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2024-06-24

八年级地理第六章(通用6篇)

篇1: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编写学校: 新会李文达中学 编写教师: 李礼环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会城街道八年级地理单元测试题

(第六章 认识不同区域

时间45分钟)班别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2008年7月4日正式启动,这是具有跨时代的重大之举,有助于增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和拉动台湾经济发展。图1为两岸首航包机将落地点。读图1,完成1~4题。

1.图1中显示首航包机在大陆降落的城市共有5座,根据我国四大区域划分,与其他城市不在同一个区域的城市共有()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五个

2.台湾省的经济特点是()A.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B.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 C.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D.“进口—加工一出口”的经济 3.台湾高雄港与大陆通航最便利的港口是()A.汕头港

B.厦门港

C.福州港

D.宁波港 4.下列关于台湾省的叙述,正确的是()A.台湾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个各占1/3 B.台湾森林丰富,全部为热带、亚热带树种,森林覆盖率高 C.台湾资源丰富,因此,经济的发展不需要进口资源 D.台湾省是我国唯一直接频临太平洋的省级行政单位

2001年7月13日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便以压倒性的优势,顺利的取得了2008年国际爱运会的承办权。据此回答5~6题 5.北京申办奥运会提出了三个创新的理念,既()

A.新中国、新北京、新奥运会

B.优美、绿色、环保 C.更快、更高、更远

D.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文化奥运 6.2008年,北京将主办“绿色奥运”,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北京应当()A.增加行驶车辆数量

B.减少传统建筑

C.植树种草

D.禁止外来人口流入 7.新疆具有“三山夹两盆”的地势特点,“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是()A.阴山、四川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B.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C.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祁连山 D.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昆仑山 8.下列关于北京发展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是座文化古城,历史遗迹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应坚决拆掉 B.今天的北京城区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无影响

C.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提高北京市的经济总量

D.在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的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建筑 9.台湾岛属于()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气候

C.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0.下列有关北京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按地形区划分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南部 B.按干湿地区划分,北京属于湿润地区 C.按温度带划分,北京属于暖温带

D.按城市职能划分,北京主要是以一个重工业城市 11.下列关于台湾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部有北回归线经过 ②两岸分别是台湾和广东省③沟通了东海和南海④位于大陆架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图2台湾省上世纪一段时期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读图,判断台湾对外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的是()A.农产品

B.工业产品

C.农产加工品

D.矿产品

新疆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必须机枪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据此回答13~14题

13.以下工程项目与新疆有关且能实现“东西部双赢”战略的是()

A.“西气东输”工程

B.“西电东输”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北煤南运”工程 14.新疆境内以什么地形为主()①山地

②丘陵

③高原 ④平原

⑤盆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①⑤ 15.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

A.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B 工业基地.沪宁杭 C.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中之热带作物

D.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皮套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以及相关的加工工业 16.光秃高原与长江沿江地带相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洪涝灾害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水污染 17.位于长江沿江经济发达地带的城市是()

A.上海、南京、天津、北京

B.上海、广州、重庆、武汉 C.上海、线、长沙、武汉

D.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18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前边,森林减少

B.流域内土质疏松 C.滥发森林,陡坡开荒

D.降水丰沛,多暴雨 19.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以()

A.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B.平原和盆地为主 C.平原和高原为主

D.高原和盆地为主

20.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是()A.中游地区

B.中上游地区

C.下游地区

D.中下游地区 21.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

A.东北林区

B.西南林区

C.东南林区

D.“三北”防护林 22.位于东北地区的我国工业基地是()

A.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B 工业基地.沪宁杭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辽中南工业基地

23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资源是()

A.矿产资源不足

B.能源不足

C.地形崎岖不平

D.水源不足

24天安门广场的是其一是令世人属目,在这里,每天升国旗的时刻与日出同时,如果你去观看升旗仪式,下列日期中升旗最早的是()

A元旦

B.国际劳动节

C.党的生日

D.国庆节 25.长江沿江地带湖泊众多,位于长江中游最主要的湖泊是()

A.洞庭湖和潘阳湖

B.潘阳湖和太湖

C.太湖和洪泽湖

D.洪泽湖和巢湖 26.三峡工程的电力将缓解哪些地区用电紧张的情况?()

A.四川省和重庆市

B.西部地区

C.西南地区

D.华中和华东地区 27“西气东输”对中西部和沿线地区的作用是()

A.增加收入

B.缓解能源不足

C.便于农业发展

D.减少污染 读“台湾海峡两岸地区略图”,回答28~30题

28.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是我国的三大城市,根据他们的位置判断其名称分别是()A.①厦门

②台北

③高雄

B.①福州

②台北

③高雄 ① C.①厦门

②基隆

③高雄

D.①福州

②基隆

③高雄 ② 29.图中字母表示我国钓鱼岛的是()A.A

B.B

C.C

D.D 30.图中标示我国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的日月潭是()③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合共40分)

31.读“北京地图” 图3,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写出图中地图名称。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北京所处的平原 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河流名称:C.__________.D.__________ ___。

(3)北京三面被____________省包围,和它相邻的 省级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北京的地形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北 京虽然不临海,但是它的海运也算是便利,这主要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读图4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洲”吐鲁番,西到“丝绸之路”重镇喀什,其西延线路已于2000年贯通、他所通达的安江地区位于新将天山以南,面积106万平方千米,人口40万。南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石油工业资源接替区,棉花年产量已占新疆总产量的70%,原油年产量已达500万吨。

材料二南疆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着千片绿洲,空气清新,自然风光独特,南疆铁路西延工程的建成,结束了这里大部分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当地各族人民亲切地称南疆铁路是“致富路”和“幸福路” 材料三南疆边境与多国接壤,并设立了4个边境通商口岸,成为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河 ②_______河 ③_________盆地

④___________沙漠

⑤________油田 ⑥_________________铁路

(2)南疆铁路的起点和重点分别是()A.吐鲁番、阿图什

B.吐鲁番、喀什

C.乌鲁木齐、喀什

D.库尔勒、喀什

(3)南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周边与5个国家接壤在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地位。着5个国家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读图6,回答下列问题(7分)

(1)甲图中A是________海峡,他号称“海上走廊”,连接了_________海和___________海。(2)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台湾省的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填图中的地形区

(3)乙图为台湾省产业变化图,从中看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省的三类产业呈明显下降趋势的是第___________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是第___________产业。34.读“长江三角洲及附近城市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城市①是钢铁工业中心,该城市是________市。城市⑤是_______ 市。

(2)城市②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该城市是_________市,正是③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河港,该城市是_________市,城市②和城市③能停泊___________吨级轮船。长江中下游内河运输发达,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之称。随着三峡工程的简称,今后,万吨级海轮可由上海直达___________市

(3)图中城市P和城市N也是两大河港城市,P市是_________时,N市是________市,两个城市中,兼有河港与海港功能的是___________(填英文字母)。

第六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5 ADBDD 6——10 CBDCC 11——15CBADD

16——20 BDCAD 21——25 ADDCA 26——30DABDB 31.(1)燕山

太行山

华北平原

(2)永定河

海河

(3)河北

天津市

(4)山地

平原

距渤海较近

32.(1)塔里木

额尔格斯

吐鲁番

塔克拉玛干

克拉玛依

南疆

(2)B

(3)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阿富汗

塔吉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33.(1)台湾

(2)高山族

西部平原

(3)一

三 34.(1)马鞍山

上海

(2)南京

镇江

黄金水道

重庆

(3)张家港

南通

N

篇2: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新疆北部是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是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地昆仑山。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km2,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km2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代表天山,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山,三横之间的两个“田”分别代表两大盆地。左边摆放了一张“弓”,弓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且远离统治中心,位于边防要塞,因此需要设防保护,保护国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内加了一个土字。

承转:刚才我们讲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

疆的气候密不可分。

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学生量算。

提问量算结果,学生回答。(略)

讲述: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 km之遥,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高原的屏障作用,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所以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 mm以下。

承转:我们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人类尤其离不开水,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水,因此,水会影响、制约人类的一些活动。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4、6.31,回答以下问题: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

[课堂小结]

篇3: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

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篇4: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读“东北地区1、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图片——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森林景观,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初步认识。

新授: 展课题: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展图:“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中国温度带

分布”图

降水: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过许多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区、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评价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你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方法吗?你了解地理位置的概念及其分类吗?你了解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吗?你知道如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

课堂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P。25“活动”第1题,教师指导

2、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师引导学生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3、学生完成教材P。26“活动”第2、3题,教师提供相关地图,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组织学生讨论描述、评价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内容,完善学习方法。结论: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般从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的角度进行评价。

板书:

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课堂活动:

1、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学生完成教材P。27“活动”第1题

2、出示“沿125°E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学生归纳:南北高,中间低;

出示“沿45°N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学生归纳:东西高,中间低。

完成教材P。27“活动”第2、3题,了解区域地势特征的方法。

3、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特征,绘制东北地区呈半环状的地表结构简图。

板书:

二、地形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2、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1)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呈 2)中间是山地和丘陵 3)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三、气候特征

教师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东北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气候特征?

读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气候知识进行回答。

1、属温带季风气候 1)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我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课堂活动:出示“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三幅图,学生完成P。29——30“活动”

1、2题。

2、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2)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教师讲述: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下面,我们通过探究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

课堂活动:出示“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学生完成教材P30“活动”第3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侧重对本节内容中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进行系统梳理:认识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认识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

篇5: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活动:请大家看图6.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5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反馈练习] 1.填空(1)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

年,最早称为

。先后有、、、各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的格局形成于,两代,成形。在这之前,旧城城区曾几度变迁,引起变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3)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个

。2.判断

(1)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历史遗留建筑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应坚决拆掉。(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无影响。

(3)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提高旅游收入,应延长营业时间,扩大游客量。(4)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答案:1.(1)3000 蓟

清(2)明

水源(3)现代化大都市 2.(1)×

(2)×(3)×

(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活动与探究

篇6:八年级地理第六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3、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大洲的第二节认识非洲,学生前面已经初步学习了亚洲和欧洲,初步了解了认识一个大洲的方法,本节课在前节的基础上在来体会学习认识大洲的方法,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还不够掌握,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忆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教学难点: 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节非洲

多媒体展示非洲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联想到那个大洲? 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非洲的概况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导航,完成学案任务一 任务一:非洲的地理位置

读图识图:读6-16图,在图中描绘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西经20°,说说非洲的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穿过非洲中部,____、__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写纬线名称)(2)半球位置:非洲在_______(东或西)半球的西部,地跨______南北。

(3)海陆位置:非洲东临____洋,西临 ____洋,北隔 ____海及____海峡与____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____海 ,并以____运河为陆上分界。

2、政区演变:二战结束前,非洲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独立国家。

目前,非洲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_________的大洲。

自学检测: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在地图上说出主要的地理位置 活动3【讲授】非洲的地形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导航,完成学案任务二

任务二:非洲的地形特征

读图识图:读非洲地形分布图,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非洲最大的岛屿,半岛,海湾。

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读世界大洲(南极洲除外)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课本P5页,图6-4)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______米,居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第____位;陆地海拔最高点为_____________山,海拔_________米,最低点为阿萨勒湖,两者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_米。

(2)主要的地形类型:非洲大陆____面积广大,被称为“____ ”,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____以上。东南部从北向南有____ 高原、____高原、____高原。(3)地势特征、地形分布格局:非洲地势____ 高,____ 低。非洲东南部从北向南分布着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____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

(4)极具特色的地形:北部的 ____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中部的____盆地(世界面积最大的盆地),纵贯东部的____(世界陆地最大的断裂带)。

自学检测: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在地图上说出主要的地形区以及根据地形图说出非洲的地形特征。课件展示空白地图,以小组为单位,一问一答,然后交换问答顺序 任务三:炎热的气候: 1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总结气温的分布特点。

2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3.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4.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5.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探究讨论: 1)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6.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1、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整理本节非洲之最,世界之最,看哪个组总结得最多最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活动】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结合学习目标,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活动6【练习】巩固练习

1.根据非洲的地形,非洲被称为()A.热带大陆

B.高原大陆

C.平原大陆

D.饥饿大陆 2.非洲大部分地处()A.温带

B.寒带

C.热带

D.亚热带 3.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是()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三个独立的国家是()A.利比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B.利比亚、埃及、坦桑尼亚

C.利比里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D.利比亚、尼日利亚、埃及

5.有“非洲屋脊”之称的高原是()A.南非高原

上一篇:张爱玲与胡兰成下一篇:2024年度滨州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创新能力培养)作业答案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