子、带队伍、上项目、出成效、树形象”五个方面。要干好本职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第一书记,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群众路线

我们作为上级派到村上的第一书记,要深入基层开展工作,首先就必须和村上的领导干部打交道,其次是与贫困户打交道,如果不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与他们打成一片,人家就不肯把你当自己人看。这样,你永远不了解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们有什么诉求。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村入户,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度,只有将生人变成熟人,将熟人变成自己人,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让群众多了解我们的意图,对我们毫无戒心,把我们当成自己人,从而真心信任我们。这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

二、坚持沟通策略

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是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我们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精准扶贫工作,直接牵扯到扶贫户的切身利益,因此产生矛盾是正常的,必须进行疏导化解。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沟通协调的地方很多。人与工作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你完成了工作,效果如何,还要靠人去评价和考核。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我们与村、镇、贫困户的配合更加默契,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与单位沟通,争取资金支持。只有将工作做全面,将功课做扎实,才能为来年争取到更多的扶贫资金。

三、坚持务实理念

篇7: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简报

会议肯定了我市扶贫工作队取得的成绩,认为11个县(市、区)在第一书记服务管理、驻村工作等方面成效明显,亮点突出。去年以来,我市各级第一书记(乡村工作队员)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积极争取后盾单位、上级部门的支持,累计为基层争取项目1786个,资金5.76亿元,精准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马南萍指出,选派干部驻村,是落实精准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宜居乡村、建设“美丽广西”的重要举措,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举措。各县(市、区)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工作队要进一步落实责任、第一书记管理办公室要进一步强化服务管理,各派出单位要进一步做好坚强后盾,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作用,乡镇、村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监督保障,驻村工作队员要进一步履职尽责;通过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强化驻村工作队伍的服务管理,引导第一书记、乡村工作队员扎根基层、服务发展,努力锻造一支精准攻坚脱贫的生力军。

篇8:孙昉:第一书记扶贫档案

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是陕西为数不多的省级特困村之一。2015年7月,省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孙昉被选派到瓦铺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一年。但是,任期届满,当其他地方的选派干部收拾行李、準备打道回府之时,孙昉却陷入两难选择。

走,还是留?孙昉最终选择了后者。

一袋袋装好的玉米糁,整齐地排列在墙根下,如同士兵列队一般。几位妇女正围着一个大笸箩进行包装,旁边的一个塑料桶里,还有大半桶金灿灿的玉米糁。

“这是富硒老玉米,产量不高,但吃起来特别香。”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下简称“中古委”)西北工作站贾咏昊主任如数家珍。

首批两千斤玉米糁,由中古委古村创益研习社监制,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精致农业合作社出品。浅褐色牛皮纸包装袋正中的标签寓意清晰:两根老玉米中间,一只白色小鸟站在一块红色瓦片上,醒目异常。

2016年12月26日,本刊记者走进瓦铺村,恰遇瓦铺村景观村落产品包装外运的场景。除了玉米糁,此次同时出售的产品还有瓦铺村村民自酿的清酒。

这是瓦铺村正式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半个月之后上市的第一批景观村落产品。

其实,不管是“中国景观村落”称号,还是景观村落产品,对过去的瓦铺村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而为了这一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已经忙碌奔走了大半年的时间。

瓦铺村的第一书记

2015年5月,陕西省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要求省级单位选派人员要与本单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相结合。

从级别上讲,“第一书记”是最小的官,但却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这盘大棋上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这一年的7月27日,孙昉以瓦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社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双重身份,来到了瓦铺村。

“孙书记用二十多天时间,徒步跑了300多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有时候家里没人,一连要跑好几次。”瓦铺村村主任唐章海对记者介绍说。

瓦铺村位于茨沟镇一个名叫寺沟的山道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261户人家,其中91户为贫困户。除去16户五保户、26户低保户外,需要扶助脱贫的还有49户。很多贫困户聚合了因学、因病、因智、因残、无劳力、缺资金、少技术等多重致贫原因。但是按上级确定的目标,脱贫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

很显然,脱贫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孙昉意识到,要想按期稳定脱贫,必须采取具有组合拳性质的综合措施。对全村贫困户情况作了初步梳理后,孙昉决定先从改善他们的生活入手。

村民罗先根因意外事故导致右脚粉碎性骨折,一家三口生活陷入困境。孙昉替他写了救助申请,然后多次跑省市区慈善部门,千方百计为罗先根争取到了5000元的救助金,缓解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困难。

六组的贫困户年化久,孩子外出打工,他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料智障的老伴。年化久给孙昉反映了门前过河桥的问题,孙昉便到省慈善协会争取到一个慈安桥的帮扶项目。

村道两边不时能看到新房,多是村民在外打工挣钱盖的。有的人家房子盖好了,里边的墙没有钱粉刷,还是毛墙毛地;有的为了盖房,拉了账欠着债。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住在山上,其中134户住的还是土坯石板房。

孙昉背着相机,对每一院石板房逐一拍照,登记造册,针对50户重度危房,他积极争取政府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联系慈善机构,呼吁爱心企业“认领”,动员社会公益力量资助困难群众改善居住条件。

村民老曹15岁的儿子因迷恋游戏、厌学贪玩,辍学在家。加之家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老曹打算送儿子去建筑工地做小工。孙昉了解清楚孩子的具体问题后,就做家长的思想工作,随后向陕西阳虎教育学校——一家问题少年教育机构求助。校长王阳虎被孙昉的真诚打动,免除8万元学费,欣然收下这个学生。孙昉又四处联系,从西安一位好心人赵先生那里为孩子筹得1.2万元的生活费。

胡花和朱荣富两个高中生考上了大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面对高昂的大学学费手足无措。孙昉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为每人争取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使他们得以顺利入学。

冬天到了,孙昉操心村里那些困难的孩子不能温暖过冬。他联系到李连杰壹基金,为全村所有单亲、特困、孤残儿童每人争取到了一个“365温暖包”。孩子们打开包装时,里面有崭新的帽子、围巾、棉衣、手套、鞋袜……过冬的衣物从头到脚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温暖大礼包。六岁的胡厚坤小朋友高兴而又懂事地说,“要把这些新衣服留到过年的时候再穿。”

为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孙昉没少往慈善协会和公益机构跑,去的次数多了也相互熟识了,大家说他是“爱心书记”,也有人一见面就打趣地称他“化缘村官”。

针对自身没有发展思路的农户,孙昉因户而异替他们确定了“人均养1头猪、10只鸡,逐步发展一批烤酒、磨豆腐、魔芋加工大户”的增收路子。发现大家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后,孙昉就利用去省城的机会,大包小包背回来了200多册农村实用技术图书,搜集了许多科普教育视频资料,在田间地头办起了“强农惠民讲堂”。

十四、十五组地处沟道最深处,地理环境艰苦,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日常的生产生活物资和农产品运输全靠肩挑背扛。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村道,孙昉在省社科院领导的支持和方海韵等同事的帮助下,争取到了70万元的专项资金,圆了群众的筑路梦。

带着记者在村里走访的过程中,孙昉不时被村民“挡住去路”。一位妇女一声一声地叫着“孙书记”,向他打听旧房改造的事情。一位男子胳膊受了傷,孙昉关切地询问他伤势情况。我们走进一户人家,屋子黑暗破败,住着三代六口人。孙昉告诉男主人,不久就会上马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到时候他们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房里有很多老物件,火塘上的吊炉,装粮食的板柜,吹谷糠的风车,孙昉叮嘱老人家这些东西一定要留好,将来村里发展旅游,开办农家乐,都有大用场。

nlc202309090036

让留守儿童精神脱贫

瓦铺村全村1010人,外出打工的有400多人,几乎村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了。

村上的留守儿童有90多个,大多由爷爷、奶奶照料,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用孙昉的话说,他们是“精神孤儿”。

一天,孙昉来到村上的小学,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孙叔叔,今天我们有书看了。”一个孩子高兴地大声说。孙昉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街道上散发的医疗广告册。

“村上孩子除了课本,没有任何课外书。”孙昉心里一酸,连夜写了一封呼吁信《来自大山深处的呼唤——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一本书吧!》发布到网上。他在信中写道:在巍峨绵延的秦巴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聪明可爱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年幼的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家庭贫困、买书无钱,大山能够给予他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无法像城市的小伙伴们那样,享受妈妈的陪伴和爸爸的呵护,获得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滋养。但是,他们依然拥有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他们期待一扇可以阅读山外的天窗,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憧憬着童话般的未来。“请您抽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架,将您闲置的图书奉献给大山里这些可爱的孩子,通过分享阅读,将梦想和力量移植给他们;通过书籍循环利用,将知识和爱传递下去。”

这份呼吁信,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回应。

2016年5月28日,西安老约翰绘本馆驱车近200公里,将一周内汇集的首批85个爱心家庭捐赠的600余册图书送到了瓦铺村,为孩子们建起了爱心书柜。6月1日,又有18辆车冒着瓢泼大雨驶进瓦铺村。这是安康义工联合会、安康市种业管理局等机构满载爱心物资的公益车队,为孩子们带来25套崭新的课桌椅,以及图书、文具、书包、雨伞、衣服、鞋子、文体用品等一大批丰厚的礼物。在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手拉小手为爱一起走”的互动活动中,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儿童节。

2016年暑假,在陕西阳虎教育学校的全额赞助下,孙昉策划举办了“斩断穷根 拥抱梦想——留守儿童德艺培训”,让山区的孩子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物质脱贫,更要解决精神脱贫,不仅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更要呵护好心灵生态,要用爱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让他们在关爱下树立信心,拥有梦想,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孙昉举办暑期德艺培训班的出发点。

培训班上,80多名留守儿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流传已久的瓦铺民谣,学英语、绘画、练书法、军体拳、做手工,益智萌趣,从来没有接触过乐器的孩子,在专业老师的教授下学会了吹奏葫芦丝,个个欢天喜地。

孙昉还特地邀请了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友人走进瓦铺与留守儿童互动,一方面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展现乡土中国的魅力。来自加拿大的安大卫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丽了,这里的人们很友好,我很喜欢这些农村的孩子。”

培训结束时,小女生任成娟在作文里写到:长大后,我想当一名画家,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展现给世界。小男生王贤勇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他开始收集起与中国航天有关的资料。

在孙昉的争取下,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西安明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陕西蓝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吉尔律师事务所、西安老约翰绘本馆、西安古道图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省市区慈善协会、安康义工联等10余家机构到瓦铺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为村内资助了大量实用设备和急需物资,化解了许多贫困户的艰难处境,也使村级组织和村小学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条件和为民服务效率。

“一主两辅”产业致富

“这两块金子招牌,是我们瓦铺脱贫致富的基础。”村主任唐章海指着桌子上的“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两块牌子对记者说。

在茨沟镇脱贫攻坚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一个贫困村帮扶工作示意图,全镇13个贫困村,有4个村要在2017年脱贫摘帽,其中就包括瓦铺村。

而在瓦铺村党支部会议室的墙上,则挂着两张脱贫攻坚“作战图”,一张是瓦铺村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详规图,一张是全村贫困户分布图,图上不仅标有每个贫困户居住的具体位置,同时标明了每家每户脱贫的时间节点。

政策兜底,只能解决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而一般贫困户的脱贫,主要还得靠发展产业。孙昉把自己的扶贫工作当成一项科研项目去做,他主持了省社科院重点课题《瓦铺(寺溝)旅游扶贫研究》,并推动寺沟古道历史文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通过调查研究,孙昉发现瓦铺人守着一个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金饭碗”受穷。

地处国家中央公园——大秦岭南麓寺沟之内的瓦铺村,村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明末清初“湖广填川陕”移民时期,湖北麻城等地大批人口迁居此地,形成现存村落的雏形,村内现有住户大多为明清移民的后裔。

与瓦铺村地域重合的山沟——寺沟,因境内过去建有48座庙宇而得名,曾经是一个民间说禅论道的圣地。古时金州(安康)通往长安(西安)的盐丝古道途经此地,因沿线曾遍布瓦顶店铺,得村名为“瓦铺子”。这里还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村内东梁西岭上建有9座山寨。

寺沟拥有金龙山祖师庙、祖师庙舍利塔、龙王洞石窟、白云寺遗址、燕子崖窝崖居遗址、李家湾明墓、老屋场叶氏家族墓地、老屋场谭王氏墓等8处古迹,被有关部门认定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其中,龙王洞石窟为安康地区第二大造像群,洞内神龙三泉久旱不枯、千年未竭;金龙山祖师庙享有“五龙捧圣”之誉,蕴含着皇家气势和帝王遗风。

瓦铺子还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革命先辈李先念也曾带领部队由此经过。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红军支队经寺沟,组建三县地下军。配合主力到延安,抗日打蒋建新国。”2001年12月,瓦铺子被正式划为革命老区。

在孙昉看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設、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未来消费市场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他觉得,“这里交通便利,从西安到茨沟高速出入口,只有100多公里,现已形成漫山红叶、富硒豆腐宴等乡村旅游品牌,再深入挖掘其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等多重资源,全村乃至全镇发展特色旅游的前景应该很好。”

nlc202309090036

孙昉的设想,得到村两委班子的认同和支持。“孙书记提出发展旅游的思路,请专家来了十多次进行项目调研,支部、村委干部多次开会,大家统一思想,最终形成‘生态立村、文创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特色旅游为引领,以富硒种植和生态养殖为支撑的‘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体系。”唐章海介绍说。

为了给瓦铺村发展旅游奠定一个坚实基础,2016年下半年,孙昉的工作重心就是为瓦铺申报中国景观村落。从2007年起,中古委开始评选中国景观村落。到2015年,评选授牌进行了六届,西北五省才有了首个入选的村落,可见申报难度之大。

孙昉全力以赴投身申报工作,他邀请省社科院、省决策咨询委、西北大学、陕南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到瓦铺调研指导,安康当地市、区、镇、村的领导干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瓦铺的百姓更是闻讯而动,洒扫清除、美化家园。9月,申报通过了省上初评。评审意见认为:瓦铺村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传统村落的概念,堪称活态的生态博物馆。

国庆长假期间,孙昉忙着给瓦铺村拍摄宣传片,连无人机都动用了。“为拍好一座庙宇,早上十点上去,直到下午四点才下来。拍着拍着没电了,就把无人机顶在头上跑着拍。”孙昉笑着说。

与中国景观村落授牌仪式同时举行的是中国景观村落旅游博览会,要求每个村提供一个三分钟的短视频,展现景观村之精华。为了这三分钟,孙昉带人在瓦铺村拍了四天,然后反复剪辑出一个十六分钟的资源展示片,又精剪出一个三分钟的景观宣传片。因时间紧迫,片子的画外音解说词还是孙昉在去东莞的大巴上赶出来的。

2016年第七届中国景观村落授牌仪式在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举行。全国有8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其中4个整村入选的村子中,就有瓦铺村。瓦铺村是西北地区惟一入选本届“中国景观村落”的村庄。

2016年12月10日,孙昉和瓦铺村支书唐国斌、村主任唐章海一行人赶赴东莞接牌领奖。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南社村的参观经历。

南社村是首届入选的景观村落,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古村进行专业化开发,古村历史风貌、自然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恢复升级、活化,成功举办“南社斋醮”民俗文化节,建有游客中心,增设了旅游观光车,围绕祠堂文化致力打造“岭南古村印象”品牌。

“我们有资源,过去不会开发利用,这次去真的是大开眼界。”唐章海深有感触地说。

摁着200多个红指印的请求书

在省社科院人事处,保存着一份瓦铺村村民的联名请求书,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下红指印。他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诉求——让孙昉再留任一年。

“按规定驻村扶贫期限是一年,五六月份就不停地有人找我说,让孙书记再干一年吧。”唐国斌内心很纠结,他知道这一年孙昉很辛苦,母亲一人独居老家,他回西安常常忙着为村里跑项目,也顾不上去看望。母亲生病,他也不能陪在身边。村干部更担心,如果留任一年,会不会耽误了人家的前程。

可是,不断有村民来找村干部表达挽留之意,于是就有了这份200多人的联名请求书,并被送到了省委组织部和省社科院。

孙昉对瓦铺村也割舍不下,那时申报景观村落诸多事情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也有许多村民直接找到他,流着泪表达不舍之情。在走与留之间,孙昉选择了后者。

综合考量后,组织部门和省社科院也同意孙昉继续留任瓦铺村第一书记。

留任半年后,瓦铺村景观村落申报获得成功,孙昉也被中古委评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突出贡献人物”。他向中古委递交的景观村落申报材料,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厚厚的一个大本子,令人惊叹之余,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评审团专家称,“瓦铺的申报材料就像一部通俗易懂的研究专著,又像一本设计精美的招商宣传册。”

孙昉很清楚,古村落要守得住,必须有造血功能,这就需要打造产业链,创建特色品牌。孙昉和一些投资商积极接触,反复商议,初步达成合作开发瓦铺旅游、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意向。“通过古村保护和业态活化,不仅可以延续历史文脉,将废弃的古村院落变成留住乡愁的人文景观,还能开辟村民增收新渠道。”孙昉满怀憧憬地介绍着。

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强村富民,但这毕竟是一个长线项目,要解决当下的生活困难,让村民短期见到增收效益,还是要回归农业,发展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在瓦铺农家院坝,随处能看到水泥或木质的发酵池和灶台。“这是我们烤酒用的家伙。”唐国斌对记者介绍道。

瓦铺村家家户户烤酒,平均一家一户年產量在1000斤左右。山上长的柿子、拐枣、猕猴桃、野刺梨都是上好的酿酒原料。最主要的一种原料,是村民说的“甜杆”,也叫甜高粱。

村子两边山上,有二三十种野生药材,夏天采回来用水浸在缸里,秋冬時节烤酒时,把药水、自制酒曲以及甜杆等烤酒原料拌匀,铺在发酵池里自然发酵。村民们用古法酿造工艺烤酒,被形象地称为“天锅地锅烤酒法”:下面一口铁锅(地锅)烧水加热,发酵好的原料架在篦子上,最上面再放一口铁锅(天锅),里面加水冷却。酒精随地锅产生的蒸汽上升,到达天锅底部后,遇冷凝结为酒液落入接盘中,再经木质酒溜子汇入酒缸。这种酿酒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016年10月,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将“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的牌子授予了瓦铺村。研究院张国柱教授对瓦铺村的农特产品情有独钟。此次首批外销的玉米糁和清酒,就是他帮忙联系的客户。“做文化的人腿长,听说江苏的陕西乡党要定年会抽奖礼品,我就大力举荐了瓦铺的老玉米糁和清酒。”

张教授亲力亲为,现场督战,从加工、包装直到运输。“首批货一定要保证信誉,为以后做出个样子。”张教授呵呵笑着说。

11月初,瓦铺的清酒和老玉米首次在安康汉滨区茨沟镇举办的红叶节上亮相,立即受到来自西安、重庆、安康、汉中等地游客的追捧。中古委西北站的贾咏昊主任对记者介绍说,“以后,我们以此为基础,可以做很多延展产品。比如,即食的老玉米棒、玉米锅巴等。”这也正如孙昉所孜孜以求的——将瓦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将瓦铺的富硒特产变为富民商品。在他的感召下,村组干部和党员个个劲头十足,很多群众也都给自己定了目标,准备好好干一番。

不错失时代的机遇,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回想这一年多在瓦铺担任第一书记的日子,孙昉颇为感慨地说:“往小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瓦铺村脱贫致富;往大说,是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最终推动全国精准脱贫的步伐。”

上一篇:住院超过30天分析评价下一篇:母亲节感人故事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