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

2024-05-26

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精选8篇)

篇1: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

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初中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研究发现,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正向抽象性思维转化,在数学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创新下,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更加注重让学生具体与抽象相结合,要培养学生形成一题多解的能力.由此可见,变式训练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变式训练的内涵与原则

1.变式训练的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受教者的角度出发设置课堂教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样去教,就成为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不在于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而在于教授学生如何去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变式训练.变式训练是指教师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或实例来阐明数学的本质规律,要凸显不同事物之间的非本质属性.这种授课方式的重点与核心就是掌握变式的实际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将具体的题型进行合理的转化,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探究数学的本质.2.变式训练需要遵循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目的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运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及手段.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才能分清什么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从而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其次,要坚持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事物产生变化的原因,依照这种导向性方式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进教学顺利进行.再次,要量力而行.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实际教学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及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把握好一个适度的原则,从而才能做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后,要坚持适时性.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适时引入变式训练.二、引入变式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解答数学题目只是单纯地套用公式,而不善于变通,只要题目的形式稍加改变,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变式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独立解题的能力.引入变式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充满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初中课堂教学以及初中生学习来说意义重大.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变式训练教学是把多种题型糅合在一起,给学生新颖、形象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提升,进而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变式训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加深问题的深度、拓展问题的广度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学习变式训练的过程就是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解决变式问题时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归纳、分析、总结等方式,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解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课堂记忆.要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就要运用实例分析的办法.例如,已知y跟x成反比例关系,当x=6时,y=3,当x=3时,y的值是多少?我们可以进行两种变式:(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如下表.要求根据表中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再根据表达式把表填写完整.(2)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关系,当x=4时,y=1,当x=1时,y的值是多少?可以看出,变式(1)是对原题的已知条件进行了变换,并把文字描述转换成表格的形式.而变式(2)则把x+2看为一个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综合性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在解答实际数学问题时,可以改变题目原来的条件或是结论,从而探索发现条件与条件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数学具有严谨性与逻辑性的特点,在设置变式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通过简单的变式训练为学生搭建通往数学成功彼岸的桥梁.通过变式训练对问题进行层层剖析,从而凸显出问题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变式训练把看似独立的问题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剖析,从而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教师也要注重运用变式训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大胆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对当前教育形式和“变式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代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独创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教育者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也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究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创造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需要在学生形成初步知识和技能后加以应用的实践训练,即解题。以其来加深和巩固已获知识,那么怎样的问题训练可以既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而又不重蹈“题海”呢?“变式教学”是很好的载体,符合时代的要求。

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积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数学课堂的“变式教学”,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系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提高数学能力。“变式教学”围绕一两道数学问题中所需反映的数学实质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变化,使学生得以掌握与提高,是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转换、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的有益途径之一。

2、对教学现状的考虑

从初中数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基本上是 “狂轰乱炸”的“题海”战术“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这种“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变的狭窄,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注重数学表象,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核心——数学思想。这些促使我们思考:实施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系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提高数学能力呢?

(二)课题的提出

针对以上背景,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自2017年8月开始承担了区教研室的教研课题《数学教学中变式训练的实践与思考的研究》这项工作以来,我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井然有序地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希望探索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当前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和谐地生成,必然成为我们考虑的焦点。课程改革更多关注“成人”与“成才”的和谐,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平等性。我们提出的“变式教学”无疑适应这一要求,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2、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都能进一步得以伸展,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3、有利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和处理好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生成的关系。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㈠本课题主要界定

1、“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以“知识变式”、“题目变式”、“思维变式”、“方法变式”为基本途径。我们可以把数学变式教学的主要含义概括为:一是 “概念变式”;二 “过程性变式”,从而使变式教学既适用于数学概念的掌握,也适用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增长。

2、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如何通过教师合理安排变式教学,呈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内涵,达到学生高效的学的目的,逐步探索提高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程度的途径与方法。

3、总体范围界定于义务制7-9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如演绎解题的不良习惯、学习情绪的不稳定的原因、兴趣和求知欲不高的缘由、思维的局限性,解题方法单一性,综合能力低下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对策的效果。

4、本课题的自变量为数学变式教学,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作用,为了便于实验操作,决定控制实验范围,对自变量加以限定,是只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探究重点:

①探索培养学习兴趣与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关系。

②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归纳等能力与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关系。

③探索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与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关系。

④探索变式以为载体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⑤探索学生成绩、学生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5、本课题的因变量是数学变式教学,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结果,实际上就是课题研究预先要达到的一个理想的目标,具体说,通过两种变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及建立学习对象与已有知识的内在合理联系。这样可能避免教师的机械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促进有意义学习。也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自主学习的品质。如: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各种能力的良好形成。

㈡“变式”在心理学认为,其含义是变换材料的出现形式在教学中是指在引导学生认知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所提供的直观材料或者事例的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时隐时现,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定。它遵循“目标导向、启迪思维、暴露过程、主体参与、探索创新”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因此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

其一,是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理论,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方法的优化,提升学习效率。

其二,个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发现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特征。个性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教育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自由和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启发性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关于教学论的著作《礼记·学记》中所指出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正确地获取知识。

第四,人的主体理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倡导张扬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体能力,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五,迁移理论,以次来指导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正迁移的强化,尽量避免负迁移的干扰。

三、研究目标

以“变式教学”为研究平台,全面贯切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潜力,激发学生潜能多元化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最终成为对全社会有用的人。

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数学变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效益的目的,增加数学实践的本领的同时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严格控制学生活动总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全体学生数学素质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数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所提高。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

1、研究学生:着重研究平时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发现不足和缺憾,然后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观察克服的程度,再加以改进,总结经验,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研究教法:给出不同条件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研究教学:不同的课型该用哪种模式体现“变式教学”的精神。

五、实施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发展性、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优化性、民主平等性、问题探究等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在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实现。

2、发展性原则: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生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中,尚不成熟。这种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课题研究时,要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具体每个环节,处理好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4、创新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樊篱。用新异的教学方式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学生思维容易限于绝地。二是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上下工夫。三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的合理假设越多,其创新能力就越大。

5、开放性原则:变式教学过程是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是开放的;二是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三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训练;四是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于课本、权威教案等。

6、优化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指的是在研究中,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即尽可能地减少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学效益。

7、民主平等性原则:强调教育过程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强调平等,如,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生生关系等。

8、问题探究原则:在课堂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变式教学”强调变换条件,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旧知,获得新智、训练思维。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发挥团队精神。

六、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是探讨一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益提高的影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形式上,我将采取尝试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将通过记录比较课后作业的准确度,每一章节的单元测验试卷和配套试题的测验结果,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辨别和判定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程度,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数学课堂效益的提高是否相关或一致,从而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七、研究的程序

实验在步骤上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8月)l、确定研究课题

2、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3、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4、进行课题可行性研究(重点、难点)论证。

5、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模仿运用。具体可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温习、平时自习、一段时间后复习入手,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归纳知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待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给予肯定以及激励评价等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7月)

1、记录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登记每一单元测验的结果和每一章的评估结果等数据和信息,并进行适当的筛选。

2、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材料。

3、“变式教学”课堂汇报。

4、总结、反思、改进,构建数学“变式教学”新模式。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8年8月~2018年9月)

1、整理材料并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进行计算、对比,通过对结果分析,给予实验研究一个理性的评价。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八、研究的具体策略 1教育理论的学习

自从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组织了大量的学习活动,学习了许多资料,主要资料有《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题》,《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料。

2实验活动的展开 根据课题所采用“ 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改进、实践、研讨、总结”的研究方法。首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制定研究内容。

(1)开展集体学习。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对数学学习有关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数学有恰当的认识,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目标的变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另外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也强调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打破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掌握知识,认识数学,发展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学活用,发展学生的能力。

(2)实验阶段。对变式训练的内容进行研究,由张凌云、尹秀凤推出两节公开课。在展示在哪教学内容上使用变式训练教学。张凌云主讲《垂直与弦的直径》专题课,由单纯的数学题目上的计算,证明和判断,到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比求石拱桥所在圆的半径,寻找残缺轮盘的圆心,每一个题目都由学生说出如何考察的本课的性质,掌握圆的对称性的重要性,如何应用这个性质解决问题。这节课按捺皮紧密,课堂气氛活跃,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很好。尹秀凤老师主讲二次函数的定义,在概念教学中巧用变式训练,使学生对二次函数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因此,对变式训练的内容的研究过程中,容易混淆或不易理解的概念、公式及一些重要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巧用变式训练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起“导演”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预习准备、合作交流、研究讨论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

九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本课题组成员推出多节校镇级公开课,多次组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重点研究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的途径,推动了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1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数节公开课和多次的说课、评课等活动,带动了全校数学教学的研讨气氛。课题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受到了数学组其他教师的好评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掀起了在全校推广变式训练教学的热潮,有效地促进了本课题组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引起了全校各科对变式训练的重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变式训练由蒋海珠老师撰写成论文,在数学组均达成共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式训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挖掘、思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探索性,打破了思维的定向性,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领悟到知识点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灵活掌握,把数学学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3师生的关系在转变。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反思,一是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一方面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努力实现自身角色转换。不仅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二是重新认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有了明显增强,大家都在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始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三是重新认识教学过程,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注意引导学生和质疑、探究。四是重新认识课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关爱、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把探索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把合作带进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合作创新,教师把成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谁想说?”“谁愿意说?”“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本次课题实验不但改变了教与学,同时也逐步让家长感受到新评价带来的新气息和变化,改变了家长过去对子女“好不好,看成绩”的思想。在成长记录的评价中,那些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和期待,已逐渐注意对子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共同促进子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每周都要将自己的“成长记录”向家长介绍,让家长“参观”,使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到子女在校的各种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5、培养了一支适应课改的教师队伍。我们数学组彻底各位老师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各位青年教师多次承担镇级公开课,均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赞评。并且我课题组杨学民和张凌云的论文分别获得区级一、二等奖,其他课题组成员也把的心得撰写成了论文.对我们的今后教学起到了积累作用.

四、思考与困惑

篇3: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

一、变式教学的作用

1.激发初中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可以让同一题目存在不同解答方式.又能将多个题目经过重新组合,形成一道新的题目.这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新颖、形象的感觉,还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变式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数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方式进行讨论争辩,以此就实现了培养初中生拓展性思维的目的,提高了初中生的创造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1.在初中数学概念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跟高中数学内容相比较而言,概念知识这块内容占教学内容总量的比例较大.大部分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是先对学生讲解课本里的概念知识.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受对概念掌握程度的影响,因此使其不得不重视数学概念的重要性[1].

所谓的概念性变式,实际上就是指数学老师先对课本内容中的概念部分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等学生对概念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数学老师在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做出更广泛的讲解,也就是对概念部分的内容进行延伸.把变式教学应用在概念教学之中,一般情况可以用引入教学方法与巩固深化教学方法.

引入式教学法是通过把数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其真实含义,也让相对比较乏味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比如,数学老师在讲解“矩形概念”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矩形概念知识,然后提出“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矩形物品有哪些”等问题.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有桌子、凳子、饭盒等.以此引发学生对矩形形成直观认识,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如1的三种矩形图,让学生认识到矩形的变化形式.通过这种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方法,更容易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欲望.而若是利用巩固深化的方法,则有利于初中生透过现象更全面地掌握概念.又如,老师在教学“平方根概念”的时候,可以提问“32的平方根是多少?”“1∶32的平方根是多少?”“-32的平方根是多少?”之类的变式问题.通过这些变式,可以让初中学生对平方根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2.在初中数学例题中的运用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一般情况都是老师先详细讲解例题,下一步才是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模仿练习.这样能够让初中生对题型以及解法有初步了解,从而遇到类似的数学题能够快速作出解答.把变式教学引入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老师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专门从教材中挖掘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可变式例题,通过对这些例题的变式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如图2所示,在Rt△CAB与三角形ECD中,点D在BC的延长线上,并且∠ACE等于∠B,而∠B等于∠D,角度为直角.证明:△CAB与△ECD相似.”,对于这道题将其变式为“如图3所示,把一张矩形纸张ABCD沿着CE这条线进行折叠,点B落在AD这条边上,且点B刚好与点F相重叠.若是AB:BC=4:5,则tan∠AFE是多少度?”除了变式成这种外,还可以将其变式为“如图4所示,直线y=x+3,且y与x轴相交于点A,Y与y轴相交于点B.而直线BC经过x轴上的C点,C点的坐标为(3,0),点D在线段AC上运动,但是不能到达点A上与点C上.过点B作∠BDE=45°,DE与BC相交于点E.(1)求证△BAD与△DCE相似.(2)设AD=x,BE=y,求y的最小值”.在这个案例里,初中生极有可能从图3中拆解成图2的模型,从而相对容易的解决了原题,也很容易把第一个变式的解题方案迁移到第二个变式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眼界[2].

3.习题多层次变式设计

总之,变式教学法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培养初中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初中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考虑数学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

摘要: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进行实践,本文接下来讲解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作用,并简要探讨了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例题讲解中的应用,以期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变式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浦伟康.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5(30):84.

篇4: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

关键词:几何画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式训练

初中数学教学提倡变式教学,所谓变式教学就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去思考,在保持事物核心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使事物外在属性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换位思考,初中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变式教学实现创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结构。那么,如何才能使变式教学运用得当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几何画板,发挥几何画板的作用来实现变式教学的可行性。

一、变式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1.变式教学的变式设计要有差异性

设计数学的问题变式,要注重一个“变”字,但是问题的设置又不能过于简单,不能让学生进行简单重复,要在教学中体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多题一法”的理念。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

例1.已知,如图1,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OA=4,OB=5,OC=3,求∠AOC的度数。

练习:把此题适当变式:

变式1:如上图,在△ABC中,AB=AC,∠BAC=90°,OA=4,OB=6,OC=2,求∠AOC的度数。

变式2:如下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135°。

试问:(1)以OA、OB、OC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请求出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如果∠AOB的大小保持不變,那么当∠BOC等于多少度时,以OA、OB、OC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2.变式教学的针对性目的

变式教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教学中利用知识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变式教学的目的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在课堂中设置一题多变的变式题目,变换题目的条件或者结论,而题目的本质不发生变化,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来揭示题目本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根据题目的变化来积极思考,寻找解决策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提高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2.已知,如图2,C为AB上一点,△ACM和△CBN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求证:AN=BM。

(分析:如对此题多做一些引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探索一:设CM、CN分别交AN、BM于P、Q,CN、BM交于点R。问此题中还有其他的边相等以及特殊角、特殊图形吗?给予证明。

探索二:△ACM和△BCN如在AB两旁,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三:△ACM和△BCN分别为以AC、BC为底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四: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探索五: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ACM和△BCN分别变为正方形ACME和正方形BCNF,其他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变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是通过老师的讲述,这就形成了学生“听数学”。在变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挖掘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通过几何画板的运用就可以进行“数学实验”,再现数学规律被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数学结论和规律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数学实验”中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

二、数学变式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1.代数课堂中变式教学的应用

初中代数涉及的与图形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刚接触代数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变式教学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代数知识。那么,在代数变式教学中如何实现问题?便是设置了。这就要求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几何画板。比如,代数课中的二次函数,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就能直观地反映函数图形中定点、对称轴以及开口方向的一些变化上的规律。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画抛物线来讲解函数知识,这样的静态图像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二次函数相对难懂,让学生总会产生模糊不清的感觉,使学生不能透彻明白其中的知识和规律。

2.几何课堂中变式教学的应用

在初中几何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果仅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凭空想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知识的,这样会造成学生一头雾水。如何才使这些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呢?首先要设计变式情境,把知识结构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利用图形的变化规律来解释知识点的本质。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变式情境来理解知识。

3.变式教学可以揭示定理之间的联系

数学中有关定理的知识很多,如何使学生牢记这些定理并灵活使用呢?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条件或者结论,掌握证明该定理的方法,并且要了解定理的由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把握定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因此,变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串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变式教学可以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并且能灵活地进行变式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协助数学课堂实现变式教学。这样初中数学教学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建辉.关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思考[A].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

[2]刘忠.一道全国高中联赛题的妙解与引申:兼谈《几何画板》轨迹功能的应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7.

篇5:初中数学中“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解题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宽广。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组题,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图一题,一题多变,对此辨析,逆向运用等方法,对初始题目加以发展变化,从逻辑推理上演绎出几个或一类问题的解法,通过对一类问题的研究,迅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

(一)一题多图

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①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有DE=AD+BE,请说明为什么? ②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有DE=AD-BE,请说明为什么?

①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感悟:

通过一题多图可以让学生掌握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主要在平面几何中用应广泛需要老师们认真总结练习。

1、(32-1)×(32+1)=。

2、(32-1)×(32+1)×(34+1)×(38+1)…………(364+1)=3、3×(32+1)×(34+1)×(38+1)…………(364+1)=

4、(32+1)×(34+1)×(38+1)…………(364+1)=

5、(32+1)×(34+1)×(38+1)…………(364+1)+9=

感悟:

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寻找共性,克服困难的信心,将知识网路化、系统化。

(三)一题多解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求证:AD垂直平分EF。

方法

1、两次全等证明

方法

2、角平分线定理和一次全等综合证明。

方法

3、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证明。

方法

4、“三线合一”证明。

感悟: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更能展现出教师的魅力。

篇6:初中数学变式训练题的类型

变式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篇7: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松江区茸一中学 沈菊华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教育为归宿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要贯穿“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原则。现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思想和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加强在教学中注重变式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变式其实就是创新。当然变式不是盲目的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下面本人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如在讲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指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因此对于分式x1的值为零时,在得到答案x1时,实际上学生对“分2x3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不是很清晰,难以辨析出学生是否考虑了“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此时可以做如下变形:

x21变形1:当x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分子为零时x=1)

2x3x21变形2:当x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x1时分母为零因此要舍

x1去)

x23x4变形3:当x__________时,分式2的值为零?(此时分母可以因式分

x5x6解为(x6)(x1),因此x的取值就不能等于6且不能等于-1)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以后的练习中也明确类似知识点的考查方向,防止教师盲目出题,学生盲目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效益最大化。

二、在理解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中,利用变式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实质,也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所以掌握定理和公式的关键在于明确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联系,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结果。因此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学中,也可利用变式,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与定理和公式有关的判断,运用。

如在初一学习垂径定理时:学生对定理“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弦(这条弦不 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这条弦,并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理解不透,经常在判断中出错,甚至到了初三时还会发生错误,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而教师却要去思考学生出错的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是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中几个关键字或词:直径、平分、不是直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变式给出如下语句让学生去判断,并在错误的判断中给出反例,让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

(1)平分弦的直线垂直这条弦(×)见图1(2)平分弦的直径垂直这条弦(×)见图2(3)平分弦的半径垂直这条弦(×)见图3

图1图3图2

通过上述三个小判断,指出直径与直线的区别,弦是直径时对结论的影响等,理解了为什么要附加条件:这条弦不是直径,学生的辨析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更加缜密。

可以通过变式来继续提问学生:在“如果圆的直径垂直于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这条性质中“如果圆的直径垂直于弦”后面没有附加条件,这是为什么?

图4图5

(4)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这条弦(×)见图4(5)不与直径垂直的弦,不可能被该直径平分(×)见图5 通过以上变式训练,是要防止形式地、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和定理提高学生变通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能力。

三、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习题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如:题1:如图A是CD上一点,ABC、ADE都是正三角形,求证CE=BD 题2:如图,ABD、ACE都是正三角形,求证CD=BE 题3: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画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连接CE、BG,求证BG=CE

题4:如图,有公共顶点的两个正方形ABCD、BEFG,连接AG、EC,求证AG=EC 题5: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能与CBP’重合,若PB=3,求PP’

上述五题均利用正三角形、正方形的性质,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条件,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或证明。教师要把这类题目成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它们的共性。

(二)、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样,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又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例2是这样的已知: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1=∠2 求证: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AD12EBC

这题学生一般想到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AB=AC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得到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有其它的方法证明,并适时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学生马上想到

刚学的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知识,于是把问题转化到如何证明∠ABC=∠ACB,通过学生讨论得到两种证明角的方法,一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二利用外角或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得到两个角相等。又如在讲解“求解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犯得出一个解而丢掉另一个解的错误。我先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解释两圆相交的形成,当两圆相切时,如果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两圆相交。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圆心在公共弦两侧的相交两圆,待学生根据已知求出圆心距以后,让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当两圆的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时,再让学生计算两圆的圆心距,这时学生发现在相同已知条件下两种情况算得的结果并不相同。由此得出两圆相交有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或同侧两种情况的结论。这两题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思维,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通过变式教学,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譬如书本上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变式,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变式(1)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2)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变式(3)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做完这四个练习,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影响组成图形形状的本质的东西是原来四边形的对角线所具有的特征。

又如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变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刻。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和探究这节课时,教师从奥运冠军孟关良训练为题材编了一题关于追及问题的应用题,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米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然后教师可

对本例作以下变式。

变式1: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从先行20米改为先行了20秒)

变式2:我们学校有一块300米的跑道在比赛跑步时经常会涉及到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现有甲、乙两人比赛跑步,甲的速度是10米/秒,乙的速度是8米/秒,他们两人同地出发

(1)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秒两人相遇。(2)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秒两第一次相遇。

(3)乙先出发5秒,然后甲开始出发,问甲经过几秒两人第一次相遇。这题该为平时学生熟悉的操场环形跑道,这里三题也是一组变式题,(1)、(2)是同时同地出发的相遇和追及问题,(3)是不同时出发相遇和追及问题,这题还蕴涵着分类讨论的思想。

变式3:一膄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同在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10秒,教练要求他用45秒追上快艇,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他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划了5秒后他发现用这样的速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请问他的想法用45秒不能追上快艇对不对?如果他要追上请你算一算孟关良后来要用多少速度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上快艇?

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同时出发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追及问题等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这样通过一个题的练习既解决了一类问题,又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今后碰到类似问题学生思维指向必定准确,很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也不必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三)、一题多问,通过变式引申发展,扩充、发展原有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概括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例题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

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如,八年级第二学期练习册中有这样一个习题:

如图

(一)在ABC中,B=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求(1)S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

(二)在ABC中,B=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

(三)在等边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

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强变式训练,对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变式训练能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以学生为本,体现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也学会“变题”,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2004第4期)

2、《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2004年3月

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4、《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篇8:对课堂教学中变式训练的一点思考

一、引进变化,拓宽学生思路

当教科书中例题或习题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且能透彻理解后,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就储存进了大脑形成了初步的模式,此时如果将原题适当变形,就会在熟悉问题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从而促进思维的持续发展,形成一个解题的思维网络.

例如,我们在讲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强调了a≠0,学生接受了这个概念且有较深印象,所以有可能出现迁移.如在已知方程mx2+4x+1=0有实数根,求m的范围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给出m≠0,那是因为很多学生把题目中的“方程”两字想成了“一元二次方程”,而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不为0,但m=0时,它也是方程且一样有实根.

【例1】△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EF∥BC交AB于E,交AC于F,则BE、CF与EF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讲完例题后,进行如下变换:

(1)变条件:若将例1中CO平分∠ACB改为CO是∠ACB的外角平分线,其余条件不变,则EF、BE和CF还有此数量关系吗?

(2)条件和结论互换:若△ABC中,BD平分∠ABC,D为BD上不同于B的任一点,过D作EF∥BC交AB、AC分别于E、F,且BE+CF=EF,则CD平分∠ACB?

……

通过变式,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撞击,解题模式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改变条件的提供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中考题中有的题目源自于课本,但略高于课本.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求狠抓教学中的知识点的落实,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变换它们的形式,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领略各个知识点间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学会”到“会学”,从中体会并享受数学的乐趣.

【例2】(1)一个地方的国际标准时间(GMT)是指该地与格林尼治的时差,以下是几个城市的国际标准时间(正数表示同一时刻当地与格林尼治早的时数,负数表示同一时刻当地与格林尼治迟的时数):

(1)伦敦时间中午12点时,东京和多伦多时间分别是几点?

(2)北京时间早上七点时,纽约时间是几点?

(2)下图是5个城市的国际标准时间(单位:时),那么北京时间2006年6月17日上午8时应是().

A.伦敦时间2006年6月17日凌晨1时

B.纽约时间2006年6月17日晚上22时

C.多伦多时间2006年16日晚上20时

D.汉城时间2006年6月17日上午8时

这两道题,虽然条件的给定形式不一样,但却有异曲同工之效,只不过一个是以表格形式给出,一个是通过数轴完成而已.

三、注重例题“迁移”探求结论,达到融会贯通的认知境界

平常我们所讲的例题,学生听懂了,也会做了,但如果我们将题中的条件略作一些变化,比如将图中原来固定不动的点、线、三角形等动起来,再探求结论时,学生会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进行适当的变式,让学生脱离思维定势,改变他们单一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真正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例3】已知:点E是线段BC上的一点,四边形ABCD、CEFG均为正方形,连BG、DE.求证:BG=DE,BG⊥DE.

变式1:若将正方形CEFG绕点C顺时针旋转45°,正方形ABCD不动,则BG与DE仍然相等且互相垂直吗?

变式2:将正方形CEFG绕点C旋转任意角度,而其他条件不变,例3中结论还成立吗?

不难发现,它们的关系在运动中仍保持不变.其实,有不少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旋转、平移、翻折等变换,让学生从动态中找出不变的规律,从而达到“动”“静”统一,会一条而会一类的效果.

上一篇:工程宣传册下一篇:学习两会活动策划书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