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2024-05-16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精选14篇)

篇1: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我叫周舒枫,是汨罗市一中的一名学生。我的家庭由于种种原因日子过得很清贫,我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母亲从2003年起从粮食局下岗,一直在城关中学文印室担任打字员,2013年因身体原因,在家休息,全家的生活全靠我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屋漏偏遭连夜雨,我从2008年起患有一种奇怪的病症,在省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检查均未确定为何种病因,直到2011年病情加剧后才在湘雅附三医院确诊为皮肌炎,此种疾病极为少见,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红斑狼疮,经过两年的连续治疗,花费了近三万元,才基本治愈,但仍须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这就使得原本困难的经济更加捉襟见肘,偏偏祸不单行,我去年由于车祸导致脾脏切除,事故处理迟迟不见结果,赔偿费用迟迟不得到位,一家人的生活举步为艰。但父母亲从不在我的面前提家庭贫困,也从没听见他们说过苦,其实,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体会最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能够很好的学习,他们从无怨言,他们常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再苦再累我们也值得。自从我进入高中以来,学校开展了普高学生资助金申请活动,我申请了并且得到了,我感到很高兴,也很感激,虽然不是经济的全部解放,但至少父母可以喘一口气。我真的很感激,并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的政策落到自己身上的那种感觉,国家也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我们这些贫困生。从此,我不再悲观,换一种眼光看世界,就会发现这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一切仿佛都变美好了,我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而不是消极,我开始变得乐观起来,生活也似乎变得美好起来了,国家的资助就像一缕阳光,穿透了阴霾的天空,照亮了我的心。

学校和社会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也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的慰藉,让我感受到温暖,让我安心学习,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此时此刻我感到很荣幸,心里充满着感激,感谢国家和学校的助学政策,使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感动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如此无微不至。它像一阵及时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减轻我的经济和思想负担,进入一中以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得到了一些荣誉。我想,这一切也许就是艰难困苦送给我的特殊礼物吧!我觉得生活上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大的贫困,我们不能选择家庭,但是可以选择人生。我觉得贫困的家境不丢人,蹉跎时光、荒疏学业才是一名学生最没法交代的事情。我们可以默默无闻,但不能碌碌无为,人生有涯而恩情无边,此时此刻,充盈在我心中的是无尽的感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更多美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安东尼罗宾曾经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学校和社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资助了我,我会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更加炫丽的明天。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与关爱中,我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自立自强,用智慧和知识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我为生活在这样拥有爱的国度而自豪!

汨罗市一中475班 周舒 枫

篇2: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作者姓名:闵梓惠作者单位:大店中学(学校)高二.七(班级)指导老师:闵庆娟

资助政策 助我成长

宿州市大店中学 闵梓惠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梭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也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也不觉得悲凉。——题记

这篇诗句,让我联想到国家在惠民、爱民和助学政策中对我们的“爱”与“情”。国家助学金为我们光彩夺目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使我们这些贫困学子得以充分沐浴追求理想、渴望知识的海洋中。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热爱着那片片田地的女孩,我喜欢快乐的田园生活;喜欢在有红花绿草和纵横阡陌上留连;喜欢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游戏、学习,我想用快乐装点我的人生,像夏夜星空一样美丽,我想要随心随性的生活。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往往很残酷,在我考上高中时,家里连几百元的学费也拿不出来,父母东借西借凑够学费,并安慰我,好好上学,明年家境会好的。在学校,我非常庆幸我成为国家助学金资助的一员。

国家助学金政策就像一股暖流流入我的心中,就像一把伞为我撑开了一片蓝天,就像一缕阳光驱赶了我前方灰暗,为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国家助学金政策就像我前进指明灯,伴着我茁壮成长。

自从我被评为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后,我就不停地告诫自己,学费有了保障,现在需要的就是努力学习,不枉我为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一员,不枉国家对我的关爱。我有责任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义务把这爱的火焰传承下去。我很快的融入高中的学习生活,恢复到了爱笑、乐观的状态。同学们说:“从前总觉得你太孤僻,没想到你还有这么好的性格。”我只是笑笑不去解释。在学习上,课前我仔细预习书本,认真完成预习提要,不懂、不会的主动翻阅资料,或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我认真专注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主动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帮助后进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课下、课余,我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复习和课后作业,抽出时间学习课外知识。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的学习成绩不断的提高,由原来的班级中等生,上升到班级、年级前列。特别是我的数学成绩提高的最多,还被同学推荐为班级数学课代表。在生活上,我自觉值日,擦黑板,打扫教室、寝室和卫生区从不怕脏怕累;自觉整理好自己的内务;主动为生病的同学打水送饭;从不乱花一分钱。由于我出色的表现,我受到老师和学校的好评。本学期我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区级“三好学生”。

当我拿到第一笔资助金时,我想国家助学金不能说解决了家庭的负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别人的奢侈我比不上,只希望多买些辅导书,来推进我前往梦想的道路,我只能刻苦学习来回报国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国家助学金政策使我学会了感恩与负担责任。回报社会是我的职责,前不久,大店镇政府倡议为一位患癌症的公务员捐款治病。我看到学校公示栏里张贴的倡议书后,找到负责收钱的老师捐出我两天的生活费。看到老师在捐款名单上写下我的名字,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国家助学金政策不仅圆了我的求学梦,还让我找到了生活前进的动力与方向。我相信:我们只要有一颗感恩向上的心,我们的明天一定更精彩。

篇3: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近年来, 国家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愈发重视和完善, 2007年5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了较大完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实施后, 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而高校辅导员一直站在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高校其他学生资助政策措施的第一线, 因此, 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的方法、质量和效率等直接影响着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遗憾的是, 在所有高校资助工作的相关研究中, 大多关注于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资助工作的现状与政策研究[1,2]等, 而落实资助政策的高校辅导员本人对高校资助工作实践与认知几乎没有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笔者认为, 任何资助政策归根结底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 直接支配他们资助工作实践的既不是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政策, 也不是上级部门的工作意见, 而是其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并在工作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实践性知识”。从辅导员资助工作的实践性知识中, 通过挖掘资助辅导员与贫困学生交流的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总结出弥足珍贵的工作方法和误区, 还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助生”的过程中辅导员“助己”的内在成长和心理过程, 从而为更好的落实资助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有鉴于此,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江苏省某高校 (三次被评为全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 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的实践经历进行描述与反思, 旨在从案例中揭示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及其变化过程, 丰富学生和资助部门对辅导员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 真正剖析高校资助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使命。

1 案例背景

小李是我院2012级的一名男生, 来自北方农村, 家中父亲早逝, 母亲一人务农抚养小李和弟弟, 经济十分困难。大一学年的学费是入学后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生活中不敢抬头说话, 十分腼腆内向, 说自己是小地方来的, 没出过门、没见过大世面, 怕被人笑话。加之来自北方, 不能很好适应南方的气候和饮食, 常常胃痛。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高数不及格, 虽然补考通过了, 但便以为大学四年从此与奖学金无缘, 念大学也没了希望, 负面和消极情绪蔓延。遗憾的是, 大一下学期高数再次不及格, 令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假期想打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 谁料遭遇诈骗团伙, 被人骗到昆山呆了半个多月, 直至身上的钱都花光也没有找到工作。经过这个事件, 更加深了对社会失望的消极情绪, 觉得这个世道没有关系寸步难行, 自己的出身是肯定没有出头之日, 跟辅导员提出退学。

2 案例分析

得知他的想法后, 辅导员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印象中他是个内向乖巧的男生, 见到老师总是彬彬有礼, 老师的点滴关怀问候都会让他受宠若惊。同时也是家庭的希望, 是想通过努力读书奋斗来改变命运的孩子。但细想平时他的表现以及与他深度沟通后, 笔者认为导致他突然萌生退学念头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 大学新生活适应不良。刚进入大学,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事物, 对学费和生活费的苦恼取代了享受这一切新奇的心情。一个月只有两百元左右的生活费, 学费全部依靠贷款, 吃饭都成问题。生活上的不适应只是开始, 随后笔者逐渐观察到, 人际沟通也是大问题。晚自习他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书, 课间休息也不与同学交流, 并且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本以为大家上了大学都会拼命学习, 可很少有同学会这样, 没了学习的氛围, 大家都各玩各的, 觉得上大学也没啥意思。学习和人际交往适应不良使得他并没有对原本憧憬的大学生活留下好印象, 失望和落寞伴随他, 同时也加剧了他对人际交往的不自信。

第二, 家庭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拿奖学金”。可连续两个学期高数不及格之后, 他一脸绝望。母亲只身一人抚养两个孩子, 十分不易, 他一方面想为母亲争光, 让亲戚们对他刮目相看, 让母亲在大家庭里因为自己有面子;另一方面十分心疼母亲, 可又只能心痛却帮不上忙, 无形中给自己施压要出人头地, 因为内心的敏感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 造成他迫切地想成才却又无法实现的痛苦。

第三, 自卑单纯造成社会认知偏差。一个从未涉世的大学生, 家住农村, 闭塞落后, 只能从小说里认识外面的世界。小说在他心里构建了一个黑幕重重, 无公平可言的社会。来到大学这个半封闭的环境, 既没有给他一个对完整认识社会的机会, 也没有给他单纯想象中的那个“社会”作一个修正。怀着给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想法, 假期跟几位同学随一名“介绍人”去昆山找工作, 结果在昆山花光身上所有的钱也没有找到工作, 单纯的他才知道被骗了。此事更让他坚定了社会黑暗, 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想法。在他涉世未深的心灵里, 负面因素占据了主导, 造成了单方面对社会认知偏差, 他无法看到社会真善美的一面。

3 方法与措施

第一, 细微之处见真情。入学之初笔者便非常关注小李, 不但因为他确实是所有学生中最困难的一位, 而且他的朴实和真诚让人印象深刻。他向我咨询伯藜助学金和肯德基助学金的申报要求时, 我给他仔细分析了两种助学金的差别, 考虑获批机会比较大, 向他推荐申报伯藜助学金。并且常常关心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 在得知他有一门课不及格时, 及时给他做心理疏导, 并传授一些考试技巧, 当他得知补考通过后, 兴奋地第一个告诉我。得知他常常半夜胃痛, 我立即组织宿舍同学轮流关心照顾他, 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及时关心;发烧时, 及时买药送到宿舍, 让他真正感受到大学生活的温情和美好。

第二, 亲身经历现说法。当他家庭和学业压力接踵而至导致他有退缩想法, 甚至不想再上学。笔者便现身说法, 感同身受地分享了笔者一路的成长历程, 其中在面临挫折、辜负父母期望时的内心感受和解决方法。以此让他产生共鸣, 并明白挫败感是走向虚空沉沦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 经历挫败, 从挫败中学习, 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 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最终, 他告诉我, 他确实心理素质不好也还有很多不足。经历这一切后, 他对自己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也有了正视挫折的勇气。

第三, 展现社会真善美。自他到昆山找工作失败后, 对社会充满了不满和失望。在他眼里, 没有关系再有真本领也不可能找到好工作。我拿出本学院许多同学的实例, 很多家庭状况跟他差不多的同学, 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选调生、公务员、名校研究生, 也有到企业发展, 前途一片光明的。社会确实有阴暗面, 但我们可以不去触碰它, 因为靠自己真本事闯出一片天的人还是占据大多数。此外, 我又带他参加青志协的志愿者活动, 亲身感受和体会社会的真善美。

通过这些措施, 最后他认识到了不是一次挂科就从此没有前途, 正视了挫折并有克服挫折的决心, 也重拾对社会的信心和希望, 并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最后他对我说:“老师, 要不是因为你, 我真的早就退学了。”听到这话, 顿时觉得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最大肯定。

4 经验与启示

这一案例使笔者体会到, 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 而资助工作的辅导员面对的困难学生, 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加千变万化。面对贫困学子, 需要辅导员有更加细致的关怀和高超的沟通技巧, 并积极探索思政工作新方法、新思路。

第一, 资助育人相结合对于贫困学子。

不但要从经济上给予支持, 帮助度过生活上的难关, 更为关键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生活上的困难用助学金等就能解决, 而精神上的成长成熟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关怀。资助育人, 二者的意义同样重大。而育人这一课题更是需要辅导员长期持续的思考和研究的, 针对贫困学子普遍心思敏感、自卑内向、性格好强的特点, 如何在平时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 最终成长成才地培养他们, 是今后我做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 实践知识助反思。

在刚接手这届大一新生的时候, 对辅导员的工作概念还比较模糊。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每天都有新的感悟和反思,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 实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关于自我的知识、了解学生及其特质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以及教育本质的信念。支配辅导员每天日常行为的, 也正是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可以帮助我从繁杂的学生事务中抽身, 并深度反思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段辉艳, 王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资助政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04) .

篇4: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摘 要:本文在研究和实施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给予总体评价,对总体政策体系和政策执行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新常态;资助政策;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15-02

建立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由于经济背景、天赋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的不平等,从而保障广大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现状及评价

资助政策是公共政策中教育政策的研究范畴,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已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国家出台的“奖、助、贷、勤、俭、补、免”七位一体政策以及社会资助等各项措施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绿色通道”的政策和政府的“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缀学”的承诺为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作了最后的担保。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评价首要的考虑因素包括政策效益(是指某项政策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即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之间的比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投人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和政策公平性。

(一)基于政策效益的评价

在政策效益方面,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中,对个体资助金额最大、资助金额总数最多分别是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普及受益面最广的是伙食补贴、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影响,勤工助学没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基于政策效率的评价

从效率上来讲,主要考虑的是资金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度。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0%(在西部和贫困县比例会更高)。然而,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这三项资助有平均化倾向,总金额约占国家资助总金额的80%,资金利用率“大打折扣”。总体而言,有利于成本回收和分担的学生贷款应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资助形式。

(三)基于政策公正性的评价

从公正角度讲,每位贫困学生都有权利申请各项资助,可是由于资助者、政策执行人员认知的偏差等原因影响,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政策公正性仍需提高。

二、新常态下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机制,高校的认定甄别水平提升相对较慢,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愈加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伪贫困生驱逐贫困生、伪优生驱逐真优生、非贫困校驱逐贫困校,极大地破坏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公平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同学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二)系统合力的不足

在现实中,现在的政策系统并没有得到科学、完善的优化。政策的非系统化主要在于政策的各个方面缺乏有机整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涉猎甚广,各方的资助力量缺一不可,涉及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资助网络的,即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为内容的资助体系仍未有效建设。政策的非系统化还在于资助时间系统性上的不足,缺乏从中学到大学的保持连续性的资助体系,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信息系统,详细记录学生各学段的受助金额,优化、共享资助资源。

(三)滋生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在资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不同类型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受资助的水平是不一样的,985大学、211大学和仅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积极寻求国际化资金支持的比率均为100%,而大约有12.5%的一般性大学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特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是大学的校史长度、是否985大学以及是否211大学这三大因素成为大学国际化项目受资助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大学,他们对于大学国际化项目的开展还是很重视的,因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一些资金支持。但是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或者是由于资历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意识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专门用于国际化资金项目的支持。

三、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本身的问题

按照学者袁振国的分析,政策资源投入包括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首先是经费资源。目前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是高校资助的主体,但总体来看,政府则扮演剩余性角色,没有拿出足够的资金帮助高校来解决“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困辍学”的难题。社会参与资助力量薄弱,国家在这方面并没有对社会提出更多严格的要求,致使社会不是有意回避责任就是怠于主动承担这类义务。

其次是人力资源。虽然国家己对高校和地方政府资助管理中心的人员配备作出了规定,针对资助专员的专家化、职业化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培训、考核等相关配套管理更是缺乏系统规划。随着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资助专员的专业化水平将成为开展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最后是权威资源,除了政策制定者应该提供的资源和政策执行者应该积极获取的,还有政策执行者对目标群体的宣传。在资助政策的宣传上,高校重点基本放在政策的执行程序上,对资助政策的经济意义、社会价值等较深的层面宣传比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群体只知道怎样才能获得资助,而不清楚为什么获得资助,也不清楚获得资助的意义和责任,没有深刻认识到资助的价值本质。

(二)政策执行层面的问题

1.高校资助政策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由于资助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本身认知的局限性,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困境:一方面,产生一些断章取义的做法或曲解性执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将国家相关政策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系统的加以梳理,各个资助项目之间从目的、手段、金额上没有结构性的联系,各项目在功能重合部分各自为战,使执行人员左右为难。

2.高校资助政策监督协商机制不健全

高校资助政策监督协商机制不健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缺少具体、切实的监督措施。另一方面,政策缺乏后续跟踪反馈机制。

四、健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及制度创新

(一)建立“他助-自助-助他”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其自身。高校开创“以国家助贷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公益服务为升华”的资助工作模式。因此,对学校而言,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搭建“自助平台”,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内在品质教育,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资助体系。对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信念,倡导“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力争通过自我资助、自我解放、自我提升,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事业。

(二)资助与教育国际化接轨,提供国际化程度

研究并借鉴其他世界各国的资助政策做法,从中汲取可供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如美国、英国、日本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把资助政策融入法中,保障政策目标实现。在我国,我们还需要关注公共政策的内生化问题。由于我国相关社会保障和工资系统的不完善,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收入及资源存在不确定因素,“资助包”计算公式现阶段在我国实施起来可能会所有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的思路,即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

(三)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资助政策监督系统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实践已证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关系,是“掌舵”与“划桨”的关系。对大学生的社会资助也正在经过一段转轨时期,政府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必须与时俱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关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流入高校资助领域。同时,加大新闻媒体宣传,使社会各界能对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系统,强化政治体系的监控功能。校内,建议帮困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实施资源共享、联动协作,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协同优势,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得到实惠。校外,建立与民政部门、慈善组织、捐助单位建立紧密沟通机制,建立“一盘棋”资助管理体系,实现资助信息共享,确保资助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加强高校之间、区域性的交流和联系,开阔思路,促进先进经验在更多高校间推广,推进高校资助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之,新常态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复杂、长期而且任重道远的任务,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因此,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发挥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的积极性,凝聚社会中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所有资源;把自救与他救有机结合,使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童蕊,李新亮.从1965HEA到1972HEA: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项目的政策变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9).

[2]胡亦武.大学国际化活动资助情况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袁琳,王建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探略[J].教育与经济,2012(2).

[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5: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能够获得国家的帮助使我十分感激。这份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雪中炭,它带来了老师的关心,社会的关怀,它告诉我们世上除了不公,还有爱!

从小就生活农村家庭的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就靠几亩薄田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常常看到母亲出现在炎炎烈日下的田间,弯着腰勤勤垦垦地工作,一年四季,任凭风吹雨打,她却从未间断,每当看到他们做工时的场面,我心里都是一阵一阵的痛。国家的资助对于我们贫困生来说是莫大的帮助,不但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同时也激励了我的学习劲头,更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石,是我们敢于梦想的翅膀。

如果说人活着快乐才有意义,我觉得自己是快乐的,因为我能享受社会的关爱,放下自己的烦恼;如果说人活着有追求才有意义,我觉得自己存在是有意的,应为我已经拥有了追求梦想最基本的保障!

从贫寒的家庭走出,背负着学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求学的艰辛,铭心刻骨。然而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不仅圆了学习梦,还让我找到了生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入学以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知识的,更有做人的。我的生活有了动力和激情,在这里少了迷茫,多了温暖和关爱,在这里我感觉我是幸运的,我也是幸福的。

当今时代正是我国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汽车产量方面也位居前列,但是,我们的民族汽

车产业并不发达,只有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几个在国内还算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更多的则是合资品牌车,用人家的技术,我们当劳力而已。如今,正是国家需要汽车方面人才的时候,和我的专业刚好对口,正是男子汉报效国家,为国出力的时候,而国家的资助政策又为我解决了当前最大的困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为了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人呢?

我是一棵小草,国家资助政策是我们需要的甘霖,在国家的关爱下,我会努力的茁壮成长,带给家人、社会绿色和希望,有朝一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出力!

感谢国家,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降临到我的身边,你的到来让我沈睡了整个冬季的希望又有了破土重生的希望,你让渴望知识的我们有了春的渴望。

篇6: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我曾经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憧憬的大学里继续完成自己的求学之旅,丰富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的脚步踏在宽广的校园里,任思想纷飞;

我曾经有一个忧虑。家在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弟弟又高中即将毕业,而父母身体又不佳,母亲常年吃药,如果只依靠家里微薄的农业收入,是无法支付得起我上大学的巨大费用。而这也意味着,我将与我向往的大学擦肩而过;

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然后去到偏远落后的地区里支教。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输给孩子们,让他们懂得更多的知识,了解世界。

当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的时候,除了喜悦和激动,心里的忧虑也开始一天天地加深,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也开始随着开学的日子渐渐的远去。那一刻,心里涌着万般的痛苦和无奈,而更多的是不舍和无助。此时的父母,也是愁皱了眉,苦煞了心,我知道他们也是为了我的学费而焦急着。而他们对我,是更多的愧疚,他们多么希望我能上大学,这是他们多年的期盼啊。

就在家人都一筹莫展而焦急时,老师告诉我说,我可以申请无息的生源地贷款,用于交学费,等进了大学之后,还可以申请家庭贫困生补助金,这样我就不用担心不能上大学了。

申请贷款后,我终于如愿的进了大学。在学校里,学校又给了我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幸运的得到资助金来作为生活补贴。是资助政策,消除了我的忧虑,实现了我的心愿,而这也让我离我的梦想越来

越近了。资助政策,就像黑暗离的一把火,点燃了我以及像我一样的贫困学子的希望;资助政策,就像集结号,把千万个贫困学子召集到象牙塔里,让年轻的梦想,得以飞翔,它吹响的是寒门学子的心,吹响的是奋进的最强音。

资助政策,给了我信心。我曾经总是担心因交不起学费而被别人看不起,自己也自卑出身贫困,有时候也常为父母的辛苦拼命赚钱而忧愁。资助政策,无疑又撑起了我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家里的负担减轻了,我也能更好地接受更高的教育,更加专心投入学习中,享受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也能够有更多的自信去实现我的梦想。

资助政策,让我学会自强。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生活上得到保障。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就可以任意地挥霍这些钱。相反,因为这些钱,让我更加明白父母争钱的辛苦,我应该更加珍惜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我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取生活费,比如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去做兼职。我要学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资助政策,让我学会感恩。父亲经常告诉我说:现在,你是借国家社会的钱上学,这些钱来之不易,都是别人辛苦挣的,现在你既然得到别人的帮助,你一定要学会感谢别人,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你也要用自己的能力报答社会。父亲的话,我一直谨记着,是的,我要学会感恩。大海感恩于细流,方能显其博大;泰山感恩于土壤,方显其雄伟;天空感恩于流云,方显其广阔;我们感恩于社会,方显我们自强。我真的很感谢国家政府以及学校,让我更加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我虽然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感谢资助政策,伴我快乐成长。

篇7: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我是来自黑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对于我来说,一个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深知求学之不易,对于自身而言,这点艰辛不算什么,最为不易的是在身后默默付出的父母。今天能够获得国家助学金,我感到非常高兴,助学金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莫大的帮助,激励了我学习的劲头。仔细想来,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对我们的帮助和关爱,能够获得此次的助学金,真是备感荣幸!

我知道,如果没有得到国家助学金,我很难有今天的学习成绩。是国家助学金改变了我,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我将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和一份感激之情去奋斗,我要用我的行动去表达我的感激,用真情回报社会,用努力担起我肩上的那份责任。平时学习虽然有些苦,很多知识不懂,但是我从不放弃。每每想到国家的助学金,我就有使不完的劲。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你要把握住机会,你要珍惜国家的助学金,你要学好本领,你要回报社会,实现自己从小就树立的理想。”

是这笔助学金,使我不用整天为高额的学费而烦恼,使我拥有了最基本的自信,也不用在星期天的时候抽空去做兼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我,也不用为生活而发愁了,可以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对学习中去了。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资助,我的大学生活才能变的如此的幸福。

是这笔助学金使我再次感受到了社会对我们的关注与温暖,使我又一次看到了社会所拥有美丽的色彩。让我拥有了再次追求自己梦想的机会,不必再为自己的学业担忧,让我有了追求梦想的基础,而我也将带着我的那份梦想走的更远。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国家的助学政策是政府送给贫困大学生的温暖,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我十分感谢政府对我的关怀,感谢学

校对我的培养,虽然我无法选择出生,但是我能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会继续努力,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用感恩的心去回报故乡的父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扎扎实实,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生活不攀比、不浪费、不摆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完善自己,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用智慧和知识来回报社会。

2009级专升本班

鲍雨

篇8: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一、就学资助政策面临的困境

1. 资助政策面临“新读书无用思想”的考量

“二免一补”实施最初几年确实让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的许多孩子看到了希望, 一度掀起了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的高潮,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统计显示, 2006年西部地区有20万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甘肃、宁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6%~99%的较高水平, 连基础最弱的西藏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也达到了93.1%的历史最高水平。但近年这种势头开始下降, 特别是“新读书无用”思想的蔓延, 资助政策面临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量。一是就学成本不断提高, 广大农村家庭难以承受。从小学到大学, 学生各项支出成倍增长。有人做过测算, “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 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 这对于贫困地区普通家庭是个不小的投入, 对于贫困家庭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严峻, 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家长看不到上学的希望, 所以权衡利弊负债上学不如及早打工, 资助政策难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精细考量。高昂的学习费用加上就业形势艰难, 使很多农村贫困家庭陷入“高投入, 零回报”的困境, 增加了对就学的绝望心理。

2. 资助政策难以填补农村学校改革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 随着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政策的快速推进, 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进城市, 农村学校生源锐减, 学校布点撤并成为重要举措。各地在整合资源更好发展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一轮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产生该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学校布点减少无法就近入学而产生的就学“隐性成本”的提高。尽管“两免一补”落实了, 但撤校并校后产生新的就学支出增加了, 例如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费用, 甚至一些农村家庭因此被迫进城为孩子租房而产生高昂的租房费, 增加了就学的边际成本。比较而言, 农村家庭在撤校并校后对于孩子就学支出的负担比以前更加沉重, 所获资助显得杯水车薪, 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学生辍学现象, 这偏离了资助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可见, 就学资助政策应该实行动态化管理, 面向广大农村教育改革的实际, 因地制宜, 资助无论是从标准上、还是覆盖面上都应该水涨船高, 资助方显实效。

3. 资助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关照不够

当前,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 享受相应的就学资助政策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该类学生跟随父母进城学习, 按照我国现有体制很难享受户籍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政策的支持。二是各流入地习惯于把流动人口的学龄子女当作本地义务教育体制外的求学对象, 因此他们在升学录取条件、接受困难救助等方面无法享受城市同龄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助待遇。尽管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些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宏观干预措施, 但力度不够, 使流动人口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仍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三是资助标准乏力。当前, 对于这些流动儿童如何实施“两免一补”或相应的就学资助, 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实施细则。政策指向不明朗, 具体落实环节往往呈现诸多纰漏。

4. 资助政策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不得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受教育者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但从目前就学资助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情况看, 明显地存在着对于民办学校的不重视甚至误读, “民办中小学校学生没有被纳入政策范围”[1]而形成新一轮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一是资助政策在民办学校的落实步伐缓慢, 已经影响了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由于资助政策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落实没有同步, 民办学校学生因享受不到资助和补贴纷纷转学。例如2006年仅宁夏某一地区6所民办中小学校就有2000多名学生因享受不到国家“两免一补”补贴而转向公办学校, 民办学校面临生源危机。从调研中了解到, 西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也实施“山区农村学校营养早餐工程”, 但这样一项惠民政策也仅限于公办学校。近年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民间组织通过不同的方式呼吁“‘两免一补’应惠及民办中小学生”, 也促成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但从总体上讲, 支持不得力、进展缓慢、受益面窄。

5. 资助政策面临地方财政的乏力而影响实效

根据财政分级负担原则, “两免一补”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负责安排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 省级财政负责安排减免杂费资金, 县级财政负责安排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县级财政补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各地视财力和生活水平情况, 确定补助标准。”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来讲, 往往因为地方财政经费紧张, 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到位而影响资助的落实。以宁夏为例, 全区23个县 (市) , 1/3是国家级贫困县, 这些县自身财政收入十分有限, 有的县财政每支出1元钱就有0.95元来自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只有5分钱是属于自己的收入。基层财力匮乏,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专项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或者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资助比例整体偏低, 无法按省定标准落实。

二、如何规避政策困境

1. 加强政策宣传, 积极化解各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是加强资助政策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 介绍子看到上学的希望;介绍享受资助政策成长成才的优秀学生案例, 让贫困的家庭鼓足信心支持孩子上学读书。二是进一步化解各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以消弭贫困家庭对就学出路的怀疑和绝望心理。

2. 提高对农村学生的资助力度

一是提高资助标准。对撤校并校后就学路途遥远的学生不仅免学杂费和教材费, 而且还应增加因就学远形成的新的教育支出的补助, 如寄宿费、生活补贴、交通补助等。二是资助标准与各地实际消费水平对应。[2]例如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寄宿生, 其生均补助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额补助, 具体落实可采用弹性标准。三是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面较大, 建议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甚至对农村学生就学资助进行全覆盖。

3. 加强对流动儿童和民办学校学生的资助

一是进一步规范对流动儿童的就学资助。流动儿童家庭多为经济困难家庭, 流动儿童从农村转入城市就学成本提高, 加强对该类学生群体的资助是控辍保学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将流动儿童全部纳入资助范围, 其次在资助政策上可考虑经费跟着学生走的原则, 可享受流入地贫困学生同样的资助待遇。二是尽快全面落实民办学校贫困学生就学资助政策, 使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也享有与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同样的公共财政资助。

4. 继续加强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恶劣、灾害频繁、贫困面广。根据财政分级负担原则, 县级财政同样要担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资助的补贴。但县一级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尤其是贫困县,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所需资金压力很大, 影响“两免一补”工作的落实。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各市县转移支付的力度, 使其在贫困学生就学资助政策的落实上能够严要求、合标准、守规范。

总之,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政策的落实, 关注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就学问题, 体现了均衡发展教育的民主思想。但同时政策的落实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化解成为人们继续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分析与价值分析——兼论“两免一补”政策及其改进[J].教育科学研究, 2008 (1) .

篇9:探究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

关键词:职业学院 贫困生资助政策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55-01

新时期,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各大职业院校相继扩大招生规模和收费制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贫困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和贫困生助学体系。但是还存在贫困生认定不科学、不合理;过分注重物质的给予,而缺失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勤工助学工作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认真分析了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措施。

1 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众所周知,贫困生的科学认定是职业院校实施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评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并进行科学的认定,才能有效的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从而真正的做到资助于贫困生。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是以学生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来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但是,贫困证明的可靠性、真实性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实际的操作中存在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不少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得可观的助学金,不惜利用各种关系和人情来获得虚假的贫困证明。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相关开具贫困证明的部门和一些人受利益驱使等不规范的操作过程,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职业院校无法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导致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合理、科学展开。

1.2 过分重视物质给予,忽视精神关怀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主要表现是,学校或社会主动承担贫困生全部或部分的学费和一些基本的生活费,从而来弥补贫困生物质上的缺失。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困难,各大职业院校做出了很多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帮助,贫困将会被拒之院校门外,因此物质帮助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贫困生能够走进职业院校大门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不可否认,各大职业院校的物质帮助与支持对贫困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帮助确实在解决职业院校贫困生经济生活上的困难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意义,但是由于过多的物质帮助,而忽视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就容易使他们陷入心理障碍。大家都知道,越是物质缺乏的人,心理就越敏感、越脆弱。况且很多职业院校在给予贫困生资助时更多的是把资助当成一种慈善、施舍活动,而不考虑贫困学生的心理感受,使贫困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打击,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伤害,这极大了危害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容易造成贫困学生心理自卑,从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建设。

1.3 勤工助学工作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校内的勤工助学工作普遍供不应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则相应比较紧缺。职业院校校内的勤工助学工作一般是:图书馆里担任图书管理员、餐厅窗口售餐员、计算机室管理员等劳务型工作,且需求人数极为有限,更主要的是,职业院校提供的这些勤工助学工作都不含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任何作用。而校外勤工助学工作需求量比较大,工作性质相对较好,工作范围涉及到销售、服务、家教等各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校外勤工助学工作没有相关的监控部门,从而学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压工资、扣工资、超工作量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贫困学生的身心发展。

2 完善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措施

2.1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判断,它是一个集调查、认定、监督的系统过程。目前,贫困生界定标准模糊、制度不严密现象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首先,要建立相关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家庭情况和申请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其次,职业院校要设立相关的国家助学金监督机制,对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一定的个人消费情况和学习态度方面的考察,从而保证贫困生受资助的权利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合理性。

2.2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职业院校的贫困生增强树立主体意识。学校在对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除了讲授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重视他们的心理情感变化,鼓励、尊重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起主体意识。其次,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需求。各大职业院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贫困生物质生活方面的帮助,更多的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努力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3 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力度

首先,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提供足够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断满足学生需求,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与各大企事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其次,高职院校还要还要结合自身特点,增加勤工助学工作的知识含量和技术性,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借鉴经验。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各大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才能把贫困生资助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研婷.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初探[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4).

篇10: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我们国家经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从一个贫穷和制乱的国家,发展到了今天的繁荣昌盛。

我是一个来自贫穷的农村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从小就励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状况,我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小学时学习还不错,在初中时,我的成绩坠落,所以只能走职业学校这条路线。漫长的求学之路犹如漫漫长夜,虽算不上非常艰苦,但迫于家中的窘况,仍饱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一路跌碰地走着,一路坚持。让我看到了我的世界也有了美丽的色彩。是这笔助学金,它真正震撼了我的心灵,改变了我的价值观,知道了生活并不是没有希望,知道了这个社会充满了爱。是这笔助学金,让我有了追逐梦想的机会,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且带着一份坚持的关爱一直走下去。

我是90后,而90后确实茫茫人海。可能无法去代表什么,但我会努力去积累。就是给我前行的信心与勇气,就是选择相信我给了我太阳。快一年的职高生涯,我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更学会了感恩。在助学金的相伴下,我们的前行道路变得更加宽广,我们的心灵不再寂寞与无助。我相信,平凡的我因为有了感恩的心而不在平凡。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去表达我的感激,用我的真情去回报社会,用我的奋斗去担起我肩上的那份责任。作为承载未来和向往明天的学生,我应当秉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以顽强的斗志,务实的行动书写合格的青春答卷。

虽然我无法选择出生,但是我们能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国家助学政策为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使我们能更顺利的成才、成长。祖国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让我有了今天。所以,我愿为祖国贡献光和热,这是我的承诺。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我深知来之不易。我们要比其他人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作为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中职学生,我们要比其他人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拿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我记得《感恩的心》这首歌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让我特别感动: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国家的助学政策是政府送给贫困学生的温暖,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的关爱。我十分感谢政府对我的关怀,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我会继续努力,怀着感恩的心,励志人生,用智慧和知识来回报社会。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如果没有了目的,那么精力也就枯竭了!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我心潮澎湃,要说的话有很多很多,在这里我想用一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扉:你是一棵树/有根,有叶/谁也剥夺不了你生活的权利/不管暴风雨侵蚀了你的快乐/可春天依然会回到你的身边/用温柔阳光的丝绢/擦去你的泪痕/要坚信/岁月不会因你的痛苦而停留/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不失去应有的热情和力量/生命的鲜花会使整个世界美艳!

篇11:资助政策,助我成长征文

大学是每一个学生所向往的,然而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如愿的,尤其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然而每个学生都能如愿的,然而这种状况却在不断地改变着。

国家的关爱和政策,像一道阳光温暖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无顾虑地载着梦想自由翱翔。其中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关心、关怀,更有千万学子们心灵的慰藉。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家庭的我,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节俭。家里平常都是靠种植农作物来维持生活,常常看到父母亲出现在炎炎烈日下的田间,弯着腰勤勤垦垦地工作,一年四季,任凭风吹雨打,他们却从未间断,也从没听见她说过苦,其实,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体会最深。每当看到他们做工时的场面,我心里都是一阵一阵的痛。父母亲都不是文化人,也就只能干力气活把我和弟弟供着上学。可凭着家里的几亩田和这些力气活赚的那几个钱是无法供我们兄妹们上学的,然而父母一再坚持要送我上大学!

可是大学一年的学费、教材费、生活费和住宿费加在一起,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就是天文数字!第一年,爸妈左借右凑才交了第一年的费用。当我踏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在这天我就告诉自己:在这里,我要做个坚强的人,不要让家里的父母操心。因为对我来说,上大学的机会来得是那么的不容易。

来到学校以后,我就申请了贫困学生助学金,得了助学金用于资助我的生活,使我暂时度过了难关,但是我知道人生的路还很漫长,而我的父母均为农民,靠种地为生,收入极其少,总有一天自己总会走入社会的,所以,我非常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打点工来挣些生活费。

之后我又申请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我还是表示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即使是一点点的收入对我而言都能减轻父母的负担。每次拿到自己亲手赚到的钱,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的学习,不仅是靠自己努力,也有亲友及家人的关心,更有学校、党和国家的关怀。是的,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就不可能获得学校的奖助学金,我的大学梦想也许会在我家境的窘迫之下成为泡影。

当我拿到国家助学金时,感觉很荣幸和激动,同时也多了分忧虑。因为我想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你们获得了国家的资助,不但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还要合理计划,把钱花在值得的地方。我对自己说我会有条理有计划地利用国家给我的助学金,让它在我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做到勤俭,决不乱花一分钱。就是这份忧虑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是感激,是鼓励,是爱心,也是责任。奖助学金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它给我带来了言之不尽的鼓励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学习上进的动力。于是我更加明白我的任务是什么,我不会轻易放弃,一定要更加努力,不让国家和学校失望,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后等我自己经济独立后我也将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

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也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的慰藉,让我感受到温暖,让我安心学习,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挑战生活,挑战自己,此时此刻我感到很荣幸,心里充满着感激,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使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减轻了我家的经济负担。感动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如此无微不至。它像一阵及时雨,滋润了我的心田,打消了我对缺钱的忧虑,使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去。如此细微的关怀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更让我感觉到我肩上的担子重了。

人们都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所以,在这里,我感激党和国家完善的奖助学体系。党和国家的助学政策帮助与培养了无数个像我这样的贫困学子,使我们在黑暗中拥有了无比珍贵的光明,从而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一个心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我会继续努力,怀着感恩的心,励志人生。我再次对给予我帮助的校领导、老师和同学衷心的说一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将你们在我身上付出的一切,向更多的人传递,用我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为更多的人谋福利!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我们当应该感到幸运,因为我们不会因为家境的贫困而失学,也不会因为家境的贫困而失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我们当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给予我生命的父母,感恩老师对我的栽培。谢谢给予我生命的父母,感恩给予我关怀的家人、朋友,是你们给了我温暖和爱。感谢我的伟大的祖国,是你给予我生长的土地,给予我光明的未来,是的,我爱这个温馨的国度。因为它给予了我生存的阳光。如果没有这缕阳光,我这个来自乡下的孩子说不定已经因为家境的贫困而枯萎了!而在感恩的同时更要下决心去努力学习,努力拼搏。

胜利属于永远坚持不懈者。雏鸟要飞翔于苍天,需要振翅的勇敢;幼马要奔驰于旷野,需要跌倒又爬起的毅力。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具有这样优秀的品质,但我们可以学习养成这种品质。“百步九折萦岩峦”时,学会养成知难而进、逆水行舟的能力,让逆境挖掘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潜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时,学会养成不骄不躁、沉着理性的脾气,让成功增加我们的信心。在大学余下的时间里,用心学习,各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得基础,在工作生涯中创造财富,回报社会,回报学校。

失败只是弱者的借口而不是真正的理由,因此我绝不会向困难低头,因为我坚信“自助者,天助之”。我会牢记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刻苦钻研,勤奋进取,顽强拼搏,矢志不渝,以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祖国和社会。

感谢国家对我们这些贫困孩子的关爱,让我们不管有没有钱,只要考上大学就能继续读书,同样能够在一条精彩的人生道路,感谢党和国家为了我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平台。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与关爱中,我要怀揣感恩,自立自强,用智慧和知识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高兴而自豪。

篇12:资助政策助我成长征文

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离开我,我只知道失去了她,犹如灿烂的星空失去了日月星辰;失去了她,如同浩瀚的大海失去了每一滴海水;失去了她,好像一碧万顷的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一块灵牌,我们天各一方。

母亲,你知道吗?你的离去让我痛不欲生;你的离去让我们家再次陷入了经济危机。当时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在学校继续学习。因为势单力薄的爸爸要撑起一个家,供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两个孩子读书。强烈的求生意识与沉甸甸的责任之心,让爸爸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有时候为了赚10钱,爸爸不顾寒风刮烈日晒,本来白嫩的皮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便变得粗糙深黑了,每每看到这我的心好痛好痛……

近几年,社会的不景气,赚钱变的更不容易了。加上爷爷奶奶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花在他们治病上的钱也越来越多,原本经济紧缺的家庭变得更越发的无奈与焦急了。一年前,爷爷突因心肌梗塞突然瘫痪了,一时之间花费了家里大量的积蓄,这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啊。千万斤重的`担子就这样压在爸爸身上,我知道爸爸肯定很累,很无助,却不在长辈和孩子面前抱怨。

篇13: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高校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逐渐增多,高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和各地政府、高校已经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与帮扶,初步建立了包括“奖、贷、补、 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资助政策体系。虽然此时的资助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广,也吸收了部分社会力量加入,但由于政策初建,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随着物件上涨、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高校贫困生问题依然突出。

基于此,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之后财政部和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国家奖助学金管理的文件。同时,各高校吸收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资金,利用自有资金,设立了政府以外的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这些项目,配合政府主导的资助项目,一起构成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较以往的资助体系而言, 资助额度增大,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助学金的标准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资助范围更加广泛。据了解,“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资助5万名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0.3%。 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将奖励资助约51万名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高校国家助学金每年将资助约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1],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助学经费力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每年用于助学的经费将达到500亿元;不但帮助困难学生,而且注重奖励优秀学生,国家助学金主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而国家励志奖学金则是奖励贫困生当中品学兼优的小部分群体。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目前适用于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制度、勤工助学、师范生免费教育、陈中堂奖学金、华民慈善基金、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真维斯大学生助学金、新世纪女大学生助学金等十余种项目,平均每年有将近6500名学生获得各种资助。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特点

新资助政策体系一方面提高了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 也在贫困生的思想层面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双向的变化。了解并准确把握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思想变化的状况特点,对于高校贫困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辅导员对于贫困生的引导与帮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以河北师范大学200名在册贫困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群体座谈等方式,以旧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下贫困生思想状态为参照,对新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实证调研,重点研究新资助政策体系下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

(一)积极变化

旧有的贫困生资助政策,由于资助力度与范围有限,只可以解决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基本费用,沉重的经济负担给他们带来了比物质贫穷还要严重的“精神贫穷”。但新资助政策资助强度和覆盖面大幅提高,为贫困生完成学业、发展自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党的阳光、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1],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到了关怀、温暖,思想也发生了更加积极的变化。

1.思想积极向上,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家庭境遇使得贫困生较少经历过先进及优越的教育,视野不够宽广,缺少爱好及特长,与人交流时缺少自信。长期的生活拮据,使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相比,容易产生不平衡、失落、自卑等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甚至产生消极、逆反的抵触心理。在新资助政策体系普遍实施以前,高校贫困生得到的经济资助额度有限,绝大多数贫困生将更多业余时间用于勤工助学扩充经济来源或者埋头苦读,希望能用学习上的成绩给自己带来更多自信,无暇在人际交往方面倾入过多精力。

新的资助政策为每一名贫困生在大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与政策保障,切实体现了教育公平,使贫困生感受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对于大学生培养的重视,因此思想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调查当中,关于“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方面,参与调查的全部贫困生都选择了“比较符合”;关于“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方面,31%的贫困生选择了“比较符合”,47%的贫困生选择了“一般符合”。座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贫困资助完全可以解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他们的需求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他们更多考虑“如何在四年学业中获得全面发展”,“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大学作用、自我价值”等问题。这说明高校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及社会各种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动力,政治观念正确,思想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关心社会发展。此外,随着贫困生资助额度增高,资助范围扩大,绝大部分贫困生已经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及物质需求,因此,精神需要与精神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需求强烈,内心渴望平等、交流、融入集体,不希望由于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被排斥。调查显示,89%的贫困生希望同学们“平等对待自己”,而不是“给予自己更多的照顾”;68%的贫困生渴望融入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

2.客观认识贫困境遇,社会认知渐趋全面。以往, 由于贫困生获得的资助极其有限,在其学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其他同学感受不到的困难,因此社会认知容易产生偏差。个别同学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社会发展资源不平衡造成的,人际关系是以利益为中心, 充满势力和冷漠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等等。

新资助政策体系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帮扶,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导,使得贫困生在认可和关怀当中平和心态,完善社会认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现实情况, 1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由于地域、经济等原因造成”,不会责怪家庭和父母,并且感激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辛苦供自己上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理性看待”、“坦然面对”,没有人觉得是件“丢脸”的事情。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目的,77%的学生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解决生活困难”。对于国家资助的意义,98%的学生认为“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资助, 更代表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怀”。这就说明整体来讲,贫困生对于贫困境遇的认识是理性且客观的,社会认知也渐趋全面。

3.自立自强,自身责任感更加增强。新的资助政策不但鼓舞了贫困生的志气,而且给他们以自信和勇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国家的帮助一定可以实现独立、自主直至成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供给贫困生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十分丰富,因此贫困生普遍希望能够早日接触社会,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自立自强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将近90%的贫困生有过校内勤工助学或者校外兼职经历,甚至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生同时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兼职。问及假期安排,不少贫困生都选择兼职以挣取新学期的学费或生活费,通过自身劳动减轻家庭负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贫困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助学贷款、奖助学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酬金以及校外兼职所得等。这表明,绝大部分贫困生表现的自立自强,仍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境遇。 此外,调查显示,在通过资助解决了个人的生活及学习问题之后,贫困生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当中。在个别访谈当中,绝大部分贫困生都表示了这样的愿望:努力学习,毕业以后靠自己能力找个好工作,工作以后给家里盖房子,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资助弟弟妹妹上大学。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尤其是家庭责任感很强,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

(二)不良倾向

1.依赖思想加重。新政策体系包含的各项高额资助使贫困生的生活水平有效提高,经济压力大大减弱。受调查的贫困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资助,81%的贫困生表示,受到的资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与此同时,大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依赖思想。接近17%的贫困生认为国家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如果没有获得相关资助,接近75%的贫困生会有“失落”、“不满”、“觉得不公平”等负面情绪。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理所应当受到国家以及社会资助的“等、靠、 要”的心理,依赖外界援助,拼搏进取精神减弱。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得不到资助,就会埋怨社会不公平、学校不公平,甚至产生怨恨心理,从而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而这一现象在以往资助体系模式下,由于资助范围有限,且资助额度不高,所获资助并不足以解决贫困生的所有花费,所以并没有得到凸显。

2.攀比虚荣心理增长。据笔者近20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在2007年以前,贫困生得到的资助十分有限, 因此倍感珍惜,谨慎使用,很少出现贫困生不合理消费的现象。但据此次调查发现,如今超过半数的贫困生有过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的现象。具体来讲,贫困生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支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性消费, 如报考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资格证书、报考英语四、 六级考试培训班、考取驾照等,另一部分则主要用来购买数码产品、品牌服装、化妆品、装饰品,或者用于聚餐、旅游等享受性消费上面,而享受性消费的比例要高于发展性消费比例。表现在部分贫困生身上的奢侈、浪费、挥霍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虚荣心强,攀比心理悄然增长。

3.感恩诚信精神弱化。新资助政策普遍实施之前, 受资助的学生范围十分有限,因此大家并没有把获得贫困资助看作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更不会产生 “只要家庭状况不优越就应当获得资助”、“国家的钱, 不花白不花”的误解。受到资助的学生普遍勤俭朴素, 对于他人及社会持感恩心态,并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回馈社会。但随着资助范围扩大,资助人数增多,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的贫困程度受到大家认可,进入贫困生库,就会获得相应资助;甚至认为,自己因家庭困难受到资助,是国家、社会以及他人对“弱势群体”的义务,感恩精神弱化。调查当中,问及“是否考虑过感谢帮助过你的个人或单位”,将近18%的学生选择“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此外,个别贫困生的诚信品质缺失。在和辅导员座谈贫困生认定与资助工作有关情况时,辅导员普遍表示部分大学生有提供虚假的贫困证明、故意夸大贫困程度、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特困生等不良现象,给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此外,在国家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受助学生不按照还款计划及时还贷,个别受助学生考试作弊、逃课旷课、违反校规校纪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启示

受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影响,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既有良好、积极的一面,也有不乏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这就要求高校的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要结合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变化特点,与时俱进,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针对性。

(一)帮扶理念由直接资助转向引导发展

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以往大多停留在经济及物质层面的短暂、一次性直接资助,对于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关心较多,对于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压力、 交往就业压力等关注较少。而贫困生思想状况、心理压力的内在变化,对于他们如何看待外界资助、如何使用物质资助以及今后如何回馈等方面产生着本质的影响,所以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理念应由直接资助转向引导发展,引导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理性消费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 将帮扶工作引向深入,使得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实现个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 帮扶思路由以学校主导转向以贫困生需求为主导

如果仅把贫困生帮扶工作当作学校的一个常规工作,将贫困生单纯作为被帮扶者、被教育者,未考虑新资助政策体系带来的贫困生思想状况的变化,未吸引贫困生积极参加,而一律采用业已形成的模式化的、单一的、片面的工作方法,帮扶工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我们倡导新时期的贫困生帮扶工作以贫困生需求为主导,吸引贫困生主体积极参与、有效互动,最终实现贫困生“自助”。这就要求工作者充分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变化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在尊重、 理解他们发展需要的同时,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创新帮扶方法,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同时鼓励贫困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资助工作者与贫困生群体的良好互动,使他们在资助工作者的鼓励下,主动规划人生,自立、自强、自信,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三)帮扶手段由单一片面转向立体复合

系统复合的资助模式,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贫困生思想心理特点为依据,以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改变单一、片面的帮扶手段,综合考虑、系统实施。首先要通过长效管理,建立健全资助使用监督引导机制,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在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工作完成后,要对贫困生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引导,及时发现并有效引导贫困生高消费、奢侈浪费等行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受助资金。其次要加强人文关怀,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针对贫困生的思想变化特点与特定需求,加强对贫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进行心理调适,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面对人生暂时的困难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迎接生活挑战。最后要搭建活动与实践平台,引导贫困生在提高技能与素质的过程中,自立自强、感恩诚信、回报社会。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高岗位技术含量,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使贫困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会艰苦奋斗,同时提升办公操作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与人相处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 志愿活动,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责任,树立感恩诚信品质,用自己的行动奉献他人、回馈社会。

摘要:自2007年始,国家相继出台措施大幅调整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出现了积极和消极的双向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贫困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提高高校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贫困生,思想变化,对策

参考文献

篇14: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上一篇:初二开学第一天下一篇:毕业生公司实习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