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

2024-05-26

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共12篇)

篇1: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

酶与ATP课前自主预习案

考纲考情——定考向

[最新考纲]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高频考点]1.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定达成[生命观念]

通过比较酶与激素等物质的异同,类比归纳出具有专一性的物质,建立起辩证统一和普遍联系的观念;通过分析ATP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起生命的物质与能量观和普遍联系的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与酶有关的曲线,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生物学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分析ATP的合成、利用过程培养对问题进行推理,并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1.酶的本质和作用

[巧学助记] 巧记酶的“二、一、一、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过程:

(2)变量分析:

知识点二 酶的特性

知识点三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巧记ATP结构的“一、二、三”

2.类比助记不同化合物中的“A”

物质结构

物质名称

A的含义

ATP

腺苷(腺嘌呤+核糖)

核苷酸

腺嘌呤

DN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RNA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共同点:所有“A”都含有腺嘌呤

3.归纳记忆能源与能源物质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连一连

1.酶化学本质的探索历程(连线)

2.酶的特性和原理(连线)

二、判一判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P79—控制变量)()

2.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它为过氧化氢分解提供能量。(P80—正文)()

3.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了脲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P81—资料分析)()

4.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目前已有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DNA报道。(P82—拓展题2)()

5.凡是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其本质为有机物,其中大多数是蛋白质。(P83—正文)()

6.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P83—学科交叉)()

7.目前已发现的酶有4

000多种,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反应。(P83—相关信息)()

8.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

℃之间,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P85—小字)()

9.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

℃)下保存的原因是0

℃左右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其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恢复其活性。(P85—小字)()

10.溶菌酶可以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基本直接来自于生物体。(P87—科学、技术、社会)()

11.ATP含量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这种转化机制是细胞共性。(P89—正文)()

12.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P89—小字)()

13.放能反应伴随着ATP的生成,吸能反应伴随着ATP的水解。(P89—正文)()

三、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必修1

P78“问题探讨”改编]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而没有化学性消化

B.该实验的推论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C.欲证明相关推论可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D.胃内的化学物质只能在胃内发挥“分解肉块”的作用,若该物质提取出来,则不能将肉块分解

2.必修1

P90“思考与讨论”:

如果把糖类和脂肪比作大额支票,ATP则相当于现金,这种比喻________(填“有”或“无”)道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1.蛋白质 RNA 细胞核 生物催化作用 活化能

2.(1)小、少、慢 大、多、快(2)无机催化剂(FeCl3)和过氧化氢酶 产生气泡数目多少 温度 新鲜程度

【知识点二】

高效性 专一性 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活性

【知识点三】

C、H、O、N、P 腺苷 磷酸基团 高能磷酸键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ADP+Pi+能量ATP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连一连

1.2.二、判一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议一议

1.解析:胃内的化学物质中含胃蛋白酶,即使在体外,也能将肉块分解。

答案:D

2.答案:有 糖类和脂肪分子中能量多而且很稳定,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这些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成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

篇2: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

语句:

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

(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 :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

篇3: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

一、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就自然科学而言, 学科之间是彼此相通的, 在思维模式上彼此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如果借鉴得当,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题1 (2012年绍兴二模) 图1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 (2) 状态时, 钾离子通道关闭, 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处于 (3) 与 (4) 之间的轴突膜, 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在题1中, 学生往往会把题中的图形和某一点的动作电位的图形 (如图2) 相混淆, 思维定势地认为 (2) 为去极化过程, (4) 为复极化过程, 从而错选了选项A。但实际上, 本题图1中的横坐标为轴突膜上的不同位点, 而图2中的横坐标则为时间。发现了两图横坐标的差异后, 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此题中的玄机。这时, 笔者提醒道:“图1中的图形是不是很像物理学中的机械波的波形?”这么一来,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图1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好比是从左往右传播的机械波。机械波 (横波) 在传播过程中, 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的简谐振动, 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而图1的轴突膜上的每一个位点也不随着兴奋的传导而前进, 每一个位点也是都只发生电位的变化。把物理学中机械波的知识迁移到本题中,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图1中 (2) 为复极化过程, (4) 为去极化过程。因此, 题1的答案应该为B。

二、联系生活的知识迁移

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千丝万缕, 生物学科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遇到新情境时, 联系生活往往能化繁为简。

题2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3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 (小盆不透光) , 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 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 (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A.顶芽坼, 根坨B.顶芽坼, 根坻

C.顶芽坭, 根坨D.顶芽坭, 根坻

题2乍一看是单侧光照射和旋转类结合的题目, 但仔细一分析就知道此时单侧光对幼苗的照射已随着转盘转动而相互抵消, 故此题相当于只是单纯的旋转类题目。那么, 转盘旋转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发生怎样的不均匀分布呢?联系生活经验, 下雨天时旋转伞柄, 水珠会“飞”出去。由此可知, 转盘转动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朝圆盘外侧运动, 使得外侧生长素浓度较高, 内侧 (近圆心处) 生长素浓度较低。该题就转化成了学生所熟悉的“幼苗横置类”题目。“幼苗横置类”题目中的重力因素引起了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而此题是圆盘旋转引起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完全属于一个类型。分析至此, 学生不难选出D这个正确答案。

另外, 结合题1, 怎样帮助学生区分图1和图2?笔者认为, 也可以打一个贴近生活的比方。如果把图1比作是多点在某一时刻的集体照, 那么图2就是某一点在数毫秒 (一个动作电位所经历的时间) 内的一段视频。用如此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复杂的情境, 使笔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地方还很多。比如, 为了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组”这一概念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来列举生活中可以类比为“染色体组”的事物。学生想出了不少很好的类比, 如:扑克牌 (除去“大王”和“小王”) 可以看作四个染色体组;十二生肖邮票可以看作一个染色体组。还有学生认为中国象棋可以看作两个染色体组, 但立马被其他同学否定了, 因为中国象棋中的某一方有相同的棋子 (如5个“兵”) , 不符合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必须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特点。

三、模块间的知识迁移

先来看一道习题。

题3假定某生物细胞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将2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 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 (细胞分裂同步进行) 。某时刻测定细胞的总数目为1600个, 在这1600个细胞中, 含15N放射性的细胞个数为

A.900个B.800个

C.700个D.400个

绝大多数学生遇到本题时, 显得摸不着头绪, 不知从何切入。本题看似是一道关于两个DNA“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 但用到的思维模式却完全是和“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的计算是相通的。现对本题解析如下:

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到14N的环境中培养后, 形成了1600个细胞。而最初有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00×2×2=800条, 经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后最终分布在800个DNA分子中。也就是说在最终形成的1600个细胞中, 共有3200个DNA分子, 其中含有15N为800个, 占1/4;不含15N的占3/4。已知每个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即有两个DNA分子。故在这1600个细胞中, 两个DNA分子均不含15N的概率为:3/4×3/4=9/16, 而含15N放射性的细胞则占7/16, 细胞个数为700个, 应选C。

题3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不甚熟悉。但对于“一对皆为白化病携带者的双亲, 连续生两个孩子皆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情境, 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口算即可得出答案:3/4×3/4=9/16。把“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计算的思维模式迁移到“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中来, 使得题3的难度一下子降低了许多, 学生也豁然开朗。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总结, 多加引导, 让学生多多进行模块间知识迁移的训练和思考。

四、图形间的知识迁移

题4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 浸入一定量纯水中, 每隔一段时间, 取出一小片菜叶, 测定其细胞液浓度, 将结果绘制成如图4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细胞吸水, 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本题参考答案为D。而有不少学生因为将本题的图4和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大小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混为一谈, 从而错选了C选项。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只关注图像的形状, 却没有抓住图形的真正含义。图4中横坐标为浸入纯水时间, 纵坐标为细胞液浓度, 而非液泡大小。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的是该时刻细胞液浓度的变化速率。B点斜率为0, 即在B点所处时刻细胞液浓度变化速率为0。结合该题情境, 可进一步解读为B点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有机农药的速率。那么AB段则为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农药速率, BC段为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农药速率。故B、C选项错, 此题只能选D。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 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同的图表之间是有着联系的。例如对题4中的图4曲线的分析方法, 其实就类似于对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 (如图5) 的分析。图5曲线中每一点斜率的含义为该时刻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速率, 即该时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由图可知, D点和G点, 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 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D段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0, 则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DG段反之。可见, 图4和图5虽然是不同的图形, 但分析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在这类图形题中, 我们关注的是曲线上每点的斜率的生物学含义。图5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形式, 而图4则不大常见。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 注意图形间的知识迁移, 相信学生在碰到诸如图4这样的新情境时, 一定能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类似的图形除了上述两例之外, 还有必修3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则为该时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故在“S”形曲线中,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种群数量K/2时。因此, 渔民捕捞鱼塘中的鱼, 应捕捞到种群数量K/2为止。

上述四例集中考查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一方面。所谓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 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

篇4: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物;一轮复习;教学策略

在高三生物总复习中,一轮复习是重点,它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生物一轮复习有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具备既强化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使命的特点。因此,针对生物一轮复习的特点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高三生物教师必需要做的事情。

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复习和基础能力培养,具体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及知识网的构建。[1]因此在复习中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基础知识梳理,即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并查漏补缺;二是单元知识整合,即以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线索,构建单元基础知识体系;三是单元能力过关,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联系重点、热点并行的训练和考核;四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在生物一轮复习中采用以下具体方法策略。

一、把握高考方向

首先,《课程标准》是高考复习的依据,所以需要深入研究,正确领会其精神。全面把握课标教材的结构体系,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正文、正题。高考不但注重考查知识覆盖面,而且十分注重考查课标教材自身固有的结构体系,“问题探讨”、“本节聚焦”、“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注释、图表,甚至章首页内容都可能被用来作为高考命题的素材和载体。复习必须全面关注和利用好教材所反映的所有结构信息。

其次。要知晓高考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内容和顺序,应成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的顺序。要严格按照掌握程度的Ⅰ类和Ⅱ类要求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二、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命脉,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复习效益。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往“深”处想,往“熟”里练,在“活”中悟,尽量把旧知识讲出新意来。首先,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通过比较、串联、联想、知识迁移、变式训练等方法,利用复习课的优势,设法把零散的知识处于某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之下,建立知识网络。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注意授课的遗漏之处以及处理欠妥当的地方,需要重新挖掘的地方,即使复习同一内容,也应变换不同的复习方法,给学生新鲜感,对于教材的基本内容要求当堂掌握,当堂落实。尤其要认真讲解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及怎样用这些知识解答高考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第三,要吃透学生,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发现和弥补知识盲点,减少漏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点讲解重点、难点,解题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有提高,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落实教学常规

要提高教育和教学成绩,落实教学常规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切实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和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多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集体备课制度是提高高三教学成绩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开拓教学思路,从而取得学科成绩大面积丰收。

其次,落实单元过关考试制度。单元过关考试是检验和巩固生物一轮复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单元过关考试要过“三关”,即“命题关”、“考试关”、“阅卷讲评关”。“命题关”是针对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命制的,试题的难度系数应控制0.8,保证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如果难度太大,学生的得分率太低,一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使教师摸不到实底,违背了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另外,最好模拟题就是高考试题。研究它、挖掘它的思想性,能够举一反三,成为一轮复习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关”是按高考各科考试时间比例的要求限时认真组织考试,我校每周进行一次周测,此举旨在考查学生复习结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以及对考试时间的把握,使学生提前适应高考。“阅卷讲评关”要求备课组集体阅卷,评分标准统一。便于老师及时查漏补缺,以便更有效的开展下一步的复习计划。阅卷完毕,针对考试情况进行重、难点讲评,并进行相关的变式训练,且要求学生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整理加深对这些题目的掌握。

第三,落实作业和批改制度。做作业是生物一轮复习的重要形式,课后一定要加强练习和巩固,教师要编纂和精选与复习内容配套的习题,且作业量要适当,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批改要及时,一定要全批全改,课中要精讲作业,通过共性问题的讲解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最后高考是通过解题能力的比拼来决定胜负的。因此,搞好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二轮、三轮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满怀信心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1]张树虎.巧用生物习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011(10):71-73

篇5: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

1.[2021·四川眉山市调考题]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没有外界因素诱导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有丝分裂间期易发生基因突变

C.体细胞中的突变基因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D.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改变

2.果蝇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改变,其结果是()

A.所属基因变成其等位基因

B.DNA内部的碱基配对原则改变

C.此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

D.此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

3.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某基因模板链的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CCGCTAACG→CCGCGAACG,那么黄色短杆菌将发生的变化和结果是(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天冬氨酸—GAU、GAC;丙氨酸—GCA、GCU、GCC、GCG)()

A.基因突变,性状改变

B.基因突变,性状没有改变

C.染色体结构改变,性状没有改变

D.染色体数目改变,性状改变

4.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植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5.链霉素能与原核生物核糖体上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止了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现有一种细菌,其S蛋白上有一个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导致S蛋白不能与链霉素结合。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链霉素是抗此种细菌的特效药

B.链霉素能诱导细菌S蛋白基因发生相应的突变

C.该细菌内S蛋白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

D.该细菌S蛋白基因可能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

6.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子代个体

C.YyRr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杂合高茎与矮茎豌豆测交的后代有高茎和矮茎

7.子代不同于亲代的性状,主要来自基因重组,下列图解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

C.③⑥

D.④⑤

8.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①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②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③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④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21·湖北荆州质检]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体内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同胞兄妹之间遗传上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造成的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为基因重组而出现基因型为AA、Aa、aa的后代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10.[2021·吉林长白山质量监测]杰弗理C·霍尔等人因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中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改变生物的性状

B.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

C.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D.科学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周期基因的变化

11.[2021·百校联盟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不同基因型的T2噬菌体能够使大肠杆菌出现不同的菌斑。将野生型T2噬菌体(h+

r+)和突变型T2噬菌体(hr)混合,并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检测到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菌斑类型

小噬菌斑、半透明

大噬菌斑、透明

大噬菌斑、透明

小噬菌斑、透明

对应基因型

h+r+

hr

h+r

hr+

A.T2噬菌体基因经逆转录整合到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上

B.基因h+

/h在T2噬菌体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分离定律

C.h+

r+和hr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D.自然界中突变型T2噬菌体是由野生型发生基因突变得到的12.[2021·四川雅安高三月考]下图为某细胞一个DNA片段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DNA片段中含有3个起始密码子

B.若片段中a基因整体缺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若c中碱基对发生改变,则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D.在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13.[2021·陕西省渭南一中高三调研]某XY型性别决定的野生型植物不抗除草剂(4­Bu),甲组研究者对多株该植物进行辐射处理,然后让其随机传粉,在后代中筛选出甲品系抗4­Bu的雌、雄植株各一株(F1),将F1杂交后,发现F2中约有1/4的个体不具有抗4­Bu的特性,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约各占一半的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判定: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其理由是:如果抗4­Bu的相

关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研究者通过用化学药剂处理该野生型植物,得到了乙品系抗4­Bu的植株,同时确定了相关基因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与A、a基因是独立遗传关系。甲、乙组研究者合作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

组别

抗4­Bu亲本来源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雄株

雌株

乙品系

乙品系

抗4­Bu:不抗4­Bu=2:1

甲品系

乙品系

抗4­Bu:不抗4­Bu=3:1

①对丙组实验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丁组的子代中含有两种抗4­Bu基因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请用分数表示)。

14.[2021·甘肃省张掖一中高三模拟]某多年生植物(2N=10),茎的高度由一对等位基因(E和e)控制。研究发现:茎的高度与显性基因E的个数有关(EE为高秆、Ee为中秆、ee为矮秆),并且染色体缺失会引起花粉不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粉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育种工作者将一正常纯合高秆植株(甲)在花蕾期用γ射线照射后,让其自交,发现子代有几株中秆植株(乙),其他均为高秆植株。子代植株(乙)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假设:

假设一:仅由环境因素引起;

假设二:γ射线照射植株(甲)导致其发生了隐性突变;

假设三:γ射线照射植株(甲)导致一个染色体上含有显性基因的片段丢失。

①γ射线照射花蕾期的植株(甲)后,植株叶芽细胞和生殖细胞均发生了突变,但在自然条件下,叶芽细胞突变对子代的性状几乎无影响,其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欲确定哪个假设正确,进行如下实验:

将中秆植株(乙)在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请你预测可能的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A

4.B

5.C

6.C

7.D

8.A

9.C

10.D

11.A

12.B

13.(1)均抗4­Bu的雌、雄植株(F1)杂交后代(F2)中约有1/4的个体不抗4­Bu(说明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F2中抗4­Bu植株中雌株应该占2/3,而不是1/2(或答“F2中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2:1,而不是1:1”)

(2)①B基因纯合致死 ②1/4

14.(1)5

(2)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

②若子代性状全为高秆,则假设一正确;

若子代性状高秆:中秆:矮秆=1:2:1,则假设二正确;

篇6:生物高三一轮教学反思

第一轮复习是把各种原来的已经教给了学生,而现在可能被遗忘的东西重新唤醒并加深理解,其中存在一个个体差异的问题,即可能这个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熟悉的,也可能那个学生对那方面的知识是熟悉的。如果平铺直叙的课堂很难让每一个学生提高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但如果设置不同的问题,就相当于带着学生再看相同的风景时,看的方式改变了,看的顺序改变了,看的深度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就不同了。

在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设置的问题跨度大,从简单到复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兴趣,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的进程,实现一轮复习的目标。

例如在复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说单侧光引起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怎样证明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呢?”“胚芽鞘具体生长的部位怎样确定呢?”“为什么胚芽鞘向光侧比背光生长的快些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吗?”“为什么取名为生长素呢?”“生长素从什么部位产生又运往哪些部位怎么运输到的呢”“生长素和植物激素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分层次的问题串,让学生回顾课本中的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运用这样的顺序再次从科学家当年的方法来探索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掌握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等相关知识。

要用问题串,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最大的难处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应当在“运用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或评价问题”的层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问题的问答,学生需要在脑海里迅速地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给予指导,提示和帮助。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⑴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科学史中事实的叙述来设置问题的情境;⑶借助于各种模型或构建模型,显示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⑷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⑺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⑻通过“开放式“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篇7: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规划

根据高三生物考纲的要求,建议考生复习时应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突出对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掌握。尤其是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抓住高三生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突破课本的知识点。其实每道试题都不外乎是某些知识点的体现,同学们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逐个突破。

以试题为中心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提醒考生,高三生物复习时一要以试题训练为中心,从试题的解答中去突破知识点和落实考点,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可以这么说,不以试题训练为中心的复习和学习都是失败的。

以能力提高为重点

理综生物试题量少,所以在题目的设计上,更多地突出学科内知识综合迁移。这可加大考查的知识面,同时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以及完成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此,考生要进行必要的高三生物训练,梳理知识、归类题型、提高能力,同时应反对突击式、填鸭式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而应按照考试说明为指导,按照考试的标准要求,去提高各种能力和基本素质。

做到“不二错”

篇8:高三一轮生物酶与atp

1. 加强教学研究, 优化活动单子

备课要在吃透课标、大纲、考纲、教材的前提下, 编写好活动单。活动单活动设计的几点原则如下:

(1) 可操作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就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单中活动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要注明完成活动的步骤:阅读课本哪些文字;思考什么问题;先自主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间多长;形成怎样的文字成果 (提纲或完整表述) 等。设计明确, 就可减少时间消耗, 无形中学生活动时间增加,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2) 层次性。因为是复习课, 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常都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彼此有何联系”“如何运用”等基本问题, 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过程中内化、活化基础知识, 在过程中体悟、形成学科思想, 在过程中摸索、总结学习方法, 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一课时设计的活动不宜过多, 3~4 个为宜, 活动之间呈递进性,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 整体性。一轮复习中每课或每个单元的复习任务, 尽可能整体设计, 让学生明确主题, 把握整体结构。比如:必修二第六单元结束时必须进行整体设计, 可以设计表格,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间的关系。

(4) 趣味性。可以采用示意图、表格、文字材料、漫画等材料。形式的多样让学生消除对一种形式的疲劳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适时引导

(1) 学生的活动过程包括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三步骤。①自主探究。一定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过程, 形成个人结论的文字表述或提纲。否则就会有一大帮人在后面讨论中“吃落地桃子”现象。②组内合作探究。由小组长指定一人主讲或小组内其他同学轮流讲,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 完善小组成果。小组中所有同学都要形成完整的文字表述, 每个人都要做好展示成果的准备。③班级展示。形式多样, 如口头、小黑板、大黑板、实物投影等。为防止“吃落地桃子”现象, 一定要有意让那些在讨论过程中不太积极的人进行展示, 不要总是相对较好的同学出来展示。

(2) 教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作用由传统的传授到现在的“导”即“指导、引导”。上课前要充分备课, 预先设想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便应对;活动指令明确;学生活动中应该加强巡视、监督, 防止有学生自己不思考却等待其他学生的成果;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在成果展示过程中适时追问、点评, 最后加以总结。

3. 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评价和激励合理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通过组内学生评价、小组间评价和老师评价给各个小组打分并汇总, 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对一些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同学评价、打分不一样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率。

4. 精选典型习题练习

近年高考保持试题知能考查的稳定性, 且颇有新意, 图文并茂, 突出文史结合、古今结合、史地结合, 与新教材、新考纲的联系日益明显。因而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只有从命题者的角度去认识知识点,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对历年试题的关注, 让学生也渐渐地有命题的意识, 同时还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通过课上有质量的活动设计的落实和精选习题的有效训练进行提升的。选编习题要针对考试的重点内容和重点方法进行训练。

5. 逐渐加大试题难度

一轮复习的习题更加注重基础性, 同时兼顾能力提升, 一些现成题目设问的综合性强, 做多了学生会误认为一些基础知识用得不多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强化, 也不利于学生对这门学科树立自信。所以, 在一轮复习时那些综合性、概括性过强的题目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尽可能地出一些用得上基础知识的题目。但是, 体现学科基本思想和历史基本方法的习题要训练, 选题就要考虑便于讲评, 在有效的强化训练中夯实基础, 在夯实的基础上“凸显能力”。要注意三个轮次复习过程中基础的反复强化和层层递进, 要由面向中下层到面向中上层, 复习过程中不留任何知识的空白点。

6. 注重限时训练及反思

篇9: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35-01

高三是高中生备战高考的阶段,是决定其高考成败的关键。而高三第一轮复习式备战的开端,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复习的向导一定要把握复习的策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指导复习的经验,就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给出一些建议。在进入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第一轮的复习首先要明确各章节的知识点,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通过一个阶段的复习,期望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考试大纲》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具备比学生更广的视野,因此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明确高考的要求,知道自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以便使自己的复习目标与老师要求合拍,与高考接轨。在了解大纲以后就是具体地认识大纲要求是如何在历年考试中实现的,也就是认真做近几年的本地所用的高考试题。

二、知识系统化

高考的考试题目看起来千变万化,但是其考点基本固定,甚至一些题型也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学科框架,高中生物也不例外,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依据这一框架而进行的,高考大纲也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单单依据试题是很难构建知识框架的。知识框架意味着知识的系统化,也就是将各章节的知识有序地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高中生物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其二是知识系统化意味着对知识点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以高中生物为例,具体的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第二歩: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殖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第三歩: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第四歩:多做试题,提高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注意实验的灵活多变性

作为自然科学生物的每一次进步和突破都离不开实验,因此《高中生物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实验往往是灵活多变的,只要符合某一些生物学的原理,实验可以有多种设计形式。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遇到实验类试题的时候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改进或者设计实验方案。

四、典型题与错题归纳

首先,作为老师在进入复习的时候要做到精讲,尤其对经典题型一定要反复讲解。对解题过程要仔细分析,使知识内容层层递进,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规范性、深刻性、严密性。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把不同的概念、原理以及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理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学生而言则主要是练习,除了对典型题型的联系外错题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复习中做错题并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反而是一件好事儿,因为说明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自己。通过对典型试题和错题的训练,学生才能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复习时,要精选习题,做练习,不能盲目的去做,事先经老师的筛选也就是把过难、过偏、重复的习题册掉,减少不必要的劳动量。练习之后的工作是整理笔记,真正的真理是要整理方法、整理思路,而不是仅仅把做错的题抄一遍,在整理过程中要渗透自己的思想。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小技巧,比如用多种颜色的笔记笔记可以使笔记条理更加清楚。

五、关注有关生物的时事

命题人为了体现试题的与时俱进,为了体现生物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往往会将知识点和一些时事联系起来,这种命题方式已经变得时尚起来,近几年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生物学、干细胞技术、艾滋病、非典型肺炎(SARS)、生态农业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遇到这些题感觉陌生,无从下手变得比较慌张。其实做这类题的第一要点就是冷静,相信它和我们课本上学习过的知识肯定有联系,前沿的生物信息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

六、多多鼓励学生

高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深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对高考备考复习及高考临场发挥的影响不可小视。不少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好,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考试时沉着,冷静,思考问题细心,严谨,实现了超水平发挥,结果成绩优良。在复习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已有实力拿下高考,取得生物高考的好成绩,但是在解答每一道题的过程中都要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必要的时候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降低过度焦虑,排除杂念,减轻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树立“我要成功”,“我会成功”,“成功是我”,“必胜是我”的信念。

篇10: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计划,这一阶段在三个复习阶段中所需的时间最长,是整个高三复习这座大厦的基石,它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败。所以在复习中要紧扣教材,做到对知识点全面、系统地把握,并且还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点、线、面的顺序形成知识网络,彻底扫除对知识结构理解上的障碍,以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试能力。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项:

基本方针:全面、系统、扎实、灵活。

基本原则:把握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突出主干知识,适当拓宽视野;

注重落实双基,初步培养能力。

基本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训练质量,提高应试能力。

1、注重基础;首先要通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温习,能将课本相关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知识链条和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的知识浓缩其中,将书本由“厚”变“薄”,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更利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对高考试题覆盖面较广的主干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几章应重点复习。

2、重视实验;从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一是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二是强化实验题高考趋势方面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生物也很注重探究性实验,要加强研究教材探究活动(实验)的设计,既要注重实验的原理,也要注重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设计思路,从培养实验能力的角度来组织实验复习,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4、重视几种能力的训练;注重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基础知识是综合运用、提升能力的基石。夯实基础不能离开课本,无论什么综合题、联系实际的问题,原理都在课本里。在复习备考中,不能忽略现有教材的例子、资料分析、问题探讨、技能训练等。另外,生物考卷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做题速度越来越重要,考生要在提高读题速度的同时不影响做题的正确率。就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分类归纳,巧解问题,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积累,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同时要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解题思路入手,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进行解答。

篇11: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

我省首次使用新课标高考生物试题,试题严格遵循生物新课标考试大纲,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没有偏题、怪题,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鉴于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

(1)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个知识点、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优化课堂结构。

(3)把心智技能的培养和动作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优化理论课与实验探究课的教学。

(4)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

(5)给学生提供课内外自主发展的空间。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复习目标

根据第一轮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应力求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事实、方法和原理。

2、用各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3、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解释。

4、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同时还能够用相关的理化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即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生物个体、环境、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5、选用恰当的方法探究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

6、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7、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法和应试能力,力求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考分数。

通过高考备战,提升考试成绩,确保高考,及各次月考生物学科能完成工作目标,不影响考生理综及高考总分。

三、复习内容

(一)生物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和高中《生物》选修三。

(二)复习资料使用:

我校高三使用的是生物《创新设计》第一轮复习资料及即时训练,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次梳理各知识点,通过学科周考和月考,找到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在第一轮复习中一般不进行跨章节复习,但针对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局部知识点的整合。

(三)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生物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解题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单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等。

(2)思维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变式题训练和一题多解训练。

篇12: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策略研究

本篇“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策略研究”从备课组的管理层面进行剖析,希望能给后来者提供有义的帮助。

一、针对第一轮复习可能存在的问题,确定的高考备考指导思想。

高三新学期开始,学生迎来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由于高一文理分科,高二应付基础会考,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学生对其概念、规律、原理等理解不清,不能灵活应用,回答问题时混淆概念、乱用概念、表达不清、回答不准确、犯科学性错误,导致成绩不佳,到了高三综合学习阶段感觉更加吃力。为此备课组确定的高考备考指导思想是:

1.各位教师牢记“侨中是我家,成绩靠大家”集体主义观念,乐于奉献、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虚心学习,锐意进取,按照“教不定法,实效为先”原则,大胆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2.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为主,教师除了应把课讲透讲细,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题审题的能力,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高考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第一轮复习常规管理工作

1.制定备课组学期工作详细计划并落实到个人

备课组统一部署,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并将计划落实到个人。从整个复习进度而言,精细到每节知识内容所用的课时及每节技能训练目标;精心挑选命题人审题人并进行合理的搭配(原高三教师与新高三教师进行搭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

2.加强听课与备课指导。

提倡个人不定时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备课组长、科组长听课20节以上,授课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谢绝;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科组长黄春桃老师本学期听课次数就达50多节。

备课要求:引导学生往“深”处想,往“熟”里练,在“活”中悟,尽量把旧知识讲出新意来,讲出规律来。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的再重复,高考成绩取决于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与课后作业质量。要求教师通过知识网络架构的形式对本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整合罗列,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再针对每章的典型思维方法,解题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与升华。如何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引路人,教师备课可从《世纪金榜》教师用书中“教师独具”入手,以<命题热点突破>中的“要点聚集”为线索,统览全局,深入研究教材、考纲要求,使课本与复习资料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第二次再创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提高学生能力的系统训练。为避免题海战术,节省宝贵的时间,可选取重要的主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策略研究(共3页)

知识内容编辑成典型例题作为变式训练,不断改变题型或设问角度,以题变题(一题变多题),或者就例题采取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先易后难,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空间,形成灵活多变的解题技巧和思路策略。

3.抓落实:要求灵活抓、高效抓,抓出人文关怀。重点是落实到位。

①帮助学生如何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反思)。提高学生答题规范(语言、书写)意识与时间意识。

②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人手一遍吴山老师的论文供参考)③创建宽松的气氛,改变学生作业态度(学生往往敷衍了事,或是互相抄袭,一交了事),屏弃的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培养的求实精神。要创建宽松的学习气氛必需学会与学生沟通。要求熟悉所任教班每一位同学名字与情况,晚自习时间,教师主动找同学了解情况进行谈话与沟通,优先关注少问或不问问题的同学。沟通时不宜过多地关注分数,着重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心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一颗心灵,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④对于加强班一些同学出现“吃不饱”现象,鼓励其自愿订购《考试报》或追加适量难度的题目进行训练。

三、提高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水平

1.每周一次备课组例会,内容丰富,统一了认识,群策群力取长补短。

①试卷评卷分析会:要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学生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及时反思外,教师还得对学生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每次月考后进行的分析会,内容涉及到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命题教师编辑题目时的意图,各位教师对本次命题质量的评价,哪些知识在试题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针对卷面上学生反馈的信息提出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等。

②专题研讨:

根据实际情况,科组确定了“如何培养高三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两个主题活动在备课组实施。能力考查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试题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生物实验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实验部分的知识内容是第一轮复习专门研讨的内容之一。由于实验部分将不在第二轮复习时作为专题出现,课标要求的常规实验将分散在各章节同步复习,第一轮复习着重促使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明确实验目的、设立对照实验、解决单因子、如何取材及等量处理等重要内容。对于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基本思路可作为第二轮复习实验部分重点内容。因此,第一轮复习时,学生还应结合考纲熟练掌握课本实验,做到活学活用,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吴山老师以“高三生物实验设计复习的初探”为题在备课组会议进行专题讲座,王秀锦老师担任了“如何培养高三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 主题课的主讲,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高三生物实验设计复习课的质量。

黄春桃科组长在多次听课调研后作了 “复习遗传学内容应注意的问题”报告;张崇飞老师以“生物坐标曲线图初探”进行交流。饶丽老师以《种群的特征》为内容进行说课交流。

2.研究成果共享与交流

①从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两个层面对历年高考题的进行研究, 把握高考复习的目标,对高考命题的走向,出题的模式进行预测。特别要看本省近三年的高考试卷,对海南考生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近几年高考试卷较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各地的地方文化,也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高考试卷能帮助学生对新题型有初步认识,不至于在考场上措手不及。通过分析题目总结共同点,再分门别类地把题型做归纳整理,参照讲解理清每类题的思路,就能对高考考查点有较清楚的认识了解。黄春桃科组长将收集与整理的近三年的高考题供备课组成员分享。②回归课本进行研究。

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贪图一两次测验或模拟考“质”的飞跃,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教师对考纲及近几年高考试卷分析,高考复习要求回归课本,并结合最新改革的新趋势,新热点,把握复习重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知识难点。张崇飞老师提供《实验专题》《生物坐标曲线图专题》《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简介》《“ J ”与“S”型增长的数学曲线》《必修③分析和处理数据》等课件进行交流与共享,激发了各位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3.课题研究

备课组研究课题为《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策略研究》,各成员围绕这课题,进

四、创建和谐的学习与交流氛围

上一篇: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2014下一篇:工程管理失职检讨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