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4-05-13

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选8篇)

篇1: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历史新时期,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且要在构建理论体系的同时,准确认识和把握其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所彰显的时代魅力和对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才能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向前发展。

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提出后,就一直指引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走向。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党的十七大完整的诠释了它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Xl~d,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的艰难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Ill历史的推动和人民的拥护,使我们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继续完善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并且,在进行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当代价值,所彰显的时代魅力,更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基础,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牺牲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胜利发展的新阶段,也使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在坚持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理论观点的束缚,取得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些宝贵经验的科学成果和理论结晶,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阶级剥削的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诠释;建设生态文明演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和解的思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单一的计划经济。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观点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开放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前行,更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但加深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7K,~-。并且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拓宽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领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我党在解放思想的同时统一思想,以便指导现代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

以科学的理论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党最根本的经验,最优良的传统。我党一直采取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相结合的方式来汲取理论精华,并指导实践向前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成功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今社会不断的解放思想中,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以至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激烈。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夯实基础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统一行动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用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武装全党,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

江泽民说到:“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奋斗。而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实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提升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指引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且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世界无产者都形成了对于社会主义的热烈期望和坚定信仰。但苏东剧变的历史现实与西方政客的言论攻击,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的盛行,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而且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资本主义缓解了自身的矛盾冲突,呈现出的一片繁荣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人们深深陷入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思索之中。

尤其是在历史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贫富悬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贪污腐败等等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思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备受瞩目的发展中大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备受世界关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及其成败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要在当今社会提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防止主观的教条主义、防止人们固步自封、防止官僚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迈向小康社会,必定对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充满了信心,对社会主义的到来充满希望。

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艰巨事业需要我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找准前进的方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向社会主义的实现稳步迈进。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增强民族性。有利于党和人民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与特色文化

毛泽东曾说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我们今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不能抛开民族性,就是要彰显中国特色,丢弃了中国特色去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实际,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意愿相结合,与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深深融合,充分显示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作为一个拥有继承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激发创造活力。完善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强调在坚持科学的扬弃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同时,继续汲取和改造中华文化文明中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依然是我们具有坚实储备的的智慧宝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民,则要继续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既要担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又要担当中华灿烂文明的当世传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日益加深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因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和更新的活力。

Xxxxxx Xxxxx

篇2: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话语体系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文明文化,我们要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去认可、去理解、去接纳,我们就要正确、有效的在传播中得到改进和发展,否则,会变得孤芳自赏、自搞一套、外人无法听懂的局面,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迈向全世界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时要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以有效的路径去实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原则路径

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机、灵魂、精髓,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式的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中国国情实践而逐渐发展、成熟,从理论出发应用于实践,再次由实践回归到理论,经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的磨合和发展,我们会感受到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内涵方面上有所创新,内容上符合中国语言的风格,形式上更是体现时代性的话语。一国两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无一不体现时代性、中国语言性,这在最经典、最原始马克思注意文本中是无法寻找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特色,构建这一话语体系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途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能够得到发展其内在原因是在实践中对于脱离实践的理论要摒弃、对于只是臆想而没有经过实践检测的理论仍然要摒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绝非通过主观意愿而对语言在华丽、新奇方面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通过遵守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这一内在逻辑。

开放性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将其宣传传播,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正确、有效的在传播中得到改进和发展,否则,会变得孤芳自赏、自搞一套的局面。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鉴于此,我们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当今社会是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我们要充分吸收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所积累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把话语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承载着那些先进的思想体系。

统一性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体系,我们要坚持的是在体系内部要保证一致性和统一性。因为只有当话语体系在内部一致,其内在思想才能够得到统一表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情以及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字面的理解会对由于语境的不同也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借用和吸取别国话语时需要格外注意这一差异问题。

普及性问题。当社会能够广泛的接受某一话语体系时,这种话语体系才会有其存在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党全人民奋斗的目标和伟大事业,因此话语体系必须要在全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内都有得到广泛地宣传和传播,那么在构建是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时同样需要考虑打哦全社会各阶层和领域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的状况和接受的能力。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身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内容上的要求,即内容上成为要给完整的、统一的思想体系;另一个是表达形式上的要求,即符合思想内容要求的范畴、命题、结构体系。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而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话语体系成为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路径

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其次,必须扎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我们实践的源泉,从中可以构建很多世界语境的话语体系。第三,必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第四,必须吸收近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最优秀的创新理论,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篇3:构建中国特色网络社会上卷

道路安全只是ICT服务于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目前ICT技术逐步渗透到医疗、金融、教育、采矿等各个领域, 提升并创造新的价值。未来, 随着更多的物体联网, 一个“一物一ID, 万物皆互联”的社会终将形成。由此, 网络社会的概念应用而生, 并风行全球。

网络社会将产生颠覆社会结构、改变实力排序的效果, 为了在这波浪潮中把握先机, 世界各国都在行动, 我国也在积极布局, 依据网络基础和应用现状, 制定实现网络社会的中国特色路径, 其中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网络应用放在了突出位置。

篇4: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2.2 文献标识码: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s and Build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rn Property System

GEJing- hao

(College of Marxism Research 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Modern property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ensuring of theorderly oper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s.

Featuring on distinct ownership,clear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strict protection and effcient operation,it fully agrees with Chinese socialst market economy backboned with public ownership system and supported by other economic ownership systems.By completingthe law system,strengtheningthe market system,deepening enterprise reformand regularizing property transaction,it can be achieved the building of constru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rn property system.

Key words: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已被提到核心位置。与前期的各项改革相比,产权改革意义更为深远,其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也更为艰巨,加快产权改革步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关键。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增强各类产权主体的激励动机和激励约束,促使各类产权主体积极主动在市场上寻找机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极力规避市场风险,极力减少资源的沉淀和浪费,尽力避免资源的损失,使资源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从而使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实现。

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调控由直接手段向间接手段转换的必要条件。前期改革实践证明,现代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清晰,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的职能难以划分,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时也影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产权界定,明确产权归属,各类产权主体的责、权、利鲜明,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彻底转换政府职能。为政府对国民经济间接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提供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核。合理的产权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高效率的根源。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典型形态的公司制企业,要求产权清晰。产权虚置的或层层代理的企业制度中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率的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难以真正实现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现代产权制度为不同产权的融合、为组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企业创造了条件;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造了条件;为能够与国际先进的企业制度接轨、直接引进与相互交流企业管理体制,能更多的吸收到国外的资本与先进技术的进入创造了条件。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必然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国有产权巩固发展的制度保证;同时有利于非公有经济的成长壮大;它也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各类产权组合创造了条件。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从根本上防止了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干预,阻止了不同产权的相互侵害,使公有产权与非公有产权都能依法受到严格保护,保障了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主体的平等竞争,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产权制度的显著特点

产权制度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运营和制度安排等等。它与社会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现代产权制度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现阶段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显著特点。

归属清晰才能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首先必须使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得以准确界定。归属清晰的产权具有排他性。各类产权主体独享其产权带来的全部收益,排除他人从其资产中受益,也独自承担产权行使的一切后果,包括成本与损失。原有国有企业在低效率中运行,是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虚置,国家更多的执行管理者职能。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明确国有产权的归属,使国有企业用国有产权的所有者权益激励企业提高赢利能力和竞争实力。切实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落到实处,从根本上避免对国有产权的滥用与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搞活国有企业,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供了制度基础。

权责明确才能真正实现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的职能分离与权责到位。在产权归属清晰之后,必须使各产权主体明确各自的权利界限,明确与此权利相对应的责任范围,各类产权主体的责任与权益应是统一的,又是区界分明的。权责明确在非公有制的产权制度中较容易做到,而在国有产权中相对困难。传统计划体制中,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地方政府没有产权利益,也不能尽到出资人的责任。全民所有的产权需要通过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来代表,但必须要有形的组织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完善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层层到位,国有产权的权利与责任也层层到位。

保护严格才能使各类产权的归属以及权责得以固定化、制度化。产权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之后,产权主体必然要求有效的保护。用法律程序对各类产权的终极所有者准确界定,明确认定后,运用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的法律手段严加保护,使其不受任何侵犯。目前产权的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是对公有产权行政干预过多;对私有产权保护不足。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外资与民营资本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妨碍了私有产权的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全面的产权法律体系,充分利用产权保护的市场规则,对各类产权进行强制的有效的严格保护,使其不受任何侵害。受到严格保护的产权,才是完整的产权,才能有效率的运转。

流转顺畅才能完全释放现代产权制度内在动力。流转顺畅是指产权主体能够有效地配置其权能,独立决定资产的投向与规模,灵活地选择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自主地实现产权的让渡。各类产权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产权收益的最大化,必然要求打破各种对产权顺畅流转的壁垒,能自由进入市场需求最大,收益最大的产业、部门和企业,而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撤出,来保护自身利益,进一步实现其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产权顺畅流转不仅使企业资本能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实际灵活运营,还有利于同一所有制内或不同所有制之间产权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减少沉淀资产,消化不良资产,促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

三、加快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制度建设

(一)健全有关产权制度的法律体系,完备现代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

要建设现代产权制度,首先必须对产权形成、产权界定、产权运营、产权收益和产权保护与产权转让等一系列活动作出法定程序认定,使产权关系法律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由国家用宪法、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性措施等规则体系,来明确界定产权的权能边界,规范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奠定现代产权制度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法权基础。

宏观层面的产权制度的构建与实现中,政府权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的一定机构及其活动组成了宏观产权约束和实施机制。微观产权制度的构建与实现通过企业产权实施机制。企业内部的治理机构依照以拟订的条文细则与契约按一定的程序来约束企业自身的产权活动,规范企业自身的产权行为。

(二)规范健全市场体系,坚固现代产权制度的市场基础。

现代产权制度建设需要完备、充分的市场条件。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有效的市场监控、正常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各类产权主体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难以展开充分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必然制约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导致资源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不合理配置,这就违背了我国产权改革的初衷。现代产权制度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相辅相成。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成功,必然推动与规范商品市场、资本与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固的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与制度基础,促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三)深化企业改革,构建与现代产权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明确所有者、管理者与经营者各自的责、权、利,解决国有企业动力、效率不足,提高国有产权的运营效益。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产权家族所有,企业家族管理经营,需要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产权制衡机制与科学的管理体制。目前大部分单个经济组织内,没有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国家引导各类产权的资本流向流量,指导建设多元产权并蓄、产权结构比例合理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形成了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四)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实现各类产权的顺畅自由流动与收益最大化,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功能是盘活凝滞的国有资产存量,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产权改革提供运作平台,为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提供双向通道。以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类产权主体提供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与公共资源的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载体必须有健全的规则、有效的监管、规范的操作程序、先进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人才。形成全国开放统一的产权交易网络,共享产权信息资源,保证产权交易的公正性和有序性。

(五)配套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

产权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尤其是国有产权改革,牵涉到国有资产的债权债务,土地处理,资产评估,职工社会保障等等许多问题,需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指导与协调;需要银行,税务,国资监管、土地管理、劳动保障等等政府多个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才能降低产权改革的成本,加快产权改革的步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市场化进程与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互为支撑,有机契合,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川.产权制度的分层、构成及其多维度变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2] 黄少安,杜卫亮.关于潜在产权的功能[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3] 何秉孟.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兼评科斯产权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王振中.产权理论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黄少安.产权经济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裴小革.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产权理论[N].光明日报,2004-08-31.

[7] 郭国庆,陈凯.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属性与运行机制[Z].中国科技论坛,2004(5).

[8] 银纯泉.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与预测[J].管理世界,2003(4).

[9] 顾颖.关于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9).

篇5: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得出的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新认识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在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科学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把“社会更加和谐”明确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我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把握,并以此作为提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自觉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一方面进入黄金发展期,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增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另一方面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秩序、人口资源环境等发达国家在二三百年中渐次出现的问题,又在我国表现出来。这既有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为社会问题。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汲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四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这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革命导师指明了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这“五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既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调整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问题,蕴含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指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和途径。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和谐”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表明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把握更加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基本方 面, 包括一系列重要原则、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 , 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 , 丰富和拓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坚持“五个统筹” ,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通过深 化改革、创新体制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 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确 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一句话 ,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任务的新认识我们党是善于在抓住机遇中前进的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得出的结论。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又是其重要条件。我们党始终清醒地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 , 清醒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能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 就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 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 保持社会稳定。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紧迫任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 , 世界很不安宁。在这种形势下 , 发展中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 也面临各种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我国要有力回应来自外部的挑战和风险 , 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 , 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 态势, 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 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使命的重要任务。一个政权也好 , 一个政党也好 , 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是拥有 13 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 , 能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大力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 是对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要看到 , 人民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强烈的要求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 ,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仍不高 , 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 ,扎扎实实地 推进。要通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更好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新认识我们党是善于在把握未来中前进的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也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趋势而得出的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上个世纪60 年代 , 我们党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 我们党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来 ,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这反映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时 , 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明确提出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 会和谐、人民幸福 , 这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 , 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不仅能够发展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 而且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 从而更加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为我国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目前, 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 , 进入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 ,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仍分“三步走”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 第二个十年再翻一番 , 然后继续奋斗几十年 , 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明本世纪前 20 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 同时又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 ,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这就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 , 作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 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阶段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算起 , 至少需要 100 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 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共始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重大课题 , 必将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不断发展中国、振兴中国 ,使中华民族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6: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远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78年到1992年间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拨乱反正和反对“两个凡是”,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只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直难以实现,最终改革在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时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个口号实际上就是让农民占有了“地租”以外的劳动收益,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太多,但是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期遭受压抑,出现了报复性的反弹,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2.49倍,每年的增幅都在15%以上,而1985年之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都只有5%左右,这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所有制,而只是改变了使用权和使用方式,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这坚定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心,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

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直到现在都还在进行的工作,从1992年至今,已经过去16年,这16年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跃居全球第四,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以前不足的外汇现在已经增长得令人不可思议,2001年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开始建立和不断变革,政府职能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公司企业制度也在建设中,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首先,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甚至50%以上,出口总额对GDP的比重也非常高,而内需却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向型的经济可以获得贸易的好处,但是也使国民经济过多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国际市场的波动显著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有差距是强

调效率优先的必然结果,但是差距过大却失之公平,而且收入差距过大本身也不利于消费的增长,特别是城乡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以及传统二元制度隔离等因素引起的“三农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也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再次,1992年后出现了两次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是90年代中期和去年(2007)出现的,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新建立的资本市场也几经起落,且起落的原因和受到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既增加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也提出了更加深入发展和研究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如伪劣产品、环境破坏等,这些行为除了企业或者个体不法牟利以外,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掺和其中也是难以避免。另外,垄断、地方保护等等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和政府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价。到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包括粮食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粮价全面放开后,实行市场定价为主,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2)改革金融体制。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

(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等。

(4)企业所得税的改革。从1994年起,改革企业所得税,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的所得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种和税率的状况。

(5)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基本上确定了在城镇实行社

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前,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特别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现代企业以企业集团、国有控股公司为主,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改革举措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粮食价格和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紧密结合,有利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汇率并轨的一举成功,为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条件;所得税的统一,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了前提;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篇7: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卫兴华 《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5日

版)

内容提要

我国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会涉及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基础性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社会掌握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形式,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代表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致力于发展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同时发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私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搞不搞私有化的标志,要看是不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引导、导向、带领的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数量比重并不一定要占多数。“主体”则不同,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有质的优势。量的优势是指从资产占有量、GDP贡献、产值、新增加值等方面看,公有制经济在比重上应占优势。质的优势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把公有制经济搞好搞活,使国有经济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在发展生产力、应对国际竞争与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社会进步与稳定、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中,表现出其优越性。

在我国现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划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的公有制的界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对唱衰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私有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应高度重视。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一些理论认识上的是非。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人们一般讲: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讲也不错,但没有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很清楚。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很清楚,就会产生邓小平提出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与搞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说,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其目的和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公有制正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由此出发,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从马、恩、列到邓小平是一以贯之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沙皇俄国原是一个在经济上落后于美国的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美国在1901年-1929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不过4%,1955年的国民收入只为1917年的2.66倍。而苏联1957年的工业增加值与1913年相比,增加了32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8倍左右。二战后,尽管苏联在战争中受到重创,但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而苏联解体,转向私有化后,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昔日雄风不再,由远胜于中国的世界强国倒退为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衰弱国家。成人文盲率高达80%,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新中国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多种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没有导致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反而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经济社会趋于停滞与衰退。解放后,建立了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获得解放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尽管受到“左”的损害,公有制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但由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迫与剥削,经济增长还是比较显著的,处于世界前列,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成就超过了过去几百年,这种成就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期。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搞国有经济的状况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参照系,这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即使不搞国有企业也不会损害资本主义一根毫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并不是属于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而是出于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便于实行政府调控。这类国有企业一般是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部门。而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第一,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它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方面支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能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更为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兹举一例:日本这次强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使关东地区产生电荒。日本不能从全国调剂电力,因为国家不掌握电力,关西的大阪电力和关东的东京电力两大电网无法并网。而我国的大电网可全国调配。第三,国有经济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第四,国有经济是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能够首先摆脱危机的冲击,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有经济功不可没。第五,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手段。有些人认为私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有人咒骂国有企业,断言国有企业“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法治的破坏、民生的困难、腐败的蔓延、道德的沉沦”,因而国有企业“不是政权的基础”,这实在是无理强加于国有企业的罪责。国有企业固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解决,但这不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问题,而是需要实行科学管理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经济基础,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如果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就不需要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是非社会主义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但如果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丧失了,上层建筑迟早会随之变化。

国有经济的效率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经常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指责。如果国有资产增长快了,利润率大幅提高了,会被指责“国进民退”,挤压了非公经济,甚至说是明盈实亏。如果利润率低了,又被说成是低效率,国有不如私有,主张“国退民进”。最近看到有人用统计数字批评国企“近几年国进民退,国有资产从1999年9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五倍”,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论断。

对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只有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理念和要求去考虑与研究,才会得出科学的认识。只根据国有资产十年增加五倍,就认为是“国进民退”,这是一种片面的武断之词。国有资产的绝对量增加并不是靠挤压私有制经济取得的,与私人资本更快的增长相比,国有资产的相对量是降低的。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看,2004年-2008年,国有资产在全国资产所占比重中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增加了3.3个百分点。多年来,国有工业资产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从2002年的近70%下降到2008年的43.7%。

断言国有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也是违反事实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不是只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此,通过改革,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利税率还是很高的。2002年-2008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从2633亿元增加到9063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8151.2亿元,同比增长17.1%。从上缴税金来看,全国国企上缴的税金由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3万亿元,年均增长12.7%。根据有关单位从综合统计数字的分析看出,2003年-2008年间,国企税费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以上。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多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使国企收益供全民共享。

总之,我们应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公有制和非公有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应依靠贬损国有经济来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而应不断,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

篇8: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观点

张教授开篇便提到,他在1982年发表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他在其中的回答是:是的,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此次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在解放之前就曾经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却失败了。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关于中国的前进道路,张教授认为必须要做到三点:一、交易费用的思维,如果制度不改,交易费用不会降低;二、更改制度,市场价值才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准则,而市价只能用于私有产权的制度;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这里的交易费用主要是指每天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背诵口号、排队轮购、搞关系、走后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实践向我们证明了,在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这些交易费用迅速降低,人们的收入也稳步增长,中国人民人均工资从1978年的615元到2010年的36539元,增加了近60倍。事实表明,市场价值不是仅能用于私有产权的制度。

关于市场价值,马克思曾经指出,市场价值既可以看作是一个部门中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又可以看作是这个部门在平均条件下生产大多数产品的个别价值。在这个市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商品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思想观念,必然是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并不是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天生是平等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推进这些思想观念,一大批精通市场价值的社会主要有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正在养成之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这里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两权分离绝不是偶然的,是在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指导下进行的。国有企业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中,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两权分离理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经济的经验策略,而不是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手段。

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1、减少政府干预

张教授认为,央行压制人民币的需求的行为是愚蠢的,应该取消外汇管制,让人民币大量流入市场。在他看来,中国应该尝试美国的无锚货币制,央行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会破坏中国的县际竞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首次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两手并用的运行模式,也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混乱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通过宏观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即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增加就业,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稳定物价,即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从而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就国家层面而言,宏观调控可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强调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重视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运用地好,才能维护市场稳定,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张教授所主张的无锚货币制,是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其货币政策由银行和顾客之间决定,即由市场决定。如果货币政策由市场决定,而忽略政府的作用,那么市场的缺陷将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失效。因此,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必不可少。

2、倡导自由竞争

张教授不仅认为汇率是可以自由浮动的,还主张约束竞争的合约与市场合约相分离,市场合约要具有自由和弹性。文中,作者以新劳动法为例,认为人们对中央上头的不当干预有顽固的弹性抗拒力。

在自由竞争中,少数资本雄厚、科技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积极采用先进机器和新技术,从而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其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使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大企业,也就是大资本家手中。其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自由竞争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伴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通过创办股份公司,许多企业联合成大型企业,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此外,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推动了大型企业的形成,而小型企业则在经济危机中被收购或破产,这就又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总而言之,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例子较多。

改革开放的伟大工程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计划经济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也有其计划手段。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尽管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不是不是社会主义措施,但是中低收入者们坚持认为其执政党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福利政策等,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一种。在此次经济危机之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制度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受欢迎。1929年的经济危机,将自由市场经济推上风口浪尖。隔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自由竞争主义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反思。由此可见,忽略政府干预,倡导自由竞争是不可取的。

三、产权私有化的观点

关于私有产权,张教授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必须有一种转移,要从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也就是说约束竞争的方法要改变。

2、那所谓承包责任合约,等于国家通过土地租约授予私有产权。

3、把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使国有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私有化。

4、市价的使用是基于有私产的存在。

张教授得出中国是以等级界定权利这一结论的背景是,1979年他在广东,看到某级别的通知可以分享一部轿车,或隔天可以得到一个鸡蛋,或者有权到市场买鱼但需要排队。一个偶然的现象,并不足以支撑整个结论的成立。张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要从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本界定权利的制度。”换句话说,就是“谁的钱多,谁的话语权就大”。也就是说,企业经营不受政府管制,只一味地追求资本就行了。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马云、王健林等人将执掌中国大权。而事实是他们必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照市场规则开展业务,并非自己凡事都能擅自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能够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同时还能够培养市场主体。以资产界定权力,并将导致资本集中,甚至导致垄断,资本将会充入大企业、大财团手中。因此,以资产界定权力并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张教授还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单地看作是国家通过土地租约授予私有产权。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分为“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两种形式,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国家或农民集体。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将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而非所有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私有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张教授还主张将运用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运用到城市的工业企业之中,但他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我国家庭联产承包是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我国企业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土地属于国家、属于集体,但是我国经济体制中仍然有私营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私营成分,两个体制的基底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承包责任制直接运用到企业之中。

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市场的使用是基于私产的存在的观点,本人在第一部分已经进行展开解释,在这里不作赘述。

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符的其他观点

1、关于贪污

张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势必会伤害一些人的利益,为了维系社会稳定,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偿方式:第一、买断等级特权;第二、贪污,即用金钱补偿特权份子或减少他们对改革的抗拒。

等级特权不仅会腐蚀政府工作人员,还会形成一批又一批腐败分子,此外,还会扭曲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给正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等级特权不应该被买断,而应该被取缔。2002~2012年,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不仅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还要承担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

至于腐败,其后果非常严重:(1)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腐化;(2)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给社会带来无形的效率损失并造成资源分配不均;(4)使政府合法性基础丧失。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首先,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实现反腐无禁区。其次,要加强体制建设,明确政府关于职责。此外还要坚持依法治党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制度。中国历届领导人均对贪污现象表明立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贪污腐败现象不留余地。2016年,已有15名省部级官员落马。

2、关于“租”与“税”

张教授认为中国企业增值的17%的抽取是租(租金)而不是税(税收)。有两个理由:第一、任何投资者,只要用土地或房产从事生产的,都要付此税;第二、只要有产出,不管有没有利润,都要付此税。但是租金是相对于私人层面的,而税收是相对于国家层面的。张教授认为税收一部分由投资者和县政府分成,另一部分由县和上头高层分成。事实上,我国增值税包括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以及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的税收并不是张教授所谓的分成,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增值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扩大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及内需,还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此外还可以提升A股形象,促进我国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总而言之,我国增值税是“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归国家所有,归全民所有;不是“租”,不会流向个人账户。

3、关于中国的基尼系数

张教授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没有上涨,至少没有上涨到危险的数值。而事实上,张教授发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是在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是0.491,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居民贫富收入差距在当时是比较大的。

4、关于中国经济政策

张教授还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近几年中国推出的经济政策,认为那些是西方归来的经济学博士的凭空想象,是愚蠢的政策。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曾经指出:“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而不是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的一套理论,或者背弃社会主义道路。

5、关于社会发展

张教授认为,中国在县际竞争过程中,工业类聚的集中发展非常显著。中国的产品在今天已经泛滥地球,他还认为外间的人很少知道中国工业的地区集中与专业的程度。而事实是: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是机械大国却不是机械强国。目前,中国机械、汽车工业技术在总体上而言,总体自给率只有60%左右,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高薪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8-60年。我国工业企业仍然存在浪费严重、污染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力低等问题。

五、小结

张五常教授的思想偏向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属于新自由主义范畴,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其中存在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观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产权私有化的观点以及一些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相符的观点,可能会造成一些读者思想混乱,甚至产生错误的思想。因此,必须予以解释,以免产生歧义。

总而言之,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在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借鉴吸收其他社会思潮的可取之处,这样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建桥铺路。

摘要:《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以资本主义视角解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存在一些偏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观点: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观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产权私有化的观点以及一些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相符的观点。这些观点属于新自由主义范畴,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进行解析,才不会引起思想混乱。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自由主义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2]李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工资水平变化分析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218-219.

[3]张剑辉.马克思市场价值思想梳理[J].南方论刊,2011,11:12-13+11.

[4]薛旭东.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探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4-36.

[5]林善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J].福州党校报,2007,02:45-48+80.

[6]厉以宁.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调整[J].社会科学研究,2009,02:48-53.

[7]康晓琳,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中信出版社,2009(09).

[8]虞崇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J].开放导报,2013,06:14-18.

[9]虞崇胜.中国反腐秘笈:以治标促治本[J].人民论坛,2014,24:51-52.

上一篇: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用Word 导航阅读超长文档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