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

2024-05-30

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共6篇)

篇1: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

宿豫区建设局2009年法治建设工作总结及2010年法治建设工作计划

2009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法治建设的相关要求,在建设系统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大力推进法治宿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9年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1、加强组织领导

年初,我局制定全年工作目标和措施,把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纳入建设局总体目标考核之中,与工程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考核。5月份,又根据领导班子人员、工作分工调整,及时调整了建设局法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制。引导和指导建设局各科室及局属事业单位的普法工作的开展,将其纳入规范化、正常化管理。

全区政法工作会议结束以后,我局立即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会议上的讲话和会议相关文件,区政协副主席、建设局局长史明霞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相关科室结合目前城乡建设工作的实 际情况,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做好下一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工作。

2、深入宣传发动

我们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把阐释和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系统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地宣传法治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等,树立争先意识,开阔思路、查疏补漏,将活动的重点放在普法宣传薄弱的环节,通过深入扎实的宣传,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积极营造普法工作氛围,年初,我局及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对法制建设活动进行部署,并在早点名例会上对全体人员进行动员,使全局上下充分认识到普法工作的目的、意义,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深入宣传发动,形成全面实施创建活动的浓烈氛围和强大合力。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法制教育的有关材料及我局的普法工作实施方案,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普法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全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制作悬挂6条宣传条幅,而且利用局办公楼大厅电子大屏幕,对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宣传。

3、推进普法工作 一是着力加强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首先是组织人员参加行政执法培训,并利用学习时间系统地通读、学习了宪法和建设系统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是积极开展专业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我局针对国家、建设部、地方人大、政府公布的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宣传贯彻计划并积极组织进行宣传教育,使管理人和被管理人都熟悉、知晓这些法律法规,明确权利和义务,加强被管理人守法的自觉性。

4、细化组织实施

我局根据“抓预控,少违规”、“抓力度,促效果”工作方针,一方面通过对法律法规宣传,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建筑工程现场的抽查频率和检查力度,纠正了很多违法违规行为,并对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规案件发生,取得了预期效果。

2009年以来,我局共组织了12次专项检查,共下发了停工通知书16份,整改通知书260余份,消除隐患近3000条。对于建筑企业违反相关规定、监理现场控制不严、安全设施隐患重重等行为,按照行政处理程序责令其停工整顿,整顿完毕方可复工。

同时,认真做好全区工程新开工受监工作及质量投诉工作,对住户投诉房屋质量问题,都已及时查清原因,并向投诉人说明具体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在房屋拆迁工作中认真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做好被拆迁人的思想工作。认真贯彻拆迁管理部门提出“五心,五讲”,即“爱心、耐心、热心、诚心、细心;讲政治、讲质量、讲效率、讲风格、讲文明”。同进,严格规范拆迁工作操作程序,从以下各六个方面进行强化督查管理:

1、施工企业需具备拆除资质且拆除工程项目经理需持证上岗。

2、拆除单位上报拆除工程施工方案,拆除进度,拆除现场平面图。

3、上报拆除现场安全小组人员和拆除现场安全负责人名单。

4、拆除现场有专职安全员、专人巡查,有无闲杂人员进入,施工人员需配戴安全帽并持证上岗。

5、拆除现场设置防护栏、安全网、横幅、标语、靠牌、警示标记,并建立拆除安全台帐。

6、审核中标单位、中标委托人和现场拆除单位是否一致,拆迁单位签订拆除合同是否规范。

在法治建设工作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认真地履行上级主管部门赋予我们的职责,做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使用文书正确,台帐记录完整,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案件及行政赔偿事件。

二、存在的问题及2010年工作计划

一年来,我局虽然在法治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人员的法治意识、为民服务意识和部门的便 4 民措施还有待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还需深入,行政执法能力还需加强。

在2010年里,我局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将紧紧围绕“在加速跃升中扩大总量,在总量扩张中丰富内涵,在内涵拓展中提升品质,在品质升级中创造精品”的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城市建设“四大战略”,以“加速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行业职能作用,务实创新,狠抓落实,有力推进法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开创我局依法行政的新局面。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明确目标,把握重点。以推进依法治区战略为核心,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以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抓手,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提升公正执法水平,提升促进和谐稳定能力,提升法治为民服务的实效,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成效。

2、弘扬法治理念,塑造法治精神。着力提高机关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理念,形成浓厚的法制氛围。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模范;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信力,广泛形成机关和执法单位学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3、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结合我局实际,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准确把握行政执法制的实质和涵义,完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制度保障,落实各项行政执法制度,着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建立考核评议机制,开展岗位培训,落实错案追究制度,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

4、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建立城市建设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制度,完善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测、应急指挥处置、抢险救援与物资保障体系;健全依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及决策跟踪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5、加强建筑行业行政执法工作。组织执法专项整治,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加大执法和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城市建设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6、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和行政执法工作培训,形成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上岗、定期轮岗、不合格者下岗的管理机制,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篇2: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

加强法治宣传

夯实法治基础

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黑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法治建设年”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城管”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增强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法律意识为重任,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依法行政为宗旨,超前部署、全面发动,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切实提高了城市管理法治水平,树立了新时代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为“法治黑河”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为加强法治建设工作,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市城管执法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执法监察科,负责监督指导城管系统法治工作。先后制发了《黑河市城管系统2018年“法治建设年”暨“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工作方案》和考核评定标准,并将法治建设列入年终目标考核,纳入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岗位责任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向党委通报,并实行“逐项对标复查”“逐一挂账销号”,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落实落细、落地生根。一是召开了城管系统“法治建设年”动员会,对各部门开展好此项工作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截止目前,已开展

开通了24小时12319城管热线,主动接受社会各界举报诉求等;还聘请了20名城管监督员,监督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年初至今,已累计受理社会各界诉求2208件,办结率98%以上。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

篇3: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

国际人权组织将“人权”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 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权的发展已经进入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 并将保持持续不断的良好发展势头。纵观我国人权保障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1978 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被认为是中国人权保障新“原点”;1982 第四次修改宪法, 在宪法中 列举了28种公民权利, 与西方人权几乎没有区别;1991年国务院有发布了首份“人权白皮书”, 从此人权被称为“伟大的名词”;2004年, 我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 使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 赋予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等多种新人权;2009年4月,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09-2010) 年》,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制订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发展规划, 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中国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 以宪法为根本依据,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 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框架, 实现了对人权的比较系统的法律保障。中国宪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它的一项重要原则。中国人权保障制度的发展, 折射出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和“依法执政”的理念, 同时, 也为塑造法治型政府提供了契机。

2我国人权保障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在当代, 保护人权和建立法治政府已经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权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权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标, 法治是人权的根本保障, 也是人权得以保护和尊重的重要标志;离开了人权, 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法治政府;离开了法治, 再好的人权理念也不能实现。这些道理凝结着人类政治发展的深刻的历史经验,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今天, 认真思考人权保障与法治政府的关系,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 尊重和保护人权, 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人权只有通过法律的确认, 才能从应然权利, 转变成法定权利, 才能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法治要求法律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人权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原则;法律制度必须是充分和完备的体系, 不仅要有根本大法——宪法, 而且要有各种具体法律和制度;法律必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任何机构都要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治面前无特权。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人权就会成为空话。

第二, 有效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是保障人权实现的关键。

公共权力是与公民生活联系最普遍和最紧密的国家权力, 直接关系到公民权利的实现、保障和发展。因此有效的制约行政权力, 成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是要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形成法律支配权力的运行秩序。社会主义法治强调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按照法律治理国家, 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 人民是权利的主体, 也是法治的主体。因此, 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质是要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的不可侵犯性和充分实现。因此, 用法律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 实际上就是用人民的权利去限制公共权力。人权是公共权力的目的和界限。对于政府, 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之, 越权无效, 放弃职权, 也是失职;对于个人, 法无禁止皆可为之, “法不禁止即自由”。

3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完善途径

3.1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

建设法治政府, 需要政府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09-2010年) 》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既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 又从基本国情出发, 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 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 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就需要各级行政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 慎用手中权力,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 尽量避免发生此前曾在安徽芜湖、湖南嘉禾、陕西延安等地出现的行政机关随意侵害公民平等权、财产权、人身权的典型案件。

3.2树立程序法治的理念

社会公正大致上可以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同时有效实现实体和程序的公正。实体公正涉及社会利益的分配、社会矛盾的解决,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法治建设中, 对于这类问题有较为具体、详细的的实体法律保护;但是由于这类问题的彻底解决超越了特定社会阶段人们的智慧和能力, 实体公正的实现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实现。因而与此不同, 程序公正以保障人的尊严和自由为中心, 通过程序机会的均等性、程序的过程性和交涉性, 既让人们看见实体公正的实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纳社会的不满、实现社会的人文关怀以弥补实体公正的不足。程序法治正是通过在绝对意义上保证程序公正的实现以实现实体公正, 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公正。

3.3树立责任、诚信政府的理念

法治政府首先是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公共选择理论代表学者布坎南曾指出:“责任是政府运行的动力, 也是政府运行的压力”。行政责任关乎政府的生命。责任机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法治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 享有什么样的权力, 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 是法治政府执政的前提。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 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做到执法有保障, 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 侵权须赔偿。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 就要强调行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 与行政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责任理念在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洛克认为, 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和基础, 是民主的前提条件。因此, 政府必须取信于民, 以信立国。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所以, 建立法治政府, 离不开对政府诚信理念的培养和监督。主动以诚信为自律原则的政府是诚信政府。诚信政府首先是政府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意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 不仅要把信用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而且要把信用作为从政、为政的行为规范和根本原则, 坚持依法行政、信用行政。为此, 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诚信道德建设, 增强其信用意识和观念, 使之内化为从政、为政的行为准则, 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社会管理而非随意行政, 遵循诚信、公正、平等、效率的基本原则, 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 从而夯实信用政府的道德基础。

3.4树立有限政府理念

公共行政权力是一种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 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因此建立法治政府, 首先就需要政府的权利行使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和规范。公共行政权力直接来源于法律的授权, 权利的授予同时意味着权利的限定, 权力的行使不得超越法律设定的限度, 法是公共行政行为的依据, 越权无效, 即“无法律即无行政”。依据“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理论分析, 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公民个人权利的让渡。公民将个人的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委托给政府作为其代表进行统治和管理, 这种代理的前提是公民利益的满足, 因此保护人民利益, 保障公民权利成为公共行政权力行使的最终目的。

3.5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无责任追究就无所谓监督, 而无监督决策就会失控, 违法决策、不当决策和失误决策就必然产生。因此, 可以说, 缺乏责任追究的决策体制是不健全的, 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决策的责任追究制。为此, 要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 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 各级行政机关要根据不同的决策事项, 制定具体的监督制度, 完善具体的监督机制。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 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个人决策, 个人负责, 集体决策, 集体负责, 建立健全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 明确每个决策者在决策中的作用和权限以及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

4结语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要从几千年的人治国家向真正的法治国家转变, 需要政府从思想、行政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而中国人权保障制度的发展, 能够清晰的折射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脉络。2009年4月颁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 是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中国政府促进和保障人权的坚定决心和努力方向, 也体现了建立法治政府的信心。然而, 中国法治政府的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 不断的创新, 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的人权保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昭晖.公共行政的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焦洪昌.宪法制度与法治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宋功德.建设法治政府的理论与制度安排[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8.

[4]杨素云.法治政府的伦理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载法制建设, 2008.

篇4: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

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

二是全面落实国务院的新要求、新部署,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

三是体现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当前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改革和法治举措,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和实践需要。

四是反映各地方、各部门建设法治政府的创新经验和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先行先试。

五是与近些年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衔接,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起草过程:

2013年3月,国务院法制办启动了纲要起草工作。先后广泛征求意见,召开10余次专家论证会,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纲要草案。

2015年7月31日,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

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

2015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草案。

二、制定实施纲要背景

(一)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只有建设法治政府,才能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在国务院党组会议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时,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为适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解决当前依法行政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亟须对法治政府建设作出总体设计和全面规划,确定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和路线图、施工图。

三、制定实施纲要的意义

制定实施纲要,确保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的小康,同时也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小康。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要求。未来5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时期。没有法治政府的基本建成,就难以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法治是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破解改革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使国家和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近些年来,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法治政府建设在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严格公正实施法律法规等方面亟待加强。

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要求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具体化、措施系统化,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四、实施纲要的总体框架

纲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共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第三部分是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共4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法治政府建设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

4.衡量标准: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

(二)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

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行政权运行的基本轨迹和依法行政的内在逻辑,纲要提出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目标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依法全面履行。

二是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目标是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使政府管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目标是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决策法定程序严格落实,决策质量显著提高,决策效率切实保证,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明显减少并得到及时纠正,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

四是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目标是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章得到严格实施,各类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行政违法或不当行为明显减少,对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

五是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目标是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基本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各方面监督形成合力,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政行为得到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责任人依法依纪受到严肃追究。

六是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目标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公正、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全面形成,行政机关在预防、解决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的比率大幅提升。

七是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目标是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

每方面任务都规定了具体目标和实现举措,努力做到可细化、可操作、可评价。

(三)落实主要任务的具体举措

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纲要规定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结新一届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要求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取消和下放许可事项的“含金量”,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坚决整治“红顶中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是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公布权力清单的要求和时限以及国务院部门开展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试点。强调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要求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

三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求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四是完善宏观调控。要求健全发展规划、投资管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制度,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制定并公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清单。制定并公布政府定价目录,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2015年年底前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实行综合监管,推广随机抽查,探索“智能”监管。

六是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强社会治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

七是优化公共服务。要求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定化。

八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四)时限要求

省级政府2015年年底前、市县两级政府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权力清单的公布工作,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2015年年底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

2015年年底前实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实行综合监管,推广随机检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自2015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务院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2017年年底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完成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2016年年底前要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完善网上执法办案及信息查询系统。

2016年年底前,各地区各部门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严格清理,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各项工作任务除本纲要有明确时间要求外,原则上应当在2019年年底前完成。

五、贯彻落实纲要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主动向党委报告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每年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法制力量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建设法治政府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对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本地区本部门一年内发生多起重大违法行政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政府部门每年第一季度要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要通过报刊、政府网站等向社会公开。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各级党委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要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建设法治政府先进典型。定期通报和曝光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工作部署、先进经验、典型做法,正确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执笔人:傅增强)

篇5:2011年法治建设工作计划

根据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11年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要点(溪法治办[2011]4号)文件精神,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是“六五”普法启动之年,也是全面实施法治竹溪建设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全面落实“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保障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本单位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结合机关实际,特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今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按照省市法治建设和“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和《法治竹溪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全面、科学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发展,为促进全县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任务

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定“法治单位”创建规划,开展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层层分解责任,明确目标任务,为全县工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保障。

为保障“六五普法”持续、深入开展,县总工会按照“三个坚持”的工作方法和“三个服务”的工作目标,即:坚持结合实

际,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统一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方法,服务小康竹溪、和谐竹溪建设,服务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不断健全普法工作机制,保障普法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是健全组织保障机制。为保证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总工会将成立 “五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办公室、组宣部、法工部、女工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法工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机关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平安单位创建等工作体系,实行一盘棋。

二是健全考核评估机制。为确保普法工作渐进有序开展,县总工会结合机关和基层工会工作实际,制定《竹溪县总工会“六五普法”检查考评办法》,并把开展普法工作纳入机关干部目标责任制和基层工会争先创优考核体系,着力从在骨干培训、经费投入、考核评估及表彰激励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完善普法考核评估机制。

三是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为确保普法工作达到上下联动,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县总工会根据不同普法对象,以“大普法”观高标准、严要求,在机关工会开展依法治会工作;在企业工会中,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在外出务工农民工中,开展农民工普法宣传和维权活动,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实现普法对象上的全覆盖。

四是建立普法教育保障机制。县总工会将把普法宣传教育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制定明晰的宣传规划措施,为扩大普法覆盖面,县总工会根据农民工生产、生活需要,把《劳动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等知识以问答的形式,组编成《农民工维权手册》,向外出务工农民工免费发放,促进普法宣传教育在外出务工农民

工中的广泛开展。

(二)创新工作载体,突出工作成效。

1、结合工会实际,开展依法治会工作。县总工会把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与工会自身工作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依法治会工作。一是开展工会干部法律素质提升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先后组织工会干部对《宪法》、《民法》、《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学习,着力提升工会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二是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自身建设。紧密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任务,着力从健全工会组织制度、民主制度和工作制度方面入手,以“五创”为目标,即“创学习型组织、创和谐型机关、创县级文明单位、创全市优秀工会、创全省先进工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三是健全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依法治会的出发和落脚点在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积极争取县委政府和上级工会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强与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落实与县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劳动关系协商三方机制和职工维权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厂务公开和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在全县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依法治会工作的开展。

2、突出普法重点,开展法律进企业进社区活动。紧扣企业工会这一工作重点,把稳步推进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工作与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结合,实行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3、延伸工作领域,加强职工普法阵地建设。结合工会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工作,深入推进职工普法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原则,以职工和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城关各社区、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工地等作为

“职工书屋”、“职工之家”建设为重点,配套和配备各类法律法规书籍,逐步形成阅读条件比较完备、广泛覆盖职工群众的工会读书设施网络,切实改善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学法条件。

4、拓展工作载体,促进职工普法宣传教育。一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工群众的有效途径,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共铸理想信念,共促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把 “六五”普法宣传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相结合,不断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二是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引导职工积极投入到“创争”活动中来,着力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思想,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广大职工中大力倡导文明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给权的良好社会风尚。

5、利用各个宣传日、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个宣传日、纪念日继续开展“平安竹溪.法治同行”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六五普法法律知识竞赛,认真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周年纪念活动。

机关单位将进一步完善法制宣传教育目标考核和奖惩制度,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不断拓宽宣传范围,主动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影响和营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

篇6:法治建设年工作制度

一、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1.突出抓好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充分利用教育普法阵地、普法平台、普法载体等,积极参加“法润·法治阳光”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专项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依法治教,特别是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培育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不断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好“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把主题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基本构成及基本特征,使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根基;突出宣传宪法确立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扎实开展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深化主题活动成果。

3.突出抓好与教育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市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规范办学,大力宣传招生、收费、减负提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保障师生安全,大力宣传未成年保护、道路交通、食品卫生、预防犯罪、毒品预防、反邪教、网络文明、消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维护学校稳定,大力宣传机关学校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信访、投诉、调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从严管党治党,大力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服务全民深化改革”主题教育。

二、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1.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能力。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模范。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述职述廉述法考评、公务员法治培训等制度,把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作为公务员任职、晋级的基本条件和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2.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程序,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并充分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做到行权有依据,用权有监督,执法有规范,始终把严格约束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放在核心地位,强化依法行政考核,深化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工作。

3.认真贯彻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建设规范,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政问责、行政复议委员会建设、行政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行政监督等措施,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公信力。

4.建立健全行政救助制度。加强对困难学生群体的政策援助,提高依法为民能力,增强法律权威。

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开展教育法治理念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切实提高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6.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执法队伍的作风和廉政建设,严肃查处执法人员违法乱纪、徇私枉法行为,塑造执法人员公正文明执法形象。

三、坚持依法治校,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1.继续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力度。按照省、市开展第二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做好组织落实工作,2015年9月底前,向市教育局推荐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候选学校,做好迎接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

2.健全依法治校机制。学校党政领导重视依法治校工作,制定依法治校实施方案,定期研究依法治校工作。学校有专门机构或者领导负责依法治校工作,并设有依法治校工作专门经费。

3.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学校依法建立相应的校内管理体制,公办学校党政领导分工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决策机构、校长之间责权明晰。学校决策机制科学、民主、规范,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健全,分工合理,职责明晰,依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4.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学校章程,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遵照章程实施办学活动。依法制定教育教学、财务、教师、学生、后勤、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并切实有效执行。各项制度制定、修改的程序明确、规范。

5.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依法建立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并发挥积极作用。实行校务公开,保证学生及家长、教职员工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校内监督机制完备,渠道畅通,学生及其家长、教职工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6.依法规范办学活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五严”规定,实施素质教育。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良好的校风。学校教师、学生无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教育教学质量良好。

7.保障教师权益。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高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依法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奖惩考核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教师通过校内民主管理机制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和实行校内教师申诉制度。

8.尊重和维护学生权益。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奖惩公开、公平、公正。按照国家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无乱收费现象。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安全保护机制完善,校园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9.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普法工作目标任务明确、措施有力。建立普法责任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学校领导、教职工的法律学习形成制度。学生法制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法律志愿工作者、公益服务律师、学校聘请的法律顾问到校为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校领导、教职工、学生法律素养明显提高,学校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学校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四、做好“六五”普法收官工作,争创法制宣传教育先进

1.精心组织“六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按照《市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通过“面上普查与重点检查、平时检查与综合考评、展示成果与整改落实”相结合的方式,在各校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各学校要在5月底前完成“六五”普法自查和考核工作,并将总结报告以及相关特色亮点工作图片及视频资料报送至校管中心,为迎接全市、全省、全国普法办考核验收夯实基础。

2.广泛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围绕全面深化“法律六进”,紧扣“三建三行”(法治文化校园行)活动品牌,融合文化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橱窗、法治文化墙、法治板报、法治广播台、法治校报、法治图片展、法律图书角、法律电子阅览室等,进一步推动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法治文化阵地。二是开展法制歌曲唱响校园、青少年法制教育课件评比、青少年法制书画大赛、法治主题班会等活动,组创学校法治社团,创作编排法治类剧(节)目,搭建“校园法治小剧场”,将法治文化融入青春文化、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法治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三是开展“每周一法”、“以案释法”、“学法亲子开放日”、“我和父母同学法”、百校百场法制宣讲等工作品牌和特色做法,使成功做法正真成为深化“法律六进”的重要推手,不断释放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集聚效应。四是积极开展对2015年4月公布的新《义务教育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做好落实执行工作。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教育系统法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切实加大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表彰。教育系统法治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法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规划部署,明确目标要求,确保工作落实。学校一把手作为创建活动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抓落实,联络员切实抓执行,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教育局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对全市学校创建工作进行督查、考核。结合省、市、市考评检查验收情况,对在创建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2.切实加大对法治建设工作的保障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为法治建设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依法治校工作机构办公室、队伍建设、工作经费等实际问题,并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不断改善保障条件,确保法治建设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按章理事。

上一篇:希望小学职工书屋建设工作经验汇报下一篇:2024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第七单元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