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2024-05-15

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9篇)

篇1: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篇2: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1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5个,积累有关的词组,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有关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复习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4、知道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作用。初步了解叶圣陶其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名家,这就是他写的文章。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谁写的?你知道叶圣陶吗?

2、这就是叶圣陶。(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你注意过它的脚吗?

2、看多媒体认识爬山虎的脚。

3、你能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吗?交流。

4、自读课文找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5、分组读,找到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6、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多媒体演示)联系第三节交流。

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细丝嫩红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样子写清楚了。我们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有关句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初步的了解。

7、那它是怎么爬的?叶圣陶先生用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字把爬山虎的攀爬写

得活灵活现,尤其是这个“巴”字。

8、谁能做一做“巴”这个动作吗?(学生演示)你体会到了什么?

9、难怪课文最后描写到(引读)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要是……

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生自由读。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

10、爬山虎的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自己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力度来!

11、爬山虎的脚真奇妙。那么它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感受)你觉得这些叶子怎样?请看第二节。

1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绿绿的、密密的,真美。谁能读好第二节?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三、课堂拓展。

叶圣陶先生还写了很多好文章。在我们的《十年后的礼物》这本书中有叶圣陶先生的《三棵银杏树》,请大家在课余去阅读它。

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叶 嫩红 嫩绿 新鲜 准确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波纹 好看 生动 仔细观察

爬山虎的脚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细丝 嫩红 具体

爬 巴、弯、拉、紧贴、爬 连续观察

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4

一、教材解读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见过爬山虎的,对课文可能就理解不好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德育目标】通过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谁见过爬山虎这种植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简单介绍)

师:说的不错,假期时,老师去了千山在沿途看到住户的房子上、公路大桥的墙上、山壁上,到处是一片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一样,老师告诉你们,它小的时候,也只是一根小茎,有了充足的水分,适合的温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满墙都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就在课文中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解开这个迷的。

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到16课,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研究发现

师:现在请仔细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你解决,如果在小组内不能解决年在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好不好?(学生研究讨论)

3、合作成功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激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注意抓住重点词来说。

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的收获,包括:⑴ 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⑵ “满是”看出长得很多、很茂盛。⑶ “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长的快。⑷ 爬山虎的生长离不开墙等等。

师:这部分还有问题吗?

那好,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收获也很大,我们就按这种方法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1、叶子杂成长中的变化。2、叶子的颜色、形状分布情况。)

4、理解“漾起波纹”这句话体会作者用比喻写出叶子的好看。)指导朗读。

师:请一名同学带有感情地朗读大家看画面。(多媒体:叶子随风浮动的画面)

这部分描写你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后继续汇报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怎样理解的就怎样画,谁愿意到前面来画?(一生板演)

(大家评议脚的位置对不对)

出示多媒体画面,谁愿意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看画面边说爬山虎的脚样子)

师:你除了读懂了脚还读懂了什么?(生继续汇报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 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师:说说看,(动词有:触、巴、拉、贴、爬教师点出)

谁能理解一下这些词?(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相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指名几个同学说。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把你们的手当做爬山虎的脚,手掌当做小圆片,在桌子上试着做一做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谁愿意到黑板来演示一下。

(请一名同学来边演示边说)

师:这部分还有一句话你读懂了吗?说说看。

(“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就会想起它像蛟龙的爪子”这是说,爬山虎的脚……有力量,像蛟龙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墙。)

师:刚才大家共同研究的这部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了请大家继续汇报。

(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墙”对于爬山虎的重要)

这说明爬山虎离不开墙,稳重还有哪些地方提到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密切?(第一自然段)像作者这样开头写,结尾也写的方法叫做首尾呼应。这篇课文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小结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片段描写的最精彩?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现在就带着感情把你喜欢的段落美读给同学听,并试着背下来。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事物展开描写,这一片段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知识,而且好象亲眼看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是怎样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我们同学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段。

下面,把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概括性的写在纸上,讨论把一下板书写完。

(学生把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墙动词填上)

六、开发课程资源

老师给大家留个作业,请你回家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植物的特点,围绕茎呀、叶呀、花呀、或者是果实等写一个片段。

附板书:

叶子 : 新鲜 均匀 尖朝下

脚 触 巴 拉 贴 爬

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篇3: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爬行的,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片断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片断二: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

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片断三: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片断四:爬山虎的资料拓展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

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相关网址:

1.http://rujin.myrice.com/baih4/psh.htm

2.http://www.citiclub.net/TCM/jinteng/teng18.html

3.http://www.yyxxedu.com/culture/daguanyuanfangan.htm

4.http://www.eastpants.com/

5.http://www.yyxxedu.com/webs/yuanyizhichuang/kecheng/yuanyijiaocai/040.htm

6.http://www.kepu.com.cn/gb/civilization/gardens/adorn/ado307.html

7.http://www.ntem.com.cn/kjjx1/1015_kj_3.htm

解读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教师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四、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对于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有关知识的了解,单靠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画或播放几段视频以及课文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片断四的安排实际上是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借助信息工具平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同学间分小组进行交流表达,扩大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协同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意识。

篇4: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篇5: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篇6:小学生爬山虎的脚教案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篇7:“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篇8:小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4、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⑴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⑵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⑶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⑷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⑹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篇9:人教版小学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细了啊,老师手上有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教师模拟第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平时最善于观察了。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上一篇:外包客户满意度调查表下一篇:词语报偿一年级简单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