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2024-06-03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通用10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增强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独特魅力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现今的教育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了。信息也以它高效、迅速、快捷的方式,传递着新的知?R,所以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来谈谈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却能很方便地营造这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特网这一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计算机还能为学生提供友好的界面和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上机测试。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教学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对春天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观察得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的图画。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教育局教学资料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图片、照片、文字、录像等)。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的距离。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为下面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教学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情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课文的作者把乐曲由舒缓到高昂的变化与大海由平静到汹涌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了《月光曲》的节奏美、音韵美、和谐美。教学这样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一定熟悉这个曲子,且他们的想象力有限。这时,我就结合课文实际制作了一个小课件,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演示,随着乐曲的节奏播放与之同步的录像画面,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了《月光曲》这一世界名曲,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四、信息是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重要方式。

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就像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不管对错,都不能有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都需要用信息来传递知识,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在计算机上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师生当面对话时学生的恐惧,使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我每次上信息课时都能收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无论对错,我都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对于正确的我会虚心接受,并对提供信息的学生表示感谢;对于错误的则向学生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尽量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五、信息也是学生间相互交往的重要方式。

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两个很要好的学生已经好几天没有说话了。听别的学生说,原来他们两个因一点小事情闹矛盾,谁不愿意因开口向对对方道歉。两人同一个班,又住得很近,却不说话多别扭呀!有一天,他俩中的一位由于生病没能来上课,于是我在信息课时发了一条信息给另外一位学生:“请你今天放学后到××同学家,告诉他我们下节课要进行检测,并把今天课上的内容给他讲一讲,让他安心在家养病,你会每天去看他。”过了几天,生病的学生来上课了,在那次信息能力检测结束后,他也在信息课上给另外那个学生发了一条信息:“谢谢你的帮助,我考的很好,我们和好吧!”看着他们两个人又手拉手的一起走出计算机房,我高兴的笑了。短短的一条信息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我真是没有想到,看来信息魅力真是无穷无尽的!

结语

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它的魅力是不可预知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不断去开发。这就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信息教师们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大力发展信息教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把信息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化意识和多种才能的人才。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的工具,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展示它的独特魅力。

篇2: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单位 :洛阳市第55中学

姓名 :王珏

信息技术让课堂彰显独特魅力

单位 :洛阳市第55中学姓名 :王珏电话 :1583793115

5内容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彰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提高能力 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它以其特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魅力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

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而且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1、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激趣”。我在教《母亲的呼唤》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讲读课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创境”。如教学《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里,学生对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远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能很好地

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3、在课堂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持趣”。练习时,交互式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克服文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学生练得轻松,习得有趣。在讲《卫星比武》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把资源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卫星的图片出示出来,学生根据书上文字介绍他们的特点,找出相对应的卫星。学生练习时兴趣盎然。

魅力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让语文课堂“易”起来。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重难点突破的程度。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的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

1、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的难点。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多媒体,所以学生

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2、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情感升华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如我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朗读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得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魅力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书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地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成了教学过程的优化。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 使学生感受阅读环境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评价一个青少年学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去自由阅读, 使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 丰富文化信息。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 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并经常为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资源, 实现师生共读, 共同培养阅读习惯。

比如, 教师要和学生一样, 及时走进图书馆, 去那里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资源。几个教师可以共同选择, 推荐最佳的阅读书目。之后, 教师应及时推荐给学生,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比如, 《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昆虫记》等对小学生来说, 都是首选的经典阅读书目。在和学生进行同步阅读时, 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与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了保证。

二、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阅读感悟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动态的视频信息较为感兴趣, 喜欢变化的电子资源, 喜欢图文并茂、动漫式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阅读感悟的情境, 刺激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实现阅读和感悟的双提升。

比如, 在进行《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的教学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则寓言的动画视频, 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体会寓言的涵义。播完后, 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两则寓言的大概寓意。在学生进行语言描述的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白板重复播放动画视频, 只不过这次去掉原声, 给学生创设视频故事情境。学生结合刚才的观看和视频画面的提示, 完整地表述了寓言故事的大概意思, 准确说出了寓言故事所要表明的道理, 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利用教育技术丰富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一种习惯,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农村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也较为先进。如农村学校有完备的网络平台, 且班班通工程早已实现, 电子资源极大丰富, 纸质图书人均30余册。这些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途径,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利用教育技术整合语文教学语言,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还能科学整合语文教学语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简单, 基本是教师的口头传授。教学形式也很单一, 教师多是采用黑板、投影的方式进行机械式教学, 不能有效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型教育技术的应用, 使语文口语有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中, 教师的语言丰富, 手段多样化, 使教学文本丰富又易学, 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语文的学习, 在快乐的语文课堂上接受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种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学习, 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比如, 在教学语文课外阅读《小河与青草》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入新课, 播放小河和青草的对话的视频动画, 让学生通过动画视频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视频动画的刺激下, 能够对寓言故事提出科学合理的解说。而且, 这些解说是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的。这一动画视频的播放, 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参与思维问题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这样的语言转换, 学生愿意接受, 容易理解, 而且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轻松。

总之, 阅读是提升小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科学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 指导学生科学阅读, 丰富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彰显教育技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篇4: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教育技术 阅读教学 独特魅力 教学效果 关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装备资源的使用,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文本的具体、生动的有效整合,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命运。而且,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阅读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由于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阅读能力较低,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研究教育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优势,科学合理地整合到阅读教学上,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使学生感受阅读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评价一个青少年学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去自由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信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并经常为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资源,实现师生共读,共同培养阅读习惯。

比如,教师要和学生一样,及时走进图书馆,去那里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资源。几个教师可以共同选择,推荐最佳的阅读书目。之后,教师应及时推荐给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比如,《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昆虫记》等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首选的经典阅读书目。在和学生进行同步阅读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与交流。通过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了保证。

二、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阅读感悟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动态的视频信息较为感兴趣,喜欢变化的电子资源,喜欢图文并茂、动漫式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阅读感悟的情境,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实现阅读和感悟的双提升。

比如,在进行《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则寓言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体会寓言的涵义。播完后,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两则寓言的大概寓意。在学生进行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白板重复播放动画视频,只不过这次去掉原声,给学生创设视频故事情境。学生结合刚才的观看和视频画面的提示,完整地表述了寓言故事的大概意思,准确说出了寓言故事所要表明的道理,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利用教育技术丰富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一种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也较为先进。如农村学校有完备的网络平台,且班班通工程早已实现,电子资源极大丰富,纸质图书人均30余册。这些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利用教育技术整合语文教学语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科学整合语文教学语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简单,基本是教师的口头传授。教学形式也很单一,教师多是采用黑板、投影的方式进行机械式教学,不能有效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型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语文口语有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语言丰富,手段多样化,使教学文本丰富又易学,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语文的学习,在快乐的语文课堂上接受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种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比如,在教学语文课外阅读《小河与青草》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播放小河和青草的对话的视频动画,让学生通过动画视频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视频动画的刺激下,能够对寓言故事提出科学合理的解说。而且,这些解说是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的。这一动画视频的播放,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参与思维问题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这样的语言转换,学生愿意接受,容易理解,而且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轻松。

总之,阅读是提升小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科学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科学阅读,丰富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彰显教育技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侯东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T].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31—32.

篇5: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魅力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大大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了信息与知识的来源,加强了地域联系,有效地实施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教学领域,在各门学科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生动而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信息化在小学数学中的广泛应用。主题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近几十年来才随着科技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其历史虽然不长,却魅力无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给教育事业带来质的变化。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受直观思维的限制与影响,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数学领域中的作用尤其大。信息化教学具有视听性、活动性、可重复性,可以人机互动,弥补小学生思维的不足,更好地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化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性的表述,词意相近或相似、杨反的概念,小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与掌握。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廷续性与活动性来帮我们理解数学题中的关键词。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理解“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对而行”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通过falsh课件,设置了两个小朋友过一座桥,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理解:小朋友从桥的两边向中间走是“相对而行”;从中间一处向两边走是“相向而行”,小朋友朝同一个方向,一前一后走是“同向而行”,仅仅通过这一课件,就很好地帮助学生一起理解了这三个概念的不同。

二、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像,诱发学生独立、深刻地去思考。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用计算机的闪动功能突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利用动画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结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是正方形,但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

三、多媒体有利于演示操作过程。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本来就较为简单,无法再用更简单的知识来推理出这些知识,对此,我们教师就应当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接触新知。

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利用课件设计了由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宽不等的长方形,边长不等的正方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更直观形象,更适合三年级学生接受方式,理解的方式,效果明显更好。

四、信息化教学体现学生个性化,达成教学最优化效果。信息化的教学功能,并不限于简单的信息显示,我们还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实现各个画面的任意切换,能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改变对事物不同角度的展示。

如:我在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拼接训练时,我们设计了一组上机练习题:让学生自由拼接出各种图形。学生练习时,在计算机上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种形状的图形,这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还能对学生的拼接能力做出相应的诊断,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求助键就会帮助学生拼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小学生对一些数学教学内容不容易掌握,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二是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其中,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着赶路。

画面2:继而出现一个“小马虎”学生,他忽发奇想: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画面3: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椭圆形的车轮,出现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然后我才揭题“圆的认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出来,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如:我在教学“航行应用题”时,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对水流速、船速、顺逆行速之间关系,一直很茫然。于是,我到网上找到相关的视频,演示了船在顺水、逆水时行驶情景,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理解三者关系。

六、信息化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化教学。

这一点,我相信大部分同行教师都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给我们教师带来的便利,我们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心得,发到网站与他人共享,也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众多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到最适合我们用的资料,整合成我们最有用的资料。

总而言之,信息化给我们带了许多便利,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与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要学习择优整合信息资源,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分享到:

上一篇:赴南京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悬念”――教学策略中的瑰宝

您可能也喜欢: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浅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九江市庐山区董晓红初中数学工作室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九江市庐山区董晓红初中数学工作室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浅析教学论文-抚州市实验学校小学数学工作室 明道:简单易用的企业社会化协作平台

国庆机数码巨惠--iphone5C国行仅3599元,五色任选!

无觅

0

推荐

0

反对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篇6: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冲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小学英语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情境,激发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统式”,教学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单凋枯燥,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机融合,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使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学动物单词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带领学生拼读就难免枯燥,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动物园的画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动物园场景,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声音,让学生先听声音猜动物,继而呈现动物,再打出单词,最后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画几只小动物,边画边念。这一动画情景的创设,使抽象、枯燥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了,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一种语言要想学习好,听说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提高听说能力,首要的就是听到这种语言的纯正发音。在语音训练阶段,我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听准确,正确感知标准的发音。为此,我在课堂上多借助于收音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种语言。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准确清晰的印象,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发音上的偏差,为其流利地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模仿秀”的游戏,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如在教学PEP教材三年级下册Do you like pears?时,让学生先看一段Amy和妈妈逛超市的VCD,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我趁势指导学生模仿学生有关用语,使学生很快学会了“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等用语,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消掉课件中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充当角色给课件配音。学生们分组给课件配音,进行得投入,表演得得体,进而利用听到、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表演。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成长提供机会。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层次、综合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大胆思考,错了也不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视、听、说的机会。通过文体、图形、声音、动画和有关技术模拟特定的英语教学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等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利用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学生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设置,灵活安排进度。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教师也可及时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个别差异性,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老师在一堂课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单词、重点对话、句式,教学起来相当的繁锁、费力、耗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所需板书、板画、作业等内容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能在相同的40分钟内,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利用计算机直接上网查找自己所需内容,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查询、思考、协作、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提供的新资源。学生也可将有用的资源传输给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摒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教师播放教学内容的动画,讲解其主要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想象着进行表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随之得到提高。

篇7: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

琢磨,在什么时间、情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展示。

教师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运用电化教育可以变静为动、化难为简、打破空间局限、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的实效性。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足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将课堂内容形成最好的、最有效的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三、信息技术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今后的学习,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

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而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识广阔的世界。课堂中采取集中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向全体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片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或欣赏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进行协作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时候,已有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与同学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时代的进步更应体现时代的教学,如何做到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自主创新,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起步较晚,加上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坚持科学、高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东港市新立学校

篇8: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1.1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音乐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信息技术使学生踏进宁静而又新奇的课堂, 不仅可以使其得到情愫上的升华,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 听到自己的声音。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学习和交流, 感受到轻松和愉悦。

1.2 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课堂上, 教师在黑板上满满地写上曲谱、歌词等, 不仅学生看不出重点, 而且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 则教师只要在课外将其做成课件, 上课时播放即可, 轻松而且易于学生接受。教师授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而且,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修改, 也可以拿出来一起共享, 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

1.3 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的运用便于学生深刻了解上课的内容, 并置身其中, 体会音乐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灵感和创造激情。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运用, 不但可以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上好音乐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1.4 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难点的理解

音乐与文学作品不同, 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也不同于美术, 无法通过现场绘画来展示, 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协助解决其中的难题, 将理论知识形象化, 让抽象的音乐灵感现场体现。

2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 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2.1 信息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对小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音乐修养不高, 审美经验不足, 因而对于一些音乐作品, 特别是中外名曲、器乐曲的欣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 他们会觉得音乐欣赏课呆板、枯躁, 所以敬而远之。但如果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就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去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课也会上得非常成功。

主题音乐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 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为乐曲的核心, 是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 所以在欣赏教学中, 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乐, 演唱主题音乐, 表现主题音乐, 记忆主题音乐等尤为重要。利用信息技术, 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的记忆。例如, 学生记忆《赛马》主题音乐时, 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演唱, 一边欣赏紧张激烈的赛马场面, 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 学生如临其境, 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主题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记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 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磁带, 但教师很难在磁带上马上准确找到所需要的地方, 因此也容易破坏音乐效果, 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但运用信息技术之后, 这些问题轻松得到较好的解决, 给主题音乐的学习带来极大便捷, 提高了课堂效率。

音乐要素, 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 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快慢等, 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 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例如, 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 乐曲由三个不同的乐段依次反复出现, 组成回旋曲式“A—B—A—C—A”, 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回旋曲式, 从理论上讲难度很大, 但信息技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在教学中按设计计算机音乐软件进行, 首先把乐曲分成五部分, 每部分隔离开来, 教学时可任意点击其中一部分来进行乐曲的聆听, 让学生进行对比, 乐曲的完整聆听、分段聆听可由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这给教学带来极大便捷。另外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 利用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 使学生能生动、形象地理解, 感受音乐要素。

2.2 信息技术在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 学生对单一的听教师演唱或听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 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歌唱时显得很被动, 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教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 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歌唱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 学生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 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 激发了强烈的歌唱表现欲、创造欲。

例如, 学唱《说唱脸谱》这一课时, 我向学生展示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的视频片段, 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京剧教学环境, 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 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 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 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 体会京剧的韵味。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很快感受到了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 自觉投入到学唱京剧这一活动中来, 课堂也很快地成了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的舞台。实践证明, 教师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 能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学生的歌唱表现欲, 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 使学生“乐学”。

2.3 信息技术在培养能力中的运用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传统的音乐教育, 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 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 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 还要通过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 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 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 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 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跳跃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人们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家园的情感。在讲授这堂课时, 我将景色的视频录像设置成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 鸟儿歌唱, 山谷葱茏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 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 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 学生进行互相交流, 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 通过目视、耳听、口唱, 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 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信息技术还可以给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平台。学生结合信息技术提供的画面, 进行音乐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思维,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巧妙运用, 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丰富了课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完美的结合, 将打造出无穷的音乐魅力空间, 它必将把音乐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曹理.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9: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 魅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笔者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魅力教学”主要包括展现人格魅力、个性魅力、艺术魅力以及发展魅力等四个方面。

一、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具有较为完美或是独特的人格并由此对学生产生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而信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等各方面的感染力的综合。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本身人格魅力所施加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无论是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启迪,还是真理的弘扬,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行为。课堂上教师的品性修养渗入其中,教师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教师的是非标准判断,教师的价值目标取向,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整合成人格形象。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在课堂上带学生学学上网而已。

教师该如何来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没有差生,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以学生的文化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操作能力。很多时候,文化成绩稍逊的学生动手能力反而更突出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应多一点赏识与鼓励,多一点诙谐与幽默,这样他们不仅能学好本门学科,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其它科目的兴趣;多一点友善与耐心去关心操作能力滞后的学生。

其次,要学会倾听。因为现在的每位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往往比较娇惯,但在学校里学生没有特权,只有同样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声音,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成长。笔者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各门文化课的成绩都不太理想,对信息课也失去信心,不听,不做,不会,后来笔者跟他谈谈后,发现其在这个班级始终处于学习的劣势状态,精神压力大,想学学不进。

再次,与时俱进。21世纪的中学生,无论在获取知识的来源、途径、种类、范围,在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作为老师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站在知识更新的前沿,建立起合理的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构架。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征服学生,游刃有余。

二、个性魅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张扬学生个性,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甚至以“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个性、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良好的个性魅力首先在于一个“真”字。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是道德的基石。真诚的老师,才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才无疑是最具个性魅力的老师。宽容、尊重、具有民主胸襟也是教师良好的个性魅力。教师应当具有宽容精神,因为容忍“不同”正是学术民主、精神自由的具体表现。要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并学会从中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把肯定、赞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从问题中思考,进一步探索真知,从而学会问题拓展、知识延伸。

如学生在完成网页制作练习后,打开了“画图”程序,画了一幅很有意思的卡通画。这时,我没有用批评的语言来训斥学生,而是先肯定了他的作品,然后对他提出要求,能否将自己的作品插入到我们的网页中,当插入到网页时,又引导他对图片的大小、版式等属性进行设置,从而使他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语言魅力

教师面对的是有独立思想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所以就决定了教师要有独特的语言艺术和说话技巧,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不容置疑的事实。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切忌用平淡不变的语气给学生讲课,得讲究说话的节奏、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技巧及说话的方式,因为它能够感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发展魅力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生命的历程;教师不仅是付出、奉献,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快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与时俱进,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当学生在高明的舵手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浩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尽完美,但我们应当追求完美,用教师的魅力气质与魅力组织成就“魅力教学”。课堂教学中,全心地投入,倾情付出,在课堂上自如的挥洒,平等交流,张扬个性,用真情感染真情,用智慧点燃智慧,培养魅力学生,成就学生的魅力人生。

篇10: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商城县鄢岗镇第三中学 赵天明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已广泛应用,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的整体改革。

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以信息技术为“基地”,拓展语文的学习阵地

1、超越时空限制。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而且地点也相当固定,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而且每周只有几节课,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语文实践和训练,运用语文去交流,去沟通,比如:在对《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你即使用再美妙的语言去描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但学生只能通过想象,而我们如果把这些想象通过信息技术辅助于视觉,学生的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升,可以说计算机走到那里,我们那里就有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可以划破时空,走入到更宽阔的领域。

2、开拓视野,增强参与意识。传统语文课就是一位教师几十名学生,不但数量固定,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就可以很便捷的进入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们获得的语文教育势必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人学习,变成一个具有“教师”“学生”双重身份的人,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中,教与学互为补充,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二、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延伸语文的教学内容

1、“形散神不散式”。这是指以语文为中心,抓住其中的一个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让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思维的实践活动,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充实于语文教学中去,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把一本“薄”的语文教材真正的学“厚”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对语文教材中《春》《济南的冬天》《秋天》(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等内容丰富生动,韵意深刻的课文,可借助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成所创设的情景让学习者各得神韵,悟其精髓。如《三峡》先用动画引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直奔主题,再通过网上途径,让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入境始于亲”的效果;又借助语言文字载体,运用网络教学的声像及大量的信息品评词句,体会情感,使学生全方位参与,自主学习,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地。接着让学生谈感受,自悟想象,突出个性;最后通过旅游的写真形式,锻炼学生的促写和整理编辑处理信息的能力。

2、“聚敛回收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交流等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和语文教材相互照应,补充,促进。

三、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

1、作为“资源库”,构建“研究性”的学习方式

当代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领域,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找寻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去把这些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在计算机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中,因计算机具有快捷而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所以,它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资料搜索和储存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索处理,存储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索法;②自由浏览搜索法;③分类下载存储法;④资料处理利用法。

2、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式“学习方式。

学会沟通交往是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的时代,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和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式“学习,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技术一体化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上一篇:文明停车事项通告下一篇:小学毕业教师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