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2024-05-21

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精选8篇)

篇1: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吴忠市医院心内科、综合内科2007年3月~2008年10月的住院患者88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甲状腺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1)正常对照(CO)组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00±10.82)岁。因胸痛、胸闷等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及放射性核素检查排除了冠心病。(2)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6.25±9.65)岁。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性质在1~3月内无改变,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证实有心肌缺血性改变,且心肌酶学没有升高。(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6.35±10.40)岁。不稳定心绞痛包括初发和恶化劳累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改变,不伴有心肌酶学的升高。急性心肌梗塞主要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心电图表现为典型的ST-T段的演变,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障碍,伴有心肌酶学的动态演变。患者住院时询问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记录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等。

1.2 方法

1.2.1 血液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均于入院24 h内抽取清晨安静平卧状态下的空腹肘静脉血。GMP-140、v WF、PAI-1、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2%EDTA.Na2抗凝液的试管中,3 000 rpm离心10min,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血尿酸静脉采血,置于非抗凝试管中,3 000 rpm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

1.2.2 指标检测和试剂

GMP-140、v WF、PAI-1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尿酸采用尿酸酶法测定,试剂由四川省迈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样本均数的比较:方差齐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分析冠心病、血尿酸与危险因素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表1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实验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2.2 三组患者血尿酸及凝血指标的比较

从表2可见,ACS组、SA组与CO组比较,UA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者高于后者,而ACS组与SA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GMP-140、PAI-1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者高于后者,而ACS组与SA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组、SA组与CO组比较,vWF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者高于后者,而ACS组与SA组内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ACS组高于SA组。

注:覮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SA组比较,P<0.05。

2.3 以血尿酸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表3中,以血尿酸为因变量,以v WF、PAI-1和GMP-140 3项凝血指标为自变量,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从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上看,血v WF、PAI-1、GMP-140均为危险因素(回归系数的符号为正),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肯定了v WF、PAI-1和GMP-140与血尿酸相关(P<0.05)。

注:B:偏回归系数,β:标准化回归系数

3 讨论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类化合物代谢的最终产物。血尿酸水平取决于尿酸的产生和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往把血尿酸升高作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仅仅重视它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导致的肾脏损害。近年来,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高尿酸血症作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1~3]。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患者,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2),这一结果支持以上结论。

血尿酸成为冠心病致病危险因素的具体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取得共识的是:(1)引起血管内皮受损伤;(2)激活血小板;(3)影响凝血及纤溶功能;(4)引起炎症反应。生理浓度的血尿酸被证实具有抗氧化作用[4,5],当人体血尿酸水平过高时就可以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组织中,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的损害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作用[6]。v WF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之一。而且,在以血尿酸为因变量的单因素回归分析中,vWF与尿酸独立相关。这些都说明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心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

GMP-140是目前最具有特异性的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作为黏附分子起始动作用,使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起核心作用[7],提示血尿酸升高可引起血小板过度激活,在冠心病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

纤溶功能紊乱也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研究发现PAI-1以活性形式分泌入血浆,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起抑制作用,从而使活性纤溶酶生成减少,导致纤维蛋白降解障碍,促进血栓形成[8]。

综上所述,血尿酸水平升高,可以引起血管内皮受损伤、激活血小板、影响凝血及纤溶功能,从而引起冠心病的发生。因此,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重视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应该成为冠心病预防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88例住院患者分为正常组(CO)、稳定型心绞痛组(SA)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组。比较3组患者的血尿酸和凝血功能检测值,分析血尿酸升高与凝血的关联性。结果①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SA和AC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CS与SA无差异(P>0.05);②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SA和AC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CS高于SA(P<0.05);③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SA和AC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S与SA无差异(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vWF、PAI-1、GMP-140与血尿酸相关。结论血尿酸升高可通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激活血小板、改变凝血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关键词:冠心病,血尿酸,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1]VIGNA GB,BOLZAN M,RORNAGNONI F,et al.Lipids and other risk factors selected by determinant analy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upraaortic and peripheral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5,85:200-205.

[2]ANKER SD,DOEHNER W,RAUCHHAUS M,et al.Uric acid and surviva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metabolic,functional,and hemodynamic staging[J].Circulation,2003,107(15):1991-1997.

[3]WEIR CJ,MUIR SW,WALTERS MR,et al.Serum urate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 and future vascular events after acute stroke[J].Stroke,2003,34(8):1951-1956.

[4]FORESTI R,SARATHCHANDRA P,CLARK JE,et al.Perox-ynitrite induces heam oxygenasel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a link to apoptosis[J].Biochem J,2004:729-736.

[5]KEAN RB,SPITSIN SV,MIKHEEVA T,et al.The peroxynitrite scavenger uric acid prevents inflammatory cell invasion in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though maintenance of blood-central nerous system barrier interi-ty[J].J Immunol,2000,165:6511-6518.

[6]CATINELLA S,PELIZZI N,MARSILIO R,et al.Determination of purine compounds in carotid artery plaqu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rtrometry[J].J Mass Spectrom,2002,36:441-442.

[7]FURIE B,FURIE BC.P-Selectin induction of tissue factor biosynthesis and expression[J].Haemostasis,2003,26(suppll):60.

篇2: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关键词】 心力衰竭;血尿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左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近年来,随着对心衰发病机制深入研究,认识到心衰时除了血流动力学改变外,还伴随一系列神经-体液因素的紊乱,导致心肌重构,心肌细胞损伤、凋亡、心肌间质纤维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在血清学上表现出来。本文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相关性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入院的CHF患者200例,心衰诊断根据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男性124例,女性86例,年龄53-94岁,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NYHAⅡ级60例;B组NYHA Ⅲ级62例;C组NYHA Ⅳ级78例。其中冠心病124例、高血压心脏病7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所选病例均排除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原发性痛风等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血清尿酸浓度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测定;BN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s-CRP检测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入院后1-2d内行心脏超声检查。用二维多普勒超声评价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因素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因素采用多元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血尿酸浓度随心功能的级数升高而升高,不同心功能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患者BNP、hs-CRP水平比较:心衰组血浆UA、BNP、hs-CPR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人体尿酸来源于体内合成的嘌呤类物质,通过黄嘌呤脱氢酶和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形成最终代谢物。本研究表明,患者血尿酸水平随着心功能不全分级增高而增高,差异有明显显著性,心功能越差,血尿酸水平越高,血尿酸水平与心衰程度成正相关,与许多文献报道相一致[1-2],可作为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慢性心衰患者应常规检测血尿酸水平。心衰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机制,有文献报道[3-4],①心衰时最大氧摄取量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越高,尿酸生成越多;②随着心衰加重,心排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排泄减少,也会导致尿酸升高;③心衰时肠道管壁灌注不足时,通过肠道细菌分解和排除尿酸减少;④心衰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使肾血流改变,也导致血尿酸增高。

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产生,心脏室壁张力或容量负荷增加时,通过心壁应力的增加而引起BNP释放增加。BNP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抑制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作用的神经激素。本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力衰竭者,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用心衰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这是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5-6],临床上应用BNP协助诊断心衰,尤其对于无法或不适合进行超声心动检查的患者。

CRP是由肝脏产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特异和非特异性炎症刺激可使之显著升高。是一种炎症反应标志[7]。炎症因子在心衰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近年得到重视。本研究中,心衰组中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炎症因子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8],hs-CRP的产生可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激活凝血系统,使心功能恶化,可作为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血清标志物不断涌现,如半乳糖凝集素3、GDF-15等,在临床上加强了对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判断,指导并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0lexa P,Olexova M,Gonsorcik J,el a1.Uric acid a marker for system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Wien Klin Wochenschr,2002,114:211-215.

[2] Liu ZB.Studying the change of serum uric acid and renal function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Ningxia Med J,2006,28(8):574-575.

[3] Leyva G,Anker S,Swan JW,et a1.Serum uric acid as an index of impairesd oxida tive metabolis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Hcart J,1997,18:858-865.

[4] Tsutamoto T,Wada A,Maeda K.Angiotensin 2 type I receptor antagonist decease plasma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terleckin 6 and st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e[J].J Am Coll Cardiol,2000,35:714-716.

[5] Yamada T,Node K,Mine T,et a1.Long-term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neurohumoral activa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Am Heart J,2007,153(6):1055,el-e8.

[6] Arima H,Kubo M,Yonemoto K,et a1.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of Japanese:the Hisayama stud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7):1385-1391.

[7] 華新宇,张令令,杨庆堂,等.三七总皂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122.

篇3: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及门诊就医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0例,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60~80岁,平均(74.6±4.02)岁;病程3~6年,平均(4.6±1.2)年 ;受教育程度0~15年 ,平均 (7.6±2.2)年 。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将200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MMSE总分为21~< 27分)100例,痴呆组(MMSE总分< 21分)100例。 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60~80岁,平均(74.3±3.8)岁;受教育程度0~15年,平均(8.1±2.3)年。所有患者近期均未使用各种精神类药物,并排除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以及有脑卒中、药物滥用和长期酗酒等病史患者。 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高尿酸血症按照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3]:血尿酸男性≥ 417 μmol/L、女性≥ 357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

1.2.2认知功能障碍根据MMSE量表 , 最高得分为30分 , 分数在27~30分为正常 , 分数 < 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 。

1.3 方法

对200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病史询问,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测血压。 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空腹血糖(FPG)、尿酸,采用贝克曼自动生化分析测定仪测定上述生化指标,均严格按说明书规程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尿酸水平比较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与痴呆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 痴呆组血尿酸水平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2。

2.2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2.2.1单因素分析以是否患有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因变量,年龄、受教育程度、TG、TC、LDL-C、HDL-C、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饮酒史、吸烟史作为自变量,引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因素均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有关(P < 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 ,△P < 0.05

注: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2.2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TC、LDL-C、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与非高尿酸血症相比,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高2.944倍(P < 0.05);HDL-C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 见表4。

注 :TG: 三酰甘油 ;TC: 总胆固醇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精神病,是一种大脑进行性退化性疾病。 本病以大脑萎缩和变性为主,智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临床以痴呆为主要表现,本病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后,70岁以上较多见, 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男女比例为1.5∶2.1。 据报道,发达国家65岁以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是10%,而80岁以上可高达20%[4]。 阿尔茨海默病是迄今为止唯一可能预防或减缓恶化的痴呆类型。 虽然通过干预可能消除危险因素并有效预防其发生,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过度肥胖等潜在危险因素发生率较高,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阿尔茨海默病一旦发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因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所致脑损害的神经症状;二是与脑损害密切相关而引起的精神行为症状,且其发生率极高。 有报道显示,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70.5%,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率为65.0%[5]。

尿酸是人类嘌呤碱和核酸代谢的终产物,参与过氧化氮的代谢,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内源性过氧化氮、羟基、氧自由基、螯合转移铁等金属离子清除剂。 尿酸具有比抗坏血酸更显著地增强红细胞膜脂质抗氧化、防止细胞溶解凋亡作用。 当血尿酸水平降低时,机体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能力降低,过多的自由基可以通过氧化应激-氧自由基毒性作用损伤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因此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PD)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受教育水平、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而与年龄、H-Y分期和抑郁程度呈负相关。 血尿酸和认知功能减退之间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仍有待研究[6]。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氧化应激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血尿酸这一指标获取较为容易,但不具有特异性[7,8,9]。 多项研究表明 ,不同分期的PD患者血尿酸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尿酸不能作为评定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10,11,12]。 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肾功能等关系密切[13],机制可能与尿酸参与氧化应激、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参与血管炎性反应以及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等有关[14,15,16]。 尿酸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加速其发展。 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心血管事件有关[17,18,19]。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有较多的尿酸盐,在高尿酸情况下, 尿酸盐结晶与脂蛋白结合引起血管炎性反应,使血管内皮受损,可以通过增加血小板聚集性,促进冠脉血栓形成,导致氧化应激及氧自由基形成,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激活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导致心血管疾病[5,20,21]。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提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减少与氧化应激、氧自由基毒性作用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19]。 多巴胺在氧化代谢过程中能够形成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衍生物,并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氮及其他活性氧物质等。 氧自由基可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进而发生蛋白质氧化损伤和DNA氧化损伤,最终导致细胞变性坏死。有研究表明,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相关性[7,22,23,24,25]。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是长期过程 ,可能在临床前数十年即已开始[2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与痴呆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痴呆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血尿酸可能参与认知功能的发生、发展。 另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篇4: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血尿酸;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4-02

近年来,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有相关性,可能是影响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明确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塞预后的关系,笔者对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评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NIHSS及Barthel Index(BI)分值,其中NIHSS主要反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BI主要反映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分析血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全部来自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43例,女66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头CT或(和)头MRI影像学检查证实,均为发病后3 d内入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制定一般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2)性别:按男、女分别量化为1、2;(3)记录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卒中史。按既往病史的有、无分别量化为0、1;(4)血压:记录入院时水银柱血压计的实测值;(5)血尿酸:记录来院后次日空腹血尿酸值,同时记录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肌酐的数值;(6)病变部位、大小:按头CT和(或)MRI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记录。

1.2.2 血尿酸的测定 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晨抽空腹静脉血2 mL,使用美国雅培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血尿酸测定(尿酸酶法)。血尿酸的正常值为178~416 μmol/L。按血尿酸测定值将患者分为3组,即测定值>416 μmol/L为高血尿酸组,在正常范围为正常血尿酸组,<178μmol/L为低血尿酸组。

1.3 疗效评定

1.3.1 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评估(卒中严重程度)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2]进行评定,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所有入选者来院时即予第1次评分,出院时予第2次评分,死亡者出院时不评分。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采用Bathel Index评分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定,分值越高提示独立性越好。所有入选者来院时即予第1次评分,出院时予第2次评分,死亡者不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血尿酸组与正常血尿酸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尿酸水平与卒中预后的关系,所有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209例患者年龄最大91岁,最小32岁,平均(68.5±13.3)岁;男143例,女66例;血尿酸升高者64例,血尿酸正常者125例,血尿酸降低者20例。患者血尿酸水平范围为72.9~798.0 μmol/L,平均(349.9±125.7)μmol/L。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15例。至出院时血尿酸升高组58例,正常血尿酸组118例,低血尿酸组18例。

2.2 正常血尿酸组与高血尿酸组患者入院、出院时NIHSS评分及BI评分的比较

对正常血尿酸组与高血尿酸组患者入、出院时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出院时卒中严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入、出院时的B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血尿酸对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患者出院时B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出院时的BI评分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r=-1.227,OR=0.293,P=0.000),在校正了其他影响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即血尿酸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越差。

3 讨论

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发病年龄的提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关注血尿酸与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关系。目前,多数研究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预后呈负相关,即血尿酸水平越高,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越差。Weir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血尿酸水平是其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能预测将来的血管事件。血尿酸每升高0.1 mmol/L,不良预后的相对危险度增加0.78,独立于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他危险因素。Kim等[4]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显著增加卒中事件及死亡率,在校正了已知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等仍显示高尿酸血症与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尿酸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血尿酸水平越高,其预后越差,结果与上述研究报道一致,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尿酸水平可作为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但也有少数研究表明血尿酸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能改善其预后[5-6]。Chamorro等[5]的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尿酸每增加1 mg/dL(60 μmol/L),其良好预后提高12%。韩丽等[6]的研究也表明:血尿酸水平每减少1 μmol/L,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0.994。目前为止,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为:(1)高尿酸血症与异常脂蛋白代谢和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相互作用;(2)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7];(3)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4)脑梗死早期使血浆中抗氧化物浓度下降,削弱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综上所述,血尿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存在争议。今后仍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来明确血尿酸在急性脑血管病时所起的作用。血尿酸在何种范围内对人体最有利、卒中早期降低血尿酸的干预治疗能否让患者获益,也许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

[2] Kasner SE,Lueiano JM.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estimating the NIH stroke scale score from medical records[J].Stroke,1999,30:1534-1537.

[3] Weir CJ,Muir SW,Walters MR,et al.Serumurateas an independent pridictor of poor outcome and future events after acute stroke[J].Stroke,2003,34:1951-1956.

[4] Kim S Y,Guevara J P,Kim KM,et al.Hyperuricemia and risk of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thritis Rheum,2009,61:885-892.

[5] Chamorro A,Anna M,Plans,et al.Yin and Yang of ur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Stroke,2004,35:11-12.

[6] 韩丽,段俊丽.老年脑梗死患者部分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10):1025-1028.

[7] 李岩,赵冬.高尿酸血症与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06-909.

篇5: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诊治的500例门诊中老年体检者, 所有受试者均排除肾上腺皮质疾病、甲状腺疾病及服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影响血糖代谢的疾病和干扰因素, 本组受检者中男227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 (70.15±11.35) 岁, 女273例, 年龄58~83岁, 平均年龄 (70.46±11.83) 岁。

1.2 方法

采集3m L血液置入血清管中, 经水浴半小时后离心分离血清, 从而对血尿酸进行测定;同时采集2 m L血液加入有氟化钠的肝素抗凝管中, 然后进行离心, 将血浆分离出来以对血糖进行测定。本次试验中, 血尿酸测定采用Trinder法, 使用的试剂盒为上海科华-东菱公司生产, 血糖测定用己糖激酶法, 试验所用的试剂盒为上海申能-德赛公司生产。试验使用的仪器为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由检验科专业人员进行, 按照仪器使用说明及规范设定相关参数, 并在标本采集3 h内完成测定。同时以血糖为7.0 mmol/L为分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血尿酸水平超过0.41mmol/L则判定为高尿酸血症。 (同时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数据加以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 以±s表示计量资料, 比较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血尿酸与血糖之间联系密切;高血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为 (0.397±0.11) mmol/L, 高尿酸发生率为38%, 非高血糖组患者血尿酸均值为 (0.301±0.13) mmol/L, 高尿酸发生率为21%,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血尿酸患者的血糖水平为 (6.88±0.27) mmol/L, 非高血尿酸组患者血糖均值为 (6.01±0.377) mmol/L,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 大约有2/3以上的尿酸经肾脏排泄, 游离尿酸盐可自由从肾小球滤过, 但绝大部分都会被近曲小管重吸收, 而排出的尿酸主要由远端小管分泌。临床研究表明, 血尿酸浓度增高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尤其是与尿酸合成过多, 或排泄过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高尿酸血症会在多种疾病中均有表现, 常见的比如恶性肿瘤、肾脏疾病及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而高尿酸血症常与代谢性疾病并存, 如代谢综合征, 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元素之一, 与其他组成元素如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能存在互相因果、互相作用的关系。

本组患者按照彭聚宝, 以血尿酸水平超过0.41 mmol/L判定为高尿酸血症, 同时以血糖为6.1 mmol/L作为分界值。糖尿病患者的前期表现为高血糖,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指标及前期表现, 这两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近年来, 相关统计表明, 高尿酸血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也有持不同意见的研究者。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为 (0.397±0.11) mmol/L, 非高血糖组患者血尿酸均值为 (0.301±0.13) mmol/L,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高血尿酸患者的血糖水平为 (6.88±0.27) mmol/L, 非高血尿酸组患者血糖均值为 (6.01±0.37) mmol/L,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看出, 血尿酸与血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 血尿酸水平也随之升高, 同时, 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高血糖发生率也随之升高, 这一结论与国内研究者李娜在某团体健康体检人群中所作的血糖血尿酸关系探讨的结果相符合。目前临床上关于糖尿病和血尿酸水平关系研究的报道比较多, 李珊珊等[3]通过试验表明, 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要明显比非糖尿病患者低, 而李晓萍[4]则表明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要明显比非糖尿病患者高。通过本次研究,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主要是由于作者所选的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同有关。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 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血糖代谢的关系密切, 在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血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诊治的中老年体检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尿酸和血糖检测, 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受试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血尿酸水平和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血尿酸与血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高血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为 (0.397±0.11) mmol/L, 非高血糖组患者血尿酸均值为 (0.301±0.13) mmol/L,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血尿酸患者的血糖水平为 (6.88±0.27) mmol/L, 高血糖发生率为38%。非高血尿酸组患者血糖均值为 (6.01±0.37) mmol/L, 高血糖发生率为2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血糖代谢的关系密切, 在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

关键词: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血糖代谢,关系

参考文献

[1]徐建伟, 殷召雪, 施小明, 等.中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甘油三酯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7:562-565.

[2]崔文博, 李娜.老年体检人群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及代谢综合征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1:172-173.

篇6: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俗称“腔梗”)、脑白质疏松及脑微出血,腔梗主要是由于小动脉完全闭塞所致,而脑白质疏松(多见于Binswanger脑病)则主要由于不完全缺血引起。其他还包括伴有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淀粉样变性脑动脉病(CAA)。除了其他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外,低血压和不稳定性血压造成脑低灌流状态,也是脑小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则是明确病因之一。在西方国家,脑小血管病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25%左右;国内北京多家医院协作调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46%,因此,脑小血管病的重要性不亚于动脉粥样硬化。

近十多年的研究发现,脑小血管病与中风、认知及情感障碍、老化等诸多疾病密切相关。2006年国际卒中会议和欧洲卒中会议都提出了“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的论点,2008年世界中风日主题就是“小卒中,大问题”。脑小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减退,包括信息处理速度减慢、语言流利程度下降、有效而持续的注意力减退、延迟自由回忆能力下降等。不同的脑小血管病变,其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各有特点。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除了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外,还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可累及记忆、语言、执行功能及信息处理速度等不同认知领域,主要与受损部位相关。有学者认为在腔隙性脑梗患者中,特别是临床表现为轻偏瘫等不典型的腔隙综合征患者,多存在认知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执行能力下降。脑小血管病引起单纯的皮层梗死或是皮层下梗死,会引起记忆力下降;而皮层下的病变导致执行功能下降和信息处理速度的减慢。记忆功能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部位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影响记忆力,尤其是丘脑的腔梗。目前临床上除了危险因素的控制外,主要用抗血小板来治疗腔梗,另外,神经保护剂及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

Binswanger脑病临床上突出表现为高血压和渐进性智能损害。既往认为该病为罕见病,随着CT、MRI的普及,近年来人们对这一疾病有了更新的认识。患者多为中老年起病,呈慢性进展性病程,且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影像上存在白质疏松的表现,临床表现为痴呆并伴有局灶性脑血管损伤。该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律不齐等;改善脑细胞功能,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认知功能,抗抑郁焦虑治疗等也有一定疗效。

伴发白质脑病和皮质下梗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非淀粉样变性、非动脉硬化性的家族遗传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性或阶梯样发展的智能减退,精神异常。本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患者预后差,平均死亡年龄为55 (±11)岁,多死亡于发病后的20年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进行对症处理。随着NOTCH3基因突变引起本病的确切机制被发现,特异性的基因治疗有可能实现。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造成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自发性皮层-皮层下脑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可分为遗传和散发两种形式,以散发型多见。但由于很多病人无症状, CAA依然未被充分认识。CAA是老年人原发性、非外伤性、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年龄相关认知损害的重要原因。CAA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急剧上升。同时,CAA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血管病理改变的主要表现,在认知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上还会见到急性的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和中枢神经系统非炎症性血管病,例如结缔组织病、sneddon综合征及高血压脑病等。

篇7: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血尿酸,高尿酸血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增加,HUA的患病率也明显增高,与其相关的痛风、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相应增加,已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一些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尿酸升高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1,2],HUA可能通过炎性因子引起血管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3]。血尿酸的轻度升高可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近年的研究发现HUA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HUA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并为老年脑梗死伴HUA的临床治疗提供某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6年2月~2008年2月住院患者244例,其中脑梗死组128例,男110例,女18例,年龄76~89(82.2±7.3)岁,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于发病后48h内确诊。其中合并高血压46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33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4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13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22例。非脑梗死组116例,男98例,女18例,年龄78~90(83.4±6.6)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57例,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胆石症)48例,其他疾病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抽取晨间空腹血3ml,分离血清,3h内完成检测。采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诊断标准

脑梗死: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HUA:1980年全国正常人血清尿酸水平调查:均值男≥420umol/L,女≥360 umol/L。绝经后女性血尿酸水平接近男性,本组均为老年人,且女性例数少,故男女标准均取≥420umol/L。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人体质量指数间无统计学意义前提下,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及HUA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血尿酸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有密切关系。见表1,表2。

两组对照,P<0.01

两组对照,P<0.01

3 讨论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类化合物代谢的最终产物,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老年患者由于肾动脉硬化,肾血管阻力升高,有效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更易出现HUA[4]。本组检出率与文献[5]报道一致。

血尿酸曾被认为是一种没有生理意义的嘌呤代谢产物(痛风除外),在临床工作中仅在痛风发作时才予以重视,而不注意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本组研究提示,老年脑梗死组在HUA检出率及血尿酸水平均高于老年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年研究发现,HUA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6],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总死亡率等呈正相关,并且具有独立性[7,8]。

近来研究发现[9,10],HUA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1)HUA时,尿酸结晶易析出,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2)HUA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或过氧化;(3)尿酸能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栓形成早期促使血小板形成,同时尿酸盐结晶可激活血小板,HUA可增加动脉栓塞的可能;(4)HUA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个标志,常合并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质紊乱,尿酸可能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致动脉粥样硬化;(5)氧自由基可使低密度脂蛋白发生过氧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致动脉硬化;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使脂质容易进入内皮细胞并激活内皮细胞,后者释放内皮素、表达黏附因子,促进粥样斑块形成;氧自由基还可激活单核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炎性因子、趋化因子等,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内膜增生、内皮细胞脱落和血小板黏附,形成不可逆斑块和血栓;(6)HUA与老年、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相关联,这些疾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肾脏对尿酸的清除率,继发血尿酸升高。

我们的研究表明,HUA不仅能引起痛风发作,而且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关系,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脑梗死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均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所以,我们要象重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一样重视HUA,每年定期检测血尿酸,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HUA。对已存在HUA者,提倡合理科学的饮食,少进食高嘌呤食物及酒类饮料,戒除暴饮暴食,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降低血脂等。对控制饮食不能达到血尿酸降低者,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减少血尿酸的生成、促进血尿酸的排泄,从而减少动脉硬化,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un Y,Lin CH,Lu CJ,et al.Carotid atherosclerosis,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risk factors-an analysis of1781asymptomatic subjects in Taiwan[J].Atherosclerosis,2002,164:89.

[2]张兴平,陈庆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重庆医学,2004,33(1):35.

[3]曹雪霞,王立.血尿酸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及相关因子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3):182.

[4]林绍华,梁若玲,周润圻.不同年龄组高尿酸血症临床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6):498-499.

[5]蒋光荣,郑恒,邵少慰.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1673-1675.

[6]Ishizaka N,Ishizaka Y,Toda 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Japanese individuals[J].Artt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2005,25:1038.

[7]Fang J,Alderman M H.Serum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the NHANES I epidemiologic follow-up study,1971-1992.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JAMA,2000,283:2404.

[8]Zhou H D,Wang Y J,Li J C,et al.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three months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the Chongqing stroke study[J].Neuroepidemiology,2005,24(1~2):87.

[9]陈予新.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关系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4,6(4):51-52.

篇8: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尿酸研究进展解读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尿酸;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21-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ZHOU Huichao1  ZHANG Lei1,2  LIU Chuanmei2  WANG Youqiang1  WANG Yujie1  

SUN Lanfang1  DONG Yanhu1,2

1.Weifang Medical College of 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42,China;2.Qingdao Endocrine and Diabetes Hospital, 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nd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rate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 hyperuricemi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vated uric acid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503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high uric acid group and the normal uric acid group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We detected blood pressure,anthropometric indexes,glaciated hemoglobin, lipids,serum uric acid, serum creatinine and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rate,calcul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with a simplified diet kidney disease formula and compared the data.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macroalbuminuria in the high uric acid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uric acid group(P<0.05).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patients without proteinuria,with microalbuminuria or macroalbuminuria in the high uric acid group have decreas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P<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high uric acid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will predict a decline in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Serum uric acid;Diabetic nephropathy

近年來糖尿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肾脏并发症发病率也逐渐升高。虽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部分病变可以逆转,但总的来说DN是一个不易逆转、逐渐进展的疾病过程。因此,研究DN的潜在发病机制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尿酸为嘌呤代谢终产物,国际上将男性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420µmol/L,女性SUA>357µmmol/L且无痛风发作定义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有关高血尿酸(high uric acid,HUA)与T2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较为成熟[1],但HUA与T2DM肾脏病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T2DM患者SUA与DN相关评价指标的关系,探讨HUA与DN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糖尿病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93例,其中男269例,女324例;年龄34~79岁,平均(61.20±9.93)岁;平均病程(9.47±6.2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WHO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并均已排除以下疾病或状态:(1)1型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应激、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3)痛风、其他内分泌疾病患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4)3月内有利尿剂、激素等药物应用史。根据SUA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HUA组和非HUA(normal uric acid group,non-HUA)组。其中HUA组290例(男130例,女160例),non-HUA组303例(男139例,女164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当天由经专业培训的护士测量身高(H)、体重(W)、腰围(WC)、臀围(H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及腰臀比(WHR),次日晨抽取隔夜空腹静脉血测糖化血红蛋白(glaciated hemoglobin,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指标,根据简化的肾脏疾病饮食控制(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率过滤(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在无剧烈运动状态下连续采集24 h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rate,UAER),UAER<20 μg/min即为无蛋白尿阶段,UAER为20~200 μg/min即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阶段,UAER>200 μg/min即为大量白蛋白尿(macroalbuminuria,MAA)阶段。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压均采用标准方法测量,临床生化指标测定及质量控制均在笔者所在医院生化试验室完成。HbA1C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法(美国伯乐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BIO-RAD 试剂)测定。UAER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比较采用x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HUA等部分指标与GFR相关性。显著性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UA组与non-HUA组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相比,HUA组患者病程较长(P<0.05),SBP、BMI、HbA1C及TG水平均高于non-HUA组(P<0.05),HDL-C水平低于non-HUA组(P<0.05)。两组间DBP、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HUA与non-HUA组的DN相关指标比较

HUA组MA患病率为27.93%,MAA患病率为15.52%。non-HUA组MA患病率为26.07%,MAA患病率为3.63%。HUA组MAA患病率明显高于non-HU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UA组与non-HUA组相比,无蛋白尿患者、MA患者、MAA患者的GFR均低于non-HUA组(P<0.05)。见表3。

3 讨论

HUA作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组分之一,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其他MS组分均相关[3],且为2型糖

表3  两组GFR比较[n(%)]

项目患病情况GFR(%)

HUA组无蛋白尿164(56.55)59.27±17.42

MA 81(27.93)54.82±21.35

MAA 45(15.52)36.03±19.57

非HUA组无蛋白尿213(70.30)72.02±17.87

MA 79(26.07)67.57±19.31

MAA11(3.63)70.06±23.44

尿病发病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发现HUA组SBP、BMI、HbA1C水平较高,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Kosugi T等[5]发现糖尿病小鼠服用别嘌呤醇后,不但SUA水平下降,UAER也有改善,他们认为血尿酸水平升高,体内细胞内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增加,炎症细胞增多,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功能一旦出现障碍,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自身舒缩功能失调,肾小球内压升高,最终引起肾小球高灌注等早期病理生理改变。由于HUA组患者病程长于non-HUA组,该组无蛋白尿患者GFR未升高,反而出现下降,且低于non-HUA组,这与Rosolowsky等[6]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高尿酸与肾功能下降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最近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7],HUA自始至终与肾脏损害相关,尤其与后期持续MAA显著相关,本研究同样发现HUA组MAA患病率显著高于non-HUA组。

DN的发生与进展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遗传易感性、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增多等多个因素有关。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早期病变指标GFR与年龄、病程负相关,与HbA1C、SUA正相关。校正年龄、病程、HbA1C后,SUA与GFR仍高度相关。Hovind P等[7]发现SUA与DN的MAA阶段显著相关,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并未改变这种相关性。HUA究竟是DN的致病因子还是DN的标志物,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啮齿类动物试验[8]已经证实SUA在DN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這一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发现HUA组患者无蛋白尿阶段GFR就已经下降,MA阶段GFR进一步下降,且显著低于正常组,但MA患病率与non-HU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本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SUA为DN标志物这一论点,要阐明SUA在DN发生及进展的作用还需要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

表1  两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项目n年龄(岁)病程(年)BMI(kg/m2)WHRSBP

(mm Hg)DBP

(mm Hg)

男女男女

HUA组29061.72±9.9410.23±6.4327.72±3.2327.58±3.760.95±0.060.91±0.08141.08±20.7382.59±10.42

非HUA组30360.70±9.928.74±5.9426.23±3.3025.61±3.670.94±0.060.91±0.08137.27±19.7683.65±10.13

表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项目nHbAlC(%)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

HUA组2908.17±1.685.24±1.312.21±1.811.39±0.292.90±0.94

非HUA组3037.91±1.585.22±1.101.82±1.671.48±0.312.84±0.91

[参考文献]

[1] Zoppini G,Targher G,Negri C,et al.Elevated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dependently predict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are,2009,32(9):1716-1720.

[2] WHO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termediate hyperglycemia:report of a WHO/IDF consultation[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

[3] Johnson RJ,Gaucher EA,Sautin YY,et al.The planetary biology of ascorbate and uric aci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pidemic of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Med Hypotheses,2008,71(1):22-31.

[4] S. Kodama,K. Saito,Y. Yachi,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9,32(9):1737-1742.

[5] Kosugi T,Nakayama T,Heinig M,et al.Effect of lowering uric acid on renal disease in the type 2 diabetic db/db mice[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9,297:481-488.

[6] Rosolowsky ET,Ficociello LH,Maselli NJ,et al.High-normal serum uric acid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glomerular ltration rate in nonproteinuric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Clin J Am Soc Nephrol,2008,3:706-713.

[7] Hovind P,Rossing P,Tarnow L,et al.Serum uric acid as a predictor for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1 diabetes:an inception cohort study[J].Diabetes,2009,58:1668-1671.

[8] Feig DI, Kang DH, Johnson RJ.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N Engl J Med, 2008, 359:1811-1821.

上一篇:中班科学玩泥沙下一篇:我的补习班老师350字暑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