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概括

2024-05-15

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概括(精选6篇)

篇1: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概括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故题目若问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一般只需要回答一个区位因素;若题目问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则应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城市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气候: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

河流:①运输功能: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水源充足;③防卫功能;④环境功能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自然因素为主)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集、水深,空间大,流速平缓,便于航行和停泊,避风港湾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范围大,经济发达,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交通便利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

经济依托: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或沿途经济发达,为港口提供运输需求

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车站的区位(社会经济因素为主)

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小。

(三)航空港的区位(社会经济因素为主)

1.自然条件

土地:面积宽广,价格低廉

地形:平坦开阔(不在盆地和谷地中),无高大建筑物,坡度适当,排水方便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位于城市郊区但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联系

经济:当地经济发达

(四)交通线(铁路)的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自然因素:(1)地形: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2)地质:避开断层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4)土地(耕地)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5)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长度、投资、施工量

2、社会经济因素:(1)人口城市分布的需要(2)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3)资源开发的需要(4)交通发展的需要(5)经济发展的需要

注意: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五)航道线的区位因素(水文、水系特征)

1.气温:不结冰或结冰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2.降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通航能力强

3.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和缓,通航安全

4.经济:沿途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六)、管道线的区位因素

管道线总是基于某种物质(液体或气体)的运输而建设的。

1、物质来源地(供的优势:资源丰富)2、物质目的地(目的优势:市场广阔)3、沿途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城市的分布)4、沿途的自然状况(气候、地形、地质等)

篇2: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概括

水量:与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穿越地区等高线密集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开发条件:适宜建坝(一般为峡谷──投资和工程量小;地基坚实,少地质灾害)

六、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建库库容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漏水,诱发地震、滑坡

3.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减少搬迁量

七、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侯:多晴天。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2.人文因素

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多面环海,不干扰居民生活,安全性更高

②能源: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的海南卫星发射场);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向东发射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节约能源。

③交通便利:有铁路通过,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④科技力量雄厚

⑤国防安全:如西昌 ⑥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八、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多晴天,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湖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九、海洋资源的区位分析

(一)渔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4.温带海域

(二)盐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地形条件:有适宜晒盐的海滩——平坦开阔、泥质海滩

2.气候条件:有适宜晒盐的天气——气温较高、晴日较多

3.盐场最好布局在海水盐度较高的海区附近。

(三)水产业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水域面积广阔2、气候温和湿润3、劳力资源丰富4、交通运输便利5、消费市场广阔6、生产技术水平高7、有食鱼爱好等

十、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B.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C.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A.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B.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十一、商业的区位分析

(一)商业街的区位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 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 一般以批发为主

(二)商业小区的区位

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三)商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即服务区)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即:1、地理位置优越2、交通运输便利3、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4、城市经济贸易发达

十二、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生产力水平分布具有一致性,故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具有相似性。

1、自然因素:(1)地理位置(2)气候因素(3)地形因素(4)水源因素等

篇3: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概括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 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作为一门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启发、培养作用。

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理解过程与方法, 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 达到地理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

2. 激励、参与作用。

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感情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3. 反馈、调节作用。

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能够及时巩固强化知识, 及时复习总结, 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与难重点,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两次课堂提问实录——《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节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一节《聚落的形成》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教学重点是三大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难点是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比较归纳的能力, 启发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以下是不同教师讲解本节内容的两次实录节选 (讲解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部分) :

1. 实录一节选:

师:城市多分布在适度降水和适度气温的中低纬度地带, 高寒, 沙漠, 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城市分布少。除了降水, 气候, 还有河流也是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 板书河流与城市区位。

活动:在图中找出赣州、重庆、上海、南京这些沿河城市有何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容易形成城市?

生: (答略)

师:引导回答, 上下游, 河流交汇处?赣州与重庆的区别?河流上游很少有城市分布, 为什么?

生: (答略)

师:江西赣州河流上游货物转运, 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成为河运的起终点促使城市形成, 重庆和武汉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是什么呢?

师: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在河流的过河点能否形成城市?如长江流域南京市。板书河流与城市区位:①河流的供水功能与城市区位;②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生: (答略)

师:板书总结。①河流入海口位置推出也会形成大城市, 如上海、广州。②运输:起终点, 货物转运, 如赣州;两条河流汇合处, 如重庆、武汉、宜宾;过河点, 如南京。在河中小岛上建起的巴黎, 最早建在半岛上的波士顿, 为什么都在河流的曲处?河心岛或半岛上也是城市的区位选址之一吗?

生: (推出军事功能)

2. 实录二节选:

师:板书气候与城市区位。①分布规律: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和沿海地区;②分布稀疏区。过渡到河流与城市区位有什么关系?

生: (思考) 供水。

师:城市供水, 如合肥。而桂林离开漓江能否求生存?

生: (答略)

师:推出合肥的主要城市区位因素不是供水。画图, 提问:图中河流对三个城市的影响和程度有何不同?沿河城市究竟有哪些不同区位?细节分析。

生: (思考, 回答)

师:画图, 长江流域城市分布图, 宜宾, 重庆, 武汉, 赣州, 上海, 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城市区位的区别与联系、分布规律。

生: (答)

师:画图, 比较梧州、广州的河流交汇图, 从河流考虑梧州成为城市有哪些区位因素?

生:大量人流物流在梧州集中转运。

师:梧州从梧老大到梧老小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考虑城市的区位变化。

生: (答)

师:大量公路、铁路的修建, 交通便利, 导致河流的运输功能减少。画图: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请大家对比分析后, 看看应怎样灵活运用运输功能和供水功能?

生: (答)

师:总结板书河流与城市区位: (1) 分布规律; (2) 具体影响:供水, 运输, 军事防御。

三、两次课堂提问实录对比与思考

1. 图表对比:

2. 对比思考。

两位教师讲的同一节内容, 都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中的第二节《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一节, 在课堂中都运用了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节课堂氛围, 引发思考, 及时调控课堂, 在提问中体现了地理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但是通过实录节选与以上图表比较可以看出, 两次课堂提问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有效性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教师一的课堂内容丰富完整, 提问次数较多, 但难度及深度较少, 课堂氛围活跃但是进度太快, 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 深度思维较少;而教师二在课程提问过程中虽然表面看似没有华丽的设计环节, 但实际是在提问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重难点适中, 注重技能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对新课标理念进行了合理诠释, 并进行了灵活运用。

四、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地理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启发思维, 师生互动交流, 及时反馈信息,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而作为有效课堂教学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 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完善。

1. 地理课堂提问误区。

目前地理课堂提问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堂提问次数较多, 问题过长, 反复解释, 浪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 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都得不到有效培养;二是问题过于单一, 封闭式问题过多, 多元化、开放性、思维启发性问题较少, 忽视了循序渐进规律, 就题论题, 做不到举一反三, 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三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 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发问的少。

2. 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要改变地理课堂提问的误区, 教师就要善于提问, 通过自己的有效提问来达到预设课程效果。好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求知欲望, 调节课堂气氛,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提问要有启发性。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合理运用问题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举一反三, 有利于加强地理课堂效果。譬如, 在讲授河流的区位因素时, 教师二通过梧州广州图, 问:“从河流考虑梧州成为城市有哪些区位因素?”继而层层深入启发, 问:“梧州从梧老大到梧老小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城市的区位变化。其次, 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堂问题时要有吸引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积极参与到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再次, 提问要及时恰当, 地理教师的提问在设计好环节的同时还要灵活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做到难易适中, 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最后, 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敢问, 通过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问, 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教学生会问, 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 有效地提问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文章分析了地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并以《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一节为例, 节选了同样授课内容、不同教师讲解的两次实录, 通过图表比较来思考两次课堂提问的异同, 最后提出要避免课堂提问误区, 以提高地理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雪芬.谈提问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26) :12-13.

篇4:高三地理“区位”专题复习策略

下面以“城市区位”为例,谈谈高三地理“区位”专题的复习策略。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首先从“区位”的两层含义入手(一是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三本教材罗列考查的内容;然后梳理各内容之间的关系绘制知识结构;再指明《考试说明》对考点的考查要求,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见下图)。

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模式掌握解题技巧

1挑选答卷展示,让学生依据思维模式评价答题的正确与否,并指出失分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法。

如第27题有三小题共11分,班级学生平均得分为434分,其中第(1)和第(3)小题失分较多。所以从学生的失分点——“城市区位”入手。操作过程如下:

一模试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两大著名三角洲图

材料三:甲乙两区域所处的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甲区域建立了许多新能源产业基地,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这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风力发电总产能占全球风力发电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风力发电的首强。

(1)根据材料一,简述河流在两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地区在风能领域合作的社会经济条件

篇5:高三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的开篇之作。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遥相呼应,在学习方法上极为相似,同时本节课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等学习内容的铺垫,是本章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学生小组探究营造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信息平台,通过生生、师生的信息交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二、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依据课标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难点

是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活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内容,应该说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五、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进行学习,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和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钢铁厂生产片段,用多媒体将学生引领到工业生产情景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首先让学生说出身边有哪些工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什么是工业生产?同时引导学生读图4。1进入到工业生产的学习。

(一)讨论得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引导: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投资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获取最高利润呢?

学生讨论: 请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归纳出结论。

多煤体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过渡: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当然想找到一个有充足廉价的原材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地方,可是会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呢?如果没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选址应该怎么权衡这些区位因素呢?最终工厂应该如何选址呢?

(二)主导因素及五种导向型工业

多煤体课件显示:五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活动案例图文资料

教师:大屏幕显示了五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活动案例,假设我们班六组同学就是准备选择项目的投资团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分别对大屏幕中的五个工业投项目进行选址分析,讨论他们选址需要哪些因素?最终如何选址。

为活跃课堂气氛和公平,可以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每个小组负责的项目,其中有一组同学会抽到评委组,这组同学可以对五组投资团队进行点评和补充,考验较大。

合作探究结论: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得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多个,然后再对多个工业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工业选址时,每个因素都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所以找出对工业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主导因素以及在它的影响下工业是如何布局的,进而得出五种导向型工业,各投资团队分别说出自己团队的投资项目是什么导向型工业。

追问:大屏幕显示了几个工业生产图文案例,请同学们继续探讨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导向型工业?然后总结五种导向型工业的分布及特点?

多煤体课件显示: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不同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工业布局也有所不同,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的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工业的选址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多煤体课件显示:鞍钢和宝钢的案例,结合课本59页材料以及大屏幕补充材料鞍钢和宝钢职工数的变化以及宝钢对信息的不断需求和对市场的依赖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1、同样是钢铁厂,但是建厂时间不同,影响投资建厂的因素发生了怎样改变?根本原因是什么?

2、鞍钢和宝钢职工数量有什么变化?得益于什么条件?根本原因是什么?

篇6:地理区位因素答题技巧归纳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

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专业从事高考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

邮编054001.邮箱:zhangbingtong@tom.com

高中教材中,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存在考虑问题不全面,答案要点的书写丢三拉四,语言不够科学、精练等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归纳出一些答题思路共性规律供大家参考。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地形:由题目地图判读出:①该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开阔,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某种气候类型,结合该气候类型特点作答。如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种棉花和葡萄等。

3.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雪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4.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如东北的黑土、黑钙土。

5.土地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耕作;土地租金低。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2.交通运输:①临近河或湖,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水陆交通便利;②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③距海港近;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3.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4.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5.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而丰富。

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

(三)、对农业不利的区位因素

1.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2.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不足,土壤酸碱度偏高等。3.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4。虫灾,鼠害等生物灾害。5.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6.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等。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2.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等),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

3.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4.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丰富,水源充足,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

(二)、经济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市场,主要指市场指向型工业。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成本低。

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廉价且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4.技术(科技、教育):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

5.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三)、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如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2.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如“三线”建设。3.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4.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四)、环境因素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宜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等。

3.距离居民区和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4.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宜发展微电子、感光器材等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土壤: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①平原区位: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②高原区位: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便于居住。③河谷、低地区位:山区的河谷、低地较开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

2.气候:由题中所给信息判读出是什么气候类型,总结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3.河流:由地图判读出该城市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河口(入海口),便于江海联运,往往发展成大城市;过河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集散;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③防卫功能: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如铁矿石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鞍山等;石油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等;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平顶山等;

2.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3.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可生产城市必须的农副产品。4.其他因素:①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3.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4.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二)、经济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2.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和环境的影响。3.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三)、社会因素

1.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2.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3.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为港口提供了良好的航行、停泊条件。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为港口的设备、建筑的平面布置提供了陆域条件。③港湾: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避风浪。

2.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②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③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在具体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有平坦开阔的空间,尽量节省建设成本;②既要保证车站与城市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乡结合部;③汽车站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 4 的联系,应布置在交通干线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以便于客、货的集散和转乘。④市内马路两侧的公交车站要相互错开,避免造成人员拥挤,阻塞交通。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①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注意盛行风向。

2.与城市关系:因占地面积大,噪声大,故应与城市有一定距离并有快速干道相连接。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1.水量: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主要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具体应由图中河流的位置判读)。

2.落差: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主要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3.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有关。在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主要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3.考虑占地,移民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海拔高,纬度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如建设中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

②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③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2.人文因素

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②交通较为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有较为便利的交通;③国防安全:如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④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场的区位分析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3.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旅游业区位分析:

1.游览价值:①资源质量:必须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集群状况好。③地域组合状况:地域组合好。

2.市场距离:①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②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4.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十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1.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2.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

3.便民原则: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十二、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上一篇:国美营业员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外公,我想对你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