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简介

2024-05-04

什邡市简介(精选3篇)

篇1:什邡市简介

秦安县动物防疫“十二五”专项规划

为加强对我县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增强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动物防疫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和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先后颁布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依照国家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我县从上世纪80年代起建立健全了以猪鸡、为主的畜禽统防制度;1990年建立了小家禽社会防疫制度;2000年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无标准化动物防疫示范点建设,于2001年-2010年开展了“全县重点养殖场监测点建设”;近几年来根据外界动物疫情形势,建立了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针对严重危害动物产品食用安全和养殖业发展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动物重大疫病的发生,保障动物产品食用安全和养殖业健康发展。

二、环境分析

现阶段我县动物养殖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和观念逐步提高,加之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此项工作日趋重视,我县的动物防疫机制、队伍建设日臻完善。但由于我县历来养殖业不甚发达,养殖业水平较低,加之防疫队伍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低,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县级诊断水平和技术落后,使得我县动物防疫面临诸多风险。

三、动物防疫发展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建成新型兽医管理体制与防疫队伍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以及防疫支撑和物资保障系统。能够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现全方位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是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上联国家动物疫情监测中心、省级动物疫情监测中心、市级动物疫情监测中心、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下联乡村及其养殖场,构成完整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承担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动态监测、信息分析及疫情早期预警预报的任务。我县每年结合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对全县畜禽进行动物疫病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疫病监测方法:我县疫情监测实行常规监测,随机抽检和集中监测相结合,配合省市检测相结合的办法。

1.常规监测。以畜牧局兽医实验室为中心,选择镇兽医站、有动物及其产品交易的农贸市场、畜禽规模养殖村、畜禽规模养殖场、屠宰场作为监测点,确定疫情报告监测员,形成县、乡、村三级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对全县动物疫情常年监测。

2.集中监测。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开始后,各乡镇要立即组织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对所包防村畜禽进行免疫注射,填好档案,做好记录,做“三个百分之百”,首先要先在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养殖示范村等重点防治区开展防疫工作,以便为集中监测抗体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每年采集800份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作为防疫质量考核的依据。

3.随机抽检。这是考核防疫质量和对特定疫病监测的另一措施。由县上组织人员,采取随机抽村抽户,或在某一养殖场,某一畜禽舍随机抽查,如果检测到免疫抗体不合格,立即进行免疫。

并选择建立了10个疫情调查点,每月进行疫病调查工作,为全县动物疫病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系统是动物防疫体系的核心,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的要求。现阶段动物防疫工作要改变过去只重视一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弊端,全面推行初秋两季集中免疫+程序化免疫+月月补针的防疫模式,全面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白”。即:规模养殖场按程序进行免疫;农村散养户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畜禽月月补针。全面推行“免疫日”制度:对于散养户春秋两季(四月和十月)集中免疫结束后,在其余每月对新补栏和新生仔畜禽进行免疫补针,我县将十一月、十二月、元月、二月、三月做为秋冬季补免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为夏季补免月,这些月的每月25日所包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要进行补针补标,并将各自所防村的当月补免数报送给乡镇兽医站,乡镇兽医站汇总后于28日将全乡镇补免数上报到我局。

(三)动物防疫监督系统

该系统畜牧兽医局重大动物疫病诊断专家组与实验室为核心,承担着重大动物疫病的初诊及流行病学基础性工作,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内容包括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猪瘟、炭疽和外来动物疫病等动物疫病初步诊断。可以开展细菌学、寄生虫学、血清学的诊断监测;疫苗等生物制品的性状、效价以及一些理化因素检测,同时开展动物免疫抗体日常监测工作,对生物制品或制剂的科学使用做出正确的指导,每年开展抗体监测2500份以上,常年开通动物疫情值班报告电话,一有报告,即可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全面提升全市动物疫病监测、防治的科学化水平。

(四)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系统

该系统承担动物防疫以及对突发、新发及外来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物资保障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制度等。定期补充疫情应急物资贮备。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疫情应急经费,随时进行应急物资的添置,常年储备以防护服、口罩、手套、针头、注射器等应急物资,能达到了县级动物疫情应急储备标准,满足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扑灭的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其配套法规宣传,提高市民法制意识,促进依法制疫。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把建立和落实动物防疫责任长效机制作为防疫工作重点。争取财政对防疫工作经费的保障。

四、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措施

近年来,国内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多次发生,动物疫情有所反弹,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各乡镇镇、各有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工作责任,认真做好相关的各项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发生。一是结合集中防疫认真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各镇要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充分利用乡村干部会议及广播等各种渠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疫病防治常识,提高全社会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疫的主动性。二是各镇全面落实“动物防疫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全面落实“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双轨工作机制;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认真安排部署,签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定期检查防疫质量和进度,及时解决防疫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积极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兴办养殖场和小区,逐步改变不利于公共卫生环境的落后现状,这既是养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防治动物疫病的根本措施。四是各乡镇抓好村级防疫员管理工作,建立村与村之间、村干部和村民与村防疫员之间对防疫注射工作落实情况的相互监督机制,乡镇兽医站对村防疫员春秋两季集中防疫情况和每月补针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乡镇兽医站要对村防疫员进行工作评价并做为考评防疫员和发放补助的依据之一。对于防疫员不上岗,工作不积极、态度不认真、不能完成任务要求、不能胜任工作的要坚决辞退,对于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而造成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扩散的,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动物防疫队伍的战斗力。五是坚持抓村级防疫员培训,提高技能,严把注射质量关,杜绝防疫事故,提高免疫密度。做好耳标佩戴、档案填写、信息上传、采血送检工作,确保免疫效果。六是进一步落实技术人员防疫工作责任制,防疫开始后县畜牧兽医局组织人员加强对全县防疫工作的督查指导,及时解决动物疫病防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落实每天24小时值班制,坚决防止外源性疫情的传入。

篇2:什邡市简介

2015 年, 什邡市通过充分的招生宣传、调研走访工作, 确定了该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工作内容、培训人员对象及方案, 认真进行学员资格审查, 培训师资遴选, 制定培训实施方案, 筛选培训教材, 考察选择培训地点等, 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 参训学员无论在种植经营理念还是种植技术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和拓展。

2 主要作法

2.1 领导重视, 分工合作

在什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及什邡市农业局党组、行政的大力支持下, 什邡市农广校充分准备, 校内成立领导小组, 实行法人责任制, 设立了专门的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并有专职的指导员和材料收集上报员。什邡市农业局党组、行政高度重视, 分管领导亲自抓此项工作, 学校法人代表具体负责, 做到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在农广校的统一领导下, 各教学班认真组织好教学培训工作。

2.2 培训思路明确清晰, 有的放矢

接到培训任务后, 什邡市农广校高度重视,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访谈、调查研究工作, 科学规划。同时, 着手研究部署工作任务, 对培训各项工作从制度和管理层面上进行了明确规定, 培训的规划、实施、组织、资料档案的管理等都做了部署和安排。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实施计划方案。使整个培训过程有条不紊。

培训涉及什邡市黄背木耳种植片区的洛水镇、湔氐镇、南泉镇、师古镇, 培训对象包括4 个镇的木耳种植专业户和食用菌协会会员。在培训学员的选择上, 什邡市农广校严格把关, 要求学员年龄需在45岁以下, 文化程度需在初中及以上, 且常年种植黄背木耳 (种植年限最少不低于3年) , 有意愿提升种植技术和经营水平, 并承诺能够安排时间参加全程培训。经过自愿报名、村组或协会推荐、初步审核报名资格后, 由农广校领导小组对初审合格人员进行严格筛选, 最终选取50 名耳农作为培训学员, 使培训对象在素质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在课程设计上, 培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为期7天的培训包含了3天的理论学习和4 天的实践操作训练。 培训不仅聘请了本地专家亲自指导生产实践, 还特地邀请了四川省农科院的国家级食用菌专家授课。通过培训, 学员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理念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3 主要成效

从培训活动立项之初的走访调研开始直到培训结束后, 我们始终同学员保持联系和沟通, 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待、要求, 以及在培训过程的感受、体会和收获, 培训对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学员反映, 通过培训, 现在更有信心把木耳种植好。有学员甚至通过此次培训,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安全使用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 回去按照高标准新要求新技术规范种植了黄背木耳。此次培训, 不仅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而且为强化稳固什邡市全国黄背木耳基地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培训效果能否长久持续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培训工作的影响和效果明显, 但将培训中传授的理念和技术扎根于农民的内心, 需要过程;同时, 在木耳种植和市场销售方面, 耳农仍将遇到新问题。因此, 后续的跟踪服务不能脱节。培训结束后应跟进服务, 并开展更深层次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耳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对此, 什邡市农广校特地为此建立了“201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信群, 方便学员之间、学员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群, 能够及时地就生产中的用工、种植技术、生产销售、原材料供应等各个方面经验和问题进行分享、互通, 大大提高了什邡市黄背木耳种植信息的交流频率, 为本地黄背木耳及其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5 结语

篇3:什邡市简介

摘 要 川芎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有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但是大部分药农对川穹缺乏统一的栽培技术和管理。介绍了什邡市隐峰镇万亩川芎基地的川芎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该镇川芎生产基地于2015年10月获得了相关认证机构颁发的GAP认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然后详细介绍了该基地的川芎栽种分苓种繁育和大田种植,希望使广大药农生产出优质、高产、稳定、可控的川芎药材,促进川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川芎;万亩川芎基地;栽培技术;四川省什邡市隐峰镇

中图分类号:S567.7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3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味辛,性温。川芎药用部份为地下根茎,其主要成份为阿魏酸、川芎酚和川芎内酯等,是重要的中药配方药用原料[1]。因川芎属地方土特产品,仅在四川省的都江堰市、彭州市、什邡市等少数地方种植,种植方法大多沿用传统的栽培方式,其种植技术落后,产量较低,品质参差不齐,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不高,已成为限制川芎发挥良好经济效益的瓶颈。

1 川芎栽培存在的问题和隐峰镇万亩川芎基地的科学化种植

1.1 川芎旳生长特性

川芎比较适宜温和湿润气候,幼苗期怕烈日高温。生长于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不喜欢涝洼地和干旱土壤。

1.2 川芎栽培存在的问题

1)川芎为无性繁殖,由于缺乏科学的良种选育,一定程度的种质退化,限制了川芎产量的提高。

2)在市场价格的刺激下,各地药农盲目引种,但没有掌握川芎生产技术,栽培过程中又出现大量死苗,一般产量为160~170 kg/667 m2,有的甚至仅40~50 kg,其药材质量尚需进一步分析。

1.3 隐峰镇万亩川芎基地的科学化种植

什邡市隐峰镇是一个平坝农业大镇,境内耕地以黄壤性水稻土为主,土质以黏壤土为主,是良好的川芎生态适宜区[2]。为了规范川芎种植技术,提高川芎的产量和品质,达到助农增收的目的,针对川芎种植技术不规范、产量低、品种参差不齐、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现状,隐峰镇万亩川芎基地于十多年前开展了科学化种植,并通过相关认证机构GAP认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川芎规范化栽培技术以坚持围绕“产地选择、苓种繁育、适期栽种、深沟高厢、穿林栽插、合理密植、稻草覆盖、精细管理、综防病虫”为核心,在生产上川芎采用营养繁殖,川芎栽种分苓种繁育和大田种植两个阶段。

2 苓种繁育技术

苓种健壮与否直接影响到川芎产量的高低。苓种健壮、产量高,反之产量低。健壮苓种一般茎秆粗壮,茎节直径1.5 cm左右,节间间距6~8 cm,每根茎秆有10个左右节盘。一般抚芎与苓种的产出比为1∶4~1∶6,667 m2产苓种750~1 000 kg。

2.1 苓种地选择和整地

川芎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中性沙质土壤,不喜欢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忌连作,前茬作物收获后需要浅耕灭茬处理。栽种前采除去田间杂草,翻耕25 cm,精细整地,按1.5 m开厢,沟宽30 cm,沟深20 cm。

2.2 种苗(苓子)选择及处理要点

川芎的地上茎有许多节,每个茎节均可生芽,生产上常用川芎的地上茎节作种,而无需专门培育苓子。栽植之前,需要剔除有虫孔及节盘上无芽的苓子。为避免产生根腐病,需要把选好的苓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浸泡20 min,取出晾干备用[3]。

2.3 抚芎的选择及起种时间

抚芎(奶芎)要选择生长健壮、根茎大,无病虫害的作种,于12月底-翌年1月上旬在平坝川芎大田挖取专供繁育苓种用的川芎根茎(抚芎),运往山区栽种[4]。

2.4 苓种管理

2.4.1 施肥

栽后667 m2用腐熟粪水1 250 kg对水灌窝后,再667 m2用过磷酸钙30~40 kg加渣粪100 kg混匀丢窝盖种。3月底-4月初定苗后,667 m2用尿素15~20 kg加猪粪水1 000 kg对水灌窝,再按667 m2用腐熟油枯50~70 kg加堆肥3挑(1挑为30~50 kg)混匀丢窝,然后中耕培土。以后看苗追肥,5月封行后667 m2用尿素1 kg加磷酸二氢钾200 g对水100 kg均匀喷务进行行根外追肥1~2次。

2.4.2 除草

定苗后和4月下旬,各浅中耕1次,疏通土壤,去除杂草,对田间杂草较多的采取人工扯除[5]。

2.4.3 定苗

当苓种长到15~20 cm时要及时定苗,每窝留8~10苗,注意留壮去弱,留健去病。

2.4.4 补水

苓种喜雨水多,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生长健壮。因此,在2-5月苓种生长阶段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以确保苓种健壮生长。

2.4.5 插技扶秆

苗高40 cm后,要插技扶秆,防止苓种倒伏葡匐生长。

2.4.6 防治病虫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苓种繁育期间,应重点防治以下3种病虫害。茎节蛾:4月下旬-5月上旬可选用科诺特杀螟、敌百虫和杀虫双等药剂进行防治。根腐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广枯灵水剂,55%敌克松,72%农用连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白粉病:可选用托布津、粉锈灵、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防治[6]。

2.4.7 苓种收获和贮藏

在7月底-8月中上旬,当苓种节盘膨大略带紫色时收获。选晴天把全株拨起,割下根茎(可供药用),先去掉叶子,再捆成小捆。贮藏时先在地上铺一层草,把苓种一层层交错摆好,注意每周上下至少翻动1次,防止发生腐烂。

3 大田栽培技术

3.1 田块选择

应避免连作,选择2 a以上未种过川芎,且地势向阳,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前作以早熟水稻田为宜。

3.2 栽插方式

3.2.1 选择栽种方式

凡选择能在“立秋”前后收获的前作田作川芎种植的,可采用直栽方式。

3.2.2 育苗移栽和穿林栽种

凡采用早中稻田块或不能在“立秋”至“处暑”前栽插川芎的,可采用育苗移栽或穿林栽种方式。育苗移栽的苗床做法是:选用土壤比较疏松且利排灌向阳的耕地作苗床,66.7 m2苗床地用1.5~2.5 kg云河牌硫酸钾复合肥和50~150 kg腐熟农家肥及0.5 kg辛硫磷颗粒剂(地虫清)均匀的撒施于苗床地上,再进行翻地将肥药混入土中,保持土壤湿润,闷1~2 d即可栽苓子,让其生根发芽,待前作收获后,及时移栽大田;穿林栽种:即在早中稻及时排干田间渍水清理好厢沟,水稻收获前10 d内按照一定规格将苓子栽插在水稻田中。水稻收获后应及时追肥除草加强田间管理。

3.2.3 收前准备

凡利用水稻田块进行免耕栽插的,应在水稻收获期前,及时排干田间积水,以利保证川芎栽插质量。

3.3 深沟高厢适时栽插

田选好后,即可开沟做厢,一般以厢宽2 m左右,沟宽30 cm,沟深30 cm为宜。以行距33~40 cm,窝距20 cm为宜,苓子应斜放沟内,轻轻按入土中,节间盘上的芽嘴向上或向侧,入土不宜过浅过深。每667 m2用种量40~50 kg,保证达1万苗/667 m2左右。栽种后每667 m2用细渣粪混合草木灰150~175 kg盖住苓子的节盘,然后在厢面再盖一层稻草,达到保湿,减轻杂草危害。

3.4 田间管理

3.4.1 及时补苗

在栽后10 d左右及时揭草,并将稻草摆放在川芎行内,及时查苗补苗,保证苗全苗齐,出苗后发现缺窝死苗应及时补齐。

3.4.2 及时施肥

川芎是一种耐肥植物。一般在栽后15 d左右施第一次追肥,每667 m2用10 kg碳铵加磷铵5 kg和10~15挑(1挑为30~50 kg)猪粪水对水追施提苗肥。第2次追肥在栽后1个月左右进行,每667 m2用5 kg磷铵加10 kg45%硫酸钾复合肥和10~15挑粪水对水施用[7]。第3次追肥在10月下旬霜降前进行,每667 m2用尿素10 kg加磷铵10 kg加45%硫酸钾复合肥15 kg和硫酸钾10 kg进行追施。在立春后根据川芎长势情况,可酌情追施1次以农家肥为主的早春肥。

3.4.3 中耕除草,清沟补苗

栽种后约20 d幼苗会出齐,此时可揭去盖草。栽种后60 d内,每隔20 d要进行1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深度约为6 cm,第2次中耕深度约为3 cm,第3次只需略耕土表以除去杂草即可,有利于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在除草的同时,要把沟里的细土培到垄面上,并在第1次和第2次中耕时补苗。待翌年1月茎叶萎黄时,先除去茎叶,再中耕除草1次,并将行间泥土壅在垄面,以保护块茎。

3.5 收获贮藏

3.5.1 收获

川芎一般应在栽后第2年的5月下旬地下根茎完全充实时收获,不宜过早或过迟收获。过早,根茎营养积累不充分;过迟,根茎易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采收时选择晴天,用锄头或专用钉耙将川芎连根挖起,抖掉泥土,摘去茎叶,在田间略晒后,把块茎放在竹制撞篼里,撞去泥土,并运回干燥。注意保持根茎的完整性,避免损伤影响川芎品质[8]。

3.5.2 晾晒及贮藏

川芎收获后选晴天及时晒干或炕干,忌曝晒和烈火烘炕。烘炕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表面烧焦,每天翻炕1~2次,2~3 d即可炕干。川芎晒到用刀宰不软为标准,一般晒(炕)干率为30%~35%。晒(炕)干后要过筛,去除泥渣和须根,保证川芎质量,并放在通风、避光、低温、干燥处妥善保管,防止虫蛀、发霉、变色、气味散失和腐烂[9]。

3.6 实现隐峰镇农民增产增收

通过多年来对川芎规范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隐峰镇常年川芎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该技术从实施以来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隐峰镇以川芎规范化栽培技术为基础,获得GAP认证为契机,在提高川芎种植附加值方面进行着有益的实验和探索,比如:川芎保健茶,已有成品;川芎地上嫩茎叶菜品开发已经成功,药农平均每667 m2可增产1 000余元;川芎烘烤过程收集挥发油提取精油的实验正在进行,诸多措施促进了隐峰镇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川芎规范化栽培技术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9-88.

[2]张廷模.川芎[J].中药与临床,2010,1(2):89-91.

[3]曾华兰,何炼,叶鹏盛,等.川穹无公害种苗处理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354-1357.

[4]马订,马逾英,张利,等.三个不同产地的川芎与其近缘植物藁本的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7):20-22.

[5]任东春,杨念云,钱士辉,等.川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18-1420.

[6]蒋桂华.川芎苓种标准化及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院大学,2012.

[7]徐杰军.常用中药药理与临床[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26.

[8]凌婧.川芎挥发油对大1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9]蒋桂华,马逾英,侯嘉,等.川芎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研究[J].中草药,2008,39(4):601-604.

[10]王岚,肖海波,马逾英,等.川芎道地性的ISSR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6):1472-1476.

上一篇:枪支管理办法下一篇:六年级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的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