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剧本 范文

2024-06-09

人物小传剧本 范文(通用5篇)

篇1:人物小传剧本 范文

话剧《红墙根下的小事》王大爷人物小传

文/杨翊

一、基本信息

全名:王大磊 年龄:64 性别:男 身高:182cm 体重:75kg 血型:A型 祖籍:北京

居住地址:北京西城区西松树胡同23号 民族:汉

学历:财务中专毕业,高级会计师

职业:在国营工厂当会计,已经退休4年。星座:摩羯座

外形特征:骨骼清奇,不胖不瘦,健康而略显黝黑的皮肤,笑起来满脸褶子,发怒时也能吓人一跳,脸型椭圆,满脸油光,留分头,有北京大爷的范儿。

穿衣风格:长袍马褂灯笼裤,脚踩布鞋。语言:流利的京片子 口头禅:哎呦喂,敢情!

小动作:手里盘着手串或俩核桃,摇头晃脑

喜欢:老物件,人多热闹的地方,下象棋、五子棋,养蝈蝈。讨厌: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人,没有礼貌的年轻人。性格:正直善良,大男子主义,闲不住,爱管闲事。

家庭背景:祖上是北京旗人,一直住胡同,老伴是国博医务室大夫,两年前因癌症去世,唯一的儿子王小满做电动车销售挣了些钱,但经常出差。

感情状态:老伴去世后一直单着,因为心思都在古玩上,也没打算再找夕阳恋。

二、价值观

王大爷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上一辈的苦他心里有数,尽管经历过动荡的岁月,但依然对党国心怀感激。从中专毕业在一个厂子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厂里也没亏待过自己,后来国企改制,考了高级职称,自己还被厂里提拔,直到退休都算比较安稳。唯一的儿子王小满自己能干,又很孝顺,买古玩的钱大部分都是儿子给的。退休以后就想找个事情做做,报效国家。

对于拆除违建的事情,他心里是有抵触情绪的,一是对政策有误解;二是绵延了老一辈的思想,觉得是自己家的地儿,想怎么来,怎么来;三是确实想帮杨师傅,担心杨师傅没有去处。

三、人生轨迹

打小就是一胡同串子,胡同里的孩子王,属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主儿,小时候爱玩,喜欢冒险,7岁就开始收集各个工地挖出的铜钱,16岁上了中专后,有所收敛,开始认真钻研业务,精打细算,对钞票特别有感觉,19岁参加工作,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22岁时经长辈介绍,与东城的同龄女子王玉茹相亲,彼此满意,半年后结婚。27岁时儿子王小满诞生。

30岁时开始正式收藏古玩,休息日往返于京城各大古玩市场:潘家园、马甸、报国寺…… 45岁时王小满考上外地一所大学,全家欢欣鼓舞,大宴宾朋。50岁时厂里改制,没有下岗,还考了高级职称,成为财务部主任。

52岁时儿子工作不到三年就买了房,搬到外面去住,略感寂寞,幸好儿子还算孝顺,有空就回家吃饭。

60岁,退休。

62岁,老伴去世,悲痛了半年,期间儿子放下工作,专心陪他去祖国各地转了一圈。旅游回来,认识了修车的杨师傅,并在自家屋顶加盖小二层便宜租给杨师傅。64岁,儿子的事业上了新台阶,开始自己创业,但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又觉得寂寞无聊,想去社区当个志愿者。

四、和其他人物的关系

与李大鹏:

其实认识,看着李大鹏一点点长大的,但李大鹏对王大爷没有印象,即使见着面也不打招呼,王大爷暗中生气,也假装不认识李大鹏,觉得这个小年轻不太靠谱。

与梁书记:

都是老街坊,相互熟识,因为岁数比梁书记大很多,当着梁书记的面还是会倚老卖老。

与杨师傅:

前年杨师傅带母亲来北京治病时偶遇,正好王大爷骑的自行车坏半道上,杨师傅热心相助,很快就修好了,修车时,王大爷跟杨师傅聊天,才得知杨师傅不容易,没钱又没工作,于是介绍杨师傅在西黄城根南街支了一个修车摊,又把自家屋顶加盖了小二层,供杨师傅居住,杨师傅不肯白住,非要给钱,这才每月象征性收点租金。

五、人物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剧《红墙根下的小事》由长安·有戏话剧团出品

作者简介:杨翊,男,编剧、作家、影视评论家,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双鱼幻想传·天空之城》《果子城的魔法世界》《捡到的手机》、《午夜图画作业》、《医院里的白色幽灵》《魔法快餐》、《魔鬼城堡》、《麦田里的怪圈》、《童话博物馆》、《网游危机》、《尼斯湖水怪》《冰雪女巫》《魔域郊游》《魔法水晶球》《回到白垩纪》《快乐星球》等。

篇2:析动画剧本中的人物塑造

1 原创性与时代特征

(1) 一个成功的动画人物, 剧本必然在他的身上有一些独创的内容, 是以往的人物身上没有的。作为动画片, 创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发挥想像力, 在塑造人物方面上也不例外。剧本常常会设计一些独特的动画特征, 成为人物最重要的标志:《机器猫》的宝贝口袋, 《龙猫》召唤的猫列车, 《千与千寻》里的蜘蛛爷爷……这些角色身上独有的特色, 是创作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 自然会与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区分开。

例如《蜡笔小新》, 就是在人物性格方面比较鲜明独特的。在这部动画片中, 无论是男孩小新, 还是爸爸妈妈, 甚至幼儿园老师, 剧本都赋予其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和以往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同时, 这些设计业很合情合理, 捕捉到了这个这个时代小孩、家庭的新特点, 以微笑的态度剖析出人性中的种种弱点, 让观众会心地笑。

(2) 对主人公定位进行大胆的重新设计, 故意和经典反调儿。例如像《怪物史莱克》这部影片中, 作者一反传统的英雄美人的老套路, 不仅“英雄”是个青面獠牙的怪物, 连“美人”都是“变身博士”, 时而美女, 时而妖怪, 甚至在得到爱情后反而永远成了丑八怪。这样的设计乍看起来很奇怪, 令人不适应。其实, 这正是现代人的爱情平和自然的观念。完美的爱情并不只是发生在美丽的人身上, 爱情只要真实就是完美的, 哪怕发生在小人物和丑八怪身上。

只有对社会和观众的心理有一定的把握, 这种求新、求变化, 才能恰到好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的人物形象, 不仅仅融合了作者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更重要的是, 作者要对大众心理有着准确的体察, 把握时代的脉搏。

2 完美与善良的心灵

回想一下看过的商业动画片, 分析其中的主要角色, 无论他们外表、个性如何, 内心世界都有很多相似点。人性中最为耀眼的光芒会在关键时刻闪现;善良勇敢、为爱献身、富于责任感, 如《怪物史莱克》、《蜘蛛侠》、《蝙蝠侠》等等。外表、性格各异, 新奇特别;内心是某种意义上的完美, 是对人类优秀品质的展现, 这样的人物在中外动画片中一再出现, 是有一定道理的。

观众是不会真正喜欢上一个难以了解、难以接近的怪人。人们都希望和善良、有道德的人打交道、做朋友, 在观看影片时, 对主要人物的要求也是如此。尤其是商业动画片, 观众不能容忍一个有严重道德瑕疵的人物作为主角儿, 那样不仅会误导小观众, 成年观众也会很失望, 因为他们希望再动画片中看到一个明朗, 纯真的童话世界, 一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人。

3 习惯动作及口头禅

习惯动作及口头禅的设计使人物独特而富有感染力。在生活中, 如果你注意观察, 几乎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咬头发, 说话把身体晃来晃去……。而动画中的角色正是根据这些小细节, 经过了夸张幻想的加工, 成为趣味十足、别具一格的性格特点, 使他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樱桃小丸子》这部电视系列动画中, 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欢迎。影片讲述的是小学女生樱桃小丸子的生活故事、情节新鲜有趣儿, 人物形象生动可爱。其中很多“特色人物”就把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夸张放大了, 达到了既幽默滑稽又很亲切的艺术效果。比如说樱桃小丸子的同学猪太郎, 他及其家人都被设计成长着小猪鼻子, 说话也一律夹杂着小猪的“哼哼”声, 生动地表现出这一家人反应迟钝, 头脑不灵光的人物特征。这些习惯动作看上去很夸张, 但能令人联想到生活中有些人的发音习惯, 令观众不由会心一笑。

再如《狮子王》这部影片中, 有两个快乐的配角儿丁满和朋朋, 这对逗趣儿搭档合唱的《客库纳马塔塔》, 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 幽默中蕴含着智慧, 传达出乐观向上的精神。两个角色在演唱中配合得十分默契, 变现夸张滑稽。这首歌在影片的不同段落中出现了多次, 成为这对搭档鲜明的“人物标志”,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多小观众在看完影片后, 都会哼这个曲调, 喜欢跟着说“客库纳马塔塔”。

为什么观众会记住人物身上的某些动作和语言呢, 一方面是因为剧作者设计得独具匠心, 另外就是这些细节在剧情中反复出现, 不断在观众的记忆中得到了强化。

人物第一次说口头禅, 做了某个习惯动作的时候, 尽管这些都是你精心设计的, 但观众还不明确地知道, 这是人物的特殊习惯, 和人物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时, 观众甚至会把这个重要的细节给忽略了, 尤其是小观众。只有当这个“设计”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得到重复强调的时候, 观众才会发现, 并且认可这个“习惯”。

大部分小观众都有这种心理状态, 人物习惯动作的一遍遍重复, 令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动作往往新奇, 带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 又极具趣味性, 小观众在模仿这些动作的时候, 就和片中的动画人物建立了一种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这种熟悉和亲近, 正是动画人物特有的吸引力之一。

真正的动画偶像, 绝对不会拒人千里, 或者令人难以捉摸, 相反, 他们让观众感到是温馨、熟悉、亲切。

摘要:动画剧本中人物的塑造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 它主导着整个动画作品的情节、风格趋势等。原创性及时代特征的加入, 使人物更符合人们观赏需求;习惯动作及口头禅的设计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打开商业动漫的市场。

关键词:动漫剧本,人物塑造,原创性,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姚忠礼.动漫剧本创作[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海洋出版社.

[3]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海洋出版社.

[4]王庸声.现代漫画概论[M].海洋出版社.

篇3:隋唐人物小传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再多也只是一种说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再少也是一种说法),说他是被贬低了。他之所以被贬低,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被夹在了两个突出的人物之间,前面是坏蛋隋炀帝,后面是完人唐太宗,所以他的建唐之功也就被这两个人物自然而然掩盖了。实际上,起兵时,他虽已经年过五十却是不失壮志雄心,而且极其精明能干。

首先,他很明了形势,知道隋朝再也无力镇压全国蜂起的义军,精心策划了太原起事,并借突厥(中国古代民族)、瓦岗(起义军)之力阻击其他反隋之兵,他才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倡言应该“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鲜明旗号,挟天子,令诸侯,行禅让而代隋。二是取得长安之后,各个击破,歼灭群雄,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两手双管齐下,他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最后终于统一天下。三是善于正确料敌,如对突厥,他分析说:“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长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若不决战,难以图存。”由此可见他的知敌,结果自然百战不殆。四是建军因势定制,有沿有革。起事初期,因为需要,他组建了大将军府,下设左中右三军,由三个儿子分别统领,形成统一的指挥体制。为了提高战斗力,他又“各因部校,序其统属”,恢复隋之府兵制,分关中(今河南灵宝以西及陕甘川宁部分地区)为十二道,置十二军,不分贵贱,论功行赏,调动了各军捕捉战机多立战功的积极性。王夫之认为:“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未苏,故能折棰以御袅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这一看法是中肯的。

李渊,字叔德(566—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狄道(今甘肃临洮),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凉武昭王李嚣七代孙。祖李虎为西魏左仆射(左丞相),北周时追封唐国公。父李晒,北周时任安州(今属河北)总管(地方军政首长)、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渊生于长安,七岁便袭爵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真率,宽仁容众,无论贵贱,咸得欢心。隋文帝受禅后,他补千牛备身职(此职北魏才设立,千牛是刀名,千牛备身也就是掌执御刀的朝官)。隋文帝之独孤皇后本是渊的亲姨母,因此渊特见亲密,历任谯(今属安徽)、陇(今属陕西)、岐(今属陕西)等三州刺史(地方军政首长),后又任荣阳、楼烦(今属山西)二郡太守(地方军政首长)、殿内少监、卫尉少卿(掌管宫廷卫士),兼领关右(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右,指陕西潼关以西地区)诸军事、晓卫将军、太原留守(军政首长)等职。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成功地指挥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战和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之战。义宁二年(618年)五月称帝,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先后派兵击灭割据陇西(今甘肃东南部)的薛仁杲、南犯河东(今山西、河北西北一带)的刘武周、据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称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据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的萧铣、据河北反唐的刘黑闼和丹阳(今属江苏)的辅公柘等,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其二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了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的生活之后,卒于贞观九年(635年),庙号高祖。若是早知如此结局,他还会太原起兵吗?还会生三个儿子吗?想来还是生一个好。

李世民

要写他可有得写,写几本都写不完,写好多也写不完。从古至今,历史上,写他的书已不少。他的确是唐代的贤君,也是唐代的大功臣。没有他就没有唐朝,有也难得那么绵长。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少见的真英雄。

一般来说,他的特色以及他的丰功伟绩,大都这样归纳如下:一、不拘一格地礼遇人才。曾经五次颁诏求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人数,叫“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二、充分认识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的道理,从谏如流。三、特别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四、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权分立,互相监督(隋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一般来说,由中书省决定政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批准,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五、人命至重,不妄杀,规定死刑三复奏(外地五复奏),批准之后方可行刑。六、武功之盛,除高丽(朝鲜古国)战争未胜之外,全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七、气吞万里,“天可汗”(万王之王),其经典之举是他单骑吓退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十万精骑。八、胸怀天下的外交政策使得四海以唐为荣,现在海外的唐人街亦可说是那时繁荣所投射的一个光影。九、工书法、富文词,推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十、倡廉政,讲节俭,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十一、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成了世界的大都会。十二、支持玄奘西游取经,打通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得到进一步的交流。要写还可写下去,不知会要写到几十,甚至上百也可能的,借用今日的流行语,我想可以这样说: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至于他的缺点不足,史书多的则是恕词,比如刘晌的《旧唐书》说他虽然失爱于昆弟(为夺王位杀兄杀弟),失教于诸子(亦曾贬杀三子一弟),却又以舜不能仁四凶、尧不能训丹朱为之解脱。而欧阳修的《新唐书》虽也批评他“好大喜功,勤兵于远”,却也与《旧唐书》一个样定他为贤能的英明君主。当然,也有一些异议,比如《资治通鉴》所载,建成、元吉想杀他,只是想假父亲之手,而他要杀建成、元吉,则将其父不放眼中,于玄武门杀了就是,而且杀的是储君。依照法理,他这犯的实可谓是弥天大罪,何况他的这种行为还不能以平时说的“谋大事者不拘小节”来论之,因为他的这种袭杀只是国家太平之时兄弟争权夺位而已。想必当时的唐高祖也已无法论其是非,只能将位传他了事。后来,

篇4:隋唐人物小传(六)

用他则治,舍他则乱——裴度,字中立(765—839),绎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历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而其实,他自德宗贞元五年(789,二十四岁)中进士,即授河阴(今属河南)县尉,旋升监察御史。他秘密上疏论权幸,语言直切,激怒德宗,将他外派为河南府功曹(主管人事)。德宗后,尚有一顺宗在位八月,合计他一共经历了六个皇帝,史称他事四朝,以全始终,只是说他负主要责任的四朝而已。

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今淮河上游安徽、湖北部分地区的军政长官)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屠焚舞阳四县(今属河南)。朝廷讨伐,不能取胜。主和派乘机要求罢兵,而裴度则力主平乱。次年六月,对抗朝廷的两个藩镇(王承宗与李师道)为了支持淮西的叛乱,暗派刺客,潜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裴度身中三剑,幸得随从舍身相救,得免于难。同日,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亦被刺客暗杀身亡。宪宗授予裴度相位,以示朝廷平乱的决心。元和十二年(817),淮西之役历时四年,国力渐已感到疲惫,裴度自请亲临前线,临行前上奏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词情慷慨,宪宗流泪。裴度到达前线之后严肃军法,统一号令,奏请撤除了监阵的宦官,使用兵权专属于将,于是出战皆为捷报。是年十月十一日,裴度采纳李愬的建议,派其雪夜奇袭蔡州(今河南汝南),一举生擒吴元济,结束了淮西十年的割据。淮西既平,其余藩镇甚为恐惧,争送人质,归顺朝廷,唐朝行政再度威行,贞观、开元的盛世局面,几乎可以说是再现,史称此段为“唐室中兴”。

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宪宗开始贪图享乐,进取志衰,偏信谗言,贬裴度为河东节度使。穆宗继位,他又遭到宦官排挤。敬宗时,则受李逢吉等构陷。文宗朝,又遇牛僧儒等嫉恨。他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虽然屡遭诬陷迫害,却从不与奸恶同流。他状貌不过中人,而风采俊爽,论对雄辩,观者听者皆肃然起敬。时有奉使绝域的,四夷君长必问他的年龄多少,状貌如何,天子用他没有。他威名远播,华夷畏服,“以身系国家之安危,时势之轻重者二十年”。晚年隐居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吟诗作赋,高歌放言,自娱自乐。每有人从东都洛阳回到京师长安时,文宗必问他的情况。开成二年(837),再令他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他接诏后累表固辞,不愿再典兵权。文宗不允,并派人到洛阳宣旨:“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也。”并即促令上路。三年(838)冬,病重,请许还东都(河南洛阳)养病。四年(839)正月,诏许还京师,拜中书令(宰相)。文宗赐诗赐札,刚送到他家门口,他已卒。文宗震惊而悲悼,乃令重新缮写御札,置于他灵前,并册赠太傅。文宗怪他无遗表,家人进陈遗表草稿,表中以太子未定为忧,言不及家事。

颜师古

唐朝将相,裴度之后,似无什么好说的了。不过,其他方面的人物,可以说的倒是很多,而且想说都说不完。这里且就儒学重镇,先说一说颜师古。

颜师古(581—645),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其祖颜之推徙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颜思鲁以学艺著称,唐高祖李渊时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处理各种文书)。师古少承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亦善诗文。初仕隋,任尚书左丞(宰相的助手)、安养尉(安养即今湖北谷城)。尚书杨素见其年幼尚且体弱,问:“安养是个难管的地方,你能胜任吗?”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到任之后,果然以治著闻。不久,却因坐事免职,回长安,十年不得调任。家贫,以教授为业。及唐高祖李渊起兵,任朝散大夫,随从平定京师,拜敦煌公府文学(陪皇帝读书),转起居舍人(掌侍皇帝的起居,记述皇帝的言行),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即位,升为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封琅邪县(今属山东)男爵。

太宗叹惜经籍去圣人已远,文字讹谬,诏师古于秘书省考证诸经。他多所厘正,考证完后具奏太宗,太宗即召儒生评议。当时,由于以讹传讹,传习已久,各人均以自己所学质疑师古。于是,他引晋、宋旧文,随口解答,根据详明,而且皆出大家意表,结果自然人人叹服。于是,他又兼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贞观七年(633),拜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长官),专掌刊正天下奇书难字,众人疑惑的地方,他都适当地进行分析,把源流说得清清楚楚。他还多引后进之士协助校勘,却又往往压抑平民,而先录用富家子弟,因此舆论说他受贿。太宗无奈,只好外放,派他去任彬州(又名邠州,今陕西彬县)刺史。太宗爱其才,亲自面谕他:“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长,未为清论所许……以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再以他为秘书少监。

师古既负其才,且累被任用,亦因数次被罪谴责而郁郁寡欢,意气消沉。自是闭门守静,杜绝宾客,葛巾野服,恣意于园亭,以访求古迹、搜集古器为乐事。不久,又奉太宗之诏,与博士们撰定《五礼》,进升子爵。太宗又命他为太子注解班固所著《汉书》。他“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太子奏明太宗,太宗颁给赏赐,又升他为秘书监,并授弘文馆学士(唐朝最高学府的负责人)。贞观十九年(645),他随驾东巡,病卒于路途,享年六十五。

师古一生著述宏富,可以说是著作等身,除协助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外,还有《急就章(汉元帝时史游所著)注》、《匡谬正俗》等。尤其是他注释的《汉书》,不但当时大行于世,而且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翻阅的《汉书》,虽然增加了很多注解,但那底本仍是颜注。

孔颖达

说了颜师古,就不能不说孔颖达,就像我们若说李白,就不能不提杜甫一样。这之间有什么道理?你可说出很多道理,也可说是没有道理,世间人事就是这样。

孔颖达,字仲达,一作仲远或冲远(574—648),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祖及父均仕于当时。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长大后,尤其明于《左传》及郑玄所注的《尚书》、王弼所注的《周易》,还有《毛诗》和《礼记》,而且精于算术历数,论辩作文也很好,在家便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年(605)举明经,名列前茅,即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征召诸郡儒官到东郊集合,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他们讨论经典,颖达成绩最好,年纪也最少,先辈宿儒耻在其下,暗中筹划派人杀他,幸亏杨玄感(礼部尚书,掌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爱才心切,招他住在自己家中,他才脱险得免于难,并被补为太学(受教者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助教。隋末乱起,他避祸武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李世民讨平王世充时,引用他为文学学士。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又升他为国子博士,掌管国子馆的教学。

贞观初(627),太宗即位不久,留心政事,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曾以《论语》“有若无,实若虚”问他作何解,颖达解答说:“圣人设教,欲人谦光……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太宗深为赞许,升他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职),让他协管一国的教育。一年多之后,在他兼国子司业的同时,又升他为太子右庶子,将储君的教育也委托于他。当时,他与诸儒议定历书以及明堂(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之事,诸儒均遵他的建议。后来,他又与魏征共同主撰而成《隋书》,加位散骑常侍一职。十一年(637)他又与诸儒修定了《五礼》,所有问题由他解决,书成,晋升为子爵。太子令撰《孝经义疏》,他因文见意,由此及彼,更广规讽之道,学者都很称赞。接着,又升国子祭酒,仍如先前侍讲东宫。无奈太子爱好声色,而太宗又偏爱魏王,太子终被废为庶人,好在太宗心里明白,知他已经尽力尽心。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亲自光临国学,举行祭祀孔子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颖达负责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众发难辩驳,他“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使诸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颖达治学的最大成就是编纂《五经正义》,一共一百八十卷,是对中国经学的统一以及汉学的最好总结。太宗为此再诏褒奖:“卿等博综古今,义礼该恰,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太学博士马嘉运驳论颖达所撰《正义》,于是,诏令颖达更加详定,功竟未成而病卒。颖达所具的“风格高爽”以及他的“探颐明敏”,可以媲美于颜师古,而德行则有过之,所以旧史称其“异人”。

褚遂良

褚遂良是政治家,也是史学家,更是书法家,或者说,他首先是书法家、史学家,其次才是政治家。中国现在的二十六史,成于大唐时期的有《晋书》、《南史》、《北史》、《周书》、《梁书》、《陈书》和《隋书》,此外还有研究史学或者保存史料的著作,比如刘知几的《史通》,吴兢的《贞观政要》与《则天宝录》,杜佑的《通典》以及他褚遂良所记的《太宗起居注》。

他是杭州钱塘人,字登善(596—658),其父褚亮在隋时已经算得是个名人,入唐进入秦王府,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在隋朝随父居陇右(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和青海湖的以东地区),薛举(?—618年,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边人)称帝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掌管传达之事),举失败后,转归唐室,任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都督府铠曹参军(掌管铠甲等军备事务)。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处理文书)转任起居郎(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他博涉经史,尤工隶书。虞世南死后,太宗叹惜:“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征即荐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王羲之字逸少)。”太宗即日召见了他,令他为侍书。太宗喜爱羲之书法,不惜拨出内府金帛,全国各地悬赏征购,天下自然争送至京,却又无人能辨真伪,只有他能品评鉴别,而且没有一点差错,由此可见他的慧眼及其书法渊源了。《唐人书评》论其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可谓的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说,他无一字留传下来,只有这么一个故事,多多少少可以透露他受哪些人的影响。某日,他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大师如何?”答曰:“听说大师一个字值五万,你如何能比?”又问:“比欧阳询如何?”又曰:“听说欧阳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你怎能比?”遂良生气:“既然如此,我还学什么书法?”虞世南说:“若使手和笔调,勤于习作,亦深可贵也。”遂良大喜。

贞观十五年(641)迁谏议大夫,依旧兼任起居事。太宗曾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日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戒,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这就是说他所记的(即太宗的所言所行),拒绝太宗自己索阅。太宗又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邪?”遂良曰:“……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时,黄门侍郎刘洎在旁,插言道:“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人亦必记之矣!”意谓天下人如不记在简册里,也必记在心目中(后来的《剑桥中国隋唐史》在写到唐太宗一节时,亦曾这样分析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篇5:十大教育人物小传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老师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她多次放弃跳槽和升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斯霞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主要著作]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文集》等。

殷雪梅(1954—2005)

[生平簡历]

女,汉族,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现江苏省金坛市殷雪梅小学)教师。作为小学高级教师,她曾先后在五所小学任教,参加工作近30年来,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先后多次获得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时代女性”。同年,以英雄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殷雪梅》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江苏教育电视台联合开机拍摄。

[主要贡献和实践]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金坛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殷雪梅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7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她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中华见义勇为联合会追授她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她为英雄教师。

李吉林(1938—)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38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56年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和实践]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从外语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创造出有效进行语文教育的崭新模式。历经近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二届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主要著作]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8卷本)

陈鹤琴(1892—1982)

[生平简历]

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之说中“南陈”即陈鹤琴。他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和特殊儿童辅导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和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主要贡献和实践]

陈鹤琴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和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他在

鼓楼幼稚园的研究形成了“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奠定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他结合实践研究,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新儿重教育》等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丛书、儿童科学教育丛书等,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

针对中国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陈鹤琴创建“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三大纲领: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学习四步骤和五指活动等。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陈鹤琴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27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姚止平(1955—2007)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55年1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他从小寄养在栟茶姑妈家里,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4年教学生涯中,他于1973年1月至1984年8月先后在洋口闸西小学、景安中学任教:1984年9月,调到栟茶中学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耕中副教导主任、1988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栟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任栟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2月起,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2007年10月23日,因公殉职。他先后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如东县人民满意好干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名校长。2005年被授予“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動模范”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姚止平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专家。多次放弃离开农村到北京和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甘心扎根农村,做一辈子农村校长。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坚持教育的主体性,有教无类,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且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健康成长。对教师,他倾心关爱,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忱关心。

姚止平还是一住治校有道的学校管理专家,他治校有方,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大实话作为对全校所有教师的要求,全面、全程、全员实施精致管理的办学策略。他追求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从自身做起,力求教育教学的精致与完美。“精致”不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姚止平自己首先做到了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情。姚止平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3年来,以教育家的胆识、理论家的睿智、实践者的勇气把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锻造成全国闻名的一流名校,创造了令世人称奇的“栟中现象”,打造出一个平民栟中、文化栟中、成功栟中。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都报道过栟茶中学的辉煌业绩。

吴天石(1910—1966)

[生平简历]

男,汉族,原名毓麟,笔名史坚。江苏南通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教育家。吴天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先后就读于南通师范初中部和高中师范科。早年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自觉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他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读书,积极参加了左翼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参加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投身根据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1932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海公学校长、华中公学副校长、华中大学第二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主要贡献和实践]

在任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期间,吴天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机关要为基层服务:加强领导工作,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关心教师,认为教育厅要成为“教师之家”,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成长都有他的心血。吴天石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学会议,吴天石发表了关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双基”)的专题讲话,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颇为精辟中肯的重要指示,提出狠抓语文基础和基本训练,强调语文是工具课,语文课要讲究“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主要著作]

《吴天石文集》

杨瑞清(1963—)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63年6月生,南京市浦口区人。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1年,师范毕业后,杨瑞清放弃进城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任教。1985年,所在的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他被任命为校长。1993年到2007年,他连续5次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杨瑞清多次放弃了离开农村,甚至是从政的机会,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

杨瑞清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小学不留级实验,取得成效,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他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

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并且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措施。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影响,荣获南京市

政府颁发的“十五”素质教育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行知学校现已经发展成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他主持的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主要著作]

《走在行知路上》(2004)

洪宗礼(1935—)

[生平简历]

男,汉族,江苏丹徒人。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是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现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先后三次獲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教40年来,洪宗礼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专著14部,出版论著7部。他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道了其优秀事迹。

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国家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主要著作]

《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母语教材研究》、《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

史绍熙(1915—)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宜兴彭城中学和武进振声中学任教。建国后,从1951年—1985年长期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曾先后12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被中央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享受当时大学副教授和十三级干部待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教育家辞典》、《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辞典》等。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史绍熙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全面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同时,他狠抓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流的管理,造就了一流的学校。多年来,省常中的教育质量在全省以至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宣部长陆定一到常州视察,史绍熙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二、九”方案:即一年中要确保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两个月的休息时间,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应该压缩在一个月之内。此理论当即受到副总理的赞赏,当场批准“一、二、九”方案先在省常中试行,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撰写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阐述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许多报纸和刊物先后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摘要播放该文有关论点和作者介绍,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84年出版的《史绍熙教育文集》,在1989年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论文、论著评选中被评为4部优秀论著之一,获优秀论著奖。

[主要著作]

论文有《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学校的战略任务》、《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等;专著有《史绍熙教育文集》(1984),《史绍熙教育文选》(1992)。

胡百良(1934—)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34年6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业余大学,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原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1989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胡百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50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撰写教育论著共计200多万字,公开发表了130多篇教育论文,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过200多次专题报告。《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学生素质考核评价表》、《南京师大附中创建文明班级检查评比办法》、《南京师大附中文明教研组考核标准及评比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属于基本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绕行、不可或缺的。2006年7月出版的《校长的特殊使命》,围绕“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就作者在中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书中不仅集中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担任南师附中校长期间,胡百良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成绩显著。他充分利用了学校条件比较好的优势,从来不给老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奖惩教师,减轻了师生不必要的压力,全面贯彻了教育方针。胡百良的贡献还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实施分层次教学上。南京师大附中是比较早地尝试课程改革和分层次教学的学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南京师大附中的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对人的深刻认识,基于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高度重视而进行的科学改革。他们从班内分层、课程分层、班级分层三种模式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通过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考评等途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主要著作]

上一篇:程序员一句话表白情书下一篇:南宁大桥钢-砼连接段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