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2024-05-29

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精选6篇)

篇1: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201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泸州老窖存款“失踪”案

一、事件回顾

2013年4月15日,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签订《中国农业银行单位协定存款协议》等四份协议。其后,公司根据协议先后分4次以网银方式向公司账户汇入共计2亿元。

2014年4月23日,泸州老窖5000万元存款到期,转回本息。

2014年9月25日,剩余1.5亿元存款到期,然而,泸州老窖在转款时被告知:公司账户上已无该笔资金,不能按时划转。

2014年10月15日,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已将该案件上诉至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11月11日,四川省高院已正式受理立案。

(值得注意的是,同处于白酒行业的酒鬼酒在2014年年初也出现过1亿元存款蹊跷被盗的事件。当时,酒鬼酒旗下公司存在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华丰路支行账户的1亿元资金不翼而飞。)

2014年12月31日,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工商银行南阳中州支行1.5亿元存款到期,工行中州支行以公司的存款被南阳公安机关冻结为由拒不支付,并拒绝出示冻结手续。

2015年1月4日,公司派员持正式函件前往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交涉,工行总行答复需要调查。

2015年1月8日,公司再次与工行总行交涉,仍无结果。

同时在2015年1月8日,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发布关于“泸州市人民检察对骗取老窖巨款存款案四人批准逮捕”的案件信息,称泸州市人民检察院对李志刚等四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但未公布犯罪嫌疑人身份。

2015年1月9日,泸州老窖发公告披露两起存款异常,包括公司在中国工商银行南阳中州支行在内的两处存款存在异常情况,共涉及金额3.5亿元。另一处存款2亿元,相关案侦和资产保全工作正在进行。

2015年2月3日,泸州老窖晚间公告称,公司已就与工行中州支行储蓄存款合同纠纷事项向四川省高法院提起诉讼,并称在2月2日,公司已收到四川省高院《受理案件通知书》,四川省高院已决定立案受理。

目前案件还在调查审理当中。

二、银行回应

2014年10月,经济之声记者向中国农业银行求证,一位农行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核查。农行:我们非常重视,但现在还在核查,有了结果会给大家一个说明。

2014年10月,农行长沙迎新支行一位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相关情况都在核查中,有新进展会及时公告。“泸州老窖当时开立的是一般存款账户,按理都有对账单存在。”

2015年1月6日,针对泸州老窖存款不翼而飞事件,中国工商银行南阳分行回应称:“关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所称在工行南阳中州支行1.5亿元存款存在异常情况,我行已向南阳公安机关报案,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三、舆论反应 1.各方猜测

第一种,“存款卖酒”营销模式资金链出现断裂。银行将泸州老窖所存款项用于融资投资,但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存款。(“存款卖酒”营销模式:酒企帮助银行完成存款任务,银行帮助酒企卖酒,并以存款作担保向经销商放贷,帮助融资。)

第二种,有人躲过财务监管,将存款拿去做高额借贷,未能及时将资金归还。此种属于银行或企业内部的偷盗行为。2.网民声讨

泸州老窖存款“失踪”案引发了一轮有关“存款失踪”的大讨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采取抽样方式进行了统计汇总,网友观点摘录如下:

1)愤怒(21.3%):“这是多么荒谬的事,完全不顾自身信誉和自身职业操守。” 2)银行必须赔(20.8%):“银行必须得赔,然后追究自己员工责任。” 3)银行无信誉(14.2%):“没有一点信誉,银行不是靠信誉吃饭的么。” 4)监管机构不可无视(10.4%):“请问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处理?” 5)霸王条款(5.3%):“霸王条款,存款损失应由银行赔。” 6)有损国家公信力(3.5%):“又给国家公信力打脸了„„”

7)银行推卸责任(3.3%):“可笑,银行可以置自己的信誉于不顾,只为推卸责任。”

从具体观点来看,表示愤怒的观点占据首位,要求银行必须赔的处于第二位,两者合计占比超过四成。整体来看,“对银行问题处理现状不满,追问银行责任,要求监管机构介入”,是广大网民对该事件的基本舆论观点。3.人民网评论

声誉止血是关键

长期以来,在公众的内心认知中,银行存款是十分安全的。存款安全性,是银行声誉的重要体现,是个人合法存款所有权不受侵犯的基本保障,更是国家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广大银行来说,面临高发的存款失踪问题,必须要从维护自身声誉形象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公众对银行的基本声誉认知具有连贯性的特点,但若银行对直接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存款失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银行声誉的缩水程度将远大于存款数额的直接损失。因此,对于广大银行来说,必须要以“声誉止血”为出发点,及时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

(上述资料搜集整理自网络)

篇2: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一、案例经过

近日,有三兄弟手持其母亲(已故)在几年前购买的一份趸缴型分红保险到网点,且直呼上当,声称其母生前不识字,被银行和保险联合欺骗,他们现对相关条款及给付金额感觉吃亏,在向保险公司申诉无果后到银行要求赔偿并向其兄弟三人做出合理解释,并一再扬言要与银行对簿公堂,分出个子丑寅卯。

面对可能出现对银行声誉受损的风险,网点行长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应对,亲自带队与客户沟通,安抚客户情绪同时要求保险公司人员到场,让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均在场的情况下,依据该款条险相关条款对客户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明,对客户不理解的保险范围和保险金额进行重点说明,在当场无法说服客户后,网点行长还与保险公司负责人当晚亲自到客户家中表示慰问并向客户进一步说明,最终使三兄弟理解了该款保险的主要条款和相关内容,并按保险公司要求手续办理了保险金领取手续,将一起有可能引发银行声誉风险事件成功化解于萌芽状态。

二、案例分析

(一)面对矛盾,主动应对,这是成功化解矛盾的开端。当面对客户情绪激动时,试想此案例中网点行长不是迅速采取安抚措施,主动与客户沟通,而是任由客户情绪发展而置之不理,其后果是可想而之了。

(二)了解事由,积极化解,这是成功化解服务纠纷的重要过程。该案例中网点行长在了解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后,能抓住重点,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沟通,积极化解和防范,使客户情绪和事态得到有效平息。

(三)百折不挠,再接再厉,这是将此次风险事件化解于无形的关键。在当时无法说服客户的情况下,网点行长正是凭借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决心,站在客户角度,主动出击,从怀念逝者抚慰生者的角度,再接再励,最终成功处置该风险事件。

三、案例启示

(一)高度负责,积极应对。任何银行与客户矛盾和纠纷事件的初始阶段,如果银行一方能以从维护银行声誉的高度,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负责,积极应对,这是成功化解矛盾的良好开端。

(二)沉着冷静,有的放矢。在矛盾纠纷中,作为银行一方应该在了解事件原委后,沉着冷静,根据客户的诉求及相关细节迅速做出判断,在有效安抚和平息客户情绪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并确保每项措施均能有的放矢,这是有效平息事态的重要过程。

篇3: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一、网络媒体对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

网络媒体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 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 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主要有即时性、全球性、交互性、多媒体性。

(一) 网络媒体这一传播方式所带来的改变

首先, 网络媒体以其即时性强的特点, 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至信息受众面前。如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登陆的信息, 在各大网站天气首页发表, 并通过微博, 微信, QQ等网络媒体平台在台风登陆范围区域内重点推送, 这种即时有效的信息传播, 为减轻台风灾害做出巨大的贡献。

其次, 受众的全球性,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只能影响其面对的群体。如传统媒体的平台所做的广告, 都会有很强的地域性及针对性, 但网络媒体配合网络交易平台, 使得微博这一新兴广告平台可以将广告散布至世界各地。

再次,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网络媒体能实现传统媒体绝对做不到的传受合一, 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中, 受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传播人或媒体或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一特殊的循环关系在微博平台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网络媒体的多媒体性就不一一再表了。

在此, 还要明确说明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抄袭复制现象严重、公信力不高、容易侵犯知识产权、带宽瓶颈制约、信息垃圾泛滥等, 网络媒体还有很大的品质提升空间。

(二) 金融行业在网络媒体时代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由于网络媒体的种种特点, 网络媒体也成为了各大金融机构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截至2014年6月底, 在百度以各银行名称为关键词搜索, 广发银行有2380万有效信息, 中国工商银行有超过1亿条。这些信息包含内容复杂, 影响力大小不一, 带给各金融主体的声誉风险大小不一。如果放任信息自由传播, 将造成网络媒体时代金融行业各主体享受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潜在危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网络媒体削弱了各金融主体对舆论的引导力, 网络媒体传播如此数量巨大的信息, 很多是由各种事件的亲历或见证人自发上传的, 在网上传播的第一时间不容易被金融主体察觉, 只有在其造成一定影响, 甚至被网民占据舆论制高点之后才会发现, 严重削弱了对舆论的引导力。

第二, 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增加了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网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会加上自身对事件的主观性看法, 这种附加性的意见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走样, 导致事件的复杂度增加, 解释及收尾工作的难度上升。

第三, 网络媒体发布主体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 为了赚取读者眼球, 滥用金融术语, 如随意使用“挤兑”等词语, 夸大负面新闻, 以博取阅读量, 体现新闻“价值”。同时, 信息时代下高速发展的网络平台为银行声誉风险发生提供了“天然土壤”, 给银行处置声誉风险事件增添了诸多困难和障碍。

在网络媒体时代, 无可否认的是, 网络媒体为金融行业带来诸多亮点, 但如上所述, 这其中也夹杂着潜在的风险, 如果还以看待传统媒体的眼光来应对网络媒体, 将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为了更好管理风险, 金融业主体需要及时地转变思路以适应网络媒体时代需求。

二、网络媒体时代的声誉风险防控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声誉风险做了如下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金融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金融机构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存款人、贷款人等利益相关者和整个市场对金融行业的信心, 是关系到金融行业能否取得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巴塞尔委员会将声誉风险列入第二支柱, 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流程。从国际金融发展现状来看, 加强声誉风险的管理是每个国家都要认真对待的关键问题, 将其列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构架, 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共识。

加强网络媒体时代的声誉风险防控工作, 不仅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而且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在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类别的风险中, 其他类别所造成的破坏一般都是一次性的, 信用、市场等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在核销之后便会成为过去, 但是网络媒体时代的声誉风险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会造成连续性、蔓延性、长期性的损失, 并且难以进行补救, 更不易恢复, 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我国的声誉风险防控还存在着许多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需要逐步建立声誉风险防控的整套体系, 这需要以金融行业声誉风险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基础。

网络媒体时代的声誉风险防控的建议:

(一) 及时发现是处置风险事件的前提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使用得当, 会让各金融主体受益匪浅;应对不当, 则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其中, 建立机制发现声誉风险事件苗头是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行动, 才能防患于未然。找专人进行舆情监测, 建立官方微博, 与网络广告公司、网络代理公司展开亲密合作, 共同展开危机公关, 与网络搜索引擎供应商合作, 建立关键词库, 监控库中关键词网络搜索变动情况, 在发生异动第一时间对金融主体进行反馈。

(二) 及时回复防范事态扩大

发现声誉风险事件, 应第一时间控制事态发展, 消除不良影响, 防范事态通过网络媒体迅速传播进一步扩大, 从而将时间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任何事件总有起因, 处理事件要及时, 回复应以事实为基础,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千万不可放任不理或激烈应对, 造成事态进一步扩大。发生声誉风险事件, 不能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 应在事件推进过程中对外一一披露, 展现金融主体危机公关能力, 提振公众信心。沉默只会让事件愈发难以收拾。

(三) 打造金融行业自身在网络媒体影响力

金融机构要在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与网民形成有效的互动, 用网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打造官方网络媒体, 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平常的运营中, 可以利用官方网络媒体进行工作信息的宣传和推广, 一旦出现风险和负面舆情, 便可以利用官方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正面信息的发布, 在第一时间得到网民的认可, 通过有效的形象修复化解风险。

(四) 强化声誉风险防范意识

声誉风险无处不在, 它是金融行业单位上下, 每一位员工、每一项服务 (产品) 、每一个渠道都可能引发的风险。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把声誉风险防控纳入到金融行业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中。不同类型的风险在网络媒体中交叉传播、相互作用, 这需要相关的不同部门、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协调合作, 共同防御声誉风险。

三、结语

传统媒体外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 让我们领略了群体舆论的力量, 这第四媒体应为广大金融主体所用, 创造舆论价值, 而不是成为负面舆情滋生与扩散的温床, 更不应成为声誉风险多发的平台。

摘要:传统媒体一直是金融行业管理声誉风险重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 网络媒体已成为传统媒体外新生的一个媒体巨头。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范围最广, 信息保留时间长, 信息数据庞大, 交互性强, 成本低, 效率高, 信息获取方便等特点, 使管理网络媒体产生的声誉风险具有相当难度, 特别是微博这一社交平台出现后, 网络媒体更是增加了诸多变化, 微博内容的碎片性, 更是增加了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网络媒体时代, 金融行业应转变思路以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风险管理难题。

关键词:网络媒体,金融行业,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廖岷.加强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中国金融, 2010 (07) .

[2]李东卫.关于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农村金融, 2010 (01) .

篇4: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关键词】网络媒体 金融业 声誉风险 防控措施

金融业主要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类金融活动,其也被誉为金融业的三驾马车。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展开业务已经成为金融业的转型方向。网络媒体的特点十分鲜明,作用非常显著,利用网络媒体的优点,发挥金融业自身优势,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根本。

一、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主要是指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各种载体,比如各种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以及论坛等等,都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网络媒体的特点鲜明,比如全球性、全天候、全面性、全方位、全动态、全接触以及低成本等。

全球性是指网络媒体可以将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全球性的传播,尤其是对于金融业而言,由于全球經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任何金融信息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诸如2015年年初的“黑天鹅”事件,瑞士央行单方面宣布取消对欧元的1.2协议,消息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国金融市场,导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全天候是指网络媒体能够保持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时刻畅通,不会像电视或报纸那样具有时间限制。

全面性是指网络媒体所涉及的信息十分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诸如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民生、教育等。

全方位是指网络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任何主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对传统媒体形成了颠覆。

全动态是指各种信息可以实现及时的传播和反馈,动态性十分优良,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存在传播和反馈延时的情况。

全接触是指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多样,能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消费者对信息进行了解。

低成本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成本很低,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媒体渠道价格低廉得多,可以使更多人通过网络传播想要传达的各类信息。

二、网络媒体对金融业声誉的影响

(一)金融业在网络媒体下的改变

在网络媒体下,金融业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促进了金融业的不断升级转型。具体而言,金融业在网络媒体时代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消息的传播即时化。基于网络平台,各个金融企业都建立专门的官方网站用于发布各类消息,消费者只需进入对应的网站就可以了解各类相关消息。不仅如此,许多金融企业都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各类应用APP,可以及时将各类信息推送给消费者。

其次,业务网络化。在网络深入普及的基础上,金融业的诸多业务都实现了网络化,尤其是在网银、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支付手段兴起并成熟之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的业务越来越多。比如通过网络进行股票买卖、外汇交易等等,都是金融业务网络化的实际例子。

再次,高度交互性。高度交互性主要体现在金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金融企业彼此之间交互不断提高。就消费者和企业而言,各种信息传播和反馈不断深化,企业依赖于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对业务进行调整,消费者也依赖企业发布的各类信息进行金融活动。而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可以促成行业整体性加强,有利于提升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受众全球性。基于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平台,金融业的受众也实现了全球化。就以外汇交易而言,目前国内主流的外汇交易商都是属于美国、英国的企业。正是依赖于网络平台,这些国外的外汇交易商才能迅速在国内站稳脚跟。

(二)金融业在网络媒体时代中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任何行业而言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金融行业也是如此。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百度搜索引擎中,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搜索次数超过了一亿次,其他银行搜索次数均在千万次以上。由此不难看出,消费者期望通过网络完成金融活动的意图和愿望是非常明显的,这就给金融业的网络化带来了不小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网络媒体的透明化使得金融业自身对舆论的主导力下降,信息透明对发展良好的企业而言可以起到助推作用,而对存在发展阻碍的企业可能就是拦路虎。

第二,网络媒体的不可控性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金融活动极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数据影响,在网络媒体的开放平台上,不能排除怀有不良企图的人员或企业散布一些扰乱市场的信息,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企业的声誉。

第三,网络媒体刻意放大负面信息,出于新闻目的故意夸大金融业的某些负面问题,在博取读者眼球的同时给金融业造成沉重打击。

三、金融业在网络媒体时代下的声誉防控措施

(一)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

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是金融业面对网络谣言的有效回击。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网络媒体报道出金融业的负面消息之后,不少企业都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也不能拿出官方数据或信息稳定消费者信息,导致市场动荡。基于此,金融业企业应该构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各类信息数据,确保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些真实的信息,不至于被网络媒体上的失真信息误导。比如,企业可以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官方账号等进行信息披露。

(二)声誉风险预控

所谓声誉风险预控是指对可能存在或即将产生的声誉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尽量在其对市场或消费者造成影响之前将其消除。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建立完善的预警处理机制,与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对网络数据进行筛选排查,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并予以排除。比如企业可以和百度云服务以及阿里大数据等进行合作,通过云技术进行风险预控。

(三)声誉风险公关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网络媒体时代下,消费者对负面新闻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正面新闻,即企业做了什么好事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基于此,金融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声誉风险公关工作队伍,在出现负面舆论时,第一时间进行回应辟谣,拿出能够令人信服的数据对负面舆论进行大力回击。不仅如此,还需通过法律渠道对散布传播负面舆论的网络媒体追究法律责任,以此加强企业的正面形象。

(四)提高企业自身影响力

篇5: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延吉开发区支行认真领会上级行关于开展声誉风险排查的通知精神,在全行范围内迅速展开声誉风险排查,全方位控制风险,着力营造稳健发展的软环境。

一、领会精神,迅速行动。在职工大会上向全员传达上级行关于开展声誉风险排查的通知精神,要求全员树立全面的、科学的、严谨的风险控制观,形成合力回头看、往细看、往深看,对负面舆情高发领域和业务环节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认真排查,齐心协力打造有利于支行稳健发展的软环境。

二、指导有方,重点明确。结合开发区支行风险控制工作、员工素质实际、业务工作实际,全面部署,综合安排,制定祥实的排查方案,明确排查工作重点:1.员工私售理财类产品。2.代销的理财类产品未达预期收益。3.服务收费。4.客户银行卡资金被盗。5.大额信用风险。6.重大诉讼案件等,制定任务、时间进度表,力争在规定时间全面完成排查工作。

三、动静结合,扎实推进。声誉风险排查人员恪尽职守,认真履职,动态检查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全面细致地排查可能形成的风险、有明显风险征兆的隐患事件,并向支行提交风险隐患事件苗头、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对预案和媒体应对口径、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化解风险手段,为有效控制声誉风险、持续推进声誉风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料。分行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高度重视声誉风险排查工作,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在全市农行持续保持了声誉风险防控高压态势,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进一步夯实提升了全行内部管理和案件防控基础,营造了业务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一是领导重视,精心部署。在声誉风险排查工作中,该行领导精心安排,认真部署风险排查工作,各支行组织成立信访维稳及舆情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同时明确了相关部室、网点在声誉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分工负责,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为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矛盾,维护全行和谐稳定的经营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是转变观念,严控风险。为巩固农行良好声誉,进一步扩大社会美誉度,该行要求全行上下要切实转变声誉风险的观念,牢固树立长期排查的思想,教育引导全行员工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声誉风险排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牢固树立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并重的理念,切实增强全行声誉风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不断适应新时期金融市场变化的需要,认真倾听金融服务消费者呼声、做好惠民工作,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是认真排查,狠抓落实。为抓好抓实排查工作,该行细化明确了分行各部门的职责目标及排查要求,确保各部门把维护银行声誉工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重点做好了针对银行服务及客户纠纷、业务经营发展、员工的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声誉风险排查工作,特别是对可能存在声誉隐患的风险环节和机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并对重要业务进行了检查及“回头看”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建立了声誉风险排查整改工作跟踪及督导机制,确保各类问题及风险隐患得到有效解决和消灭,切实防止声誉事件发生,不断巩固声誉风险排查的工作成果,为全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开发区支行关于声誉风险的排查报告

根据上级行关于开展全行声誉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我行充分认识到声誉风险排查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按照上级行要求,结合我行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声誉风险及员工管理问题排查,并将此工作做实做细做全,以确保此次风险排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根据上级监管部门对今年银行业舆情热点的提示,我行此次声誉风险排查工作重点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

一、案件和违规问题,近几年来,在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认真贯彻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所以未发生过任何重大案件,也未在媒体上发生过不良、违规现象。

篇6:2024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案例

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意义

声誉风险在发生之后具有破坏性、防腐性、传递性等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彻底地解决,随时都有可能扩大升级,并且进行传递。尤其是在当前高速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下,如果一家银行爆发声誉风险,将会对很多与之有业务关联的银行造成影响,从而产生十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声誉风险如果不能得到完全解决,还可能反复的发作[1]。社会公众对银行品牌的信任,将因声誉风险受到很大的破坏,从而在短时间内给银行无形资产造成巨大损失。在资本市场中,一些上市银行的市值也会因此而大幅缩水。对于该问题,如果不能迅速解决,将会给银行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倒闭。

作为一种信用中介机构,在银行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声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于银行价值的提升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到危机和挫折,对于具有良好声誉的银行,遇到问题只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公众就会恢复对其的信任,不会在社会中引起更大的不良反响。目前,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声誉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必将会越来越明显。

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诱因

从银监机构发布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声誉风险指的是利益相关方受到商业银行外部事件、管理和其他行为、运行经营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对商业银行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所谓声誉事件,指的是会引起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事件或行为。根据这一概念和定义能够看出,诱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当、商业银行违法违规事件、银行职员道德素质不足、民事诉讼或公众投诉事件、突发事件的影响和冲击等。其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当主要是银行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足。违法违规事件主要包括银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或与外部人员勾结,盗用、挪用、贪污银行资本。银行职员因缺乏敬业精神,偷奸耍滑、弄虚作假,造成银行客户的不满,进而引发投诉或诉讼事件。此外,自然灾害、抢劫、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引发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

3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有超过150 家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承认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声誉风险问题[2]。无论是从公司市场价值还是年度收益的角度看,声誉风险都排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商业银行在股票上市后,因面临合规方面的问题,声誉风险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是一种信用企业,有着高负债的经营风险,因此声誉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誉。

目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在主观方面,很多商业银行缺乏声誉风险管理的能力; 在客观方面,则缺乏能够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缺乏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同时,很多商业银行中也没有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缺乏有效、完善的声誉风险处理系统和预警机制。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银行监管部门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健全,缺乏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声誉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无法在面对声誉风险时,迅速动作。另外,在国际上,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也比较缺乏,无法为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4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银行体系中声誉风险管理的不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当前社会中,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冲击依然存在。因此,就我国银行领域当前的声誉风险管理情况来看,必须要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3]。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要想取得更佳的效果,就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不断地消除危机,协调和沟通与客户、媒体、政府之间的关系。注重声誉风险爆发前的预警、爆发中的处理、爆发后的总结等环节。具体来说,应当对声誉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强化,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声誉风险预控和危机处理方案。一旦声誉危机爆发,迅速进行全面的危机公关。最后还应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商业银行良好形象的重新塑造。

对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预警和处理来说,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是基础条件,要想正确的预测声誉风险,并且平稳的渡过危机,就应当具有充分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对于危机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前预防。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也是如此,在可能产生危机的风险源上,进行预警指标的设置,同时进行实时监控,观察内部运行状态、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而正确地进行声誉风险预测。在声誉风险预警机制中,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为声誉风险控制方案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和参照。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联合专业机构共同进行,确保方案计划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在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已经发生之后,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危机公关措施进行补救。有效的公关策略不但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安全的渡过危机,甚至还可能在危机当中抓住更大的发展机遇。而在公关过程中,应当遵循透明性、真实性、一致性的原则。在渡过声誉风险、完成危机处理之后,银行应当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吸收声誉风险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防范。同时,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重新塑造银行的良好形象,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

5 结论

在当前社会中,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与商业银行也有着大量的业务往来。2008 年的一场金融风暴,给金融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商业银行由于声誉风险管理的缺失,更是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对此,为了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应当在金融危机视角下,不断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从而确保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张艳.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J].创新,2010(3):67-70.

[2]郭玉冰.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上一篇:关于挂靠合同模板下一篇:培训机构招生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