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2024-06-01

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通用6篇)

篇1: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发展四川农业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将结合四川农业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如何加快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四川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基本情况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4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5.1%。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 92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 292万亩,经济作物2281万亩,其他作物2347万亩。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收340.8元,增长8.3%,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199元,比2008年(下同)增加75.1元,增6.68%。

1.2 农业人口及劳动力转移状况

2009年四川省农业人口6698.4万人,占总人口的74.55%,比2008年减少6万人。非农业人口2286.3万人,占总人口的25.45%,增加82.9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0.71%。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173.89万人,同比增长7.44%。其中省内转移960.99万人、省外输出1209.34万人、外派劳务3.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68.95亿元,同比增长19.6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670.81元,同比增长19.55%。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状况

2009年四川省农机总动力达2947.71万千瓦,比2008年增长9.68%;中央安排四川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在21个市(州)的175个县(市、区)实施,补贴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18.78万台,受益户达17.79万户,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投入达14.1亿元。全省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46%,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3万多台次,650多个跨区机收服务队开展机械化收获作业服务。全年完成机收面积1125万亩,比2008年增加5.7%,其中机收小麦324万亩,机收水稻807万亩;机耕作业2601.78万亩。全年为农民人均增收20余元。四川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尽管四川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2.1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缓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主要由于四川地势多为丘陵山地,加之投入不足,导致四川农业生产环境改造难度大、进程慢。农田多为丘陵山地,大中型农业装备无法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有些地区还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2 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川除成都市以外的城市城乡一体化改造严重滞后,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农村道路、通讯、饮水、能源等供给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这些已经导致四川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严重落后。

2.3 农村人口转移面临新的挑战。四川的非农业人口尽管有所增加,但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74.55%;农村劳动力输出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四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劳务输出仍处于粗放阶段,而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正从体能优先向技能优先过渡,四川农业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 四川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十分不均衡,大量青壮年和高素

质劳动力外流,造成四川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动者。

2.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川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较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低。同时,四川农业产业规模小, 结构单一,多为独立农户或作坊式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实现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由以上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就是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

3.1 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3.1.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已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因素之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农村户口失掉了许多就业机会、遭遇就业歧视屡见不鲜、就业保障极低。户籍制度的取消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关键。但是户籍制度应该逐步改革,一次性取消户籍制度必将对城市的居住及就业容纳能力造成压力,只会适得其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应该与城市发展规模相结合逐步向外辐射、扩大范围。2010年7月,四川省开始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管理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本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3.1.2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城市对人口和就业的容纳能力毕竟有限,因此,针对当前四川社会的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就近或就地转移是最有效的方式。一是扩大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的规模,将一定辐射范围内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由镇府规划集中安置,村民自行兴修各种住房和公共设施,解决转移到城镇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二是直接将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城市化,加强城市建设,在农村就地消化转移过剩劳动力,加速拉动农村内需。

3.1.3 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

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常适宜就业技能不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将工业生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农村,既能减少工业对城市的环境污染、减轻因人口集中而产生的诸如住宅紧张、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又能扩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此外,工业导入农村需要建厂、兴修各种设施设备及设立各类机构,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减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引发的两地分居、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各地应依据实际条件,推行各种优惠措施积极吸引企业到本地选址、用工,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3.1.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是要求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到城市中去,而是将其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第二、三产业中发展。城市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达到转移劳动力的效果,不仅如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为城市化建设打下基础,当村落的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考虑将其发展为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及建设的公益性,如集中修建改造民居,改造卫生设施、供水饮水设施,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兴修保健所、农民会所、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医疗机构等设施,此外也应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微滴灌设备,以减少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农村公共设施外,还应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机电提排灌设施、农村机耕道的维修改造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

建设、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加速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守耕地红线标准,合理规划,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杜绝一味地将良田变房产。

3.2加速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推进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着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价值;注重生物技术化水平,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3.2.1 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根本的方法,而与农业规模化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1)加快土地流转,使农田规模化,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有所提高,为农田规模化创造了条件。应连片小块农田,或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农田改造,推坡地变平原,使大型农业装备能够在四川平原地区使用了;要充分围绕新建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目标,认真实施《四川省耕地质量建设工程规划》,是四川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使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率达到90%以上,扩大作物品中覆盖范围,提高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和肥料利用率。同时,政府应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努力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以非农收入为主农业收入为辅的兼业农民建议采取出租农田的土地流转方式,以利于经济萧条时期的无法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村;已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建议采取出让农田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有效准入政策,将高素质并有意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引入农村,用科技改变农业低产低效的局面。

2)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与力度。农机购置补贴使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度高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但是补贴应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应适当加大大中型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促进当地农田规模化发展;在丘陵山区应重点发展适合丘陵和盆周山区的中小型、微型耕整机,改变传统的牛耕人收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可以改造地貌的丘陵山地,建议将一些土建设备的大型机具如推土机、挖掘机等也纳入购置补贴范围,以促进当地农田规整。

3.2.2 加快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现代农业不仅要重视生产发展,还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四川虽然农业物资丰富,但工业加工率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实行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化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现代制成品农业产业,最终形成市场经济效益。

1)农业工业化,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其目的是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综合的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政府应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改造和经营,在农村建设标准化、专业化、工厂化和高质化的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促进农产品价值的快速提升,不仅能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还能间接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重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在四川省各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产业基地强县,即扩大“一村一品”项目规模,以便提高生产效率及方便管理;在“一村一品”的发展基础上,引导建立适应该地区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农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农业产品销售出去,农民从中获利,政府应起到桥梁作用,成立公益性农民组织、搭建与需求商之间直接的供需平台,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获得最大利益。

无论是农业工业化还是农业产业化,都要求农业生产、加工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发展各类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在兴建这类企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应该重点考虑农民利益最大化,杜绝经济利益被其他商业组织侵害。其一是引导各村村民集资建立独立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门化企业,合理分工以提高经济效益;其二是扶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社发展。

3.2.3 注重生物技术化水平,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都走过弯路,比如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引起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等。我国目前虽然高度重视生产环境建设与保护,采取了退耕还林等重大措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保水平还较低,全民的环保意识尚未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长远大计,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立足于“持续农业”,坚决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开发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良种,满足农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农业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其次,要探索和推广农业作物用养结合、相互促进的耕作制度,以培养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3.3 引导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

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农村人口素质逐年上升,但青年“断层”现象却日益加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导致留守农民素质低、知识面窄、思想观念陈旧现象日益恶化,适应不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青年“断层”现象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政府应该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和完善农村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教育和引导青壮年劳动力立足农村,建功立业;支持青壮年劳动力搞好生产经营,对下乡、回乡的农村劳动力予以政策上的优惠和奖励。具有农业科技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下乡回乡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在村上起到推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应严格推行“一村一个大学生”项目,在选聘时要认真考核,将立志扎根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分配到需要的地方,用他们的知识改变农民陈旧的观念,用他们的经验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4 结语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要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2007-11-26戴旭宏

四川省提出“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四川省实施四个跨越的基础性跨越,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从四川省当前的农业现状来看, 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水利化长期徘徊在40% 的水平, 远低于东部中部的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个百分点。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成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一、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 四川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力度,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 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十五”以来,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批显示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研团队正迅速成长, 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 紧紧抓住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克隆技术”“食用菌细胞融合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优良品种取得成功, 水稻, 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等近千种新品种和新型配套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 为四川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系列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四是由大专院校、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及科技专家大院、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等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机构, 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兴力量。

3.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实践中四川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创新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方式。雅安探索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数字米”生产管理新方式;资阳市探索并推行的畜牧产业发展的“六方合作加保险”运行机制;广汉专家加协会家农户得模式成都市充分运用“农户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等项目的实施,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 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雅安、双流、大邑等县建立的“聘请一个专家、建设一个大院、依托一家公司、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新模式。

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虽然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 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1.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各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科研课题申报, 成果评价机制的导向不合理等体制因素, 使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导致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一方面是四川省虽然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 但是由于实行的科研院系所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校所自主完成, 力量分散, 且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同时同类型的科研课题, 低水平的科研重复, 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 针对性不强, 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 大量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相当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 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品种少,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少等现象同时存在。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缓慢。

2.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研发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目前四川的农业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相当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使农业科研成了“吃饭”科研, 研究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另外, 由于涉农企业本身经济实力较弱还未能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 再加上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在缺乏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激励的情况下, 完全由企业来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然也不现实。而当前由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的缺失

在近几年的乡镇改革中, 大量的乡镇科技推广机构被精简, 人员流失, 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随着基层科技推广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界定和分离, 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职能转换。调查显示, 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推广人员主要偏重管理, 懂市场、有技术、会应用的一线农技推广骨干严重缺乏, 基层反映强烈;同时, 知识结构老化, 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

业知识掌握不多, 严重影响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专家大院、六方合作等新型的科技推广模式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远不能替代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体系, 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体系面临缺失。同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 经营性和公益性没有彻底分开, 各地都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推广体系的缺失, 使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顺利推广, 农畜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4.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省,近年来, 四川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 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 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 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637.3 万人, 比上年增长

9.9% ,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达40.6%;3 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达到200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重为10% , 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 有利于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 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

5.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四川农村技术推广, 经营, 生产、融资四个体系的缺失, 虽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大。但是,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还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其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功能还存在缺失, 更不要说自主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三、创新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建议

1.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主体管理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为依托,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特别是在畜种、经济类作物等技术壁垒上进行重点突破, 走农业科技集成、集约化道路。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 建立成都、南充、绵阳、达州、内江等5 个左右二级特色创新中心, 比如成都市以油菜蔬菜花卉为特色, 达州已苎麻为特色,分类指导, 重点投入, 构建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特色明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

通过农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成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与平台, 从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中心主要在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预警体系, 及配套技术、生物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全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 奠定农业技术跨越的基础。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区域中心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配套研究。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通过政策, 资金等杠杆引导这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 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 推广队伍多元化, 技术服务社会化, 推广形式多样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优化政府推广部门主导型的农业技术传导模式, 加强机制建设,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探索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的模式;农业科技企业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 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迅速, 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型传导模式;要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充分发挥其培训职能作用, 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农户”直接传导型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目标, 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 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 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要加强对各类科技经营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提高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以企业为载体, 以项目为载体,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 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推广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 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四是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 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 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

4.构建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支撑, 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1)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政府要调整投入结构, 建立农业科技的投入的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使公益性推广机构正常履行职能。强化检查落实, 按照相关法规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省财政应保证和不断增加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于农业科研。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 建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2)鼓励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强化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高科技企业要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开发, 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开发, 可按适当比例冲抵、减免税收;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

5.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 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对在编的农技人员进行梳理。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制度;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 空出编制招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压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政策鼓励和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研发推广队伍, 应切实解决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 保障他们的待遇。

(2)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 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 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时应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机构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传播农业技术信息。

(3)政府主导建立专项培训基金, 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戴旭宏 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篇3: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关键词:现代农业,SWOT分析,四川藏区

四川藏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 共32个县, 幅员面积24.59万km2, 占四川省总面积的51.6%。2012年末, 四川藏区总人口为217万人, 其中藏族人口150万人, 占全国藏族人口的24%, 占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的42%[1]。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原因, 四川藏区经济发展缓慢, 整体呈贫穷落后状态。目前, 四川藏区仍以农业人口为主, 农业发展以传统农业技术维系,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 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因此, 加快四川藏区现代农业发展, 将有助于缩小民族地区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实现四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四川藏区农业发展现状, 揭示四川藏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S) 、劣势 (W) 、机遇 (O) 和挑战 (T) , 提出推进四川藏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四川藏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新世纪以来, 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促进藏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1.1 农村经济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0年藏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18.72亿元, 2012年达到79.28亿元, 比2000年增加了3倍多。

1.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00年藏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藏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0.05%, 到2012年已降至20.09%, 比2000年下降了10.41%。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36.44%、12.61%、50.9%、0.05%, 到2012年调整为32.52%、6.24%、58.32%、0.96%。随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农产品中主要农作物总产量也稳步增长。2000年粮食产量44.44万t, 2012年粮食产量46.82万t, 比2000年增加了2.38万t。与2000年相比, 2012年油菜籽产量增加1.12万t, 蔬菜产量增加45.44万t, 水果产量增加6.75万t, 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1.1.3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000年藏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为4.16万hm2, 2012年达到3.80万hm2。农村用电量也大幅增加, 2000年藏区农村用电量仅1.67亿k Wh, 2012年达到2.97亿k Wh。2000年藏区公路里程仅有1.6万km, 其中等级公路仅为4062km, 2012年公路里程增加到4.2万km, 其中等级公路3.53万km。2012年藏区农机总动力达166.38万k W, 较2000年相比提高了100.38万k W, 其中以大中型拖拉机、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以及饲草料加工机械动力增加较多, 相比2000年提高了1~2倍的水平。

1.2 四川藏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四川藏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四川藏区在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农、林、牧、渔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中, 不仅在规划上而且在具体操作中, 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力度不大, 突出本地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的不多, 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1.2.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不多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农户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 致使农产品流通成本升高;还未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农民几乎承担着全部市场风险, 却无法分享加工与销售环节的利润。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1.2.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四川藏区农业服务体系仍处于以政府服务为主, 合作经济组织和其它私人服务机构为辅的服务主体单一化的阶段。农业服务主要集中在产中环节, 向产前、产后环节的延伸不够, 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产业不发达, 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服务。

1.2.4 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现行的农业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仍承袭按行业划分机构和职能的做法, 部门机构设置显得过多, 职能分工过细。综合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 内设机构重叠, 职能职责交叉, 且各部门往往强调自身利益, 导致农业发展缺乏“一盘棋”的思想, 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 四川藏区发展现代农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政治优势

政治优势是四川藏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一种资源,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的作用, 是实现发展目标最便捷的一条路径。四川藏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明显, 从全国、全省来看, 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四川藏区的建设和发展,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四川藏区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 帮扶四川藏区加快发展。

2.1.2 农业资源优势

四川藏区拥有草原面积1333万hm2,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00万hm2, 是全省重要的牧业基地, 牛羊马等草饲牲畜和畜产品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是全省牛羊肉供应的主要基地。区域内有虫草、菌灵芝、松茸、猴头等药用、食用真菌60余种, 其中包括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天麻等名贵药材[1]。有利的农业资源优势使四川藏区拥有加快建设特色种植业基地、特色畜牧业基地的发展潜力。

2.2 劣势分析

2.2.1 土地承载能力脆弱

四川藏区地处高原高寒和高山河谷区, 土壤贫瘠、地表储水蓄水功能弱, 尤其是近年来受到超载过牧、为扩大牧场而挖沟排水以及水电、矿产资源无序开发的影响, 藏区已经出现湿地萎缩退化、植被退化、草场沙化等问题, 土地承载能力较弱。以甘孜州为例, 当前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1万km2。

2.2.2 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且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外埠化趋势明显, 其素质提高缓慢;另一方面, 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 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下降。据笔者调查, 16~55岁的女性农业劳动力和16~60岁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没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不能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 目前四川藏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适应。

2.2.3 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四川藏区大部分农民还处于原始和传统农耕游牧生产水平, 绿色、特色和优势农业尚未得到有效规模开发, 藏区农民主要靠采挖中药材、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等原材料产品和国家政策性扶持获得收入。加之农产品城乡间流通网络狭窄、渠道不畅, 且农产品的外向度较低, 导致农产品价格不高,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2]。

2.3 机遇分析

2.3.1 国家和四川省大力的政策支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从战略层面更加重视和支持藏区等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十八大以来, 为了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 国家进一步把资金和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川省也明确了藏区实施总体战略、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 将突出藏区优势和特色,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藏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可见, 国家和四川省对藏区发展都给予了特殊支持政策, 为藏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3.2 农业投入机制的转变

为了改变四川藏区财政支农资金不足的境况, 政府着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 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 加大对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2.3.3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川藏区加大了基层公益性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 重点解决乡镇农技站 (中心) 缺编问题和经费保障问题。加强植物保护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能力, 推动藏区农业产业发展。

2.4 威胁分析

2.4.1 市场风险

一是由于农产品受气候、自然灾害、种养殖结构及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农产品市场供求波动, 导致价格的不确定性, 带来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的需求已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对农产品的品种、规格、品质等要求也有所不同, 若不能依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那么即使农业增产也未必能实现增收;三是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目前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还不规范, 使得农户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做出决策时, 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4.2 技术风险

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无形中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而目前四川藏区农业科技仍较为落后, 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4.3 自然风险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 生产周期长, 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然而, 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四川藏区内高山峡谷广布, 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 高峻的地势造就了该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 并且由于该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 四川藏区也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现代农业虽然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 但四川藏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也将制约这一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3 推进四川藏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 为推进四川藏区现代农业发展,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首先,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突破性发展, 以及以其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是四川藏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亮点。但是, 在现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条件下, 已有的上述进展具有不稳定、不规范的特征, 农民利益保护缺乏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 潜伏着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隐患。因此, 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从制度变革的层面根本化解现实问题和潜在矛盾, 是藏区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不能回避的重大改革选择。

其次, 四川藏区农村金融创新总体上还是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有限改革和探索, 虽有一定进展, 但与现代农业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仍不相适应。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出发, 四川藏区农村金融创新还必须加大力度从两个层面同时展开:一是深化农村正规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体系, 合理分工, 提高效能, 创新农村贷款机制, 扩展贷款抵 (质) 押品范围, 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二是对多样化的非正规农村金融创新给予更明确的政策支持, 在有效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前提下, 给予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其体制和机制优势, 更好地满足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难以覆盖的农村领域。

最后, 从四川藏区现实来看, 农村村级组织仍然履行着村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村级组织原有的经济基础已显著削弱, 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日趋减少。在新的发展背景下, 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 客观上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多元化利益主体, 村级组织日益广泛地从经济发展领域退出而更多地承担公共管理和社区发展职能, 这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判断, 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藏区农村村级组织事实上面临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廖桂蓉.四川藏区贫困状况及脱贫障碍分析[J].农村经济, 2014 (1) .

篇4: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现代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截止2012年底,四川建成各种水利工程64万处,农用机械总动力达3694.0万千瓦,拥有农用运输车12.6万辆,大中型拖拉机11.5万台,小型拖拉机12.6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48.8万台,使得农业有效灌溉率达到66.7%,粮油产业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其中机耕率达到82.7% 。

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间,四川育成通过国家和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应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734个,应用率达70.8%,“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

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四川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组织发展较快,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12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23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超过6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57%。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末,粮食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已低于50%,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71.7%下降为2012年的50.1% 。

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困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四川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老化或不配套,难以发挥作用;农村公路数量少、质量差,人流、物流不畅;中低产田占土耕地面积的比例较高,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发挥。部分地区特别是盆周山区、距离交通干线较远的乡镇,缺乏项目投入,水源严重紧缺、农村道路不畅,土地零星分散、农业机械化水平极低。

农业科技成果不足,应用推广力度不够

四川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重科研轻应用和推广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尽管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左右,但基本没有突破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面积也很有限;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和老龄化更加大了技术推广的难度。

农业经营规模超小化

四川人均耕地面积少,全省人均占有耕地仅0.74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户均0.2公顷左右,而且还分割为6~8个地块,超小化的农业规模给农业现代化增加了难度。

现状链接:

四川农产品加工配套、市场体系待完善

四川九成以上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进入消费环节,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率较低,大型超市及农产品专营店仅占较少的市场份额。

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流通信息化程度不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市场化发展。

专业化、产业化并未成型,缺少加工、销售环节的社会化农业服务,农民合作社发育程度不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未形成。

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四川农业进入到高成本、高投入的阶段。一方面,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高产田减少、优质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农业微观主体和国家的资金积累得到加强,资本人口比和资本土地比提高较快,而由于土地流转的存在,实际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土地人口比在提高。

根据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四川应该由“生物科技优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向“生物科技与农业机械化并重”的道路,特别是平原地区要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经营规模和组织水平

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到2050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略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中国城镇化率的目标应达到70%左右。按照现有人口总量和家庭规模,四川届时只有2700万人、900万个农户(按户均规模3人计)生活在农村,按照现有耕地面积近400万公顷,每个农户平均经营0.45公顷。

按照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创新思路,加快耕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是必然趋势,耕地流转平台与机制创新十分重要。当前要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耕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信托公司等新型组织形式。成都平原更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主要农业经营主体要达到3~4公顷的适度规模及以上。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其配套政策完善,全省未来要培育出100万个左右的职业农民作为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的负责人。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

要建立发达的农机工业和加强先进适用、服务家庭经营的农业新机具研制开发。可通过在条件较好的成都平原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的办法,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械。积极培育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经营主体,扩大农机跨区作业。

以机耕、机播、机收等关键环节为重点,积极拓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服务领域,在平原地区大力推进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丘陵地区发展和推广小型农机。

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支持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耕作道和耕地。在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项目,努力增加有效灌面。增加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快实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积极发展户办、联户办等小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引导农民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强农村机电提灌、乡村机耕道和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机耕道的新建和硬化。狠抓以“金土地”工程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建设高产保收基本农田。深入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和灾毁垦复工作。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加的政策,使得农业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和0.5%。大力开展农业重大突破性关键技术如作物良种和动物新品系的攻关及其配套技术的集成。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专家大院等农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和队伍,确保国家政策规定必保的公益性服务的必要经费。

建立支持现代农业的金融制度

农业机械化与生物科技并重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高成本和高投入的,资金融通非常重要。

支持现代农业的投融资机制应该是以市场配置资金为主体、政府分配为补充、财政补贴为调节手段的机制。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只能算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因此应该构建良好的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机制。

方案链接: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渠道

一是继续利用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

二是引导民间资本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允许更大比例的个人持股,但要限制在农村的经营区域(乡镇和村社),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在农民合作社建立资金互助社或现有的村级资金互助社的整合,扩大对社员的金融服务。政府对从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一般农户的农业贷款的金融组织进行税收优惠或经营费用补贴。为了减少农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积极发展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保险制度也是必需的。而且还要做到贷款与保险进行结合,以降低农业贷款的自然风险。

篇5: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建工师德坤龙河农场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发展现代农业,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如何把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结合实际就当前我们农场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点粗浅对策建议。

(一)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融资、积极的组织推动,农场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现了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以大棚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及园艺果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着眼于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把常规灌溉小块条田(淹灌)改造成节水灌溉(加压滴灌)的标准农田,即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与效益,还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所有农作物基本达到机播、机收。

(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始终把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为科技兴农的推动力,每年都引进和推广一大批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一、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通过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历任农场领导的不懈努力,农场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公楼和居民区的改造已经初步完成,设施农业和景观区的建设也以初见成效,这都为农场实现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农场如果要实现可持续、跨越式、特色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尽管我们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了标准条田、百分百机械作业、节水灌溉,但与其他各师团场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源缺乏致使大面积土地撂荒。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田水利条件、虽然我们公司一直从多方面加大对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场机井都是七八十年代老井,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农场三口机井在2012年已经不出水,撂荒1500亩。新打机井、更新机井手续批复不下来。

(二)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缺乏龙头企业带领,虽然我们农产品可自行销售,但周边市场价格偏低,市场价格高的地方除去运费、时间、人工费用以外,和周边价格相差不大。

(三)缺乏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已经不适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而目前,真正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比较缺乏。

(四)餐饮休闲项目尚未启动

二、农场今后发展设想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业余生活,尤其希望能在宽松的农村环境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生态观光农业主要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的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以品尝到各种山珍野味、绿色无公害水果、蔬菜,同时夏季能够烧烤、垂钓、游泳和参与采果等农事体验,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骑雪地摩托等冰雪娱乐项目。使农场生产的各种绿色无公害特色种养殖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时间。从人们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加之新疆旅游资源匮乏并且大多路途遥远带来的不便利,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乌鲁木齐周边生态观光园景点的缺乏,并且档次不高、服务质量差、特色不突出等行业现实,为我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

龙河农场面积一万多亩,建场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适当、适时、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实现农场可持续、跨越式、特色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农场新的、最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解决的办法: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寻求各方支持、吸引社会投资、盘活内部资产等有效手段,解决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近期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实现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园目标服务,快速启动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是扩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在农场大面积推广和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使设施农业形成规模,体现特色,产生效益。

三是丰富种养殖品种。以新、奇、特为目标定位,大力发展个性化特色种养殖业。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的特色养殖品种和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种植项目。是种养殖体现特色、形成规模,最终在餐桌上也体现特色,产生市场吸引力。

四是快速启动餐饮休闲项目。把餐饮休闲项目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的突破口,近期,在现有条件下,对现有场地进行改造,因陋就简快速启动餐饮休闲项目,初步完善生态观光农业园功能。

五是解决水源盘活撂荒土地。根据撂荒土地测算需水量,积极协调地方主管部门,争取快速审批相应数量的水井指标,自建水井,解决水源缺乏的问题,盘活撂荒土地,大面积推广特色种养殖。

在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园的既定目标,循序渐进开展相关工作,最终使农场走上以农促养(殖)、以养带(旅)游、以游增收、增收助农的可持续、跨越式、特色化良性发展道路。

篇6: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黑龙江日报》孙平2012081

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的实情下,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以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依托,提升资源禀赋结构、转化经济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竞争优势的历史过程。该内涵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目标、三个主体、三个阶段”。其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目标是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所依靠的三个主体是家庭、市场和政府。从动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资源禀赋结构优化、经济比较优势转化、农业竞争优势深化三个阶段的辩证统一。从外延上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则包含了农业发展的城镇化、生态化、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

一、我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先天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水利资源优势是关键因素,生态资源优势是天然保障,科技装备优势是制胜法宝,农垦和森工两大系统具有农业生产、管理的体制优势,有利于率先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我省有以上诸多方面优势,但应看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资源禀赋优势逐渐流失。一是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最能动的要素,能不能完成由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我省农民勤劳、善良、耐吃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文化知识相对落后、小农意识较为强烈和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等不足。这些不足与现代农业的高技术性、开放性、合作性等特点不相吻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土地、水等生产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要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产出。我省农业在水资源的使用上存在过度开采、浪费、污染等现象,近几年较为严峻的旱情和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也让人堪忧。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林场的过多砍伐较为严重,尤其是黑土地土层的变薄、有机质下降、物理性状恶化、侵蚀加剧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农药化肥的超量施用、禽畜粪便不合理排放、耕种方式不当和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等原因,造成水、土地、动物、大气污染,全方位威胁到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经济比较优势转化不足。一是水利资源优势转化不足。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把自然水转化为农业可用水是发挥水资源优势的关键。我省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部分灌溉基础设施失修、老化,水库建设落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吉林辽宁的一半,抗旱机电井布局不合理,水利建设投资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水资源优势向农业水利化的转化;二是机械装备优势转化不足。通过运用机械,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传统农业有很大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宗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作物生产机械化滞后于加工机械化、高新农机具的研发与应用不衔接、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装备制造优势向农业机械化优势的转化;三是科技优势转化不足。产业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还是靠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区别传统与现代两种发展方式的标志。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要求技术进步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较大。我省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薄弱、农村科

1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滞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转化队伍水平有限等问题,制约着我省把科技和人才的优势转化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来。

农业竞争优势亟待实现。一是农业产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要求农村分工分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农民以此获取高的经济利益。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总体上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加工企业大多为竞争力较差、缺乏知名度的小型企业,多数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农产品加工人才和科技贮备力量也有限。农业产业发展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和难度大;二是农业合作程度不高。现代农业要求农户以联合的方式而不是个体的方式面对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获取收益。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当前,我省农民小农意识较强,从思想上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意义认识不足,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服务功能不足,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方式存在风险。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民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市场竞争;三是农业发展与市场衔接不够。现代农业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才会使农业生产结构更优化和农民利益更有保障。我省农业发展在与市场的衔接方面存在知名品牌少、品牌建设急需加强,粮食购销国有企业体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不优、品种单一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在立足我省实际的基础上,依靠家庭、市场、政府三方面的力量,通过城镇化、生态化的大力推进优化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结构,通过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的大力推进转化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大力推进实现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大力推进城镇化、生态化,提升我省资源禀赋优势。一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农业的强大引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文明的辐射带动、城乡公共教育、医疗等服务的均等,大幅度提高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身体、思想、技术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铸造新型的劳动力;二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环境保障,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健全我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倡科学用水、严防严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施肥、治理“三化”、保护黑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好绿色、节约、循环、安全农业;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提升,优化我省的资源禀赋结构。

大力推进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转化经济比较优势。一是大力推进水利化。水利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建设好水利工程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应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布局。把我省水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化。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投资环境,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系,加强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把我省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进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大农业的物质装备,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的耕作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

平。争取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打造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基地,提高购买农机具补贴标准,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把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优势转化为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竞争优势。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农村的分业分工,有利于农业生产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要培育优势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化经营中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加强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合作化。合作化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利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释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民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帮扶农民组织制度体系,帮助农民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流动渠道的畅通。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强化农民市场竞争意识、培训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使我省农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利益

上一篇: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下一篇:经典的公司出纳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