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乡亲散文

2024-04-10

父老乡亲散文(精选13篇)

篇1:父老乡亲散文

父老乡亲散文

有人说:压碎一个人的头需要500公斤的重量,击碎一个的人心只要一句话。

记得儿时的我,总会被父亲抛到空中,在离开父亲的双手后,虽然有点飘飘然,但我还是在咯咯的笑,因为在我内心知道,父亲总会用他的双手接住我的。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时时在自己耳边响起。

江西南丰紫霄镇藕塘村――一个久别的家乡。清晰地记得那是在1992年的冬天,怀揣着从父母藏钱大罐里偷来的1000元,我抱着想着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和理想来到了县城,哪知事业还没起步,钱就花光了,只好南下广州打工,由此步入我的打工生涯。打工的日子是充实的,但也有失落,而失落最好的精神支柱来自于家乡的亲人。每每想到父母为了节省3元交通费,挑着一担米到县城出售的情景,我就会很珍惜自己赚来的每一分钱,这也是自己对父母最好回报与孝心。

因家境贫穷,长得面黄肌瘦的我,在父母眼里,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加上调皮捣蛋的我,给父母的担心,总不知道哪一天能长大成才。于是,他们时常对我说一些气话:“还好我生了9个孩子(5男4女),如果依靠你来抚养我们过老的话,我可能什么都吃不上。”此话不假,如今想想在尽孝心上,我做得的确不好。自外出打工后,我很少回老家看望父母,只有在我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情况下,才会想到父母,回家看看农村纯朴的父老乡亲,由此父母和家乡成了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记得那是国庆节前夕,一种预感告诉我,必须回家老家一趟。于是我买好车票,经过近二天长途汽车的颠簸来到了每三年才回一次的家乡。回家的感觉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但这个时候的心情非常沉重,“沉”的是家乡不改的乡音,“重”的是我照顾不到年迈多病的父母,最为“沉重”的是为家乡的建设始终没做什么贡献。

经过2天坐车的颠簸,人虽然很疲惫,但心情是愉悦的。当我踏足童年曾经走过的乡村小道上,总能浮现出乡亲们的一张张被太阳晒得黝黑、布满皱纹慈祥而纯朴的面孔。进村的路上,我一直叮嘱自己要克制,原因是我每次回家乡总会激动的掉眼泪。正因为我怕见到家乡贫穷落后不改的面貌;正因为我怕见到比我想象中老得更快的父老乡亲;正因为我怕父母千言万语的嘱咐……这些的因为所以,总在我的脑里回荡。

山还是那个山,村还是那个村,唯独的人我都认不出来,乡亲们看到我的时候,半天都不敢喊我,停住脚步上下打量我好长时间才冒出一句:“这不是‘CCēn(乳名为瘦弱的意思)’吗?”我一边回答是的同时,心里激动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时隔3年前的他相比,由一位很精干的中年人变得如此苍老,真乃岁月不饶人。而站在对方眼前的我,给他的感觉更为惊讶,“惊”的是我回家乡后还很热情的跟他打招呼,“讶”的是我再也不是当年在他们心目中那个瘦弱的调皮的小男孩,站在他面前的正是一位大肚凸显的胖子。就在我们聊得正欢的时候,早已被赶来的乡亲们围了起来,问寒问暖,这时的我,才感受到回家的感觉是美好的,尤其是来自乡土人情的最真执的问候。

还未进家门的我,就看到父母站在门口迎接我,进得门来,才发现父母的脸上,血色更少了,脸上除了皱纹加深外,脸的肤色已转化为竭黑色,腰背也明显驼了下来。尤其是父亲,与3年前相比,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每说一句话都喘不气来(他很早就有哮喘病)。此时的我,再也控制不自己的内心,在喊出爸妈的.那一瞬间,整个人都在流泪……

在家短短的4天里,父母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既然外出工作了,就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还可以照顾自己,只要你好就是回报我们最好的孝心。”我深感这句话的含义和份量,更加坚定了我的工作态度和创业的信心。使得自己不停的加油:“我能行,我能做到。”这也是我唯一回报给父母的答卷。4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自己的启示是巨大的。每次我在与父老乡亲交流的时候,他们除了关心我在外面的生活外,更多的是要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出成绩来回报家乡。俗话说的好:“男儿有志在四方,要干就干出个模样,要闯就闯出个名堂。”但做人要本分,多为男儿本色争光,多宣传和发扬祖辈人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只有靠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生根发芽成长后,才能为家乡建设做出有利的贡献。

清楚地记得,我是十月二日回到时家乡的,在家的时间共4天,于七日凌晨坐车到县城,再转长途汽车准备回广州,大约是早上九时左右,在县城买好车票正准备回广州,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村里的一个家里有电话人打给过来的,告诉我:“说是我父亲于今天早上,在我走后不到2小时逝世。”这个消息传来,正是自己所预感那样,尤其是当我看到父亲的那一刹那。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沉重,错综复杂的心里在想:按道理我可以办理退票的同时,给单位打个电话说明情况,然后回家送送我父亲,也好给我和亲人们一个交待。其次是,为了不耽误工作,可以不回去。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我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也许是我最愚蠢的一次选择,所以我自责过,内疚过。我只能对我的良心发问:“你还有没有良心,父亲在生没得到你的好好照顾,连最后死了都不在身边。”想起来很难过,只能说:“父亲,请原谅你儿子不孝的选择。”我会照顾好自己,也会干出好的成绩让您心慰,待儿回家好好在您坟上捧一把新土,走好,我的父亲……

篇2:父老乡亲散文

现在家离单位很近,步行十分钟即到,原来挤公交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想来,对每天赶到站点,在期盼中跳上车的一刹那间的幸运感,还是蛮怀念的;即使站着,这乘车的十多分钟又是多么好的锻炼身体的机会啊。

一路上熟人很多,经常会有学生给我让座,自己也会让座给别人,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时常让我感念生活的美好,心情的愉悦。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风中还有夏的余热。下班后刚走出校门,恰好车来了。我站在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马路上的人来人往,觉得幸运至极,还好,没有错过它,不然下一班车会更挤。

车到市医院站,又涌上七八个人,其中有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她手拎一个大包袱,气喘吁吁的,人还没站稳,车就抖了一下身子起行了。老人明显地晃了一下,我赶紧扶了她一把,老人便乘势揪紧了我的上衣袖,对我露出抱歉的笑。这时,身边的一位青年立马起身让老人坐下了,我稍稍松了一口气,心底涌上一股暖流。

公交车上有片刻的宁静,引擎发出的轰鸣声似乎在申诉着它的不平。的确,如今乘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周一,16路车更是拥挤不堪。虽然私家车日趋加多,但道路的发展似乎永远赶不上车数量的加增。

我终于到站了,陆陆续续下来好多人。纵身一跃的瞬间,心倏地变大了,我刚想走,回头发现刚才那位老太太,也蹒跚地下了车,随后是拎在她脚旁的沉甸甸的包裹。我停下脚步,回转身,问:“阿姨,您住哪儿?”“园丁小区,你呢?”老人满脸期待,“我也是。我们俩抬着吧,我正好顺路。”不由分说,我扯紧了包袱,老人顿时不安起来。“哎,你看看,还要让你跟着吃累。”老人的脚下却明显地轻松了许多。

站点到园丁小区并不远,但包裹里的布匹头实在不轻,我的手一会儿就勒得生疼,她一个人肯定不行。老人很健谈,一路上,我们聊起彼此的情况,她告诉我,她的女儿在外地工作,也是教师。最近刚买了房子,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花销很大,她去市场买了些布头做加工活,挣点钱想帮衬女儿。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又问我喜不喜欢吃地瓜,说老头子在老家种的他们吃不了。听我说家里有,老人脸上露出些许遗憾。

快到小区门口时,她看到了来接她的老伴,便感激地说:“老头子,多亏这闺女,真是个好心的年轻人!哎,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谢谢啊!”他的老伴赶紧将包裹放在三轮车上,也慈祥地看着我,连声说“谢谢”“谢谢”。看着渐行渐远的老人,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也许,对于尚年轻的我们来说,这真是举手之劳,但对于老人来说,该是莫大的帮助。说到底,我其实有些自私,每当看到年迈母亲蹒跚的身影,而自己又不能陪行时,担心就不可遏制地滋长起来!如果自己老母亲需要帮助时,也能遇到“好心的年轻人”,那样,我也会很安心的。

如今,年迈的母亲是自己无法割舍的最大的牵挂。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告别居住了20多年的小城,拒绝了姊妹们的挽住,今年春天,坚持回到老家一个人住,于是老家从此有了最新的牵挂。开始我担心母亲不适用,然几次回去,看到多年不住的老屋有了往昔的生气:母亲院子里的月季花,花开艳丽;石榴花红,结满果;水井旁的柿子树枝繁叶茂;再看那绿油油的葱,滚圆的瓜,吃着甜滋滋的樱桃,见母亲蹒跚的步履竟然多了些力气,比原来住楼房硬实多了!母亲手摁井泵压水的样子,让我恍惚地以为自己回到多年以前……我在这里生活过的情景,生活里的点点滴滴,瞬间纷至沓来。有机会再次与老屋相拥,守望夜晚的星空,这一切皆因为母亲在!虽失父之痛永在,然有娘在,家还在,自己还可以做那个幸福的孩子,顿时,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充盈心间。

母亲很享受院子里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打开街门,全是街坊邻居熟悉的面容,看得出,家里的一切都给母亲一种熨帖的感觉。现在每天下午两点,我家的街门会准时打开,母亲的一帮扑克老友就来了,没错,他们要上班了!那次我恰好回家,赶忙打招呼,端茶送水切水果,没成想,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忙着翻牌没人理我,呵呵,我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八十多岁的母亲最喜欢打扑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正月里儿女们回家,人最齐,母亲才可尽兴玩几天。如今母亲终于老可所乐,邻居们的有意陪伴让我的心里暖暖的。我敬爱的大爷叔叔婶娘们,有您们在,赶走了母亲一个人时的多少落寞啊!

篇3:村官开网店,乡亲有钱赚

齐耳的短发、亲切的笑容、干练的举止, 见到薛蓉蓉时, 她刚从区工商局为企业落户办好材料回来。这位扬州姑娘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当村官, 现在已当选为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副镇长。她的脸上写满了80后的青春飞扬, 言谈中又添了几分成熟淡定。

她的这份成熟干练, 在读研期间就体现了出来。当时, 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的薛蓉蓉除了学习, 就是抓紧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从袜子批发到超市促销, 从帮驾校招生到做饭店服务员, 她都尝试过。“我既想多挣一些零花钱, 也想多积累一些社会阅历, 为未来打基础。”

2008年, 研究生一年级期间, 家乡一位相熟的小古筝作坊老板对她提起, “你们学校有没有人要买古筝?现在古筝生意难做啊……”没有经验且不熟悉市场的薛蓉蓉忐忑地答应下来, 因为考虑到在理工科学校推销古筝肯定行不通,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买东西, 她试着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古筝销售店, 在课余时间专心打理、维护。

经过7天的等待, 她终于接来了第一笔订单, 一位姓刘的音乐老师拨通了她的电话。“经过耐心的解释和沟通, 刘老师十分信任我, 当时就汇了6台古筝的钱款。每台古筝赚100元, 我一共赚到了600元。直到现在他都是我们的忠实顾客。”薛蓉蓉说。

在读研期间, 薛蓉蓉曾经一个月最高赚到超过万元, 但当她回忆起赚到的第一桶金时依旧十分感慨, “那种感觉很奇妙, 特别兴奋也特别惊喜, 觉得任何事情, 只要用心、愿意吃苦, 就能够成功。”

这些“小试牛刀”的校园创业历程, 为薛蓉蓉日后的成长积累了经验和信心。

毕业抉择:要回家乡做村官

2010年, 毕业前夕, 薛蓉蓉的同学们忙着找工作, 薛蓉蓉却并不着急, 在她心里, 早已打定了主意:“我要回家乡做村官!”

薛蓉蓉介绍, 自己本科在南通大学就读, 本科毕业时, 就有同学到如皋做了村官。几番交流下来, 薛蓉蓉便下定了决心。“我来自农村, 回到农村工作, 不会有陌生感。”

然而, 她的想法没有得到很多人支持。父母觉得, 女孩子到油田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比较好;一些乡亲们也认为出个大学生不容易, 再回到农村拿较低的工资, 多年的书就白读了。但薛蓉蓉却坚信这是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当年7月, 薛蓉蓉经过考试选拔毕业, 回到了家乡扬州。她成为了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正谊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 负责与企业对接的工作。

基层情况复杂, 村干部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你个小丫头懂什么啊?”“我要找你们一把手谈。”村民们在遇到纠纷或者重要事情的时候, 都爱找资历老的村干部解决;不少企业负责人由于不熟悉她, 干脆就找其他人办事。

薛蓉蓉虽然感到委屈, 但她拿出了学生时代不怕吃苦的精神, 一有机会就跟着支书学习处理实际事务、处理人际关系;看到企业一次次来回办手续非常辛苦, 便干脆将材料一次性拿齐, 自己帮他们办……

渐渐地, 凭着真诚的态度、出色的能力, 薛蓉蓉获得了村民以及村干部的理解与认可, 企业负责人也开始点名请她办事, “大学生村官就是素质高、脑子活!”

村官的工作步入了正轨, 薛蓉蓉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要将各方面的琐事都考虑到, 哪怕帮助村民解决一个小问题, 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 都觉得是莫大的欣慰!”

创业富民:帮助年轻人成长, 很有成就感

扬州是全国古筝生产的重要基地, 在薛蓉蓉所在的村里, 也有很多村民靠开古筝小作坊谋生。但在成为大学生村官后, 忙碌的工作使她将学生时代的古筝网店放在了一边。

2010年10月, 一位慕名而来的村民, 请求薛蓉蓉帮忙在网络上推销自己家里的古筝。同时, 一个偶然的机会, 薛蓉蓉了解到江苏省有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计划”。学生时代的梦想再次被点燃, 薛蓉蓉赶紧到区里组织部申请。

得到支持后, 薛蓉蓉说干就干。她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将淘宝网上的店铺精心打理, 同时在多个电子商城上开了店;白天在村部里忙村务, 晚上就在家打理网上店铺, 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2点以后才休息。

网店一天天走上正轨。薛蓉蓉注册了数项古筝专利技术, 依托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等网络销售平台, 提高产品的市场地位。为了加强售后服务, 薛蓉蓉建立了古筝QQ交流群, 同时她还牵头成立了江都区古筝协会, 以加强对质量的监督。从2010年起, 她的古筝销售量稳列淘宝网第一位, 年销售额在600万元左右。

“作为村干部, 不光要自己带头创业, 还要带着村民致富。”薛蓉蓉告诉记者, 她了解到村里有一些刚毕业或者待业的年轻人, 也有网上销售古筝的愿望, 便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销售培训, 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说给他们听, 并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有一个本村的姑娘小王, 初中毕业后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 找到了薛蓉蓉, 想跟着她干。薛蓉蓉从基本的电脑操作教起, 手把手教了八九个月以后, 她终于能够独当一面了;去年, 她已开设了自己的网店自主创业。

目前, 薛蓉蓉已经与当地8家古筝厂建立了合作, 帮助他们进行网络销售, 并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古筝厂家进入网络销售, 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帮助年轻人成长, 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薛蓉蓉说。

2011年, 薛蓉蓉的古筝创业项目获得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二等奖, 成为扬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2012年年初, 她又获评“2011扬州十大经济新闻人物”, 成为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典范。

篇4:父老乡亲托起的“亲情歌手”

原来,刘和刚来自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全村的父老乡亲凑钱送他踏上了学艺之路,是双亲含辛茹苦撑起他求学奋进的希望。没有他们的倾心付出,就没有他的今天……

全村的父老乡亲凑钱送我踏上求学之路

1977年,刘和刚出生于立功村。这是一个仅有40户村民的小山村,位于黑龙江拜泉县最偏僻的地方。

刘和刚的父亲刘滋溪、母亲伊艳芹是1963年从山东老家逃荒来到这里的。夫妻俩生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小的孩子就是刘和刚。

刘和刚的母亲天生一副好嗓子,沂蒙小调唱得十分动听。刘和刚秉承了母亲的天性,3岁时,母亲抱着他去看扭秧歌,他竟能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哼几句秧歌曲。从母亲那里,小和刚学会的第一首歌是《沂蒙小调》。唱起《沂蒙小调》的小和刚,声音如同溪流一般清脆动听。稍大一点后,刘和刚就跟着家里的“戏匣子”(收音机)学唱歌,很快学会了《骏马奔驰保边疆》、《乌苏里船歌》等。从小学到初中,小和刚都是学校里宣传队的骨干。因此,在刘和刚的心里就有一个梦:“长大后,像李双江一样做一个歌唱家。”

初中毕业那年,刘和刚从“戏匣子”里听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松花江分校招生,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里。没想到父母亲和两个姐姐都支持他,但是,懂事的刘和刚却有了顾虑……在这个小山村长到15岁,刘和刚只去过一次县城。到那里去报名,路费怎么办?这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这位小小少年的心头!母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默默地从乡亲们那里凑了300元钱交给了和刚的父亲刘滋溪。父亲对儿子说:“孩子,去试试吧!要想成材,就得学。只要能考上,爸妈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把你供出来!”

那是1992年的夏天,父亲带着刘和刚来到了哈尔滨。由于人生地不熟,两人转悠了两天才找到了报考点。报考点找到了,可是招考工作已经于头一天结束了。孩子连首歌都没唱就回去吗?老实巴交的父亲急了,决心找负责考试的“大官”,非得让孩子试试不可。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刘滋溪径直敲开了松花江地区文化局局长曲敏的办公室。父亲央求:“只想请领导看看孩子是不是唱歌的料。”曲局长被父亲的执著感动了:“女孩子已经招满了,男孩子还差两个名额。这样吧,我协调一下,后天你们来面试。”在曲局长的协调下,招生办特意为刘和刚组织了一次面试。刘和刚一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得到了所有在场老师的肯定,都说这是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这样,刘和刚便富有戏剧性地被招进了艺校。

老刘家的小儿子考上艺校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小山村,乡亲们都自发地聚集到刘和刚的家里表示祝贺。然而,此时刘和刚的父母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一年的学费需要5000元,这个全靠种着几亩庄稼地的农家哪拿得出呀!望着和刚那渴望的眼神,一家人沉默不语。村长知道了这件事,来到了刘和刚的家拍着胸脯说:“和刚是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去念艺校的人,就是全村人凑钱也要把孩子送出去……”于是,47户父老乡亲,你家100元,他家200元,整整凑了5000元钱。

送小和刚上学的那一天,全村的父老乡亲都来了,一直把他送到了村口。刘和刚这位年仅15岁的英俊少年眼含热泪,一步三回头地向父老乡亲们频频招手。走出很远了,刘和刚看见乡亲们还在目送他。一股暖流涌上来,刘和刚疾步跑回村口,一下子跪倒在他们面前:“等我学业有成,我一定回来报答你们的恩情……”

我的老父亲,下辈子还让你做我的父亲……

送走儿子后,刘滋溪这位老实厚道的汉子,为了多耕几亩地,给儿子积攒学费,就和乡亲们合买了一台拖拉机,在庄稼地从早忙到晚。由于过度的疲劳,父亲一不小心被“起垄犁”压断了左手的小拇指。医生说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这样,刘滋溪的左手留下了永远的残疾。

为了不使儿子分心,刘滋溪和老伴商量要瞒住刘和刚。刘和刚放假回家探亲时,发现父亲吃饭时总是把左手压在饭桌上一动不动,尽管他谈笑风生,但眼神总是有一些异样。刘和刚感觉到了什么,他一把抓过父亲的手。看见父亲失去了小拇指,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唰唰地流下来。

1993年,一个漫天风雪的冬天,由于牵挂在外求学的儿子,刘滋溪和老伴商量趁“猫冬”(北方的冬天,没有庄稼活,当地人称此时为“猫冬”),去儿子上学的尚志市找点零活干,好帮帮儿子!来到了尚志市,刘滋溪从教舞蹈的王老师那儿得知,儿子去哈尔滨学唱歌了。

来到哈尔滨,刘滋溪怯生生地拨通了杨博亚教授家的电话,电话是杨教授老伴接的。令刘滋溪惊诧的是,电话那端传来了杨教授严厉的训斥声:“刘和刚,你从一周一次改为15天来一次,现在可好,一个月来一次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还学的什么歌……”紧接着,“啪”的一声重重地摔书声传到了刘滋溪的耳朵。那书好像是摔到了钢琴的键盘上,引起的不和谐的音响深深地刺痛了刘滋溪的心。他明白,儿子肯定不是三心二意,而是学费难住了儿子。

这一天,儿子很晚才从老师家里走出来。见到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父亲,刘和刚先是一愣,进而一头扑在父亲的怀里失声痛哭……在陪儿子返回学校的路上,父子俩一直沉默无语。到了学校的门口,还是父亲打破了僵局:“老师批评你不按要求上课,是不是因为交不上学费?”刘和刚点了一下头,带着哭腔说:“爸,我不想学唱歌了,对付到毕业,赶快找个工作,好帮帮家。”

长这么大从来未向儿子发过火的刘滋溪真的火了:“你怎么这么没有骨气,唱歌不是你的理想吗?”“爸,我真想学唱歌,可是咱家哪来的钱!”“孩子,你一定不要放弃,只要你自己不放弃,爸妈就是累死也要把你供出来……”

为了把歌学下去,刘和刚不得不违背学校的禁令,在每个周五周六晚上偷着跳墙离开学校,到市里的歌厅唱歌。一首歌3元钱,一晚上唱5首歌,两天下来能挣30元。30元钱,仅够去哈尔滨学歌的路费。后来杨教授知道了刘和刚家庭的窘境,他责怪刘和刚,“老师根本不在乎你这点学费,只要你能把歌学好,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这样,杨教授免去了和刚的学费,还让和刚在家里吃完了午饭再回。在杨博亚教授的精心培养下,刘和刚歌唱水平不断地长进。

转眼间,冬去春来,在哈尔滨干了一阵子零活的刘滋溪又回到了老家忙活起庄稼地,并喂起了猪,为儿子刘和刚攒点学费。由于没日没夜地干活,父亲整天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一天,父亲驾着拖拉机翻地,在摆弄“翻地犁”时,右手小拇指头又被“翻地犁”辗得粉碎。县医院的医生说要想保住手指必须去省城哈尔滨的大医院做手术,估计费用得1万余元,这巨额的手术费着实让夫妇俩吓了一跳。刘滋溪对老伴说:“儿子要毕业,我还想让他深造,就截掉吧,这样能省点钱!”

千里的路啊,我还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

当村里的一个乡亲路过尚志市不经意把父亲再次受伤的消息告诉和刚时,他的心碎了。

好不容易到了学校放假,刘和刚急冲冲地赶回小山村。远远地,他看到自家的烟囱有袅袅炊烟。他疾步冲进家门,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母亲艰难地趴在地上,吃力地往土灶添柴禾。看到眼前这一幕,泪水一下子从刘和刚的眼里滚了出来。他跑上前抱起妈妈哭喊道:“妈!你这是怎么啦?”

刘和刚哪里知道,自打他上学后,母亲的病就一天比一天加重。最后发展到了腰椎结核。为了不让儿子分心,他们夫妇俩一直瞒着刘和刚。有两年时间,母亲几乎都是躺在床上度过。

为了减轻老伴的痛苦,同时也为了给儿子省点学费,刘滋溪自己学着为老伴注射青霉素,这一“打”就是一年半,老伴身上密密麻麻留下的全是针眼。针眼结成疤痕,最后,连药水都推不进去了。“妈,我不读书了,这就打工去,好照顾你!”“刚儿,我累倒了,为了啥啊?不就是为了你能继续学习吗?!”

1996年,刘和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留校当了教师。第二年,全国各地的部队文艺团体来哈尔滨招收文艺人才。刘和刚同时被上海、山西、西藏等部队的文工团选中。刘和刚有意去上海警备区文工团。而恰在此时,已多年未来哈尔滨招生的解放军艺术学校也来哈招生。

踏入军艺的大门继续深造,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可是他又犹豫了,因为家庭负担重,还是早点参加工作挣钱要紧,于是他忍痛放弃了报考军艺的打算,决定到上海警备区文工团工作。但是,杨博亚却力主刘和刚报考军艺,刘和刚感激恩师对他寄予的厚望,可是他又实在不愿意为他学艺而吃尽了生活艰辛的父母再操心了,刘和刚表面答应了恩师,但却没有去报名。当杨博亚得知军艺报名表上根本没有刘和刚时,马上把他叫到哈尔滨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我觉得你是一个人才,没想到你目光这么短浅。”

母亲得知此事后,拖着病体从齐齐哈尔赶到尚志:“爸妈供你上大学,全村的父老乡亲凑钱送你求学,都是希望你能出息。听杨老师的话去考军艺,再苦再难也供你……”

带着恩师的希望和亲人的重托,刘和刚顺利地考取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在军艺学习的4年间,他从未游览过长安街,从未登过一次长城,在他的心里只有那含辛茹苦的父母和众乡亲的嘱托。也许是因为这种苦难的经历,刘和刚比同龄人对人生有着更多的感悟,在音乐系主任李双江老师、恩师孟玲教授的悉心培养下,他的歌唱水平突飞猛进。

1998年5月,刘和刚在中国剧院参加“97万里行新作品汇报音乐会”,演出后受到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2000年6月参加第九届“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一首著名词曲家车行为他量身订做的《父亲》获个人银屏奖,团体一等奖。

2001年毕业后,他顺利地考入空政歌舞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2002年,刘和刚以一首《儿行千里》的参赛歌曲,赢得了第十届“哈药杯”专业组民族唱法演唱最高分。

如今,27岁刘和刚已经在歌坛上牢牢地树立起了亲情歌手的形象,并以《父亲》、《儿行千里》作为自己的主唱曲。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两首歌时,刘和刚说:因为这就是我成长的写照,歌到深处情自出。困难的生活经历决定了自己的歌声里永远传达着天下父母对儿子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千千万万个儿子对普天下所有父母的感激……

篇5:我的父老乡亲作文

我生活在农村,我的父老乡们亲也生活在农村。我一直不理解父老乡亲们那种近乎吝啬的简朴。

他们总是把钱看得万分重要。能不用钱的地方绝对不用钱,能用五角钱的地方,据对不用六角钱。他们甚至连放坏的蔬菜都舍不得扔。虽然物价一直上涨,纸币一直贬值,但是还总是积极的存钱,如果要评比存钱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一定都会得冠军。而且几乎不在自己的衣着饮食上花费一个子。

现在我稍微长大了一些,才理解了他们。其实我误会了他们很多很多。其实他们也有很多很多说不出的苦衷。存钱是为了防老,为了防病,为了防教育……每每想到这些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父老乡亲们那熟悉的面庞和那艰难前进的颤颤巍巍的不屈身躯。他们并不为伟大,也不出名;无钱,无权,也无势。他们甚至很卑微。卑微的就像那山涧边的小草,在人们欣赏崇高的崖顶之松时谁也不会去注意他们。就连低头路过,也不会多藐他们一眼。也不会顾及他们内心的感受,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他们,谁也可以随意伤害他们。但是他们却不屈地生存着,顽强地生存着。牛羊啃过,照样长;镰刀割过,照样长。无论什么也不能打倒他们,只要他们的根还在。也许有人会说他们犯贱,但他们却贱的`伟大,他们“贱”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气神!!!父亲告诉我,这就是草根阶层——一个所受到的伤害远远多于所受到的关爱的阶层。我们就是属于这个阶层的。

父老乡亲们大多没上过什么学。也就仅仅是认识几个字而已。这就注定他们基本上全部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重体力劳动者。最欢迎他们的职业就是在煤矿、铁矿等毫无安全保障的私人小矿井下井。其次是在私人小钢厂上班。最后就是在建筑队里干活。前者是一个提着脑袋干活的高危职业,中间的是一个工资可怜的让人落泪的工作。最后的一个是每天最少工作11个小时的足以让人的肢体提前报废的重体力劳动。“三险”“五保”对他们来说是个奢侈的梦。没有年终、过节的假期和福利咱们暂且不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老板不克扣工资,能够按时发工资。

也许有的人会说,当农民多好啊。没有了工作还有地可种,不会有冻饿之虞。不像我们市民失业之后也只有领一个低保啦。其实使他们太天真了。农民种地一年的收入连他们的低保都不够。而且他们市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领到相当于农民劳作一年的收入。现在的农民已经把种地当做了一种副业。种一年地,辛辛苦苦,累死累活,早起晚归,全家上阵。到最后连一个孩子一年的上学的费用都不够。即使一个玉米杆上结10个玉米穗,也根本远远不足全家人一年的开销。以至于农村的孩子一听到与“农”字有关的大学、与“农”字有关的东西就敬而远之。是因为他们都被这个“农”字给吓怕了!

原来有人说农民“靠天吃饭”。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是不准确的。风调雨顺获得丰产是故然高兴。但是这欣喜就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因为丰产不丰收。原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被迫让成片成片的蔬菜瓜果烂在地里。他们没文化,不会、也不知道像谁哭诉。只能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愤怒!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父老乡亲来说应该改为:“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会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打击你的自尊。”

篇6:[中秋节征文]父老乡亲

父老乡亲热爱土地熟悉农业

谙熟节气和谚语懂得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

他们无论在雨水和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忙碌和歇息

都有一种悠然的心情父老乡亲一生都与土地紧密相连着

他们爱惜每一颗粮食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他们的目光在秋天触到稻穗的光芒时他们就开始磨镰他们就能在中秋明亮如鉴的圆月中看到一个又一个丰实的日子这时他们的眼里

就没有了

帝王与平民之分

教我认识稗草和禾苗的是父老乡亲

教我虔诚膜拜土地的也是父老乡亲他们为了粮食

而在土地上鞠躬尽瘁

篇7:致父老乡亲感谢信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部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重要指示,奉命与陇南人民一道抗震救灾。连日来,在受灾群众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下,在陇南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指战员临危不惧,顽强奋战,争分夺秒,把灾区当战场,视人民为亲人,始终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周永康同志、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同志、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我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以来,陇南人民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最贴心的关怀,地方政府积极协调场地、提供各方帮助,社会各界纷纷来部慰问官兵,广大群众自发给部队送来米面、大肉、矿泉水等生活物资,特别是附近村民经常为我们送水、送茶、送饭菜……人民群众一次次亲切关怀和厚爱,也一次次激励着全体指战员,也体现了军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情怀,体现了军民团结一致、挽手并肩、抵御灾害、共克时艰的拼搏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了陇南人民善良、纯朴、敦厚的优良品质,军民的大团结、社会精神文明的大发展、凝聚力的大体现。在此,抗震救灾全体官兵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目前,我们已经进村入户,看到很多人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工作还异常繁重。在生活保障还很困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表现出的巨大拥军热情,使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深感不安。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是我军的根本宗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军的神圣职责,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军委、总部对抗震救灾官兵非常关心,提高了伙食标准,加强了后勤补给,部队自身也按要求带足了后勤装备和物资,能够保证官兵渴有所饮、饥有所食、病有所医,广大官兵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持续的体能。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把更多的物资捐献给受灾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我们将永远牢记人民的嘱托,绝不辜负280万陇南市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争分夺秒,不怕疲劳,连续奋战,倾心为陇南受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贴心的事,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对灾区人民的关怀送到每一个受灾群众心坎上,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为灾区人民造福!

xxx

篇8:以赤诚之心回报父老乡亲

这一天,王文选刚刚从韩城市民政局一位副局长那里得到了明确的答复,民政局肯定了前不久龙门村的选举规范合法,结果真实有效。

尽管还迟迟不能行使村委会主任的职权,但能从政府官员那里讨得一个说法,对于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王文选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結果。

《新西部》:你这次提前兑现承诺实际支出多少钱?有传说的那么多吗?

王文选:我可以给你一个准确的数字,全村666口人,分配总额1332万元。

《新西部》:你的1300万元是借款还是垫资,或者馈赠?因为这性质是不一样的。有无利息?

王文选:是借给村里的,垫资借给村里的,是无息的。

《新西部》:这1300万元将来村里是要还你的,村里是以什么名义向你借款的?有手续吗?

王文选:村里给我打了借条,一个1300万元,一个32万元。村上的会计和出纳经手的,村委委员郭海云也签了字,借款的理由是“用于村民分配”。

你能想象得到,如果不把这钱借给村里,及时兑现承诺,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出乱子。因此在选举第二天先拿了1300万,第三天又拿了32万。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就对不起选民。

《新西部》: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现在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王文选:最想做的就是把村民代表选出来,把村里的民主管理机构健全起来,把村上的企业搞好。到年底了,还想把群众的生活搞好,把水、电、面供应搞好。承诺给老年人每月200元的养老金要落实。

《新西部》:你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苦恼又是什么?

王文选:要说困难,就是工作配合不够默契,特别是村、镇之间。镇上不明确表态,让村上的工作没法进行。选举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应该搞得这么复杂。现在村委交接工作还没有动,为这事儿我还找过镇上的陈书记,他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要等上级和有关专家的意见,至于交接,只能继续给村里做工作。

苦恼就是社会上对我议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让我心里很难受。不过我想,我的赤诚之心会得到大家公认的,我的目的就是要带领全村致富,我的良苦用心就是要回报父老乡亲。

《新西部》:你有长远打算吗?准备在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干几届?

王文选:我有个5年设想,但要得到村两委会的支持才能实施,如果村上不通过就没法实施。这和企业管理不同,在企业里,董事长说了,你就得执行。对村民,就得人性化管理,实施起来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下一届选举我肯定参加,如果还能选上我就干。6年后如果有合适的年轻人接替更好,这要看当时的情况。

《新西部》:有人说你是求购和求租村办煤气厂受阻,才决定参加竞选的。在你的任期内,是否会卖掉这个厂子,或者买下这个厂子?

王文选:我可以郑重地回答:绝对不会。那不就是三、五百万的投资吗?难道我建不起一个煤气站?

《新西部》:你会撤换村办企业现有的负责人吗?

王文选:暂时不会。我要根据各人的能力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村里组建一个企业管理公司,专门来经营和管理村里的企业,使企业初步走向股份制,把村企彻底分开,这样,不管村班子怎么调整,企业都可以正常运转。

《新西部》:在公众眼里,你是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你的企业都涉足了哪些行业?有什么成功经验吗?

王文选:我的企业主要有海燕焦化集团公司、西安的奥辉纸业等,还入股了龙门钢铁集团公司。涉及的产业主要有冶金、洗煤、焦化和造纸,还有一个发电厂正在建,明年就可发电。经验谈不上,只能说是赶上了好政策,加上自己实干,重视资源整合与人才利用。创业中也有酸甜苦辣,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经验。

《新西部》:能透露一下你的资产吗?传闻说你10个亿都不止。

篇9:我的父老乡亲作文600字

每当黎明破晓,东方刚泛起鱼肚白,他们早已习惯性地带上劳作工具出现在农田里,有说有笑地劳作。一起翻土,一起下种,一起捉虫……任凭晶莹的汗珠在他们脸上、身上翻滚,也从不在乎。有时泥水沾满衣襟,蚂蟥吸满脚背,他们也不屑一顾。有时累了,他们就坐田埂上小憩一会儿,一起谈谈农事,或者从腰间抽出小烟袋“吧嗒吧嗒”地抽上几口,然后又乐呵呵地继续劳动。直到太阳落山,晚霞染红了天边,鸟儿归巢、鸡鸭栖息,他们才伴着虫儿的歌声,回到他们那简朴又温暖的家。

他们日复一日,却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期待着秋天的丰收。等到丰收季节来临时,他们每个人眉飞色舞,黝黑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是啊!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他们的勤劳换来的不仅是丰收,更多的是快乐。

淳朴、热情是父老乡亲最真的生活方式。说话不拘小节,做事随心所欲,性格坦率真挚!他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敞开大门,对着清风明月,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好像早已忘却辛苦和疲惫。此时,无论你踏入谁家做客,他们都会备上好酒好菜,甚至取出鸡窝里带着母鸡体温的鸡蛋来招待你。这次不是客套,而是他们最习以为常的待客之道。

父老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早已成为血脉相连,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早已成为他们心中无形的约定。谁家有喜事,他们会一同庆祝,一同开心;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竭尽所能,一同去克服难关;哪怕是谁家杀了猪,宰了羊,也会邀上邻里乡亲一同开心品尝……

篇10:故乡云下的父老乡亲诗歌

大西北黄土地上,

湛蓝、湛蓝的天空,

飘荡的那几朵白云,

永远牵动着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

无限的温情,

柔软了内心深处的坚强。

看到一朵云,

逐渐地由小变大,

布满了天际,

精心编织着密密麻麻的雨滴,

飘洒而下,

尽情演绎着黄土地上,

生存的父老乡亲,

期盼生活幸福和辛勤耕耘的希翼。

冬天,变成抚慰的白雪;

夏天,化成贵如油的春雨。

滋润着干渴的黄土,

是那么婉转与多情!

仿佛又看到了收获的季节,

每家农户煮着日子送来的甜蜜。

那香喷喷的饭菜香,

流斟着醇香可口的米酒,

又沏上一杯“苦荞茶”的.茗香。

静静流逝的岁月,

触动了和蔼相处、团结友爱淳朴的乡俗民风,

和谐的旋音。

面对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

在一亩三分黄土地里,

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被黄土掩盖,

被雨水洗涤。

每滴洒下的汗水里,

都浸满了泥土的芬芳,

宽阔的胸膛,挺起的脊梁,

用磨起老茧的双手,

手拉手,心连心,互帮互助,

拨开了眼前的愁云,

渡过难关,

便是晴天。

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面前,

只求解决温饱,不求纸醉金迷,

顺其自然,

融入大自然,和谐发展。

春天,

在一亩三分贫瘠的黄土地里,

播下踏实的种子。

等待秋天,

收获季节的更迭。

虽然微薄的收成,

篇11:父老乡亲散文

《父老乡亲》的词作者石顺义,在创作这首歌词的时候,他联想到农村里的乡亲们对子弟兵的那份痴心和深情。他想起房东大伯一家宁愿吃高粱小米,也要将节省的白面给战士们包饺子以及他生病时,房东大妈像亲生母亲一样守候在他的身旁,还杀掉家里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给他熬汤喝的事情,每当想到这些,石顺义都会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作曲家王锡仁拿到《父老乡亲》的歌词后,为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深厚的乡土情怀激动不已,并很快为之谱了曲

歌曲歌词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胡子里长满故事

憨笑中埋着乡音

一声声喊我乳名

一声声喊我乳名

多少亲昵

多少疼爱

多少开心

啊 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我住过不少小山村

到处有我的父老乡亲

小米饭把我养育

风雨中教我做人

临别时送我上路

临别时送我上路

几多叮咛

几多期待

几多情深

啊 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啊 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我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啊 父老乡亲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歌曲鉴赏

《父老乡亲》是歌颂农民群众的歌曲,是唱给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知埋头苦干、不知索取回报的农村父老乡亲们的歌曲。这首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即词作者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情流露,在“情”字上下了很深的功夫。词作者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中国独立自主的脊梁,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

篇12:父老乡亲散文

由赵镭执导,孙涛、井星文、高明、斯琴高娃等主演的农村题材剧电视剧《啊,父老乡亲》近期在江西卫视热播。观剧后,让我感触颇深,剧情讲述了白坡乡新上任的“一把手”王天生廉洁自律,敢于向贪腐势力宣战。全景式展现出当代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多彩画卷,对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扫黑除恶等事关“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进行了生动阐述。

剧情中,白坡乡党政一把手因“违四风”被免职,县委任命“无欲则刚、一身是胆”的某乡党委副书记兼人大主任王天生赴白坡乡任党委书记兼乡长。王天生的工作围绕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腐败、“小商品市场”违法建设,女孩装疯告状、煤矿“采空区”村民上访、宅基地纠纷等重大事件激烈澎湃地展开。王天生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大智大勇,治村官、惩乡霸,遏制了各种恶势力在乡村的横行。他率领农民办企业奔小康,富乡富村富民,利用传统古村落和历史遗存谋划乡村的旅游文化产业,引进新型农业高科技水果树莓,建成全省第一家三千亩的蓝莓产业园区。王天生最终实现了自己上任之初对全乡作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当一届“好官”的光荣誓言和梦想。同时,也贯彻了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中央精神,打击涉黑涉恶的坚定决心。

作为一名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与群众打交道,需要解决群众之所需所想,观看《啊,父老乡亲》之后,让我明白,群众的事无小事,不管有多麻烦多困难,都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还得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公心,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将做一名在群众中有好口碑的“好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篇13:父老乡亲散文

一是接地气的剧情火在当下。该剧中所展示的各个情节,都是当下农村历历在目的实例,人们感觉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农村宅基地分配,是全国农村多数人都要涉及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为了宅基地,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事时时发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正是最考量农村干部是否公正的试金石。该剧一上来,就围绕这个问题,展示了王天生这个乡党委书记兼乡长果断的处置能力,从而聚焦了全国农民的眼球。随着剧情的深入,反腐败、反村霸、揭露土地流转中的阴暗面、农村治穷等一系列情节,事事都与人们息息相关。因此,这样接地气的剧情自然会火起来。

二是农村改革的示范效应火在当下。该剧弥补了近几年电视剧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空白。近几年的电视剧,虽然有涉及题材,但全面描写农村改革的题材,几乎没有。这部电视剧直面农村,正视现实,整体塑造了一位一心为民的“铁面村官”形象。王天生性格直爽,工作上敢打敢拼,敢于碰硬。不管条件多么困难,事情多么复杂,情况多么危险,他都能挺身在前,站到第一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敢于硬碰硬。他面对问题,不是回避,而是像医生一样,拿起手术刀,一层一层的消除病灶。这种表述方法具有示范效应,给广大农村干部起到了教导作用。这部电视剧,既有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局部的小情调,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因此,观众像身临其境一样,随着剧情的起伏跌宕,一会揪心,一会舒畅。把自己的情感与电视剧紧紧地连在一起,深深的感动着,这样有示范效应的剧情自然会火起来。

上一篇:学干并举方能上进美文下一篇:宏仁医政工作会汇报材料定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