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

2024-05-24

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

二年级音乐《小红帽》优秀教学反思

这学期的二年级音乐课本上有一课是《童话故事》。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小红帽》,我知道孩子对这一课肯定很感兴趣,于是就认真准备想给孩子上一堂精彩的音乐课。。

上课时我先戴了一顶红色手工制作的帽子,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老师今天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啊?他们看到我戴了个帽子煞是喜欢。

我说了几句 :“那好,让我们跟老师跳一段帽子舞吧。“学生们立刻假装拿起手中的”小红帽“跟着老师象模象样地跳起舞来。

律动之后,我让学生放下手中的帽子,我问:“你们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吗?那就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听吧!”我请了一位班里成绩好的女孩子。 等她说完了我就让孩子们观看了动画片《小红帽》。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盯上了大屏幕。

观看过后,我顺势导入今天学习的歌曲《小红帽》,学生们带着极大的兴致和热情很快就学会了《小红帽》这首歌。

在接下来为歌曲《小红帽》编排音乐剧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设计故事的三个结尾,并分组限时表演。第一组不仅表演的很精彩,而且时间也恰到好处。但到了第二组上台表演时,却出现了严重超时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合理的方法,就会使其他小组失去表演的机会。但是,又必须是不露痕迹的暗示学生。于是,我运用了课堂急救小贴士之二:未完待续法。我轻轻地走上讲台,找准一个悬念点,对大家说:”这组同学表演的是一个电视连续剧的《小红帽》,他们表演的很棒,如果想知道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看下回分解。在下节课的开头,我们再让他们把下集演完。“这样一来,时间就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紧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活动引入高潮,带学生玩起了在《小红帽》的音乐中传帽子的游戏。一顶小红帽在学生手里交替地传,谁要是在音乐停止时手中拿着帽子,谁就得表演一个音乐节目。学生们欢快的笑声充满了课堂,他们的音乐细胞也跟着手中传送的帽子活跃起来。他们边传边唱,兴致可高了。歌曲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

快到本节课的尾声了,我正在把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这时,我突然看见有一位学生正低着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我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发现那位学生正在画”小红帽“,而且画得栩栩如生。但是这个时候画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我又用了课堂急救小贴士三:顺水推舟法。我拿起他的画,来到讲台上。对全班同学说:”x x同学正在为我们班今天纪律表现最好的`同学作画,现在他准备亲自把画送给他。“这种一箭双雕的办法,不仅让学生们明白上课的纪律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课上作画者懂得自己错了。而且还很好的顾及了他的颜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最后,我播放了《小红帽》的音乐,让大家唱起歌,跳起帽子舞出教室。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这就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反应的变化莫测。有时候常会出乎老师的预料。这时恰当地运用一下课堂急救小贴士,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好奇、好动又是小学生的天性。课堂上,哪怕是一丁点的小事,学生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沸腾起来。特别是像音乐这样的美感和动感很强的科目,需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课堂。因此,课堂秩序就更难调控。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因势利导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点、注意力引导入”正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带上道具进教室。学生的好玩天性立刻被激发出来, 帽子放下了,但到了自编音乐剧环节,又出现了学生表演超时的问题,教师及时运用学生熟知的播放连续剧方法(未完待续法),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激活了他们的探知欲望。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期待。

此后,我再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到游戏中去,进入高潮。学生体会到了乐学的快感。

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学好,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教态,语言都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只有在课后不断反思,才能进步,这节课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写下来和大家交流,希望对我的教学能够更上一层。

篇2: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

二年级教学内容《小红帽》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巴西儿童歌曲,这个童话故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小红帽》;学唱唱名;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为了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方式展开教学:

1、童话导入,创设情境。

《小红帽》是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在导入环节中,请一名学生来讲一讲《小红帽》的故事,其他同学来补充,使学生走入到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并且总结出小红帽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为歌曲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故事,学唱歌曲。

学生在理解《小红帽》的故事后,将部分故事内容以歌词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学生也能够较容易朗读出歌词的情绪。在学唱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节奏,自主学习歌词,并能够较好地听唱歌词,对于歌曲音高、节奏把握较好,能够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小红帽快乐、活泼的形象。

3、借助旋律线,学习歌曲唱名,理解歌曲形象。

本首歌曲的前四乐句都采用了1 2 3 4 5 3 1自然音阶的形式,我将这些音符标注在

黑板上,请学生将音符用一条曲线连接起来,形成旋律线,学生一边用手划着旋律线,一边听唱音符的唱名,我提示学生:这条旋律线起伏有什么特点?感觉像什么?大多数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体会出这样旋律线像是小红帽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要去探望外婆,这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在一、三乐句中都出现了 1—1的八度大跳音程,旋律线也呈现了大跨度的上行,我提示学生:在高音1的位置出现了哪些歌词?(“郊外”、“僻静”)表现出外婆家远而偏僻,因此用了大跨度的音程。学生能够理解歌词形象,并通过听唱较好地把握音准。借助旋律线的形式,不仅使歌曲唱名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形象。

4、即兴创造表演,增强表现力。

在学唱并理解歌曲形象的基础上,请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歌词 的内容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在创编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简单的动作表演,但不够形象、生动,我提示学生:小红帽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她走在路上是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表现?要按照歌曲节拍表演。学生在我的提示下表现出多种动作形式,效果较好。再引导:当她担心要遇到大灰狼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应该怎样表现?学生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并用双手环抱肩膀、小碎步来表现紧张的情绪。最后,我又引导:小红帽探望外婆后平安地回家了,和妈妈一起进入甜蜜梦乡后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表现?学生表现出甜蜜、幸福的表情和动作。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创造歌表演,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篇3: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

孙琪斌,上海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在教学定位上,他呼吁“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立意,努力挖掘数学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方式上,他提倡“学教一体,教学同步”。呈现其教学主张的专著《在学中教异步达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定为上海市“十二五”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

[前端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值得担忧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教育境界相对偏低的数学概念教学。具体体现:①不善于挖掘数学概念本身固有的育人价值,忽视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②课程意识较弱,不能较好地识别概念的学段特征,立足概念整体设计教学的能力偏弱;③通过对话促进数学理解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本文拟借助《圆的概念》的教学设计谈几点关于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境界的思考。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圆,以直观认识、定性感知为主;初中阶段的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义方式;高中阶段的圆,以圆的轨迹定义描述为主,侧重于应用圆的轨迹定义描述建立圆的方程。因此,初中阶段的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学情分析

按照正常的理解,初中学生理解“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所成的图形,这个定点是圆心,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这个定长是圆的半径长”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事实并非如此。

当带着“圆心O在不在圆O上”“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弦、半径、直径的区别与联系”“弧、半圆、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与学生交流时,意料之外的发言时常会不约而至。

(1)“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见下表。

(2)“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教学情况。

2012年在郑州上课,九年级某班学生曾分别用图1、图2、图3解释他们在课前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2014年在苏州上课,一位学生用图4中的阴影部分表达他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

(3)预料之外的课堂生成。

2010年在昆明上课,一位学生关于圆的二分之一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教学小结的环节仍然认为“半径是弦”。2014年在台州上课,出现了“圆心到圆边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发言。观看小学名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视频,发现学生用“圆边”“圆周”解释圆的情况很普遍。

[数据挖掘与问题提出]

“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圆是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而并非“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二分之一表示成图1、图3、图4的形状,说明学生对于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的范畴。

在教学小结的时候,学生仍然坚持认为半径是弦,这说明他依然认为圆心在圆上。

用“圆边”解释圆,说明学生不知道圆与多边形的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认知偏差,我们进行了提高概念教学立意的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①理解圆的概念(当堂达标率不低于80%,单元达标率不低于95%),理解“圆、弧、半圆”“弦、半径、直径”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堂达标率不低于90%);②在讨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问题;③了解我国古代与圆有关的研究成果,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与圆的概念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生活文化。

教学重点: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说理探究。

(二)教学活动预设

1.学情调研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圆?(古代车轮、呼啦圈、足球、鸡蛋、红绿灯、月饼、月全食、奥运五环、时钟等,图片略)请将不是圆的图形剪切至几何画板课件中的“非圆区”,到小结时,我们再来判断此刻的直觉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图片中的古代车轮、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侧面呈现了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成就,红绿灯暗示交通安全,月饼、月全食等图片为多边形与圆、弧与圆的后续交流埋下伏笔,时钟为引出圆的描述性定义以及弧的概念做铺垫。

(2)请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然后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圆的二分之一引出小学学过的半径、直径,为学习弦、弧等概念做铺垫;为教学目标样题“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做铺垫。

2.互动交流,在学中教

互动话题1:在画圆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圆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交流。

学生分别使用圆规、细绳、几何画板等工具画圆,教师借用学生绘制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圆的特点。

互动话题2:圆心O在不在⊙O上?圆心O若不在⊙O上,那么圆心O在哪里?由此引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活动:画一个半径长为4cm的圆,利用所画的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5,若圆0的半径长为R,点P到圆心0的距离为d,请讨论“点P与圆0的位置关系”与“d与R”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达标样题:已知⊙O的半径长为4cm,点P在⊙O所在的平面上,且与点O的距离为4cm。请与学习同伴一起,在小组内叙述点P与⊙O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作业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画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学生画出的不成功的圆解读画圆的关键:定点、定长。利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用达标样题,检测学生运用圆的概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

弹性预设:若出现与“圆边”(点在圆边上、圆边上的点等)有关的发言,则可运用下面的预设以及互动话题3进行回应。

已知,点O到直线1的距离为4cm,试在直线1上找出与点O距离为4cm的所有点。

如图6,过点O作1的垂线,垂足为点H,让动点P无限逼近H,只要动点P不与点0重合,那么Rt△OPH总会存在,因此OP>OH。若存在△OPH,自然就存在三角形的边。

圆则不然,依照“平面内到点O的距离等于4cm”的作图原则,则圆上的任何三点都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此乃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之一。

互动话题3:在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的比较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引出半径、直径、弦等概念。

达标样题:弦(正多边形的边)、直径、半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的迭代功能,设计圆与正多边形的课件,逐步增大正多边形n的值,进而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自然孕育其中。

互动话题4:弧、半圆、优弧、劣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容易理解;“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均在这个圆上”,则相对较难理解。为此,我们运用类比的方式,将圆与弧、圆与正多边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弧上的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但“到某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不一定都在这条弧上”。

例题:一个点与圆上各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1cm,最小距离为5cm,求这个圆的半径长,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你所确定的两点的距离为何最大?为何最小?

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且使AP最短。

解:

(1)若点A在⊙O外,联结OA交⊙O于点P (图7),则AP最短。

理由如下:设点Q是⊙O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接OQ、QA。在△OQA中,OQ+AQ>OA;又OA=OP+AP。

∴OQ+AQ>OP+AP。

∵点P、点Q在⊙O上,OP=OQ。

∴AQ>AP,即AP<AQ,AP最短。

(2)若点A在⊙O内,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具体证明过程请学生们课外完成。

综上所述,可得若点A不在⊙O上,那么作射线OA,则射线OA与⊙O的交点P就是满足AP最短的所求点。

3.呼应课前调研问题,异步达标小结提升

(1)利用教学达标样题进行达标检测,回应学情调研环节生成的问题。

(2)组织各个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检测关于圆的概念理解情况。抽测各个小组的4号学生(各个小组第4个学会的学生,简称为4号),运用各组4号的成绩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成绩。

(3)利用几何画板现场绘制大小不同的圆,度量圆的半径长与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不变量,由此引出圆周率π,引出我们国家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带领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4)分享几段名言,启迪学生走进数学文化的层面感受数学。

(5)讨论:为何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4.教学目标样题(略)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半径长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若有,请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若无,简述理由。

提高作业: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长。

拓展作业:以生活中的圆文化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自己对于圆的认识。

[专家点评]

这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丰富实例引入圆的图形,再通过学生自主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圆的概念教学,用简明、生动的情景与学生感悟活动作为数学基本事实的教学实效较好。

对圆的内容的教学设计合理,其中“求不在圆上的点到圆的最短距离”的探究有新意,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好的设计。

对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很精到,通过与其他图形比较、观察、归纳,所获得的圆的两个特点为以后的轨迹、方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篇4: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中的课文,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吸引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篇5:《小红帽》二年级 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按句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叙事歌曲《小红帽》。

2.创编表演《小红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教育学生懂得尊敬老人是应有的美德。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急吸缓呼的方法按句换气,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引导学生创编、表演。教学准备:

音乐、课件、铃鼓。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听童话故事?谁来说一说你听过看过什么通话故事? 生: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音乐童话《小红帽》。同学们都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吧?谁能告诉大家小红帽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机智、勇敢、不怕困难、亲切、善良、善恶分明的孩子),你喜欢她吗?(喜欢)。

师:作曲家把《小红帽》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来学唱呢?(想)那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音乐童话《小红帽》。三.歌曲教学

(一)、听范唱,听完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小红帽喜欢乖巧可爱的小孩,在听音乐的时候,你们要把小嘴巴闭上认真聆听,然后思考这两个问题:

1、这首歌的速度是怎么样的?(中速)

2、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二拍子)

师:我们学习过,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么样的?(强 弱)很好。那我们学习过用拍手怎么表示?很好。大家一起来一遍。(一二一二)。

(二)、复听歌曲: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聆听一遍歌曲,用拍手感受歌曲的节奏。并且思考:(1)、这时刻小红帽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开心、快乐的)(2)、故事发生在哪里?(去外婆家的路上)

(三)、按节奏、轻声高位置地朗读歌词;

师:下面请跟着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边读的时候边拍节奏。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强。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朗读一遍。

(四)、听范唱—跟唱—全体跟琴唱

师:请你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唱的时候注意要控制声音,不能太大声。刚才我们说了,小红帽此刻的心情是开心快乐的,所以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声音来演唱呢?(开心、快乐的声音)(师弹琴,一句句教唱)

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可真强。但是,老师发现了,同学们有两个地方唱错了。看歌谱的第三行,“又/远又/僻/静的/地方”听老师唱一遍。注意节奏要正确。(生跟唱)还有一个地方,同学们有发现吗?“我/要赶/回家”同学们要注意哪个音对哪个字,(生跟唱)。很好,唱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地方。再跟着老师唱一遍。

(五).歌曲处理

(1)以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如果能把声音控制好,用轻巧欢快的声音来演唱那就更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2)连线处理

师:请同学们找找,歌谱出现了什么音乐记号啊?(连线)那我们应该怎么来演唱?(唱得亲切、连贯、自然)先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这个顺口溜:

连线

• 身子弯弯像座桥,有长有短有大小; • 桥下音,若不同,千万记住唱连贯; • 桥下两音,若相同,合成一音飞过桥。

师:“身子弯弯像座桥”这里的“桥”指的是什么?(连线)很好。那同学们看看这两个音是是相同的音还是不同的音?(不同的)那唱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两个音唱连贯。听老师唱一遍。(师范唱,学生模仿唱)(3)有感情的完整演唱一遍。

四、舞蹈创编

师:同学们想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可不可以用舞蹈表现小红帽的心情?(可以)

1.放录音,教师根据歌词示范舞蹈动作。2.学生模仿老师动作。3.个别展示。

4、全体表演,跟着老师一起(播放录音)。五.小结

师:同学们,小红帽是一个可爱聪明、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好孩子,我们都要向她学习。那老师要问问同学们,平常你们在家里有没有做个孝顺的孩子呀?你都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情?(洗衣、做饭、拖地板···)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和小红帽一样,是个乖巧孝顺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

篇6:二年级上册 音乐《小红帽》教案

A、教学目标

1、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小红帽》。

2、学唱歌曲《小红帽》的唱名。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B、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中的唱名。

2、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C、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声练习)12345 1515 54321 师:同学们的歌声越来越好听了,就想一个美妙的故事

(二)课题导入

师:提到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童话故事,今天讲故事的方式有点特别,怎么特别呢?我带来一对助手,帮助我来完成(当当当当)是一副快板儿,期待吗?(期待)那咱们开始:

(三)歌曲节奏练习

师: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小红帽——PPT出示课题(板书小红帽))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仔细。小红帽的故事,通常都是在动画片看到,在童话书看到,今天老师用快板给大家讲了一次,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想)那好,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种乐器,快板的表弟——响板!稍后我会发给大家咱们一排一排的感受一下,不过在这之前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念一念(响板——根据歌曲节奏读歌词)分发响板——每组轮流感受

(四)初听歌曲

师:大家真是聪明,朗读的真是声音饱满响亮清脆。那么如果能变成一首歌唱出来是不是就更完美啦?(是)还真就那么巧老师今天就专门带来一首根据小红帽故事改编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多媒体播放)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让我们带着同学们听到的快乐,优美的感受再一次聆听,听一听,想一想,你认为歌曲中的小红帽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五)复听歌曲

师:大家想一想,谁能从歌曲中听出来小红帽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请举手回答(勇敢、善良、可爱、活泼、机智)为什么呢(从哪一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感觉再次聆听歌曲,同学们可以用“啦”音小声跟着哼唱。

(六)学唱歌曲

师:我听到很多同学陶醉在歌声中,真是太可爱了。歌曲中几处节奏如果能唱准确那就更棒了,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XX XX 1 X XX 1 X XX 1 XX X 1)

(XX XX 1 XX XX 1 X X 1 X X 1)

师:弹琴(教唱数遍)

纠正难唱乐句 完整演唱

师:其实呀,小红帽再去外婆家的路上还看见了几颗非常有意思的蘑菇,大家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PPT)

这几个小蘑菇都有自己爱做的动作(柯尔文手势)

让我们尝试着用小蘑菇的手势把歌曲最后一句乐谱演唱出来

(七)拓展延伸

师:大家完成的可真棒,小红帽说了,今天他想看看谁能成为像她一样最善良最勇敢最细心的同学,要用怎样的方式呢?——唱歌!

接下来老师要把大家分成两组 小红帽队 外婆队 两个队先后PK表演唱 当然了大家可以根据歌词的意思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咱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队是最善良、最勇敢、最细心和最有创意的 分组表演!

(八)小结本课

篇7: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

和东 黄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小红帽》,指导学生用轻巧地声音,急吸缓呼地方法演唱歌曲。

2、让学生在律动、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2、在感受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三 教学准备:

电子琴、小红帽头饰、音乐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随着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寓教于乐

1、导入:

师:你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师生合作讲故事

之后一起来欣赏童话故事《小红帽》的短片

师:我们把这个故事边成一首歌曲好吗?

2、听范唱录音

师:你觉得歌曲怎样?你会用动作来表示吗?放录音,学生即兴表演

师:谁能听出歌曲是几拍子的。听音乐,学生试拍

3、边听音乐,学生边打二拍子

4、朗读歌词

5、轻声跟录音唱歌词

轻声跟琴唱歌词

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连唱,要求声音轻快,咬字积极,四小节换气,换气前的四分音符唱得短一些,第八小节要唱得亲切自然,后一个应稍弱,第五乐句用稍弱的音量演唱, 注意唱好每句末尾的韵“ang”)

6、谁能告诉大家小红帽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是一个美丽、善良、尊敬老人的小女孩,而且还非常勇敢),你喜欢她吗?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小红帽到外婆家去,你会更加喜爱她的。三、创造表现

1、边唱边表演

看课本上的图做动作一起练习:动胯托帽,动胯挥手,踏点动胯,动胯挥帽

师:你还会其它的动作吗? 放音乐,学生边唱边表演。

2、师:你能根据谈话故事《小红帽》改编歌词,加入情节表演吗?

分小组创编、分组表演

四、完美结课

篇8:二年级《小红帽》音乐教学反思

【错题一】选择:握笔写字时, 手指与笔尖的距离应保持多少?

A.3毫米B.3厘米C.3分米

【分析】此题学生的正确率为75.76%, 错误的学生大都是选择了“3毫米”这个选项, 也许在学生的意识中, 写字时手指与笔尖的距离是比较短的, 而选择一个较短的长度单位“毫米”, 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不足。

教材中, 在每个新的单位后面, 都会有一组题目来强化学生对新单位的感性认识。如在“认识分米与毫米”后, 就设计了比划1分米与1毫米的长度, 加深学生对“分米”“毫米”这两个单位的感性认知度;选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 再进行测量, 把“分米、毫米”这样的长度单位与实物联系起来, 测量物体, 并注意单位之间的转换, 也就是将物体、数据、单位三者合一。

其实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转变一下, 如床长2 () , 不光要知道“床长2米”, 更要马上联想到“床也可以长20分米”。在教学时, 不要一直强调门高2米, 试试门高20分米, 或门高200厘米呢?在描述物体长度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将数据与单位联系起来, 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当然, 我们还要对学生的做题习惯加强教育, 使其在认真审题以后, 才能落笔确定答案。

【补救练习】

小学生身高约12 () , 我们看书时眼睛离书本30 () , 写字时手指离笔尖30 () 。如果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没有出现过。

A.毫米B.厘米C.分米D.米

先判断填什么样的单位, 再想哪一个单位没有出现过, 这样既能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还能训练他们的审题能力。

这样的错题告诉我们, 在平常教学中, 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 基于教材, 可以把握必考内容;超越教材, 题目的设计基于知识, 因此, 研读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又要思考如何合理延伸。

【错题二】选择:一条裤子198元, 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了, 妈妈带400元钱, 够买一套衣服吗?

A.够B.不够C.不确定

【分析】这道题目的正确率仅为47.2%, 错因在2个方面:

1.“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了”, 那么衣服价格的取值范围在哪里? (这部分其实学生理解的, 可以是298, 也可能是398……衣服的价格不确定, 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就选择了C)

2.“妈妈带400元钱”的含义是什么? (衣服和裤子的总价不超过400元)

在评讲这道题时有学生完整地表达出了自己当时的解题思路:妈妈只有400元, 裤子要198元, 买完裤子后, 妈妈只有202元了, 所以妈妈买的那件衣服的价钱不能超过202元, 如果“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了”, 就会导致妈妈的钱不够。拥有这种想法的学生, 他的思维明显是比较全面的。

【补救练习】

1.一条裤子198元, 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便宜多了, 妈妈带400元钱, 够买一套衣服吗?

A.够B.不够C.不确定

这道题目应该和试卷上的解答方法一样。答案是“够”。

2.一条裤子198元, 一件衣服的价格与一条裤子差不多, 妈妈带400元钱, 够买一套衣服吗?

A.够B.不够C.不确定

这道题目的容量就比第一道大, “一件衣服的价格与一条裤子差不多”, 也就是衣服的价格可以比198大一些, 也可以比198小一些, 如果比198小, 那么妈妈的钱是够的, 如果比198大, 就要考虑是否超过202元, 如果只是199、200、201、202元, 那妈妈的钱也是够的, 但一旦超过202, 如203、204……, 那这时妈妈的钱就不够了, 所以这题的答案是“不确定”。学生的解题能力是知识、方法、习惯的综合结晶, 相信通过长期的这种变式训练, 学生的思维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错题三】知道下面条件中的 () 和 () , 就可以求出“羽毛球有多少个?”

A.每个羽毛球2元

B.一筒羽毛球12个

C.羽毛球的个数是乒乓球的3倍

D.买了5筒羽毛球

【分析】此题正确率为42.75%, 从教材改版以来, 数量关系分析弱化了一些, 没有了特定的应用题单元, 将解决问题类的数量关系分析与平时教学中的教学情景分析相结合了。像上题, 在教材中的例题场景中出现过, 求“2盒水彩笔或3盒水彩笔有多少支”, 都要明确“每盒水彩笔有多少支”, 也就是在乘法中“相同加数”是多少, 然后用“每盒水彩笔的支数”ד水彩笔的盒数”, 求得总支数。反观上面的错题, 要求“羽毛球有多少个”, 这里有一个选项:买了5筒羽毛球, 就像例题中的“2盒水彩笔”一样, 进行一下知识迁移, 就用“一筒羽毛球的个数”ד羽毛球的筒数”就可以了。

当然, 我们还可以使用选项排除法。四个选项中排除两个, 哪两个呢?A选项是讲的羽毛球的价钱, 而不是羽毛球的个数;C选项讲的是羽毛球与乒乓球之间的倍数关系, 虽然通过倍数关系也可以求出羽毛球的个数, 但这里明显没有“乒乓球”的信息, 所以将A、C选项淘汰后, 剩下的B、D就是我们需要的选项了。

【补救练习】

1.模仿性练习

知道下面条件中的 () 和 () , 就可以求出“参加早操的学生有多少个?” (请写出符合条件的序号)

A.每排有12个学生

B.一组有12个学生

C.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3倍

D.有8排学生在做早操

2.变式性练习

二 (1) 班有32个同学, 想求出平均分成几组, 还需要知道 () 。

A.每组有几个同学B.平均分成了几组

C.一共有几人D.每人有几元

3.拓展性练习

选择利用下面相关的两个信息, 说说能解决什么问题?

A.有10只公鸡B.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

C.母鸡有20只D.平均放在5个笼子里

E.每5只放一笼F.每只公鸡卖8元

上一篇:办公用房的自查报告下一篇:立夏节气的气候特征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