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2024-05-28

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共9篇)

篇1: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摘 要: 大学校园优良的学风可以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是大学良好教学、生活秩序的最基础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效高低是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够强的优秀学子的先决条件。本文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为例,分析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活动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学风建设 有效举措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学风,是读书之风,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一所高校的学风稳固,学生培养的质量就会更高,学生管理工作也会相对轻松。优良学风的养成取决于学生的素质,更依赖于学校包含制度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工作,从而营造积极向上、奋发上进的氛围。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学风,各大高校每学年纷纷组织开展优良学风养成的系列活动。

1.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类院校因为学生专业的特殊性,为了使得祖国中医药事业既传承经典,又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中医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既要学习中医又要学习西医,既要学习中药又要学习西药,学习课程比较多,学习压力一般比较大。部分学生在较大的压力下,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今大学生普遍深度接触手机和互联网,受网络游戏、小说、影视作品等负面影响更多,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学习氛围不够浓厚[1]。此外,中医药类院校一般缺少人文、艺术类专业,学校氛围偏于沉闷,学校各类学生活动开展不够积极且形式单一,学生各类活动倾向于沿袭之前的活动思路而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多数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主要依靠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学校层面缺乏制度加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有限,并未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整体的学风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

2.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中医药类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可以更多地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整个院校层面的学风养成的顶层设计[3]。

该中医药院校每年三月到四月为学校的优良学风养成月,学校每年三月会发文开展文明宿舍、优良学风班级、勤学宿舍、特色宿舍评比等各类活动,同时要求各个院系在学校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各类具体、特色的学风养成活动。

2018年,该中医药院校全院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优良学风养成月的各类文件精神,秉承“德育为先、学风为主、育人为本、管理为重”的总体工作思路,实施各年级目标管理机制,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科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提升学院整体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2.1高度重视,全院部署,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院系学工办在收到学校学工部关于优良学风养成月的通知之后,专门召开“关于共建优良学风养月”的专题会议;要求所有专职辅导员参加的同时邀请兼职辅导员(专业任课老师)参加,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专业自主学习及专业拓展学习质量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专兼职辅导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4]。另外,院系领导也高度重视“优良学风养成月”的活动开展,将院系的所有会议室、教室对学生开放以便学生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院系的高度重视和在人员、经费及场地上的支持,为优良学风养成月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2加强教育,提升认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为了使“优良学风养成月”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院系辅导员利用点名会、班会、新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优良学风养成月的活动形式、目标、任务及要点,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另外,进一步强化班委、学生会等干部的自我管理与监督职能,明确分工,为优良学风的养成确立制度保障。

2.3思想引领,层层联动,夯实党团建设基层堡垒。

院系领导和辅导员分别针对学生开展“思政第一课”,学生党总支组织举行了学院入党宣誓大会和每周例行的党员红色观影等学习活动,“雷锋月”期间,各学生党团支部和各个实习点积极开展了各类特色学雷锋系列活动[5]。

2.4新老合力,传承创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院系精心定制方案,对辅导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通过集体观摩并讲评新入职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主题班会、骨干会、班建、谈心谈话、重难点人监控等学生管理技能培训,每位老师结合个人擅长进行分享,团队受益多,成长快。

2.5紧密筹备,激发活力,开展特色学风养成活动。

院系紧抓学生日常各类管理制度落实,院系领导牵头主推,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切实发挥兼职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育人作用,召开兼职辅导员系列班,兼职辅导员们就自身的学习与就业历程给学生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前景、职业规划、择业与就业等问题上与学生进行深入又生动的交流,极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院系学工办发挥新媒体育人优势,筹划、创建“职业生涯发展微辅导”微公众平台。

各年级根据本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情况,开展系列行之有效的学风活动:高年级各班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研路漫谈,筑梦起航”考研经验交流会和“厚德学风,筑梦引航”就业经验交流会。低年级各班以本班或者高年级直系一两名“学霸”为先进典型,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在新生中开展院系级别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辅导员以两周评比一次的机制,对学生宿舍进行不定时检查,并进行评优和讲评。毕业班的实习生开展“实习生的故事”、“我的考研故事”、“我的求职故事”征文等活动。

院系开展“古籍流芳蕴,晨光伴少年”晨读活动和“给一年后自己的一封信”等行为习惯养成类活动,旨在立足当下,充分利用时间并展望未来,明确一年后的目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品杏林内涵,传不朽经典”的中医经典诵读比赛,全年级申请固定课室进行晨读打卡,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各班班委组织进行抽背、互背,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传承中医经典文化精髓,在学院内营造学经典、品经典、爱经典的良好学习氛围。

此外,院系借每年学校优良学风养成月的契机,开展校级品牌活动中医药文化节,该活动到2018年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文化节面向全校,活动持续两个月,既包含紧扣专业的“第六届中医药知识竞赛”、“第三届中医经典诵读大赛”,又包含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届橘井诗缘大会”、“墨染云舫,本草飘香”书签绘制大赛等,在全校校园内营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在以“传承经典,弘扬传统”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节中,院系各专业通过精心策划,准备了包括“我来中草药”、“中医技术体验”、“中医技术大闯关”、“展板”、“腧穴定位与知识普及”、“针灸体验”、“健脾茶试饮”、“字海寻药”等活动,各专业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向全校师生进一步展示中医药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

2.6把握重点,点面结合,建立三位一体关怀体制。

在优良学风养成月的各项活动中,院系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密切关注重难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精神状态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6]。辅导员要求学生骨干密切关注并记录重难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参与次数与表现情况,每周与重难点学生进行谈话,建立起朋辈、家庭与教师三位一体的关怀体制,使需要关注的重难点学生借着优良学风的契机,在专业学习与精神面貌上有更大的改观。

3.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有待改进的方面

3.1学风建设活动参与度不够。

优良学风的养成不仅要动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和全体学生,而且要用给学校全体教职工发文件、在教职员工大会上强调、领导单个约谈等方式动员全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7]。在校园内,通过拉横幅、在教学馆、图书馆、饭堂等处的LED屏上滚动播出标语、通知等方式在校园内形成弘扬优良学风的良好氛围[8]。

3.2学风活动需奖惩分明。

在优良学风养成月等学风养成的各类活动期间,各个院系好的做法或者学生的优秀事迹等都可以通过文件、新闻报道、通知等方式进行汇总,达到宣传优秀、传承创新的目的。

对于学生的各类评比或者检查结果方面,能够不仅有优秀奖励,而且有具体落实到个人的处罚的通知或者文件,赏罚分明,这样促进学风养成的效果可能会更好[9]。

3.3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强设计。

学校层面学生处应该牵头组织、管理学生的学风养成工作,教务处、宣传部、总务处均应该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把优良学风养成的工作作为学校的关键工作来抓。教务处或者宿舍管理中心能够将对上课到课情况、宿舍卫生、宿舍晚归等的检查、报告做成每个月、周的常规工作,而不仅仅是优良学风养成月等活动期间的工作。宣传部应该经常走进基层,多多发掘学生、教职工中的优秀学风养成的特色人物作为典型宣传,并且开放学风建设专栏约稿,在全校营造爱学习、乐学习的氛围[10]。

4.结语

随着高校的重视,高校管理部门人员素质的提升和全员育人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加之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迸发出的火花,中医药类院校的学风养成工作开展越来越有成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药院校优良学风养成月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学生的学习面貌整体得到很大提升,文明素养也有了较大提高。中医药类院校应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持续对学风建设的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实效性,营造活力向上的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徐跃菊.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学风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0):197-202.[2]周涛,黄莉.中医类专业大学生学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8-20.[3]秦瑜.曾国藩治学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启示[J].?冉?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1):93-97.[4]景宜.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6):1-3.[5]刘丽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观察,2017,6(23):14-15.[6]张燕,弓哲,王聪.浅议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学风体系[J].视听,2017(3):203-204.[7]李娜,范勇,郝军.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7,2(23):34-37.[8]胡小敏.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19):201.[9]常明涛.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2017,6(3):33-35.[10]冉红卫.用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学风思路探析[J].新西部,2017(7):125-126.

篇2: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中的作用

摘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重任,学风好坏直接关系到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社团是学生集体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活动阵地,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讨论了学生社团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学生社团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社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风建设;作用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反映,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效果。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重任,学风好坏直接关系到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艺术论文发表/yslwfabiao/校教学管理要点》指出:“学风是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好的传统”。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是学生主渠道学习的有益补充。因此,研究学生社团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背景下,优质生源正逐渐向名牌学校集中,加之社会变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相对过去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素质明显下降。在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这个问题显得更为严峻。虽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教育规划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工作重心之一,但社会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没有认识到该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发展前景。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先天不足,生源结构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并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影响了学风。

在校大学生中,现存的学风问题主要有:一是缺勤、迟到、早退、上课吃零食等不良现象较多;二是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考试经常“挂科”,自己却不以为然;三是一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专业发展不明了,对专业前景没有信心。

学习模式与学生社团的关系学风建设是学生、学校、教师共同作用的结果,学风就是学习的风气和习惯。大学生学习有三种基本模式,即教师参与程度较高型、学生自主型、社会参与型。

教师参与程度较高型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知识体系,学习采取逻辑方法组织,这里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接受教师的传导,进而逻辑地理解并演化成贮藏的知识。运用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学习场所,适合通识性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具有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特点,学生的学习内容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心理特征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要成为“双师型”一体化职教师资。因此,这种学科本位型课程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培养需求和技能形成规律,难以激发该类学校学生的创造性和成长性。

学生自主型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需求、兴趣,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所以,学习成果有赖于学生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学生本位课程设计的最大特色是采取作业单元的组织形态,而不是知识分科,借助调动了学习兴趣、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具体活动使学生获得行为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成体系的关于主体的知识。这种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自身拥有的直接经验去积极观察相关的事物、现象,而且能积极地利用间接知识展开问题解决活动。这里的现成知识不是作为无意义的片面接受,而是作为必要的因素主动地组织。

社会参与型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学生是社会一分子,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过程。课程必须凭借社会分析取得目标和内容加以设计,依赖社会分析而非学科或学生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强调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篇3: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1 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形成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内化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中的“亚文化”,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核心层是观念文化, 集中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观念, 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教风等。

作为一类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走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农业类高职院校, 其校园文化既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 又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 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其特有的职业特征、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 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要把育人的理念浸润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中, 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创新成才, 从而积极推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可见, 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形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 做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 反映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沉淀水平和模式。它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即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 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名人肖像、励志标语、格言等。它是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外部条件, 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极其深刻。正如加拿大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漂亮的建筑、清洁的道路、优美的雕塑、美丽的花坛、宽敞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先进的师生活动中心、体育场等一流的校园环境使人们身心愉快、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地学习、工作。为美化育人环境, 校园建设应注重整体布局的设计与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学校每一面墙、每一个亭、每一个雕塑、每一棵树的作用, 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 从而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3 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良好学风形成的保证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 学生的学习管理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等, 它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运行, 并调整校园内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农业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 必须按照农业类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方面, 要建立符合农业类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制度, 要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让学生认清学习与就业的关系, 及早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在教学管理方面, 要建立教务制度, 细化专业培养目标,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在提高学生适应行业、适应社会方面, 应建立校企合作, 恰当地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具体做法是:走出去, 通过实训、实习使学生参与到企业文化中去, 亲身感受企业文化;请进来, 开设企业讲座, 将企业文化带到校园。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并使之合理有序运行。通过不断完善以前的各项制度, 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促进良好学风教风形成的规章制度, 从而使校内的各项活动有序化, 保证良好学风形成。

4 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

校园精神文化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 是影响和指导学校师生的核心准则。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 包括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 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 健康和谐的精神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学生在积极有益的文化氛围中学习, 容易激发上进心和竞争性, 学习兴趣提高, 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得以实现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充满激情, 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中应积极发挥三个载体作用。

首先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载体。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来源复杂, 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贫困生多, 就业压力大的农业类高职院校来说, 应该改变以前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轻视职业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 认真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 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要加强校史教育, 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 刻苦学习, 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其次是构建文体活动的载体。在学校团委和各系团总支的指导下组建文体活动社团, 利用特殊的纪念日或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或征文大赛, 根据学校的校情举办校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文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锻炼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最后是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载体。通过构建专业社团、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活动。寓教育于实践, 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十分有效的形式, 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利因素。我校各系根据自己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学习特点, 先后组建学生专业性社团19个, 并指派教授专家为学生作指导培训。其中我系专业性社团“畜禽科技站”已成立28年, 社团会员长期坚持到基层服务, 多次受到大河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其中2008年大河报以《学生社团成为香饽饽》为题报道了我系学生社团活动情况;2009年河南日报以《畜禽圈舍旁青春闪耀》为题详细报道了我系学生社团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典型事迹;2010年青年导报以《郑州牧专“科技1 1 0”:宣传科学养殖进行疫病防治》为题报道了我系畜禽科技站开展科技下乡、为养殖户服务的情况。在为广大养殖户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合理的智能结构, 势必会促进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备受学生关注的“挑战杯”、“发明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对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派专业教师作指导, 积极组织学生参赛, 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形成立体的, 全方位的, 深受欢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学风。

摘要:本文围绕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形成的关系, 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通过分析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探讨如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利群.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形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9) .

[2]林志.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学风[J].管理观察, 总第398期.

篇4: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风;探索和实践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从个体层面讲,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学习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术风气、治学精神等;从集体层面讲,学风是指学校基于一定的办学理念、教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等所形成的学习气氛、学习环境、学术氛围。本文从教学和学生工作角度出发,立足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状况,结合我校在学风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全校的2805名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在对学生的逃课情况及原因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40%学生曾经逃过课,逃课的理由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有自认为比上课更重要的事、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生病、不想上课等。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当前高等学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就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超过58%的学生喜欢授课教师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情绪饱满,激情洋溢,启发式互动教学,教学方式以多媒体结合板书为好。由此可见,在影响学生学习风气的诸多因素中,教学方面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占有较大比重。

1.教学固有模式上的局限性。从教学的方式上看,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中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根深蒂固,学生的兴趣没能够充分激活。同时,由于追求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很少顾及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致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个体的教育,有悖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从学生的层面看,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没有很好遵循大学教育阶段的规律、特点,对为什么学和怎样学都很茫然,处于无目的的学习状态。更有甚者认为考上大学目标就实现了。具体表现在:学习纪律意识松懈,缺勤、迟到、早退现象有所抬头,学习观念淡薄,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谈情说爱,游戏娱乐上,沉溺网络风气渐露端倪。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学校及专业不满意,觉得与上大学之前的期待有较大的差别,总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不投入,成绩不理想。

3.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当前,高等学校学术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现象抬头,败坏了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声誉。2009年3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对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高校出现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对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出现了所谓“走捷径”、篡改数据,学术论文大量抄袭、雷同等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学风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同时,优良的学风也展示出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因此,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培养教育工作全过程,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振兴成才的责任意识,为学习注入崇高持久的动力。我校在充分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创新性地将学生思想教育整合成12个主题教育模块(即:入学教育、学习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团队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毕业教育),根据各年级各学期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这一举措,大大地促进我校大学生均衡发展、健康成长、提高了综合素质,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方面产生持久的动力。学校还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每年一个主题,全年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开展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与祖国共奋进、我和学校同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做‘精诚是新’的优秀大学生”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特色鲜明、覆盖广泛,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理论认识、提升了思想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这一主题教育活动也于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良好教风促学风。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因此,广大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尤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医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多举临床案例,采用PBL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校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出一大批教学精英、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这些教学团队和教师在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等方面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我校还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2001年至今,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促进了教师队伍以老带新;通过全校层层选拔,激发了全校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通过竞赛之后的专家点评,获奖选手示教,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丰富教学方式,我校还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建成多个PBL教室,要求精品课程和相关教研项目负责人必需进行一定课时的PBL教学,在中医专业进行新安医学教改示范,护理专业进行滚动式教学改革;进行形成性评价等等,通过以上多种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篇5: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在教育上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在高职院校中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发生着变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针对于学校的学风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氛围下学习发展,学生只有在一个好的背景下,才能做到努力学习,让学生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学风得到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如何提升院校学风展开讨论。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要求不断降低,人数上不断增加,但是却是缺少了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这些改变都使得高等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校园内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这就使得这些高等院校的学风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就将具体讨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学风存在哪些问题,对于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有哪些策略和建议。

二、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生源多样化的特点

学风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长期进行的事情,因为,院校的学风,直接影响的是技术人才是否可以高效的进行培养。学校的学风也就是说学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学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着学习,这样一定可以让学生的技术突飞猛进,由此,可以看出来,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在学校人才的培养中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如今高考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也是逐渐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相对来说很大,但是总体老说生源的总体质量相对减少;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可度很低;三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父母或者其他原因,随意选择的一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低,自制能力又差,同时对于学习缺少积极性,没有学习动力。多样化的生源学生也就会给学校的文化建设、学风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不利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型态

专业技能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可以亲自去体验,可以说是值得大家重视和喜欢的。一直以来学生们都是从课本中学习知识的,难免会感到枯燥无趣,而不感兴趣,而专业技能教学的出现,则让学生们兴致满满,从而学习的热情高涨。但是学习中仅仅只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训练,所以教师就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做出标记,方便学生的学与记。

2.学生的学习目的

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还缺乏学习目的,大多都是认为在为家长学习,大多数学生的专业也都是由家长决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这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多多复习,要不然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不仅会造成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知识都是相连的,前面的大多数是为后面学习的知识打基础,如果基础都没有掌握好,那么拔高的那些知识便会一窍不通,对于学习成绩有大大的影响。

3.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较为复杂,方法多样化。高中学生没有参加高考,直接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院校,这一类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存在对于知识的不理解,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起就会使得学校的学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个既需要记忆又需要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做一些实际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上,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试验,锻炼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相关策略

1.加强榜样的作用

现在的时代,学生都比较喜欢追星,把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这就说明榜样的力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榜样的作用,不是一味的追捧,要看到榜样积极的一面,这样对于学生才是有帮助的。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中,就可以应用榜样示范法,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素养,要明白良好的教风是学风的基础,学生也可能模仿教师的种种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的教学中,越来越提倡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以前的高职教学模式中,都是老师备好课,完全由老师讲。然而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按照统一的教学步伐,那些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会很痛苦,甚至会产生厌弃学习,厌弃自己的心理。这就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好处。老师在进行讲课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课堂中的知识点,也会有很多疑问。然后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进行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学习的心得、知识点和遇到的问题。之后小组汇总他们的学习成果,将个别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组长将自我学习的内容,产生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引导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今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时候会忽略学生文化课程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部分时,我们不能以应付的心态教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讲出来,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一名好的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荣誉感和认同感。在应试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天分,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胆小懦弱的性格。只有让学生讲出来,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受益。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这门课程开始,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还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学生思考能力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班里的学习氛围,会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讲解。这样讲,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程度。可是学生毕竟知识面比较窄,在回答时也很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不全面存在缺陷的。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订个诸葛亮”。学生在回答完问题时,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提出的意见会更加全面,与老师进行的教学思路会更接近,方便老师进行下一步的讲解。在学习完这节课时,老师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辩论,当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对上节课掌握不牢固的知识,他们就需要去翻书回忆老师讲课的过程,这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温习过程。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学分建设是及其重要,一个优秀的学风可以为社会提高专业的技术力量,同时,高职院校的学风,是体现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准的。

参考文献:

[1]张丽,韩新宝.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2).

[2]章韵,黄显鸽.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李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篇6: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性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07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4.9%任。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所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的首要指标。作为高校自身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良好的学风能帮助高职院校建设和谐奋进的大学校园,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技能综合性实用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相继产生,其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对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思想密相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一、目前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学院学风总体比较薄弱,学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院。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缺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舞弊,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现象。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差等不良学习行为严重影响了高职学院的学习环境,妨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鉴于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做法,制定严格的学习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也不例外。各所学院都有自己的校本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也针对当前高职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制定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风建设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造成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效果不佳,局面打不开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缺乏内动力。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面向基层单位,学校不得不向他们灌输越来越多的 “吃苦耐劳精神”、“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教育,加上人才市场不再将学习分数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许多高职生的人才观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把学习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掌握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高职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课堂教学的枯燥无谓,造成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使得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性认识变得模糊,缺乏了高中阶段所持有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了厌学或应付学情绪。虽然目前高职学院并不缺少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但由于这些措施和办法过多的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应急性,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唤起学生主体性对这些措施和办法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学习动机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以正确教风带动学风

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学院应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研究改进教风学风的对策,大力推进许枫建设。

(1)、有针对性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并及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反映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一间和建议。

(2)、不断强化教师“治学为基、育人为本”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规范教学工作。开展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全体教职工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成为学生良好学风的榜样,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

2、以优秀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优秀学生,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树立优良学风。

(1)、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在有条件的班级建立党小组,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督、记录,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评优和组织发展的依据。在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一帮一”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2)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善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做好各类评优工作。认真组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测和学年评优,通过各种媒体媒介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典型,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励广大学生照差距、迎头赶上,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三、以浓厚学院氛围滋养学风

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必备环境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风的正面感召力。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1)、加强和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目前高职学院社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学院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引导社团结合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技能能力培养的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

一直以来,高职学院课外活动较多,但过于繁杂和零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院要整合和规划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从而达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一致。我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将以往各种单项活动,统筹列入“学生素质拓展工程”规划。以学期为单位,确立学期活动主题,如“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锻炼健康体魄”,并紧密结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由于主题突出,宣传动员工作易于讲情讲透,增强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活动的组织工作也得到了院系二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活动的教育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建立高职校园文化网络

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除了在学生食堂设有电视机外,教室和教学楼内没有提供电视给学生观看。学生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信息,仅仅靠个人和学校机房提供的电脑。建立校园文化网络,把这些电脑充分利用起来,开展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是解决目前高职学院缺少有效的宣传设施和途径的一种可行的办法。借助校园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推广优秀作品。开通网上答疑系统,开展沟通式教学,实现在线答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网上心理诊所,对学生施以伦理关怀。

三、结语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项基础工程和

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力争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学风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教育中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可以优化学校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让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师论文(国资委)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 力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高职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及途径

篇7: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协调性研究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协调性研究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树立和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条件,优良的学风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的品位,展示师生的学习风貌,推动高校内涵建设的发展.因此,学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出发,阐释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探索加强学风建设的协调性方法与措施.

作 者:曾学清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方法   措施  

篇8: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为确保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好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自己的教育特色, 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成果, 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风建设。而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下, 将传统中医文化纳入学风建设中进行统筹考虑, 以“仁和、诚信、传承、义诊”理念渗入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过程, 会极大地促进学风建设的好转。

1 高职院校学风的内涵

优良的学风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 是高职院校长期积淀的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通俗地讲学风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风气, 师生在学习和做学问方面相对稳定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其核心是一种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具体可以分为群体学风和个体学风, 包括学校学习气氛、领导工作作风、教师治学风尚、行政人员政风和学生学习风气等方面。学风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 高职院校学风的现状

学风反映一所高职院校的整体精神风貌, 体现了学校历史积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当前, 高职院校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调查研究发现, 在教学活动、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中, 由于考核评估片面量化的倾向, 一些教师浮夸浮躁、急功近利, 伪造篡改、抄袭剽窃、买卖论文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少数教授不给学生上课而忙于项目科研;有些老师备课不认真、教学过程中态度马虎, 仅局限于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讲课, 或坐在讲台上播放多媒体, 不去关心学生的反应, 对学生缺乏深入的教育与耐心的指导;一些教师教学风格、内容、方法缺乏创新, 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制度方面, 还存在许多目标不科学、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监控不作为的现象, 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处于下游水平, 与本科学生相比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沉溺于恋爱、网吧等方面而不把志趣放在学习上, 学习动力、拼搏激情不足, 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我国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较短,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大众文化给师生的学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使一些师生的教学与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不能潜心育人、静心求学, 对师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3 传统中医文化的内涵

传统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不仅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 可以用“仁和、诚信、传承、义诊”来概括。“仁和”, 夫医之为道, 君子用之于卫生, 而推之以济世, 突出了医学的伦理价值, 体现着仁爱之心、高尚道德。“诚信”, 心怀至诚于内, 言行诚谨, 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要诚笃端方, 戒弄虚作假。“传承”, 精湛医术、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的基础, “以师带徒”是中医历代发展过程中培养后继者的主要方式。“义诊”, 以救死扶伤为宗旨, 为社会提供“造福”行为, 至今医界流传的“杏林春暖”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医生典型的重义轻利的美德, 弘扬了“尊长爱幼”、“成人之美”、“济困扶危”、“患难以共”等传统善举。

4 传统中医文化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联系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传统中医文化在本质上是有关联的, 将传统中医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 对营造以传统中医文化为特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平等友爱的人际环境、自我提高的学术环境和文明有益的成长环境, 建设治学、读书、求知、做人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和学风价值取向都视“德”为首, 都要求用高尚的道德风范完善自己, 且要树立远大志向, 并把远大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动力。中医和学风都抓住诚信教育, 使“诚信为人”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努力培养既有渊博的知识、又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传统中医是临床实践性极强的科学, 它源于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而现代教学传承规范,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应为人师表、乐教敬业、因材施教、平易待人, 学生应谦逊恭敬、精勤不倦、博采众方、继承创新。“医乃仁术”提示了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 学风建设的要旨则是需掌握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核心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和意象思维。当然, 应用传统中医文化, 建立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快学风建设的步伐, 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 乃至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

5 传统中医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传统中医文化是推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 构建以传统中医文化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讨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极具现实意义。

5.1 积极运用中医文化的“仁和”思想, 加强学风建设

传统中医文化是以人伦关系为核心的文化, 中医文化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师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建设优良学风的核心依据。“仁和”是传统中医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调和致中、贵和尚中等主体精神与现代中医的创新精神及科学理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集中体现, 高度概括了传统中医文化浓厚的伦理特征和道德追求。学风建设可运用儒家思想价值的最高理想、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构建学风建设主体的精神与理念, 汲取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 并结合时代精神加以提升, 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贵,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引领师生汲取中医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形成宽厚友爱、风清气正的人际氛围。学风建设还要象中医那样注重心理因素的影响, 帮助师生正确认识自我、倡导团队精神, 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朝着健康、进取的学风方向发展。

5.2 积极运用中医文化的“诚信”理念, 加强学风建设

传统中医文化坚持求真务实的诚信态度、勇于探索的诚信作风, 追求真理的诚信精神, 积极投身科学研究, 不得“自逞俊快, 邀射名誉”或“恃己所长, 经略财物”, 在诊疗服务、治学科研、为人处事上都要言行诚谨, 忌沽名钓誉, 戒弄虚作假。学风建设就要继承传统中医文化, 倡导师生坚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腐败、杜绝学术浮躁, 打造诚信科研, 摒弃急功近利, 维护科学尊严。学风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师生学习传统中医, 医者必须遵循“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的精神要求, 对“至精至微之事”, 既不能“道听途说”, 以“至粗至浅之思”对待, 更不能不求甚解, 以囫囵吞枣敷衍。青年教师及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事事都不甘落后, 学校在建设良好的学风过程中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充分调动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师生的自身潜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满足师生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5.3 积极运用中医文化的“传承”思想, 加强学风建设

传统中医是一门传承性极强的医学, 几千年来, 我国各族人民在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 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随着时间的沉淀而逐步形成发展为独特的体系与文化, 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 又继承了望、闻、问、切、辨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 从而传承至今。它的传承与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进步, 因此值得借鉴到学风建设工作中进行讨论与关注。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要使师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不耻下问、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成为优良学习风气的维护者、执行者, 更要做优良学习风气的传承者。高职院校一旦形成优良的学风, 那么良好的习惯就会被师生所遵循, 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状态, 固化为一种传统和风格。

5.4 积极运用中医文化的“义诊”理念, 加强学风建设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 口耳相传, 许多名医节约点滴、免费坐诊、躬为善事书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医界神话。他们对待“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感同身受地“一心赴救”。优良的学风就要培养师生这样的志愿服务精神。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 使师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能使师生在具体的基层服务和奉献中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从而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进而加快学风建设的步伐。

篇9:浅谈中医药类院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中医院校 预防医学 本科生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32-01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河南中医学院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开办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面对新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我们在该专业本科生的学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本文的回顾,希望为以后更好地完善工作内容和方法引发思考。

1 通过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的教育,使中医预防本科生具备稳定的专业思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

1.1 中医院校设置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政策的导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这给中医院校进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开展群体性疾病的防治及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1.2 中医院校进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口、健康及公共卫生是当今世界各国需要面对及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疾病的传播、控制和预防成为全球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广泛存在的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方面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2003年SRAS疫情后,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通知》(教电[2003]190号,特急)文件,使预防医学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院校开展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的教育,将传统的中医药学的优势内容充实进现代的预防医学,有利于预防医学人才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完善,也更符合我国医疗体系的发展需求。

2 通过突出中医学优势、优化课程体系,使本科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效果

2.1 学业中融入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体系

我国传统中医药源远流长,“治未病”体系较为完备。《周易·系辞》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代朱丹溪提出“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些形成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框架,经历代医家的完善,不断地得到继承、发展和广泛应用。

2.2 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学习动力

我国传统中医药应用广泛,深入民心,效果明显。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验证,中医药在sars等传染病和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过程中疗效确切。中医药具有整体调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结合、简便验廉、用药安全的作用特点和特色。

西方医学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的转变,逐渐接近于中医学人体-自然-社会心理模式,使人们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国内外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

2.3 基于中医院校的优势,完善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以现代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医预防医学思想,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初步建立起了富有中医院校特色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进程安排。课程体系结构包括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大类,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课、资格考试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医学临床课和中医特色课。教学进程安排为前两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中医特色课。第三、四年主要学习资格考试课和医学临床课程,并进行临床实习。第五年主要进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体系特点鲜明,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并在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中加入了中医学的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调查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中、西医学防治疾病的思想,拓展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1]。

3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规范的服务管理,创建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和学习方法

3.1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服务引导教育管理体系

重视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合情合规地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为学生服好务;完善日常管理、实习教学管理、奖贷困补、组织发展等规章制度,做好宣传引导,创建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3.2 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通过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前景,制定学习规划;开展专业相关学习竞赛,提升学习氛围;征订各类有益报刊杂志,丰富学生视野;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及科研创作等。

3.3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基于此,我们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组建教学督导团,教学大奖赛,师生论坛,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能力和人格内涵的完善,从而更加有效引导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摩托车开业申请书下一篇:共筑中国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