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运动会新闻稿

2024-06-28

大学运动会新闻稿(精选9篇)

篇1:大学运动会新闻稿

4月23日上午8:00第十三届校运动会在开元校区足球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艺术与设计学院方队身着洁白的校服,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和着嘹亮有力的口号,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表现出我院莘莘学子的青春与活力。

此次运动会上,院党委副书记郭彦伟、学工办主任尹洪炜以及20xx级辅导员靳麒老师亲临现场慰问运动员,指导学生场外工作。为了能够展示学生个人风采和学院风貌,从开幕式方队到运动员项目,我院都经过充分的训练准备,艺术与设计学院健儿都报着为学院争光的精神,努力练习。炎炎烈日下,运动健儿们挥汗如雨,赛场下团委学生会以及各部门学生干部,努力做好场外后勤值班以保证运动会的顺利进行,艺术设计学院组织全院绘画高手,画出非常具有专业水平和立体效果的板报,组织学生上交新闻稿近9000份,同时取得男子跳高第一名,男子100米第五名,男子铁饼第五名,女子跳远第五名的优秀成绩。

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积极参加此次运动会。运动会不仅是展示大学生个人特长的平台,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为学院争光添彩的机会,还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11月15日,迎着晨曦,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们早早地来到大操场进行最后一次的彩排。主席团成员、学生会成员、学长会成员也集体到场,做好后勤、观众看台布置、道具分发等一系列的工作。

出于对本次运动会的重视,东财学院在运动会开始前已召开会议,熟悉运动会流程,分配各部门任务,以确保运动会当天井然有序。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挥洒汗水,勇创佳绩;看台上,观众们鼓掌呐喊,热情高涨;幕后,工作人员们组成一支支“机动部队”,拍照、摄像、写新闻稿、送水等等,为运动员们记录着精彩,并代表学院为他们送去慰问关怀。

本次运动会,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教师队伍参加了两人三足、夹球跑、投篮和跳短绳等体育项目,教师运动员吴培明荣获教工踢毽子比赛冠军。学生队伍相对于往年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东财的学生队伍不仅仅在田赛和径赛的单项比赛中获得佳绩,更在男子4x100米接力获得全校第三,女子4x100接力中获得全校第七,这是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历史上首次在运动会团体项目中获得名次积分。

本次运动会不仅展示了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运动健儿们的飒爽英姿,更体现了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共同拼搏的可贵精神。

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公民的国防意识,按学校计划,12月17日、18日、25日,五、六年级同学在校内开展为期3天的磨砺教育活动。

25日300多名五、六年级同学克服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在操场上隆重举行了军训汇报表演。同学们在教官的口令下,以严整的军容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自信地通过了环环考验。他们会操表演时动作整齐、口号响亮,体现出高昂的斗志及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最后王海林校长发表了讲话,对同学们能在恶劣天气下坚持训练给予了赞扬。他肯定了同学们在军训中磨练了意志,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他希望今后同学们在遇到危险时可以勇敢、机智,避免伤害,保护自我。

训练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慨:训练是艰苦的,但收获却是丰富的,心情也是快乐的!

通过这次磨砺教育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又增强了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大学运动会新闻稿15篇】

篇2:大学运动会新闻稿

比赛当天,共有五所高校3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各高校由1名50岁以上男运动员,1名女运动员,3名非限制性男运动员参加竞赛。按照竞赛规程安排,50岁以上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分成两组循环,15名非限制性男运动员抽签分成ABC三组循环。

赛场上,各位运动员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奋力拼搏,认真打好每一场球。交战双方经常出现你来我往,你攻我守的局面,甚至小分打到18平的情况,比赛的精彩程度可见一斑。尤其是15名非限制性男运动员的角逐,ABC前两名小组出线后,6人大循环的比赛更加激烈,在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的发挥更稳定便能占得先机。

篇3: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梳理

198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成为公共新闻运动的导火线。当时, 共和党候选人老布什与民主党的杜凯吉斯对垒。起初后者处在遥遥领先之位, 但《华盛顿时报》全力支持老布什, 造谣说后者有家族遗传精神病, 由此将它彻底抹黑, 造成美国选举史上前所未有的“U型大逆转”, 老布什最终获胜, 而美国也因此有了“负面竞选术”一说。同时, 针对选举的报道, 报纸全部局限于候选人的品格、竞选策略与技巧, 以及支持率的高低。选举之后学术界和媒体号召选举报道要进行深入改革, 从仅仅关注竞选者的竞选策略和技巧, 深入到公民真正关注的问题上来。

一、媒体实践

关于公共新闻的最早实践, 学术界对此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最早的实践是1988年由乔治亚州《纪事问讯报》发起。另一种认为最早的实践者是美国堪萨斯州中部《Wichita Eagle》报社于1990年在编辑Davis Merritt领导下开展的。但据发起世间来看, 最早的实践者应该是《纪事问讯报》。

1988年, 《纪事问讯报》在乔治亚州哥伦布市发表了一个由八部分组成的《展望千禧年后的哥伦布市》的系列报道来关注学校教育、低收入以及交通问题, 但系列报道并未引起公众的注意。随后, 时任主编Jack Swift采取非常规措施。他组织了一次市政会议来讨论民众关注的问题, 会议有300名民众出席, 持续6个小时, 主要讨论了低收入、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失业问题等。此后不久, Jack Swift又支持成立了一个新的民间组织——“协力跨越千禧年”, 以跟踪关注会议讨论的问题。此番努力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称赞, 然而带来更多的则是争议, 主编swift也受到业内的广泛批评。

《威斯康星报》从1992年就与威斯康星公共电视台、威斯康星公共广播电台合作, 在威斯康星州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我们的人民” (We the People) 。活动的合作者们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公民演习, 如模拟立法小组。它力图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发起关于公共问题的讨论, 即组织市民参加市政会议, 追踪公民讨论公共健康、财政赤字等问题;二是进行公民教育, 即揭露政客们在竞选中一贯的伎俩, 让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 把握竞选中真正值得关注的议题。媒体将给市民的忠告刊登在报纸社论上, 并在电台、电视台中播出, 甚至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向公众散发。“我们的人民”计划之所以引人瞩目, 不仅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多媒体合作中最早的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公共新闻活动, 更因为他颠覆了其他公共新闻创新活动中民众与精英阶层的角色。

二、基金会支持

公共新闻业同时得到了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其中被认为是对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推进作用最大的是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为推进公共新闻运动专门设立了一个皮尤公共新闻中心, 提供适度的资金帮助新闻机构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创新来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参加有关社区公共问题的对话并协助问题的解决。詹姆斯·巴顿优秀公共新闻奖 (James K.Batte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ivic Journalism) 作为皮尤公共新闻中心专门设立的一个奖项, 对推进美国公共新闻运动也起到很大作用。该奖项每年以25000美金作为奖励, 吸引了一大批新闻媒体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据统计, 这些媒体分布的地区遍及美国47个州。

皮尤慈善信用基金对皮尤公共新闻中心的资助到2003年5月30为止, 这也是公共新闻作为美国新闻界的一次大规模改革运动告一段落的标志。虽然作为一次新闻改革的公共新闻运动结束了, 但是对于公共新闻的研究和探索并没有结束。

三、学界努力

从1993年开始, 公共新闻的观念已经逐渐散播到了美国整个新闻界和学术界, 也就是在1993年Jay Rosen和《威奇托鹰报》的编辑Davis Merritt正式开始把这场新闻改革称之为“公共新闻”运动。

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被业界成为“公共新闻学之父”。他认为, “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1993-1997年期间, 他受凯特灵基金会的资助, 除了出版《做公共新闻》 (Doing Public Journalism) 这本专著, 还于1999年出版了《记者的目标》 (What A re Journalists For) 。

四、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

在运动开展的10年内, 美国共有30多家新闻媒体的公共新闻报道获得了“优秀公共新闻奖”, 有226家新闻媒体参与的120多项公共新闻计划获得资助, 有3520多名新闻记者参加了49个“公共新闻实验工场”, 有10000多个新闻工作者和公民领袖阅读皮尤中心的季刊。一系列的公共新闻实验, 增强了公民对大选话题即本社区的问题的兴趣、了解和关注, 增强了公民对他人的信任, 提高公民自觉参与解决公众问题的意识及感悟能力, 提升了公民参与新闻机构的积极态度。

由媒体所领导的这样一场传统公共新闻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新闻业内部的改革, 也是一次完善美国民主的社会实验。它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虽然这不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但在改变新闻报道理念和公众的民主参与态度方面起到了难以抹煞的积极作用。也因为此, 公共新闻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其有益的经验,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 (上) 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 2005 (1) .

[2]邵培仁, 李一峰.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J].嘉兴学院学报, 2004 (4) .

篇4:全民新闻运动

目前,路透社正和诺基亚(www.nokia.com.cn)研究中心(NRC)共同致力于一项移动媒体计划,这一计划可实现用手机编辑文本、图片、声音和视频材料,并且发布出去。

这一计划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让手机实现直播。一款被命名为“口袋播”( PocketCaster)的软件解决了这个问题。

PocketCaster是加拿大公司ComVu Media开发的帮助照相手机用户实时上传视频的免费(至少目前如此)软件。将照相机对准目标,运行ComVu软件,然后拍摄的视频和音频就会实时上传到网页上,供任何你授权的人欣赏。

不经意式广播

PocketCaster本身的操作很简单。用户在自己的移动手机上下载ComVu的PocketCaster软件,它可以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与ComVu影像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在开始网络直播之前,将通过手机短信、IM或电子邮件向目标受众群体发送流媒体实时播放链接,只需按一下按键,5到10秒钟之后视频就会出现在网站上。当你的朋友访问这个网站,就能看到上传中的视频。上传中的视频会自动存盘,还可以贴到YouTube和一些博客网站上。

正如知名博客、手机分析师艾伦·雷特(Alan Reiter)在自己的照相手机博客“互联网演变”(www.internetevolution.com)中所指出的一样,“你只需要一个摄像手机和ComVu的PocketCaster软件。”“无需将包塞得满满当当,你的腰带上、手提袋中或是衣袋中就能装下你需要的一切。”艾伦将此称为“不经意式广播”。

PocketCaster考虑到了手机运营商向用户提供的不同连接速度,它会自动选取使用现有最快的无线网络将视频上传到服务器上,可以从 EDGE、EVDO、UMTS及HSDPA这些常见的服务中进行选择。另外,你的手机如果内置了无线芯片,还可以使用WiFi来传送视频。

其实,ComVu并不是第一家提供实时网络视频及音频服务的公司。Veodia、 kyte都是视频发布的先行者。作为数字生活的资深玩家,著名的科技专栏“松线”(Loose Wire)的作者杰瑞米(Jeremy Wagstaff)上个月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在使用kyte时,我必须反复进行调试,而PocketCaster第一次就成功了。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简单明了,与大部分安装了Windows Mobile 和Symbian S60系统的照相手机都能兼容。”

无缝直播

最近ComVu又推出了PocketCaster新版本,使用户在上传视频的同时还能传输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人们不但可以看到从手机上传的实时视频,还能在一个卫星地图上看到上传者的实际位置,这个位置用一个蓝点标出。如果上传者发生移动,蓝点就会变成一长串的点。网站即将推出的更新版本提供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的蓝点能显示最近上传的实时视频来自何地。

以前在美国用于军用的GPS功能,在视频广播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当用户遭遇突发紧急情况,比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时,单纯的语音交流限制了救援人员与当事人的沟通效率,而且话语交流在紧急情况下经常是噪杂与无效率的。新的GPS能够准确定位出事地点,而视频的呈现也让周边情况变得真实可见。

尽管PocketCaster的应用,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是媒体记者,但这一研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事实上,PocketCaster适用于任何安装Windows Mobile 5.0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持移动设备。这就让直播从那些特权者的手里解放了出来。

PocketCaster被命名为“口袋播”,一语双关。不但指出了视频播客的便捷性,而且也能让你随时地提醒好友关注你的生活。你可以从富士山的山顶向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展现风采,或者用手机实时地将一场婚礼、派对上传到网上。你可以为自己的直播影像添加相关的说明信息,以便于观看者察看和检索,还可以在网络直播之前添加说明信息,也可以在你的档案文件中添加。

在2007年 8月的Projekt Revolution concert音乐会上,5个装备了Nokia N95 手机的音乐爱好者借助 PocketCaster 软件进行了手机直播,与MySpaceLIVE的直播同步。这场长达6个小时的音乐会,成百上千万的MySpace(www.myspace.cn)用户通过网络目睹了林肯公园(Linkin Park)的现场风采。事实上,高端手机内置的无线电芯片可以接收经音乐会调音台处理的高质量声音,用这种手机传输的音乐会现场声音质量也更高。所以说,PocketCaster还能用于传输现场音乐会。

谁都可以是记者

除了直播音乐会的爱好者,还有更多的人喜欢用手机捕捉有意思的事情。杰瑞米指出,“PocketCaster或许会在新闻获取的方式上引起一场小革命,”这让他颇为兴奋,“这种技术可能会引发新兴的平民记者运动”。

2005年夏天在伦敦地铁爆炸案中,遭袭者用手机录下现场,而后昏暗、颗粒状的照片在英国电视网上广泛流传,这是第一次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在重大突发新闻中出现。一个月以后,当法航的喷气客机在多伦多机场的跑道中滑走的时候,晃动中的乘客再一次举起手机记录下了那一刻。

在ComVu的官方网站上,PocketCaster被描述成一款一对多(one-to-many)的广播服务。这就意味着,你能够让几个甚至是成百上千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好友同时收看你的视频信息流。

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实时”,而不是目前很流行的移动博客(moblog)。移动博客是通过摄像手机把拍摄的影像片断上载到博客供访客下载观看;而PocketCaster提供的是实时的流式影像服务,可以把用户的手机转变为电视模式的实时广播工具。这就意味着,再遭遇突发事件时,通过PocketCaster技术,观赏者将体验到与当事人一样的同步性。

Scoopt是一家英国的服务公司,它们的业务就是尽力把你的照片出售给报社、杂志、新闻机构和其他出版机构。每出售一张照片所赚的钱与拍照者进行5:5的分成。这家公司宣称你不必做任何事情,当然除了拍一些可发行的照片以外。在美国,前任副总统Al Gore发起了一个以年轻观众为目标的栏目“潮流”(The Current),其大概四分之一的节目是由观众自己制作的。观众们在网上提交作品给同行们评议,由节目组工作人员收集回馈,并精选出来播放。

鉴于Scoopt在此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ComVu也正在培育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全新市场,这是一个将事件实况利用用户手中的手机无缝链接进媒体的全新方式,从技术上讲,任何新闻现场的目击者都可以成为一名记者。ComVu负责人欧勒夫谈到ComVu网站的另一个部分—http://comvu.com/studio,新闻机构或是个人能够藉此同时监测6条实时视频素材,然后从中选出一条在网上播出,就象电视节目制片人在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和素材库之间进行切换一样。借助一台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使用ComVu网站的这一功能便能实现热点事件的电视直播。

篇5:大学运动会新闻稿

说到自尊自爱,每个人都知道,但是真正能做到自尊自爱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家都会说:“自尊自爱,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惜自己。”是的,世上没有永远的关怀,也没有永远的幸福,更没有谁会永远把谁当真!只有懂得爱自己,才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如果连自己都不晓得爱惜自己,不尊重自己,还能期盼谁来爱自己呢?女孩子跟男孩子是有区别的,男孩子可以大大咧咧的,但女孩子不可以;男孩子可以说脏话,但女孩子绝对不可以,否则将是自己对自己的不尊重。不要太随意地对待感情,否则你最终得到的,绝对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到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做,这样的人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不懂得自尊自爱的女孩,就永远也没有资本去骄傲!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要懂得自尊自爱外,还要懂得爱我们的父母、家人和一些关心爱我们的人,因为世界需要关爱,人们更需要关爱。

母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去体验;母爱是永恒的,它会使人终生难忘;母爱是伟大的,它能给人无穷的力量。父母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法用彩图描绘,它需要发自内心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又有谁真正领会到呢?“丝丝白发女儿债,历历深纹岁月痕。”不要忘了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是谁一手操劳,父母为了你可以不要面子,而你因父母的唠叨产生怨恨时,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想过他们的痛苦呢?

同学们,牢牢捉住这来之不易的爱,好好珍惜吧!

大学运动会新闻稿范文2

10月31日晚6点30分,学院第五届“秀外汇中”中英文朗诵大赛决赛在文科楼报告厅拉开帷幕。本次大赛由同创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普音社团和BLANK英语社团联合承办。大赛邀请了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龚春艳老师、外国语学院王丽娟老师等专业教师担任大赛评委。来自不同院(系、部)的20位选手各展才能,共同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激情饱满的朗诵盛宴。

社团联合会指导老师查振芹对此次大赛致开幕词,并对选手们寄予殷切希望。随即20位选手纷纷亮相,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由“给定话题”、“才艺展示”、“实力大比拼”三个环节组成。在给定话题演讲环节,选手们分别围绕“发扬爱心”、“歌颂母爱”、“赞美友谊”、“讴歌爱情”、“热爱祖国”等话题进行了演讲,在展示他们个人风采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历史、人文、情感的关注与思考。才艺展示环节,各位选手登台献艺,舞蹈、京剧、绘画、书法??将比赛推向高潮,实力大比拼更是突出了选手们在中、英文朗诵方面的天赋,慷慨激昂的语音语调、得体大方的姿体语言,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各个奖项尘埃落定,比赛共决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优秀奖五名以及最佳人气、最佳潜质、最佳台风、最佳表现奖各一名。冠军由影视传媒学院孟林、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陈雨组成的“雨林沐风”组合夺得。

最后大赛评委对此次比赛做出了精辟的点评,对大赛也做出了充分肯定,表示此次中英文朗诵大赛与往年相比,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比赛形式更是有所创新,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同时希望中英文朗诵大赛能够继续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

大学运动会新闻稿范文3

5月20日中午11:00,由土环学院本xx级党支部举办的“一件衣物一片爱心”土环学院20xx届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在七斋南侧举行。

中午十一点,毕业生们把自己大学四年留下来的自己不用的洁净的、七成新以上的衣物统一拿到了捐赠现场。临近十二点半时,此次捐赠也接近尾声,支部党员用户特大型编织行李袋将衣物进行统一归类整理,最终共计捐赠衣物xx余袋。

此次所捐的衣物将由土环学院统一整理,具体安排学生组织负责运输和捐赠给河北省涞源县等偏远山区。

毕业的脚步悄然走近,我们即将告别熟悉的大学校园,当整理行李时,大家都在为怎么处理旧衣物而烦恼,留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我们也许没有很高的收入,我们也许没有多余的存款,我们也许捐不起一座希望小学,但我们可以把我们不需要的旧物捐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

篇6:大学运动会新闻稿

时维四月,暮春之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运动会仍在激烈进行中。到今日上午为止,寄希望学院继续保持这男儿本色和巾帼热情,并在在本次运动会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赢得全院学生的好评.在上午9:30 分开始的拔河比赛中,我院的16名选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拿下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彰显了我院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为我院今天的赛事打了一个开门红。

1500米比赛跑道上,烟尘飞扬,机械学院的 怒瞪着双眼紧盯跑道的前方,矫健的身影远远超前于其他选手。还有100米,50米,30米,跑道两边的啦啦队呐喊声一浪盖过一浪,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啦啦队与其他观众的状态都接近疯狂。只见此时跑道上的 咬紧牙关,仍不放松地向前飞奔。撞线了!胜利了!赛场马上沸腾起来。同学们一拥而上,开始访问这名胜利者:“恭喜你!请问现在你跑完后有什么感觉呢?”“很累,但很感动。” 气喘吁吁地说。接着他又补充:“感动,一是因为自己拿了第一名,二是因为啦啦队与后勤人员的支持。”“在比赛中,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呢?”记者问。“毅力。”詹镇钦很肯定地回答,“毅力很重要,尤其是在1500米的长跑比赛上。因为1500米虽然很累,但你却知道一定得把它走完,而且不能落后于其他选手,所以毅力是必须的。”最后记者问他:“你平时是如何练习长跑的?”听了这个问题,詹镇钦望向跑道远处:“我平时在这条跑道上练习都会不断地寻找目标,在我前方的任何物体都将是目标,我会不断地超过他们,尽全力地超过他们,即使累透都咬紧牙关,我知道只有这样才会超越自己,达到更强。”

在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各部门的共同组织和缜密安排下下,全院师生团结一致、顽强拼搏。个学院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8名的好成绩。同时我院师生的上下团结、奋力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在上午运动会上,我院的同学取得了女子组100米跨栏决赛的冠军,取得跳远决赛的亚军

篇7:大学秋季运动会新闻稿

主席台前,第二临床学院的旗手高举着旗帜,身后的队伍整装待发。随着入场式音乐的响起,方阵队伍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口号高亢洪亮,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一张张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如花如梦,勾勒出这个操场最美丽的风景。

女子铅球比赛应声而来,运动员们做了充分的伸展活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完成了比赛。沉重的铅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那是青春与力量的画卷。

接踵而至的是男子与女子100米的比赛,发令枪声震耳欲聋,你们的步伐却临危不乱,紧凑有力。100米是速度与爆发力的秀场,你们的表现完美的展示了作为未来医生所必备的速度。

在男子800米的比赛中,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你们不畏不惧,反而愈战愈勇,虽负伤却也永不放弃......在残酷的体育场上,除了奖牌与名次,执着坚韧的运动员们更让我们看到了超越鲜花与掌声的体育竞技精神。

在团队拔河比赛中,大家踊跃报名参加,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轮与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对战中,大家齐心协力以强大的凝聚力与对胜利的渴望轻取胜利。虽然在与国际软件学院的比赛中遗憾出局,但是大家共持一心不言放弃的倔强又何尝不是另一处风景?

男子4*100比赛十分激烈,我院的蔡伯乐,马永鹏,库尔班,高斐,配合默契。

我院运动员还积极参与了垒球,跳高,跳远,拔河,男子4*400,20*50,3000米等项目。

篇8:大学运动会新闻稿

近几年, 冰雪运动已逐渐被更多的百姓接受,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滑雪、滑冰等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冬季运动项目。今年2月份, 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刚刚落下了帷幕。这是我国观众最近接触的一次冰雪运动盛会。在明年, 温哥华冬奥会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冰雪热潮。

冰雪运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在东北地区普及程度高, 主要以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为主, 然而在其他地区, 尤其是南方, 不管是类似场地这样的客观因素、还是类似群众喜好等主观因素都制约着冰雪运动的普及。这让冰雪运动在南方难以形成群众基础。那么, 怎样报道冬季运动项目, 怎样让南方地区的观众更加喜欢冬季项目, 是我们的文章要探讨的主线。

1. 如何通过电视新闻普及在南方地区开展冰雪运动

1.1 强化受众意识

通过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冰雪运动时, 我们应该重视:受众的感兴趣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衡量一条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电视新闻报道本身极为乏味, 即使记者说得天花乱坠, 这场冰雪运动的新闻能成为爆炸性新闻吗?所以, 对南方地区的冰雪运动的报道要出彩, 吸引受众是关键。

为了将冰雪运动推广至南方地区,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早几年就提出了“北冰南展”的计划。目前南方城市已陆续建成了一些冰场, 比如江苏省有了省队, 云南昆明也多次举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国内、国际赛事。“北冰南展”计划是体育界人士多年来提出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思路, 但是仍需要更具体更扎实地做好推广工作, 奠定我国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 提升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水平。

1.2 加强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人性化趋势大大增强。那么, 在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冰雪运动的报道方式也会出现许多新的符合受众需求的报道形式。

结合以往电视新闻专题的形式, 在报道冰雪运动时要摒弃一些旧的现象:如只重视上层, 忽视基层;新闻在播出时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早间时段, 也就是6点来钟, 基本上就没有电视新闻;7点来钟, 一部分电视台才开始“营业”, 基本上全是把昨天晚上的新闻重新拿出来重播, 一些早起的受众看不到任何的早间新闻节目;受众不能从电视上了解新的信息, 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 不能了解社会动态。

所以, 在电视新闻专题对南方地区冰雪运动的报道工作中, 重要表现就是重视“人文关怀”, 加强电视新闻报道在体现人性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平时注重冰雪运动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冬季大型运动会前, 适当的造势是必须的。参照中央五台本届大冬会转播为例, 在开赛一个月前就开始了造势工作, 包括签约仪式, 到每天的几档体育新闻都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大冬会前期报道, 这就形成了舆论, 引导观众去看大冬会。

2. 如何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吸引南方地区的受众

2.1 找准新闻由头

在电视新闻报道南方地区“冰雪运动”中提炼、找准新闻“由头”, 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卖点”。

记者可以在冰雪运动推广的前期, 深入冰雪项目的采访, 仔细地分析该新闻的重要性, 由表及里, 根据采访中获取的千头万绪的线索, 从中挖掘、提炼, 再提炼、再挖掘, 才能找准拓展南方地区冰雪运动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的知识面越广,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新闻“由头”。在报道拓展冰雪运动时, 要求我们的记者亲身了解这个活动, 才可以更好地宣传南方地区冰雪运动。

2.2 提高收视率

虽然冰雪项目不像CBA、NBA、四大欧洲足球联赛和欧冠等比赛, 但是恰恰是它的冷门却给了我们一个机遇, 如果能够吸引到一批稳定的观众, 那就有机会增加我们的收视率。下面是几点想法。

2.2.1 可以通过一些大型的运动会来刺激观众的收视喜好。

例如加强对冬奥会的报道工作, 通过频道的辐射力, 可以让观众们先知晓, 后了解, 再喜欢上这些冰雪赛事。

2.2.2 培养优秀的解说队伍。

在转播比赛的过程中邀请熟悉冰雪运动的嘉宾来解说比赛, 引导观众去看比赛, 让观众们摆脱“外行看热闹”的情况。既让观众能看懂比赛, 又能从比赛中得到喜怒哀乐。

我们来看一下广东电视台记者对亚冬会进入收官阶段解说。解说如下:中国队后劲依旧强劲。在今天下午进行的冬季两项女子4×6公里接力赛中, 中国队一路领先, 最终以1小时29分03秒1的成绩获得冠军, 从而包揽了冬季两项女子项目的全部四枚金牌。随后进行的男子4×7.5公里接力赛, 依旧在老牌亚洲强队中、日、哈萨克和韩国队之间展开角逐。中国队的四名小伙子张庆、任龙、张成烨、田野经过一波三折, 最终不负众望, 力克日本队勇夺本届亚冬会最后一枚冬季两项金牌。

2.2.3 跟旅行社合作, 邀请嘉宾、中奖观众, 一起去北方参加冰上项目的比赛。

当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时候, 影响力也会随之可见。而且很可能创造一个先河。这种片子将类似于香港无线的一些旅游节目, 但是它又将冰雪运动融入其中。

2.3 发挥音乐魅力

音乐是一种最细腻、直接和丰富地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 其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营造气氛, 抒发感情。在电视新闻中使用音乐, 可以使新闻声情并茂, 音画并举, 增强报道的表现力度。

如何发挥音乐对冰雪运动的宣传作用, 可以应用以下方式:

2.3.1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

电视新闻报道冰雪运动时, 可以播出的被各种灯光装饰得更美的新闻中, 在播音员播出解说词后, 夜空的画面配以钢琴曲, 让人沉醉在新闻画面中, 虽未到冰雪活动现场, 却如亲临现场一样, 深刻体会到冰雪运动激情。例如, 可以在冰雪运动中播放优雅的音乐, 这种音乐能够激发大众的民族运动热情。

2.3.2 用音乐来深化主题。

在电视新闻中, 音乐可以让画面变得更有说服力, 在电视专题报道南方冰雪运动时, 选配的音乐与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贴切, 声画并茂、交相辉映, 才能够深化新闻报道主题, 起到新闻宣传的作用。同时, 可以引入音乐作为转场, 用声音的吸引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来掩饰画面的硬接。

3. 如何通过电视新闻拓展冰雪运动

3.1 与受众互动, 达到双赢的魅力

冰雪运动的报道可以选取受众的部分留言和视频进行播放, 这样既充分地顾及了受众的情绪, 用“迎战”、“你参加滑雪了吗?”的煽情词句和受众互动, 增加了电视报道的魅力, 新闻传播学可以这样理解, 无论是谁, 谁发布了声音谁就是主要信息渠道, 谁在第一时间发布声音谁就会赢得更多的关注和信任。

在冰雪运动特别报道中, 还可以穿插一部分的留言和视频在电视上播出, 通过手机网和电视进行互动留言。毕竟留言的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 留言的内容也相当丰富。电视新闻报道如此贴近受众, 一改往日冰冷的传播面目, 在和受众的互动中大大提升了人气, 使电视新闻报道瞬间升华, 尽显无限魅力, 也使受众在互动中迅速接受新信息, 真正实现双赢。

3.2 现场感

善于抓住现场中的关键场面和典型细节, 有意识拍下最能反映现场气氛的场景和细节, 尽可能给观众提供较为完整而统一的空间环境, 使观众如临其境。例如:广东电视台记者燕江涛在亚冬会上转播快乐冰球现场时说:不仅是速度和对抗, 还有艺术和美感, 在参与者眼中, 他的魅力让你无法拒绝。看来冰球运动真是一项值得我们去亲自尝试的运动, 这不, 武装已经从现在开始。

3.3 发挥画面独特优势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电视画面 (图像) 和声音在传递信息方面, 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例如:广东电视台记者杨国枢在解说北大湖滑雪场时, 随着记者的讲解, 相应美丽的北大湖的画面——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内的北大湖滑雪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本届亚冬会的所有雪上项目的比赛就在这里进行。雪场拥有11条高山雪道, 7条滑雪索道、冬季现代两项靶场和各类滑雪跳台。昨天是亚冬会雪上竞赛的最后一天, 许多观众赶来为中国队加油助威, 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五星红旗显得格外的鲜艳。这些画面就展现在电视观众眼前。

总的来说, 想要在南方普及冰雪运动, 或者培养冰雪运动的观众, 都必须要有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为南方的天气难以开展这些运动, 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等于从零开始。但是对于广东人来说, 一切都是可能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现在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冰雪项目观众, 将会对我们体育频道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54

[2]王泰安.张务纯.加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 8

[3]丹尼斯·麦奎尔著, 崔保国, 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1.323

篇9: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起源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所以转移到北大,这与蔡元培密不可分,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表示要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改造那个乌烟瘴气、浑浊不堪的旧北大。而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具体的事,就是聘请有真才实学又敢于改革的人才帮他一起治理北大。在留法同学汤尔和的家中,蔡元培看到了沈尹默转来的《新青年》杂志,这也是蔡元培第一次见到《新青年》。此时,担任北大文科教授的沈尹默也大力推荐陈独秀,蔡元培决心聘任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经过不懈努力,蔡元培用诚信打动了陈独秀,使得他同意将《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来办;又力排众议,坚持聘任,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

蔡元培校长按照西方的大学模式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理念,实行新学制,完善旧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北大逐渐成为文化中心,学校里师生思想自由,依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创办了一系列的社团,如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数理学会、新潮社、佛学讲演会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的新闻学活动也日渐活跃,最终以罗章龙、谭鸣谦为代表的一群北大学生提出了成立一个团体,把大家组织在一起,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新闻学,他们就此想法请教从美国回来的徐宝璜教授,徐宝璜非常高兴,表示支持,并愿意将自己在美国的所学与同学们分享。就这样,组织新闻学研究会,研究新闻学理便被校长蔡元培和教授徐宝璜提上了议事日程。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诞生在1918年的北大,自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辛亥革命后,报界言论自由观念加深,新闻界大受鼓舞,“民国元年以后,新闻骤增,仅北京一隅,闻有八十余种。”先有术后有学,报人已积累起丰富经验,西方的新闻理论亦已传入中国,北大以及京沪两地轰轰烈烈的办报运动,共同酝酿了新闻学的诞生时机。五四运动前夕,北大许多学生或课外在各报兼职、或自办刊物,他们都呼唤着新闻学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新闻理论的指导。这一系列强烈的社会需要终于在1918年,由当时的最高学府——北大提供了解决的可能。一个校长,两个导师,一门课,一本著作,一个研究学会,还有一本会刊——正式开启了我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教育的先河。

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解散于1920年12月,最初研究会的名字为“新闻研究会”,至1919年2月,才改名为“新闻学研究会”,它的活动地点在红楼三十四教室。作为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不足三年,但它在北大社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新闻学研究会的筹备和初创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而这番顺利离不开新闻学史上三个拓荒性人物: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他们三人直接推动了研究会的成立。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不仅成功地扭转了北大的风气,定下了北大发展的基调,同时他自己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曾经为多家报纸撰写文章,所以他对新闻学教育和研究非常热心,对新闻学研究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蔡元培校长本人就富有办报经验,对新闻的重要意义及新闻人才的缺乏和需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到北京大学以后,更是鼓励新闻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将自己新闻事业的观点渗透于教育事业中去。

正是蔡元培校长,破格录取了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紧急学和新闻学归国不就,23岁的徐宝璜,聘其为教授,使它成为当时北大80多为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个,兼校长秘书室一职也说明蔡校长对徐宝璜的器重。正是蔡元培校长,决定了在北大开设新闻学课程,介绍欧美新闻概况及理论。正式蔡元培校长,很快听取了新闻学课上罗章龙和谭平山课余组织研究新闻团体的建议。正是蔡元培校长,在收到《京报》社长邵飘萍倡议北大设立从研究新闻学的研究会的信后,很快回信,并立即聘请邵飘萍为研究会导师,这样,形成了以蔡、徐、邵三位为核心的组织构架,为研究会的成立打下了基础。正是蔡元培校长,亲自起草新闻研究会章程,确立研究会宗旨。又是蔡元培校长,在《北京大学日刊》第208、209、211、212、214号上连续五次以“校长布告”的形式刊载招生信息:“本校为增进新闻智识起见将设立一新闻研究会,凡愿意入会者于本月内向日刊处报名即可也。”可以说,没有蔡元培校长不遗余力的支持,就没有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徐宝璜,生于官宦之家,被誉为“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12岁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经济专业,在美国期间看到新闻业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后他辅修了新闻学,此后,他一生的成就都在新闻学方面。1916年,学成归国后他在《晨报》做编辑,后遇蔡元培,便被聘为北大教授,他在北大开设了新闻学选修课——新闻学大意,授课时年24岁,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他不仅是研究会的导师,也是研究会的主任,1919年研究会的改组便是由他提出。1920年,他以自己的著作《新闻学》为教材给北大学生和新闻学研究会会员讲课,同时在多个学校兼讲新闻。1923年,他成为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1930年6月1日,因患风寒痰症逝世,终年仅36岁。他在任职新闻学研究会时期,由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著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被邵飘萍在评价为:“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蔡元培在该书序言中称其为“‘破天荒’之作”。

nlc202309041837

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另一位导师,邵飘萍更多地在新闻实务上指导会员。他是京报社社长,清末民初的著名记者,也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起人之一。当时的他因为要为《京报》写社论,编新闻,因此常常需要向外界征稿,北大学生便是他最重要的稿件来源之一。在得知蔡元培校长有意要创办新闻学研究会的时候,他四次写信给蔡校长,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支持,以促成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在他担任研究会的导师期间,不仅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经验,给会员们讲授新闻采集方法和记者的修养,同时也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做演讲以提高会员的政治素质,并组织学生到报馆实习。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书,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五四运动前夕,5月3日晚,北大三院礼堂召开大会,邵飘萍作为新闻学研究会导师第一个登台演讲,详述事件经过,报告中国外交失利的原因,慷慨陈词,在场学生无不热血沸腾。1920年4月26日,邵飘萍因言获罪,被奉系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杀害。

新闻学研究会的几大特点

新闻学研究会把新闻学教育的火种在北大点燃。“虽然它是一个研究组织……但却培养出了应时的急需人才,甚至开启了一代伟人的新闻学之门……”从新闻学研究会创始人的经历和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学研究会的几个特点:

一是宗旨明确,活动频繁。1918年 7月6日,北京大学日报再次刊登了名为《新闻研究会之简章》的通告,除此以外,这则通告还提到新闻研究会研究时间为每周三小时,会员分为校内、校外两种,会费也分为两种,校内人员九元,校外十八元。尽管所收会费远高于北大其他社团,还是有数十人参加进来。每逢星期一、三、五晚上,会员聚集听课,或议事,或研究,或练习。半月以后,邵飘萍到会讲课,讲题为《新闻社之组织》。自此,研究会每星期日上午又增加两小时活动时间。活动不可谓不频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办报的本事,学会采访、写作、编辑等新闻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开始还谈不上新闻学的研究探讨。1919年2月的改组大会有几项成果:其一,研究会的宗旨由“输灌新闻智识,培养新闻人才”改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这就更突出了新闻理论研究的意义,并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研究会的宗旨更加着眼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显示出研究会会员们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二,研究会的名称从“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突出了研究会作为一个理论性社团的特色,也与研究会的宗旨更为吻合;其三,新简章对会内组织、活动、会费等作了新规定,使得研究会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通过制度化保障研究会的持续顺利发展。研究会从成立到改组再到一年后的第一次研究期满,从蔡校长的几次讲话到学生们的实际研讨,都能看出师生们已不仅仅停留在采写编评技术层面的学习,为把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探究和构建。

二是有坚强和谐的领导核心。研究会的三位核心人物称得上是国内一流。蔡元培校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热心支持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大学校长”,他既有多年的办报经验,又有对新闻学超乎常人的深刻的认识,还能事必躬亲的抓住研究会的关键环节,解决关键性问题。其中包括聘请了两位得力的骨干导师徐宝璜和邵飘萍。前者刚从美国学来先进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后者极富办报经验,在新闻采访方面有独特才能,当时任《京报》和新闻编译社的社长。我们通过对他们三人言论的比较,不难发现他们三位对新闻学有许多共识,又各具所长,相互配合,终成大业。

三是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会以教学为主,建会伊始就有徐宝璜教授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新闻纸的职务、新闻定义、新闻价值等,邵飘萍则主要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广告、新闻社的经营组织等新闻实务,两位导师合理分工、各抒所长,相得益彰。研究会还组织会员们参加新闻实践,自办了《新闻周刊》。该刊编辑主任徐宝璜在《发刊词》中提出发行目的是:“便会员之练习,便新闻学识之传播,便同志之商榷。”这种既重视新闻理论的学习商榷研究,又重新闻实务的练习,外加生产实习的模式,实践证明是成功和可行的,被后来诸大学的新闻学教育继承。

四是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徐宝璜和邵飘萍两位导师根据在新闻学研究会的讲义各出版了一部新闻学著作。邵飘萍在新闻研究会的讲稿与他在后来平民大学的讲稿,综编为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新闻学》这本书是徐宝璜在担任研究会导师期间为会员授课而撰写的新闻学教材,他参考中外新闻学论文,在暑假奋战两个月,完成初稿。他在每次讲完课后将稿件内容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并根据会员的问题和质疑,与大家讨论后,对发表的内容做大幅度的调整和充实,修正原稿,完成第二稿。1919年暑假,他又对此书进行了第三次修正,并于11月15日,12月15日刊登在《新中国》月刊上。在自序中,他说“吾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到其正当方向而行,为新闻学开一新生面。”此书的出版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尺之一,而且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蔡元培校长亲自校阅书稿并作序说:作者“根据往日所得之学理,而证以近今所见之事实,参稽互证,为此《新闻学》一篇,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品。”

存在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新闻学研究会,共举办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这些会员把从研究会所学到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方法,应用于新闻活动中,后来不少人成为有才能的记者和编辑。例如,高君宇先后担任《国民》《新潮》《先驱》《政治生活》《工人周刊》《向导》的编辑和记者,谭平山、谭植棠是当时《政衡》等鼓吹进步、倡言民主与科学的报刊的积极撰稿者,还有顾颉刚、俞平伯、谭植棠、陈公博等等,他们走出了北大的校门,投身到办报实践中,在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更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10月16日研究会的第一次期满颁发证书的名单上,得到听讲一年证书的有23人,得到听讲半年证书的有32人。毛泽东列在给予听讲半年证书的名单之内。但颁发证书时他已回湖南,正在学以致用,发起创办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湘江评论》。此后,他在一生中善于运用新闻工具,创办共产党的报刊,并亲自撰写大量新闻、通讯、社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五是带动当时,影响深远: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把新闻学教育的火种在北大点燃。特别是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对研究会如此重视,给当时和后世的大学教育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在1919年10月16日,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次研究期满式上提出将新闻学设为大学课程的构想,徐宝璜还曾“积极筹备在北大创办新闻系”必然被当时的有识之士重视和效仿,启发和促进了许多大学随后开设新闻学课程和新闻学系,如1920年圣约翰大学设立报学专业,1924年成立报学系,1923年平民大学创立报学系,1924年燕京大学创立报学系。从1918年到1937年,有十个新闻学研究团体相继成立。北大人的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自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树立了良好的开端。研究会立足中国现实的社会状况,在教学内容上,既引入欧美的新闻理论,又重视中国报业的自身特点,吸收优秀报人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不仅仅是单独的讲授,而且有研究讨论、实践参观相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优良学风也为后来的新闻教育所继承和发扬。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他们大都是进步学生,其中有的成长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据罗章龙回忆在发给证书的55名会员中,毛泽东、罗璈阶、陈公博、区声白、谭植棠、谭鸣谦、易道尊、高尚德、舒启元先后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中国共产党与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参加亢幕义斋各项活动。许多会员还成为有才能的记者和编辑,他们办报刊、写文章,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主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要活动的时间是1918年10月到1920年12月,其间发生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其后刚过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时间表足以说新闻学研究会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下一篇:计划跟单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