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

2024-05-24

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共6篇)

篇1: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2015现行

一、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46号2011年4月2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13号2014年8月31日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2003年11月12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主席令第41号2011年2月25日

5、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第167号公约2001年10月27日

二、安全管理

1、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建质[2004]2号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建质[2005]184号

3、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质[2005]232号

4、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建市[2006]248号

5、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3183号

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

三、安全技术

1、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建[2000]230号

2、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2000年8月21日

3、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建质[2003]82号

4、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建设部公告第659号2007年6月14日

5、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

6、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

四、安全生产许可证、三类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

1、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2004年1月7日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28号2004年6月29日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暂行办法(建质[2008]121号

4、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部令第17号

5、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建质[2008]91号

6、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

7、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30号令2010年5月24日

五、建筑起重机械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2009年1月14日修改

2、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6号2008年1月8日

3、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76号

六、消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2008年10月28日修订

2、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19号2012年7月17日

3、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0号2012年7月17日

4、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1号2012年7月17日

5、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09]46号

七、环境保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8号2010年1月1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第31号2004年12月29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87号2008年2月28日修订

4、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

八、安全培训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2015年5月29日

九、安全费用

1、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建办[2005]89号

2、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

3、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

十、劳动保护及职业健康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2009年8月27日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主席令第57号2001年10月27日修正

3、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2010年10月20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席令第73号2012年12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5号2008年9月3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21号2015年4月24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57号2009年7月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2011年12月31日

9、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2010年12月8日

10、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2012年4月27日

11、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2012年4月27日

12、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2005年7月8日

13、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建质[2007]255号

14、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AQ/T 8009-2013

15、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AQ/T 4233-2013

1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AQ/T 8010-2013

17、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AQ/T 4256-2015

十一、生产安全事故

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年3月28日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2号2011年9月1日修订

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2007年12月22日

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2009年3月20日

5、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1号2009年5月27日

6、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若干意

见(建质[2007]257号

7、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2001年4月21日

8、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AQ/T 9009-2015

十二、突发事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69号2007年8月30日

2、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应急办函[2009]62号

十三、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及处罚

1、安全生产行政复议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4号2007年9月25日

2、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2007年11月9日

3、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等四部规章的决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7号2015年1月16日

一、有关标准

1、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10

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

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2014

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

5、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

二、土石方及基坑支护

1、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T 180-2009

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 167-2009

三、施工用电

1、用电安全导则GB/T 13869-2008

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2014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4、手持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T 3787-2006

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 13955-2005

四、高处作业

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91

2、建筑外墙清洗维护技术规程JGJ 168-2009

3、油漆与粉刷作业安全规范AQ 5205-2008

4、座板式单人吊具悬吊作业安全技术规范GB 23525-2009

5、高处作业分级GB/T 3608-2008

五、脚手架

1、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2010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3、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2008

4、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02-2010

5、建筑施工木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4-2008

6、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 183-2009

7、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2006

六、模板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2、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 65-2013

3、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 194-2009

七、建筑机械

1、塔式起重机GB/T 5031-2008

2、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 5144-2006

3、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 196-2010

4、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 187-2009

5、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 7015-2008

6、施工升降机监督检验规程(国质检锅[2002]121号

7、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GB 10055-2007

8、施工升降机防坠安全器JG 5058-1995

9、施工升降机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JG 121-2000

10、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 88-2010

11、建筑施工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程 DBJ 14-015-2002

12、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 JGJ/T 189-2009

13、起重机 钢丝绳 保养、维护、安装、检验和报废 GB/T 5972-2009

14、钢丝绳夹 GB/T 5976-2006

15、起重机械超载保护装置 GB 12602-2009

16、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85

17、起重机械危险部位与标志 GB 15052-94

18、起重机 吊装工和指挥人员的培训 GB/T 23721-2009

19、起重机 司机(操作员)、吊装工、指挥人员和评审员的资格要求 GB/T 23722-2009 20、高处作业吊篮 GB 19155-2003

2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 33-2012

22、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 JGJ 160-2008

八、危险作业

1、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 147-2004

2、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 8958-2006

3、焊接与切割安全 GB 9448-1999

4、爆破安全规程 GB 6722-2011

5、高温作业分级 GBT 4200-2008

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2009

7、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 GB 15603-1995

8、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861-2009

9、建筑涂装安全通则 AQ 5210-2011

九、安全防护

1、安全网 GB 5725-2009

2、安全带 GB 6095-2009

3、安全带测试方法 GB/T 6096-2009

4、安全帽 GB2811-2007

5、安全帽测试方法 GB/T 2812-2006

6、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 JGJ 184-2009

7、坠落防护 安全绳 GB 24543-2009

8、坠落防护装备安全使用规范 GB/T 23468-2009 6

9、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1651-2008

1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 12523-2011

1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2894-2008

12、安全色 GB 2893-2008

1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8-2003

十、应急预案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 29639-2013

十一、安全技术资料

1、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GB/T 50502-2009

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 CECS 266-2009

十二、临时建筑物及垃圾处理

1、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 JGJ/T 188-2009

2、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 CJJ 134-2009

十三、建材物流

1、建材物流业防尘技术规范 AQ 4246-2015 7

篇2: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

一、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4月1日起施行);

6、《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年1月10日起施行);

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主要设计规范、规程

1、《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 311.1-1997);

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2-1992);

3、《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 50227-1995);

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5、《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1996);

6、《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7、《火电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9、《变电所设计排水设计规程》(DL 5134-2002);

10、《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2005);

11、《220kV~500kV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DL/T 5155-2002);

12、《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2-2005);

13、《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149-2001);

14、《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2001);

15、《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7-2001);

16、《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044-1995);

17、《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1996);

18、《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DJ 5-1985);

19、《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DJ 161-1995);

20、《变电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NDGJ96-1992);

21、《关于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的通知》国家电

网基建〔2006〕596号。

三、主要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规定

1、《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等法律、法规文件;

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年版);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部分》(2002年版);

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06);

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规范》(GB50168-

2006);

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程规范》(GB50171-

2006);

7、《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DL/T

5210.1-2005);

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DL/T 5161.2-2002);

9、《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06]699号);

10、《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

[2005]255号);

1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国家电网基建

[2005]253号);

12、《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2006版);

13、《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作业手册》(2007版);

14、《电力建设房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规定》(电建质监[2004]18号);

15、《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试行)(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国家电网安监[2005]83号 2005年02月18日);

16、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2003年10月8日印发);

17、《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07]302号);

18、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试行)》(国家电网基建[2005]403号)及配套图册;

19、《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工[2003]168号);

20、《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国家电网

生技[2005]400号);

2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网安监〔2005〕145号);

22、《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安全性评价工作实施办法(试行)》(2003-09-24印发);

23、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变电站工程和输电线路工程监理工作表式(2007年版)的通知》(基建质量〔2007〕11号);

24、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基建安全[2007]25号)。

四、工程相关专业的其他规程、规范。

篇3: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提高工程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规范行业行为, 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国家立法并强制执行了建设行业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程建设行业应用广泛的执业资格有: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拥有这些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 方能从事相关专业活动。

各种执业资格的具体岗位不同, 但资格认定的法定流程是一致的。 (1) 建筑从业人员达到一定条件后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 考试合格后, 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2) 受聘于一个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代理、造价咨询等单位, 通过聘用单位向单位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注册申请, 通过审批后, 取得相应的注册执业证书和执业印章; (3) 在相应专业领域执业。

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中, 均列入了《建设工程法规》。可见, 国家对建筑从业人员对法律知识的普及要求。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院系, 也应领会行业的教育理念, 开设《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并加强其课程建设。

二、《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实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是我国建设工程市场趋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举措, 对于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全面降低工程造价, 进而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有: (1) 形成了市场定价机制, 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效益。 (2) 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 使生产力资源较优配置, 优胜劣汰。 (3) 工程价格符合价值基础, 有利于供求双方相互选择、择优选择,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企业认真编写投标文件, 结合运用各种投标技巧, 中标后, 签订承包合同, 实施承包的工程任务, 进入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体现在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和费用的四大控制目标上, 这四大控制目标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合同中。在合同中规定四大控制目标后, 要求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管理中细化这些内容, 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合同管理的具体内容有: (1) 建立合同实施的保证体系; (2) 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 对合同实施进行跟踪; (4) 对合同变更进行管理; (5) 及时做好索赔管理和反索赔管理。科学做好合同管理, 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能够有效地得到保障, 进度和投资的控制目标也能够实现。因此, 合同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项目能不能承包关键在于能否中标, 项目赚取利润的多少关键在于合同管理。因此建筑行业企业运营有两步关键, 招投标是第一步, 合同管理是第二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行业企业运营的关键, 也必然是建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整合

为了加强学生的顶岗实践, 我们建筑工程系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一项。我们将《建设工程法规》、《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由两门课程整合成了一门课程。

四、课程整合后的切入点

整合, 不是单纯的合并。如何使两门课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是整合成功的关键。目前, 各大出版社尚未出版我们适用的教材, 因此我们仍然采用《建设工程法规》、《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两本书。《法规》中有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 《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中有招标投标的具体内容, 如招标文件的内容、投标文件的编写、投标技巧、评标的方法, 建设工程相关合同条款, 合同管理的具体内容, 如合同分析、合同交底、合同的执行、合同的变更、索赔。虽然是两本教材, 但并不是讲完一本教材, 再讲另一本教材, 而是改变原教材中的章节顺序, 使两本教材自然融合。切入点体现在以下两部分: (1) 先讲解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律制度, 再讲解招标投标的具体内容。 (2) 先讲解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 再讲解建设工程相关合同条款, 然后讲解合同管理具体内容。

五、教学内容与顺序

第1章建设工程基本法律知识, 教学内容与顺序:建设工程法律体系→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担保制度→保险制度→法律责任。第2章施工许可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与顺序:施工企业从业资格制度→注册师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制度。第3章招标投标, 教学内容与顺序:建设工程承发包制度→招标投标制度→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第4章建设工程合同, 教学内容与顺序:合同法律制度→建设工程相关合同条款→合同管理方法→索赔计算→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5章施工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文物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与顺序:施工环境保护制度→施工节约能源制度→施工文物保护制度。第6章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与顺序: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施工安全责任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制度→施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相关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度。第7章质量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与顺序: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第8章解决建设工程纠纷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与顺序:建设工程纠纷主要种类和法律解决途径→民事诉讼制度→仲裁制度→调解、和解制度与争议评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六、授课方法

由于法律条款较为枯燥, 且晦涩难懂, 又或者简单明了, 但不宜掌握其精髓, 所以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入案例加以讲解, 并利用习题, 加深对条款的全方位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 便于引入大量案例及习题。例如,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 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 不得偷工减料。”看似简单的一句法律条文, 我们该如何理解透彻?授课中, 可引入以下案例,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案例】某建筑公司首次进入某省施工, 为了“干一个工程, 竖一块丰碑”,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经理李某决定暗自修改混凝土的配合比, 使得修改后的混凝土强度远高于配合比的混凝土强度, 项目经理部也愿意承担所增加的费用。你认为这个决定可取吗?分析:不可取。混凝土强度提高了, 但其他性能可能变差, 比如脆性增大, 容易造成构件脆性破坏, 或抗裂度不能满足要求, 影响构件的正常使用功能。设计单位考虑混凝土标号时, 综合了设计规范中的各种因素, 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即可, 如需变更, 须经得设计单位的认可。所以, 虽然是提高了混凝土配合比, 但也属于“施工单位擅自修改工程设计”。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都属于合同文件的一部分, 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施工, 首先要对建设单位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 由于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工程技术标准施工存在潜在的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法律又将其确定为违法行为。

七、总结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 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 这是新时期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整合教学资源, 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责任。

摘要: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我们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一项。整合, 不是单纯的合并。如何使两门课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是整合成功的关键。我们将多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尝试, 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 《建设工程法规》、《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由两门课程成功整合成一门课程, 既避免了重复教学, 也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入。

篇4: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

一、选准着眼点,以普法为前提

普法教育是依法治税的基础。通城国税局坚持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宣传教育注重了“四性”。一是税法宣传注重灵活性。紧扣“税收、发展、民生”宣传主题,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税法宣传活动,即送税法进企业和学校、开辟《财税之窗》专栏和编发《财税工作简报》、成立摩托车税法宣传队、发放“诚信纳税绿卡”、 制作超酷税法宣传手机彩铃、出动税法宣传车等,扩大了影响,取得了实效。超酷税法宣传彩铃宣传项目荣获省局税收宣传优秀项目。二是法制培训注重实效性。在法制培训上坚持内外两手抓,突出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及细则、增值税转型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举办纳税人培训班二期,使纳税人准确执行新的税收政策,减少了纳税人的执法风险;对内,实行了全员培训,进行了知识测试,保证了培训效果。同时加强执法信息系统升级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培训税收执法人员 130人,提高了系统应用水平。三是廉政教育注重预防性。着重开展了“六个一”廉政教育活动,即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了一套反腐倡廉典型教育片、开展了一次“纳税人评国税、基层评机关”活动、组织了一次“党员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学习考试、召开了一次作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听取了一次市检察院领导防职务犯罪讲座、组织党员干部赴咸宁监狱接受了一次高墙教育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从思想上警醒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廉洁从税这根弦,促进了执法人员廉洁执法。四是政策调研注重渗透性。加强了税收政策调研工作,积极组织专人专班开展调查研究,收到了较好效果。如《金融危机对通城县中小企业的影响》被《咸宁国税》杂志采用,《关于税收服务“回归经济”的思考》、《对当前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被《湖北国税》理论版采用,《增值税转型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通讯》杂志采用,促进了工作,扩大了影响。

二、找准着力点,以机制作保障

规矩定方圆。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对加强税收执法监督,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和水平提高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通城国税局重点抓了“四制”建设,即领導包保负责制、四级督导制、执法通报制、责任追究制。在强化组织领导上,实行了“领导包保负责制”,即县局成立“依法治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法规部门组织协调及其它部门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采取局长对分管局长、分管局长对各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达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在强化系统监控上,实行了“四级督导制”,即县局局长督导分管局长、分管局长督导法规科专职督导员、专职督导员督导各分局兼职督导员、分局兼职督导员督导具体工作人员的四级督导机制,对预警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导整改,减少和防止税收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上半年,系统申辩调整后确认的执法行为正确数量为44689个,监控执法行为总量为44700个,执法正确率为99.98%。在强化监督反馈上,实行了“执法通报制”,即县局法规科采取按月发布税收执法情况通报,动态反映各单位的执法管理工作情况,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便于指导和促进工作,纠正执法过错,提升执法水平,并且将通报结果纳入县局综合绩效考核内容,促使各单位加强执法管理工作。在强化监督考核上,实行了“责任追究制”,即县局采取人机结合的考核办法,对机内税收执法行为的监控制订了《税收执法考核管理办法》,对机外税收执法行为的监控制订了《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办法》,保证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有章可循。据统计,上半年该局机内机外监控税收执法过错28户次,其中机内监控17户次、机外监控11户次,累计经济处罚扣款1185元。

三、把握落脚点,以服务促规范

服务是征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纽带和桥梁。在实际工作中,该局坚持在优化服务中规范执法,在规范执法中落实税收服务,认真抓好了“六化”服务。一是办税流程规范化。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税收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在办税服务厅实行 “一厅对外、一窗多能、一人负责、一线审批、一站办结”的办税服务方式,使纳税人在办税厅的任何一个窗口,能够一次性办结所有的涉税事项,缩短了办税时间,节约了办税成本。实现了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流程“零障碍”、服务对象“零投诉”。二是办税内容公开化。在办税服务厅实行了“七公开”,即公开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公开税收政策法规、公开税收业务流程、公开定额核定、公开税务违法违章处罚标准和结果、公开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公开受理纳税人投诉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纳税人监督。三是服务设施标准化。在现有办税服务厅硬件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使之功能齐全、服务便捷。在办税服务厅常备办税椅、便民笔、计算器、印泥等办税用具和各种纳税指南和宣传手册,还安装了POS机、复印机、电子触摸屏等设备,方便纳税人随时查阅办税流程、涉税知识、税收政策等内容。四是政策落实具体化。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税收减免的各项政策规定,落实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小排量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五是申报方式多元化。全面推广使用了网上申报缴税、税款预储缴税、pos机刷卡缴税等新方式,优化了税款缴库方式,使纳税人足不出户便能办理申报缴税事宜,避免了纳税人往返跑办税服务厅、排队等侯缴税的现象,极大地方便纳税人,提高了办税效率。六是过错预警人性化。建立纳税评估机制,对纳税申报税负偏低、零申报等异常情况,通过纳税评估人员进户调查核实,及时对企业出现的涉税处罚行为进行警示,督促企业调整有关账务,并进行纳税申报缴税,变事后查处为事前、事中预警监控,帮助企业规避税务行政处罚风险。

四、掌握关键点,以监督求成效

篇5:工程建设规范与法规

——解读公开发布的两部重要党内法规

作者:盛若蔚

 2013-05-29 05:50:00

来源:2013年05月28日 09:01 人民日报

红头文件发得过多过滥,干部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核心阅读 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下简称《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以下简称《备案规定》)对外公开发布。这两部重要党内法规的公开发布,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和备案程序规定,对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是协调统一、良性互动的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党内法规集中反映全党意志,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于维护党内秩序、规范党内生活、调整党内关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内法规”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人们常说“党规国法”,“党规”就是“党内法规”。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首次提出党内法规的概念。此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党内法规作出重要阐述。“党内法规”这一概念也写入了党章及党的其他重要文献中。几十年来,党内法规这一概念经党的领导人经常使用、党内文献正式确认,已深入人心、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党内法规有着使原则变为行动的‘桥’和‘船’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强调,从党内法规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看,科学的党内法规决定着党的兴衰,“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它是‘刚约束’,是‘铁笼子’。”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这样看待党内法规的作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则认为,党内法规的价值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规范执政党依法执政,规范党的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规范党员的权利、义务和纪律,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说到“党规”,就不能不提“国法”。那么,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是个什么关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会不会削弱国家法律的作用?

姜明安表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有着明显不同,党内法规调整的是党内关系和党内生活,适用于党组织和党员,用党的纪律作保证;而国家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适用于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他认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是协调统一、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党内法规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另一方面,把党内法规中一些成熟的制度规定适时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是立法的一个重要源头。党内法规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对国家法律来说不是削弱而是加强。我们党依法执政,既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又要运用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二者统一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2.两部党内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迈出大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内法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内生活的一些主要领域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可以说,我们党目前正处于党内法规建设最好的时期。”叶笃初这样评价。

但是,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与党应对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要求,以及党肩负历史重任的要求相比,党内法规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甄小英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党员干部的党内法规意识比较淡薄。

——党内法规制定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党的建设、党的工作实践,有的党内法规质量不高、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党内法规执行得不好,落实不到位。

——有些党内法规内容重复或相互冲突,整个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协调配套、完备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党内法规内容方面,也存在强调集中多、保障民主不够的情况。

——强调党员义务多,保障党员权利不够;规范管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法规多,规范管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法规相对较少;规范自身建设的法规多,规范党的执政方式、领导制度的法规不足。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过30年的时间,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按照这一要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大体上在2020年左右,也就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更加定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甄小英表示,时间不多,需要抓紧。

事实上,也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办公厅会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对1990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和《中央办公厅关于党内法规备案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制定条例》和《备案规定》,报请中央批准后印发。

这两部党内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在加强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于进一步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党章张力的展开与发挥,一靠执行,二靠具体党内法规。”叶笃初认为,目前各级各地正在深入学习十八大新党章,此时公开发布两个重要党内法规时机甚好,正所谓“新规渐磨,伐柯不远”。

“两部党内法规的公开发布,表明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姜明安表示,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可以改进和提高党内法规的质量,使党内法规更好地发挥调整、规范党的组织和活动,促进从严治党,保障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作用。

3.《制定条例》修订凸显八大亮点

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是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加快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此次修订后的《制定条例》,由原来的6章33条增加为7章36条。纵观整个条例,八大亮点跃然纸上:

一是增加了实体性规定。《制定条例》将原条例名称中的“程序”二字删去,这是因为这次修订不仅完善了党内法规制定程序,还增加了制定工作的实体性要求,特别是对党内法规制定权限作出专门规定,明确了哪些事项只能由党的中央组织制定、哪些事项可以由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或者省区市党委制定,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减少无权制定、越权制定、重复制定等无序制定现象,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是将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活动纳入适用范围。原条例对党的中央组织和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制定党内法规的活动作了具体规定,但对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的活动,只在附则中规定“依照本条例的基本精神进行”,这导致实践中一些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的做法不够规范。考虑到省区市党委是党内法规制定主体之一,《制定条例》扩展了调整范围,把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活动纳入其中。

三是完善了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计划。原条例虽然规定要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但规定得比较粗。《制定条例》专章对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计划作出规定,要求通过科学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逐步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这是第一次提出。”甄小英认为,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5年规划非常重要,同5年一届的党代会相衔接,有利于落实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党的制度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明确党内法规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保证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

四是强化了党内法规起草的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环节。《制定条例》明确规定,起草党内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充分了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条例对征求意见环节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一是规定征求意见时应当注意听取党代表大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二是规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内法规草案,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三是规定征求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网上征询等形式。这样修订有利于提升党内法规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

五是完善了党内法规前置审核程序。原条例虽然对党内法规前置审核也作了规定,明确“需经中央审议批准的党内法规草案,由中央办公厅负责校核,并向中央提出校核报告”,但对于审核什么、发现问题如何处理等均未作规定,操作性不强。鉴于此,《制定条例》将前置审核确定为必经程序,明确了合法性合规性等审核内容,规定了发现问题后的处理办法和程序,这样修订有利于更好地把住党内法规的质量关,防止党内法规草案“带病”上会。

六是明确了党内法规公开发布制度。原条例规定“有的党内法规公开发布”,导致事实上不公开发布的多、公开发布的少,不利于党组织和党员的执行和遵守。《制定条例》将其修改为“党内法规经批准后一般应当公开发布”,要求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事项的以外,党内法规一般都应当公开发布,涉密的党内法规,在具备公开条件时也应当及时履行解密手续后予以公开。

叶笃初表示,这样修订就确定了“以公开发布为原则、以不公开发布为例外”的发布制度,有利于推进党务公开,提高党内法规的知晓率和执行力。

七是明确了党内法规的效力等级。为正确适应党内法规,有效解决党内法规的规范冲突问题,《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效力等级作出明确规定:一是党章在党内法规中具有最高效力,其他任何党内法规都不得同党章相抵触;二是中央党内法规的效力高于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的效力;三是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不得同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制定的党内法规相抵触。

八是全面确立了党内法规备案、清理与评估制度。《制定条例》专章对党内法规备案、清理与评估作出规定。一是细化了备案制度,规定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中央备案,备案工作由中央办公厅承办,具体备案办法另行规定。这样规定有利于加强党内法规的监督,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增写了清理制度,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应当适时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并根据清理情况及时对相关党内法规作出废止、失效或者予以修改等处理。三是确立了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起草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职权对党内法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评估。这样规定有利于督促党内法规实施,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推动党内法规的及时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党内法规清理制度的设立针对性很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大量党内法规,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但长期以来,党内法规的“底数”有多少,哪些仍然有效,哪些不再适用,哪些需要废止,哪些亟待修改,还没有进行过全面清理。《制定条例》增写清理制度规定,有利于及时解决党内法规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问题。

事实上,行动已经开始。2012年6月,中央批准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意见》,在全党部署开展一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计划用2年半左右的时间对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目前,清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这次集中清理在我们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党的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通过清理摸清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提出立改废的意见,将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科学构建打下基础。

4.“红头文件”的多、滥、乱现象有望得到遏制

此次公开发布的两部重要党内法规中,《备案规定》确立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意义也十分重大。

长期以来,“红头文件”制定随意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所见,干部群众对此很有意见。特别是有的地方制定的“红头文件”出现了同党的方针政策、同法律法规不一致,或者文件之间相互“打架”等问题,损害了文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备案规定》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及审查作出了全面规定,要求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中央备案。中央办公厅具体负责备案审查工作,主要审查是否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是否同宪法和法律不一致,是否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否与其他同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相冲突,规定的内容是否明显不当,是否符合制定权限和程序等。审查中如发现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将建议制定机关自行纠正,如制定机关逾期不作出处理,将提出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建议,报请中央决定。同时,《备案规定》还明确提出下备一级原则,要求各省区市党委逐步建立对本级党委部门和下级党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的机制。

篇6:消防法规与执法规范化

作者:叶占科

工作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南头消防大队

通讯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兴华东路63号 邮编地址:528425)

摘要:执法质量是消防部门执法工作的生命。执法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防部队的权威性、干警的形象、法律的尊严以及人民群众正当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虽然近年来随着执法规范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消防执法形象和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消防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随意等问题时有出现。本人就当前消防部门执法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消防法规 消防执法 执法规范化 消防意识 消防理念

一、消防执法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理念不够端正。部分消防执法人员在“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的问题上仍然认识不清,特权思想严重,热衷追求权利,以管人者自居,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突出位置,从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漠视群众的利益,执法服务态度蛮横粗暴,有说狠话、外行话的习惯,工作不注意方式方法。

(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部分执法人员按照执法规范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的程度不够高。在执法过程中,个别消防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纠正违法行为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按照执法程序来执法,在纠正违法行为时避重就轻。如执法时随意呵斥当事人、消防隐患未一次告知、不同执法人员指出不同的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正是因为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让群众不满意,甚至引起投诉,损害了消防的执法形象。

(三)执法不够公正。一是重实体、轻程序,如只注重对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处罚,而忽视告知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不能正确对待当事人的意见;二是重个案公正、轻社会公正,对同样的违法行为有的查纠、有的不管、有的教育、有的处罚或者同样的消防违法行为出现差别悬殊的不同处罚额度,执法“随意性”大。正是由于各种执法不公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消防部门的执法公信力。

(四)执法能力不够高。主要表现为部分消防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能力低。如查处消防违法行为固定证据不全、认定违法行为定性不准、执法程序不严密、制作法律文书错误百出、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解答不全甚至解答错误等等,造成群众对消防部门出现极大的不信任,损害了消防部门的执法威信和法律的威严。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制观念淡薄。随着法律的完善,消防执法要求越来越高,但个别人员消防执法时,依然凭老经验办事,重证据轻程序。

(二)依法行政意识差。亲戚朋友或者领导说情,执法人员无法抹开情面,随意更改执法尺度,造成难以严格执法。

(三)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个别消防执法人员工作马虎,不负责任,事业心不强,思想上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消防行政执法工作要求,执法出现偏差。

(四)业务知识学习不够。个别消防执法人员不注重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和消防业务知识,工作中不注重总结和积累。

/ 2

(五)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群众的监督举报跟踪不足,对执法过错追究不力。

(六)个别人员存在特权思想,宗旨观念淡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

三、公安消防部门如何做到规范执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消防执法为民水平的基础。首先要引导消防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消防队伍出现一些思想迷乱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加以正确引导,使消防执法人员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每一位消防执法人员知道自身的执法水平的好与坏和消防的形象、人民的满意程度息息相关。其次要加强队伍管理,强化纪律作风建设,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二)强化学习是提高消防执法为民水平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突出人性化执法是应对新要求、新挑战的有效措施之一。而要真正提高消防队伍的人性化执法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和熟练掌握消防法律法规,还要多涉猎一些心理学、公共关系学、逻辑学等社会学科,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在消防执法和做群众工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开展岗位练兵,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消防执法为民水平的保障。在现代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不能拥有过硬的技能战术本领、不会做群众工作,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消防执法人员。因此,我们要带着问题去练兵,切实提高全体消防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心理素质和实战本领,加大基层消防执法人员的岗位培训、业务培训、晋升培训和科技知识培训。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消防执法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典型的培养和宣传,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不断创新方法,完善措施,规范制度,增强练兵的广泛性、针对性、实效性。

(四)改进作风,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是提高消防执法为民水平的关键。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是树立消防执法人员良好形象的根本保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消防执法人员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窗口单位的文明形象做起,从消防执法的细节做起,彻底改变对待群众“冷、横、硬”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每一名消防执法人员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推出便民利民工作措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执法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游戏《无锡的水》下一篇:动车组制动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