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

2024-04-20

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通用14篇)

篇1: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篇2: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

景帝听得太多了,不知不觉思想受到长公主的影响。王夫人梦太阳入怀而怀孕,生下刘彻。景帝想起此事,萌动了另立太子的念头。王夫人暗中窥伺到景帝对栗姬有些厌烦,故意煽动景帝的情绪爆发。她授意宫中负责礼仪的官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闻听大怒,说:“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这什事!”景帝余怒不息,下令处死这个官员。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窦婴没能保护好太子,觉得愧对满朝文武。从此,窦婴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个名叫商遂的人劝窦婴,说:“您无力使皇帝改变主意,又不能为此事殉节,呆在家中与美女厮混,如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相提而论),像是在故意显露皇帝的错误,作臣子的不该如此啊!”窦婴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入朝办事。后人将“相提而论”说成“相提并论”。

篇3: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 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 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 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 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 二是习骑射, 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 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 不仅交了租税, 且以之为贤, 荐之于赵王, 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 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 以示不可更改, 人人必须遵法行事。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 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 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 智伯瑶势力最大, 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 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都给了, 赵氏独不给, 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 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 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 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 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 为廉颇让道。廉颇知其苦心后, 向其负荆请罪, 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借史之鉴, 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

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其中, 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 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受世俗人情的影响, 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因此, 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 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市道之教、奇货可居, 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 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 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 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 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 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 以点滴之水, 以期见大海之全貌。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 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9年8月第一版。

[2]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3]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 《赵文化论丛》,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 崇文书局, 2006年。

[5]马国凡:《成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年。

[6]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7年。

[8]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7年9月版。

篇4: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

关键词:群舞调度;舞蹈主题;寓意1舞蹈调度简述

在舞台上除了语言外的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要借助舞台的布局和构思,才能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展现想要表现的情感思想,而舞蹈则是一种最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舞蹈中,舞者借助自身的肢体语言,进行动作的流畅转接,充分地利用舞台的位置和其他舞蹈演员完美的配合,将一个舞蹈能够整体地表现给欣赏它的人。为保证舞蹈进行的流畅性和情感表达的充沛性,要有效地将舞蹈演员的舞蹈位置、流动或运动方向合理安排,使舞台上的空间能够充分得到利用,结合舞蹈演员的肢体变化和流动性,在舞台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艺术语言,这就是我们说的舞蹈调度。在舞台上有效地进行舞蹈调度,能够使舞蹈更具有欣赏价值和特殊的艺术美感。舞蹈调度指在特定的舞台空间上,利用舞蹈演员自身的肢体语言和场地位置的转换关系,将舞蹈所要表现的最终效果和欣赏价值完整地展现给观赏者。在舞蹈调度中,要充分考虑表演人数之间的转换和对整体方向的设计,充分发挥舞台整体性的意义,在保证每一个独立的表演者完整表演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舞台整体效果的发挥,整体的舞台效果中要考虑到舞蹈作品含义和情感的表达,流畅的表现力才能展现充沛的生命力。另外,在舞蹈表演中,对舞蹈演员的服装搭配以及妆容修饰方面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加强舞台的整体美感;另一方面也能够突出表现出整体表演的张力和活力,有利于舞蹈作品的情感抒发。[1]为了更好地配合舞蹈的整体发挥效果,现场的配合措施要做到合理完善。例如,现场的灯光、音响等其他道具,对舞台整体的发挥效果起到很好的烘托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将一些作品要表达的故事和情感充分地展现给欣赏者,舞台的舞蹈调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将舞蹈演员的肢体活动表达和舞台现场的各种因素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2舞蹈主题与舞蹈调度的关系

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舞蹈作品的表现中,只有在主题的烘托下才能有效地发挥舞蹈调度。换言之,要在一个舞蹈中心意义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出舞蹈调度的实际意义。好的舞蹈主题是舞蹈表演的核心关键,优秀舞蹈调度是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在舞台的群舞中,要充分调动调度的活跃性,使舞蹈的流动性和生动性有效发挥。[2]在优秀舞蹈主题下,即便是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力不好,结合优秀舞蹈调度也会获得很好的舞台效果,不至于出现单调枯燥的状况。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调度一定要处理好,才有利于舞蹈主题的准确表现。[3]在进行舞蹈主题和舞蹈调度有效结合的发挥过程中,注意舞蹈的调度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在调度的手段下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主题,另外,在舞蹈主题对人物形象表现时,要合理利用调度的方式手段,不能偏离人物的形象特征,造成舞蹈主题混乱的现象。总之,舞蹈调度和舞蹈主题要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舞台的感染力。

3有寓意的群舞调度

(1)群舞调度对群舞主题的推进作用。在群舞调度中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想法,鲜明地突出舞蹈主题,不仅仅为了表现而表现,使有寓意的群舞调度赋予舞蹈主题思想。[4]在舞蹈的表现中,充分地调动舞蹈表演者的肢体节奏,将舞蹈表演者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展现出来,达到突出表现舞蹈主题目的,即有寓意的群舞调度有利于集中展现舞蹈的主题思想。目前,我国对舞蹈调度成功运用并很好地表达舞蹈主题的作品还为数不多。有寓意的舞蹈调度除了有利于主题的体现外,还能够推进舞蹈主题的展示。在任何舞台群舞舞蹈表演中都需要有能够充分进行舞台调度的编排人员,确保舞蹈表演中舞蹈构图的美观性,以及舞蹈中的主题思想正确地表现出来,即推进舞蹈主题表现。在服务舞蹈主题的时候要根据舞台场面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结合整体的舞台基调进行群舞的指挥调配,准确地阐释作品要表达的明确含义。[5]

(2)有寓意的群舞调度能更好地阐释人物形象。在舞台的作品表演过程中,舞蹈主题的准确表现除了要有很好的舞蹈编排人员外,还要有优秀的舞蹈表演人员。合格的舞蹈表演者,能够很好地理解舞蹈要表达的感情情绪,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舞蹈功底以及情感变化呈现在脸上,成功地去诠释舞蹈背后的故事。除了这些因素,有寓意的群舞调度能够促进人物特征和情感的表现力的提高。[6]利用有寓意的群舞调度,将舞蹈表演者要表现的舞蹈故事情节有序地进行安排,使情节更加有序,人物更加生动。有寓意的群舞调度将舞蹈作品的主题清晰地呈现给欣赏者,将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地活灵活现,达到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还原真实人物。例如,舞蹈作品中的典型案例《长恨》,在舞蹈作品的表现中,合理地运用有寓意的群舞调度,将舞蹈作品的主题表现地淋漓尽致,下面是对舞蹈《长恨》的分析总结。舞蹈《长恨》是一个以古典舞汉唐舞风为中心,以大唐盛世时期为时代背景,以中国古代的传奇女性杨贵妃杨玉环为人物背景的一部作品,编导根据中国著名唐朝诗人白居易所著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为题材依据,整部诗篇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编导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影像,这部舞蹈作品的主题便是“长恨”。整部作品采用倒序的表达方式,将整部舞蹈作品划分为三个部分:死亡、辉煌、死亡。首尾相互呼应。以充分的舞台调度、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每一部分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舞蹈采用旁观者——杨贵妃身边宫女的视角,描述出主人公杨玉环又辉煌又悲惨的一生。整部舞蹈作品一直在白绫、八字形队形等方面上相互呼应,在不同时期以相同的物质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现,象征着幸福,象征着死亡,更象征着一种命运,为作品增添很多的表演效果,以其自有的特征,极其丰富的审美特征,适应属于本作品风格体裁的舞台调度。这部作品的舞台调度从视觉形象、形体造型形式上可以轻易地看出人物性格,将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更加深刻地体现,展现出整部作品中人物思想和人物本身的矛盾冲突。

4结束语

作为舞蹈表演中新颖的艺术形式,有寓意的群舞调度能够将舞蹈表演中的舞蹈主题和人物形象准确地呈现,在对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形态以及舞台动向合理掌控的同时,将更加丰富的舞台信息呈现给舞蹈观赏者。深入地研究有寓意的群舞调度和舞蹈主题,有利于舞蹈作品更好地展现给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促进舞蹈调度更好地利用。参考文献:

[1] 张烨.群舞调度与构图的分类艺术表达[J].神州,2012(03).

[2] 保剑.北京体育大学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3] 陈冠眉.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调度功能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 刘永建.浅谈群舞创作中调度的重要性[J].才智,2010(10).

[5] 冉秀萍.舞蹈艺术教学学科教研与专业课程设置全书[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12.

篇5:成语典故及其寓意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篇6:刻舟求剑成语典故及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二、刻舟求剑成语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大笑起来,说道:“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剑呢?”

三、刻舟求剑成语造句

1、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2、他由于不学理论,不关心时政,所以在工作中常常闹出刻舟求剑那样的笑话来。

3、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4、愚民也要与时俱进才行。这样刻舟求剑是不行的。

5、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里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6、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7、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8、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9、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篇7: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寓意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荫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小朋友们,其实你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就是你最大敌人哦,不要纵容自己的弱点,人天生就有弱点,但可以尽力去矫正和补强,即使是致命性的,只要不纵容它,弱点也能变强一点,缺点也能慢慢变成优点的。

★ 井底之蛙的成语故事忘记寓意

★ 百战百胜成语故事有哪些

★ 寓言成语故事有哪些

★ 2022年寒食节寓意有哪些

★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有哪些成语3个

★ 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 3个有名字的成语故事

★ 有寓意有深度的个性签名

篇8: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

从汉语发展的历史来看,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 上承秦汉, 下启隋唐, 处于语言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无论语音语法还是词汇, 比之先朝, 都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词汇, 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为活跃的一种, 其变化特别显著。《世说新语》作为中古语料的价值早已得到时贤的认可, 而对刘注却关注不足。本文试对刘注中成语和典故作一番讨论。

【哀梨蒸食】哀梨, 哀仲家的梨子, 个个如升, 味甘美。愚人不能辨别滋味, 得好梨蒸熟了吃。比喻人不识货, 将好东西糟蹋了。如: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 辄嗔云:“君得哀家梨, 当复不烝食不?”

刘注引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 大如升, 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 得好梨烝食之也。”后又写作蒸食哀梨。如:

暮年渐解人间事, 蒸食哀梨亦自奇。 (陆游《齿痛有感》)

【不二法门】法门:佛教指入道的门径。惟一能够直接入道的、不可言传的门径。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 於一切法无言无说, 无示无识, 离诸问答, 是为入不二法门。”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如: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云:‘何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是真入不二法门也。’” (4/35引《维摩诘经》3)

【不拘小节】小节:细枝末节。不拘泥于小节, 指不为琐事束缚。如:

祖车骑过江时, 公私俭薄, 无好服玩。逖性通济, 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待之皆如子弟。永嘉中, 流民以万数, 扬土大饥, 宾客攻剽, 逖辄拥护全卫, 谈者以此少之, 故久不得调。 (引《晋阳秋》)

【登龙门】登龙门的意思是一经名家援引, 声名大增。如:

李元礼风格秀整, 高自标持, 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 有升其堂者, 皆以为登龙门。

刘注引《三秦记》曰:“龙门, 一名河津, 去长安九百里。水悬绝, 龟鱼之属莫能上, 上则化为龙矣。”《后汉书》李贤注同样征引《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 水险不通, 鱼鳖之属莫能上, 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 不得上, 上则为龙也。”与刘注相类。也写作“一登龙门”。如:

一登龙门, 则声誉十倍。 (李白《与韩荆州书》)

【东山再起】晋代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朝廷几次封官他都不肯就任, 后于四十岁复出仕, 官至宰相。后世遂以“东山再起”喻再度得势。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 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 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 家弟‘不改其乐’。”

刘注先引《续晋阳秋》曰:“逵不乐当世, 以琴书自娱, 隐会稽剡山, 国子博士征, 不就。”后复引《戴氏谱》曰:“逯字安丘, 谯国人。祖硕, 父绥, 有名位。逯以武勇显, 有功, 封广陵侯, 仕至大司农。”又见:

谢公在东山, 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 将发新亭, 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 亦往相祖。先时, 多少饮酒, 因倚如醉, 戏曰:“卿屡违朝旨, 高卧东山, 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 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刘注引《妇人集》载桓玄问王凝之妻谢氏曰:“太傅东山二十余年, 遂复不终, 其理云何?”谢答曰:“亡叔太傅先正, 以无用为心, 显隐为优劣, 始末正当动静之异耳。”

【膏肓之疾】膏肓指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膏肓之疾指极其严重难以医治的疾病。膏, 古代医学指心头脂肪, 肓, 心脏与隔膜之间。其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 膏之下, 若我何?”如:

戎性至俭, 不能自奉养, 财不出外, 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引王隐《晋书》)

【经国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经, 治理, 《左传·宣公十二年》:“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经国, 治理国家, 《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经国定分。”经国之才, 指治理国家的才能。如:

琨字越石, 中山魏昌人。祖迈, 有经国之才。父璠, 光禄大夫。琨少称俊朗, 累迁司徒长史、尚书右丞。 (引王隐《晋书》)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其他的人, 形容说话做事态度坦然如常或高傲自大。语出《史记·刺客列传》:“已而相泣, 旁若无人者”。如:

阮籍丧亲, 不率常礼, 裴楷往吊之, 遇籍方醉, 散发箕踞, 旁若无人。楷哭泣尽哀而退, 了无异色, 其安同异如此。 (引《名士传》)

【普天同庆】全天下的人一起庆祝。

淮字伯济, 太原阳曲人。建安中, 除平原府丞。黄初元年, 奉使贺文帝践阼, 而稽留不及。群臣欢会, 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 防风氏后至, 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 而卿最留迟, 何也?” (引《魏志》)

【清虚寡欲】清静虚无, 少生欲念。如:

冲字文和, 荥阳开封人。有核练才, 清虚寡欲, 喜论经史, 草衣缊袍, 不以为忧。 (引王隐《晋书》)

【手不释卷】释, 放开;卷, 书本。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如:

凯字敬风, 吴人, 丞相逊族子。忠鲠有大节, 笃志好学。初为建忠校尉, 虽有军事, 手不释卷。 (引《吴录》)

也作“手不释书”。如:

江惇字思悛, 陈留人, 仆射虨弟也。性笃学, 手不释书, 博览坟典, 儒道兼综。征聘无所就, 年四十九而卒。 (引徐广《晋纪》)

【望秋先零】零, 凋落。一见秋天来临, 就先枯萎凋落了。比喻身体衰弱。如:

君以直道陵迟于世。入见王, 王发无二毛, 而君已斑白, 问君年, 乃曰:“卿何偏蚤白?”君曰:“松柏之姿, 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 望秋先零。受命之异也。”王称善久之。 (引顾恺之《顾悦传》)

“君”即顾恺之的父亲顾悦, 顾悦与简文帝同岁而头发早白。蒲柳即水杨, 这种植物早早地就凋谢了, 后常用此比喻衰弱的体质。也写作蒲柳之姿。

【我见犹怜】犹, 尚且;怜, 喜欢。我见了尚且喜欢。如:

温平蜀, 以李势女为妾, 郡主凶妒, 不即知之。后知, 乃拔刃往李所, 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 姿貌端丽, 徐徐结发, 敛手向主, 神色闲正, 辞甚凄惋。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 我见汝亦怜, 何况老奴。”遂善之。 (引《妒记》)

【吴牛喘月】吴地炎热, 水牛怕热, 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 就害怕的喘起来。《事类赋·卷一》引《风俗通》曰:“吴牛望见月则喘, 使之苦于日月, 怖而喘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如:

奋答曰:“臣犹吴牛, 见月而喘。”

刘注云:“今之水牛, 唯生江淮间, 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 而此牛畏热, 见月疑是日, 所以见月则喘。”《汉语成语词典》书证例为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稍晚。

【新亭对泣】新亭, 又名“劳劳亭”, 故址在江苏江宁南, 三国吴时建筑。晋朝从北方逃到江南的那些统治阶级中的有名人士, 一有闲暇就到新亭去喝酒聚会。一次聚会时有些人对当时的局面感到悲伤, 因而相对哭泣起来。后来就用“新亭对泣”表示忧世忧国者的悲愤情绪和思念故国之感情。如:

过江诸人, 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 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 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对?”

刘注引《春秋传》曰:“楚伐郑, 诸侯救之。郑执郧公钟仪献晋, 景公观军府, 见而问之曰:‘南冠而絷者为谁?’有司对曰:‘楚囚也。’使税之。问其族, 对曰:‘伶人也。’‘能为乐乎?’曰:‘先父之职, 敢有二事。’与之琴, 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 君子也。乐操土风, 不忘旧也。君盍归之?以合晋、楚之成。’”也作“楚囚相对”。

成语和典故是重要的语言材料, 刘注既凝练了一定数量的成语, 也使用和产生了不少典故, 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活跃至今。通过阅读《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刘义庆的原文, 而且能够开阔视野, 了解成语和典故的渊源, 丰富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 1983年.

[2]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中华书局, 1984年.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

[4]方一新, 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朱铸禹《.世说新语语汇校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篇9:张爱玲的“三恨”有典故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一书中,提到过人生“三大恨事”,她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作为民国集才女、奇女予一身的张爱玲:其文字的曼妙、经历的跌宕、处世的乖僻,均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景。奇女子有奇特点,比如她的名门身份,比如她那被人目为“惊世骇俗”的服装,比如她与徐兰成的爱情和婚姻,比如她的“咬啮性的小烦恼”。比如她晚年寄寓美国的孤寂生活……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所以,许多人干脆抛开《红楼梦魇》原文,简省为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三恨”冠以张爱玲的名头,符合猎奇者的口味,如同一幅夸张而抽象的画下面,题上毕加索的名字,才算名副其实。

其实,张爱玲的“三恨”中,前“两恨”的原创者是北宋彭几,彭几,字攀龙,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进士出身,尤工乐律:曾向朝中献乐书,官至协律郎。这位饱读诗书的音乐家,特别崇拜名人,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崇拜的人中间。远有唐代宰相狄仁杰,近有大儒范仲淹、曾巩等。他初次见到范仲淹的画像,惊喜异常,连连打躬作揖说:“新昌布衣彭几幸获拜谒。”敬完礼,他仔细凝神画像,喃喃自语道:“有奇德者必有奇形。”马上拿来镜子左照右照,然后,得意地捋捋自己的胡须说:“大略似之矣。”还有一次,他畅游庐山,在太平观见到狄仁杰的画像,又打躬作揖说:“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上前端详。发现狄公“眉目人鬓”(眉毛很长,连接鬓角),惊叹狄公相貌奇特,即相书所谓:“翠眉入鬓,位于公卿。”于是,赶紧请人帮自己修眉毛,整成狄仁杰式样,到处招摇,一时成为文人笑谈。

对名人的崇拜,是彭几内心对追求完美的表现,如同他那“有奇德者必有奇形”的心理,以为凡名人不得有缺陷,凡美景不能有瑕疵。据宋代诗僧惠洪《墨客挥犀》记载,彭几曾经对朋友说:“吾生平所恨五事。”朋友问其故。彭几说:“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表达出他对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遗憾。而所谓“曾子固不能作诗”。是说与他同时代的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其文学成就诗歌不如散文,故有此叹。

关于彭几所恨“海棠无香”,有一则趣闻。同僚李丹寄居京城,等待候补,等了一年。被朝廷安排到昌州(今重庆永川区)任职。因为离家太远,李丹请求改调,于是,改任鄂州(今湖北鄂州市)。彭几听说李丹不去昌州,却欣然而往鄂州,赶紧飞奔至李丹寓所说:“听说您改授鄂州。是吗?”李丹说:“是的。”彭几喟然长叹道:“谁为您拿的主意啊,昌州是天下佳郡,为何放弃呢?”李丹惊讶地问:“昌州待遇好?”彭几答道:“非也。”又问:“治安好?”又答:“非也。”李丹再问:“那您何以知其佳呢?”彭几激动地说:“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难道不是佳郡!”

原来如此。彭几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那“平生所恨”。我估计,倘若彭几迟生于现世,以他那追求完美的性格,也一定会与张爱玲一样,在这“五恨”之后,续上一恨“红楼梦未完”。

篇10:爱情小故事有寓意的

当这次考古工作进行到尾声时,考古界的一位长者从地上捡起了她,他马上让人找来眼镜与显微镜,用小刷子一点点弄掉她身上的两千多年的尘土与污垢。她悄悄地叹了一口气,心想注意与不被注意有什么不同?人们看到,当老人将清理干净的她放于太阳光之下时,她竟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流转的七彩灵光照得人们眯起了眼。老人激动地说:“龙凤琉璃樽!这是这次最珍贵的发现呀!”她惊讶了。 多少年了,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即使两千多年前她流散在民间之时也没有人知道。两千多年前一个叫暮子迟的琉璃大师,在乡野间费尽半生精力烧冶出了她和他。他叫龙,她叫凤。在此之前大师也烧过无数的他与她,而无数的他和她都没有经受住纯青之火的冶炼,一点点波纹,一点点斑点,最后不是他的断裂就是她的焚化。只有她和他经受住了,她和他是在大师第54次开炉之时烧出来的,他身上有一条龙,她身上有一只凤。在她和他出炉时,大师流泪了,说你们可是我半生的心血呀!他们从不分开,他一点点光波的流动,她都可以反射出来,他知道,他们都是对方生命的全部。那时她问他:“我们永远在一起吗?”他说“会的”。她又问“那要是有天我们分开了怎么办?”他说:“那我会永远等你,只等你,因为在我生命成形之时我看见的只有你。”

这句话真是让她问着了,这真是噩梦般的记忆。一个地方官听说大师烧出了一对上好琉璃,便将他们抢了去,就这样一级一级往上送,最后他们来到了汉朝的皇宫。皇帝就是这样的人,他接受无数的礼物,然后再将他们赏与无数的人。他被皇上的匠人看上了,而她却被扔在了潮湿的屋子里。她不知道,他最终被那个匠人镶在汉武帝登基时的台阶上。而她最终却因各种原因流落民间,最后长埋于地下。

这么多年里,她苦苦地寻找他,却始终没有见到他。但她记得他那句话,他会等她的,就是因为这句话,辗转千年她从不后悔,尽管尘满面,鬓如霜,她只盼有朝一日能与他相见。此刻,老人手里拿着她叫出她的名字,唤起她的前尘与记忆。老人颤抖着手说:“我就知道,你一定存在,我找了你多少年呀,现在总归是完整了。只有你们可以证明琉璃的工艺在中国汉代之前就已经成熟。” 她真的没有想到,是这位老人帮她圆了几千年的梦。当老人带她来到博物馆时,她竟看到了他!是他,真的是他。他被放在一个玻璃柜里,隔着玻璃,她看到他睡着了,睡得很沉很沉。她隔着玻璃,隔着几千年的尘埃与眷恋,泪如雨下。她轻轻地唤他,像唤一个婴儿。龙慢慢地睁开了眼,他看着她,像是很平静的样子,一句话都不说,只是流泪,不停地流,仿佛要流尽整个生命里的泪。他说你终于来了,我知道有一天我们会相见的,即使风月已被苍白洞穿。老人将她放在他的身边,轻轻说了一声,终于完整了。

第二天,记者和各类研究人士都来博物馆参观这对珍贵的汉代龙凤琉璃樽。人们慢慢地打开门,急急地奔向那个玻璃柜,这时人们竟然看到了一堆粉末!所有人都张大了嘴,说不出话来。

没有人知道,两千年的风月,他们早已倦怠如尘,只为着这最后的相见,他们在瞬间化为粉末,身心俱碎但终于可以相拥入眠。专家们经过研究说那是因为共振现象的结果,而只有他们知道这种共振便是他们相互的心跳。

篇11:短童话故事有寓意的

这本来没什么稀奇,可是同学们往窗外瞧了一眼,脑袋就再也转不回来了。他们小声议论起来:”哇,这个人真象李大奇,他是不是李大奇的爸爸?“

”瞎说,他看上去才二十多岁,怎么会是李大奇的爸爸?“

”那……是李大奇的哥哥?“

”大奇怎么会有哥哥!“

是呀,生李大奇的时候,已经实行”计划生育“了,哪还有什么哥哥姐姐?

李大奇自己也惊奇得不得了,这个人太面熟了!如果不是他长了胡子,大奇真要以为,是镜子里那个李大奇跑了出来!

同学们的注意力全被窗外的神秘来客吸引住了。王老师一看实在没办法,就跑出去说:”同志,请不要影响上课!“

”噢,对不起对不起!“神秘来客连连道歉,”我马上

走!“

神秘来客从窗前移开了。但教室里还是过了好一会儿才安静下来,因为同学们又在小声嘀咕:”哇,连声音都一模一样!“

这真是太怪了,哪里跑出来一个和李大奇这么相似的人呢?

同学们怀着一肚子疑问上完了课。下课铃一响,他们呼啦就冲出了教室。

可是东找西找,没有发现神秘来客的影子。也许他已经走了吧?

大奇也找了一会儿,就在他打算放弃的时候,有人轻拍他的肩膀。一回头,大奇差点叫出来神秘来客!

”李大奇同学,你好!“神秘来客微笑着说。

”你……你好,“大奇退了一步,”你是谁?“

篇12:很有寓意的小故事

水库已开闸放水救旱三四天了,躺在床上的农户估摸着水该到自个儿田地里了,便连忙翻身下床,扛着锄头,打着电筒去查看。刚走近田边就听到田与渠在聊天:

田问渠:“听说水库早就开闸放水来救济我们了,怎还没水流出一滳来呀?”

渠不理不睬,好象根本没听见似的。

田又问:“你是不是自个儿独吞了?”

渠这回开腔答道:“我是私吞-些水,可我并没侵吞-库的水呀!?”

田道:“那这水流哪去了?”

渠道:“我那知道!”

田大为光火,大声吼道:“水是经你渠流的,你会不知道?我腾出地方让你成渠,目的是想你为我带来方便应急之用。哪想到几十年来你是越来越不近人情!该要时-滳水都不流,不要是却泛滥成灾。”

渠委屈道:“唉!我也本不想这样做,可人们改革三十多年,只知用我不知维护我。任其蛇鼠蚁侵蚀的我大洞小窟。所以,该要的地方不得去,不该要的地方富有余。,,,,,,,,”

渠终于道出实情,原来还真是错怪了渠,水全被蛇鼠洞窟蚁穴贪走它处了,田无语。

篇13:有典故寓意的成语故事

所谓典故性成语, 指的是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的成语,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 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在民间广泛使用。成语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语义的统一性, 二是结构的固定性。成语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其整体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成语的各个词汇的意义中推测出来。从结构上看, 成语是经受时间的考验, 是千锤百炼形成的, 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固定不变的, 不能随意更动。根据《中国成语大辞典》统计表明, 成语故事中涉及“楚国”、“楚人”的特别多, 达一百多条。先秦时期跨度长达两千多年, 其中大大小小的国家有一百多个, 而来自楚国、楚人的成语占了几近三分之一, 可见楚国以典故多、语言丰富成为当之无愧的“成语大国”。楚国楚人不仅有成语这一语言的数量优势, 而且成语质量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许多成语历经几年流传, 仍然生动活泼。成语及其故事流传广泛到这种程度的并不多, 作为历史故事一部分的成语典故是当时政治文化的折射。来自荆楚文化的成语反映了楚国风情和楚人风格,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典故性成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要将孕育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英语又不产生文化冲突, 确实并非易事。荆楚文化中的成语更由于其来源的复杂性, 加深了翻译难度。下面列举一些负载荆楚文化的成语典故的翻译进行探究。

二、荆楚文化成语典故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 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或典故, 译者一般采用直译法。直译法单刀直入, 用词简练, 意思明了, 既转达了原义, 又令外国读者了解了我国某些传统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内涵。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例如, “百发百中”翻译成“shoot with unfailing accuracy”;“班荆道故”翻译成“squat onthe grass and chat of old times”;“名列前茅”翻译成“be amongthe best of candidates”;“人莫予毒”翻译成“no one dares to harmme”。

(二) 意译法

意译指从意义出发, 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 不注意细节, 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有一些成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则令人费解, 只好根据上下文意译处理。我国典故源远流长, 蔚为大观, 往往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可又藏头露尾, 云遮雾障, 急切间难以吃准其本义。对于这类典故, 意译才是上策, 省却外国读者不熟悉的我国历史人物、地名或事件, 免得拖泥带水, 混淆不清。如“班门弄斧”翻译成 “teach one’sgranny how to suck eggs”;“鞭长莫及”翻译成“too far away forone to be able to help”;“南风不竞”翻译成“the opponent is notstrong enough”, “日暮途穷”翻译成 “approaching the end ofone’s days”;“若敖鬼馁”翻译成“without offspring” (“若敖”指楚国境内的若敖氏, “馁”指饿了, 该成语是说楚国境内的鬼饿了, 意指该族无后人) ;“杀妻求将”翻译成“seek fame andwealth through sinister and cruel means”; “上下其手”翻译成“act in collusion with sb.”;“射石饮羽”翻译成“have the strongwillpower that can make an arrow pierce even stone”; “兔死狗烹”翻译成“trusted aids are eliminated when they finish theirmission”;“退避三舍”翻译成“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畏首畏尾”翻译成“be overcautious”;“下里巴人”翻译成“popularliterature or art”;“尔虞我诈”翻译成“mutual mistrust with bothparties playing tricks”;“刻舟求剑”翻译成“take measures without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曲高和寡”翻译成“too high to be popular”。

(三) 直译参半法

所谓“直译参半法”, 就是很多情况下成语只能一部分直译, 一部分意译, 这样做既可以保留原文形象, 又可以使译文畅达。例如:“死不瞑目”翻译成“die with a grievance or everlasting regret”, “死”直译成“die”, 而“不瞑目”意指“遗憾 ”, 因此意译成“a grievance or everlasting regret”;“问鼎中原”翻译成“find for the tripod in the central plain—attempt to usurp thethrone” (问是询问;鼎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 三足两耳;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 指疆域领土。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吴市吹箫”翻译成“beg about the streets by playing an instrument”, 前半部分意译, 后半部分直译;“阳春白雪”翻译成“TheSpring Snow—a highbrow song”, 前半部分直译, 后半部分意译;“一瞑不视”翻译成“close one’s eyes and die”, close one’s eyes是直译, die是意译;“优孟衣冠”翻译成“tread the board—carryout designs under a false cloak”。

(四) 套译

套译指以英语中相应或同义的习语或谚语, 将原著中的成语之类进行对等翻译。此时, 汉英成语或谚语之间文化价值相当, 别无旁义或歧义。汉语典故成语与英语典故成语各有其民族文化渊源, 相同之处甚少, 即使可以找到一些含义近似的典故, 用在译文中也往往因民族色彩不协调而显得不伦不类, 一般说来, 翻译中不宜用典故成语套译典故成语, 但是不能绝对化, 可以套译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没有。凡可作套译成语, 译者需信手拈来, 贴切自然;若有细微差异, 译者便要略加变通, 使之平稳移植, 不留痕迹。例如:“亡羊补牢”对应翻译成英语谚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

(五) 借用法

借用译法是翻译习语的常用方法之一, 即借用目的语中相似的习语套译原语中的习语, 它能使译文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如“画蛇添足”翻译成“gild the lily”;“风马牛不相及”翻译成“apples and oranges”。

三、结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在翻译成语典故译过程中, 必须将成语典故放到特定文化加以考虑分析, 结合特定历史年代进行翻译。因此, 对于汉语成语的翻译, 我们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汉语成语的翻译应该更多地注入文化信息, 才能更好地进行。我们大量列举了源于荆楚文化的成语翻译实例, 讨论了典故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在实际翻译中, 应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语义对等, 但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只使用某一、两种手段, 而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 得其义, 传其神, 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一方面尊重源语文化, 忠实地将习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另一方面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 考虑他们对异语文化的理解力和承受力, 争取在保留源语文化和译文可读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摘要:本文分析出自荆楚文化的成语典故特征与其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及技巧, 最后提出负载大量文化信息的成语翻译实质是找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荆楚文化,成语典故,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黄发恭.楚人的成语和成语中的楚人[J].湖北社会科学, 2005.1.

[3]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Z].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1992.10.

[6]张培基等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9.

篇14: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處〗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上一篇: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下一篇:那点痛,算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