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2024-05-06

《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通用11篇)

篇1:《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讲了哪几种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3.培养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知道并了解保护活化石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大家知道恐龙吗?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地回答适时评价。然后用ppt分别出示图片

一、图片二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恐龙是生活在很多年前的一种动物,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那么,“活化石”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板书课题《活化石》,引入新课。

三、引导学习课文。1.自由读第1自然段。

(l)化石一般存放在哪儿?(博物馆)

(2)化石可以用来干什么?(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前的动植物)

教师讲解化石,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化石存放的地点.(修改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化石,为更好地学习活化石做准备)2.学习第2自然段。(l)指导朗读。

(2)看图,了解银杏树的样子。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关于银杏的哪些知识?(银杏树已生活了几亿年,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扇子,生长得很慢。)3.自学第3自然段。(l)自由读第3自然段。

(2)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熊猫的知识。

(熊猫生活在许多年前,它爱吃竹子,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3)指导朗读。

(4)放课件大熊猫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的学生有些已经在小声议论了,瞧,它爬到树上去了。它还趴在那睡觉呢!真可爱!师:同学们已经看完了大熊猫,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真会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样子都不一样,你能说说吗?

师出示句式: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4.学习第4自然段。(1)齐读第4自然段。

(2)对照插图,了解中华鲟的样子。(3)你能说说中华鲟的有关特征吗?

(中华鲟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生活在江河里,身披大片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嘴巴又尖又长,现在已非常稀有了。)5.学习第5自然段。(l)齐读。

(2)明白这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井点出主旨:好好保护它们。)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边看课件图片,边说说这三种活化石的有关特征。2.读了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创造性地演读课文

师示范表演(银杏树的自述)

小组内表演:分别表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各组推选优秀的“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戴头饰上台表演。

五、练习:

1、句式练习:科学家把()、()和()叫做活化石。

()、()和()被科学家叫做活化石。

2、读读写写: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修改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句式及词语的训练,学会准确运用语言。)

《设计说明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采用微视频和ppt课件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什么是化石,再通过介绍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活化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进入课堂学习的“浪漫阶段”,使学生对活化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根据本班学生写话困难的情况,在学习大熊猫的样子时,在生观察图片之后,让他们在给定的句式中把自己喜欢的那只大熊猫的样子说出来。因为大熊猫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为接下去的习作做铺垫。

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学生讨论、汇报时间少;课堂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检测环节虽然好,但时间不够用,当堂反馈时间不足,内容设计还需精选。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篇2:《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知道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特点。

3、能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一起收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设计情境游戏,复习生字

游戏名:熊猫卖气球

游戏内容:熊猫手中还有11个气球还没有卖出去,只要学生读对气球上的字,就帮熊猫卖掉一个气球。(课件出示)

二、导入新课

师:熊猫感谢大家这么快就帮它把气球都卖光了。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到三个地方去玩玩。首先我们要去的是植物园。植物园里有一种非常珍贵的银杏树,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画面:一棵银杏树)

第2段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银杏树,说说自己眼中的银杏树,再回到课文当中,采用自由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银杏树的特点。学生交流各自找出的特点,指名读,品读这些体现银杏树特点的句子。再全班齐读本段。

第3段教学(去动物园)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一道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戴着黑墨镜,问她最爱啥?最爱鲜竹叶。

2、说一说

在哪里还见过熊猫呢?生畅谈,老师也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些附有熊猫的图片。

3、找一找

找出关于描写熊猫特点的语句。

4、读一读

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

第4段教学(去海洋管 竞选讲解员)

课件播放“中华鲟”的图片,学生观察。设计一个情境,海洋管要招一个讲解员给游客介绍“中华鲟”。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试讲,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竞选讲解员。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竞选讲解员,解说中华鲟。

4、学生评一评哪个同学讲的最好,当选为讲解员。

全班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化石站起来读。

三、拓展交流课外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课外找的一些关于动植物活化石的资料。

老师也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海洋活化石,植物活化石图片,供学生认识欣赏。

2、倡导学生保护这些稀有活化石,齐读最后一段。

四、完成157页——读读写写

五、总结

反思:

听长辈们说过:“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要投入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倾力演出,调动起全场的气氛,让台下的观众尽快的融入到剧情中。”回想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没能做到倾力演出,投入的还不够。

整节课下来我没能让自己投入到文本中,投入到课堂的行程中,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机械化地在教学,而没有放开自我,这样也仿佛把学生给牵制住了,他们就像一只只被绑着翅膀的鸟儿,想飞却飞不起来。造成了在本节课上的多次撞礁。

篇3:《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教学过程

环节一:明确问题

当学生进入机房时,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生听着歌 (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一起唱) 走向座位, 直到全班学生各就各位。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运用搜狗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 我刚刚把《春天在哪里》的歌词在Word里进行输入并保存到你们的桌面上。请你们帮老师检查一下歌词中是否有错、错在哪里, 并尝试修改?

Word文档里的歌词:

春天在哪哪里呀?

春天哪里呀?

这里有红花呀,

那里有绿草,

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教室。因为歌词是学生早已熟记于心的内容, 可以边看 (甚至边唱) 边改, 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全部嵌入其中, 完成修改歌词的任务也就达成了本课学习目标。

环节二:删除文字

师:请同学们先看, 第一句歌词是否有错?错在哪里?如何修改?请同学们先自己改, 可以根据你已有的经验改, 也可以自学课本第三课。请改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演示。

通过第一句“春天在哪哪里呀?”学会删除。让学生到教师机上一边操作一边演示。

(1) 用退格键删除。“春天在哪哪里呀?”学生看后马上想到多余的“空格”和“哪”字。 (把光标移到要删除的空格或文字后面, 按下退格键即可)

师:退格键是删除光标什么位置的字?

师:你们都用退格键删除的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演示一下你的做法。

(2) 用Delete键删除。

(把光标移到要删除的空格或文字的前面, 按下Delete键即可)

师:用Delete键可以删除光标什么位置的字?

(3) 师:比较一下退格键与Delete键两种删除方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删除文字:退格键、Delete键)

(4)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有的学生说“剪切”方法, 选中要删除的文字后用“剪切”方法也行, 让学生尝试操作证实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删除时, 借助他们已经掌握的删除“空格”的方法, 来学习删除文字, 实现旧知的迁移比较容易。同时介绍Delete键。可以让他们尝试操作, 体会按下这个键时删除的是光标什么位置的字。通过比较退格键和Delete键掌握两个删除键的不同用法并加深印象。

环节三:添加文字

通过第二句“春天哪里呀?”学习添加文字。

师:第二句歌词是否有错?错在哪里?怎么办?

(1) 学习“插入”状态下的添加。

在教师机上转播完成的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边说边演示做法:先把光标移到要添加的文字位置, 选择正确的输入法, 输入要添加的文字“在”。

师:你们都完成了吗?我想请一个同学到我的电脑上再次为全班同学示范一下, 谁愿意来?

(2) 学习“改写”状态下的添加。

这时我故意把学生演示的状态栏设置为“改写”状态, 当学生用刚学的方法进行添加时, 总是把后面的字删除, 按一次就删除后面一个字。

师:为什么增加一个“在”字后面的“哪”字就没有了?谁知道?

这时, 学生一片寂静。

我补充问一句:“谁知道为什么?”

学生又尝试了几种方法, 都无济于事。

此时我让学生观察状态栏上的“改写”二字, 让他们记住此时的状态, 之后我按下“Insert”键换成“插入”状态, 即原来的“改写”变成“灰色”了, 这时再输入“在”之后, “哪”就不再“跑”掉了。

学生恍然大悟。从而明白两种不同状态下添加文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材上只介绍了“插入”状态下的添加文字, 而实际上学生经常会遇到在“改写”状态下添加文字, 我考虑再三, 决定把这个知识点也介绍给学生。巧设“陷阱”, 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 而且有利于他们记住两种不同状态的处理方法, 再者让他们通过“愤”、“悱”的探究, 享受顿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体验探究过程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环节四:移动文字

师:请你们继续看下面的歌词是否还有错。

学生发现第三、四、五句歌词本身没有错, 但顺序错了, 第五句应在第三句的位置。如果发现不了, 可以提醒他们“唱一唱”就会发现。

师:如何调整歌词顺序呢?请你们到教材上找答案, 同组的同学互相合作,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

师:请完成好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

(1) 用“拖动”的方法。

生:选中要移动的文字, 再把鼠标放在选中的文字上按下鼠标左键拖动到要移动的位置。

师:在移动文字的过程中, 哪一步最关键? (选中文字)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2) 用“剪切”的办法。

生:先把要移动的文字选中并“剪切”, 再把光标移动到要移动的位置进行“粘贴”。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们对歌词耳熟能详, 他们很容易发现顺序不对, 有利于调整, 让他们自学课本, 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同时介绍用“剪切”方法进行文字的移动, 拓展了学习内容, 也为进行大块文字的移动和紧接着学习“复制”、“粘贴”做好知识的铺垫。

环节五:复制文字

当学生认为完成修改任务时, 我引导学生把这首歌唱一遍, 当唱完了我问他们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学生才恍然大悟——没有歌曲名, 于是新的任务又来了。

师:怎么样给这首歌曲添加歌名?

用“菜单”命令进行复制。

师: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词吗?怎么办?看谁最聪明?

生:只要把第二句歌词复制一下并贴在第一句上面就可以了。

师:其他同学明白了吗?先自己做一做, 不会做的可以看书。

找学生为全班同学演示做法。

生:选中第二句歌词, 单击菜单栏上的“复制”命令, 再把光标移动到要粘贴的地方, 单击“粘贴”命令。

师:你们在自己计算机上操作一下。

师:在粘贴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几步非常重要? (复制、把光标移动到粘贴的位置)

师:大家再尝试一下我们在“画图”中学过的几种复制方法, 比较一下与Word里的用法是否一样。

通过尝试, 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用单击右键弹出的快捷菜单命令进行复制;用工具栏上的复制工具进行复制;用快捷键复制 (Ctrl+C, Ctrrl+V) ;选中要复制的文字并按下Ctrl键的同时用鼠标左键拖动文字到要复制的地方。对于这些方法, 不要求全掌握, 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 掌握其中的一种即可。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完成添加歌曲名称是件非常自然的事, 而这个任务要通过复制来完成, 更是顺理成章且在情理之中。由于有了前面“移动”的基础, 学生完成“复制”时难度大大降低了。因此, 通过联系《画图》中已经学过的“复制”方法,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把学习过或是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复制”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让他们感悟到操作技术的丰富多彩, 从而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这种学习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从而学会学习。

环节六:迁移新知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不过在欣赏的同时, 请注意听歌词, 把部分歌词进行修改、补充完整。

此时播放《北京欢迎你》这首歌,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

天大地大都是朋友请不用客气

_______________像音乐感动你

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

_______________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

设计意图:通过该练习, 既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又可调节气氛, 让学生在完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练习。由于该歌词家喻户晓, 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 同时这首歌词、曲都很美, 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主人翁精神和举办奥运无比自豪感, 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愫。

●教学反思

对本课教学, 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巧用资源, 教学无痕

巧用“资源”首先体现在教材的运用方面。例如, 把课后的实践内容通过改编作为学生探究新知的素材, 看似简单、平淡, 却彰显了设计者的智慧。课前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既让学生心情愉悦又为将在课上进行的歌词修改作好准备。因为歌词是学生熟记于心的内容, 可以边看 (甚至边唱) 边改。其次, 体现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方面。例如, 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修改文字的方法, 让他们通过温故知新, 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春天在哪里》和《北京欢迎你》两首歌非常喜欢且又非常熟悉, 为本课顺利进行并多次把探究活动推向高潮奠定了基础。

2.听歌唱歌, 寓教于乐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喜爱有加的音乐声中通过自己边唱边改帮助教师完成修改任务, 各个教学环节、各个知识点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轻松快乐地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在巩固练习部分, 让学生再次享受美妙的音乐《北京欢迎你》, 完成练习, 既活跃气氛, 又陶冶情操。

3.学生为主, 教者为辅

学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在本节课中,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尝试操作、自学教材、合作学习等形式发现问题, 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示范的任务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 教师只在关键处做必要的提示, 如当学生没有发现第三句歌词与第四、第五两句错位时, 教师提醒:“你们可以唱一唱。”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体现;本课的课题及全课小结都是由学生完成的,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小结,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辅助性作用表现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充满激情的引导、恰如其分的鼓励、亲切温柔的眼神等方面。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学、爱学, 乐学, 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4.巧用“陷阱”, 彰显智慧

为了强调添加文字时“改写”与“插入”两种不同状态, 我故意设计教学“陷阱”, 引起学生注意。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提示学生按下“Insert”键。看到学生“愤”、“悱”之后释然开怀的笑脸, 我也会心地笑了。对歌名“春天在哪里”的添加, 既是实际需要, 又是教师的巧妙安排, 且让学生觉得是那么自然, 合情合理。

5.教学流畅, 一气呵成

篇4: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反思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生活化 反思

在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有效的组织与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生活素材的教学指导作用。生物课本中涉及的很多知识点都能够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学生如果能够学好这门学科,就能够利用很多课堂知识有效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要促进学生对于实际教学过程的融入,这样才能够让生活化的高中生物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一、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教学参与的热情,这会为整堂课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生活话题为引入,引发学生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交流探讨。随着学生讨论过程的不断深入,大家慢慢能够领会到问题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也会越来越浓厚。这便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教学切入方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巩固阶段有效的融入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透过对于这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思考来回顾学过的知识,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良好吸收。

如,在学习染色体时,我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并让学生思考,生男生女的机率。学生积极地参与、踊跃发言,随之也会暗暗思考:这究竟与我们所要学习的本节知识有何关系呢?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课堂教学更活跃,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体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对于很多理论知识的分析与探究中,如果单单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很多问题,学生很难真的对于教学知识点有透彻的领会。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变换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透过一些生活情境的创设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透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探究来加深对于知识的领会。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尤其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我让学生回忆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学生答道:会感受干涩。我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把萎蔫的青菜放入足够的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说原本萎蔫的青菜会变得硬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大大化解了生物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拉近了学生与生物学科的距离,也非常有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了这部分知识的实质。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范例来化解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这不仅能够突破教学难点,这也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实质的认知。

三、让理论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当学生的知识掌握越来越丰富后,教师要慢慢展开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让理论知识的教学回归生活,透过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如果思维上障碍比较大,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大家一些引导或者指点,让学生以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感知生活实例中包含的大量生物学知识。这不仅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生物知识处处可见。

例如,在学完“细胞呼吸”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现象:创可贴的制作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为什么要给花盆里硬的土壤及时松土?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但是学生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于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加以关注,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尝试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既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结语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融入会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实际帮助。教师要发挥生活化素材的多方面教学效用,要灵活的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既可以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合适的生活化教学的展开方式,能够极大的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 封玉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 高考(综合版),2014年11期.

[2] 谢欣荣.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海斌. 刍议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J]. 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10期.

篇5:《尊严》修改设计及反思说明

岳峰小学 徐雪

一、导入新课 学写“尊”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请大家来读一下课题。“尊”这个字你还在哪个词中见过它? 生:尊敬、自尊、尊贵······

师:这个字在本课还需要会写,你觉得要将它写准确、写美观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注意中间的一个短横,上下部分要短一些。

师:好,下面请跟老师来书空一下这个字。(生书空)请同学们在田字格本上把这个字来写两遍,选择一两个范例进行大屏幕展示,说出好的部分及不好的部分。(将原来的同桌检查,替换为选择书写工整的进行展示,或是选择问题较大的让同学们一起来修改,从而达到将这个字写规范的目的。)

师:同学们,老师在上课之前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不食嗟来之食》(通过讲故事来让学生从典型事例中来体会尊严二字。)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尊严》,你认为什么是尊严呢? 生: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有自尊。

师:大家对尊严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相信通过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你对尊严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二、检查预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描写逃难的人的神态)2.在文中是描写的哪些人的形象?(逃难的人)出示“逃难”,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设置情景,加深理解)问:什么是逃难?(逃离苦难)出示逃难者的图片,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2.再出示“沃尔逊、哈默、杰克逊”这几个词读一读,说明这三个词一个是地名,两个是人名。

3.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件中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逃难的年轻人只有在工作之后才肯吃别人给他食物,最后成为石油大王的故事。)

三、理解重点语句 感悟人物形象

1.这篇课文题为《尊严》,在文中有一句话中提到了这个词,同时这句话也是杰克逊大叔对当时的哈默的一个评价,谁能找出了给大家读一读?(生找到,读一读,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红色部分要重读,通过重读来体会杰克逊口吻的肯定。从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即对年轻人的赞扬。)

2.出示这句话,再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是本课中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深入地体味。像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帮助我们理解得更加透彻。下面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你能围绕它提出什么问题?(生读,提问,为什么是说他是富翁,为何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3.要真正读懂这句话还要联系上下文,这里说那时年轻的哈默什么都没有,那他当时是怎样一个状况呢?文中有一句直接描写他外貌的句子,请大家找一找。(生找,指名读,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同学们,在这里描写这个年轻人的外貌就用了两个词(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你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答,很饥饿,很贫穷,很可怜等等)请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我们还可以从这两个词中想象到在逃难的路上,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没饭吃,有危险,差点死掉等等)

4、是啊,此时的哈默可以说在物质上是一无所有。但杰克逊大叔为什么又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他的财富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文章的2——4自然段,走进这个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一番对话中去探个究竟。小组内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在班内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展示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表演出来。(将学生的自读换为分角色朗读,让班级内的同学选出最能读出人物感情的小组进行奖励。分角色朗读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表扬找出最适合人物感情的语气、神态、动作,然后让学生在体会中画出文中相应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请学生起来读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在旁边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做一下简单的批注。

学生朗读、圈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

在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年轻人态度很坚定,很执着,诚恳)相机出示对年轻人的第二处语言描写。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反复运用了三次,哪个字?(“不”)。读一读,从这三个“不”中你读出了什么?(坚定)指名坚定地读一读(要重读三个“不”字)。(通过设置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透过哈默具体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坚定。这份坚定还能从哪里体会到?(标点)再来读一读。言为心声,其实人的神态和动作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想法,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年轻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学生相机在课本上画出相应句子)猜想一下,此时他可能在想什么?(没有劳动我绝对不吃食物)

体会着当时年轻人的无比失望与饥饿再来读一下这句话。(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总结:人物一个细微的神态和动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你们可以说个个是哈默的知音那!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倾听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一个人;在习作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展开细致的描写可以更好得表现这个人物的情感与内心。

师: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生答,会饿死,筋疲力尽)

师:是的,这份拒绝不仅仅意味着不能吃到食物,意味着继续忍饥挨饿,甚至意味着死亡的威胁,可他依然坚持不能不干活就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耐力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 出示两句与尊严有关的名言,读一读。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英】 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在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中,哪里还让你有这样的体会?接着说。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此时,你还觉得哈默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吗?你在心里会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板书:自强)此时,再回到这句话,你赞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带着理解再读一读。(生带着理解去读课文)

5、通过我们以上的分析,你觉得青年时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通过课文的分析,再让学生从中感受青年的人物形象,找出他是怎样的人,并从中发现自己应该向他学习的是什么。)

四、联系全文 体悟“尊严”

1.年轻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食物,但他的这种做法为他赢得的远不仅是这顿食物,还为他赢得了很多,默读5、6、7自然段,完成填空:年轻人的这种做法,不仅为他赢得了食物,还为他赢得了 ;在两年后又为他赢得了 ;在二十多年后更为他赢得了。因为。2.介绍哈默。

3.通过哈默的这个故事你认为尊严是什么? 4.补充几句关于尊严的名言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书《勇敢的人——哈默传》

篇6:赵州桥教学反思及修改说明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三个特点,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篇课文在集体备课中是讨论过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个基础上修改的。当时没觉得这样上课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很实在的一节语文课。可是当我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了。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为什么能闻名于世呢?然后希望学生能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可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这个问题似乎无从下手。而我这时又不懂的怎样去引导,所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开始设置了这么难的问题给学生,导致后来学生都有点不愿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节课的沉闷气氛。后来的教学中,我仍然没有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以老师的讲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了。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如果可以,我会重新设计教案:第一,不用“为什么赵州桥能闻名于世”作为第一个问题了,我会问“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桥?在文中找一找依据。”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第二,在讲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通过画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桥的设计特点,通过订正画,纠正了学生对课文错误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写赵州桥美观的第三段时,让学生表演课文中讲的龙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然后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就不会这么沉闷了。

又或者在教学时直接采用让学生来当导游的形式贯穿全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获得信息,自己去学习、领悟其中的特点和优点。在自己质疑、思考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让学生在当导游介绍的时候能更好的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和设计的优点。但这样的教学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且这样一来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了。这就势必要求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老师,来适应如今的课堂。

虽然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是并不代表就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传统课文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文上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想一想怎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是我的这节课给我的深深的教训。

在校本研修阶段,我又仔细审视《赵州桥》第一次教学设计,发现有不少地方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新课标的精神,因而进行了调整,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导入环节多播放几组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让学生更快的走进文本。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环节,理解雄伟一词,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只是单纯地解词,学生对这个词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修改时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环节加强了朗读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所以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增加了重点读、想象读、配乐读等朗读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悟。

四、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抓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对课文有整体感悟之后,开始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 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训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的,也要以是书面的,可以运用词语,也可以运用句子,还可以运用表达方法等进行有机训练。

篇7:《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宁夏初中语文(3)班

马莹

感 梁 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描写内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

3、诵读品味,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夏天的特点,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班德瑞的音乐《雪之初》,请同学们说说夏天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感受)在当代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感》。(出示题目)

二、初步感知

看视频,听课文朗读,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请同学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紧张、热烈、急促、充满生命力、气势磅礴、生命交替的旺季、金黄的、黄金的、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忙碌的......)

三、美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在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配乐《雪之初》让学生美读,教师注意通过追问,分析每段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教师在边追问的同时边板书重点内容)

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紧张、热烈、急促 ;

总领全文 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中哪个词紧扣住了“热烈”?写了夏天的哪些景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沸腾”一词扣住了“热烈”;写到了夏天的草、林带、蝉、太阳、麦浪、热风;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夏天的热烈。

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抓住了具有代表的哪几个事物写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写了夏天的色彩;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抓住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突出了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和热烈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写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写夏天的紧张,却写了夏天的劳动人民,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隐含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什么情感?

明确:写了夏天的紧张旋律,可以从“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早起晚睡、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看看窗外、赶快追肥浇水”等词语看出;这种写作手法叫烘托;隐含了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第五自然段:

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想要赞美什么?明确:热爱、赞美之情;运用了对比、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

师小结:

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一定要抓住具有特征的景物,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表现出它的特点,同时融入作者的感情。

四、赏析佳句

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是——————。”

五、牛刀小试

用多媒体展示四幅有关秋的图片,请同学们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融入感情,写一段话。

六、我来当评委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这段话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找出小评委来评一评。

七、课堂小结:

夏季是积蓄沉淀呈磅礴之势的季节,夏季是挽起金秋臂膀的季节,夏季是四季更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了夏季,春的希望便坠入虚无,没有了夏季,秋的喜悦便是水月镜花。让我们在这个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期汲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板书:

感 梁

紧张

夏之景

对比

热烈

夏之色

对比

热爱

赞美

急促

夏之旋律

对比 先抑后总扬

教学反思:

篇8:《活化石》教学设计修改及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 提供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 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鼓励学生独立与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从这一理念出发, 我们曾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如下:

1.情境导入:搜集新中国成立后的阅兵图片, 配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让学生感受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了解人民军队的创建,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课内外资源的整合, 自然过渡, 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历史提供情境。

2.创意星空: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故事、歌曲、说唱、打油诗、顺口溜等, 创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相关内容及三者之间关系, 解决教学重点。我们本着对学生的尊重, 设计学生自主选择动画图片领取创编任务, 最后请同学们展示、分享创编成果。我们设想, 自主创编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体现教学手段的创新,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寓教于乐中达成知识能力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

同时, 设计通过红军歌曲让学生讨论红军的生活情况, 分析出红军生活的艰苦, 揭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乐观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 增强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之情,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合作探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分析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原因, 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 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4.归纳交流:通过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的演绎, 表达星星之火, 终成燎原之势的过程, 紧扣课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实践应用: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基础知识训练、能力提升训练、合作探究”习题, 分层次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结果。

有了教学初步设计, 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 结果问题出现了。

首先, 在创编环节中, 学生领取创编任务后, 每个组都是选取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课堂中对创编过程的观察和成果展示的效果来看, 我们发现这种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 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没有达到预期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效果;不仅如此, “故事”也只是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堆砌, 毫无情节、细节可言。

其次, 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的教学环节中, 学生也只是“就教材说教材”, 千篇一律。

如果以这样的课堂效果去参赛, 那我们是必败无疑。为什么学生只选“故事”的形式去创编?我们明明给出了很多种与创编故事一样有趣味性的学习形式。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这么局限?要不就是我们的理念出了问题?这些疑问困扰着我们。

课下我们3个人聚到一起, 研究第一次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 我们首先对教学设计中的可行部分进行了进一步整合和优化。

例如:在导入部分的阅兵图片选取上, 我们吸取先前的经验教训, 分别截取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和建国60周年三大时期的资料, 这样一来使导入部分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其次我们认为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出现选取形式单一,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对“歌曲、说唱、打油诗、顺口溜”等形式不了解、不掌握。什么是“打油诗”?语文课学过吗?什么样的歌曲可以表现历史事件呢?有谁指导过?另外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的环节中, 没有给学生提供其他资源作参考, 学生只有一本教科书, “就教材说教材”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认识到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了解学生对“歌曲、说唱、打油诗、顺口溜”等形式的认识程度, 准备作出新的设计;其次, 准备利用“师生对话”, 让学生挖掘教材、合作探究完成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

经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修改一: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创编环节, 上一次由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足, 导致学生选取形式单一。于是这次我们以前面学过的“辛亥革命”内容为例, 创编了一首打油诗, 让学生了解打油诗的形式和特点;又以《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为例, 让学生感受如何用歌曲来表现历史事件。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 学生通过教材只能得出“敌强我弱”这一结论, 这时教师必须要利用“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提示:“井冈山地区在地形方面、种植作物方面和城市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修改效果:经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学生明确了任务, 掌握了方法, 积极参与到历史事件的创编过程中, 学生的创编形式有故事、打油诗、歌曲。课堂中我们看到学生与文本交流时凝神专注, 与老师交流时主动跟进, 学生与学生交流时相互欣赏。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 学生经过合作也能超越教材, 得出更广泛的结论。学生的作品和结论有些令我们始料不及。学生的积极学习让老师也得到教益, 课堂真正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下面节选几段学生在课堂中创编的打油诗和得出结论。

创编作品:

南昌起义:面对国民党大屠杀, 共产党领导来起义。一九二七八月一, 恩来首先来领导。朱德率部队, 打响革命第一枪。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九月整, 湖南智者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 湘赣边界大起义。敌强我弱损失重, 放弃长沙进农村。中国第一井冈山, 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一九二八四月间, 伟大领袖毛泽东。朱德山上来会合, 见面握手好激动。工农红军第四军, 从此军旗迎风飘。

三者关系:

合作探究“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的结论:1.城市敌强我弱, 井冈山敌人力量薄弱。2.井冈山是山区, 敌人想打上来不太容易。3.农村群众和共产党关系好, 都听共产党的。4.农村有粮食, 有青菜, 保证能吃得饱。

修改反思:两次课堂教学, 两种效果, 一前一后的反差让我们思绪万千。教学目标没有改动, 教学环节没有改动, 只是增加了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就会让学生有如此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凡事要从大处着眼, 但一定要从小处着手。我们第一次课堂试验的失败正是因为忽略了许多细节,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 教师引导示范作用没有发挥。经过这次尝试, 我们真正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要不断地启发、唤醒、点拨学生, 激发求知欲, 促进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角色的转换而让自己在课堂上置身教学事件之外。

修改二:增加“拓展延伸”环节。

在“归纳交流”环节结束后, 我们又增加了“拓展延伸“环节。从学生生活中具体事件出发, 选取素材。例如启发学生:当你经过认真的准备, 在考试中仍然取得了不理想成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以及一些类似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古兰经》中一个关于移山的故事:

一位大师历经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次, 他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 徒弟说:“师父, 您的移山大法能不能让我们见识见识?”师父说:“好, 我就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吧。”说着, 师父开始打坐。数个时辰过去了, 山仍在对面。徒弟说:“师父, 山怎么不过来呢?”师父不慌不忙地站起来, 大步奔走, 于是山真的在大师面前了。

由此启发学生:请问大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修改效果: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中再次兴奋起来, 大家在一起交流彼此对考试的感受, 发表自己对“移山大法”的见解。有些学生谈及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说到自己在考试前存在压力, 陷入考试焦虑之中无法释怀。这时就有学生安慰、鼓励, 告诉大家要乐观面对, 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对于“移山大法”是如何做到的, 细心的孩子已经在故事中发现了答案。教师于是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方式、变换角度解决问题。

修改反思:最初的教学中我们只是讲述历史事件本身, 后来我们认识到,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历史, 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的启示。本着这一原则, 结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学习共产党人的乐观精神, 创新意识和变换角度看待事情的态度, 穿越历史, 感悟现实。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把自己当成“历史的复读机”, 要挖掘生活资源与历史结合, 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指导、解决现实问题。

篇9:“生活化”教学片段的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听说要请大家出出主意,学生可乐意了!他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自主的讨论开了。有的说要搞一个诗歌朗诵会;有的说要举行一场歌舞晚会……于是老师趁热打铁,提出:那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会吧(多媒体播放载歌载舞的庆祝会现场)。你们小组里商量一下看看表演什么节目?(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彩色纸片,用于写节目之用)顿时,课室像炸开了的锅,有的讨论、有的争议……随着一个个小手纷纷举起,各个小组的节目已跃然纸上。接着教师把学生交上来的节目条子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提出:“如果随意抽出一张,请你猜一猜会是什么?”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反思:新课伊始,教师将“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还原于生活,从学生喜欢“过生日”这一特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课件、彩色纸片、漂亮的盒子等)综合应用,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活跃了思维,激活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九义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百佳超市的日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胡老师摘录了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请看:(多媒体播放超市的热闹情境,并抽象出8种商品:大可乐5.80元、手套4.50元、毛巾6.70元、保温杯12.80元、铁锅10.50元、一次性杯子5.20元、牙刷2.60元、茶杯6.20元。提出:请小组里任选自己喜欢的三种商品,算出它们的总价。(学生挑选商品,合作算出总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选了哪三种商品,总价是多少?你们是怎样算出总价的?(问题刚出,唧唧的讨论之音已遍布各个小组)

(先后请三个小组的代表板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的声音又一次传出)

……

师:假如妈妈给你20元钱,你觉得够吗?如够,请你算出还余多少钱。

(学生又自觉地讨论开了,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方法说服对方,并会用验算的方法证明自己。)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現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并爱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购物场景,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算出“总价”与“余额”,很好地将枯燥的小数连加与整数部分得“0”的小数减法有机地沟通了起来。整个过程,学生的探索欲望强烈,合作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手段。

教学片段三:问题解决生活化

还是以上面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在学生算出余额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20元钱不够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打算怎么办?(播放购物不够钱的情境)

(小组里传出了嗡嗡的讨论声,接着纷纷举手)

生1:换货,把贵的换成便宜的。

生2:我觉得换货不一定好,因为便宜的东西可能现在并不需要。

生3:我也有同感。假如说,便宜的东西,刚好需要,换一下也无妨,但假如不需要,换了反而是浪费。

生4:我觉得退货好。

生5:不行!假如这东西妈妈正急需用,退货怎么能行呢?

师:你真是个一心为妈妈着想的好孩子!你打算怎么办?

生5:我把自己的零用钱先垫上,将东西先买回去再说。

生6:假如身边没有零用钱怎么办?

生7:如果相差不多,找他们经理去,请求打折。

师: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生7:(摇摇头)但我一直有这个想法。

师:有机会,去试一试,好吗?(生7微笑着点点头)

反思: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应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见,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篇10:中国功夫修改教案片段及反思

一、带着问题整体欣赏歌曲

1、播放歌曲《中国功夫》视频课件,(由屠洪刚演唱)

播放第一遍,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中国功夫》。

师:谁能先说说,歌曲分为几段?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你听完歌曲之后后什么感受?(学生回答)你听完歌曲之后后什么感受?(学生回答)

2、师:再次播放歌曲《中国功夫》视频课件,聆听前提出问题: 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的表现力怎样体现的?它的速度?力度是什么?歌曲与其他歌曲相比有什么特色?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你从歌曲中听出了哪些中国功夫?(学生回答:南拳、北腿、太极八卦连环掌。)

3、播放视频中华武术课件,介绍武术总体分类,散打和套路;南拳、北腿和太极八卦连环掌属于套路中的拳术类,4、出示课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欣赏歌曲,师:(课件出示歌谱)这是这首歌曲的歌谱,它总共有几段歌词呢?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歌曲与其他音乐相比有什么特色?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注意体会各段歌词还告诉了我们那些具体内容?

二、老师范唱歌曲后分段教唱

分段出示课件,师带领学生分段学习歌谱及表现歌曲

(一)学习和表现第1段歌词。

1、师范唱第1段简谱。

2、生随老师的琴学唱歌谱及歌曲,要求唱出习武之人的豪气。

(二)学习和表现第2段歌词。

1、教学第2段的第①部分,主要是听唱。

2、第2段歌词的第①部分与第1段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有最后一句稍有区别。老师范唱最后一句。接下来的第②部分节奏比前面部分要快将近一倍,第③部分象是唱,又象是说,这个叫做“说唱”。这两部分是整首歌曲最有气势的部分,也是最有难度的部分。出示课件PPT,师带领学生分四步走完成本环节内容

(三)学习和表现第3、4段(体会力度的加强,体会自豪之情。)

1、老师指导演唱第3段

师:歌曲第4段的旋律与第1相同,但是演唱的力度更强。

2、老师借助柯尔文手势指导演唱第4段

(四)汇报演唱歌曲 出示课件要求分组展示歌曲

三、小组合作创编武术表演

1、结合武术操,鼓励小组加入打击乐器进行创编表演。师弹琴全班学生边唱边表演。

2、请2-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自由表演助兴。(全体同学伴唱,老师为他们伴奏加入打击乐)

3、请同学欣赏老师表演的由武术改编的舞蹈,学生模仿表演(随课件MP3)

《中国功夫》教学反思

通过《中国功夫》这堂课,我从中收获了许多新感受,而且坚定了许多原有的想法。

首先,充足的课堂准备,可以让自己更轻松教学的前提下,课堂更精彩;学生更快乐,更有收获,更想学。

其次,这堂课开拓了孩子的视野,收获很大,感慨也很多。

不足的地方有四点: 首先是发声练习可以融合到歌曲旋律的学习当中来,而我的课堂没有发声练习.其次, 在演唱技巧方面教学不够到位。

第三,语言的组织可以更加精练准确.应该做到,该讲的一个字也不能少,不该说的字一个也不能多,语速稍微偏快,语调可以更加抑扬顿挫.针对以上不足,我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去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1、音乐课堂要更加地注重歌唱情感的处理教学,让歌深入人心。基础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点也不能马虎,相反,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中牢固掌握。

2、多看相关教育专著,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明晰思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精练准确。

篇11:《活化石》教学反思

1、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上一篇:食堂安全知识考试下一篇:旅游节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