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风情:高台民居

2024-04-15

喀什风情:高台民居(共4篇)

篇1:喀什风情:高台民居

喀什风情: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高台民居目前共住有近600户人家,各家院子里种着葡萄、无花果、花草盆栽,干净整洁,室内装饰得艳丽华贵,富于维吾尔民族特色。随着高台民居越来越有名,游客逐渐增多,不少人家把自家的房屋和院子装饰一新,敞开大门,做起了出售地毯、挂毯、花帽、小刀等民族手工艺品的生意。

篇2:喀什风情:高台民居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喀什高台民居是来新疆游客的必游景点。

喀什高台民居坐落在喀什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维吾尔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高台民居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

走进古老干净的小巷,时光仿佛倒流,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喀什高台民居小巷排列幽深。由于没有导游老师和同学们好像是迷路了。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找到导游。在他的带领我们走进了这座古老的居住区。导游告诉我们一定要走在六菱砖路上才能走出高台民居,否则你在里面一天也不出去。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但据说这里的房子都很牢固,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他们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一代就向上增建一层,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房子顺着山势,室内外空间布置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后来又出现了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过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这里的居民院门都是有木头门做成的。导游介绍这门也会“说话”。同学们惊奇的`围了上去看这门怎么说“说话”。导游接着说由于维吾尔人热情好客又不好拒绝来访的客人。几千年留下这一风俗,维吾尔的门都是有两扇,一扇开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在家你可以到家了做客。两扇都关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不在家不便打扰。两扇都开着是告诉访客家里有客人。这多好有礼貌又不伤人。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家家居民家中。他们的庭院都有相似出都栽种着无花果。说是有防蚊虫的作用。我们走进烧土陶的一户人家。这些陶器艺人仍在沿用相传了800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地下的千年泥土,木制的脚踏旋坯盘,用手捏塑、用草木烧窑。用于给土陶彩绘,上釉的颜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传配方,釉色颜料都是矿物质的,从戈壁滩或山上采集的各色石头粉碎、石碾研磨而成,这时一个年纪特别大的老奶奶拿着一个土陶让我们猜是干什么用的。同学们围着七嘴八舌的说盛水的,放蜡烛的……。老奶奶只是慈祥的微笑,在导游的翻译下我们才知道是小孩小便用的。我们围着研究了好长时间,太不可思议了。又走进一家手工刺绣家里。精美的手工小花帽,手工刺绣桌布,枕套,被套,我们是眼花缭乱。太神奇了,这里居住的居民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古老的工艺生活在这高科技时代。真让我们这些小学生们佩服。

篇3:新疆高台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关键词:高台建筑,喀什老城,建筑物

新疆喀什老城高台建筑大多以生土为主, 所谓生土是指用那些没有加工过的泥土。新疆高台建筑大多以生土和杨木混合搭建而成。其他建筑形式相比高台建筑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高台建筑多为木梁柱结构, 能够满足新疆地区广大民众的需求, 与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台民居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 从外形上来看, 高台民居的形式丰富多样, 空间布局错落有致, 屋顶上有时也会点缀一些绿色植物, 色彩搭配鲜明[1]。

1 高台生土民居形成的因素

(1) 从自然角度来看。新疆高台生土民居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 不同的环境为居民提供的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 绝大多数居民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 都以本土材料为主要目标。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在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 想要建造什么样的建筑主要取决于当地建筑材料的种类以及建筑的技术水平。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新疆喀什地区气候非常炎热、干燥, 物质资源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比较匮乏, 尤其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戈壁中, 能够为居民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有限, 甚至是稀缺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新疆地区白杨木、芨芨草等植物较多, 土层非常深厚, 这就为新疆喀什地区居民建造高台建筑奠定了物质基础。[2]不仅如此, 新疆高台生土民居大多位于新疆喀什老城东南端, 这里地势较高, 甚至还有高达数百米的黄土高台, 地势高低不平, 高台民居生土建筑建立在这里给人以错落有致的立体感觉。随着时间的发展, 从最初的一座座孤立的建筑, 逐步形成了现如今错综复杂的居民建筑形式。 (2) 从人文角度来讲。新疆喀什老城高台生土民居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 文化积淀浑厚, 充分展现着新疆维吾尔族居民的传统民居特点。新疆喀什老成高台生土民居采用内向型封闭防热的建筑方式, 充分体现了高台生土民居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 新疆喀什老城所居住的居民大多数为维吾尔族居民, 这些居民信仰非常广泛。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 文化交流的频繁, 很多居民开始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落户, 也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高台生土民居在建筑造型方面开始呈现一定的宗教特色, 给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原料基础。

2 高台生土空间形态构成的特征

从聚落布局角度来看。高台生土民居群落表皮呈黄色。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建筑错落有致, 蕴含着丰富的变化, 聚落建筑户外大门, 显得非常庄重。门上镶嵌有图案花纹。不仅如此, 在这些民居表皮还用草泥抹面, 这种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民居内部的温度。[3]从院落布局角度来看, 高台生土民居院落呈封闭式, 布局非常灵活自由, 室内外空间布局是从新疆实际情况出发而设定的, 这种设定方式打破了对称等概念对建筑布局的束缚。与新疆喀什老城地区居民日常需求为主要目的, 所建立的高台生土民居, 着重突出了客厅的重要地位, 实现了院落布局的层次分明, 错落有致。新疆高台民居院落里住宅的布局也并非完全一致, 其布局存在差异很大, 有平房, 有2层3层的小楼, 还有层数高达7层的土楼。每一座房屋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既可以在夏日纳凉又可以在冬日保暖。高台回廊下的护栏条是由能工巧匠手工卷制出来的, 长短不一, 粗细各异。

颜色也是新疆喀什老城高台建筑的特色之一, 在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的历程中, 人们也在不断创新建筑色彩的艺术设计方式, 为建筑形态的多变奠定了颜色基础。在新疆喀什老城高台民居建筑中, 红色的运用范围比较广泛。新疆伊斯兰各教将红色视为乐观、魅力的情感。与其他民族使用红色的方式不同, 新疆喀什老城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所使用红色经常会与其他高饱和度色彩有机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交错相插的美感。黄色也是高台生土居民常用的建筑颜色, 黄色代表着黄土地, 代表着新疆喀什老城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大自然的馈赠。将黄色应用于建筑当中, 一方面诠释了色彩艺术的丰富性, 另一方面, 也表达了新疆喀什老城地区民众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富足的愿望。

3 新疆高台生土民居建筑所遵循的原则

首先, 与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保持一致。传统习俗对居民建筑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新疆喀什老城维吾尔族先民在新疆地区居住的时间非常久远, 民族文化在世代沿袭的过程中也影响了新疆喀什老城高台生土民居的构建。在新疆喀什老城, 平顶结构建筑构件是其主要的建筑特色。这些平顶一方面可以作为一家人团聚、喝茶、聊天的起居室,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晾晒场, 比如晾晒葡萄的农作物等等[4]。正因如此, 我们可以意识到新疆高台生土民居是在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基础上建造的。其次, 应当与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保持一致, 新疆喀什老城地区气候干燥, 日照充足, 且降水量非常少。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干旱性气候, 在这种气候内建造的高台民居则应在结构造型以及功能分区上与新疆的干旱性气候保持一致。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切实保证建筑功能的同时, 做到冬暖夏凉。最后, 建筑的建造应当与当地的经济条件保持一致。现阶段, 新疆喀什老城的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作物收入, 因此, 其经济条件承受能力相对较低, 而建造生土民居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 节约建造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人力减轻居民的经济压力。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新疆高台居民建筑的形成是在人文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引导下形成的。时至今日, 我们应当深入了解新疆高台居民建筑的形态特征, 并为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淑蘋, 冯风雷.喀什高台民居的形成历史及原因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 2011, (1) :124-129.

[2]宋辉, 王小东.保留·重构:再生——新疆喀什老城区的改造与更新[J].城市规划, 2013, (1) :85-89.

[3]卫东风.生土民居场所精神与建筑体验——以喀什高台民居为例[J].华中建筑, 2009, (3) :266-270.

篇4:喀什噶尔的高台民居

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的高台民居,是建造于喀什噶尔老城内一处长达数百米高崖之上的民居群落,相传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高台民居,维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历史上,在喀什噶尔土陶器发展的鼎盛期,高台上曾经拥有一百余家土陶作坊。土陶与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吃饭、喝水、洗手、洗衣,均与土陶器具相伴,至今仍有家庭沿用着土陶器。这也是维吾尔族人为什么将高台称作“土陶崖”的缘由。

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叶的喀什拉汗王朝,将王宫就建造在高崖的北端,那时的南北崖曾连为一体。后因来自帕米尔高原的一场洪峰,将高崖拦腰冲断,自此分为了南北两崖。

如今的高台民居泛指南崖,其崖高距地面三十余米,崖上崖下密密匝匝盘踞着约600余户原住民(2000余人),所住居民均为维吾尔族。

近年来,当地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本着自愿自由的原则,愿意搬迁者给予极好的补偿待遇。然而故土难离,百年老宅虽已风烛残年,但满目危房的民居之中,仍有不少居民不愿离去。

高台民居的基调为土黄色,土木结构的古老民居多数已破败不堪,给人一种沧桑的美感。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光线酷似一位抽象画大师,在狭巷窄道上投下曼妙的线条,朴拙的建筑风格彰显出迷人的异域风情。

走在古老的小巷中,巷道幽深,阡陌纵横。别看墙体苍茫,门脸简陋,但叩门而入,竟别有洞天。家家户户艳丽的羊毛地毯争奇斗艳,花虫鱼鸟恬然自得。

维吾尔族是一个喜欢鲜花的民族,在他们的院里窗外,到处都种养着鲜艳的花草,正所谓高台无处不落花。在维吾尔族人的观念中,鲜花就是女人,女人就是鲜花;无论女人走到哪里,便把鲜花带到哪里,她们头上的纱巾,身上的花裙,无一不以斑斓的鲜花做主调。

初入民居深巷,有如置身迷宫,在原地转圈而找寻不到出口是常有的事儿。智慧的维吾尔族人为了方便出入,便在地上做起了文章。地面上铺就的六角形地砖即为主路,偏离而去便是死胡同。

老城内的房屋大多是以夯土垒砌成的二、三层建筑,层层叠叠,户户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户里户外四通八达,巷左巷右纵横交错,50余条巷道盘虬蜿蜒。随处可见的“过街楼”和“半街楼”,成为这方民居的独特性标志。

作为一名过客,当你从“过街楼”下穿过时,会不会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当你驻足仰望“半街楼”,会不会感叹岁月的悭吝与无情?

今天的高台民居,备受海内外游客的推崇,它不仅是“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更是喀什噶尔这座千年老城的内涵所在。截至目前,这里仍聚集着相当一部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者,成为深具民族特色的绘画、雕刻、制陶原创地,仅坚持原始手工制陶的作坊就有十余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台民居作为开放式的景点,本地居民的生活并没有遭到任何影响,好客的维吾尔族人会邀请你到家里做客,顺便向你推介几款民族工艺品。

站在高台老城的制高点,隔河眺望日新月异的喀什噶尔新城,一种新旧交替的莫名感伤油然而生。沧桑的岁月,簇新的时空,去留都将成为一种牵挂!

上一篇: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阅读答案下一篇:打黑主题班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