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长路励志句子

2024-05-15

漫漫长路励志句子(精选7篇)

篇1:漫漫长路励志句子

漫漫长路

航运公司正寻求能规避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通行费的替代方案.

作 者:Peter T.Leach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远洋航务英文刊名:MARITIME CHINA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篇2:漫漫长路励志句子

时间的指针滴滴答答的转动着,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十二轮的春去秋来。蓦然回首,在我人生的长路上,已经留下了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印记;仰望属于我的那片夜空,也在不知不觉间多出了十二颗明星……没错,相较于那时哇哇坠地的婴儿,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我已成为了花季的一名少女。

蝴蝶擦几次眼睛,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逐渐学会飞行,成长亦是如此,不摔几次跤,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永远不会成功。

就拿学自行车的事例来说吧,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都会骑自行车,这都是要从头练起的,练习中免不了会摔跤,可是不摔跤,又怎能熟练地行驶呢?在行驶中,也免不了会有障碍物,遇到障碍,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去越过它,可没有障碍,又怎要我们擦亮眼,认识前方的路呢?

再按弹钢琴的事来说,也不是每个人都是贝多芬,生来就有极高的音乐素养,我自己是练钢琴的,自然懂得它的奥秘之处。那几个基础的音符“哆”“”“咪”“?”“嗦”“啦”“唏”,看着简单,可它遇到了五线谱之后,就变成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音符,每个音符都有它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有它在琴键的组别,那些钢琴家们没有个六七年的`磨练,又怎会有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演奏呢?不仅如此,他们每天还有可能练上八九个小时,成长的代价是痛苦的!所谓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正是因为磨练,才会获得成功。在我练习钢琴的几年时间中,曾多次因感到无聊而想要放弃,但有一个人一直在我身边支持我,那就是我的妈妈,每当我想要放弃时,她都会说:“学东西,不能半途而废,总是轻言放弃,怎能成功呢?”她说的话,一直在无形中鼓励着我,变成我成长中的动力,使得现在的我已经可以熟练的弹奏许多中外名曲,却何尝不是成长呢?

篇3:本期推荐:《长路漫漫》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塞拉利昂]伊斯梅尔•比亚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定价:22.00元

【阿奔的话】

1993年的一天,非洲西部的塞拉利昂阳光明媚,比亚和三个小伙伴步行到邻村参加一场才艺表演。刚刚12岁的比亚已有四年“乐龄”,他和几个迷恋美国街舞和说唱表演的哥们儿组成了一支“乐队”。在这个温暖的午后,这支“乐队”行进在西非的丛林中,一路上,四个孩子谈天说地,互相追逐奔跑。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他们赶路的时候,战争也加快了步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塞拉利昂受利比里亚战局影响,社会动荡不安。1991年,桑科发动政变,为了长期与政府对抗,叛军抓了许多十几岁的儿童,强迫他们服用或注射毒品,以便长期控制。就在比亚他们到达邻村的那个下午,战火烧到了这些孩子的眼前,刹那间,安宁的小村庄变成了战场。四个小伙伴在慌乱中逃进了丛林,迷失了方向,最终走到了大西洋岸边,在那里,这些流浪着的孩子被收编为童子军。

几乎是一夜之间,比亚完成了从迷恋美国街舞的孩子到军人的转变。此后的两年,心灵扭曲的比亚杀人无数,他和同伙在每一次枪战之后,还会意犹未尽地冲进帐篷继续扫射伤员,他说他“向每一个会动的东西开火”。比亚白日烧杀掳掠,夜里拥枪入眠,直到两年后联合国介入,他的童兵生活才告终。

比亚以过来人身份写的这本书,间接回答了人们长久积存的疑问:在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冲突和战争中,约有30万未成年的“军人”,战争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是什么?一个天真的孩子是如何走上战场的?这种惨烈的经历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什么?这些孩子如何忍受与家人的离散?如何抵御孤苦和恐惧?

篇4:成长作文:漫漫长路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漫漫长路远》,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我要投稿”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

篇5:《长路漫漫》片段

“下午好。”科奈说。

那人从香蕉叶后面瞥了我们一眼。他擦掉额头上的汗,穿过沙沙作响的干香蕉叶朝我们走过来,他的脸触动了我的记忆。

他比我上次见到时瘦多了,脸上也增加了一些皱纹。他叫加斯木,加斯木先生是我们镇上大名鼎鼎的单身汉。那时候,大家都在谈论他为什么不结婚。老年人都说:“他年纪不小了,责任心也有,可以娶个好妻子。但他喜欢独身,想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对这些话从来不反驳,也不恼怒。他自己做饭自己吃,有时累了不想做,就吃木薯粉加蜂蜜。有一次他连续吃了一个多星期。我母亲决定每天晚上送他一份饭。“吃那种东西对身体不好。”她说。他挠着头笑笑。

加斯木走到路边停下来,仔细打量着我们。他笑了笑,这时我才确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加斯木先生,因为他少了一颗门牙。

“孩子们,帮我扛些香蕉到村里去好不好?”他摆出一副长者要求年轻人做事时常用的那种姿态,我们知道这是不容说不的。

“来,孩子们。”他招呼我们跟他进了香蕉园。他不停地挥着手,仿佛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拉着我们走过去。我走到他跟前,他把手搭在我肩上,抚摸我的头。

“你还那么爱闯祸吗?”他捏捏我的鼻子。

“现在可没工夫闯祸了。”我说。

“看得出,你挺伤心的。从前,你的脑门天生就喜盈盈的。我常和你父母说,这真是不寻常啊。我们那时总以为你是因为很高兴才会这样。你母亲说,你连睡觉都在笑。但后来你又闯祸,又发火,可你的额头更喜相了。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知道是不是跟你的性格有关系。瞧你现在,那喜相劲儿没了。”他停下来,看着我。

他走过去指导我的旅伴们如何摘下香蕉,如何放到肩上而不是顶在头上。“这样就不会断裂成两半了。”他解释说。

我扛上香蕉,等着加斯木收拾好水壶、砍刀和最后一把香蕉。“你怎么会到……”我刚要说话,就被他打断了。

“你父亲和兄弟见到你会很高兴的。他们天天说起你,祈祷你平安。你母亲天天哭,求真主和祖先把儿子还给她。你哥哥外出找过你,大约一个星期前才回来。回来的时候,哭丧着脸。我想他是因为丢了你而自责吧。”

只顾听他说这个消息,我的那把香蕉掉在了地上。他还在继续走,我赶紧捡起香蕉追上他。“他们看到你肯定会又惊又喜。”

他走在我前面。我呼吸急促,几乎说不出一句话,真想把香蕉扔掉,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村里去。我的眼皮在抽动,觉得风好像吹过我的大脑,我感到阵阵眩晕。兴奋和悲伤交织在一起,似乎再等一会儿,我的心就会迸裂。但路很长,我无法超过前面那么多人。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一条河边。我很高兴,因为大多数村子边上都有河,所以我以为村子可能已近在眼前。其实不然。

“村子就在山那边。”加斯木说。山路很长,路两边都有岩石,路中央有些移不走的石头,筑路人把它们留在了原地。小路盘旋而上,直达山顶。登上山顶,大家都累了,停下来休息。我很生气,为什么非得休息呢,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离那伙人远远的。我的目光循着棕黄的土路望下去,路直通到山下的密林。可见到村里林木掩映的茅草屋顶和铁皮屋顶。我的心仿佛已经朝村里奔去,而身体却还在山上耐着性子等待。加斯木把水壶递给大家喝,我拒绝了。水壶转了一圈回到他的手里时,我们拿起香蕉,往山下走。我是第一个动身的,这样就可以在前头走快些。

正在往山下走,我突然听到枪声,又传来狗叫声和人的哭喊声。我们扔掉香蕉跑起来,避开开阔的山坡。村里升起一股浓烟,火苗腾空而起。

我们趴在附近的树丛中,可以听到枪声和男女老少的尖叫。孩子的痛哭和大人的叫喊穿过树林,淹没了女人的尖叫。最后枪声停止了,世界变得一片寂静。我跟加斯木说我要到村里去,他把我拉回来。我使劲把他推进树丛,用最快的速度沿着小路向山下跑。我感觉不到腿的存在。来到村里,已是一片火海,满地都是子弹壳,像早晨落在地上的芒果叶。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找我的家人。加斯木和伙伴们在后面跟着我,都盯着熊熊大火中的村庄。火烤得我大汗淋漓,但我并不怕冲进房屋中间去。铁皮屋顶上的铁钉蹦起来,落到临近的茅屋顶上,使火势更加凶猛。一个燃烧的铁皮顶刚飞起来,又听到几幢房子里人的喊叫声和一声巨响。我们跑到屋后的咖啡树林边上,找到那幢有哭声传出来的房子。有人被锁在屋里了。屋内火势已大,火苗从窗户和屋顶冒出来。我们搬起捣锤把门撞开。但为时已晚,只跑出来两个人,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他们身上着了火,在村里来回乱跑,撞到墙上又掉头往回跑。女人倒在地上不动了。小孩大叫一声坐到树旁,也不动了。事发突然,我们像被钉在了地上。小孩的喊声仍在我脑子里回响,好像在我的身体里驻留下来了。

加斯木从我站的地方走开了。他在村子另一头喊叫。我们跑过去。大约有二十个人,脸朝下埋在土里。他们排成队,弹孔还在往外冒血。加斯木把尸体一个个翻过来,哭得更厉害了。这些尸体,多数是二十多岁的男性,有几个年龄很小。

村里其他路上躺着几具烧得残缺不全的尸体,这些人拼命挣扎着从屋里逃出来,却死在屋外。他们因剧痛而姿态各异,有的抱着头,还有的蜷缩成一团,像子宫中的婴儿那样,但不久就都一动不动了。

火势渐渐小下来。我在村里四处跑,要找什么东西,一种我自己不想见到的东西。我迟疑地想看清烧焦的尸体的脸,但根本看不出究竟是谁。而且,数量也太多了。

“他们住在那幢屋。”加斯木指着一所烧焦的房子对我说。火焰吞没了所有的门楣窗框,窗棂间的泥土掉落了,露出的绳子上还燃着余火。

震惊中的我全身僵硬,只有眼睛可以慢慢地睁开或闭上。我想甩甩腿,让血液流动起来,但捂着脸倒在地上。我躺在地上,觉得眼珠要从眼眶里鼓出来。我能感觉到眼珠在胀大,疼痛缓解了我身体的僵硬。我全无畏惧地冲进屋子,在烟雾弥漫的房间里四处寻找。地板上堆着灰烬,并无尸体。我大声叫喊,又哇哇大哭,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还在燃烧的残墙拳打脚踢。我失去了触觉。我的手和脚击打在燃烧的墙壁上,毫无痛感。加斯木和其他几个男孩子要把我拉出去。他们拉我时,我还在不停地踢打。

“我都找遍了,哪里都没见到他们。”加斯木说。我坐在地上,两腿劈开搅在灰土里,两手抱着头。我满腔怒火,几近爆炸。同时,我头上像压了难以想象的重物,脖子疼痛难忍。

我想假如我们没在山上休息,假如我们没遇上加斯木,我就能见到我的家人。我的头痛得像被火烧灼。我两手捂住耳朵使劲揉,毫无作用。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我站起来走到加斯木背后,用胳膊夹住他的脖子,用力压。“我喘不过气来了。”他说。他用力反抗,把我推开。我倒在一个捣锤旁边。我拿起捣锤朝加斯木砸去。他倒在地上。等站起来的时候,他的鼻子流血了。我的伙伴把我拉住。加斯木看着我,说:“我也不知道会发生这种事。”他走到一棵芒果树下坐下,擦去鼻血。

伙伴们把我按在地上,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说是加斯木的过错,才让我与父母无缘相见。其他人觉得这样讲不对,要不是加斯木,我们一个都活不成。我不在乎死活。我只想见到家人,就是跟他们一起死我也愿意。伙伴们动手打了起来,拳打脚踢,有的被摔倒在地。阿尔哈基把朱玛推到一座房子里,裤子着了火。他在地上乱滚乱叫,把火拍灭。朱玛站起来,拾了块石头扔向阿尔哈基,击中了他的后脑勺,血沿着脖子往下淌。阿尔哈基见自己出了血,怒气冲冲地朝朱玛跑过去,但加斯木从中解围,把阿尔哈基拉到一边,用一块布包扎住他受伤的头。看着被大火烧毁的村庄,我们气愤得说不出话来。我们的旅程似乎已走到了终点。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加斯木慢慢地说。他的话激怒了我,我又想动手。但听到有人群闹哄哄地走近了村子,我们连忙躲进附近的咖啡园,趴在地上观察。

大约有十个叛匪走进了村里。他们嘻嘻哈哈地笑着,互相击掌庆贺。有两个看上去比我大一点,衣服上沾着血。另一个叛匪提着一加仑汽油和一大箱火柴。叛匪坐在地上玩起了扑克牌,抽着大麻,胡吹乱侃他们当天的业绩。

“今天烧了三个村子。”一个瘦子笑着说,可能他是最快乐的一个。

另一个唯一穿了全身军装的人随声附和:“是啊,烧三个挺够劲,也就下午几个钟头的工夫。”他停顿了一下,玩起了他的G3狙击步枪。“最过瘾的就是烧这个村。全村一网打尽,一个都没跑掉。太棒了。我们执行命令,通通枪毙。要是长官来了,肯定高兴。”他点点头,看着另外几个叛匪。那几个已经停止了打牌听他讲,一致点头表示同意。他们互相击掌,又继续打牌。

“另两个村跑掉了人。”另一个叛匪站起来说。他停了停摸摸前额,好像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又接着说:“他们可能看到这个村冒烟了,知道有情况。我们应该改改策略。下一次要对所有村子同时发起进攻。”其他人并不像听那个穿军装的人讲话那样用心听。叛匪继续打牌,聊了几个小时,又不知为何朝天放了几枪。我们这边有人动了一下,干咖啡叶发出声响。叛匪扔下牌各自跑开去隐蔽。有两个人端着枪朝我们走过来。他们快走几步,然后卧倒。我们不约而同地爬起来猛跑。子弹在身后从咖啡园追进森林。加斯木跑在前面,他知道路,我们都跟着他。

跑到森林边,加斯木停下来,等我们赶上来。“沿着路一直往前。”他说。我赶上他时,他朝我笑笑。我不知为什么更生气了。我跑到他前面,沿着长满草的小路跑。阿尔哈基在我前面,两手把树丛分开,像游出水面的潜水员。一些灌木抽打在我身上,但我没有停步。身后的枪声更响了。跑了几个小时,进入森林更深处,路已到尽头,我们仍未停步,直到日落月升。身后还有子弹乱飞,黑夜里可以看得见红光闪过。乌云遮盖了月亮和星星,天上下起雨来,如同哭泣一般。上天的泪水把我们从红光闪闪的枪弹下解救了。

那天晚上我们全身都湿透了,坐在树下喘个不停。追杀我们的人撤了。加斯木哭得像个孩子。我就怕见大人哭。我从小就发现,大人总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哭。加斯木躺在地上痛得打滚。最后,我们鼓足勇气把他扶起来,这才发现他哭的原因。我们跑的时候,他不知何时中了弹,右腿流着血,已经开始肿胀。他的手捂着胸侧,不肯放开,阿尔哈基把他的手扳开,他的胸侧也在流血。他身上开始出汗。阿尔哈基让我把手放在他肋下给他止血。他看看我,两只悲伤的眼睛陷入眼眶。他抬起无力的右手,想抓住我放在他肋下的手。他已不再抽泣。尽管眼泪仍在止不住地流,但不像血流失得那样快。穆萨见不得那么多血,昏了过去。我和阿尔哈基脱下加斯木的衬衫,给他扎在腰上止血。其他人紧张地在一旁看。穆萨醒过来,也在一旁看着。

加斯木艰难地喘着气,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昨天夜里我们走错了路,附近有个瓦里(村旁加工咖啡或粮食的地方),如果我们想回到农场,他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去那里的路。加斯木搂住我和阿尔哈基的肩膀。我们架着他,慢慢地在丛林里走。每过几分钟,就把他放下,擦去他前额上的汗。

中午过后,加斯木开始大口喘气,全身颤抖。他让我们把他放下。他痛得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他喘息加剧,停下来不滚了,仰面躺着,两眼盯着天空。他的两条腿踢蹬了一会儿,停止不动了。接着两手也不动了,最后是手指头。但他的眼睛一直睁着,盯着树梢。

“我们把他扶起来。”阿尔哈基用颤抖的声音说。我把加斯木的手臂搭在我脖子上,阿尔哈基也一样。我们架着他走,他的双脚拖在地上。他的手臂变冷了,身体仍在出汗,血仍在流。我们互相没说一句话。我们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海江/译节选部分有改动邮购电话:021-63914301联系人:于国畔邮购地址: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1507室上海译文出版社邮购部邮编:200001)

【典子的话】

初看这幅漫画时,典子也有点好奇:“为什么厚书上长出的是小树,而薄书上长出的却是大树呢?”仔细想想,呵呵,典子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想,任何事情出了问题都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吧。大树之所以长得健壮茂盛且硕果累累,应该是和自己的努力与善于消化吸收分不开的。小树之所以长得弱不禁风且果实寥寥,是不是成长和成才的主观努力不够呢?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树有没有受外界因素影响呢?对,书。可是我又疑惑了,大而厚的书总比小而薄的书有营养吧,可结果好像并非如此,再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其实书营养的多少和厚薄不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在选择书时要有一双慧眼。

篇6:长路漫漫 刹那芳华

2009年9月的第一周,当英国著名的文化类报纸《卫报》点名丹·布朗的《The LostSymbol》时,新闻可以链接到4月的“书市一周”,当时,《卫报》把丹·布朗的这本新书和于丹《Confucius from the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于丹<论语>心得》)同时作为标题文字,并冠以对中国古老哲学的全新诠释,是一个对中国现在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的有关健康和快乐的新处方。

孔夫子、旧中国、女性及其他

于丹的新书由Macmillan Publishersl,td——著名的英国出版社出版,版权费是10万英镑,此举打破了美国出版社在2005年购买姜戎《狼图腾》一书的10万美元版权费的纪录。

在此,仅以此书的操作为例,分析中国图书进入外国市场的途径之一。首先,由英国本土出版社购买版权,而此出版社与中国已有合作经验(麦克米伦出版社的亚洲部设在中国香港,但与内地的合作开展已久),并在大力开发中国市场,力图推销其包括英语学习在内的学术以及工具书。其次,本书的包装和翻译由外方完成,虽然有评论认为Esther Tyldesley对于丹一书的翻译偏于平淡,但EstherTyldesley毕竟获得中文以及翻译的英国学历,且在中国贵州教书四年,又一直在爱丁堡大学教中文和中英翻译课程,所以应该说其英文是中规中矩,符合英语习惯的;在包装插图方面,麦克米伦也获得不少赞扬。第三,选择像“孔夫子”或“儒家哲学”这样即使外国人也耳熟能详的题目,再冠以“心灵鸡汤”或者“速读当代中国”的字样,对于欲一窥中国究竟的英国人,特别是自诩为文化传统的英国人,还是有吸引力的。第四,选择在本书出版之际,请于丹——这位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女性、最美丽的教授——来英国的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亚洲之家进行讲学,吸引新闻界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为此书的出版进行推广。

截至至今,可以说《于丹<论语>心得》是极少量的获得媒体重视的中国出版的新书之~。在此之前,从政治、经济、历史到小说,有关中国的书为英语图书界所出版并获得极大销量的仍有一些,仅以小说类或纪实类为例,著名的《合肥四姐妹》、《鸿》和《中国好女子》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过长销或销量超过百万的记录,但其共同特点包括作者原著就是用英语出版的,多以女性视角或者阐述当代中国历史或者诠释“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前非都市女性的生活原态。此中奥妙,白是符合外人看热闹的心理,包括猎奇和俯瞰在内的非常心态。当然《狼图腾》和《兄弟》的热销,虽然是纯粹男性的视角,但都被宣传为对“文化大革命”的解读或侧像。《狼图腾》由Penguin Group全球同步推广操作,《兄弟》则由Anchor出版,并由Picador在今年再版。此两书的翻译均由外国译者担任,但翻译质量,仍被质疑,主要不在文字的通顺,而是到底传达了多少作者意图给外国读者。

英国图书市场概况

紧随德国之后,英国,一直被视为欧洲第二大的图书市场,并且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因为英文文字的全球化应用,英国图书的版权交易一直极其活跃,美国也因此成为英国图书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

英国图书出版业由几大出版巨头,如Reed Elsevier Group PLC,Pearson PLC,The Random House Group Ltd an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等,以及数量众多的出版公司构成。后者一年甚至几年都只出版一本或一套丛书,但因为操作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较高,如果此书是畅销书,那么出版社收入极其丰厚。在出版业,国际公司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股份,像三大连锁书店之一的WH Smith就被法国出版商Hachette Filipacchi拥有,Hachette还通过控股Orion(包括Weidenfeld&Nicholson)成为英国第二大的消费类图书出版社。Macmillan and Random House已经被德国公司控股。英国本土的大型出版社还包括Black·well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

英国出版协会(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统计数据表明s,2008年,英国图书市场的总码洋是3,436m(合大约37亿人民币,作者注。后同)。这其中,消费类图书销售额是2,538(27亿人民币),教材257m(大约2.7亿人民币),学术及专业著作642m(大约7亿人民币)。

截止到2009年1月4日,Books andthe Consumer 2008调查显示,英国个人购买图书总额为2,313m(约25亿人民币),较前年下降6%。其中成人图书购买额为1.924m(约20亿人民币),儿童图书购买额为389m(约4亿人民币)。

总体而言,英国人有读书的习惯,近几年市场也算平稳,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特别严重的冲击。

卖鞋给光脚的?

定位为一个国际研究者,Paul Richardson关于中国图书市场的结论被广泛引用。他认为,中国有能力进行一次新的文化“革命”,但是,现在看来,不管是英国,还是中国,都大有潜力可言。比如,如果问一下《卫报》的读者能够说出哪个当代中国作家的名字,恐怕没有人能答话。

Paul Richardson还建议,在英国觊觎中国市场的同时,在汉语学习、历史、艺术、旅游、中医、科学以及商业数据方面,英国出版商应该考虑跟中国业界的广泛合作。

近年来,像HarperCollins Publishers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也尝试了与中国的进一步合作,比如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在英美两国同时出版《Swordbird》(《剑鸟》)——个12岁中国女孩写作的童书。迄今为止,该书的反响略显平淡,而且读者以对儿童文学并不排斥的大人为较大基数,所以这也只能算作一个尝试。

另外,包括DVD在内的《中国的世界遗迹》(China's World Heritage)一书,是由国内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Compendium联手的国际合作项目,英方更多的利益体现在发行发面。

如果不考虑国内出版并在英国发行的英文书,英国本土出版的几大类关于中国的书无一不是海外华人作者甚至英语作者一统天下。比如美食图书,英国销量最好的中式食谱作者包括:Ching-He Huang黄瀞億(HarperCoUins Publishers Ltd出版)的4本食谱。作为中国台湾出生、5岁随父母旅居南非、11岁移居伦敦的黄不仅凭中式美食打开餐饮和出版界天地,更让BBC2为之新开一档美食节目“Chinese Food MadeEasy"。这也说明,在英国,出版与其他媒体甚至商业的跨界极为常见,而在出版获得畅销地位后,也会随之带来其他许多商机;同样,其他商机也会反而促进书籍的长销。

再以amazon.co.uk网上书店为例,如果搜索与中国有关的书籍,结果超过181万种。其中,中国的学习类书籍和社会政治哲学类为最多,分别为5万2千种和4万5千种,中国历史和商业财经法律紧随其后,分别为4万种和3万6千种。另外,科学技术和医药、科学和自然、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旅游也有万种出版物。此点说明,英国人对于了解中国的工具类读物的需求,更甚于阅读当代中国小说。

对于英国市场而言,中英语言的沟通固然有极大的关系,但熟知英人阅读口味甚至激发阅读兴趣,恐怕更是关键。另外,除了英国人的阅读需求,在英华人以及一些繁体中文的阅读者,也可以成为一个分众市场。

这一切的鸿沟,当然不是一时可以跨越,除了两国出版者的努力,包括版权代理机构和个人中介者都可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推广以及带来的商业盈利。

篇7:全面禁烟 长路漫漫

号称“史上最严”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4年3月份开始实行,至今已经有3个多月。既然号称“史上最严”,它的效果如何?

迈出16年无罚款第一步

《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是我国最早出台的地方性控烟法规,自1998年实行以来,法规不具威慑力,几乎无人遵守,而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对不遵守《条例》的市民也没作出处罚。

2014年3月8日,深圳控烟史上第一张罚单诞生,这张罚单开自龙华新区的观澜医院,事发时执法人员发现门诊大楼门后有两名吸烟男子,当即对其拍照并上前亮明身份,对两人作出各罚款50元的处罚。(据深圳特区报)

此次深圳市出台的《条例》,与过去相比,有三个方面的差异。首先,最具突破性的一点,就是打破了《条例》自出台以来16年无罚款的历史,新《条例》对违法者仍以劝阻教育为主,若是不听劝解,当场罚款50元,拒不改正的罚200元,阻碍执法的则罚500元。违法就要付出代价,这次禁烟不只是一纸空文,还有实际的处罚行动。其次,这次还加强对限制吸烟场所或禁止吸烟场所经营者的监管。例如,消费者在某餐厅就餐,该餐厅不但需要放置禁烟标示,在消费者吸烟时,还需劝阻其不要在此吸烟,餐厅在禁烟方面若是不作为,执法者首次会对其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的则处3万元罚款。另外,不同于过去一个部门执法,此次《条例》赋予交通部、公安部、教育部及城管等12个政府部门执法权,比如教育部可监管学校的禁烟实施、交通部可管理交通工具的禁烟情况,这样多个部门合作,改变一个部门在监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能更好的推动禁烟条例的执行。

群众无在公共场所不吸烟的意识

虽然此次深圳控烟力度较大,据深圳晶报报道,控烟第一周就有16人被罚款、69个单位被警告,然而市民长期有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习惯,一时间还是难以根治。朱先生表示,自己闲暇时喜欢吸烟,已成为一种习惯,虽然深圳目前在许多场所吸烟会罚款,但自己经常会下意识的点上一支烟,而忘记禁烟的规定。

笔者走访布吉地区,发现某酒店大堂在就餐高峰期一直无人吸烟,但一些包间中不时会有烟味从半开的房门中飘出来,另外卫生间的垃圾桶内也有刚吸不久的烟头;相较于该酒店,不远处的大排档则显得“肆无忌惮”许多,大排档门口摆放了七八张桌子,一到晚上,这里多是座无虚席,人群中不时就会有人点支烟,当笔者的朋友询问老板能否吸烟时,老板回答可以吸,看见常客,老板有时还会主动递上一支烟。

在龙华新区某建筑单位上班的刘先生告诉笔者,其单位中有几位年纪稍大些的“老烟民”,常在他们独自的办公室抽烟,由于他们的办公室环绕在员工的工作大厅周围,在开空调的时节里,只要他们一吸烟,整个员工办公区都笼罩在烟味中。

尽管《条例》规定,对于在禁烟区域吸烟的人,群众可以对其进行监督,拍下其吸烟的照片,再提交给执法者,然而多数人都没有监督意识,有一些人表示忍一忍就好了。笔者4月中旬在深圳市购物公园某甜品店门口和朋友聊天,旁边一位男士就坐后不久,就开始点燃一支烟,笔者提醒他能否不要吸,而笔者的朋友很诧异,表示她虽然也很烦那位吸烟的男士,却绝对不会说出来,她表示没想过要说,也不好意思说。

赏罚结合来禁烟

要想全面禁烟,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关起门来搞禁烟”,可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经验。

新加坡在处罚方面极其严苛,若是在禁烟区吸烟最高被罚1000新元或监禁6个月,较高的违法成本,会让吸烟的人有所顾忌,不会轻易做出在禁烟区吸烟的举动,而监禁6个月,使执法者罚不到款还有下一个处罚措施可执行,以保障执法能落到实处。

在中国台湾地区,禁烟不但靠政府部门,还发动民间的力量,如果有民众在法律规定的禁烟区拍到违规的吸烟者,可以从卫生部门获得至少1万元的高额奖金,这些奖金源于对控烟违规者的罚款,有奖励,易于提高民众的参与性,这样人人都是监督者,可随时随地监督。

上一篇: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工作总结下一篇:寒假满语班开班仪式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