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

2024-05-17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西塞山:郁郁葱葱青翠;桃花:粉红;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板书)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张志和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悠闲自在(画面)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3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师: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景

悠然自得人

兴奋舒畅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3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

读——[音乐响起]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景

悠然自得人

兴奋舒畅情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篇4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

2.渔歌子教学设计

3.《渔歌子》教学设计方案

4.渔歌子教学设计范文

5.改写渔歌子优秀作文

6.《渔歌子》教案

7.渔歌子改写

8.渔歌子的改写

9.改写渔歌子

篇2:《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五)、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了解词人生平,读懂词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背诵全词。

2、总结全词:

篇3:《渔歌子》教学设计及评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2.感受词的意境美, 在想象画面、抒情练笔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融情想象, 构建画面, 抒情表达, 体会白鹭所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词, 初知题意

(一) 激趣谈话, 巧引课题。

课前交流, 以教师姓名———“江雪”导入古诗《江雪》, 初知《江雪》描写的渔翁垂钓的画面。继而导入新课, 学习一首与渔翁垂钓有关的词。

(二) “猜读”词牌, 初解题意。

这是一首词, “渔歌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有些词牌, 像“渔歌子”和“忆江南”, 它们是可以表现词的主要内容的。请大家猜猜, “渔歌子”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点评:课前,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以教师的名字为话题, 与学生展开亲切的交流, 从而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江雪》自然导入新课, 又与之后拓展学习古诗《江雪》的环节首尾呼应。运用“猜读”词牌的学习方式,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巧妙地理解了词牌的内容。】

二、诵读诗词, 感受音韵美

(一) 检查预习, 相机正音。

(二) 感受节奏, 体悟音韵。

1. 学生自画节奏, 练习诵读。

2. 指名朗读。

3. 出示教师提供的节奏, 指名练读。

4.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点评: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反复诵读, 为领悟词意、感悟词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走进诗词, 感受意境美

(一) 紧扣词眼, 解意理思。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此时, 江上春风轻拂, 细雨蒙蒙。而在这斜风细雨之中, 渔翁却还“不须归”。

1. 理解“不须归”的意思。

2. 了解渔翁为何“不须归”。

(二) 融情想象, 品读感悟。

1. 渔翁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而“不须归”?

读出相关词句, 圈画出描写的景物, 并交流汇报。

2. 静观文字, 配乐想象, 交流汇报:

在斜风细雨中, 渔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

3. 引读“不须归”:

青山、绿水、桃花、白鹭, 还有肥美的鳜鱼, 渔翁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 他还想回家去吗?所以, 他摇头吟唱—— (生齐读:“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 建构画面, 了解作品特点。

此时, 戴着青箬笠, 身披绿蓑衣的渔翁, 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这斜风细雨美景中的一景。读着张志和的词, 就像是欣赏着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他的好朋友, 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啊!

5.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

【点评:紧扣词眼“不须归”,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启发学生静观文字, 用心思考, 化静为动, 将文字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化虚为实, 将画面还原成灵动的文字。这词与景、景与情的不断交融, 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妙、语言之精妙, 并巧妙地传递出词人作品的特点———“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四、走近白鹭, 体会情感美

(一) 说白鹭, 了解姿态。

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中, 白鹭飞来了。你们看到白鹭在怎样地飞?

(二) 赏白鹭, 初感品质。

(配乐欣赏白鹭图片) 师旁白:白鹭是那样的洁白、高贵。所以, 在文学作品中, 白鹭常常是纯洁、高雅的象征。拓展李白、刘羽描写白鹭的诗句, 齐读。

(三) 写白鹭, 表达抒情。

1. 提供文字情境, 学生练笔。

2. 交流汇报。 (捕捉学生练笔的亮点, 适时点拨引导)

【点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通过“说白鹭, 赏白鹭, 写白鹭”的梯度设计, 带着学生走近白鹭, 感受白鹭洁白高雅、悠然自得与无忧无虑的姿态。表面上是看白鹭、品白鹭, 实际上是为下一环节了解作者的情感埋下伏笔。】

五、走近作者, 再疑“不须归”

(一) 质疑, 引发深思。

思考:春天, 山前百鸟争鸣, 词人为何单单只写了白鹭?

(二) “景”“情”相生, 走近作者。

1. 以“景”读“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想想, 《渔歌子》表面上写的是美景, 实际上写的又是什么呢?

2. 介绍词人张志和的相关背景资料。

3. 现在, 你们明白作者当时的心情了吗?

再读《渔歌子》, 相信大家会有不同的感受。

【点评:在上一环节“品白鹭”的基础上, 适时抛出“为什么词人单单只写白鹭”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进行思考。《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写诗词, 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感物吟志,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一切都蕴含在王国维的这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之中。品足了白鹭, 学生对“景语”和“情语”的领悟也就显得自然了。】

(三) 拓展阅读, 对比迁移。

素读古诗《江雪》, 感受古诗“景语”中之“情语”。

【点评:以素读的方式, 拓展阅读古诗《江雪》, 将新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行迁移, 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设计既立足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 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经典积累。】

(四) 回归《渔歌子》, 再疑“不须归”。

再看《渔歌子》, 词中的“不须归”还仅仅是指不回家吗?它还有什么新的含义?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回去, 好好思考。相信大家思考得多了, 定会有新的发现。

【点评:其实, 渔翁的“不须归”就是词人的“不须归”, 这在此前的教学环节中, 学生们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 只是没有说破而已。对于四年级的学生, 教师对文本解读和挖掘到此程度, 恰到好处。】

总评:

那是一群怎样的白鹭呀!经过巧妙的设计、精彩的演绎, 它们不但飞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更是飞进了所有听课老师的心里。

1. 目标准确。

本设计将中年级古诗词教学准确定位在“诵读、感受、体会”三个层面上, 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了解词的音韵美;在想象中构建词的画面美, 感受意境美;在“品白鹭”的梯度设计中, 体会白鹭蕴含的情感美, 从而使目标的达成落在了实处。

2. 创境感悟。

抓住作品特点“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引导学生沉浸在“斜风细雨”之中, 于文字与音乐中大胆想象画面、表达抒情, 将静止的文字变换成一幅幅灵动鲜活的画面, 在动静交替、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充分领悟了诗词特有的美感。

3. 适度解读。

抓住“白鹭飞”, 三品“白鹭”。在“浅”吟“浅”唱、抒情练笔中, 不着痕迹地将词中“白鹭”高洁娴雅、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此时, 教师抛出“为何只写白鹭”的问题, 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再适时拓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思想, 让学生骤然产生顿悟, 令“词人为何‘不须归’”迎刃而解, 教学环节自然流畅, 一切都是那么浑然天成。

4. 注重实践。

有效利用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 积极创设语文实践氛围, 运用“练笔”、“迁移”、“素读”等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力图突破以往语文教学中“教课文”的瓶颈, 走出一条“教语文”的新路。

篇4:《渔歌子》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聊一聊:同学们,你叫什么名字?谁起的?有什么含义吗?

2.猜一猜:张志和是唐朝词人,你们猜一猜,他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3.想一想: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呢?(课件介绍词人张志和。)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词。

渔歌子是一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设计意图:要真正读懂一首词,了解词人的相关背景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张志和的名字是谁起的?让同学们猜一猜,无论猜对与否,同学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知道是皇帝所赐予时,都急于了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避免了直接介绍作者的空洞与枯燥,激起了同学们对词人的兴趣。

二、初读、读顺

1.自由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读通读顺,如果能读出节奏、读出词的味道,就更棒了,同学们至少读三遍。

2.提醒字音:这首词中有四个字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塞”、“鳜”、“箬”、“蓑”。

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古诗词光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停顿,谁来再试一下。指名读,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我们来合作读一下,我读前面部分,你们读后面部分,注意读出词的美感。

设计意图:初读这一环节,要求同学自由朗读至少三遍,目的是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正确,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同学们有了读词的感觉,此时再指名读,适时点评,最后通过与教师合作读,同学们明白了应当怎样读词,从而体会词的节奏美、韵律美,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步步深入。

三、再读、读懂

1.质疑词语:读了这首词,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重点理解“箬笠”、“蓑衣”、“鳜鱼”、“不须归”。

2.相机解答: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请其他同学回答,并适当加以点拨,指导。

师:“斗笠”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你怎么知道的?那你知道“蓑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鳜鱼是一种淡水鱼,嘴大鳞细、肉质非常鲜美。

不须:不一定要。

3.课件出示:箬笠、蓑衣、鳜鱼。

设计意图:“箬笠”、“蓑衣”“鳜鱼”这些词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同学们的质疑中,在其他同学们的解答中,在教师的相机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观察字形,欣赏课件,形象而又深入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精读,读美

1.词是一幅画。

(1)体会景物多样,色彩丰富:

师:张志和的好朋友、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多才多艺,他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大家看看,在这短短的27个字中都包含了哪些景物?画面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呢?

(2)用心揣摩每一种景物的意境:

师:这样的美景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教师配乐深情解说: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上下翻飞;近处,桃花盛开,河水猛涨,水中肥美的鳜鱼正在摆尾嬉戏,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一位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的渔翁,正悠闲自得地垂钓,久久不愿回去。

师:老师从你陶醉的眼神,仿佛看到你心中的画面,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好像闻到了什么呢?

再次理解词眼: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那位垂钓者为什么认为“不须归”吗?

师:请你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这首词,看看谁读得比第一遍更有感觉。

设计意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通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旨在让同学们把每个景物都想活、说透,此时不给学生任何画面辅助,让他们尽情地想,充分地说,老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同学们表达中的不妥之处,并抓住这种“不妥”,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巧妙地进行课堂生成。

2.词是一首歌。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画,其实这首词还是一首歌,想不想听一听?我们听两遍,第一遍同学们专注地听,第二遍可以一起吟唱。

设计意图:同学们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画面,一边聆听着配词的音乐和活泼轻快的配词诵读,旨在让同学们体会词的意境美、音律美。

3.词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师:我们通过想象,把词读成了一幅画;通过欣赏,把词读成了一首歌,其实这首词还有一个故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我们就能更深入地读懂这首词。让我们再次走近词人张志和:张志和因为才华出众,皇帝赐名,但当时官场险恶,遭人陷害,被贬。从此再不做官,隐居在太湖边,扁舟垂钓,寄情于山水,自称“烟波钓徒”。他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隐居不回家,因此,帮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来和他。(出示两首词)

师:谁来读读哥哥的这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这里是应和,应和弟弟的那首词。那这个题目应该如何停顿呢?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答是应答,弟志和应该连起来,是弟弟志和的意思。

教师简单地把这首词解释一下,他的哥哥认为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真正的乐趣,走在自家门前长满松树的小路上,远远比攀登更让人流连忘返,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当狂风浪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师:哥哥劝弟弟快些回家,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言来回答我。

师:贤弟啊!

生:仁兄啊!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仁兄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高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啥不归呢?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你们真是词人的知音,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他,这样的生活是他想拥有的。有人说张志和钓鱼,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是钓不到鱼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请问,他钓到了什么呢?

是啊,他钓到了美景、自由和那一份悠闲自得的心境。老师指着板书,这首词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张志和就是这样天天在溪流边垂钓,这溪流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镜子,想着仿佛自己和一位神仙对话。后来写成了《玄真子》。我们终于明白,张志和垂钓钓来的是清闲、飘逸,他就是用这样的一份清闲飘逸的心,写出了这样一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同学们,这首词如果是一首诗,你看,第三行应该是几个字?而现在破成了两个三字句,所以,词又有另外一个名字——长短句。

这首词是由唐诗演变成宋词的一个创举,这个首创者就是——张志和。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敬仰,带着对美景的欣赏,在优雅的古琴伴奏下,一齐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设计意图:词人张志和的介绍是这首词学习的一条线索,介绍这个故事有利于学生理解词眼“不须归”的真正原因。“不须归”的理解也经历了三个层面:从字面的意思到想象画面的美景,到这里不想回到官场,享受这份自由与闲适,层层深入,从而理解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多地读一读,品一品,赏一赏。

篇5:渔歌子课堂优秀教学反思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篇6:渔歌子教学设计

三堰小学 陈玉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

(三)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教师相机作画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出示《渔歌子》古诗新唱。

4.出示《小儿垂钓》和《孤高寂寞》。

同学们,就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一起来——(出示课件)

篇7: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练习:哥哥,因为,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代。这首词描写了、、等景物,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篇8:《渔歌子》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次执教对象是给四年级的学生。

教学实录: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师: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渔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生:心情,

师: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悠闲、自在。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第二次执教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

教学实录如下: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就有很多写垂钓的诗歌。

(课件出示: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师:请大家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

生:为什么诗人要在大雪天去钓鱼?

生:他在这样的天气钓鱼,能钓到吗?

生:他钓鱼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师:大家问得很好,我们就来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我们刚学的《渔歌子》,诗人在美丽的春天垂钓,有美丽的景色,那是自由自在。这首诗诗人在大雪中独自垂钓,应该不是很开心吧?

生:我从“孤舟”“独钓”这两个词中,感觉他好像很孤独,因为没有人陪伴他。

生:严寒的冬天,人们应该在家避寒,他去钓鱼,一定是因为孤独、郁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的确,诗人柳宗元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就是孤独、郁闷的心情。你看,同样是钓鱼,表达的心情却不一样。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同一首词,因为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进行拓展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设计,但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也深刻地悟道一些教学的原理。

一、语文拓展因生而异

上面的两个拓展,都是循着《渔歌子》这首词生发出来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第一个拓展,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所以采用诵读的方式,拓展阅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不愿归去的心情,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情。第二个拓展,是拓展阅读《江雪》,理解《江雪》中的情感,就只能是面对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不考虑年龄的因素,随意安排拓展,有可能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拓展的目的。

二、语文拓展有根有据

说到拓展,有时让人茫然,不知如何拓展,会出现盲目的拓展。其实,语文的拓展是有依据的。语文的拓展源于教材,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凭借。我们进行拓展,是拓宽语文学习的面,是把学生从有限的教材学习引向广阔的资源学习。所以这种拓展,就要以教材为依据,进行链接,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如上面的拓展,第一个是从《渔歌子》的作者引出的他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第二个则是从理解主题引出柳宗元的《江雪》。

三、语文拓展有边有岸

面对一些漫无边际的语文拓展,甚至有些学校,把语文拓展作为特色,大量地给学生拓展无限多的语文资料,以致大大超过教材本身的数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背离了拓展的初衷。我感觉拓展一定要有限度。这个限度,就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因素,有限度地进行拓展。

四、语文拓展非富多彩

语文拓展学习应该丰富多彩,有文章拓展阅读、有实践活动拓展、有学习交流、有动手体验等。这样让语文的趣味性显现出来,使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拓展作为重要一点提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文拓展的有效策略,设计一些切实的案例,方便一线老师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志和.渔歌子[J].小樱桃(好少年),2012(4).

上一篇:浅析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爱情下一篇:广西大学推免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