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2024-04-28

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共11篇)

篇1: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2010-04-12 13:18: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

”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

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参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二)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念与规则即运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个性特长,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培养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以过程评价为尺度------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过程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运用,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像科学研究人员那样注重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衡量评价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三、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学习(义务阶段)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面面向学生完整的学习和生活领域,采用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课程形态,利用课内课外各种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的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的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使素质教育得以具体呈现,促进理想的教育生态的逐步形成。

(一)阶段目标

7----9年级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

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呈现的是开放型学习态势。凡是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均可作为学生研究的领域。突破原有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给学生提供的是更多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渠道。

但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起始年级,需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所以有必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指导课”。研究性学习指导课一般设在初一年级,分别利用一个学年进行。每个星期安排1---2节课。可以按照目标分层、内容、主题分层方式进行。指导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几个专题: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其意义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

4、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如何成立课题组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6、实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7、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

8、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小论文

9、如何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

10、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收获

一、什么是研究学习[内容标准]

(1)、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既有相对独立的实体课程形态,又是一种渗透在学校教育一切活动中非实体学习方式。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需要。(2)、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个人经验、课内外各种资源和形式的整合活动。(3)、意识到研究性学习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活动建议]

(1)、学生阅读《14岁小姑娘讲美国教育》一文《初中生做研究课题》、《作业模拟未来生活》、《问题多学分多》等文章。

(2)、上网查阅或到图书室借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内容标准]

(1)了解研究性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2)培养兴趣,从课内外学习、校内外活动中去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探究。[活动建议]

教师提供或上网查阅学习研究性学习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二)(2010-04-12 13:28:06)

三、研究性学习实话的一般流程 [内容标准]

(1)了解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三个主要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施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2)了解问题情景阶段的知识背景准备、选题立项、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以及交流表达阶段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总结、反思、提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感受研究性学习就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活动建议]

列举自然、社会、生活中一些事物和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能提出探究性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四、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

(1)明确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指导如何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能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可行的研究课题。[活动建议]

(1)教师提供研究范围及相关课题目录,比如:

A、观察超自然、鼓励学生交观察结果自行设计,记录在案。B、动手制作演示教具并进行实验。C、实地测量家居、校园面积。D、社会环境、家庭消费、社区管理等调查。E、对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进行比较评论。

F、研讨、自编、自演英语童话剧、语文课本剧等。(学生自由选择)(2)学生选题后召开课题评审会。

五、如何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内容标准]

(1)明确成立课题组的目的意义和组织形式,了解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的重要性。(2)了解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活动建议]

(1)从个人专题中进行筛选,确立专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课题组分工及个人的工作计划。

六、课题实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标准]

(1)了解课题实验“开题报告、方案评议;修正方案,实施研究,阶段小结,检查分析;完成实验,形成结论;成果展示,总结提高”等主要步骤。(2)明确实施研究中常用的“观察、调查、文献检索与搜集、模拟、实验、研讨”等方法。

(3)注意研究活动中的渐进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培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意识、自律意识和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团队合作精神。[活动建议]

(1)进行开题报告模拟训练。

(2)利用观察、调查等方法进行专题探究。

七、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 [内容标准]

(1)了解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分析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2)能通过访谈、查阅书刊杂志、调查问卷、上网等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合。[活动建议]

(1)在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整合的练习。(2)请指导老师辅导 A、如何访谈; B、如何录音、摄像; C、如何设计问卷调查提纲; D、如何查阅文献资料。

(3)交流获取资源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

八、如何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和小论文 [内容标准]

(1)了解研究结题报告和论文的基本特点、格式和一般写法。(2)设计《形成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表》。

(3)介绍几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案例、小论文等。

九、如何展示研究性学习的体会与收获 [内容标准]

(1)了解研究性学习项目完成以后的交流研讨是研究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辩论会、展览会、演讲会、出墙报、编小报、制作网页等都是展示活动的形式。(2)能够客观地分析、辩证地对待活动中的成绩和失误,能正确对待他人的建议,正确认识自己。

(3)学会表达、沟通、欣赏与分享。[活动建议]

(1)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经验交流会。

(2)将有关成果通过墙报、展板、案例汇编等形式展示。

十、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收获 [内容标准

(1)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主要内容。

(2)明确过程评价、自我评价、激励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掌握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等具体做法。

(3)学会从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层面上全面的评价,总结、反思和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活动建议]

(1)自行设计《研究性学习结题评价表》。

(2)对某一活动方案或已完成的课题写一份评价鉴定。

(3)以“自我参照”这原则,评价自己一次探究活动中的得失。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研究工作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起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为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教师分行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程要求树立开放、综合、生成的课程观,民主和谐的教育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为实现本课程目标,较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全员参与,自主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从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探究的经历来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培养发现问题有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二)转弯教师角色。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学习共同体。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点拨与督促,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三)重视全程指导和过程评价。既要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又不能放任自流,实现全程指导和监控。不能开题到到场、结题签个字了事。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全过程,评价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个性差异、体验感受、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主人的目的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审视、调整;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意识与情感态度。

它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方面体现出来。是否认真参与每次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有完整的资料积累,有克服困难的意识等。(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或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如是否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与建议,主动与同学配合,乐于帮助同学,具有团队精神等。(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着重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等方面的技能、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水平。(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是否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经过探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对活动过程的实际表现给予评价,也可通过不同的时间段前后比较来评价其发展态势。

(三)评价的方式

研究性活动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报告、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可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特别重视正面评价的激励功能。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实践水平。

三、课程管理和资源的开发

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极其丰富和广阔垢,以前教师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比较强,课程意识较为薄弱。往往把课程资源局限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教学辅助资料等具有外在表征的事物上,而忽视自然、人文、社会等与教学密切关系紧张宏观世界的资源。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的实施必然要求十分注重强调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系统和开放的课程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建立以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管理机构和以教研组、任课教师为核心的业务指导机构。活动前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和提出合理化建议,力求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管理,要求学生填写各种活动记录以及个人参与活动的体会、感想,达到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目的;活动后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和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工作量可根据指导课题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生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发慌情况给予动态综合评价,纳入教师工作总量,作为学期和年终考核奖励的依据之一。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师学生等管理因素外,还包括学习的各种设施、场地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媒体资源等。其中有文本资源:图书报刊、照片、地图、图标;音像资源: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还可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各种社团活动,如书画社、小记者团、英语剧社、艺术团等;开辟动植物园地、陶艺、竹艺、科技创作室等。(2)校外课程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突破了时空维度,更需要得到家长、社会有关单位的支持与指导。诸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咨询团、聘请校外辅导员和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和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员作指导老师;与企事业、农场、社区街道、部队等挂钩建立素质教育基地等。它包括社区资源:如社区自然环境、机构、设施、经济条件、家庭人员状况等;

应该说,凡是可供教学活动利用的一切事物,时间空间资源、文献资料资源、资金设备资源、现代媒体信息资源等,所有这些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应该物尽其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努力探索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社区结合,学科与社会实践结合,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结合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促使课程目标达成的各种资源进行开放和生成,如此,课程资源才会由狭变广、由静变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成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

篇2: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

篇3: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性教育为主,以知识的应用为培养目标,以知识的应用研究为前进动力。把人才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是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正常运作的控制措施,是引导、鉴定实践课程的开设、建设、实施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学校实践教育的基本环节,它能够保证学校实践性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依据的问题及依据

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现有的问题可以分为:学生的、教师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四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评价成为了一种形式。学生不能正确、科学的了解课程内容,对课程评价只是一种对上级硬性要求的服从。其次,对教师来说,教师认识不足,对于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就不够重视。第三,对于学校来说,课程评价的形式没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定的不够科学,对于课程评价的回馈没有落实。最后,对于社会来说,这个评价可以来源于某企业或家长。要想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应该重视社会上的企业、家长对课程的评价,使评价的内容更全面、更合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阶层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升学去向,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存在地位较次。但进行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有助于自觉地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与发展从而寻找一种更适宜的评价依据。

1、传统评价依据

中国最久远的评价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朝的科举制度。千百年来,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就已经确立,并且这种制度沿袭、改善至今,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以试卷考量人才,对学生、教师,甚至是全国都产生了影响。应试教育实行多年,有利有弊。它的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若过分的强调传授这个过程,就容易忽略实践过程。除此之外,每个学生的经历、生活不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培养、评价,不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力主义。

传统的评级依据采用以分数定高低的方式,这种方式产生于中国的现状。建立在人口大国的基础上,不采用以试卷形式选拔人才的方式,将较难做到相对人才尽快走向岗位。无论是中考、高考、考验等考试形式都是以分数高低裁定优秀或不优秀的重要凭据,这种长期形成的评价依据逼迫着学生、家长、教师等身受其中或相关联的对象都会专攻知识,促使“高分低能”不断出现。不过现有的传统评价依据,却能够较省时省事的筛选出人才。

2、现有评价依据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果只按照试卷评分、以分数较高低的层面,将不能很好的兼顾各方。评价应随发展的多元而多元化。在课程评级理论的深入研究中,无论是评价的主体,还是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打破了一元化、统一化的界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基于这种多元化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营运为生。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评价应该在更接近“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即情境化评价。对应的应用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统一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就要有不同的对策。多元智能理念就对应了多元评价理念。

1)多元评价理念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课程编制主体,开发与实施的一门课程,学校拥有很大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自主权,所以必须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果负责。因此,评价内容就应是全面的,甚至是评价的再评价。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应用型大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不能按照预期的进行评价。既然,内容是多元的,只有标准也是多元的才能满足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多样化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教师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工作走向休息日,活动的领域变大了,内容丰富多彩。为了适应这种灵活性课程,评价标准就应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学生充分参与的课程,在整个课程的编制都有学校各方面的人士参与。除此之外,校外的家长、相关的企业,都会参与到评价中来,所以主体应是所有参与人员。学生、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不断调整、反思与改变,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也能全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使课程得到完善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2)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

每一名学生、每一名教师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心理学指出: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它是由低向高渐进的过程。在认识与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对象,对于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要学会去尊重和接受。注重评价对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使评价促进评价对象、评价主体等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准工作者”,教育过程就是使学生走向为了工作岗位的过度和转变过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去评价大学生。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与时俱进,在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和摈弃传统的评价。发展性教育评价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包括情感、态度的转变。为了使应用型大学综合实际活动课程评价更好的落实、发展,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应当受到重视。

三、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依据的注意事项

由于受到传统评价的影响,在实施中会有许多漏洞。应注意:

1)评价指标不能模糊:基于多元化的评价依据,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活动要确立、拟定科学且详细的评价内容。由于涉及课程评价的相关人员对此新生的教育改革产物不够了解、熟悉,容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方面考虑不周、落实不详。因此,评价指标的模糊在实施中很容易出现。

2)不能过分强调过程评价: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中的发展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进步过程。整个评价体系中,过程评价的反馈极其重要,只有得到具体的反馈,才能促进课程评价的发展。但不能重视过程评价不与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相悖。首先,过程评价需要“度”,无论何种的评价依据,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其次,能认识到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固然好,但不能忽视学生基本的能力问题。

3)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质性评价:“量变引起质变”,发展性教育评价是需要时间去见证学生的改变,如果没有一定的“量”就无法使学生从本质上转变。因此,对于学生量性的评价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用型大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的建立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它的出现及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相关人员的正确认识,需要科学理念的支持。为使课程评价标准发挥所长避它所短应正确认识其存在、正确对待其弊端。

参考文献

[1]李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小学开设软陶制作;针对初二学生开设书报架制作课程;针对高二学生开设自行车拆装的木工课程等。同样的,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摒弃功利性的教学心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关注活动过程。在讲授、演示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充分体现个性的机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情意特征和个性状况。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上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一些教师性子比较急,看见学生一时出不来效果、不会做了,就大包大揽地帮助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交流。学生在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许多综合实践课程是兼以培养团队合作为目的的,笔者观察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一些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团队合作的介入,不免有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己不动手也反正有人做”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适当地进行点拨。如提供一些合作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让学生自我反思、讨论,明确目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信任、目的、责任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后融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采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都要多元化、多样化。在评价阶段,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多元化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機制,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直观教学,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介绍课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风筝制作课程中,笔者插入了全国花样风筝比赛的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特写镜头把操作环节中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供学生参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热爱情怀。(2)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4)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1)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4)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1)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2)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1)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2)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质。

篇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二)关于目标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关于实践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

“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

“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

“我换位、我上岗”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

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

·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

·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

·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

·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

·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

·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

·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分年段目标

(一)低年级(1-2)年级

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

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级(3-4年级)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乐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

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高年级(5-6年级)

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

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

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

三、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篇7: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一、活动主题

1.选题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2.选题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或地方资源。

3.选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

4.选题要适切,要适合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水平。

二、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分解细致,步骤清晰。2.活动方法选择恰当、科学,能达实现预期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具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活动任务。3.活动条件利用合理充分。4.时间安排明确。

(细致、具体、完善、科学)

三、活动实施

1.教师的指导恰当、科学、有建设性。2.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高、充分、深入。3.学生的主题探究有一定深度,过程记录详实。4.学生的收获实在、具体,有成长感。5.活动过程完整,环节紧凑,能完成计划内容。(有内容、有深度、有收获)

四、活动成果

1.活动成果内容具体、有创新。

2.活动成果内容丰富,依据翔实,逻辑严密,有说服力。3.活动成果能反映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4.活动成果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或指导意义。(科学、有意义)

五、申报材料完善真实

附: 1.研究性学习成果类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成果完成小组长是学生)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老师个人填写,每人一份,内容包括活动次数、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时间安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

(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照片的背景最好能显示活动的四个环节:主题生成、方案制订、活动实施、成果展示)

(8)研究成果;(论文)

(以上4至8条是上交申报的这一个活动的资料)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老师个人总结,每人一份)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每人一份)(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 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性材料;(每人一份)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3.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技术教育课程规划。(每人一份)(4)一学年技术教育教案。(5)教师指导方案。

(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每人一份)(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4.社团活动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制定的社团活动考评细则。(3)社团章程。

(4)教师辅导学生社团活动方案(三年)。

(5)书面汇报材料:材料内容包括社团创建宗旨、机构设置、日常管理工作、社团主要活动、成果图片、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及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6)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每人一份)(7)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商丘市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价标准(试行)

1.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2.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

3.从校本实际出发,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4.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5.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

6.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7.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附: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人员填写《商丘市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申请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结果。

(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

篇8:供参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从以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大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标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我们不断探讨、吸取、改进、提炼适合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以《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为例,探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标准。

一、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高职毕业生除了具有一定的业务技术素质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相应的文化审美素质、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

以《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为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剖析毕业生所从事的模具装配钳工、工艺员、质检员、模具设计师等岗位,所应具备的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零件检测等岗位知识和技能,以及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见图1所示。

二、构建以典型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课程教学内容由一系列单一知识与技能构成的课程单元组成,虽然所学知识是系统的,符合认知规律,但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关联性不多或没有,学生不了解也不熟悉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1]。因此,应对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能力的需求,将一些单一的基础知识融入在一系列既具有相应岗位技能、知识和素质的项目、任务型的课程单元之中。

以《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内容有七个项目,每个项目中根据技能和知识学习的需要,又分解出若干个任务。项目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是相互关联的,任务由单一到复杂,为开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学非所用,而是学用结合;学生既是教学的受益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甚至是教学的设计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图2所示项目中包含的各个任务。

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按照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让学生置身于职业情境中,在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2]。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5]。只有学生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当了主体;而今教师则简单地布置项目或任务,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教师成了旁观者。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在《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中的探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这里的知识,除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较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教师需要灵活地将相应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审美观等隐性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主导的作用。

(二)从各个角度剖析学情

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既要分析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分析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从陌生、了解、熟悉到应用、钻研、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隐性动机,根据《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的学习特点,建议教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通过各种新项目和新任务的部署,阐发项目和任务的“新”之所在和“新”之意义,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隐性学习动机;

2. 引导教学法:在学生完成项目或任务过程中,及时启发和引领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获得项目或任务完成的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3. 实物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采用实物教学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 多媒体演示法: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

5. 课前预习法:提示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咨询、查找、相关教学内容,在下节课带着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构建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指标和体系

以往的课程考核往往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决定学生在这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对平时的表现等隐性知识则很少或没有体现在课程考核之中。在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的是项目、任务型的“学、教、做一体化”的课程单元,学生潜在的仔细、负责、吃苦耐劳等隐性知识,体现在获得专业技能的显性知识中。在《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中,采用等级制的过程考核,评价内容由基础素质、平时作图训练、期中闭卷综合测试与期末闭卷综合测试四部分组成。

五、教材编选建议

教材内容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零部件为载体,零件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工作环节中。教材应图文并茂,识图、绘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材的语言应精炼、准确、科学,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教材的内容就深度而言以“够用为度”,就广度而言以“实用为度”。如: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除了熟悉模具的组成结构、掌握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外,应对机械设备上的典型零部件要熟悉,这样,才便于从事机械行业的其他工作岗位。

《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标准的探索与实践,为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师生通过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型的课程单元学习,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摘要: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建构、教学组织实施、教材编选、教学评价与考核标准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本文以《模具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为例,剖析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建构、教学建议等方面,探讨和践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综合能力,课程标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篇9:力调标准(供参考)

假设高压用户容量为X:

0KVA

100KVA≤X的农业生产用户cosφ=0.8

100KVA≤X≤160KVA的工业用户cosφ=0.85 160KVA<X的工业用户cosφ=0.9

100KVA≤X的非工业用户、商业用户、非居民照明用户cosφ=0.85

篇10:供参考的社区活动主题

节庆专场演出阵容强大,异彩纷呈,特邀艺术家为社区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共享喜庆和谐。节日设置上注重突出节日氛围及特色,纪念日以歌颂弘扬优良品格为主,传统节日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与民同乐。

平安法制

平安建设,法治为先,在节目的设置上,紧紧围绕全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社会主义法治城区的建设要求,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突出实效为基本原则,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过生动的法治小品及其他类型节目,传播调解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实践。让社区成为一个知法守法,安居乐业的大家庭。

慰问演出

秉承“爱心构和谐,青春暖人心”的理念,为福利院、敬老院带去一场场温馨精彩的文艺节目,慰问与尊敬,送来关爱和温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慰问演出,展现社团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弘扬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

反腐倡廉

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 1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

在反腐倡廉演出专场的设置上,突出清廉社会风尚,把廉政文化融入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增强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歌舞、诗朗诵、小品等文艺形式象阵阵清风,吹进老百姓的心里,象甘甜泉水,滋润社区。

文明城市宣传

组织实施文明城市宣传专题活动,精心创作一批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相关的文艺节目,深入各社区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艺宣传合力。节目主题设置四大部分:

一、环保行动,二、文明礼仪,三、慈善帮扶,四、诚信有德。

计生

创建新型社区人口文化,以注重服务关怀为特点,以群众视角为出发点,旨创新宣教和服务模式,营造温馨和谐的人口文化氛围。

篇11: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一、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目标是:

(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

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一定的深度 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2.个人活动 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时间分配:1.以一个学期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活动。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每周3课时。2.综合实践组织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 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3、学习每学期组织14个研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

三、实施建议 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基本要求: 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

空间和学习途径 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时。

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评价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照”标准, 学生评价的途径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主要有考试与观测、汇报况,如水土、气候、植被,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以及综合环境。2.地方和竞赛等。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与现实状况, 3.地方或社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4.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统、学校传统5.图书馆、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道德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历史文化名域的学校可就会责任心

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课程基本理念:以自主探究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究。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以过程评价为尺度。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课程设计思路:总体思路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完整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技术教育基地。7.全球化问采用课题研究类、项目设题和国际背景。计类课程形态,利用课内

课外各种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六、如何选择活动的主题,使活动能够有效地实施呢?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2、贴近学生的生活

3、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或社区现有的学习资源

4、活动主题的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尽可能从综合角度来选题

上一篇:轮转护理人员带教下一篇:慢教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