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2024-06-17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通用7篇)

篇1: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高三一轮复习课堂五分钟训练题2

1..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D.甲=乙,主动运输

3..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4..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 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

5.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1.A2.B3.C4.C5.C6.D+

篇2: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1.(2020·天津,8)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上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2.(2020·山东,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3.(2020·浙江1月选考,16)下列关于用不同方法处理与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会使M期细胞减少

B.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不影响G1期细胞进入S期

C.用促进细胞分裂的试剂处理,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加

D.用仅含适量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液培养,S期细胞的数量增加

4.(2018·全国Ⅰ,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2020·北京,5)为探究干旱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处理白刺花的根尖,制片(压片法)后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的情况,细胞图像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制片需经龙胆紫染色→漂洗→盐酸解离等步骤

B.直接使用高倍物镜寻找分生区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C.染色体的形态表明该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D.观察结果表明该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6.(2016·海南,6)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

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

7.如图为高等植物细胞(2n)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图中1代表囊泡,2代表细胞壁,3代表纺锤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断裂导致DNA数目加倍

B.图乙细胞中的2是通过1与赤道板融合而形成的C.若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将会阻止图丙细胞的继续分裂

D.若用秋水仙素抑制3的形成,则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不能正常分裂

8.如图甲、乙为某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图1和图2为核DNA数量变化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对应图1中曲线的CD段,对应图2中曲线的FG段

B.乙图为细胞分裂后期图,这一时期两曲线有不同的变化

C.甲图所示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

D.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同一细胞来观察甲、乙两种时期

9.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则c→d过程细胞中核DNA数量不变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与a点相同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10.如图1和图2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处于图1的CD段

B.图1中DE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数量不变

C.图2中a对应图1中的AB段,c对应图1中的EF段

D.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图2中d所示的情况

11.(2019·海南,22)若要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适宜的材料和染液组合是()

A.大蒜根尖细胞,龙胆紫溶液

B.玉米根尖细胞,台盼蓝染液

C.菠菜叶肉细胞,碘液

D.番茄果肉细胞,吡罗红染色剂

12.如图是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若用图中b区域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现象明显

13.(2020·山东高三模拟)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周期蛋白cyclin

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被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周期蛋白cyclin

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被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上述调控过程中MPF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检验点

B.cyclin

E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C.若将G2期和M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提前

D.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

14.(2017·全国Ⅲ,29)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D

2.C

3.A

4.C

5.D

6.C

7.C

8.D

9.D

10.C

11.A

12.C

13.B

14.(1)分裂 分裂间

(2)纺锤体形成 不会

篇3: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一、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就自然科学而言, 学科之间是彼此相通的, 在思维模式上彼此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如果借鉴得当,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题1 (2012年绍兴二模) 图1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 (2) 状态时, 钾离子通道关闭, 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处于 (3) 与 (4) 之间的轴突膜, 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在题1中, 学生往往会把题中的图形和某一点的动作电位的图形 (如图2) 相混淆, 思维定势地认为 (2) 为去极化过程, (4) 为复极化过程, 从而错选了选项A。但实际上, 本题图1中的横坐标为轴突膜上的不同位点, 而图2中的横坐标则为时间。发现了两图横坐标的差异后, 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此题中的玄机。这时, 笔者提醒道:“图1中的图形是不是很像物理学中的机械波的波形?”这么一来,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图1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好比是从左往右传播的机械波。机械波 (横波) 在传播过程中, 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的简谐振动, 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而图1的轴突膜上的每一个位点也不随着兴奋的传导而前进, 每一个位点也是都只发生电位的变化。把物理学中机械波的知识迁移到本题中,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图1中 (2) 为复极化过程, (4) 为去极化过程。因此, 题1的答案应该为B。

二、联系生活的知识迁移

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千丝万缕, 生物学科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遇到新情境时, 联系生活往往能化繁为简。

题2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3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 (小盆不透光) , 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 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 (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A.顶芽坼, 根坨B.顶芽坼, 根坻

C.顶芽坭, 根坨D.顶芽坭, 根坻

题2乍一看是单侧光照射和旋转类结合的题目, 但仔细一分析就知道此时单侧光对幼苗的照射已随着转盘转动而相互抵消, 故此题相当于只是单纯的旋转类题目。那么, 转盘旋转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发生怎样的不均匀分布呢?联系生活经验, 下雨天时旋转伞柄, 水珠会“飞”出去。由此可知, 转盘转动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朝圆盘外侧运动, 使得外侧生长素浓度较高, 内侧 (近圆心处) 生长素浓度较低。该题就转化成了学生所熟悉的“幼苗横置类”题目。“幼苗横置类”题目中的重力因素引起了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而此题是圆盘旋转引起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完全属于一个类型。分析至此, 学生不难选出D这个正确答案。

另外, 结合题1, 怎样帮助学生区分图1和图2?笔者认为, 也可以打一个贴近生活的比方。如果把图1比作是多点在某一时刻的集体照, 那么图2就是某一点在数毫秒 (一个动作电位所经历的时间) 内的一段视频。用如此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复杂的情境, 使笔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地方还很多。比如, 为了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组”这一概念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来列举生活中可以类比为“染色体组”的事物。学生想出了不少很好的类比, 如:扑克牌 (除去“大王”和“小王”) 可以看作四个染色体组;十二生肖邮票可以看作一个染色体组。还有学生认为中国象棋可以看作两个染色体组, 但立马被其他同学否定了, 因为中国象棋中的某一方有相同的棋子 (如5个“兵”) , 不符合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必须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特点。

三、模块间的知识迁移

先来看一道习题。

题3假定某生物细胞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将2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 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 (细胞分裂同步进行) 。某时刻测定细胞的总数目为1600个, 在这1600个细胞中, 含15N放射性的细胞个数为

A.900个B.800个

C.700个D.400个

绝大多数学生遇到本题时, 显得摸不着头绪, 不知从何切入。本题看似是一道关于两个DNA“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 但用到的思维模式却完全是和“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的计算是相通的。现对本题解析如下:

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到14N的环境中培养后, 形成了1600个细胞。而最初有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00×2×2=800条, 经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后最终分布在800个DNA分子中。也就是说在最终形成的1600个细胞中, 共有3200个DNA分子, 其中含有15N为800个, 占1/4;不含15N的占3/4。已知每个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即有两个DNA分子。故在这1600个细胞中, 两个DNA分子均不含15N的概率为:3/4×3/4=9/16, 而含15N放射性的细胞则占7/16, 细胞个数为700个, 应选C。

题3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不甚熟悉。但对于“一对皆为白化病携带者的双亲, 连续生两个孩子皆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情境, 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口算即可得出答案:3/4×3/4=9/16。把“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计算的思维模式迁移到“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中来, 使得题3的难度一下子降低了许多, 学生也豁然开朗。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总结, 多加引导, 让学生多多进行模块间知识迁移的训练和思考。

四、图形间的知识迁移

题4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 浸入一定量纯水中, 每隔一段时间, 取出一小片菜叶, 测定其细胞液浓度, 将结果绘制成如图4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细胞吸水, 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本题参考答案为D。而有不少学生因为将本题的图4和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大小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混为一谈, 从而错选了C选项。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只关注图像的形状, 却没有抓住图形的真正含义。图4中横坐标为浸入纯水时间, 纵坐标为细胞液浓度, 而非液泡大小。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的是该时刻细胞液浓度的变化速率。B点斜率为0, 即在B点所处时刻细胞液浓度变化速率为0。结合该题情境, 可进一步解读为B点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有机农药的速率。那么AB段则为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农药速率, BC段为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农药速率。故B、C选项错, 此题只能选D。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 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同的图表之间是有着联系的。例如对题4中的图4曲线的分析方法, 其实就类似于对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 (如图5) 的分析。图5曲线中每一点斜率的含义为该时刻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速率, 即该时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由图可知, D点和G点, 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 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D段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0, 则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DG段反之。可见, 图4和图5虽然是不同的图形, 但分析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在这类图形题中, 我们关注的是曲线上每点的斜率的生物学含义。图5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形式, 而图4则不大常见。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 注意图形间的知识迁移, 相信学生在碰到诸如图4这样的新情境时, 一定能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类似的图形除了上述两例之外, 还有必修3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则为该时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故在“S”形曲线中,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种群数量K/2时。因此, 渔民捕捞鱼塘中的鱼, 应捕捞到种群数量K/2为止。

上述四例集中考查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一方面。所谓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 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

篇4: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物;一轮复习;教学策略

在高三生物总复习中,一轮复习是重点,它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生物一轮复习有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具备既强化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使命的特点。因此,针对生物一轮复习的特点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高三生物教师必需要做的事情。

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复习和基础能力培养,具体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及知识网的构建。[1]因此在复习中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基础知识梳理,即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并查漏补缺;二是单元知识整合,即以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线索,构建单元基础知识体系;三是单元能力过关,即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联系重点、热点并行的训练和考核;四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在生物一轮复习中采用以下具体方法策略。

一、把握高考方向

首先,《课程标准》是高考复习的依据,所以需要深入研究,正确领会其精神。全面把握课标教材的结构体系,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正文、正题。高考不但注重考查知识覆盖面,而且十分注重考查课标教材自身固有的结构体系,“问题探讨”、“本节聚焦”、“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注释、图表,甚至章首页内容都可能被用来作为高考命题的素材和载体。复习必须全面关注和利用好教材所反映的所有结构信息。

其次。要知晓高考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内容和顺序,应成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的顺序。要严格按照掌握程度的Ⅰ类和Ⅱ类要求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二、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命脉,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复习效益。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引导学生往“深”处想,往“熟”里练,在“活”中悟,尽量把旧知识讲出新意来。首先,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通过比较、串联、联想、知识迁移、变式训练等方法,利用复习课的优势,设法把零散的知识处于某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之下,建立知识网络。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注意授课的遗漏之处以及处理欠妥当的地方,需要重新挖掘的地方,即使复习同一内容,也应变换不同的复习方法,给学生新鲜感,对于教材的基本内容要求当堂掌握,当堂落实。尤其要认真讲解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及怎样用这些知识解答高考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第三,要吃透学生,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发现和弥补知识盲点,减少漏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点讲解重点、难点,解题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有提高,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落实教学常规

要提高教育和教学成绩,落实教学常规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切实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和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多年的教学实践已证明,集体备课制度是提高高三教学成绩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开拓教学思路,从而取得学科成绩大面积丰收。

其次,落实单元过关考试制度。单元过关考试是检验和巩固生物一轮复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单元过关考试要过“三关”,即“命题关”、“考试关”、“阅卷讲评关”。“命题关”是针对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命制的,试题的难度系数应控制0.8,保证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如果难度太大,学生的得分率太低,一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使教师摸不到实底,违背了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另外,最好模拟题就是高考试题。研究它、挖掘它的思想性,能够举一反三,成为一轮复习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关”是按高考各科考试时间比例的要求限时认真组织考试,我校每周进行一次周测,此举旨在考查学生复习结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以及对考试时间的把握,使学生提前适应高考。“阅卷讲评关”要求备课组集体阅卷,评分标准统一。便于老师及时查漏补缺,以便更有效的开展下一步的复习计划。阅卷完毕,针对考试情况进行重、难点讲评,并进行相关的变式训练,且要求学生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整理加深对这些题目的掌握。

第三,落实作业和批改制度。做作业是生物一轮复习的重要形式,课后一定要加强练习和巩固,教师要编纂和精选与复习内容配套的习题,且作业量要适当,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批改要及时,一定要全批全改,课中要精讲作业,通过共性问题的讲解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最后高考是通过解题能力的比拼来决定胜负的。因此,搞好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二轮、三轮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满怀信心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1]张树虎.巧用生物习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011(10):71-73

篇5: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1.(2020·江苏,20)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科学史中,下列科学研究未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卡尔文(M.Calvin)等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

B.赫尔希(A.D.Hershey)等利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梅塞尔森(M.Meselson)等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温特(F.W.Went)证明胚芽鞘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2.(2019·海南,21)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X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3.(2020·浙江7月选考)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4.(2020·浙江1月选考)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的上清液含极少量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的上清液含极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

5.(2019·江苏,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6.(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7.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D.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8.(2019·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9.(2020·福建三元三明一中月考)用放射性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1);乙管中上清液(a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物(b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5S

B.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

C.若搅拌不充分,甲管的b1中可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D.若保温时间过长,乙管的a2中可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10.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了M个子代T2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

B.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

C.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

D.经过培养,得到的M个子代T2噬菌体中有含有35S

11.(2019·济南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内,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细菌转化为能合成有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整合到R型细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进入R型细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S型细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12.格里菲思在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只有在小鼠体内才能转化成功,他用灭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物在培养基中体外培养时,总是无法得到转化现象,而艾弗里在培养基中加了一定量的抗R型菌株的抗体就在体外成功重复了转化现象。关于以上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小鼠体内的某种物质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物质是“转化因子”

B.抗R型菌株的抗体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抗体是“转化因子”

C.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细菌在与R型细菌的竞争中占优势

D.未加抗R型菌株的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细菌的DNA不会进入R型细菌,无法发生转化

13.(2020·深圳高三调研)将甲细菌提取物(含A、B、C、D四种有机物的混合物)和活的乙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培养基中分离出了活的甲细菌。在无法对上述四种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前提下,为确定A~D中是哪种物质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请根据题意设计相关实验。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1)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7·全国Ⅰ,29)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

1.D

2.B

3.D

4.C

5.C

6.C

7.A

8.D

9.A

10.C

11.C

12.C

13.(1)取适量的甲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分成4等份,分别放入4支试管并编号,再分别加入可分解A、B、C、D的酶,一段时间后,分别和有乙细菌的培养基混合培养并观察结果

(2)其中有一组混合培养基中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

(3)加酶后没有分离出活的甲细菌的实验组中酶分解的有机物为转化物质

14.(1)实验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篇6: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训练微语] 例证是议论文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例证就是事实论证,就是摆出事实,对事实加以分析、推理、归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事实胜于雄辩,摆出有力的事实可以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论点,或者有力地批驳别人的观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例证在议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然而,在考场作文中,考生不会用例的现象很普遍,本训练就试图教你掌握议论文选例、用例的艺术。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真题回放(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佳作

笔下的真实与真心

“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叶燮曾这样写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善于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去发现这美丽的世界。世界观的不同带来了创作心态的迥异,作为思维外化形式的作品也自然有了不一样的格调。

《纽约时报》在采访海明威时问及他最好的写作状态。海明威回答说:“最好的写作一定来自于我爱的时候。”创作是灵感和笔尖的激烈触碰,是强烈情感的奔涌而出。当归于平静,创作者搁下笔,却仍能看见作品里正翻涌的温柔与热烈。唯其如此,创作才有了艺术的品格,笔下才有了能透视创作者心灵的真实。

用例一: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直接引用其原话。先从熟悉的例子写起。

在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长长的名单中,加莱亚诺无疑是殿堂级的人物。这个被称为“南美洲的良心”的作家,以火一般的热情和执着,发出对现实最有力的叩问。“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作品的人写作,为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为不识字以及没办法识字的人写作。”他用笔尖温暖了南美洲的底层人民,又用目光毫不留情地鞭挞全球化下被人们忽视的暴戾与野蛮。加莱亚诺的文字永远充满战斗的激情,正如他的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而加莱亚诺本人,也是一位倔强、顽强、勇毅的战斗者,正是心里从未熄灭的火光,让他的作品有了温度,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印证了“文如其人”这个词,也给世界文坛留下不朽的传奇。用例二: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作家加莱亚诺。这是一个较新颖的例子。点出其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特别有冲击力。尽管这位作家不为人所知,需要多点笔墨,但作者还是将精要的笔墨用在与论点有关的文字中。

激昂的斗士留下战斗的呼告,而那些坚守内心的人,也在用文字塑造着另一个自己。文学大师木心先生淡泊致远,一直走在向内心朝圣的旅途。他喜欢从前含蓄的美好,也一直竭力去守护那种美好,正如他在《从前慢》中写下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的笔下,涌出的是清明的心境与追求。又如杨绛,虽历经苦难却从未放弃,亲人离去也能勇敢面对,她的纯粹和坚韧,从她纯净“如初生婴儿”的文字中流露。

这两例都是中国作家。叙述分析仍紧扣作品与其真心的关系。两例“新老结合”。真正领悟艺术的人,定会懂得真情实感之于艺术的价值,也了悟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何其珍贵。艺术是一种反映,一种途径,让我们窥见作者心内涌动的波澜和曾经历的悲欢。

违背心志写下、画下的“成品”,是手的产品,而非心的创造。因此,从一开始,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的“成品”,就不能算是艺术。

请在你爱的时候,用心写下、画下一些东西,不论是停泊于温柔港湾的细沙,还是清朗高远的明月。要知道,你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在未来便成了你心境志趣的证据。

出彩理由 这篇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言他人不能言,说他人所不知。论证过程中的例子很新颖,很饱满。海明威在爱的指引下创作,加莱亚诺在爱与战斗中代言,木心、杨绛在坚守中执笔,他们都用真实与真心成就作品。海明威的话,《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从前慢》等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考场上不少考生一举例不是“三国”(指汪国真、周国平、王国维),就是“三林”(指林徽因、林语堂、林清玄),例子不免陈旧,可否从本文选例“以新带旧”和用例笔墨集中的特色中得到启发呢?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例证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例论证法,关键是要掌握用例艺术,把握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四个环节。

一、选例:要选得“对” 1.充分——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例 从下列四则材料中选出适合论点“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的论据。A.钱学森为航天事业,奉献终生。B.彭老总冒着危险,为民请命。C.司马迁忍受宫刑,艰苦创作。

D.曹雪芹家道衰落,举家食粥,坚持写作《红楼梦》。

评点 上述四则材料蕴涵的主旨是有较大差别的。“艰辛”即“艰苦”之意,A项钱学森的事例主旨侧重于“奉献”,虽然在一生的奉献中免不了“艰辛”,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与论点只是藕断丝连的关系。B项彭老总是“冒着危险”,并不等同于“艰辛”,与论点基本没有联系。司马迁、曹雪芹的遭遇与经历才真正体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遭受的“艰苦”。C、D两项材料与论点高度统一。

2.可靠——论据要真实

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例 高考失误文《与你为邻》:

然而项羽,也是一代骄子,却落个悲惨的下场,不就是因为他不听项梁(注:应为范增)的劝告吗?

评点 这种常识性的失误,会极大地损害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与观点的说服力。3.典型——论据要典型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

例 作文《想起了关羽》中的例证部分:

其实,古往今来,骄者必败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吴王夫差骄傲轻敌,使越王勾践得以东山再起;楚霸王目中无人,使天下得而复失;明末起义军攻入北京后,由于不少人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使八旗军得以闯入中原。这桩桩事实,件件教训,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评点 由古到今,选取事例。有个例,有普遍,角度多变,很好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4.新颖——论据要新颖

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例 《管华异趣》中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叫管宁,见地上有片金,仍“挥锄与瓦石不异”;见“有乘轩冕过门者”,仍“读如故”。而他的朋友华歆则不同,见了金子要捡起来瞧瞧,见 了热闹要走出去看看。因此管宁便不得不“割席分坐”,并曰:“子非吾友也。”

评点 对于这个故事一般的解读是赞扬管宁志节高尚,不与无德之人(华歆)为伍。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管宁处理问题的方式大概是不妥的,如果当初管宁能够批评帮助华歆,做一个诤友,而不是简单的绝交,华歆也可能成为一个比较高尚的人,而不致堕落为权势者的鹰犬。角度一变,同一事物就会得出新见解来。

二、用例:要用得“好” 1.精练——叙例要精练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

例 一同学的作文《付出就有收获》中有这样的叙例片段: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是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有一次老师找他谈话后他就开始变得勤奋起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借着马路上微弱的灯光把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自己提前预习。到了晚上他是最后一个睡觉的同学,点着蜡烛不管天气多么炎热或寒冷,他总是坚持不懈地复习老师所讲的知识。没过多久,他就从班上倒数第几名变成了班上第一名,最后还出国留学。这难道不是“欲取之,必予之”最有力的事实论据吗?

评点 选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证明论点。本段选例典型,但叙例太详细具体,不够精练概括,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点和叙例要求。拟改为:

没有人是不付出劳动就获取成功的。多年前一个又一个夜晚,那个叫童第周的少年在厕所的灯光下读书。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他从前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可他却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功。

2.得当——叙例有详略

议论文重在议论分析,论据是为议论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篇以例证法为主的议论文,一般要用到三至五则事例作论据。所以,在选用事例时,事例的叙述不能喧宾夺主。凡是众所周知的普遍事例,必须进行概括性的三言两语式的叙述,讲究简明精要;凡叙述典型、新鲜事例可作适当删减,重要之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以突出证明与论点的关系。

例 在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同学以“如梅在雪”为题写了下面的文段: 曾在报上读到,一个颇有文采的女性,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看上去颇为幸福的家庭。然而日子久了,曾写出畅销小说和散文的笔在空虚循环的日子里滞涩,她惊恐地发现丰满的精神家园正走向荒芜。于是国企的工作不要了,与她相敬如宾、时间耗尽了激情的丈夫也离开了她,她义无反顾地走了,寻找新的位置,一心要激活生命里潜在的价值。客居异乡的日子是凄苦的,在我怅然地放下报纸的时候也许她依然在漂泊不定。也许她原来的位置正躲在暗处笑她。而我,纵然没有她决然相弃的勇气,也要为她做出的选择击节赞赏。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于茫茫人海中寻 觅知音,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

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我们看到徐本禹泪流满面,看到袁隆平永远质朴的气质,不禁想,他们究竟什么地方打动了我们?保送研究生的徐本禹埋头在乡村小学,或许有人疑惑他的价值是否真的符合其位,他用全国人民对农村教育的空前关注做出回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登上世界农业科技之巅,依旧躬耕垄野的身影给我们的启示何止万千。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在快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评点 素材的筛选详略得当,说到颇有文采的女性时极尽详写之能事,点到徐本禹、袁隆平时则一笔带过。最后点题,简洁而用语精美:“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

3.变通——多角度叙例

对同一论据要从不同角度审视,依据论点选论据,自圆其说即可。

对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以避免给人以堆砌事例、以例代证的印象。

在论述时,如果很多事例都在一个平面、一个角度上,难以全面阐述中心论点。这时,要注意事例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选用和分析。

例1 论述“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的中心论点时,可以这样论述:

我们且不说挤时间于马上、枕上、厕上写文章而成为文学大家的欧阳修,也不说怀揣面包而半夜起床雕刻的米开朗基罗,就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写稿而成为文学家的鲁迅……

评点 这属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不会给人以堆砌事例之感。

例2 论述“学会拒绝”这一中心论点时,可以这样例证:

拒绝在热闹的白天与群芳争艳,才有了夜间的昙花那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雅幽香;拒绝温暖舒适的环境,才有了雪莲纯洁的身躯和神奇的功效;拒绝肥沃的泥土,才有了岩石中的苍松那份坚强;(自然用例)人类社会中,有拒绝做官的陶渊明,拒绝在官场阿谀奉承的李白,拒绝朋友馈赠的王安石;(正面用例)有不能拒绝美色利诱的唐玄宗,不能拒绝金钱诱惑的毒贩子……(反面用例)4.分析——会分析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明确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例 有学生在写作《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一文时,这样写道: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亮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真才实学的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安史之乱”逃往四川的凄惨处境。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利于国利于民的《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惘,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人类的情感置之不理,做一个冷血动物呢?那也不必,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只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分而析之,辨而认之。

评点 例文的前部分,列举三例事实;后部分,是对所摆事实的共性特征和思想内涵加以归纳概括,用以证明观点(中心论点),并引用鲁迅名言,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

例证段写得很有水平,值得一读和借鉴。►温馨提示

举例六忌

一忌知识错误。指举例时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籍贯等细节方面的错误。此类错误一旦出现,必然使人对论据的真实度产生怀疑,从而必然影响对作文分数的评判。

二忌陈旧僵化。“陈旧”指事例本身,“僵化”指运用事例的角度。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要力求避熟避俗,或者把一个既熟又俗的例子挖掘出新鲜的意味来,也可使材料“脱胎换骨”。

三忌烦琐冗长。事例的安排,应是关键例子详写,其他例子可用排比方式罗列。这样既能显示论据的充分,又能使议论文字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深入分析,突出文章主旨。

四忌不够典型。观点要立住脚,如果没有典型事例做支柱则很难使人信服。

五忌时空倒置。议论文在材料运用上,要考虑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恰当地排列材料。一般是“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同一时代的事例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

六忌逆情悖理。有些论据不符合国情或民族习惯,与读者易产生心灵上的抵触。这种论据的运用往往有负面影响,其错误导向还会造成读者的思想混乱。

实战演练,练出写作实效

一、针对训练

1.请以“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为论点,合理叙述下面一则事例。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热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就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一次,他偶然发现了正迫于生计当街卖画的傅抱石,认为他绘画技巧高超,遂认定这是一匹“千里马”,不但冒雨拜访,还帮助傅抱石到日本深造,使傅抱石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傅抱石的生活状况——删减概括(与“伯乐”无关),徐悲鸿发现并帮助的过程——概括强化(不但……还)。] 2.请从事例运用的角度指出下面议论文段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人类对挑战极限、突破极限的渴望,在运动场上得到充分地体现。刘易斯打破了“人类100米不能跑进10秒”的预言;阿姆斯特朗,一个癌症患者,却连续数次取得环法冠军;阿加西三十多岁的“高龄”依然奔驰在网球这片年轻人的土地上……所有这一切曾被人们看成神话,今天却一一实现。人们对极限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每一次挑战极限的成功,就意味着生命价值的一次证明,而这一次证明,又成为追求另一极限的动力。人们就在这不断的追求中成长、成熟。正是因为这不断的追求,使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问题:①没有严格地以议统例,例证过多。②议、例结合得不紧。

修改:人们对极限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每一次挑战极限的成功,就意味着生命价值的一次证明。阿姆斯特朗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自豪肯定不仅仅因为他是多次的环法冠军,更因为这冠军背后对癌症的艰难征服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可贵和行为的价值。初次的价值证明又成为下次追求和挑战的动力,于是我们才能从田径场上看到从刘易斯到格林一代又一代飞人的英姿。人们就在这不断地追求中成长、成熟。正是因为这不断的追求,使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二、整篇训练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近日,有这样一件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了,“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轻松不下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7: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五分钟训练

必修4 第6课

一、选择题

1.(2011·福建高考)“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2011·安徽高考)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4.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从“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全国100多家科研单位的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这一规模宏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以赤子之心和顽强拼搏精神再创航天新佳绩。这表明()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创造性的活动

5.2011年3月26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将再次引发全球城市、企业和个人的自愿参与,在这一小时内共同熄灭不必要的灯光,为地球的可持续未来祈福。“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

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6.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7.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8.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犯了错误后,只要能从中获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看清成功之路。由此可见()

①谬误可以从反面不断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0.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 “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给人们的启示是()

A.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B.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乐事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11.(2010·广东高考)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2.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 ④真理是永恒的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3.“真理是实践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二、非选择题

14.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实践方面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论断的理解。

15.(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明月,不同的人、不同境况下有不同的感悟,正说明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并且这种反映

具有差异性,①②符合题意。认识主体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内容,③④说法错误。答案为A。

【答案】 A

2.【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①说法符合题意,茶叶的味道和产区具有特殊性,这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②说法错误,客观事物不能自觉反映,只有人才具有自我反映的特性。③说法正确,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才能根据茶的味道品出茶叶的产区,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原理。④说法错误且不合题意,“不在人的意识之外”就是在人的意识之中,客观事物的联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主观联系是人主观臆造的。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3.【解析】 我国农村改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故②正确。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③正确。①④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 C

4.【解析】 材料中的从“神一”到“神七” 再到“天宫一号”,“100多家科研单位”、“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等,体现了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C正确。A、D表述不符合题意。B表述错误。

【答案】 C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故选B项。

【答案】 B

6.【解析】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②④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所以B项正确。①③虽然是实践活动,但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答案】 B

7.【解析】 本题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一知识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准确到比较准备再到准确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多种认识,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观点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答案】 B

8.【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②的说法忽视了二者转化的条件,错误。①③④正确表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故选C。

【答案】 C

9.【解析】 我们之所以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对历史问题要慎重考虑,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绝对化,不能认为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②强调了真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10.【解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不存在终极真理,B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掌握真理是快乐的,因此,快乐就需要不断追

求真理。C、D表述正确,但与题目主旨无关。

【答案】 A

11.【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答案】 B

12.【解析】 ④对真理的特点认识不准确,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不是永恒的,④说法错误。答案为A。

【答案】 A

13.【解析】 A没有完整表达真理与权威的关系。名言主要说明真理要经受检验,而其唯一标准是实践,历史发展是实践的表现,故选B。C没有完整表达真理与权威的关系。材料并非要树立权威,而是证明真理,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4.【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有关知识。考核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中央制定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上述正确的目标又会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答案】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上述材料中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属于正确的认识,它必将对我国水利事业发挥积极而重大的指导作用

15.【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结合材料全面地看待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对上述观点作出正确评价。

【答案】 ①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上一篇:我相信叙事作文600字下一篇:不是我的错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