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2024-05-15

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精选14篇)

篇1: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几百万年以来。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时人类也不断的在总结积累生活经验,改造地球,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是当人们躺在松软的沙发上悠然自得之时.当人们应接不暇仰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时,环保意识却不知不觉地淡化了.

古代诗人写“天”,“江天一色无纤尘”,近代作家写“天”,“蓝色的天空一尘不染”。唉!可惜我们现在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天了。尤其在城市里或工业区,终日乌烟瘴气,阴拔绵绵,实在令人不快.面对这一切一切,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新鲜、清爽、明净的大气啊,你到哪里去了呢?快点给大气‘治病’吧,还我蓝天红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动力,生命的延续.可以说人们几乎从早到晚都与水打交道,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直到商代还是很繁荣富蔗;森林班盖率高达50%.我们的祖先在这块肥沃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明.可现在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已成了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祸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不禁要呼号:“黄河啊,睁开眼睛看看吧!您曾细心哺育的儿女正在您的狂谰中挣扎,您为什么会如此无情?’黄土高原林海湮灭,植被破坏,好多地方沦为千沟万壑。全世界每年排放7000亿立方米污水,致使大部分流域成为水土严重流失的早原.很多江河湖泊受到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水中生物大量死绝。人类大部分常见病主要都是由于水污染而导致的。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水不清洁引起的疾病,其中绝大部分是儿童。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在痛苦中煎熬的孩子,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他们那绝望的眼神?你们听到了吗?听到他们那痛苦的呻吟?这休目惊心的画面,怎能不发人深省?

然而正当人们被水魔所困扰,危机四伏之时,又一只无情的`魔爪伸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工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江湖废水横流,地面垃圾成堆,空中烟雾弥漫。美国阿波罗飞船上的宇航员证实他们在太空眺望美国,看到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笼罩着厚厚的尘雾,正是这些使大气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厚厚的大气层是“生命的保护伞”,它挡住或吸收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和其它有害辐射。大气层敞开宽广的胸怀在无私地保护我们,可我们没有保护好大气层,人们近几年常说:“大气层‘害’病了”。可这病就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呀,可悲、可叹!

篇2: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地球―生命的家园

地球是什么?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是人类的保姆;

是生命的摇篮;

也是每一个生命的居住所。

人类因有了地球变得更快乐;

动物因有了地球变得更可爱;

植物因有了地球变得更有生命力;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因有了地球变得更有活力。

地球,这个可爱的家园;

地球,这个可爱的娃娃;

地球,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生命。

地球,她让大地起死回生;

地球,她让世界生机勃勃;

地球,她让动物活蹦乱跳;

地球,她让植物不屈生长;

地球,她让人类欣欣向荣。

地球,

人类离不开她,

动物离不开她,

植物离不开她,

世界上一切生命也离不开她。

她,太脆弱了;

她,太可爱了;

她,太娇嫩了;

她,太美丽了;

她,太纯洁了。

我们不能让这美丽而可爱的地球消失;

因为她是我们人类甚至是世界万物的快乐居住所,

如果没有了她,世界将会怎样?

你们不会舍得这个地球吧!

也不会毁掉这个地球吧!

那就请珍惜它吧!

篇3: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一、敬业乐业, 享受教学

梁启超先生说过, “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从我们教师这个行业的角度说, 必须要有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敬业的表现就是:保证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没有错误的。乐业的表现就是:保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学生能够超水平地接受, 快乐地接受。这话说起来简单, 其实要做起来可就是不简单, 你要保证你所传授的知识没有错漏, 你就必须能静得下来, 认真地熟悉你的教学内容, 也就是备好课。在保证了所传授的知识无错漏以后, 你还要去研究学生,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能轻松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而作为一个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一种快乐, 就是享受教学。所以, 笔者认为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享受教学。

二、耐得清贫, 守得寂寞, 做精神的富有者

二十一世纪, 人类已经可以上天入地, 进入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层次, 经济的发展诱使人们狂热地追求金钱, 喧闹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当教师的, 如果守不得寂寞, 耐不得清贫, 就会心浮气躁, 就会患得患失, 从而很难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所以一定要记住“耐得寂寞好教书”。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 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 一张张专注的面容, 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 似乎融入无比圣洁的情境, 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教师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 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 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教师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 一点一滴,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 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是的,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无私的, 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 教师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 正是因为教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 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 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 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 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起始于辛劳, 收结于平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 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 就应无怨无悔, 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 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 努力实现真诚的育人理想。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教师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 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教师无悔于自己的生命, 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在这三尺讲台上, 阅历春秋, 苦苦耕耘, 用自己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 家长的放心, 祖国的振兴!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始终岿然不动, 金刚不坏, 教师就必须经常地进行自我修炼, 就像佛学者经常诵佛书一样, 教师也要经常阅读, 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 读一些榜样人物的传奇,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 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笔者想, 每个教师都应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 做一个精神的富有者。正如革命志士方志敏所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原因”。

三、保持激情, 唱响三尺讲台

前苏联巴甫洛夫说过:“你工作和研究的时候, 必须具有强烈的激情。”作为一名教师, 能够在顺利地送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后仍然保持教学的激情, 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品格。就像一个人, 当他还没有登上山顶的时候, 他的激情是有的, 因为上面有无限的风光在吸引着他。而当他费尽心力爬上了顶峰, 饱览了美丽的风光, 走下山后, 他还会想着再去攀登吗?笔者想:尘世人生中, 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而教师就不一样, 他必须不断地修炼自己, 说服自己, 在每天平凡的教书生涯中投入百倍的激情。只有这样, 他的教书生涯才是绝顶壮观的。

篇4: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一、敬业乐业,享受教学

梁启超先生说过,“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从我们教师这个行业的角度说,必须要有敬业和乐业的精神,敬业的表现就是:保证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没有错误的。乐业的表现就是:保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能够超水平地接受,快乐地接受。这话说起来简单,其实要做起来可就是不简单,你要保证你所传授的知识没有错漏,你就必须能静得下来,认真地熟悉你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备好课。在保证了所传授的知识无错漏以后,你还要去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能轻松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而作为一个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一种快乐,就是享受教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享受教学。

二、耐得清贫,守得寂寞,做精神的富有者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可以上天入地,进入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层次,经济的发展诱使人们狂热地追求金钱,喧闹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当教师的,如果守不得寂寞,耐不得清贫,就会心浮气躁,就会患得患失,从而很难完美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所以一定要记住“耐得寂寞好教书”。 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教师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教师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无私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教师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教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无怨无悔,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真诚的育人理想。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教师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教师无悔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自己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始终岿然不动,金刚不坏,教师就必须经常地进行自我修炼,就像佛学者经常诵佛书一样,教师也要经常阅读,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读一些榜样人物的传奇,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笔者想,每个教师都应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精神的富有者。正如革命志士方志敏所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原因”。

三、保持激情,唱響三尺讲台

前苏联巴甫洛夫说过:“你工作和研究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激情。”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顺利地送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后仍然保持教学的激情,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品格。就像一个人,当他还没有登上山顶的时候,他的激情是有的,因为上面有无限的风光在吸引着他。而当他费尽心力爬上了顶峰,饱览了美丽的风光,走下山后,他还会想着再去攀登吗?笔者想:尘世人生中,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而教师就不一样,他必须不断地修炼自己,说服自己,在每天平凡的教书生涯中投入百倍的激情。只有这样,他的教书生涯才是绝顶壮观的。

总之,教师应该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篇5:地球-人类的绿色家园作文

人类社会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想到个人的小家庭,而淡化了环保意识,损害人类的绿色家园―――地球。

人生如歌,岁月如流,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有着灿烂的历史、光辉的文化,在祖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守卫着自己美丽的家园。在19世纪前,我们祖国有着广袤的草原、清澈透明的河水。而当人类进入20世纪,其生存的环境是如此的糟糕:洪水泛滥成灾,水土流失、大气污染严重,一些河水变得臭气熏天,垃圾随处可见……如此下去,地球将会变成一颗死星球。难道人类愿意这样子生存下去吗?当然不,人类需要一个绿色的家园。

由于社会上有识志士和环境专家的呼吁,各级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就在人类进入21世纪这短暂的几年时间里,地地球上又充满了生机,像换了个星球似的焕然一新: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到处莺歌燕舞,人工森林面积大增,沙漠绿洲化,“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但是人们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这就是人类的环保意识仍需要继续加强。我们中国人正在带头保护生养人类的地球,其他国家也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家园”。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们人类正在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共同去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大家不是早就看见了吗?人们在花园里插上一个牌子,用婉转的语气说:“请不要摘我,我会痛的”;在草坪上我们可以看见牌子写着:“请关爱我吧,不然我会死的!”你看,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人们有了保护的意识。人类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迈着大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我相信,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绿色家园”―――地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绿色环境、绿色食品、绿色产品将永远伴随人类走向未来。请地球放心,我们人类会珍惜、关爱您的,我们不会再次让您失去那绿色美丽的笑容,因为你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地球――人类的绿色家园作文700字

篇6: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也是动植物的家,它从古到今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无私的奉献出了它宝贵的资源,让我们真心的祝福我们的家—地球,祝福它:天长地久,万古长存。

黄河是家中的一重要分子,它是我们的母亲,它从小便哺育着我们。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现在的21世纪,它哺育了我们多少年,而我们现在,不但是知恩不报还马不停蹄地向它体内排放污水,我们知不知道它的心在流泪!我们又没有考虑过它的心思呢?它在想:“我哺育的无数代子子孙孙到头来竟然这样来伤害我,摧残我,实在是大为不敬呀!”然而我们却不屑一顾根本没有去猜想母亲的心思,更加感悟不到母亲那伤心欲绝的心灵。我想应该生活在这个家的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感到失望,让自己成为一个人人唾骂的不孝子吧!何不让我们捧出我们最善良的心祝福我们的母亲,祝福我们的家,祝福它们身体健康,天长地久,让它们能更好的为我们奉献。

森林也是家中的一份子,各类动植物还是家中的一份子,我们某些自私的`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大片的砍伐树木,不断使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而不懂得合理利用,从而导致了许多生物的无法生存,动物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然而自私的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去伤害我们的兄弟姐妹,伤害养育我们多年的母亲,破坏我们的家,真是见利忘义呀!没有了我们的兄弟姐妹,没有了母亲,也就没有了家。难道我们会认为有家不能回,甚至是家破人亡的滋味好受吗?问问我们的心,我们会认为问心无愧吗?

篇7:地球----人类的家园

地球,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生命。

地球,她让大地起死回生;

地球,她让世界生机勃勃;

地球,她让动物活蹦乱跳;

地球,她让植物不屈生长;

地球,她让人类欣欣向荣。

地球,

人类离不开她,

动物离不开她,

植物离不开她,

世界上一切生命也离不开她。

她,太脆弱了;

她,太可爱了;

她,太娇嫩了;

她,太美丽了;

她,太纯洁了。

我们不能让这美丽而可爱的地球消失;

因为她是我们人类甚至是世界万物的`快乐居住所,

如果没有了她,世界将会怎样?

你们不会舍得这个地球吧!

也不会毁掉这个地球吧!

那就请珍惜它吧!

因为它是我们永远的家!

指导教师:陶乃军

简评:虽然诗歌的内容显得很稚嫩,但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七年级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对环境的关注!

篇8:建筑与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房子起源的传说里, 人们把大自然描绘成一个蛮荒之地。发挥一下想象力, 一幅远古的生活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古人生下来和野兽没有多少区别。他们栖息在树林里或洞穴里, 茹毛饮血地活着。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原始人放弃了野兽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 某个地方茂密的树林被大风和暴雨折断后, 树枝由于摩擦而起火。住在此处的原始人由于害怕大火而四处逃散。但后来, 好奇心战胜了恐惧。火变小后, 他们逐渐靠近它, 发现站在温暖的火堆旁会感到很舒服。火堆使他们感到温暖、干爽, 还能简单做点吃的。火堆是是所有社会习俗的萌芽和胚胎, 是群居的第一个标志。是在经历长期的游荡生活和追逐猎物的艰辛后定居生活的标志。所以,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 (Frank Lloyed Wright) 也曾这样高度评价:“不可或缺的火炉, 看到火在砖石结构的屋子里熊熊燃烧, 就强化了家的温暖。”[1]

原始人为什么要营造房子呢?通过对世界各个文化的早期营造物的观察可以看出, 最初始的营造物所能够对应的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居住”、“观演”、“餐饮”这样特别化了的复杂功能系统, 他们往往只对一般性的本源性的功能负责。从建筑与人的关系看, 我们认为, 人们对建筑本源性的需求应该只有两个:一个是遮蔽性的需求;另一个就是标识性的需求。

字典里对“Shelter”一词的解释为:能提供庇护的建筑物。主要是为了抵御天气、动物或不受欢迎的陌生人的侵袭。修建藏身之所, 就是把四周围成墙, 保护人类免受外界的威胁, 也就是把空间分割成若干部分, 这也就是建筑的第一个需求。建筑被理解为对空间的再塑造。

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一篇重要文献《诗经·斯干》。它在谈到建筑功能营造时说:“约之阁阁, 椓之橐橐。风雨攸除, 鸟鼠攸去, 君子攸去, 君子攸芋。”从文字看来, 周朝人不像殷人那样信鬼神, 他们把墙捣制结实的目的, 看来首先是针对风雨、鸟鼠, 并不特别强调那些不可捉摸东西的存在。[2]在西方有本对20世纪建筑设计和研究建筑的学者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学习拉斯维加斯》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 它对建筑是这样理解的:“建筑的原则是建筑物的外观要能有意识地表达出其整体和辅助形式的描述语言, 建筑目的是要把建筑物从无声的‘纯粹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从花里胡哨的外表中解放出来, 使建筑物成为有创造力的东西, 不只是关注实事和实用性, 而应表达出诗意和思想, 能对主题进行史诗般气势惊宏地处理。”[3]

方形的圆——建筑的装饰

要把一栋房子称为建筑, 它必须以一栋房子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这一建筑就使自己得到再现——用歌德的话讲, 就是创造出一栋房子的神话。建筑界的学者们对于建筑有一种共识性的理解:建筑是对于我们时代的生活方式的诠释。说建筑的任务是诠释, 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想到有关诠释的作品时, 首先想到的是文本, 那么建筑作品是否类似文本呢?建筑作品是经过美学包装的房子吗?

贡布里希曾说:“自行车棚是房屋, 而林肯大教堂是建筑。”对比这里的两个建造物会涉及到一个“工作量”的问题。无疑, 对于林肯大教堂的建造, 当时的建造者们一定花了“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如何理解“更多”?这里, 它一定是指对于建筑美学的要求。罗斯金在《建筑七灯》对于建筑美学态度做出这样清晰的陈述:“建筑是人对所建造的无论何种用途的建筑物进行装饰的艺术。建筑学是一种装饰的艺术, 建筑学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也是装饰的问题。”[4]

正像康德所说, 建筑难以达到那种可以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到的纯粹的境界。对于建筑的评价就在于它是否为某种用途提供了适合的功能。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建筑不可能高高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 它必须是美的, 又是实用的。换句话说, 建筑必须在一个由不熟练工人和一些具体的挖掘、土木工程、敷设管道等构成的背景中存在, 没有什么艺术像它一样受到诸如工人、任务、条件等非审美因素的影响。

从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后期, 以时间、金钱为原则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这让许多在此期间建造的现代化的建筑在建造品味丧失其美学趣味, 使得对于工厂、仓库、商业中心、桥梁、汽车库、铁路车站、机场这些可能的例子成为去装饰化的对象, 以实现它们最大的价值。所以, 对于工业化时代的建筑, 罗斯金也曾悲观地认为“建筑”将会消亡, 因为它不会试图满足这种经济法则的要求。因此, 存在着某种建筑背离现代化的感觉:真正的建筑是现代化之前的也可说是后现代化的, 真正的现代建筑相当于一个方形的圆 (即不可能的东西) 。[5]

一架机器——建筑的身体

有两种历史观一直影响着建筑理论。一种观点是坚持历史是永恒价值的容器, 它以神话形式和无可置疑的实事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另一种观点是坚持历史进化的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的价值系统只有拥有相对真理。在某个时代中被看到完全真实的东西在下一个时代也许不会发生。因此, 每个时代都建立起它自己认同的价值系统。这种带有相对色彩的观点对未来持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这种幻想的未来毕竟胜于可以模仿的过去, 这种观点也优于将历史归因于一个目的和一个终极的历史观。这两种历史观之间的关系仿佛类似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或‘重’或‘轻’。

如同世界万物一样, 建筑也存在于进化的宇宙之中, 但是它在进化过程中演变一个独特的角色,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我们建造和使用的方式。关于这一点, 景观设计师Thomas Berry曾做出这样的论述:“过去任何时代所发生的历史变革和文明变迁, 与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发生的变化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绝非是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到现代社会那样简单的转变。这种变化超出了文明现象本身, 甚至超出了生物系中的人类的进化过程和地球的地理演变过程。”

2008年以色利籍建筑师大卫·费希 (David·Fisher) 以他设计的旋转建筑 (rotating building概念) 一下使他蜚声大西洋两岸。纽约时报这样写到:“当大卫·费希参观他朋友位于曼哈顿的一座高层建筑的家时, 在那里他获得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个超广角。一个大胆的设想——能让整座建筑旋转吗?要是可以, 我就可以看到曼哈顿的另一边了……在脑海里形成。无疑, 这将改变整个建筑史的内在规则。”这座人造物可以每隔四小时转完一圈, 除了游泳池和花园, 停车场和电梯是可以建造其上的, 大卫·费希称它为“居住的机器”。目前, 莫斯科和迪拜这两座城市已经在考虑是否建造这样的旋转建筑。

以往古典建筑所呈现出的巨大、稳重、力量、威严、庄重似乎在这座旋转建筑上无法体现。它的转动像一只软体动物在空中轻盈地展现内在生命力, 好像是在表达它的意识。这里建筑物体现出的不是“沉重”而是一种“轻快”, 是对庄重、严肃全新的诠释。就像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向我们揭示的, 他生活的那个国家充满了令人绝望的压抑, 而且我们这些无比幸运的人生活中也充满了压抑。形形色色的限制就是生活中的重负;社会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种种限制, 像一张网眼细小的大网越来越紧地束缚着人类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与珍惜的一切轻的东西, 将来不可避免地会变成沉重的负担。也许人类敏捷的智慧可以逃避这个厄运, 但敏捷的智慧属于另外一个范畴, 不属于生活。[6]有一天, 我们会有可能居住在这样的旋转的建筑物里, 在自己的家中, 每天会有可能见到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也有可能由于建筑的转动而失去永恒的参照物, 我们因此有可能会迷失在方向的错乱中, 而产生无穷的陌生感, 反而, 会有在家中却找不到“在家”的感觉, 旋转建筑可能会在将来会引发的一些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能体验到与以往住在传统建筑里不可能获得的新感觉、新体验, 这会激发我们对于空间和时间、历史和当下的重新思考, 对于生命的“轻”和“重”获得更深的感悟。

记得Sibyl Moholy-Nagy曾这样写:“人们修建建筑的原因:建筑是人类想象力的表现。从古代的长安到现代纽约, 所有建筑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它反映人们对超越自然、死亡、知识和财富的力量的追求。建筑的真正的主宰是人类自己, 正如Don Marquis所写的那样‘当人弯着腰, 站在祭坛前鞠躬时, 他以为自己是在向神礼拜, 而没有意识到, 这实际也是对自己进行膜拜, 因为人类才是真正的超人’。”[7]

参考文献

①《建筑的伦理功能》美卡斯滕·哈里斯, 华夏出版社, 2001年, 136页

②《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王鲁明,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1页

③《建筑评论》英艾伦·科洪,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98页

④《建筑和现代科学危机》英阿尔贝托·卡迈兹Cambridge:MIT Press, 1983, 3, 4, 5页

⑤《现代建筑》英威廉姆·科蒂斯Phaidon Press1982, 140页

⑥《美国讲稿》意伊塔洛·卡尔维洛译林出版社, 2008, 9页

篇9:人类进化的古老家园

云南是一个暗藏人类进化密码的神奇之地。“我们从哪里来?”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千百年来从未间断。当我们梳理在云南发现的古猿与古人类化石时,我们会发现:开远腊玛古猿(1400万年前)——禄丰腊玛古猿(800万年前)——保山古猿、昭通古猿(600万年前)——元谋蝴蝶腊玛古猿(400万年前)——元谋人(直立人,170万年前);再加上之后可能属于早期智人的“昭通人”,属于晚期智人的“西畴人”和“丽江人”等,构成了人类演化的一个完整体系。

而在云南的山林中,生活着中国唯一的猿类——长臂猿,全世界共有17种长臂猿,而在我国有6种,分别是西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东白眉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和东黑冠长臂猿,其中前4种在中国仅云南独有,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当我们走进景东、镇源的哀牢山、无量山中,能看到西黑冠长臂猿的身影;而中国与越南、老挝交界的江城、绿春、勐腊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白颊长臂猿;在保山的高黎贡山上,时时传来东白眉长臂猿的鸣叫;沧源南滚河两岸,白掌长臂猿是那里的主人。

从猿到人,浓缩在云南这片大地之上,我们既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人类进化的每一个环节;又能在山林中看到我们的“近亲”长臂猿展示远古先祖的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千万年的时光流逝中,长臂猿仍然是猿,而我们已经成为了人。

篇10:《人类的家园—地球》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接近生活,易被学生接受,我在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关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环节设计做到了层层深入,活动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看视频,了解地球是什么的球体。学生虽非常喜欢这个视频,但由于对地球的极不了解,导致只有一个学生记住了。所以出示了图片让学生了解哪里是赤道,哪里是两极。虽然在这个问题预设到了,但是效果不好。

篇11:地球,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立?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并且,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许多的人都这样说:“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可是,他们是否想到过: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亦是动物的家园!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从先古的猿人进化成了现在的人类,那些动物,不也是在这个地球——所谓的人类的家园中繁衍生息的吗?既然如此,那么,地球便可以这样来定义:地球,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

现代社会这样倡导:保护动物!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做到了呢?人们依旧在肆无忌惮的捕杀那些可怜的生灵。而它们,正在因为我们的捕杀而逐渐减少。谁能断言,人类不会有一天想他们一样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了呢?由于人类的破坏,与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地球上濒临灭绝生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工业社会以前,鸟类平均每三百年灭绝一种,兽类平均每8000年灭绝一种。但是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动物,19的鸟类,15的爬行动物,14两栖动物,13鱼类,都濒临灭绝。由此可见,人类的介入,加速的减少了他们的寿命!

据调查,由于过度开发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

篇12: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海洋,我相信每个人对海都不会陌生吧!我最爱故乡的海,当海天连成一线时我觉得好美,每到夏日,这里成了人们嬉戏游玩的快乐岛,这里的人在水的周围游玩,忘却了忧愁与烦恼。那么请不要破坏这美丽的海洋,不要让我们的倒影成为回忆,它似乎在唤醒我们不要去污染与破坏,同时,请珍惜水资源,失去了水,动物和人都无法生存。

土地,如果一个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是否很可怜呢?如今大片的海被填成土地,有人擅自开垦土地,污染土地资源,这样长久下去,意味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将失去住所,没有了安定舒适的居住地,我们该何去何从?

现在,一部分人类捕捉野生动物,这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人和动物生存在世上有各自的规律,却被这些人所颠倒,可怜的动物正在呐喊,我们是否该好好保护那些越来越稀有的`自然财富呢?

篇13:人类家园的优秀作文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文学便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 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2]《呼啸山庄》作为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艾米莉·勃朗特创作时本着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她向世人展示了她对自然的热爱, 以及肯定了自然,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和人类的地位是平等的。2、她坚信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自然是人类宣泄情感寻找心灵慰藉的最佳地点。3、艾米莉·勃朗特提倡人类最终应该回归精神家园—大自然的怀抱, 返璞归真。同时, 在回归的过程中也会获得人性的复苏和精神的永生。

一、讴歌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大自然

在《呼啸山庄》中, 我们惊叹着纠结复杂又深沉的爱情和仇恨, 同时也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大自然在艾米莉·勃朗特的笔下可谓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富于变化。春季, 花开得很早, “天是蓝的, 百灵在唱歌小河小溪都涨满了水”。【1】秋天, 人们可以从果园里采苹果, 嗅到柔和甜美的空气, 也可以“感受从旷野里吹来的飒飒微风, 吹动着一条弯弯曲曲顺着峡谷流去的小溪”。【2】冬季, 狂风怒吼, 寒气刺骨,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夏季, “头上的百灵鸟高高地歌唱着, 还有那蔚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3】飞奔的云、呼啸的风和潺潺的流水构成了一副既美丽怡人又恣意肆虐的大自然杰作。

在这副生动的画面中, 艾米莉·勃朗特创造出的大自然和人类一样富于情感, 既有喜怒又有哀乐, 时而忧愁时而欢喜。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她赋予了自然生命, 是个实实在在的有生命的独立主体。风雨, 暴雪, 荒原, 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益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 阴郁悲怆, 突显了人物的不同性格。我们还记得老恩肖去世之夜, “大风绕屋咆哮, 并在烟囱里怒吼, 听起来狂暴猛烈”, 【4】这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希斯可利夫由于无法忍受凯瑟琳的背叛从呼啸山庄出走之夜, “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 打了一阵霹雷, 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倒了”。【5】小凯瑟琳出世的第二天, “外面晴朗而爽快, 清晨悄悄透过这寂静的屋子”。【6】一派祥和宁静, 一切都重新开始了。不管是平静还是肆虐, 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通, 相互交融。众所周知,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大自然往往是人类的陪衬以及人类征服和主宰的对象, 常常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地位。而在这里, 艾米莉·勃朗特眼中的大自然却是有血有肉、和人类地位相同的有生命的独立生命体。

二、人类心灵, 精神的家园

艾米莉·勃朗特认为自然是人类宣泄情感寻求心灵慰藉的最佳地点。我们都有过同感, 当生活遇到困难遭受打击, 或者精神压力很大之时, 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欣赏一番美景, 一切烦恼便会顿烟消云散。对于自然的那份特殊情结, 艾米莉·勃朗特也不例外。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态意识在《呼啸山庄》中最多的体现便是那广阔无垠的荒原意象。荒原情结可谓米莉·勃朗特的一大创作特点, 也是她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的集中体现。这情结与她儿时的经历密切相关。艾米莉·勃朗特5岁时全家就搬到了约克郡的霍渥斯的山村, 她的一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19世纪的哈渥斯地区虽然是工业区, 但它的西边却是一望无际, 渺无人间的荒原;她们住的房子正好位于城镇和荒野之间, 勃朗特姐妹经常到荒原去散步。[3]自然, 更具体地说, 荒原一直陪伴着她们。孤独寂寞使艾米莉·勃朗特和荒原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而这沉默的荒原也使艾米莉·勃朗特成了一个外表冷漠内心奔放的人。她的姐姐夏洛蒂在描述艾米莉·勃朗特时说过:“她比男人更刚烈, 比孩子更单纯……她与荒原相依相存, 正如荒原上的野鸟, 石楠荒草和出产的果实……自由是艾米丽的呼吸”。[4]第一位为艾米莉·勃朗特作传的玛丽。罗宾森在《艾米莉·勃朗特》中指出:没有一个作者能够那样以强烈的热情去描写荒野, 狂风和天空。[5]

《呼啸山庄》中的荒原便是米莉·勃朗特创造出的人们宣泄情感, 寻找慰藉的最佳栖息地。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热爱自然, 崇尚自由。当他们遭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会跑向荒野中, 向自然倾诉, 所有的阴郁与仇恨、愤怒都会荡然无存。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他们尽情玩耍, 无忧无虑, 流连忘返。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从清晨跑到旷野, 在那儿待一整天, 这已成为他们主要娱乐之一, 随后的惩罚反而成了付之一笑的小事罢了”。【7】在希思可里夫冒着漆黑的夜幕和暴风雨出走之夜, 凯瑟琳则坐卧不安, 痛苦万分。她跑进荒原“固执地拒绝避雨而淋得浑身湿透, 不戴帽子, 不披肩地站在那儿, 任凭她的头发和衣服渗透了雨水”。【8】对她来讲, 或许只有把自己的悲伤宣泄在荒原的狂风暴雨中, 才能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烦恼, 求得心灵的安慰。凯瑟琳死后, 林敦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他把自己局限在林苑和庭院范围之内打发日子, 只是有时“在黄昏的时候去墓地那边, 逗留在那边常常到半夜以后”。【9】也许只有空旷的荒原和萧瑟的墓地才能安慰自己善良、流血、和寂寞破碎的心。当凯瑟琳死后, 她的灵魂化作了儿时的自己在荒原中游荡了20年, 因为那无边的荒原才是她生前最热爱的地方。而这也恰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自己荒原情结和生态意识的反映。时而美丽怡人, 时而恣意肆虐的大自然, 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回归自然, 人性复苏

艾米莉·勃朗特提倡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所谓回归自然, 就是重返生态整体之中, 重新确认人类在自然整体中正确的位置。恢复和重建自然整体以及各个其他组成部分的和谐, 稳定, 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6]这种意识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大相径庭。在创作生涯中, 艾米莉·勃朗特深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 远离尘嚣的大自然则是人性的本源。她特别钟情自然, 认为只有回归自然, 才能回归人的本真状态, 才能实现理想的完美人生。在《呼啸山庄》中, 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是荒原上的一对天使, 从小在一起长大, 青梅竹马。他们热爱自然, 蔑视宗教, 酷爱自由。共同的自然天性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而不含任何杂质的、充满激情而不受任何社会等级观念束缚的真正的自然之爱。不论是最开始的爱自由, 爱自然还是到后来希思可里夫的疯狂报复。这些情感都是以极度原始的爱与恨的活力为基础的。[7]正是这种爱自然爱自由的心境才使凯瑟琳临死时, 她的心早已飞回到了呼啸山庄, 因为那里的荒原才是她真正的家。她临死之际总是要求人打开窗子让她呼吸从旷野那边吹来的风。凯瑟琳脱离了作为自然象征的呼啸山庄, 踏进了作为文明象征的画眉田庄的生活, 违背了自己的天性, 从而成了自然纷争的牺牲品。所以凯瑟琳要求死后不要把自己埋葬在荒野里。“凯瑟琳的安葬地点不在礼拜堂里林敦家族的已刻了的石碑下面, 也不在外面她自己家人的坟墓旁边, 却是埋在墓园一角的青坡上, 在那儿, 墙是这么矮, 以致那些带花的长青灌木丛和覆盆子之类都从狂野那边爬过来”。【10】这样, 凯瑟琳真正地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 回归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也找到了真我和本源。作为和她一样的荒原之子希思可里夫去世时, “他的脸和喉咙都被雨水冲洗着, 床单也在滴水, 而他动也不动”。【11】他平静而又幸福地死去了, 后被埋葬在荒原的斜坡上凯瑟琳的墓旁, 他们最终都回归了大自然, 返璞归真。而希思克里夫之前被扭曲了的人性也终在荒原中得到了复苏。他和凯瑟琳的扑朔又不能离弃的爱和那纠结复杂的恨, 与荒原上盛开紫花的覆盆子共生, 粗狂奔放。人的肉体和精神得到释怀与解放, 并最终与自然再一次的紧密相连。艾米莉·勃朗特所追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以及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他们的灵魂最终相依相偎, 从而在精神上回归了自然, 回归了人的自然天性, 实现了最自然的爱。

一个多世纪以来,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但没有被时间遗忘, 相反却越来越焕发生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提出的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浓厚荒原情结的艾米莉·勃朗特热爱自然, 崇尚自由, 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作为来源于自然的人类只有投入自然的怀抱, 只有通过回归自然, 融入自然, 才能求得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才能获得精神的永恒。《呼啸山庄》中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尽管生前自然人性遭到扭曲, 然而二人死后, 肉体回归自然, 灵魂遨游荒原, 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永恒。所有这些恰是艾米莉·勃朗特自然观和纯朴生态意识的真实写照。这种对自然深深的眷恋与崇拜之情流泻于她的笔尖, 使《呼啸山庄》穿越千古, 历久弥香。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绝世之作。由于作者生存环境和家庭背景, 小说是体现了艾米莉·勃朗特朴素的自然观的生态文学。本文具体论述分析了她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艾米莉·勃朗特认为大自然是与人类平等的独立生命体, 是与人息息相通的,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自然更是作者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篇14:湿地 人类的诗意家园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如果我们翻开人类发展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蕴藏着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狩猎压力,使得湿地被大面积开发,干扰甚至破坏了湿地的基本功能,造成了湿地退化的生态危机。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但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全球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科学家一再发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

湿地的退化危机

4月底的扎龙,虽是早春气象,柳树刚刚冒出嫩黄的柳眉,草丛尚未返青,但天空中已见丹顶鹤轻轻飞过,惊鸿一瞥悄然勾起的是众鸟飞翔的诗情画意。

“几天前,这里刚刚补给过1亿立方米的水。”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长友说。

原来,引自嫩江的水渠,每年春天都会缓缓地流入扎龙湿地。从2002年首开全国湿地人工生态补水的先河以来,这里总共补给水量达10亿多立方米。脱胎于松嫩大湖的扎龙湿地,历史上水源丰富,后来由于上游过度开发,来水断流。上世纪90年代末,丹顶鹤渴了;本世纪初,扎龙湿地着火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人工补水来保护它。”

有了水的滋润,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栖息繁殖地正在摆脱干涸萎缩的危机。

始建于1979年的扎龙堪称中国第一个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乌裕尔河下游形成的大片永久性淡水沼泽地。保护之初,面积仅为4.2万公顷,1982年扩大到21万公顷。

得益于近30年的持续保护,这片芦苇丛生的湿地有幸一次次存活下来,成为“鹤的天堂,鸟的乐园”。由于鹤类处在湿地生态金字塔的顶端,对栖息环境高度敏感,它被誉为湿地生态质量的最佳指示鸟。自称“湿地保护的一名志愿者”的李长友骄傲地告诉记者:全世界共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湿地就有6种,特别是丹顶鹤,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2000余只,这里就有700多只。同时还有35种重点保护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因此,当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举世瞩目的扎龙湿地便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导致湿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两大类。自然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湿地系统发生的改变,人为因素则比较复杂,包括国家政策、人类的认知程度、资源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等多方面因素。

凝望过往的足迹,人类挺进湿地深处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太远。“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用巨大的教训和损失换来的深刻认识。

在1972年2月36个国家于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下《湿地公约》之前,关于“什么是湿地”,关于“湿地的价值”,鲜有清晰的概念。“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公约》里详细描述的湿地,曾经被当成光怪陆离的“荒地”“荒滩”“荒原”。于是,当开垦和征服成为惟一的选择,湿地便进入了噩梦时代。

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某些类型湿地超过50%已发生转变。就湿地面积变化来看,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67%,德国57%。其间,由于过度开发、毁灭性捕捞、污染与淤积,全球约有20%的珊瑚礁已丧失。由于过度排水、建坝和工业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位于伊拉克南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公顷减少到今天不足400公顷。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约有35%红树林已经消失。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湿地退化和丧失速度惊人。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1000多个。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消失了477个。据2003年“通江湖泊”调查,长江中下游原有的100多个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2个。据相关部门统计,20 世纪后半期,我国有50%的滨海湿地、13%的湖泊湿地被围垦;56%的天然红树林丧失;长江中下游的围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34%。洞庭湖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的435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中国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湿地各类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也有效地遏制了湿地退化现象的发生。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施项目400多个。2006年工程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4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200多个,使许多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项目区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湿地保护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在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占用、滥用和破坏湿地,导致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繁。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在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储存过量的降水,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以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同时能过滤和净化淡水。中国湿地维持着淡水约2.7万亿吨,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湿地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湿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高等植物为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25.6%和7.7%。

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为植物的生物链,死亡后在氧气的作用下植物快速腐烂,但是在湿地当中一部分死亡的植物残体很快就进入到永久性的水分饱和、缺氧环境当中,腐烂速度非常低,并在自然的条件下永久地被封存起来,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泥炭。湿地中的泥炭暂不参与大气的CO2循环,泥炭的堆积有助于降低CO2的转化速度,减缓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CO2浓度的提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中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

湿地还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底线。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往往首先从湿地的丧失开始,一旦突破这道防线,沙尘和盐泽就会毫无遮拦地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人类历史进程表明,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过度进军湿地腹地,已经使无数充满诗意的栖居地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专家们普遍指出: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就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密切相关。

湿地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如果换成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语言,也许更能重新发现和认识湿地的重要性。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中国现有的湿地每年可产出26万亿元,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价值的47%之多。虽然中国湿地面积与草原、森林相比相当小,但其功能却远超其它陆地生态系统,湿地价值“寸土寸金”。

10多年前,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振聋发聩的呼吁,让全世界警醒。

这几年,扎龙开展起了生态旅游,放飞人工孵化的丹顶鹤,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湿地的重要性。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游客“我没有白来,知道了什么叫‘地球之肾’”的留言,李长友幽默地说:“不重视生态教育,即便设一个‘加强团’也守不住湿地。”

穿越扎龙湿地的一条公路——绥芬河到满洲里的301国道,正是当年生态教育欠缺,湿地保护意识落后留下的一道疤痕。2003年,作为湿地大省,黑龙江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湿地保护条例。而酝酿已久的扎龙保护区条例也已列入了该省立法计划。

“现在各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还为时不晚,不过,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性开发的旗帜,总想着开发利用湿地。”李长友,这位从事湿地保护工作近20年的专家型官员坦言“压力很大”。虽然他赶上了中国湿地保护的好时光,但湿地萎缩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近20年来,他有过四次坐直升机观测扎龙湿地的经历,每一次在上空俯视扎龙湿地,内心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这块湿地能保护多久?能否成为丹顶鹤永久的栖息地?”

李长友忧心忡忡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诸多湿地普遍面临的问题,保护核心区的居民什么时候能彻底退出去?

“村庄变鸟岛”是扎龙湿地保护的理想与愿景。根本性的保护思路就是“水要进来,人要出去”。前者就是建立一个长效的放水补给机制,平均每年大约需要2.6亿立方米的水,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后者就是核心区移民。

“如果丹顶鹤会说话,它说的比我好。”李长友缓慢地说:“人可以退,但丹顶鹤已经没有地方可退了。如果实现移民,给鹤一个安静的芦苇丛安家筑巢,将核心区7万公顷最终实现无人定居,扎龙湿地的保护将还给人类一个惊喜……”

我国经过“十五”期间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退化湿地恢复试点示范工作,2006年以来,全国每年恢复湿地近30万亩。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6至2008年实施了湿地保护恢复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面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 公顷恢复到2170公顷,增加了3倍多,保护区黑颈鹤由2004 年的13只增加到2009年的86只,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2009年的319只。三江源玛多湿地面积在近年有了显著的增加。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我们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分阶段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设立了湿地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06年以来,全国共投入50亿元,实施了500多个湿地保护项目,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8万多公顷。

让诗意的家园永存

提起白洋淀,人们大概不会陌生,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一处极其重要的湿地,它也因为过去打击日寇时的雁翎队和荷花淀而远近闻名。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都离白洋淀很近,每逢节假日来白洋淀走一走转一转,感受一下这里芦苇荡的水乡气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然而,连续多年的干旱,给白洋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1992年至2003年间,白洋淀曾经几次干淀,几次补水,使白洋淀的水环境一变再变,致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渔民们撒下的鱼网中再也见不到鱼儿欢闹的景象,一张张空空的鱼网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计。近几年由于河北省持续对白洋淀进行补水,才恢复了往日芦苇丛中乘着夕阳打渔而归的场景。

王二铁是安新县王家寨村的村民。上个世纪90年代,白洋淀的干淀使他被迫到北京靠贩卖水产品谋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每天与鱼虾为伍的过程中,他自认为找到了发财致富的道路,便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老家,开始养鱼。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二铁几乎看到滚滚财源的时候,一股从上游倾泻而下的污水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一夜之间,所有的鱼都翻起了肚子,一个靠养鱼致富的梦就这样破灭了。直到近几年,白洋淀持续有水,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才使他以水为生的生活有了保障。

王二铁的二爷王晋勋,今年已经87岁了。王晋勋祖孙三代都在淀子里放鱼鹰,是白洋淀渔民中的传奇人物。他从12岁开始放鱼鹰,对训练鱼鹰捕鱼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正因为这样,他的鱼鹰船成了白洋淀中最出名的一只,其它的鱼鹰船都以他作为首领,最多时他曾带领120多条鱼鹰船在白洋淀的水域中穿行。但是到了最近这些年,鱼鹰已很难再像从前那样出去一天就能捕到成百上千斤的鱼。不得已,王晋勋把伴随自己风里来雨里去的鱼鹰全部卖掉了。说起以前的经历,他显得有些落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黑龙江三江平原已有约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恶化现象。

为解决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国家把湿地保护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湿地保护长期战略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林业局认真履行全国湿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湿地公约》履约职责,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以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立法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学技术研究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履约和国际合作为动力的湿地保护路子。

国家出台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将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了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在制定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的同时,将湿地保护建设纳入了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土地利用等多个重大行业规划。

2003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对自然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使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该阶段湿地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成为湿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建的213处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达103万公顷。通过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保护工程等措施,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价值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国家湿地保护工程的示范引领下,通过实施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直接保护和维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既实现了生态目标,也直接保障了湿地所在地区的民生。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白洋淀的水质受到污染,王家寨的人同其他村子的人一样,不再饮用淀水,而是开始吃上井水。随着旱情和污染的不断加重,井也越打越深。

二铁现在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村委会委员,四年海军军营生活的磨练和目睹白洋淀的几枯几荣,使他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现在村里办起了民俗度假村,他和村支书魏五代等一班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怎么样把游客吸引到王家寨。

为了办好“民俗村”,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织席、打箔的民俗表演,古老的民间音乐会以及淀上传统的捕鱼、放鱼鹰表演等等。他们深知,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水——白洋淀恢复生机的生命之水。作为村干部,王二铁不断地向村民宣传水对白洋淀的重要。

现在他们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马上要起新房了。二铁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白洋淀能恢复到他小时候的样子,能够在芦苇荡里随处看到成群的野鸭和栖息的天鹅。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征程走了多远。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的21年来,也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21年。从“仙鹤之乡”扎龙的生态补水,到鄱阳湖畔的退田还湖;从拯救闽粤红树林湿地,到洞庭湖畔的湿地水文监测站,占世界湿地面积十分之一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焕发迷人光彩。

我国积极实施《湿地公约》相关决议,连续两届当选为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在公约形成相关决议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洲发挥了领导作用。2007年成立了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强化了湿地履约跨部门协调机制。

我国10年间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20处,总数量达到2011年底的41处。2009年开展了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公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结果显示,参与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其中:33处为“优”、3处为“中”。黑龙江扎龙湿地于2009年建立了长效的生态补水机制,对湿地生态的稳定和维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数量已由10年前的500余只增加到700多只,占全世界丹顶鹤种群数量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示范模式。云南拉什海湿地鸟类种类、水鸟种类和濒危物种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鸟类物种数量从2005年的199种增加到2008年底的225种。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2003年中国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2005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对河流、高原、湖泊、沼泽等类型的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全面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中国湿地保护已经成为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2012年7月第十一届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湿地公约》秘书长在会见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主管湿地工作的领导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上一篇:2008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大象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