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新闻部总结

2024-04-16

运动会新闻部总结(共9篇)

篇1:运动会新闻部总结

信控学院新闻部运动会总结

运动会已落下帷幕,值得庆贺的是我们在全学院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道德风尚奖”。

先说说可喜的地方,新闻部成员工作都十分卖力,任劳任怨,抄稿子的工作并不轻松,而且特别枯燥,但大家都竭尽所能,服从安排。

在此,也要特别感谢各部调配过来的人手。对生活部王丹提出特别表扬,该女孩不仅自己工作仔细认真,间歇之余会恳请自己的朋友过来帮忙。还有文艺部的宋伟成,态度积极,一丝不苟,一下午未歇笔,虽然第二天由于部长调遣离开,但态度值得表扬。

还有,外联的于巧智,办公室倪杰,等等,不一而足。此次任务圆满完成,值得借鉴的也有很多方面。

一是任务安排合理,准备工作较充分。我为每位成员安排了工作时间,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在不耽误总体工作的情况下,为每个人排班,使他们能保持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二是各部的默契配合,增加了工作人数,体现了学生会内部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保障了工作有条不紊的持续合理化进行。

三,向大一学生收稿工作的完美完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新闻部内部的团结合作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下面说说不足的地方,作为后车之鉴。

首先,对情况了解不透便下达停笔指令,这是工作的一个重大失误。22号下午三点截稿,在上午却得到了上午11点截稿的错误消息,以至于下午安排人员抵达工作地点的延迟,好在及时纠正错误,并未耽误下午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对各部成员了解不够,以至于工作中出现了各部的帮手不服从安排的情况,同样,我及时向部长反映情况,纠正了这一错误。

再次,准备工作还是不充足,虽然已达到指标要求。如果前期的准备工作再完善些,运动会当天便可相对轻松点。此外,格式的要求(半张纸一份,而不是一张纸写满,纯属浪费)没有细化,强调化,以至于浪费了一些可利用资源。

总而言之,此次任务圆满完成。

篇2:运动会新闻部总结

1、提前半个月向大一征集储备稿,要求每人30篇,江大信纸每张一篇,预期储备一万份左右。

问题:分团委老师直接不给于任务安排,通过宣传委员的力量显得力度不够,部分班级完成很差,很多班级格式不对。完成较好的班级:自动化0901,自动化0902,电信0902。完成较差班级:自动化0903。

实际:基本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2、提前购买纸笔等现场抄稿用具。问题:数量预期不够。

实际:纸张应保证145叠以上,笔应保证20支以上。大一上交稿件进行裁剪后也能节省下一些纸张。

3、进行详尽的工作安排和排班。问题:机动性很大。

实际:通过对留守大本营的人员调动,基本达到要求。

4、与卢马金学长联系,争取播稿方面主动。

5、借相机及DV,充电待用:借青协服装,进场拍照使用。现场工作: 拍照:

1、开幕式DV及拍照。

2、比赛现场跟拍。保证两人跟场,积极跟踪赛程。

3、闭幕式DV及拍照。

问题:拍照技术严重有待提高,DV摄像人才缺乏。新闻稿:

1、开幕式出稿

2、团体操出稿

3、闭幕式出稿

问题:大一写稿仍存在重点不明的严重问题,文字平淡欠生动,文风生硬。实际:大二改稿很辛苦,成稿OK。加油稿:

1、按排班布置抄稿,挑选一至二人抄写质量稿。

2、积极调动大本营内机动人员抄稿,不论年级,是人就抄。

注意:每半天换班时清点笔和样稿,物品集中放置,接班人员来后再行发放,防止混乱情况出现。

实际:比较满意,各部门很配合工作,大二大三亲力亲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后期看法:

篇3: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梳理

198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成为公共新闻运动的导火线。当时, 共和党候选人老布什与民主党的杜凯吉斯对垒。起初后者处在遥遥领先之位, 但《华盛顿时报》全力支持老布什, 造谣说后者有家族遗传精神病, 由此将它彻底抹黑, 造成美国选举史上前所未有的“U型大逆转”, 老布什最终获胜, 而美国也因此有了“负面竞选术”一说。同时, 针对选举的报道, 报纸全部局限于候选人的品格、竞选策略与技巧, 以及支持率的高低。选举之后学术界和媒体号召选举报道要进行深入改革, 从仅仅关注竞选者的竞选策略和技巧, 深入到公民真正关注的问题上来。

一、媒体实践

关于公共新闻的最早实践, 学术界对此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最早的实践是1988年由乔治亚州《纪事问讯报》发起。另一种认为最早的实践者是美国堪萨斯州中部《Wichita Eagle》报社于1990年在编辑Davis Merritt领导下开展的。但据发起世间来看, 最早的实践者应该是《纪事问讯报》。

1988年, 《纪事问讯报》在乔治亚州哥伦布市发表了一个由八部分组成的《展望千禧年后的哥伦布市》的系列报道来关注学校教育、低收入以及交通问题, 但系列报道并未引起公众的注意。随后, 时任主编Jack Swift采取非常规措施。他组织了一次市政会议来讨论民众关注的问题, 会议有300名民众出席, 持续6个小时, 主要讨论了低收入、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失业问题等。此后不久, Jack Swift又支持成立了一个新的民间组织——“协力跨越千禧年”, 以跟踪关注会议讨论的问题。此番努力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称赞, 然而带来更多的则是争议, 主编swift也受到业内的广泛批评。

《威斯康星报》从1992年就与威斯康星公共电视台、威斯康星公共广播电台合作, 在威斯康星州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我们的人民” (We the People) 。活动的合作者们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公民演习, 如模拟立法小组。它力图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发起关于公共问题的讨论, 即组织市民参加市政会议, 追踪公民讨论公共健康、财政赤字等问题;二是进行公民教育, 即揭露政客们在竞选中一贯的伎俩, 让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 把握竞选中真正值得关注的议题。媒体将给市民的忠告刊登在报纸社论上, 并在电台、电视台中播出, 甚至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向公众散发。“我们的人民”计划之所以引人瞩目, 不仅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多媒体合作中最早的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公共新闻活动, 更因为他颠覆了其他公共新闻创新活动中民众与精英阶层的角色。

二、基金会支持

公共新闻业同时得到了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其中被认为是对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推进作用最大的是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为推进公共新闻运动专门设立了一个皮尤公共新闻中心, 提供适度的资金帮助新闻机构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创新来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参加有关社区公共问题的对话并协助问题的解决。詹姆斯·巴顿优秀公共新闻奖 (James K.Batte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ivic Journalism) 作为皮尤公共新闻中心专门设立的一个奖项, 对推进美国公共新闻运动也起到很大作用。该奖项每年以25000美金作为奖励, 吸引了一大批新闻媒体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据统计, 这些媒体分布的地区遍及美国47个州。

皮尤慈善信用基金对皮尤公共新闻中心的资助到2003年5月30为止, 这也是公共新闻作为美国新闻界的一次大规模改革运动告一段落的标志。虽然作为一次新闻改革的公共新闻运动结束了, 但是对于公共新闻的研究和探索并没有结束。

三、学界努力

从1993年开始, 公共新闻的观念已经逐渐散播到了美国整个新闻界和学术界, 也就是在1993年Jay Rosen和《威奇托鹰报》的编辑Davis Merritt正式开始把这场新闻改革称之为“公共新闻”运动。

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被业界成为“公共新闻学之父”。他认为, “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1993-1997年期间, 他受凯特灵基金会的资助, 除了出版《做公共新闻》 (Doing Public Journalism) 这本专著, 还于1999年出版了《记者的目标》 (What A re Journalists For) 。

四、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

在运动开展的10年内, 美国共有30多家新闻媒体的公共新闻报道获得了“优秀公共新闻奖”, 有226家新闻媒体参与的120多项公共新闻计划获得资助, 有3520多名新闻记者参加了49个“公共新闻实验工场”, 有10000多个新闻工作者和公民领袖阅读皮尤中心的季刊。一系列的公共新闻实验, 增强了公民对大选话题即本社区的问题的兴趣、了解和关注, 增强了公民对他人的信任, 提高公民自觉参与解决公众问题的意识及感悟能力, 提升了公民参与新闻机构的积极态度。

由媒体所领导的这样一场传统公共新闻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新闻业内部的改革, 也是一次完善美国民主的社会实验。它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虽然这不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但在改变新闻报道理念和公众的民主参与态度方面起到了难以抹煞的积极作用。也因为此, 公共新闻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其有益的经验,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 (上) 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05 (1) .

[2]邵培仁, 李一峰.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J].嘉兴学院学报, 2004 (4) .

篇4:全民新闻运动

目前,路透社正和诺基亚(www.nokia.com.cn)研究中心(NRC)共同致力于一项移动媒体计划,这一计划可实现用手机编辑文本、图片、声音和视频材料,并且发布出去。

这一计划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让手机实现直播。一款被命名为“口袋播”( PocketCaster)的软件解决了这个问题。

PocketCaster是加拿大公司ComVu Media开发的帮助照相手机用户实时上传视频的免费(至少目前如此)软件。将照相机对准目标,运行ComVu软件,然后拍摄的视频和音频就会实时上传到网页上,供任何你授权的人欣赏。

不经意式广播

PocketCaster本身的操作很简单。用户在自己的移动手机上下载ComVu的PocketCaster软件,它可以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与ComVu影像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在开始网络直播之前,将通过手机短信、IM或电子邮件向目标受众群体发送流媒体实时播放链接,只需按一下按键,5到10秒钟之后视频就会出现在网站上。当你的朋友访问这个网站,就能看到上传中的视频。上传中的视频会自动存盘,还可以贴到YouTube和一些博客网站上。

正如知名博客、手机分析师艾伦·雷特(Alan Reiter)在自己的照相手机博客“互联网演变”(www.internetevolution.com)中所指出的一样,“你只需要一个摄像手机和ComVu的PocketCaster软件。”“无需将包塞得满满当当,你的腰带上、手提袋中或是衣袋中就能装下你需要的一切。”艾伦将此称为“不经意式广播”。

PocketCaster考虑到了手机运营商向用户提供的不同连接速度,它会自动选取使用现有最快的无线网络将视频上传到服务器上,可以从 EDGE、EVDO、UMTS及HSDPA这些常见的服务中进行选择。另外,你的手机如果内置了无线芯片,还可以使用WiFi来传送视频。

其实,ComVu并不是第一家提供实时网络视频及音频服务的公司。Veodia、 kyte都是视频发布的先行者。作为数字生活的资深玩家,著名的科技专栏“松线”(Loose Wire)的作者杰瑞米(Jeremy Wagstaff)上个月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在使用kyte时,我必须反复进行调试,而PocketCaster第一次就成功了。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简单明了,与大部分安装了Windows Mobile 和Symbian S60系统的照相手机都能兼容。”

无缝直播

最近ComVu又推出了PocketCaster新版本,使用户在上传视频的同时还能传输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人们不但可以看到从手机上传的实时视频,还能在一个卫星地图上看到上传者的实际位置,这个位置用一个蓝点标出。如果上传者发生移动,蓝点就会变成一长串的点。网站即将推出的更新版本提供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的蓝点能显示最近上传的实时视频来自何地。

以前在美国用于军用的GPS功能,在视频广播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当用户遭遇突发紧急情况,比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时,单纯的语音交流限制了救援人员与当事人的沟通效率,而且话语交流在紧急情况下经常是噪杂与无效率的。新的GPS能够准确定位出事地点,而视频的呈现也让周边情况变得真实可见。

尽管PocketCaster的应用,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媒体记者,但这一研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事实上,PocketCaster适用于任何安装Windows Mobile 5.0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持移动设备。这就让直播从那些特权者的手里解放了出来。

PocketCaster被命名为“口袋播”,一语双关。不但指出了视频播客的便捷性,而且也能让你随时地提醒好友关注你的生活。你可以从富士山的山顶向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展现风采,或者用手机实时地将一场婚礼、派对上传到网上。你可以为自己的直播影像添加相关的说明信息,以便于观看者察看和检索,还可以在网络直播之前添加说明信息,也可以在你的档案文件中添加。

在2007年 8月的Projekt Revolution concert音乐会上,5个装备了Nokia N95 手机的音乐爱好者借助 PocketCaster 软件进行了手机直播,与MySpaceLIVE的直播同步。这场长达6个小时的音乐会,成百上千万的MySpace(www.myspace.cn)用户通过网络目睹了林肯公园(Linkin Park)的现场风采。事实上,高端手机内置的无线电芯片可以接收经音乐会调音台处理的高质量声音,用这种手机传输的音乐会现场声音质量也更高。所以说,PocketCaster还能用于传输现场音乐会。

谁都可以是记者

除了直播音乐会的爱好者,还有更多的人喜欢用手机捕捉有意思的事情。杰瑞米指出,“PocketCaster或许会在新闻获取的方式上引起一场小革命,”这让他颇为兴奋,“这种技术可能会引发新兴的平民记者运动”。

2005年夏天在伦敦地铁爆炸案中,遭袭者用手机录下现场,而后昏暗、颗粒状的照片在英国电视网上广泛流传,这是第一次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在重大突发新闻中出现。一个月以后,当法航的喷气客机在多伦多机场的跑道中滑走的时候,晃动中的乘客再一次举起手机记录下了那一刻。

在ComVu的官方网站上,PocketCaster被描述成一款一对多(one-to-many)的广播服务。这就意味着,你能够让几个甚至是成百上千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好友同时收看你的视频信息流。

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实时”,而不是目前很流行的移动博客(moblog)。移动博客是通过摄像手机把拍摄的影像片断上载到博客供访客下载观看;而PocketCaster提供的是实时的流式影像服务,可以把用户的手机转变为电视模式的实时广播工具。这就意味着,再遭遇突发事件时,通过PocketCaster技术,观赏者将体验到与当事人一样的同步性。

Scoopt是一家英国的服务公司,它们的业务就是尽力把你的照片出售给报社、杂志、新闻机构和其他出版机构。每出售一张照片所赚的钱与拍照者进行5:5的分成。这家公司宣称你不必做任何事情,当然除了拍一些可发行的照片以外。在美国,前任副总统Al Gore发起了一个以年轻观众为目标的栏目“潮流”(The Current),其大概四分之一的节目是由观众自己制作的。观众们在网上提交作品给同行们评议,由节目组工作人员收集回馈,并精选出来播放。

鉴于Scoopt在此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ComVu也正在培育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全新市场,这是一个将事件实况利用用户手中的手机无缝链接进媒体的全新方式,从技术上讲,任何新闻现场的目击者都可以成为一名记者。ComVu负责人欧勒夫谈到ComVu网站的另一个部分—http://comvu.com/studio,新闻机构或是个人能够藉此同时监测6条实时视频素材,然后从中选出一条在网上播出,就象电视节目制片人在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和素材库之间进行切换一样。借助一台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使用ComVu网站的这一功能便能实现热点事件的电视直播。

篇5:运动会新闻

XX学校第X届XX运动会隆重开幕

X月X日,XX学校第X届XXX运动会在XX运动场拉开帷幕。XX领导出席并宣布XX学校第X届XX运动会开幕。开幕式由XX主持,出席的嘉宾有XXXX。

XX领导致本届XX运动会的开幕词,(开幕式内容)。

在热烈的掌声中,XX宣布本届运动会开幕。

裁判员代表、运动员代表在开幕式上宣誓。据悉,(本届运动会简要情况,时间,多少队参赛等)

记诚毅啦啦队 助阵运动会

在XX运动会的赛场上,诚毅学院啦啦队热情高涨,气势如虹,为运动健儿加油,为诚毅喝彩。XX领导也亲临现场,和啦啦队一道为诚毅加油助威。

由XX组成的啦啦队,在会场的具体表现,加油方式,现场气氛,效果。这体现了我们诚毅人的团结,也展现了我们诚毅人的良好风貌和我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运动会幕后风采

X月X日,XX学校第X届XX运动会拉开帷幕,运动场上,运动健儿激情四射,啦啦队员情绪高涨。在这些拼搏呐喊声的背后,院学生会XX部门的干部干事们也为运动会的后勤保障工作默默工作着。

为确保本届田径运动会的顺利召开,XX部门的具体工作安排和表现。第X届XX运动会,在团结与竞争中圆满落幕,鲜花和掌声不仅仅属于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健儿们,也属于默默奉献的院学生会XX部门的全体干部干事。

XX学校第X届XX运动会圆满落幕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类似的描述)X月X日,我院第X届XX运动会胜利闭幕。XX领导出席闭幕式并宣布XX学校第X届XX运动会闭幕,(出席人员)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XX主持。

闭幕式上,运动员们英姿飒爽地走进赛场,为胜利而呼喊着!(据现场情况写。)

各个参赛队获奖情况。

篇6:运动会新闻稿

作为全年宣教活动的重要内容,由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承办的交通安全主题趣味运动会于4月28日隆重举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运动会分四个环节有序展开。听学生“小交警”方阵迈着铿锵的步伐走来,整齐划一地表演起交警指挥手势操,稚气又不失威武。

女交警校外辅导员戴上红领巾,利用卡通宣传展板向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内容精彩丰富。看由学生参与编演的校园集体舞,青春、动感、充满阳光。玩操场上,“快乐搬运工”、“趣味推土机”、“小小三轮车”、“安全脱险”等八类交通安全趣味体育比赛活动让孩子们玩得大汗淋漓,不管能不能拿到奖,参与和快乐是第一位的,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将交通安全意识融入到同学们的自觉行动之中。

篇7: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精选5篇)1

从温暖到热情,从感激到惜别,从不舍到希望,时空交汇、高 潮迭起,如此一场冬奥会闭幕式,谁能说它不是完美!

这一切的一切,充满了“小小的感动”,你真的可以再说一次: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艺谋。感谢他将一场世界盛会,真正在收尾时变成了一场属于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盛会!意大利来了!现代而浪漫的意式冰雪意境!

不得不说,意大利的“双城壁合,聚力联辉”,也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断切换的镜头与场景,让对四年后的冰雪意大利,已经把期待度拉满!而两位演员与现场不断交错的城市与自然的地形图,不仅显得科技前卫,还契合了“城市与自然共生”的主题,显得非常时髦,不愧是意大利人!这种犹如视觉大片的特效,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冰雪散去,随着闪烁的满场星光,新的冬奥会会徽出现,典型的意式简洁设计,显得古典又优雅,让人更加期待了!而最后的城市演出,以及两城市长用中文说的欢迎致辞,都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大家庭”的温馨。祝四年之后,意大利双城冬奥举办顺利!

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精选5篇)2

在这硕果满园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里,在我们的青春校园里,10月22日,城关一中迎来了第四届体育嘉年华暨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一中学子踊跃参加,场面好不热闹!

看,开幕式上每一个班级都创意无限,有放鸽子的,放气球的,跳舞的.,唱歌的,穿着哈利波特的,穿着超级马里奥的……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看,开始比赛了,跳高,跳远,100米,800米,运动员们一个个奋勇拼搏,取得了一个个傲人的佳绩。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砰”的一声,运动员们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去。这时,跑道两边的同学 围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大家不断地高喊:“加油!加油!”,在一片片“加油”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不一会儿功夫,场上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他们是雄鹰,搏击长空,让啸声响彻云霄;他们是蛟龙,畅游四海,惊涛骇浪任我逍遥;他们是勇敢者,奔跑在那运动场上,让年轻的心奋发激昂。真正的健儿,在那力竭之际,在坎坷之时,在那荆棘之中,决不会停止迈动的双脚。挥一把汗水,洒一腔热血,昂首迈出坚毅的步伐。我们奋斗,我们拼搏,即使在绿茵场上拼得头破血流!

看,闭幕式上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迎风飘扬,风儿吹动了这群青春年少的心,燃起了他们心中的青春梦想。一中学子用自己在绿茵场上拼搏的身姿扬体育精神,展运动风采。

校领导以及班主任,老师、家长们大力支持本届运动会,使本届运动会精彩并圆满落幕。

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精选5篇)3

他站在四百米跑道的起点上,镇定自若,风度翩翩。一旁高耸入云的大树,陪着他屹立在那,如他的兄弟一般,蜻蜓从他的身旁掠过在这诺大的运动场上一旁的一班人员屏息凝神聚精会神地看着他。

“呯”一声,只见他挥舞着双臂前后摆动,只见洪涂大迈步伐,刹那间,那强壮的身体,宛如脚底下装风火轮一样,“咻”的一身冲了出去,与蓝天白云相衬,仿佛如画中的男子追着风向前奔跑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帅呀!整个人身上就像散发着金光一般,闪耀十分。

接着,一阵清风伴随着他,挥动着有力的臂膀迈着飞健的大腿,动作快如流星,十分潇洒。

还没等观众反应过来,他已经准备冲到终点。诶,?怎么回事?定睛一看,嗯?他怎么把衣服掉在嘴里,还举起他那充满骄傲气息的小手,瞬间引爆全场爆笑。他终于表现了他往日的样子,不愧为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引起全场关注,随着“休”得一声冲到了终点“第一名!第一名!”这次他轰动了全场,人人为他鼓掌。好样的。

洪涂的这一跑瞬间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叮咚”一声广播播放“七年级一班洪涂,七年级110米第一,破初一校记录。”别的班投来了羡慕的眼神,用那热烈地掌声唤醒的那些还在做梦的同学。

“了不起!了不起,小小年纪就如此厉害。”

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精选5篇)4

万里秋风丹桂,千般美景盛世。学校第X届校田径运动会于XX月XX日—XX日在XX校区田径运动场举行。

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学院在本届校运会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教工组获得总分第二名,学生女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学生男子团体第六名,男女10000米混合接力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也是我院首次获此荣誉。

这是学院精心组织,运动健将拼搏进取、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结果,展示了我院同心同德、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党委书记XXX先士卒,带头参加比赛并屡拿比分。开幕式上学院运动健将代表方块队的表演匠心独运,寓意为“机械”的两支人墙打下“汽车驰骋未来、机械支撑世界”的条幅,气势磅礴,中间穿插的武术表演阴阳相济、力与美相柔,赢得了主席台领导和满场观众的掌声。整个运动会过程中,运动健将精神抖擞,士气高涨,正如学院的一篇通讯稿写道:他们是黎明中的一抹朝霞,是冰雪中新生的嫩绿;壮志凌云,他们是朗朗晴空中展翅翱翔的雄鹰,是荫荫绿野中奔腾不羁的骏马!那凌空一跃、全力一掷还有那跳远前的助跑、长跑前的自我勉励,无不展现了XX学院良好的精神风貌。所以,单项比赛也出现了男子跳高第一名,女子4×100米接力第二名的好成绩。

运动会中,分团委组织学生会干部全力做好后勤服务;啦啦队鼓声震天、掌声雷动、激情四射,在两天中演出6场;记者站的同学们不停地拍照写稿,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新闻稿不断在赛场上播出。我院运动健将更是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展现了XX学院全体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初二运动会新闻作文(精选5篇)5

青春的脚步,快如金秋之风;绽放的笑容,灿若春晓之花。XX月XX日,正是XX周年校庆纪念日。下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朵朵白云衬托湛湛秋空。操场上彩旗招展,标语飞扬。20xx年秋季田径运动会炫彩开幕。

X副校长主持开幕式入场仪式。X校长、X书记等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出席开幕式的还有XX电视台、XX日报、XX晚报的媒体朋友们。

X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介绍了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排球、篮球等在省内外重大赛事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体育是我校素质教育的亮点。田径运动会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学生风采才华的舞台。他希望同学们发扬阳光体育精神,展示我校学子的健康雄健的体魄,培养顽强拼搏,不畏挫折,“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增强健康理念,养成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为了保障随后的运动会顺利、精彩、安全的进行,他向全体同学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发扬拼搏精神,争取最好成绩;二是严守比赛规定,发扬体育道德;三是积极参与,文明观赛,实现体育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四是增强防范意识,确保安全零事故。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高中三个年级XX个方队依次通过了主席台下。高一、高二年级各个班在台下还进行了富有班级特色的创意表演。表演精彩不断、亮点纷呈。有炫丽夺目的个人才艺表演,有变化多端的展板拼接,有动感活泼的现代热舞,还有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台上的领导和台下的师生节节赞赏。同学们用丰富的想像力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青春和活力,表达对学校未来的美好祝福。

篇8:运动会新闻部总结

近几年, 冰雪运动已逐渐被更多的百姓接受,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滑雪、滑冰等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冬季运动项目。今年2月份, 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刚刚落下了帷幕。这是我国观众最近接触的一次冰雪运动盛会。在明年, 温哥华冬奥会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冰雪热潮。

冰雪运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在东北地区普及程度高, 主要以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为主, 然而在其他地区, 尤其是南方, 不管是类似场地这样的客观因素、还是类似群众喜好等主观因素都制约着冰雪运动的普及。这让冰雪运动在南方难以形成群众基础。那么, 怎样报道冬季运动项目, 怎样让南方地区的观众更加喜欢冬季项目, 是我们的文章要探讨的主线。

1. 如何通过电视新闻普及在南方地区开展冰雪运动

1.1 强化受众意识

通过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冰雪运动时, 我们应该重视:受众的感兴趣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衡量一条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电视新闻报道本身极为乏味, 即使记者说得天花乱坠, 这场冰雪运动的新闻能成为爆炸性新闻吗?所以, 对南方地区的冰雪运动的报道要出彩, 吸引受众是关键。

为了将冰雪运动推广至南方地区,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早几年就提出了“北冰南展”的计划。目前南方城市已陆续建成了一些冰场, 比如江苏省有了省队, 云南昆明也多次举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国内、国际赛事。“北冰南展”计划是体育界人士多年来提出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思路, 但是仍需要更具体更扎实地做好推广工作, 奠定我国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 提升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

1.2 加强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人性化趋势大大增强。那么, 在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冰雪运动的报道方式也会出现许多新的符合受众需求的报道形式。

结合以往电视新闻专题的形式, 在报道冰雪运动时要摒弃一些旧的现象:如只重视上层, 忽视基层;新闻在播出时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早间时段, 也就是6点来钟, 基本上就没有电视新闻;7点来钟, 一部分电视台才开始“营业”, 基本上全是把昨天晚上的新闻重新拿出来重播, 一些早起的受众看不到任何的早间新闻节目;受众不能从电视上了解新的信息, 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 不能了解社会动态。

所以, 在电视新闻专题对南方地区冰雪运动的报道工作中, 重要表现就是重视“人文关怀”, 加强电视新闻报道在体现人性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平时注重冰雪运动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冬季大型运动会前, 适当的造势是必须的。参照中央五台本届大冬会转播为例, 在开赛一个月前就开始了造势工作, 包括签约仪式, 到每天的几档体育新闻都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大冬会前期报道, 这就形成了舆论, 引导观众去看大冬会。

2. 如何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吸引南方地区的受众

2.1 找准新闻由头

在电视新闻报道南方地区“冰雪运动”中提炼、找准新闻“由头”, 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卖点”。

记者可以在冰雪运动推广的前期, 深入冰雪项目的采访, 仔细地分析该新闻的重要性, 由表及里, 根据采访中获取的千头万绪的线索, 从中挖掘、提炼, 再提炼、再挖掘, 才能找准拓展南方地区冰雪运动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的知识面越广,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新闻“由头”。在报道拓展冰雪运动时, 要求我们的记者亲身了解这个活动, 才可以更好地宣传南方地区冰雪运动。

2.2 提高收视率

虽然冰雪项目不像CBA、NBA、四大欧洲足球联赛和欧冠等比赛, 但是恰恰是它的冷门却给了我们一个机遇, 如果能够吸引到一批稳定的观众, 那就有机会增加我们的收视率。下面是几点想法。

2.2.1 可以通过一些大型的运动会来刺激观众的收视喜好。

例如加强对冬奥会的报道工作, 通过频道的辐射力, 可以让观众们先知晓, 后了解, 再喜欢上这些冰雪赛事。

2.2.2 培养优秀的解说队伍。

在转播比赛的过程中邀请熟悉冰雪运动的嘉宾来解说比赛, 引导观众去看比赛, 让观众们摆脱“外行看热闹”的情况。既让观众能看懂比赛, 又能从比赛中得到喜怒哀乐。

我们来看一下广东电视台记者对亚冬会进入收官阶段解说。解说如下:中国队后劲依旧强劲。在今天下午进行的冬季两项女子4×6公里接力赛中, 中国队一路领先, 最终以1小时29分03秒1的成绩获得冠军, 从而包揽了冬季两项女子项目的全部四枚金牌。随后进行的男子4×7.5公里接力赛, 依旧在老牌亚洲强队中、日、哈萨克和韩国队之间展开角逐。中国队的四名小伙子张庆、任龙、张成烨、田野经过一波三折, 最终不负众望, 力克日本队勇夺本届亚冬会最后一枚冬季两项金牌。

2.2.3 跟旅行社合作, 邀请嘉宾、中奖观众, 一起去北方参加冰上项目的比赛。

当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时候, 影响力也会随之可见。而且很可能创造一个先河。这种片子将类似于香港无线的一些旅游节目, 但是它又将冰雪运动融入其中。

2.3 发挥音乐魅力

音乐是一种最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 其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营造气氛, 抒发感情。在电视新闻中使用音乐, 可以使新闻声情并茂, 音画并举, 增强报道的表现力度。

如何发挥音乐对冰雪运动的宣传作用, 可以应用以下方式:

2.3.1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电视新闻报道冰雪运动时, 可以播出的被各种灯光装饰得更美的新闻中, 在播音员播出解说词后, 夜空的画面配以钢琴曲, 让人沉醉在新闻画面中, 虽未到冰雪活动现场, 却如亲临现场一样, 深刻体会到冰雪运动激情。例如, 可以在冰雪运动中播放优雅的音乐, 这种音乐能够激发大众的民族运动热情。

2.3.2 用音乐来深化主题。

在电视新闻中, 音乐可以让画面变得更有说服力, 在电视专题报道南方冰雪运动时, 选配的音乐与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贴切, 声画并茂、交相辉映, 才能够深化新闻报道主题, 起到新闻宣传的作用。同时, 可以引入音乐作为转场, 用声音的吸引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来掩饰画面的硬接。

3. 如何通过电视新闻拓展冰雪运动

3.1 与受众互动, 达到双赢的魅力

冰雪运动的报道可以选取受众的部分留言和视频进行播放, 这样既充分地顾及了受众的情绪, 用“迎战”、“你参加滑雪了吗?”的煽情词句和受众互动, 增加了电视报道的魅力, 新闻传播学可以这样理解, 无论是谁, 谁发布了声音谁就是主要信息渠道, 谁在第一时间发布声音谁就会赢得更多的关注和信任。

在冰雪运动特别报道中, 还可以穿插一部分的留言和视频在电视上播出, 通过手机网和电视进行互动留言。毕竟留言的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 留言的内容也相当丰富。电视新闻报道如此贴近受众, 一改往日冰冷的传播面目, 在和受众的互动中大大提升了人气, 使电视新闻报道瞬间升华, 尽显无限魅力, 也使受众在互动中迅速接受新信息, 真正实现双赢。

3.2 现场感

善于抓住现场中的关键场面和典型细节, 有意识拍下最能反映现场气氛的场景和细节, 尽可能给观众提供较为完整而统一的空间环境, 使观众如临其境。例如:广东电视台记者燕江涛在亚冬会上转播快乐冰球现场时说:不仅是速度和对抗, 还有艺术和美感, 在参与者眼中, 他的魅力让你无法拒绝。看来冰球运动真是一项值得我们去亲自尝试的运动, 这不, 武装已经从现在开始。

3.3 发挥画面独特优势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电视画面 (图像) 和声音在传递信息方面, 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例如:广东电视台记者杨国枢在解说北大湖滑雪场时, 随着记者的讲解, 相应美丽的北大湖的画面——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内的北大湖滑雪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本届亚冬会的所有雪上项目的比赛就在这里进行。雪场拥有11条高山雪道, 7条滑雪索道、冬季现代两项靶场和各类滑雪跳台。昨天是亚冬会雪上竞赛的最后一天, 许多观众赶来为中国队加油助威, 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五星红旗显得格外的鲜艳。这些画面就展现在电视观众眼前。

总的来说, 想要在南方普及冰雪运动, 或者培养冰雪运动的观众, 都必须要有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为南方的天气难以开展这些运动, 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等于从零开始。但是对于广东人来说, 一切都是可能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现在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冰雪项目观众, 将会对我们体育频道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54

[2]王泰安.张务纯.加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 8

[3]丹尼斯·麦奎尔著, 崔保国, 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1.323

篇9: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起源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所以转移到北大,这与蔡元培密不可分,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表示要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改造那个乌烟瘴气、浑浊不堪的旧北大。而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具体的事,就是聘请有真才实学又敢于改革的人才帮他一起治理北大。在留法同学汤尔和的家中,蔡元培看到了沈尹默转来的《新青年》杂志,这也是蔡元培第一次见到《新青年》。此时,担任北大文科教授的沈尹默也大力推荐陈独秀,蔡元培决心聘任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经过不懈努力,蔡元培用诚信打动了陈独秀,使得他同意将《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来办;又力排众议,坚持聘任,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蔡元培校长按照西方的大学模式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理念,实行新学制,完善旧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北大逐渐成为文化中心,学校里师生思想自由,依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创办了一系列的社团,如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数理学会、新潮社、佛学讲演会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的新闻学活动也日渐活跃,最终以罗章龙、谭鸣谦为代表的一群北大学生提出了成立一个团体,把大家组织在一起,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新闻学,他们就此想法请教从美国回来的徐宝璜教授,徐宝璜非常高兴,表示支持,并愿意将自己在美国的所学与同学们分享。就这样,组织新闻学研究会,研究新闻学理便被校长蔡元培和教授徐宝璜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诞生在1918年的北大,自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辛亥革命后,报界言论自由观念加深,新闻界大受鼓舞,“民国元年以后,新闻骤增,仅北京一隅,闻有八十余种。”先有术后有学,报人已积累起丰富经验,西方的新闻理论亦已传入中国,北大以及京沪两地轰轰烈烈的办报运动,共同酝酿了新闻学的诞生时机。五四运动前夕,北大许多学生或课外在各报兼职、或自办刊物,他们都呼唤着新闻学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新闻理论的指导。这一系列强烈的社会需要终于在1918年,由当时的最高学府——北大提供了解决的可能。一个校长,两个导师,一门课,一本著作,一个研究学会,还有一本会刊——正式开启了我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教育的先河。

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解散于1920年12月,最初研究会的名字为“新闻研究会”,至1919年2月,才改名为“新闻学研究会”,它的活动地点在红楼三十四教室。作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不足三年,但它在北大社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新闻学研究会的筹备和初创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而这番顺利离不开新闻学史上三个拓荒性人物: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他们三人直接推动了研究会的成立。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不仅成功地扭转了北大的风气,定下了北大发展的基调,同时他自己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曾经为多家报纸撰写文章,所以他对新闻学教育和研究非常热心,对新闻学研究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蔡元培校长本人就富有办报经验,对新闻的重要意义及新闻人才的缺乏和需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到北京大学以后,更是鼓励新闻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将自己新闻事业的观点渗透于教育事业中去。

正是蔡元培校长,破格录取了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紧急学和新闻学归国不就,23岁的徐宝璜,聘其为教授,使它成为当时北大80多为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个,兼校长秘书室一职也说明蔡校长对徐宝璜的器重。正是蔡元培校长,决定了在北大开设新闻学课程,介绍欧美新闻概况及理论。正式蔡元培校长,很快听取了新闻学课上罗章龙和谭平山课余组织研究新闻团体的建议。正是蔡元培校长,在收到《京报》社长邵飘萍倡议北大设立从研究新闻学的研究会的信后,很快回信,并立即聘请邵飘萍为研究会导师,这样,形成了以蔡、徐、邵三位为核心的组织构架,为研究会的成立打下了基础。正是蔡元培校长,亲自起草新闻研究会章程,确立研究会宗旨。又是蔡元培校长,在《北京大学日刊》第208、209、211、212、214号上连续五次以“校长布告”的形式刊载招生信息:“本校为增进新闻智识起见将设立一新闻研究会,凡愿意入会者于本月内向日刊处报名即可也。”可以说,没有蔡元培校长不遗余力的支持,就没有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徐宝璜,生于官宦之家,被誉为“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12岁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经济专业,在美国期间看到新闻业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后他辅修了新闻学,此后,他一生的成就都在新闻学方面。1916年,学成归国后他在《晨报》做编辑,后遇蔡元培,便被聘为北大教授,他在北大开设了新闻学选修课——新闻学大意,授课时年24岁,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他不仅是研究会的导师,也是研究会的主任,1919年研究会的改组便是由他提出。1920年,他以自己的著作《新闻学》为教材给北大学生和新闻学研究会会员讲课,同时在多个学校兼讲新闻。1923年,他成为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1930年6月1日,因患风寒痰症逝世,终年仅36岁。他在任职新闻学研究会时期,由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著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被邵飘萍在评价为:“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蔡元培在该书序言中称其为“‘破天荒’之作”。

nlc202309041837

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另一位导师,邵飘萍更多地在新闻实务上指导会员。他是京报社社长,清末民初的著名记者,也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起人之一。当时的他因为要为《京报》写社论,编新闻,因此常常需要向外界征稿,北大学生便是他最重要的稿件来源之一。在得知蔡元培校长有意要创办新闻学研究会的时候,他四次写信给蔡校长,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支持,以促成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在他担任研究会的导师期间,不仅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经验,给会员们讲授新闻采集方法和记者的修养,同时也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做演讲以提高会员的政治素质,并组织学生到报馆实习。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书,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五四运动前夕,5月3日晚,北大三院礼堂召开大会,邵飘萍作为新闻学研究会导师第一个登台演讲,详述事件经过,报告中国外交失利的原因,慷慨陈词,在场学生无不热血沸腾。1920年4月26日,邵飘萍因言获罪,被奉系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杀害。

新闻学研究会的几大特点

新闻学研究会把新闻学教育的火种在北大点燃。“虽然它是一个研究组织……但却培养出了应时的急需人才,甚至开启了一代伟人的新闻学之门……”从新闻学研究会创始人的经历和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学研究会的几个特点:

一是宗旨明确,活动频繁。1918年 7月6日,北京大学日报再次刊登了名为《新闻研究会之简章》的通告,除此以外,这则通告还提到新闻研究会研究时间为每周三小时,会员分为校内、校外两种,会费也分为两种,校内人员九元,校外十八元。尽管所收会费远高于北大其他社团,还是有数十人参加进来。每逢星期一、三、五晚上,会员聚集听课,或议事,或研究,或练习。半月以后,邵飘萍到会讲课,讲题为《新闻社之组织》。自此,研究会每星期日上午又增加两小时活动时间。活动不可谓不频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办报的本事,学会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开始还谈不上新闻学的研究探讨。1919年2月的改组大会有几项成果:其一,研究会的宗旨由“输灌新闻智识,培养新闻人才”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这就更突出了新闻理论研究的意义,并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研究会的宗旨更加着眼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显示出研究会会员们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二,研究会的名称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突出了研究会作为一个理论性社团的特色,也与研究会的宗旨更为吻合;其三,新简章对会内组织、活动、会费等作了新规定,使得研究会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通过制度化保障研究会的持续顺利发展。研究会从成立到改组再到一年后的第一次研究期满,从蔡校长的几次讲话到学生们的实际研讨,都能看出师生们已不仅仅停留在采写编评技术层面的学习,为把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探究和构建。

二是有坚强和谐的领导核心。研究会的三位核心人物称得上是国内一流。蔡元培校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热心支持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大学校长”,他既有多年的办报经验,又有对新闻学超乎常人的深刻的认识,还能事必躬亲的抓住研究会的关键环节,解决关键性问题。其中包括聘请了两位得力的骨干导师徐宝璜和邵飘萍。前者刚从美国学来先进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后者极富办报经验,在新闻采访方面有独特才能,当时任《京报》和新闻编译社的社长。我们通过对他们三人言论的比较,不难发现他们三位对新闻学有许多共识,又各具所长,相互配合,终成大业。

三是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会以教学为主,建会伊始就有徐宝璜教授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新闻纸的职务、新闻定义、新闻价值等,邵飘萍则主要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广告、新闻社的经营组织等新闻实务,两位导师合理分工、各抒所长,相得益彰。研究会还组织会员们参加新闻实践,自办了《新闻周刊》。该刊编辑主任徐宝璜在《发刊词》中提出发行目的是:“便会员之练习,便新闻学识之传播,便同志之商榷。”这种既重视新闻理论的学习商榷研究,又重新闻实务的练习,外加生产实习的模式,实践证明是成功和可行的,被后来诸大学的新闻学教育继承。

四是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徐宝璜和邵飘萍两位导师根据在新闻学研究会的讲义各出版了一部新闻学著作。邵飘萍在新闻研究会的讲稿与他在后来平民大学的讲稿,综编为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新闻学》这本书是徐宝璜在担任研究会导师期间为会员授课而撰写的新闻学教材,他参考中外新闻学论文,在暑假奋战两个月,完成初稿。他在每次讲完课后将稿件内容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并根据会员的问题和质疑,与大家讨论后,对发表的内容做大幅度的调整和充实,修正原稿,完成第二稿。1919年暑假,他又对此书进行了第三次修正,并于11月15日,12月15日刊登在《新中国》月刊上。在自序中,他说“吾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到其正当方向而行,为新闻学开一新生面。”此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尺之一,而且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蔡元培校长亲自校阅书稿并作序说:作者“根据往日所得之学理,而证以近今所见之事实,参稽互证,为此《新闻学》一篇,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品。”

存在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新闻学研究会,共举办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这些会员把从研究会所学到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方法,应用于新闻活动中,后来不少人成为有才能的记者和编辑。例如,高君宇先后担任《国民》《新潮》《先驱》《政治生活》《工人周刊》《向导》的编辑和记者,谭平山、谭植棠是当时《政衡》等鼓吹进步、倡言民主与科学的报刊的积极撰稿者,还有顾颉刚、俞平伯、谭植棠、陈公博等等,他们走出了北大的校门,投身到办报实践中,在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更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10月16日研究会的第一次期满颁发证书的名单上,得到听讲一年证书的有23人,得到听讲半年证书的有32人。毛泽东列在给予听讲半年证书的名单之内。但颁发证书时他已回湖南,正在学以致用,发起创办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湘江评论》。此后,他在一生中善于运用新闻工具,创办共产党的报刊,并亲自撰写大量新闻、通讯、社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五是带动当时,影响深远: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把新闻学教育的火种在北大点燃。特别是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对研究会如此重视,给当时和后世的大学教育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在1919年10月16日,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次研究期满式上提出将新闻学设为大学课程的构想,徐宝璜还曾“积极筹备在北大创办新闻系”必然被当时的有识之士重视和效仿,启发和促进了许多大学随后开设新闻学课程和新闻学系,如1920年圣约翰大学设立报学专业,1924年成立报学系,1923年平民大学创立报学系,1924年燕京大学创立报学系。从1918年到1937年,有十个新闻学研究团体相继成立。北大人的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自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树立了良好的开端。研究会立足中国现实的社会状况,在教学内容上,既引入欧美的新闻理论,又重视中国报业的自身特点,吸收优秀报人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不仅仅是单独的讲授,而且有研究讨论、实践参观相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优良学风也为后来的新闻教育所继承和发扬。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他们大都是进步学生,其中有的成长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据罗章龙回忆在发给证书的55名会员中,毛泽东、罗璈阶、陈公博、区声白、谭植棠、谭鸣谦、易道尊、高尚德、舒启元先后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共产党与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参加亢幕义斋各项活动。许多会员还成为有才能的记者和编辑,他们办报刊、写文章,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主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要活动的时间是1918年10月到1920年12月,其间发生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其后刚过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时间表足以说新闻学研究会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最好的业务员培训资料下一篇:沈腾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