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2024-05-10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共10篇)

篇1: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自序

凡属美者,

不仅经常为美,

切为其自身而美。

如果人生值得活,

那只是为了注视美。

——柏拉图

一个对生活之美无感的人,能不能再创作中找到没呢?

一个无法在自然中探触到美的人,能否具备艺术欣赏的眼光呢?

看到孔雀的、花鸟的美:

好鸟枝头也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看见草坡上的野草与昆虫:

除之不仅,爱之可也。

看见了怪石与荆棘: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抬头远望群山,低眉俯瞰流水,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飞梭,织成一片锦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拟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世界并没有必美之地,文学艺术家因此要短看到什么都能映现出美丽的心影,打开心眼去看健美的境界,并不断去追寻高远之境。

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了美好,也充满了情意;在我们生命的历程,充满了生生之机,也充满了洋洋情趣;那都是因为敏锐的品味是一切普通的都变为美,进而使心性变得神奇、浪漫、古典。文学和创作,正是根源于这敏锐的品味。

文学始终是在走向道、走向自然、走向真情与挚爱,走向一个更超越而高远的世界。

文学,是温柔的心,浪漫的美,完满的感性,永远的抒情。

蜉蝣抒情

如果我们多读沉溺于电脑网络,时代就会走向冷漠、无感、是指、平板,我们会逐渐失落,失落我们的感官、感觉、感受、感知、感情,一年一年走向无感,一代一代走向无感的路。我们将不再抒情、不再浪漫、不在追求心灵的境界与高度。

人也是这样,我们花许多时间读书、受教育,书许多时间坐在电脑桌前、电视桌前,最终必然有深刻的意义,就是找回人的原汁原味。

原汁是抒情,原味是思想,只有抒情与思想并美的人,才是人所要追求的原型原貌。

想要在文学中有追寻、想要在一书中有探索、想要在人生中有体会的人,不能只坐在电脑前。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一切已经够平面了,我们只有靠自己创造,远离电子、伪造、模仿,才可能有立体的感觉。

黄杨发花

一个人如果不是美丑和仙俗,即使住在黄杨树林中,也会山深秋老,无以心托;但一个人如果胸有诗情和哲思,就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与妙手,人间处处,需要的是迥然的慧眼,再发芽处,在开花时,在结果的一刻,在凋零的当下没有着灵性的一瞥。

仰望星空吧!

我们的祭坛是山,是海,

是大地,是星辰,

是一切大化涌出之物,

人的灵魂也从其中涌出,并将复归。

——拜伦

文学到了某一高度,艺术到了某一高度,生活到了某一高度,他们的频率自然就会互通。一个文学集如果对生活没有感觉,对艺术没有感动,对自然没有感通,他们的文学就会枯寂平板,也就无法跨越时空,得到千年之后、千万里的共鸣了。

艺术与生活的最终境界,应该是回到自然,他们以自然的景物来状摹人生,又以自然的追寻开创境界,星月、花树、风雨、云海、平原、幽静、松壑、山崖…….因为自然,而使的生活有了依靠,也因为自然,创作才有了依止。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热爱艺术,拥抱生活、契入自然。

不必仰望创作之神,就仰望星空吧!

做好心,来照路

西北雨,直直落,鲫仔鱼,欲娶某。

鮕带兄,打锣鼓,媒人婆,土虱嫂,

日头暗,找无路,赶紧走,火金姑,

做好心,来找路,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白翎鸶,来赶路,

盘山岭,过溪河,找无巢,跋一倒,

日头暗,欲怎行,土地公,土地婆,

做好心,来带路,西北雨,直直落。

表达万物相互亲爱的感情:西北雨下得很大,河里的鲫鱼想要娶老婆,鮕韃敲锣打鼓,土虱做媒人,但是夕阳要下山了,赶快请萤火虫来照路吧。

这是河里的情形,抬头看天空,鸶鹭鸟急着在大雨中想要赶回巢,飞越山岭和溪河,找不到自己的巢跌了一跤,天黑了怎么办呢?请好心的土地公、土地婆来带路吧!

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动物,也有七情六欲,也像人一样,对生命充满着向往与感情的。

看似文字简单、意思简单、节奏简单的童谣,其实是充满了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意义、美丽的韵脚,他能启发我们对文字的感受、音乐的向往。文学启蒙就是这来自穿了数百年的童谣。还有许多童谣虽然没有特别的意思,却是充满音韵与节奏的趣味。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是适宜于吟诵的。

看到过月光与萤火虫照耀下的田园的人,感受到田园的富饶与美好的人,在风雨中打拼不喊一声辛苦的人,心里自然会长出文学与诗情的禾苗,作文如果可学,也是在这种心境下自然成长的。

一叶

早上不开的莲花,下午就不会开,晚上也不会开了。(晨诵)

我喜欢清晨时刻,听鸟的歌唱,声音里有生命的期待与无染的欢喜,想想许多鸟一天的开始是高歌一曲,而有多少人能带着歌咏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天呢?

小市民只求睡个好觉,不想人生有什么美梦。

作家永远坚持彩色,总是现实的人生并不多彩,也希望有彩色的梦。

一个遥远的阿拉伯国王

这是七世纪到八世纪第七位国王,叫麦蒙。引进先进文化,每翻译一部书稿的.报酬,付给于书本灯中的黄金。翻译费古今少有。他对知识的推崇,新年的坚持、言论的宽容,影响了后来的阿拉伯文化。其后数百年,阿拉伯人一个共同的信念:“求学问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先知穆罕穆德说过这样的圣训:“这里是失去的骆驼,必须寻找,哪怕是到中国。”“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求学比礼拜更善。”“为求学而死者,是殉教者。”“守财者死,有学者生。”

文学家是在寻找心灵的骆驼,哪怕到天涯海角,都必须寻找。这种寻找是超越一切的,超越黄金屋和颜如玉,超越时间和空间。

只对个人,不得报销

要成为作家,就是时时刻刻保有对事物的好奇与文字的敏感。

保持对文字的敏感,是作家的基本条件。

一元的袜子

日常的挂虑,

琐碎的杂事,

足以绑我的脚,

但当天竺葵爬在我的窗上,

当我那绿绿的小山有白云行过,

我的心仍有翅膀可飞。

——惠特曼

文学的珍贵也在于此,文学家往往能从表面平淡的事物进入更狂光的世界。

唱着诗歌的细胞

一个有文学禀赋的人,他必须善于独处,只喜欢挑战自我,向灵性更高的境界迈进,乐于文字与思想的开创,有不断创作的热忱。

舞刀弄枪,需要的是霸气;舞文弄墨,需要的是柔情。政治家也有柔情,绝不是展现在政治事业;文学家也要有霸气,却是星垂平野,月涌大江,吞吐于文字的山河。

认清自己内在的人,细胞得到鼓舞,就有更好的发展。

有心于写作,全身心的投注于感觉和思想,对文字有不可遏制的热情。只有在文字流写的时刻,身心才会得到安顿。

篇2: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本想尽量避免写评论类文章,因为觉着像是“二手创作”,有这功夫,读者不如自己去看原著。正巧我还是大学生,所以我就写读后感吧,就是那种学生有义务写的读后感。书名为《巷里林泉》,作者笔名故园风雨前。书中收录生活随笔、散文数十篇,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摄影作品。

没有灿烂的奋斗史或激烈的大事记,她的随笔散文都来自最平凡日子里的观察。她过着每个人都过着的日子,看到的也是每个人有机会看到的景色。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美好感情;几顿好饭;马路边的几棵很漂亮的树、小区邻里听闻的轶事——她用平凡易懂的文字,热情地分享着这些不论身份和阶级,人生活着最单纯、平等、唾手可得的幸福感。

(一)目光

她绝对擅长观察和描写。

在可以简单带过的时候,她写得干脆有力。在需要扩展的时候,她写得细节,有很强的画面感。有时会用似乎太多的词、调动各种感官来描述仅仅一个动作。

“转头再看大伯,他正在把几本书收回书架,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拿着书努力往里面塞。房间里骤然静下来。尽管已经到夏末,却还是有点燥,他们之前把窗帘拉上了,没拉拢,留了一道缝儿。就这一指宽的明亮已经很耀眼。他逆着光,在暗色窗帘的背景上整个人被金边压缩小了,比以前小了不止一号。他背对着我,一直不转头,恐怕不是很想说话。但也许他是忘了我在房间里。我一时也找不出话,埋头收拾他们吃残的水果碟子。这里的静不是安静,是寂静了。”

我曾想过,这样的描写真有必要?

看多了我明白,确实有必要,且值得。因为活着不容易,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瞬间,不是白来的,那些瞬间就是值得这么多字。

像电影似的,每换一下场景,正当你想知道,哎,现在主人公在的环境是咋样的啊?迎面走来的人长啥样啊?的时候,她就给你恰好垫进来一段——

“我拧过颈项把脸去朝着窗外。窗外是一条窄窄的泥巴路,然后是一堵泥巴墙,不高,但也把视线挡得严严实实,因为那时候外面就没有什么高楼。我只得去看墙头。初秋的`天光还很耀眼,照在墙头密密匝匝的玻璃片上晶莹剔透。刀光剑影似的。中间又有几茎芒草颤颤巍巍地立着,穗子沉重地歪倒了。墙头像一个古战场,没有仇恨只有荒凉。”

这句话里,她从泥巴路看到墙,到墙头的玻璃片,到芒草,到芒草的穗子。你能明显地感觉到她的目光是怎样的。而这点也体现在她的摄影作品里,——能感觉到她在看啥,是啥吸引了她拍下这张照片——噢噢,这时候她是在看光和树呢;这是在看屋顶的瓦片和天空呢。

(二)记忆

“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我惊于她的记忆力之好——很多篇散文她都写的是在自己小时候的发生的事。初中的,小学的,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写人物,那人也是贯穿她小时候的记忆的,好像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对那些人,那些事的印象和看法。而大导演塔可夫斯基,黑泽明也都对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记得特清楚,看他们自传和回忆录时,我记得他们都写了自己最早的记忆是怎样的。

黑泽明是当时自己坐在一个水盆里摇,摇啊摇,摇翻了,自己也摔在地上,然后奶妈来抱。塔可夫斯基好像是自己坐在木屋的台阶前,看天上的云。而此书作者也对自己小时候记得可清楚。我想,完了,我不记得,我当不了大导演了。

我觉得我总给回忆蒙上个浪漫的遮罩,图层。就算是以前经历过的比较难受的事,过段时间,发酵发酵后,在回忆里味也没那么冲,温和了许多。而本来就很美好的事,经过发酵后,回忆起来巴咂那滋味,甚至比当时原人原景感受到的还甜。

“其实我现在早已记不清唐兵的笑容,很吃力很吃力才能模糊地拼凑出来。人们说这跟时间有关,久了自然要忘的,但我不是这情况,我是当年想得太多了,看得太多,记忆中的画面禁不起我一再去凝望去索取,高压终于使它崩塌散落成碎片”。

同感!同感啊。

(三)故事

她短文写得很短,在短短一页纸,两页纸里就能给你展开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而且每次结尾一定有力,要么是把你震撼得合上书之后两眼直瞪天花板,还回味着感动和喜悦;要么是留下一阵花草的清新,一个影儿,合上书垂眼直觉心里清凉澄澈;要么只是单纯地逗得你微微抿嘴一笑。

所以每次我翻开一篇新故事新散文的时候,我是满怀着期待的,期待她怎么结尾。这是多厉害!假如有一个电影导演:观众看此导演的电影时,从影片放映一开始就对这导演对片子结尾的处理手法充满期待,心甘情愿地被拽入故事、牵扯进去、落进铺设的甜蜜陷阱里,那是多厉害。

厉害,长文也很厉害,巷里林泉里最长的一篇,《吃白米酥的唐兵》,75面儿字。第二长的,《带着炖肉去看你》,49面儿。都给我感动得稀里哗啦,我完全进入了故事中,我完全认识里面的人,好像我也和他们生活了,度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读到《带着炖肉去看你》的结尾时,没给我冲一大跟头。好家伙……我泪狂流,我心痛,但也暖,像一堆黑鸦鸦碳火中心隐隐燃着的那像溏心蛋一样的光。

她毫不惧怕展现自己心情的喜怒哀乐以及更多更复杂的情感出来,甚至那些被认为不太好的瑕疵性格、品质,她也一并拥抱了,偶尔加以自嘲。她文字虽夸张,热烈,但总体来看还是理性的,有点小计划的铺设着,引导着。但我在唐兵那篇,感觉到她是更不加掩饰地了;是把太多真心真意拿出来写,不那么顾及文章规则的种种了。她写得真诚,我读得真诚,感动,回想了离我不远的童年以及当时有点别扭却又惦念的人物。这样饱含真心的作品,怎能不在阅读中产生共情;读者心情激动,叫喊道:“我也这么想过!” ——于是孤独感被瞬间打跑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写的故事是百分百真实的么?我想不一定——如果不是百分百,那也才更有意思。

跟她学的,我自己写小散文的时候,虽是记录生活事实,但我也喜欢加点本来没有的,把动作和语言都夸张些。就像平时跟朋友讲话时,不填点油加点醋,那能有意思么,是合格的讲述人么。我画画也从来不喜欢“拉满”了,就是要欠那么一点,才圆满。

(四)文

她的文学功底是太深了,不仅从阅读中直接感受到,她自己也在散文里零星提过。在写大伯的那篇,她写道自己大学时不喜啃大部头,最喜欢看射雕英雄传,而她大伯努着她看傅雷全集。

都说看书需要想象力。她的描写虽多虽细,虽也喜用四字成语、却不让你感到繁琐。用字、词极准,像是从她笔尖轻易滑出的又像是经过细细思索才誊下的,分量将将够给供给你的想象力。

“阳光太强,我眯着眼睛才能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并没什么风景。只有几棵旱柳披头散发地站在那儿忍受着炙烤,远处传来知了叫,嗓子都叫劈了。旱柳树老让人联想起干枯的河滩,茫茫白地,北方平原的荒凉。”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是北方生长的缘故,看完这句话我脑海里能准确想象出她提供的画面。我反复读这句话,心想以后离开家乡的时候靠着这句话也能回忆起北方荒滩的样子来。

昨天看完此书,实在忍不住想向世人宣告自己对此书的喜爱之情,发了个朋友圈:“……四川话真好听,真想去成都玩!”

然后我惊道:这作家竟然可以让人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方言的韵味、还惹得读者想去她写的地方看一看。

确实,书里不仅有四川话,还有北京腔。我是宁夏出生,北京长大的;北京腔懂一点,看四川话直觉得新鲜,而且一本书看下来,我怎么觉得四川话比北京腔更有文化底蕴一些,也更可爱,喜欢用叠字。

“成都老头儿:

——你吃的这杆是啥子烟喃?

——叶子烟噻。

——巴适。几十年没看到过吃叶子烟的。

——乡坝头拿起来的,我们老幺自己栽的。你吃的啥烟喃?

——我们大娃娃甩给我的,中华硬壳壳,晓得真的吗假的哦。

北京老头儿:

——今儿几号啊?二十四?

——不对,二十五。

——今儿二十五?

——可不呢嘛。安倍今儿来嘛。

——已经来了?

——都到了,刚下飞机。

(安倍和叶子烟,176—177)

她是幽默的,说了些过火的话,却又不惹人厌,因为读者心里知道她是开玩笑呢。

“你找哪块?”一个苍老劈哑的声音说。

我吓得差点蹦起来,明明天井里没有人,循声看去,原来问话是从一堆被褥里发出来的。走进天井时我大致瞄了一眼,看见院角窗下的一溜儿竹凳上乱哄哄摞着大堆的被褥棉絮,万万没发现里面窝着一个人,一个老太婆。她好像很老很老,老得岁数都限制不了。(吃白米酥的唐兵,358)

怎样写得又生动又有画面感?用比喻!拟人!大家小学时候就学了的,她不嫌幼稚。

“宝群巷发福了,体面了,文明了,客套了,像个终于混出点名堂的中年人。”

“她转身就走,收伞一样收了笑。”

“他跟个冰淇淋似的融化了”

“一个住巷尾杂院的女同学,小学毕业前夕听说被拐卖去河南,我们都悲叹从此再也见不到,可一年半后她竟容光焕发地回来了,她的唇膏突破了嘴巴的边界,恍惚整个下巴都是桃红色。”

(五)结尾

我想她的笔名,我想她为什么要叫故园风雨前?因为我第一次听同学给我推荐这作者是瘪了瘪嘴的,怎么听着像网络文艺小说作家啊?能行吗。但我后来明白了,这笔名很像她,她或许是不愿抛头露面的,这笔名像一片白雾替她挡着,与观众保持距离。我上豆瓣上查,也是没有太多与她相关的消息的。确实,看书就够了。

为写这篇文字,我刚刚去了解了下她的微博,竟发了很多生活中的吐槽、随笔、自己做的饭菜、花花草草、也不避讳用流行语,“凡尔赛”之类的都用上,还给明星点赞,给各种感兴趣的内容点赞。

篇3:因为林清玄,我爱上读书

大家好!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我们慨叹学业繁忙或叫嚷世事不平的时候,可曾想起捧读一本书,走进书的美妙世界,唤起对读书、对生活的热爱?

我和大家一样,也曾发过牢骚,有过不少埋怨,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附近的那家书店邂逅了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它那雅致的封面,极富诗意的名称,瞬间吸引了我。我买回家后如饥似渴地翻看,竟然被书中的珠玑字句深深打动。书中,林清玄吟咏着“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传达了他的旷达心境;书中,林清玄领我俯视酢浆花幸福的颜色,仰望棉花糖一般可人的白云;书中,他看淡成败,潜心写作,激励自己上进,寻求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一边阅读,一边理解,一边享受。

从此,我带着这份美妙的体验,爱上了读书,开始了用书籍充实灵魂的新生活。

可以说,因为林清玄,我爱上了读书。

书为我打开一个玄妙的世界——《锡皮娃娃兵》中战争的冷漠残酷,让我认识到和平的珍贵;《追风筝的人》使我明白宽容别人即是救赎;《活着》让我倍加珍惜每个平凡的当下,享受为梦拼搏的幸福……

读书,丰实了我的行囊,让我漉去心灵的杂质,回归纯净与简单,走向美好的远方。捧起书卷,我忘掉烦恼,不再抱怨;沉浸于书的世界,我忘掉了网络游戏,不再做“低头族”;爱上读书,我的生活焕然一新!

篇4:林清玄《清欢》读书笔记

每次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散发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清欢》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这种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回绕。

泰戈尔说:“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其强烈的光亮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而文学之光的照耀,将使我们卑微的灵魂明亮、丰盈而又高贵。

于旖旎繁华、面目可疑的尘间俗世,诗意地栖居似乎已是奢侈的梦想。或许,一本书籍、一则诗文、一叶山水风景,尚可为现代人抵达超尘脱俗的人生意境提供一种可能、一种途径。邂逅了,相遇了,便是缘分、便是福祉。或坐拥书城、或山水做伴,释尽心中块垒、顿悟人文情怀。独自清欢,胜却人间无数风情,似水年华便充满了无尽的芬芳。

清欢,一个很优雅的字眼。“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年轻时,常常出去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在轻松中,享受悠然自得。但是,当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一切都变成了快节奏的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作者所说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但似乎与作者说的一样,现在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清欢”了。KTV的喇叭“嗡嗡”作响,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地赶路,就连茶楼,也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来。

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清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欢……清欢,代表着一种境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小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见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林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能是记忆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瞬间,连“欢”都没有,更不必谈“清欢”了。

难得可贵的是,在我们的内心还可以保存着一份来之不易的清欢。坐在一盏孤灯下翻着带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人间有味是清欢”。保持着一份优雅。

篇5: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工作后接触林清玄是因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他的两篇文章,一篇叫《桃花心木》,一篇叫《和时间赛跑》,本人都比较喜欢,教参里有一篇他的拓展阅读叫《百合花开》,尤为喜爱。这三篇都很正面积极,故事中给人以启示,且不是教条化的教唆,而是让你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充分展现文学的力量。我个人比较偏爱这种带给人正面能量的东西。

《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中不仅有他早期的散文,还有他后期的菩提系列。一听菩提系列你大概会猜到这些文章可能与佛教有关。我读了一些,佛经在他的文中出现的概率还是挺高的,或用来讲解某个传说,或用以论述其观点,或用来抒发其情感。如《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深香默默》、《生命的酸甜苦辣》、《青山白发》等。他是信佛的吧。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佛经这类文本片段,但若是它们能成为我们正面的能量,那也是好的,应该感激。

读大作家的文,很明显他底蕴深深,引经据典,让人佩服。

《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都是借物来表达情感、观点的文章,看他的散文精选又读到不少类似的,我觉得他非常擅长由大自然而引发思考,从而带给我们启示。其中一篇叫《发芽的心情》亦是如此。人世间的波折与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被剪去枝桠,甚至流下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这是大作家的话,他由果树剪枝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启示,滋养我们的心灵,并由文字获得一些力量。

读后感:总的来说,读他的文章,最后可以给你留一个心灵的宁静,就如他自己说的:循着时光的河流向上游前进,两岸花树宛然,群山微风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书才看了一半,更没有重复读,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不至于随时间散去,所以写下来。来对抗时间吗?或者给自己的思想留些痕迹吧。

篇6:《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秋日午后,躺于自家阳台的摇椅上。阳台一侧的梧桐叶被风吹过,“沙沙”作响。随手拿起一本《林清玄散文》,风吹开了第一页……

我邂逅了月光下的喇叭手,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一个冬夜寒凉的街心,月光下影子塞满街道的老人,以及那支已落了光泽的喇叭……老人生在山东,在无垠的大豆田里玩耍、捉田鼠、放风筝,以及听老祖父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便是他的童年。哦,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时光啊!可就在廿四岁那年,一切都改变了。他被抓到了军用卡车上,泪眼望着自己的故乡消失在视野中,后来来到了海岛。他失去了那讲故事的老祖父,他的妻,他的大豆田,他的故乡,他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从此便辗转于枪林弹雨之中,再没有回到过故乡。退伍后便靠吹喇叭给死人送行为生。直到在那个寒冷的街心与“我”相遇。

老人独自走在冰冷的月光下,想起的是那日夜思念的亲人,想起的是那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想起的是那拥有亲人与童年的故乡!这是多么强烈的思念,多么浓厚的故乡情啊!老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从这酒中,我饮出了老人那数不尽的乡愁,那归乡的渴望,这愁绪在我心里长久地回荡着,我感到了寒凉的痛楚,也真正体会到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愁苦。

与喇叭手告别后,我把书平摊开,任凭风儿轻轻掠过,书页停在了《两只松鼠》上。

两只野松鼠在每日清晨到“我”园子来吃木瓜,并与“我”在清晨作伴。阳光透过嫩绿的叶子,照在松鼠那顺滑的毛上面,散发出柔和的光,微风抚摸着他们,两只松鼠惬意地享受着美味的木瓜,并不时来“我”摇椅旁嬉戏……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可就在一个多月后,松鼠不来了,为什么呢?后来作者发现并了解是守卫老张捉来了松鼠,居然还吃了一只!读到这儿,我的心里充满了阵阵惋惜与伤痛所带来的灼烧感,我不禁大吃了一惊,老张居然把这么可爱的松鼠捉来,而且还吃了其中一只!我被老张蹂躏生命的行为深深震撼着。最终“我”买下那只棕松鼠并将它放生,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相见过。

“因为生命的步伐已走过,冷然无情地走过,就像远天的云,它每一刻都在改变,可是永远没有一刻相同,没有一刻是恒久的。”是啊,生命是一个过程,漫漫人生路没有任何一刻会再次到来,而我们要做的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此后,我又读到了“举杯邀明月”,温月光下酒,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体会到了“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情无以逃、锦书难托……我感到“好像重活了一次”。

篇7: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感悟

时间,人类最热门的话题。《一只鸟又飞走了》以一个孩子的戏话,感悟时间的可贵。令我感概万分的是:“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鹭鸶成行。”时间像鸟儿为谁停留,独属于谁。

《更恒久的价值》时代,一个创新的时代,更多的青年去追求时尚,不再珍惜过去的更朴实的东西,就这样被我们遗忘在角落。这世界虽然浮华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一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陈愈香。如果我们细细发现,老人有许多旧东西是不愿意丢掉的,每一件物品中可能藏着故事或是还可以用,就算堆得满房子是,也不肯丢掉一件。

《喜悦的香》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挫折,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含笑,一种春天开的花,含苞花最香。它的花期很长,为人带来笑意。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请像含笑一样,微笑面对。正如“愿我们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带着微笑面对世界。”

篇8: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

每次读他的散文,都会有一种给心洗澡的感觉,清清冽冽的一股清泉自 肺腑间流出,舒畅自在。

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以小见大,每次都从小事写起,平淡自如,最后却包 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有一次我竟然想,干脆我也到庙里参悟参悟。

有人说:现在这个年代,众声喧哗,我不喜欢喧哗这个词。

林清玄说: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有个朋友说:我读林清玄的散文,一定要配一杯清茶,最好是在温暖的 阳光下。

我是个忙碌的人,我读林清玄的散文可能是在嘈杂的公交车上,也可能 是在做完一张张试卷时,我从不特意挑时间来读,随心所欲,率性为之。本 来挺简单的事,干嘛弄得那么庄重,就像礼佛,心中有佛即使不天天烧香磕 头佛自然也会知晓,而天天烧香拜佛的人假若心中没佛,确实白白浪费了香 烛与火纸。

篇9:林清玄《迷路的云》读书笔记

他何以对云如此的关注?如此飘忽不定,如此变幻莫测的东西...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文章里,看着看着我懂了,他双亲已逝,背井离乡,其实他本身就是一朵飘忽不定的云,云迷路了,其实他自己也迷路了,空空荡荡的心,天马行空的思绪:“云是夕阳与风的翅膀,云是闪著花蜜的白蛱蝶;云是秋天裏白茶花的颜色;云是岁月裏褪了颜色的衣袖;云是惆怅淡淡的影子,云是愈走愈遥远的橹声;云是……云有时候甚至是天空裏写满的朵朵挽歌!”

一个人在尘世,他的意义?他的目标?他的寄思?他的喜怒哀乐谁人知晓?之前看张德芬的书,一再提醒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在,充实自己的内心,外面的一切都是虚无。但今天突然觉得,外在的亲人对自己也是同等的重要。不禁想象如果我一个人在陌生的街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没有我牵挂的人和事,我的内心何以能满满当当,何以能充实自娱,何以能强大自足...仿佛我的内心和身体在不断地下沉,下沉,突然觉得独自一人的情境是那么恐惧,那么凄凉,恍如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随风飘啊飘啊,不知道该往哪儿去...我一直想着,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就什么都不怕,但现在觉得如果是一个人在世界上孤独的行走,这种强大又有多少意义呢?

篇10: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本书是林清玄经典散文集,甄选林清玄极致美文。选篇包括《白雪少年》《鸳鸯香炉》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也包含高考阅读试题《红心番薯》等经典作品,还有入选各地试卷的《枯萎的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妆》等篇目。

在书中,他谈论亲情,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母亲在萤火下的面庞,父亲从乡间带来的蔬菜种子,路边小店飘出的歌声,都让他从中汲取绵密的温柔力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林清玄经典散文林泉08-19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感悟05-24

林清玄散文集读书笔记05-17

林清玄全部作品04-12

林清玄的文章04-28

林清玄亲子讲座05-05

林清玄的故事05-14

林清玄语录经典05-20

林清玄 记事散文06-23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06-26

上一篇:英文话剧剧本-貂蝉下一篇:文明城市测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