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2024-05-28

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共8篇)

篇1: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改中的难点

塑料袋、挂历纸、包装绳……许多平时生活中不起眼的废弃物品经过小学生们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被制作成一件件七彩闪烁的`时装,小制作者们骄傲地走上台,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在数百名来宾面前。这是记者( 赵薇)在朝阳区沙板庄小学召开的教育部高等院校学科教学论(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级培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讨会上目睹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场展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课程,被视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而其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又是难点中的难点。所谓“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和亲身经历各种社会生活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目前,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热点基本上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而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涉及较少。为此,朝阳区垂杨柳学区根据本学区的特点和优势,承担了“小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研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组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活动目标、活动主题设计、组织形式、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教育的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走出教室,深入社区,通过调查水域污染、宣传法律法规、进行垃圾分类、清除非法广告、帮助孤残儿童、慰问军属烈属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研讨会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对垂杨柳学区的“合作办教育”、“整合各界力量开发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来源:现代教育报

篇2: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摘自:《综合实践活动网》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突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但是由于没有教科书,又成为课改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认为教师参与是关键,课程资源开发是核心。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课程形态更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面向学生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源于学生生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寓于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油溅到身上,钢笔水溅到身上的事情,但如何能将他们洗掉?有心的老师就设计了《生活中的小窍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犹如不吃早餐,爱吃零食,甚至挑食偏食,这是多数孩子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开展《早餐的学问》《营养早餐》《饮食与健康》《饮食与肥胖》《吃零食的危害》等主题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饮食的有关知识,做到合理饮食,健康生活。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设计,如《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垃圾与我们的生活》《身边浪费现象的调查》《中小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等等。

2、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有迫切学习探究愿望时,才有可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面很广泛,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学生多数喜欢动物,可以设计《动物世界真奇妙》《有趣的昆虫世界》《我家的小宠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增强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情感。有的同学喜欢车,可设计《走进车的世界》《我与赛车》《汽车与交通》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对喜欢的车进行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小汽车和举行赛车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汽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有的同学喜欢吹泡泡,可设计《七彩泡的秘密》《泡泡糖的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了解泡泡的秘密,提高了环保意识。

二、面向社会生活开发活动主题

教育即生活,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之不尽的资源库。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资源的慧眼,就一定能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到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的最好资源。

1、关注社会抓住热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课程四大领域之一,让学生面对社会,走进社区,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责的使命感。我们知道,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会对学生以触动。如审奥成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老师可组织学生以《舞动的北京》为主题设计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审奥成功新闻发布会录像;搜集历届奥运会主题、会徽、吉祥物;设计班徽、校徽的制作方案;畅想青岛世园会,畅游中国文化。犹如,结合国家提出的八项规定,可以设计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并通过调查报告、故事演讲、先进事迹报告、办手抄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让学生知规定。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如3.15与365,下岗与就业,老人与养老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

2、依托社区体现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不但要源于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依托社区,体现地区特色。首先可组织学生讨论家乡有哪些特色,你想了解些什么?然后共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位于瓦房店市松树乡有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师们便利用了这一资源设计了《走进家乡——崂山》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崂山的沧桑历史和风景名胜,感受家乡人聪明才智;有的老师根据家乡驰名中外的特产产业这一特色,设计了《崂山茶》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家乡崂山茶的历史、种植、管理和制作工艺;还有的老师能根据家乡是水果之乡这一特点,设计了《家乡水果知多少》和《果树嫁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又有条件研究的活动主题,所以他们研究的兴趣更高,感受更深,体验更多,效果也更好。

三、走近大自然开发课程资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一切就出现在学生身边,它既是简单的又是深奥的,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已成为时代赋予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1、结合季节变化开发活动主题

大自然的风雷雨电,鸟语花香,春夏秋冬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从大自然的风貌与变迁中,我们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活动主题。如,春天来了,可设计《春天的盛会》引导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去搜集春天的故事,去描绘、歌颂春天,以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秋天到了,秋高气爽,秋叶飘落,漫山遍野瓜果飘香,可以设计《美丽的秋天》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寻找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收获的快乐。冬天来临,大自然将出现许多奇妙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并根据观察到的奇妙现象去设计活动。如《奇妙的冬天》《动物冬眠》《千姿百态的窗花》《眼镜上的白雾从何来》《美丽的树挂》等等,通过对冬天里一些奇妙现象的探究,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学会冬季自我保健的常识。

2、引导发现探究奥秘

儿童是自然之子,他们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韵中观察、发现、探索,感受与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近几年东北、华北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对这一自然现象同学们很感兴趣,有的老师便设计了《走进沙尘暴》主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沙尘暴的形成与防治,去了解它的危害。《家乡的石头会说话》主题研究活动,是老师根据家乡山上那千姿百态且赋有灵性的石头而设计的。

四、与学校生活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场所,是陶冶情操,浸染灵魂的地方。可以说它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资源,可以大大丰富综合课程的内容。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一门课程,它与各学科领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育中拓展和加深。如:语文五年级的“了解家乡”实践活动,就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开展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课的“有趣的昆虫”“自行车转动的奥秘”“种子的旅行”“气候与季节”“影子的秘密”等,社会课的“通讯与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走进家乡”等学习内容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主题统整,开展综合性的实践研究活动,这样,既拓展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内容,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课中得到运用、延伸、重组与提升。

2、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学习方式的整合。克服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逻辑序列的弊端,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课程资源可共享,因为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所在社区为依托,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一所学校无论是开发校本课程,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都会受学校本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的限制而只能共同利用现存有限的资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寻找研究主题。

3、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丰富综合课的内容,也使德育教育更富实效性。结合少先队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自主确定大、中队会的主题和分主题,并参与主题活动呈现形式的设计以及时间、人员安排,会场布置等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各类节日开发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除了研究探索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开发各类节日资源。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也是综合课程学习研究的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西方的节日及校园的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把节日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引入到学生心灵之中,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古朴、典雅,西方文化的浪漫温情,校园文化的亲切热情。如《春节习俗知多少》《正月里来闹元宵》《粽子飘香》《八月十五月儿明》都是根据我国传统节日而设计的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民间习俗,亲历活动过程,感受、欣赏元宵灯会,同时参与糊花灯,扎风筝,包粽子等各种动手制作活动。这样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近几年,学校的节日越来越丰富。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这些节日与学生更贴近,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所以,校园节日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一大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不但要积极参与校园节日活动,还要参与节日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形式的设计。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思,玩中得到发展。

篇3: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一、简述综合实践课

现代教学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所以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上, 并没有过多的硬性规定, 它主要以多种活动主题、多种自由活动形式、多种活动方法共同协助综合实践课的完成。在国外, 综合实践课的研究较为深入, 学校在每个年级都会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并且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综合实践能力。我国的综合实践课开设较国外晚, 但是在现代教育中, 同样将综合实践课作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说, 综合实践课是我国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分析

1. 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 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

比如, 提供一定的教学设备或者场地, 但是很多学校对此都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他们只是将综合实践课体现在课程表上, 以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 真正开展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是少之又少。

2. 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

虽然教师并不是教学主体, 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丰富的知识结构, 以随时解决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但是, 很多综合实践课的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 并没有相对专业的知识结构;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 而以考试的内容为教学内容, 偶尔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也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当前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很大:

一方面, 学校为学生开设各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也使学生倍感压力, 所以很多学生只对如何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感兴趣, 对进行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兴致不高, 这就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课材料、工具的准备, 也使综合实践课教学出现了难点。

三、解决综合实践课教学难点的对策分析

1. 要想真正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认识, 使学校各方面都能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提供便利, 促进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此, 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与检查力度, 使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真正实行起来;建立教师考核制度, 将教师的绩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考察相连, 提高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最后, 开展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提倡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教学中, 使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性, 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实践课需要教师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所以, 教师要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所都变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条件。比如, 教师在组织小学生进行蝴蝶标本的制作活动的小组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独立完成蝴蝶标本的制作, 就能发展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开展新型综合实践课活动, 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传统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与活动单一, 而且长期不变, 使学生的兴趣在重复学习中逐渐下降。所以, 教师要积极开展新型的综合实践课活动。比如, 带领学生进入工厂, 亲眼观察一些熟知的产品的生产过程, 体会工人的辛苦;组织学生亲手举办一场综合实践课成果展, 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在很多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教学中, 并没有真正领略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意义, 仅仅将它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来进行讲解, 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所以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这种思想, 积极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 以实际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身体、心理、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课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 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中,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其他学科教学来说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指导者, 它是综合实践课的突出特点。但是, 综合实践课教学也有其教学困难。以下主要针对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对相应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教学难点,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翟少斌.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动起来.师道, 2006 (2) .

篇4: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教学难点;教学对策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纷纷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特长与动手能力的空间,给学生支配综合实践课程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以自我与小组为主要的活动主体,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独立或者团结协作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综合实践课活动。

一、简述综合实践课

现代教学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上,并没有过多的硬性规定,它主要以多种活动主题、多种自由活动形式、多种活动方法共同协助综合实践课的完成。在国外,综合实践课的研究较为深入,学校在每个年级都会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并且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综合实践能力。我国的综合实践课开设较国外晚,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将综合实践课作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说,综合实践课是我国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分析

1 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供一定的教学设备或者场地,但是很多学校对此都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他们只是将综合实践课体现在课程表上,以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真正开展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是少之又少。

2 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指導的作用。虽然教师并不是教学主体,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以随时解决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很多综合实践课的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并没有相对专业的知识结构;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而以考试的内容为教学内容,偶尔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当前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方面,学校为学生开设各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也使学生倍感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只对如何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感兴趣,对进行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兴致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课材料、工具的准备,也使综合实践课教学出现了难点。

三、解决综合实践课教学难点的对策分析

1 要想真正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认识,使学校各方面都能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提供便利,促进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此,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与检查力度,使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真正实行起来;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将教师的绩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考察相连,提高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最后,开展有意义的“亲子活动”,提倡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使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实践课需要教师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所都变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条件。比如,教师在组织小学生进行蝴蝶标本的制作活动的小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蝴蝶标本的制作,就能发展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开展新型综合实践课活动,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传统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与活动单一,而且长期不变,使学生的兴趣在重复学习中逐渐下降。所以,教师要积极开展新型的综合实践课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进入工厂,亲眼观察一些熟知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体会工人的辛苦;组织学生亲手举办一场综合实践课成果展,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在很多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略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意义,仅仅将它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来进行讲解,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所以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思想,积极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以实际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身体、心理、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5: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同学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篇6: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篇7: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计划

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学校外来民工子弟来校借读的比例飞速增长,本学期共有学生千近人,外地学生就占总人数的85%。故我校本学期将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围绕学校、学生的实际问题,亲历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现在存在的真问题,同时激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和积累课程资源,逐步形成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

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结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途径,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意识,始终保持和新课程同行,积极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科学地指导自己的育人工作。

2、调整内容,贴近生活

我们将充分利用好下放《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问题、社会环境等因素,着眼于本校学生现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亲历亲为,从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3、领导构成及活动阵地

(1)研究人员

领导小组由校中层行政及校各科骨干教师组成。

本学期我校研究小组由三、四、五、六年级17位班主任老师和各学科任课老师共同承担。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活动辅导员,还要积极取得家长支持,为课程实施提供后备力量。

(2)活动阵地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外,学校将图书馆、电脑房、美术室等教室在中午、午后规定时间内开放。将社区、居委、村委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场所。另外,“雏鹰假日小队”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主要途径。

三、前期工作

1、成立研究小组: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我们以“就近结合”为原则组成研究小组,每一小组6---8人,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并自拟组名,组长负责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制订活动方案,小组的讨论,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查阅、筛选材料、论文、报告等。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从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我校准备在期初举行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鼓励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研究,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并邀请家长当另时辅导员。

3、选择活动专题:

(1)体现学校特色。

本学期仍将围绕“绿色学校”进行确定绿色环保这一主题,且配合少先队大队部的推广普通话活动、读书节活动、科技节活动等确定主题。

(2)尊重学生兴趣。

根据学校学生现状,了解学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下发资源包,把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技能,锻炼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

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具体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和日常生活整合起来。

四、提高教师水平

1、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

(校内学习至少每月一次)

2、教师博览群书,关注社会热点。

3、以学生的身份参与研究活动,在实践中练就能力。

4、校外取经与校内观摩相结合。

(校内研讨活动至少每月一次)

五、逐步健全评价机制

(1)档案袋:主要存放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材料,(如:搜集资料,创新设计,研究论文,劳技作品、照片奖状等)。

(2)每个学生交一份最满意作品,从中考察学生“心灵手巧”。

(3)在每个主题后,让学生将活动的过程和感受以体验文章的形式写下来,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谈活动体会,从学生体验的程度深浅、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作合理的评价。

(4)建立评价表,分阶段由个人、小组、家长、教师共同填写。重点对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后的学习品质和适应社会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5)以“听课考核”和“学生座谈”的方式考核评价教师。

六、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操作步骤:

1、创造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

2、指导选题,建立课题项目小组;

3、制定研究或活动计划、人员分工;

4、展开研究活动,收集、分析各种资料;

5、针对性指导,组织中期交流研讨;

6、调整改进探究活动,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7、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开展评价活动。

篇8:综合实践课程的重难点

很多高等教育院校都开设有电子信息这门学科, 模拟电子线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在所有课程中占有一个核心的位置, 它是构建电子信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骨架, 也是专业技术能力的一个检验工具。对于整个专业课程来说, 模拟电子线路这门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 都显示出了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也就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模拟电子线路的显著性特征就是课程学时比较少, 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非常的多, 其中分布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应用也非常的多, 给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接收与运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1. 同时存在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 并且可能交织在一起

难点:很多学生认为, 数字电路中传输的信号是单一类型, 仅仅存在数字信号, 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的电路系统, 而模拟电子线路当中同时存在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 并且经常会出现交织在一起的状况, 传输信号不单一, 这给模学生对于拟电子线路的研究与应用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方案:第一, 学生要想克服这个运用难点, 就需要搞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放大电路的作用对象往往是交流信号, 而实际应用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信号的传输路径, 但是放大电路本身不能够满足放大信号要的能量。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在晶体管中直接传输交流信号, 晶体管的非线性性质就可能让信息失真, 而这个时候直流电源就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它能够把晶体管的线性区间体现出来, 降低了失真现象发生的概率。第二, 要想解决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共同存在的问题, 因为学生不具备处理混合信号的基础知识, 所以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的的单独考虑, 之后再通过叠加原理进行统一处理。众所周知, 三极管具有非线性的性质, 我们可以采用微变等效电路这样的方式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 只要设置出静态工作点就能够将其限定在线性工作区域当中。第三, 如果仅仅使用直流电源, 那么就应该中断交流信号的输入, 以便于进行直流信号的观察与相关的计算;如果仅仅输入交流信号, 那么据需要对直流电源采取对地短路的措施, 以便于进行交流信号的观察与相关的计算。

2. 很多知识都很抽象, 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难点:这门课程不像诸如土木、机械等等专业的课程, 学生对于信号看不见也摸不着, 可见, 这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 不论是信号的放大与缩小, 还是整个电路系统的运作状况, 都具有一定的不可见性。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过程可以在头脑中对于信号传输产生一些比较直观的印象, 然而这种印象却仍然是模糊的和抽象的。举一个实例, 很多老师花很长的时间和心力讲解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 包括为什么要进行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信号为什么以及怎么失真, 但是学生却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这种思想, 有的甚至是完全不理解。

解决方案:最关键的就是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近年来, 很多高等院校都在尝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就是电子仿真手段和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灵活, 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教学难题。电子仿真手段不仅呈现出了一个类似于实验室仪器的操作平台, 而且还具有直观的优点, 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 对于知识的接收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以基本共射放大电路为例, 首先把电子仿真器件当中的直流电源、电容、电阻、交流信号源都取出来, 并且将它们形成一个新的电路, 之后再将这个线路和示波器联通, 通过信号的输入和输出来观察波形。很明显, 如果信号的输入幅度不相同, 产生的失真状况也各不相同。通过基极偏置电阻的设置, 能够得到失真现象消失的时间, 也能够得到出现饱和失真状况的时间, 这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了。

3. 这门课程的实践效果不太好, 和理论有一定的脱节

难点: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 不仅需要掌握较为强硬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 而且还需要具有丰富全面的实践经历, 与此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在很多高等院校当中, 老师总是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灌输, 严重忽视了实践经历的必然性, 而且所使用的教材也比较死板, 没有声文并茂的结合实例的讲解, 这就给学生灵活深入掌握基础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些学生等到课程完结了, 仍然不明白所讲解的知识的关键所在, 对于现实生活中对于相关知识的运用更是一头雾水。

解决方案:这门课程的教授的关键点之一, 就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 课程当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基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会有实例与之相对应, 因为很多健全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很多实践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得来的。比如说, 教师能够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就是通过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 来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入思考, 探究理解基础理论知识之后, 再引导学生去使用知识体系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教师在课程进行之前, 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整个课程进行方案的详细设计。首先, 需要做到主次分明, 把重点的问题拿出来重点讨论, 其他问题可以点到为止, 不能没有主次, 让学生学的糊里糊涂, 而且对于重点的掌握也不到位;其次, 需要对知识做出条理清晰的归纳总结, 进行结构框架的整体呈现和讲解, 这样通过模块化以及结构化的双层设计, 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建立出模拟电子线路整个课程的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图, 使得知识的呈现更加整体化和清晰化, 也更易于让学生永久地记忆。

三、结语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却表现出了一定的限制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刺激之下, 人们把这门课程的实践工作转到了虚拟实验方式上来了, 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在这种推动作用之下, 学生能够对这门科学的实质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基本技能方面越来越纯熟。

参考文献

[1]郭小军.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M], 201 (12) .

[2]燕慧英, 王周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M], 2010 (5) .

[3]商云晶, 林秋华, 郝育闻.模拟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M], 2009 (zl) .

上一篇:十堰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年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