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大学破解就业难题——学子蜂拥而至

2024-06-05

北京人文大学破解就业难题——学子蜂拥而至(通用4篇)

篇1:北京人文大学破解就业难题——学子蜂拥而至

北京人文大学破解就业难题——学子蜂拥而至近年来,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北京人文大学面对这样一个就业难题,却实现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在京就业率80%以上。北京人文大学这一突出成就,在今年5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2005年全国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经验交流暨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获得了“全国学生就业实力十强民办高校”殊荣。

北京人文大学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北京人文大学执行校长陈蓓洪一句话道破天机。陈校长认为,“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职业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应是检验其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因此,北京人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取决于毕业生就业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能否培养出优秀学生,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指标要看毕业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近几年来,北京人文大学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始终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2003年的质量年、2004年的就业年到2005年的效率年,及到2010年的调整发展年,学校把以就业检验教学、拉动招生作为自己的重点战略之一,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做了全方位的工作。

社会需求什么人才,北京人文大学就培养什么人才

“贴近市场,社会需求什么人才,北京人文大学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是常挂在北京人文大学执行校长陈蓓洪嘴边的话。因此,学校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目标培养上都紧密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在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前景上具有市场性和超前性。在课程设置上,学校10多个学院,70多个专业的课程除了必修课程外都设有特色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这些课的设置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北京人文大学还十分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是“新生素质教育月”,在这个月里学生通过军训、听专家学者及成功人士的素质教育讲座为今后自己综合素质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之后,学生还将系统学习“综合素质教育课”的课程。这个课程包括: 体育、德育、职业道德、就业形势分析与求职技巧、社交礼仪、驾驶、国防知识教育等。

北京人文大学通过综合素质教育的学习,缩短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也是北京人文大学的一大特色。“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科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注入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陈校长对记者说。

北京人文大学就是通过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四个环节把人文教育置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置于学校管理的全方位,从而使整个学校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人文学子就为将来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积淀下了浓厚的人文素质。

变“成品包装”为“产品设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的毕业生,还不能说就能完全成功的就业,学生要能成功就业还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的专业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我们看到很多学生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在就业时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行业的发展前景。对想进入的公司的前景、用人制度、专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知之不多。对今后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也没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这种找工作的盲目性是导致一些毕业生就业难诸多因素之一。有些学生虽掌握些就业指导知识,但这些知识大都来自于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或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这并不能算作‘专业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也往往局限于学生毕业时对其进行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说明、就业信息的提供、求职材料的编写、面试技巧的指导而这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这是北京人文大学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谢玉萍对记者说。

她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不仅具有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功能,应该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变“成品包装”为“产品设计”。

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北京人文大学做了全方位工作。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施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负责制:

校长直接领导,学校负责制定就业指导的方针、政策;学院负责把就业服务中心整理的各类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组织学生实施各种就业指导方案;班级负责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班主任是就业指导员,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融合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之中。2004年是北京人文大学的就业年。从2004年起,北京人文大学的新生一入学,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清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人才需求的倾向、选拔人才的标准等。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而奋斗。

这一年学校成立了“北京人文大学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一成立就广泛召集社会、企事业等有关专家与就业服务中心结合,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为毕业生拓宽就业创渠道,提供就业岗位指导和就业跟踪服务。

在这一年,服务中心还编辑出版了《人文就业报》,创建了北京人文大学网站的“就业频道”,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就业指出讲座,与清华紫光实力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对全校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知识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的测评和心理学讲座。另外,还成功举办了“2004届就业招聘会”,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招聘会。“就业年”的年底,服务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汇编的《新思路——大学生就业设计》一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成为北京人文大学

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必修课。

拓展就业空间 提高就业质量

今年1月25日,北京人文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郭妮、刘艳、郭丽娜,计算机学院的张永、戈诤和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王达等已经在“索尼探梦”正式上班了。他们就是由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直接推荐参加工作的第一批2005届毕业生。

2004年12月,北京人文大学就与学校附近的新华联培训中心达成协议,将其作为经贸学院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聘请集团领导来学院作应聘、面试等专题讲座。今年2月27日,学校举办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培训。3月1日至6日,新华联培训中心对98名学生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大学生岗前培训”。87名同学获得了新华联培训中心的《大学生岗前培训合格证》,新华联集团下属八家单位到培训现场招聘,有80名同学被录取。

今年3月,北京人文大学就业服务中心与北京市乡镇企业局签订了大学生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北京市乡镇企业局下辖10多万家乡镇企业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就业岗位。

截止4月13日,北京人文大学共开展毕业生就业培训13场,接待、拜访用人单位500多家,外出参加大型招聘会18场,累计发布招聘信息170多条,举办中小规模专场招聘会30多场。14日学校举办了2005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中国惠普、娃哈哈集团、神州数码、华西证券等125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会。通过了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了当前人才需求的情况、拓展了就业思路、调整了择业

目标,为自己即将开始职业生涯做好了思想准备。

6月28日,北京人文大学在京广中心新世界饭店举行了“公办、民办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竞争力跟踪调查计划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学校推出这个计划,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毕业生职业发展道路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探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而对新形势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进行探究。

北京人文大学就这样在进几年,不断打造人文特色、拓展就业服务,破解了一个个大学生就业难题,闯出了“要招的来,更要送的出”的一条新思路。

篇2:北京人文大学破解就业难题——学子蜂拥而至

北京农学院东校区的大学科技园内,有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色二层小楼。楼里被隔成大小相同的办公室,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北农学生创业中心,小楼的后面是商贸市场和文化娱乐场馆。这片区域商业气息浓,交通方便,设施齐全,是北京农学院为创业学生施展才能搭建的舞台。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北京农学院下狠心、出实招,建立颇具规模的学生创业中心的同时,出台激励政策、提供创业指导,全力帮扶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自主创业。

北京农学院近日出台的政策明确,学校鼓励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入学校大学科技园自主创业。凡到科技园创业的学生每个企业支持不高于5万元配套资金。入园之日起两年内学校免费为其提供20平方米办公用房。大四学生在创业期间按实习计入学分。

这一政策出台后,不到一周时间,已有96个创业团队申请入园,涉及近500名学生。超过半数申请者将企业定位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比如,食品安全专业学生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为内容开创公司,园艺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多从事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类的开发;社工专业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希望创办心理咨询公司;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宠物医院、宠物店居多。申请创业项目涵盖现代农业、营养咨询、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电子商务、有机种植、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等。

与此同时,学校要求学生创业项目必须配备专业教师,鼓励那些有科技成果或专业项目的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教师。通过宣传动员,一批有着资深经历和创业经验的教师成为学生创业的引路人。比如,具有丰富宠物就医经验的老教师成为学生开办宠物医院的指导教师。

篇3:北京人文大学破解就业难题——学子蜂拥而至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应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中共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在全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 结合自己所分管的就业工作, 开展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讨论, 使笔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此, 笔者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以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热门话题”, 加之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 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实, 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矛盾,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让我们看看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 其实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是个难题, 只不过2009年更加严峻而已。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 而经济的复苏有一个过程, 这就使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府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企业的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不能将大学生就业难仅仅归于大学扩招。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1. 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的份额逐渐减少, 从业人员大幅减少并转移到城镇寻找职业, 仅1998年, 制造业就减少了1293万人。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矛盾集中释放和结构性失业的突然显现, 便成为当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 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 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重地位, 重名利, 轻事业, 轻奉献。都想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或到大企业当白领, 而基层和边远山区却少有问津, 毕竟大中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

3. 高校专业设置、课程配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造成供需脱节, 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当今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 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 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当然要就业就困难了。事实上, 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我院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情况。

近年来, 我院积极探索, 努力创新, 求真务实, 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年毕业生563人, 就业率98%;2007年毕业生1200人, 就业率97.3%;2008年毕业生2038人, 就业率97.2%;2009年毕业生2342人, 到目前为止, 已有90%的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 在2006年被“新浪网”等40多家全国主流媒体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就业工作优秀20强;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著名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 (MYCOS) 的调查中, 2008年度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50强排行榜中我院名列第26位, 列四川省高职高专第一名。

2. 存在的问题。

从就业率的数据来看, 我院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那么, 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走访, 不难看出,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一些调查数据:

另: (1) 毕业生待遇普遍在1000元左右; (2)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在80%左右; (3) 有近80%的毕业生在成都市工作; (4) 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稳定率在65%左右。

通过与在校师生座谈、与已就业大学生交流、与用人单位沟通, 结合上面各种调查数据, 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发现我院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绝大部分学生都想留在成都工作, 不愿意到山区去, 包括山区来的同学都不愿意回去, 甚至部分同学只想在中心城区, 连成都三圈层都不想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会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是就业层次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院大学毕业生就业以后普遍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 当然也有2000~3000元的, 甚至月收入5000元的也有, 但那是少数。那么, 如何提高层次呢?笔者认为只有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增强, 才能提高他们就业后的层次, 这是我们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专业对口率下滑。从上表数据看出, 2008年各专业大类的对口率均低于2007年, 笔者认为2009年的专业对口率可能会低于2008年。如何尽量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

四是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工作需加强。目前, 我院就业培训指导工作还不规范, 系统性不强, 造成部分学生应聘技巧和能力不足, 失去了许多好的机会。而创业指导工作更薄弱, 急需加强。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升我院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高校更应该在这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是制造“产品”的重要环节, 我们一定要造出合格的“产品”,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才能解决好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才能让家长和社会满意。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不能到了毕业时为就业而就业, 而应该将就业工作全程化, 也就是就业工作的开展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针对我院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 经过讨论、研究, 最终我们确定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个主题, 重点抓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 学院经过仔细研究, 结合自身特点, 根据学院“多元合作, 融入园区, 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 确定了本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导航专业集群, “校”、“园”互动共定培养方案;“三维实践”积累工作经验, “综合训练”提升服务技能。其中, “园”是指科技园、企业园等;“三维实践”是指:校内仿真实践、企业实战实践、社会服务实践;“综合训练”是指: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和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我院学生和专业特点的。

2. 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后, 大胆改革, 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执业园区, 工作过程导向;开放课堂, 能力训练到岗。

执业园区, 就是要求学生入校就具备“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 利用园区的独特优势, 实现学业提升和就业能力提升双重发展。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培养目标设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等都依据真实工作过程, 将工作过程内化为教学过程。

开放课堂,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师生角色的转变 (开放式、研讨式教学) ;授课主体的转变 (广泛吸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教学场地的转变 (实现校内课堂、仿真训练基地、企业、社会四结合) 。能力训练到岗, 就是用真实工作岗位、工作项目构建能力训练体系, 通过校内仿真、产销衔接、工学交替, 实现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3. 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针的指引下, 通过实践,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 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项目集群推进式 (如软件类专业) 、工学交替式 (如财经类、商贸类专业) 、执业渗透式 (如旅游管理类专业) 、冠名订单式 (酒店类专业) 、共建实训基地式和“实习+就业”式 (广普类专业) 等新型的校企融合模式, 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当前, 学院各项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 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将指日可待。

二是创新就业、创业培训指导, 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抓教学改革的同时,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必须将就业培训指导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方面的工作每个高校都在做, 但如何创新?如何有效?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通过科学分析, 结合我院专业特点, 我们拟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

1.成立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由招就处牵头, 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及各分院共同组建指导中心, 并组织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培训指导团队, 全面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工作。

2.严格贯彻就业培训指导工作全程化的精神。我们必须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 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 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 制定一套科学的就业培训指导计划, 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 并严格执行, 不打折扣。

3.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在临毕业才开始思考做什么, 表现出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 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 没目标、没准备, 全凭碰运气, 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 有信心的机会不足等尴尬。因此, 我们准备在大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让每个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并围绕该目标进行全面的学习。

4. 无论任何专业, 我们均开设“普通话”、“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与礼仪”、“形象与气质”等培训指导科目,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

5. 特别强化“应聘技巧”的培训。引入仿真实训, 必须做到人人过关。通过强化教学改革和培训指导工作, 力争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 以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同时, 还要使我院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这个主题而开展工作的终结目标。

大学生就业事关民生问题, 事关社会的稳定, 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相信,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 将直接拉动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源头的高校, 我们有责任严把质量关,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治梅.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 2006 (3)

[3].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人口与经济, 2004 (10)

[4].薛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板, 2006 (7)

篇4: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标本兼治

根据社科院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年底大约有100万大学生未就业,2009年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2009年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除直辖市外)取消专科生落户限制、对聘任失业毕业生的企业给予贷款扶持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在当前是必须的。

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只是国内经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让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较为突出罢了。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除了针对特殊情况采取临时应急的治标之策外,还必须对症下药找到治本之法。

大学生就业难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市场脱节、目前高校存在的过度教育之上。

第一,高等教育与市场脱节。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高等教育并没有走向市场。这就造成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脱节,造成供需不对称。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能有效地反馈到高校,仍带有计划经济形式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其结果是,用人单位人才短缺,而部分大学生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显然,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根子就在高等教育培养上,这就需要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体系。通过科学招生、科学培养、科学就业,从招生环节开始,根据就业率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并在培养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在就业上,进一步完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等。

第二,高等教育出現过度教育。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教育水平。它的三个特征是:大学生失业现象普遍,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事业成就愿望;与早期相比,接受同样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和实际薪酬水平下降,出现了低薪求职和无薪求职;市场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大学生就业大材小用、高才低用。

过度教育的出现并非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已经达到了绝对饱和状态,而只是一种局部结构的过度。一方面是区域性过度,广大农村和中西部人才缺乏,东部人才相对饱和;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性过度,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部分专业人才严重过剩,例如出现冷门和热门专业情况等。

上一篇:电工班长工作自我小结下一篇:停水了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