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2024-05-28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共6篇)

篇1: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怎样读懂一首诗歌

全国卷与安徽卷有诸多不同之处,在高考中,古典诗歌鉴赏是必考题,分值在8--11分之间。命题者一般设计两个问题,考查同学们“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我们的学生在此题上都失分,原因在哪里呢?照常理讲,我们从幼儿园起就学习古典诗歌,前后持续了十几年,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可事实却相反。我从历次考试的试卷中分析,根本原因是读不懂诗歌,进入不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读不懂的原因除了同学们不用心外,古典诗歌本身的一些特点也确实给我们的阅读理解造成了许多的障碍。要读懂,首先要了解一些诗歌的特点。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

(一)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而古代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词,所以,我们应该有很好的古文功底。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乃“悲伤”之意;“低眉信手续续弹”之“信”乃“随意”之意;《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之“信”乃“信使”之意。这些多义词必须从文言文的学习中积累下来,否则理解诗歌就是一句空话。

再有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同是“空”字,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中是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都有“徒 然、白白地”之意;《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 则是“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意思。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就不相同。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如寒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情此景中的感受移于事物身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

(二)了解诗句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即所谓的“诗家语”。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当是“应笑我多情”;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当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还有句间倒置的,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其实是诗人一路走来,先看到“绿杨荫里白沙堤”,然后才有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感慨。甚至还有将整个时空顺序倒置的,类似我们今天的倒叙手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应该是诗人半夜坐船返乡,因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才将船靠岸的;又由于落地,心绪不宁,难以成眠,才在百无聊赖中去观看舱外在月色中模模糊糊的“江枫渔火”,不知不觉中“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可是诗歌的顺序却恰恰相反。在阅读欣赏时就必须要了解这种时空倒置的叙事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了解古诗中一些不常用的修辞方式,比如互文。比喻、比拟、夸张等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古诗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 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四)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化的。例如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离愁;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愁绪;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的;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的。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例如2004年全国卷三,试题是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知道杜鹃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情感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表达思乡、思亲、思友情感的还有明月。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五)了解、记忆一些有关诗人、词人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以及一些历史史实。例如读李白的诗就要联想到李白的性格、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读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果还记得他的仕途坎坷,就会理解苏轼在此词中表现出来的豁达和超然的态度。一些怀古诗词中常常以金陵为题材,那就需要了解有关金陵的一些历史知识。金陵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 “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 2470 年历史。公元229年,三国东吴迁都于此,始创建业城,而后,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此定都。1700年来,南京曾是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国烽火留下了历朝历代的众多遗迹。“ 南京”名称始于明代。历史上先后称为金陵、秣陵、石头城等。公元212年,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础修筑了石头城。石头城临江控淮,恃要凭险,可以贮藏兵械和粮饷。因此,它是东吴水军江防要塞和城防据点。

东晋及被称为“南朝” 的宋、齐、梁、陈是年代相继的5个王朝(317-589年),她们的都城是在吴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连同在此之前的东吴,常被人们称作 “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 之称。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年建康城郊,帝王的离宫园囿,大族的府第别墅,与佛寺和陵墓错落其间,形成所谓“六代豪华” 的表面繁荣局面。

经历了300余年的“六代豪华”以后,到隋唐时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这是由于隋唐的统治者惧怕在金陵再出现割据政权。唐代的金陵已降为一般的州县,六朝的城阙宫殿,在隋兵灭陈时即被平毁,六朝的历史遗迹,仅为文人学士、诗人词客的凭吊对象,故 4 唐诗中有关金陵怀古的诗篇甚多。了解了这些历史,就能准确地把握刘禹锡《石头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主旨了。

具体读诗时,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还需要一些基本的技法。

一、诗歌的鉴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是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反动。即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句还原成具体的事、景、境的过程。因此,读者必须把自己当成是作者本人,身临其境,才能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主旨、情感。例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只见群殴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鱼邻翁相对否,隔篱呼取尽馀杯。”把自己设想成初到四川的流亡诗人,投靠朋友,暂时还无事可做,正好有朋友的部下来探访,你是否会特别高兴呢?自己千里迢迢,携家带眷,历经艰辛,住在一个四处是水的偏僻的所在,人生地不熟,没有人来,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一些水鸟。是不是很寂寞、孤独?今天“崔明府相过”,也许会带来出去工作的好消息吧,怎能不让人欢呼雀跃呢?于是洒扫已经长满荒草的门径,打开简陋的柴门,迎接客人。可惜的是,距离集市太远,不能多置办几盘菜;家中贫寒,没有好酒,让人觉得歉疚。好在可以请邻居的老翁来陪酒。作者的所有行为都透露了内心的无比喜悦。不沉入诗境中,不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就体会不深入。

二、掌握诗歌结构,注意其关键语句。一般而言,诗歌的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是体现主旨情感的句子,阅读时抓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很快地理解作品。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两句叙述了诗人听见从 远处传来的笛子声,这悠扬的乐曲声随着东风飘荡在洛阳城的角角落落。后两句是诗人的抒情,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季里,在漫漫长夜里听到笛子吹奏的杨柳曲,怎不让远方的游子想起故园,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呢?抓住“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就可以马上抓住诗歌的情感了。一首词,上片大都市叙事写景,下片是议论抒情。例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上片记叙了诗人在天将拂晓时被雷声、雨声惊醒,虽然春天已经过半,但是早晨的气温还是很低,“罗衾”抵挡不了料峭的春寒,辗转不能成眠,只好拥被而坐,回想起刚才梦中的片刻欢愉,不禁悲从中来。下片接续上片的事,抒发自己在做为阶下囚的处境中的感受。再不要凭栏远眺了,故国早已失去,国家没有了,想再恢复已是空想,连再见一面的机缘也没有了。今天沦为阶下囚,其生活的不堪与当年做皇帝时不可同日而语,差别如同天地、云泥。词人多么后悔,又多么无奈。在这样的境遇中只好自我安慰,“独自莫凭栏”吧,免得触景伤怀。

三、打开记忆,展开联想。在你阅读理解诗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诗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例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百花深处杜鹃啼”,题为“为什么要写杜鹃的啼叫?”,就要想到“杜鹃”这一意象的寓意。2007年浙江卷选取了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人月圆》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三首诗、词、曲。问题(1)“这三篇作品都通过

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这里的最后一空,就需要联想到南朝谢家、王家在金陵居住的乌衣巷的有关知识,昔日的王侯将相的高 堂华屋,而今已经变成了寻常巷陌了,昔盛今衰的慨叹寓于其中。同样,刘禹锡的《石头城》也可如此快捷地理解。

四、应试中,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因为篇幅的限制,命题者不敢也不该在卷子上印废话,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放过、遗漏任何文字。首先要认真看题目,因为题目常常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时间、季节、事件。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告诉你是送别诗;《邯郸冬至夜思家》,告诉你是思念家人;《山居秋暝》则告诉你时间、事件。其次是作者。作者往往告诉我们其生活的年代,如果是宋人,就要联想到宋朝那段特定的历史。其三是读作品本身。四是读注释(有的有,有的没有)。同学们常常忽略了注释。注释的作用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例如2006年天津卷如果不注释了“碛”“白练”,“无数铃声遥过碛”就不好理解。2006年广东卷释“艭”、“海幢”,2003年全国卷释“安禅”“毒龙”,如果这些字词障碍不扫除,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表面意义,更何况深层的含义了。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例如2005年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这一注释是回答“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的钥匙。2007年全国卷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注①超然台②寒食。这里“寒食”点明了季节,更说明了环境,是在清明节前。诗人“酒醒却咨嗟”,那么“思故国”就不单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和家乡,一定还连带想起了许多其他的事情。对超然台的解说告诉了写作背景,“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是回答“(1)从词中的“咨嗟”、“休

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的重要参考。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注释①谢枋得②十年。这两个注释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生平遭际、志向、以及写作背景。为回答“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了充分的暗示,他的绝食而死,不正是“梅花”凌霜傲雪精神的写照吗?或者说正是因为他心中有对美华凌寒傲雪精神的向往,才有了“绝食而死”的英雄行为。看,注释多么重要啊!

阅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很多,各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上述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感觉简便适用,所以拿出来共享。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技巧都是毫末,根本的是加强个人的文学修养。通过多读,身临其境,与作者同喜同悲,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希望同学们关掉电视和电脑,打开书刊,在老师的建议下,看一些有品位的文学作品,将身心浸润在作家们为我们创设的充满真、善、美的艺术氛围中,从而陶冶性灵,培养高尚的情操,感悟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篇2: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教学目的】

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三、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细心看下面两首诗的注释,提取有用信息。

1、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例

2、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月(思乡、念亲);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杨柳(怨别、怀远);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舟(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之情)等。例

1、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

理即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

(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一般诗人都喜欢在诗的结尾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

1、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五)仔细阅读题干,帮助理解诗意。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1、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007年四川卷(12)题,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的第二题是这样问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可知道“心乱”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四、课堂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阅读鉴赏下列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标题:寒食寄京师诸弟

尾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意象:孤桐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醒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如何读懂诗歌小结】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鉴赏诗歌除了需要关注标题、注释、意象、尾句、题干之外,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概况(生活背景、经历、思想、风格等);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的词等);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篇3: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写诗, 是一门学问, 亦是一种技能, 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有一定规律或技巧可循的。写诗必须牢记的最重要的六句话是:诗人是叛逆者;功夫在诗外;诗贵含蓄;有情的地方就有感动;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诗眼”在哪里?

一、一首好诗的标准

1、我所理解的好诗

“每一行诗, 都像是从村子周围的田野里生长出来的, 清风读得懂, 水牛能朗诵。”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好诗的根本标准。或者换句话说, 我所理解的好诗, 它既是深刻的、热烈的、真挚的, 亦是唯美的、形象生动的、含蓄隽永的。本人就喜欢欣赏和写唯美的抒情哲理短诗。

换言之, 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好的诗歌可以点亮美好的人生。一首好诗, 就像一首歌、一团火、一幅画、一泉水、一个理、一段情。拥有诗意的人生, 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具体说来, 我认为一首诗要达到五个美学追求,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诗。即一首好诗要做到五个“有”:

(1) 有点深刻

“艺术的功用首先是载道。”“载道”, 就是要努力做到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好诗永远不能忽视其“载道”的作用;好诗永远是言志的, 永远不能忽视其励志的作用;好诗永远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追求唯美、含蓄的同时, 再注重追求那么一点深刻, 写出来的诗才可能成为好诗中的好诗、极品中的极品。

(2) 有点意思

诗歌最大的功用就是温暖人的心灵。或者换句话说, 好诗就应有点读头, 有点意思, 有点味道, 有点热烈, 有点睿智, 读后让人对人生、对生活有所顿悟。写诗就应写心灵的感悟和感情的沉淀。为此, 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其所写内容应包含五个“小”:小哲理、小情趣、小感动、小浪漫、小温馨。在当下, 就是努力做到:静心敛气, 表达真诚, 用真诚去诠释朴素的生活。

(3) 有点诗味

艺术的绝妙之处, 常在其含而不露。什么是诗味?诗味就是含蓄, 就是有嚼头, 就是回味无穷。司空图说:“好诗应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事实充分说明:诗贵含蓄, 含蓄可使诗歌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增大;有想象空间的诗才是好诗。含蓄, 永远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 应成为诗人的艺术信仰与最高追求。

(4) 有点真情

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有心的地方就有风景, 有情的地方就有感动, 有志的地方就有成功, 有梦的地方就有未来。诗人写诗, 只有自己先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 才可能把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只有用真心、真情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正所谓:情之动也, 好诗之现也。

(5) 有点美

诗歌的美丽在于唤醒人内心的浪漫。好诗永远是醉人的。好诗应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词句。好的诗歌, 它可沁人心脾, 慑人魂魄, 陶冶情操, 催人泪下, 催人奋进。

一首好诗, 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既可供人把玩, 也可如精灵一般, 飞到读者的情感之树上甜美地栖息。

在生活中, 诗歌的美, 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关键是诗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一双善于捕捉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

2、我所喜爱的好诗

诗歌是人欢乐和痛苦时的一种渲泄物。它与人类同生死, 共命运。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唐朝时曾达到“有水井处皆吟诗”的疯狂境地。

凡古今中外的好诗我都喜爱。当然, 我尤为喜爱热情似火、充满真情实感、充满哲理和含蓄隽永的诗歌。回想当年, 我曾买过上百本古今中外的优秀诗集, 也曾手抄过厚厚的10余本自己喜爱的诗歌。甚至连我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所写的题目也叫“诗歌的含蓄、朦胧与晦涩” (曾获“优秀”, 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战线》发表) 。

在此, 我仅想谈我所喜爱的中国现代诗。若论及中国的现代诗, 我认为其巅峰之作只有两首。排名第一的无疑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排名第二名的自然是戴望舒的《雨巷》。这两首诗都是最唯美的、感情最真挚的诗, 它们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魅力永恒。

此外, 我还特别喜爱阿古拉泰、舒婷、于坚、席慕容、李森、雷平阳、何晓坤、季永琪等人的诗。例如:阿古拉泰的诗热情似火、舒婷的诗动人传情、于坚的诗朴素自然、席慕容的诗形象生动、李森的诗真诚平实、雷平阳的诗清新淡雅、何晓坤的诗想象绮丽、季永琪的诗充满哲学意味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 在此我就拿我所喜爱的两位云南著名诗人的作品来说事吧。先看于坚的《便条集一号》:“在这水泥的城市中/我是上帝/遗留的最后一根神经/我还能感染/过敏疼痛/红肿化脓/像瘟疫一样/吊在诊所的招牌上/无声地尖叫着”。

再看何晓坤的《这个世界的入口太小》:“应该有一扇门/让时间稍作停留/应该有一种开门的方式/不会惊扰我所身处的/疲惫不堪的星球/应该有一片树叶/无论多么丑陋/也能触到季节的深度/应该有一颗泪珠/无论多么浑浊/也能看清岁月的面孔/应该有一只蚂蚁/无论多么微小/也能留下爬行的痕迹/这个世界的入口太小/应该有一壶热茶/能够收容/徘徊在午夜的/一声叹息”。

以上两首诗歌既深刻犀利, 形象生动, 又感情真挚。它们诗风各异, 各有千秋, 你能说它们不美吗?你能说它们不是好诗中的好诗吗?

二、如何写出一首好诗

1、写出好诗无“技巧”

这里所说的无“技巧”, 是指诗人要想写出好诗, 必须苦练“外功”。这个“外功”主要指的是诗人所应有的人生阅历、天赋、修养和素质。具体说来, 诗人必须做到五个“有”:

(1) 有思想

诗人是叛逆者, 诗人是思想家, 诗人是时代前进的引路人和助推器。“世界浑浊我独清”。任何时候, 诗人都必须与真理同行, 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绝不能“被洗脑”, 绝不能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

(2) 有人格魅力

美好的心灵孕育美好的诗歌。写诗写得好不好,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取决于诗人做人是否成功。即取决于诗人是否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喜欢“攀龙附凤”和“附庸风雅”之人是永远写不出好诗的。“不虚美, 不隐恶”;“不为五斗米折腰”;“我思, 故我在”;“我手写我心”;“本色做人, 本色作文”等名言, 应成为每个伟大诗人的人生座佑铭。

(3) 有生活

古语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愤怒出诗人”, “功夫在诗外”。实践充分证明, 生活是诗歌的情人。诗歌创作的根在生活, 脱离生活的诗歌终将被读者所抛弃。只有接了地气, 诗人才有灵气;只有感悟了生活, 才能激活诗人的天赋;只有笑对苦难或不幸, 才能成就大诗人。试想, 如果没有屈原的被放逐, 哪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如果没有陶渊明的弃官归隐, 哪来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

(4) 有浪漫情怀

浪漫、热情、耿直、敏锐、率真, 是诗人的天性和禀赋, 也是诗人区别于其他作家和艺术家的重要特质。浪漫, 既是人生快乐和幸福的最高境界, 也是诗人的五大特质之首。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浪漫, 就没有诗人和诗歌。

何谓浪漫?我认为, 浪漫就是超脱与大气;浪漫就是真懂生活和会过真日子;浪漫就是死寂后的鲜活和感动;浪漫就是自己会找乐子和自己会制造惊喜;浪漫就是做人一定要有“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但一定要用喜剧的方式来演出”的超然胸襟和至乐情怀。

(5) 有借鉴

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学成果都应相互借鉴。如果没有十八、十九世纪的欧美诗歌, 就没有二十世纪初印度泰戈尔的散文诗;如果没有泰戈尔的散文诗, 就没有中国“五四”以后现代诗的挥洒自如、异彩纷呈的新崛起;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新崛起的现代诗, 就没有当下风格各异、唯美朴素的现代诗。毋庸置疑, 相互学习、借鉴、分享、竞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因此, 任何人, 包括诗人, 都必须遵从它, 而绝不能漠视之。

2、写出好诗有“技巧”

这里所说的有“技巧”, 是指诗人要想写出好诗, 必须苦练“内功”。这个“内功”, 主要特指:要把写诗当作一门学问来看待, 而绝不能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写诗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可“脚采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写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因此, 诗人写诗, 必须循序渐进, 先学习、模仿, 再探索、创新, 并永远做一个“学习型诗人”。

根据我的诗歌创作经验, 我认为, 要想写出好诗, 必须抓住一个“中心”和找到五个“支撑点”。

抓住一个“中心”指的是:要想写出一首好诗, 关键是诗人在动笔之前, 一定要从生活感悟或大量纷繁的意绪中, 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即找出诗人感情达到“真高潮”时所感悟到的最具诗意的美妙文字或意境。找到“诗眼”后, 便可“先搭架子后盖房”了。

找到五个“支撑点”指的是:诗人写诗时一定要做到五个“大胆”。

五个“大胆”即:

(1) 想象大胆; (2) 夸张大胆; (3) 比喻大胆; (4) 排比大胆; (5) 用词大胆。

在这里, 我仅想重点探讨一下用词大胆。

如何做到用词大胆, 甚至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呢?总结他人和我的诗歌创作经验, 我认为, 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写诗遣词造句的七种“玩法”。当然, 在这七种“玩法”中, 又要重点掌握两种经常用到的“玩法”。即:

A、人与抽象的东西“玩”。例如:“抚摸忧伤”;“舀一勺/丰腴的铃声/足以喂饱/日渐贫瘠的/心灵”。

B、抽象的东西与人“玩”。例如:“鸡睡了/狗睡了/牛羊也睡了/唯有寨子里的炊烟跑到山坡上/偷听一对斑鸠的情话”;“我把我的爱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并且出售”。

此外, 还有五种偶尔会用到的“玩法”:

C、物与人“玩”。例如:“蚊子正用英语交谈”;“让老虎和豹子来伺候我们”。

D、物与物“玩”。例如:“城市的器官”;“河流的大腿”。

E、物与抽象的东西“玩”。例如:“用一根冰冷的/绣花针/绣出我曾经炽热的/青春”;“春风/吹着少女的心事/少女更纠结了”。

F、抽象的东西与抽象的东西“玩”。例如:“让燃烧的热烈/点亮我对生活的憧憬”;“她的词藻更加湿润”。

G、抽象的东西与物“玩”。例如:“他的思想/戴上了粉红色的乳罩”;“我只留下孤独/作为款待自己的/最后一杯美酒”。

当然, 每个诗人写诗都有自己的“绝招”。我的“绝招”除了上述经验外, 还有另外两点经验也想与各位诗友和诗歌爱好者一起分享:

一是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把握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其具体要努力做到:

主题:一定要有创新性, 并要努力达到一种新高度;

结构:一定要做到层次分明, 并有自己的套路和特点;

语言:一定要是诗的和美的, 并要高度凝练及极具个性化、感染力和现代感。

二是要想写出好的且有分量的诗歌, 一定要事先做出“预案”, 即一定要事先搜集创作素材, 并先要有个大概的构思或拟出一个初稿。然后, 一定要到现场或现实生活中去认真观察、体验和感悟, 再用自己的新发现、真情实感和个性化的语言去激活“原诗”……

总之,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皇冠。诗歌既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艺术, 更是一种形象的语言艺术。谁能把诗歌玩得转, 谁必定是语言大家。在我们身处的社会, 只要有人就会有诗歌, 只要有欢乐就会有诗歌, 只要有痛苦就会有诗歌;读诗歌是一种享受, 听诗歌是一种享受, 朗诵诗歌是一种享受, 写诗歌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离不开诗歌, 诗歌也离不开生活。读诗、写诗是一种现代生活时尚和现代生活方式。好的诗歌诞生, 需要生活, 需要深刻, 需要勤奋, 需要天赋, 需要技巧, 但更需要挚爱, 需要勇气, 需要坚守, 需要探索, 需要创新。

摘要:大地震, 诗复活。曾备受冷落的现代诗, 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后, 又被激活了。在一个民族遭受巨大苦难、需要给灾区人民巨大鼓舞的关键时刻, 诗歌发挥了其他文学样式不可取代的励志作用。自“五四”以来, 什么是一首好的现代诗和如何写出一首好的现代诗的争论, 从来没有停止过。依笔者之见, 一首好诗是有标准的, 如何写一首好诗也是有一定规律或技巧可循的。在此, 笔者愿与各位诗友和诗歌爱好者一起分享之。

篇4:如何读懂一首古诗

首先,要想迅速而准确地理解一首古诗,必须积累与古典诗歌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诗词的源流、分类(古体、近体,五、七言,写景咏物、羁旅行役、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等)、格律(句法、平仄、对仗、词调、曲牌等)以及诗词流派的特点、风格等。还要积累常见的文学典故和常见的诗歌意象。其中对读懂诗歌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四方面的积累:

一是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事与物,长期以来,有些常被诗人写进诗中的事物具有了特定的寓意,比如“杨柳”,“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中写杨柳,常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类似的意象很多,如“梧桐”意味着凄凉悲伤,“鹧鸪”意味着离愁别绪,“采薇”借指隐居,“杜鹃”象征凄凉哀伤等等,像这类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在平时学习中是一定要记住的。

二是了解古典诗歌常见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古典诗歌根据题材的不同可分许多类型,常见的有思乡怀人诗、伤春悲秋诗、忧国伤时诗、怀古伤今诗、托物明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谈禅说理诗、悼亡游仙诗等等。同一题材的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比如边塞征战诗,有的是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有的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有的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加强阅读,细加品味,熟悉各种题材诗歌通常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

三是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等五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识记理解的重点,平时学习中可以把它与诗歌题材结合起来。比如,怀古伤今诗最为常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和借古讽今,这类诗作多借古事生发议论,隐含讽世之意,常通过今昔对比抒发感慨。晚唐诗人韦庄有一首名为《台城》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抒发了对南京城昔盛今衰的伤感,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作者为南京城伤感是假,为大唐伤感是真,他是为大唐亦如古南京城一样衰败不堪而满心愁苦,这里也有借古讽今的手法。

四是了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这里的重要诗人指的是历代有代表性的诗人,特别是课本中选学了他们诗作的那些诗人。弄清诗人所处的时代、身世遭遇、为人性格以及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杜甫,我们就应了解其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这才能准确理解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诗歌。那首著名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跳动的意象,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中,还包含着一种对万象更新的企盼和欲买舟东下的欢悦。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在课本注解中或是课堂教学时都会提到,平时注意积累是需要的,因为考试时如果采用这些诗人的作品,一般不会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再作注释。

以上所谈的基础知识积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但并不是说我们把这些东西背下来就行了。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用的基本上都是考生不熟悉的作品,要读懂这些古诗,还得讲究方法,特别是要做到以下“四看”——

一看标题。不少诗歌,如果我们没有注意看题目,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句讲春来水涨,蒙冲巨舰不用人推,行进轻快自如。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船,而是借船行来谈读书的感受,作者感悟到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否则,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是白费。因此,要读懂一首诗,我们还是该按部就班从题目开始。

二看注释。一些按照常规解释讲不通的词句,有时会在诗后注出解释,而有些粗心的学生往往看不到。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其中的“厌”不能按常规意思理解,诗后有注:“厌同‘餍’,饱。这里有饱经、习惯之意。”如不注意这个注解,就可能理解错误或者看不懂。还有些注解会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这往往与答题有关,同样不可忽视。

三看关键词句。每篇古诗都有关键词句,正确理解关键词句就基本把握了这首诗的主旨。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抓住了关键句“可怜白发生”,我们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抒写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豪情,而是壮志难酬的郁闷、悲愤。许多诗歌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在末句表明诗歌的主旨,绝句的第四句通常就是关键句。诗歌中有些关键词也能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赵嘏的《江楼感舊》:“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首句中的“悄然”意思是“忧愁的样子”,这就为全诗定下了感伤的基调,读完全诗,不难看出他是因怀人而感伤。善于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对于读懂一首古诗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养成。

四看题干。高考古诗词鉴赏题,题干中通常会有一些提示性话语,如果有时读完全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没什么把握的话,读题干往往会让我们豁然开朗。比如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到底想表现什么呢?读完全诗,许多同学也许还很茫然。而作为考题,我们注意到题干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诗人陈与义二十七岁时任期满回京待命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完成题目”,这就告诉我们诗人是少年得志而非仕途失意之人,故诗中所写的暮春时节落英缤纷,两岸成花的世界,透露出的应是诗人对回京待选的信心和憧憬,诗歌整体格调是乐观明朗的。我们常说看题做题,题干中给我们的信息不会是多余的,因此题干也能帮助我们读懂诗歌。

篇5:如何读懂诗歌学生版

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的两点要求:

①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据此我们把诗歌鉴赏分为三个阶段: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下面两首诗,说说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第一首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什么?(2014江苏)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

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

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例4: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

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

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6: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

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

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

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全国卷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

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例8: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

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6、分诗体

一般的,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起”——紧扣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渲染气

氛或心境,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承”——是“起”的延续,承首联记叙或描写。

“转”——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会转移,有些律诗则

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

与主题更为贴近。“合”——承担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词则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议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为起句。写秋景:由陆地到长江,由高到

低。由听觉写到视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承首联继续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上

承耳闻,四周围,秋山重叠,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不尽长江滚滚

来”,则是上承目睹.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

滚东流。四句诗就把登高所看到、听到的,都

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派深秋的大

自然景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转:由一二联的写景转而写悲秋作客和独

自登台的感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为合:深化了全诗的悲秋,艰难苦恨使得

头发都花白了,而身体不好,连酒也不能喝了,更无法抒发作客他乡的伤感,这是愁上加愁。

试分析下面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寻南溪道士》2014全国大纲卷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愿望?

例10:(上海卷)壬辰寒食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篇6: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编写:庄国祥

审核:吴书兰

编号:

上课日期:

课 题:走好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读懂诗歌

学习目标:

1、学习读懂古代诗词的方法,掌握初步读懂古代诗词的密码。

2、学习体悟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诗歌鉴赏方法的领会和把握。课时:1 具体教程:

一、题例分析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1)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

秋天山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一条溪流缓缓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有人抱瓮汲水,村庄应该就在近处;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那佛寺应该就建在深山之中);视听结合。

(2)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

*这是一首题画诗(扇面诗);诗歌描写的是扇面上绘画的图景,并不是真实的自然景象。*想象;“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都是作者的想象。

二、方法指导:

(一)关注标题

1.写作的对象、时间、地点;2.创作的目的、缘起;3.作品的题材、内容、情感;4.表达技巧; 题君山:写作对象; 金陵酒肆留别:题材(送别诗),送别地点;

春日登楼怀归:时间,内容;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写作缘起,呈送对象;

喜外弟卢纶见宿:写作缘起,情感。2.例析: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简要分析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案:刻画了一位思念亲人而不得、内心孤苦,而又无人怜惜的女性形象:她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

解析:温庭筠与花间词派:温庭筠,晚唐,花间词人,“花间派”鼻祖,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词风以绮艳香软为特征。花间词派,诞生于晚唐五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孙光宪等,其词大都以婉约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二)关注作者

要点:创作背景;作品的内容倾向(个人的身世际遇、时代大环境);个人的创作风格。如:温、韦:花间词人,其词多写闺阁生活、女子相思。

高、岑:边塞诗人,表现报国、治国的壮志和进取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王、孟:山水田园诗人,诗作多借幽静的景色,反映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李、杜:李:愤世嫉俗,狂放,浪漫主义;杜:忧国忧民,沉郁,现实主义。

柳 永:婉约派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李清照:婉约派词人,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怀念中原。辛弃疾:其词抒写统一国家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悲愤,谴责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

(三)关注题材

1.分类: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羁旅闺怨诗、赠友送别诗。

3.例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橘柚(香)”、“江风江雨”两组意象在诗句中起什么作用?

赣榆一中高三语文组导学案

编写:庄国祥

审核:吴书兰

编号:

上课日期:

交代送别的时间,场景;一个以乐景衬悲情,一个以悲写悲,二者形成对照。(2)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很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凉”不仅写出秋风秋雨中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3)第三句中“忆”有何含义,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想象;引起后文对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的描写。

(四)关注文本内容

1.要点:(1)意象(烙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人、事、景、物);

(2)关键词(情感词、领起词);

(3)首、尾句(一般来说,诗歌先写景后抒情,开头借助景物奠定情感基调,结尾直抒胸臆)。2.例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 论文:此处指论诗。

第三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五)关注注释

要点:(1)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2)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

(3)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

(4)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

小结:解读诗歌的密码

(一)题目(时空、缘起、对象、题材、内容、情感)

(二)作者(创作的背景、内容倾向、风格)

(三)题材(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

(四)文本(意象、关键词【情感词、领起词】、首尾句)

(五)注释(背景、内容、典故、关键词语的含义)

二、巩固练习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问:结合诗句说说这一首什么诗。

答:边塞诗;诗中出现了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还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三、课后练习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解析: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

晚年: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上一篇:我为妈妈背黑锅作文下一篇:文化素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