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2024-05-29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精选14篇)

篇1: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一、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就是检验能力的关键。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创造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拓展迁移、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就需要借助小实验来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从而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课堂变化更加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轻松、灵活

篇2: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寿县二中化学教研组:熊祖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也一样,我们大家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无论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学中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这样会让学生的学习由感性到理性认识有一个突破。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初中我们大多数学生只能算是初识化学,有的学生对化学学习还没有真正的入门,进入高中对该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会有些迷茫,进入高中阶段后难度加大,加上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丧失。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基于此,我想能否让学生学好化学应该首先从兴趣抓起。在平时教学反思中我深感化学实验的魅力是无限的。案例(1):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我问学生:“水能灭火,我说水也能生火,你信吗?”于是,我用脱脂棉包上一点过氧化钠粉末,放在石棉网上,用胶头滴管彺上滴两滴蒸馏水,脱脂棉及其迅速地燃烧起来。如此”奇怪”的问题强烈地激发学生去一探其究竟。案例(2):初中学习燃烧的条件有两个:着火点和氧气,在学习氯气性质的时候,我启发学生没有没有氧气可燃物照样能够燃烧你们信吗?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案例(3):铝的性质及应用”一节中,我常设计演示了易拉罐 先变瘪后又鼓起的实验,学生情绪非常好,抓住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就引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盛有二氧化碳的易拉罐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封闭后会变瘪?为什么变瘪后又鼓起?若事先充入的不是二氧化碳,是否会出现类似现象?学生对这些趣味实验感到很好奇,哪些实验产生了很大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学生们。

二、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在新教材编写一大特点就是把教学重难点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质疑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药充分发挥实验探究教学的优势,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

1、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 由自己来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案例(4)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的有关信息,完成一个证明加碘食盐中碘的存在形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知道加碘食盐中的碘可能以碘单质、碘离子、碘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假设可能是它们中的一种。根据碘元素所形成的粒子的性质,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由方案设计到试剂选择,由实验操作到结论的得出,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在实验探究中能真正的体会到化学实验所带来的快乐。

2、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如在《金属的防护与回收》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的趣味实验,学生根据预先拟定的实验方案,先分组在自己家中完成实验,课上由各组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心得体会。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些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在组内同学的帮助下,也真真实实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还设计出许许多多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些方法虽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却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对这类有着较强实际价值的实验的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研究化学并不神秘。

三、化学实验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微观的概念宏观化、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书本上的理论、概念,比较的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困惑,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只要很好的利用化学实验就能让学生很快的把理论知识具体化.案例(5)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氯化铁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的产生。学生对胶体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能从本质上对胶体和溶液进行区别。

篇3:谈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一、利于学生开展预习, 理解物理原理

物理原理具有抽象的特点, 它常常蕴藏在物理现象的背面。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 理解抽象的物理原理是有很大难度的, 因此, 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 借助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能理解它。但物理实验又受到现有实验设备的限制, 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比如,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 会遇到各种问题, 学生是不可能跑到学校的实验室里做实验探究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如, 在预习摩擦力知识的时候, 学生不可能得到实验室里的弹簧秤、小车、木块等实验器材, 而且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也不一定需要这些“正规”的实验设备, 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 如将一根筷子插入玻璃杯子里, 然后在杯子里放上大米, 再将大米压紧, 这样就能看到在提起筷子的时候, 米杯也跟着提起来了, 且米压得越紧, 提起的大米就越多。这个用生活用品做的小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与压力有关系。又如, 在预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的时候, 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家里的穿衣镜或者一般性的小镜子, 边预习边照镜子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类似的用生活用品做简单的小实验配合预习的例子是很多的, 确实能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识, 有利于强化预习效果。

二、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学习不只是为了学会, 更重要的是体验学习过程, 从而锻炼操作能力与探知能力, 通过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 远比老师用讲解法灌输得到的知识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动手、动脑, 观察与分析, 领悟出物理现象中的原理;另一种方法就是依靠老师的讲解, 将物理原理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记住。后者是应试教学中常采用的, 它能使学生学会, 但不能培养学生会学, 等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 需要新知识的时候, 就会措手不及了。如果在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 就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让他们学会怎么探索新知识, 他们毕业后走向任何工作岗位, 需要新知识的时候, 就会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要给学生亲自探知的机会, 而小实验取材方便, 操作也容易, 便于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 从而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的时候, 指导学生利用手电筒里的电池及导线、小灯泡, 探索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筷子、橡皮、铁丝等材料, 哪些是导体, 哪些是不导电的绝缘体。学生只要找两个小铁夹, 将这些材料逐一地连接到电路里, 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就能探索出哪些是导体或者是绝缘体了。这个小实验还能让学生知道,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是没有绝对界限的, 因为筷子在干燥的时候是不导电的, 但在潮湿的时候是导电的。又如, 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 通路与断路是学生很好理解的, 但短路学生不好理解, 尤其是整个电路短路及部分电路短路, 学生更是稀里糊涂, 不知云里雾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亲身体验其中道理。

三、利于将物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物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才有血有肉, 才有活力, 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 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摩擦力教学的时候,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鞋底, 看看有没有光滑、平底的鞋底? 学生会发现每个人的鞋底都是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 这样, 学生自然会想到, 人走路是离不开摩擦力的;在说明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的时候, 可以用橡皮筋、水笔等材料做这样的实验:首先用橡皮筋直接拉课桌上的字典并移动一段距离, 看看橡皮筋伸长了多少? 然后将几支水笔垫在字典下面, 再用橡皮筋拉字典移动一段距离, 让学生观察橡皮筋伸长的长度是缩短了还是更长了, 从而得出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可以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的结论。又如, 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准备熟鸡蛋 (剥皮) 、瓶口比鸡蛋略大的瓶子, 火柴, 让学生做一做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有趣的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于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需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 而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物理器材, 当前, 各学校都增添了不少实验器材, 但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人手一份器材, 多数学校的设备是达不到的。但老师与学生可以动手自制, 学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器材进行实验, 尤其是可以用常见的物品做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看似简单, 但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或者探索能力的目标。比如, 如何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生活用品做探究性实验:用一根细线、一个螺丝帽做成重垂线, 再用悬挂的方法, 就能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了。又如, 用毛皮 (没有毛皮用羊毛的面料) 、橡皮气球、小的荧光灯 (不要超过25W) 就可以探索摩擦起电了:将气球吹鼓, 然后用毛皮轻轻地摩擦气球, 摩擦一会儿, 就拿荧光灯的任意一端的触点接触被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部位, 小的荧光灯管会短暂地亮一下。假如房间里的光线比较强, 就要拉上窗帘, 如果拉上窗帘还看不清楚, 则可以将荧光灯管放在鞋盒里, 只要在鞋盒上戳几个小孔, 就可以透过小孔看见荧光灯管发光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到摩擦起电的真实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 小实验开展起来很方便, 尽管小, 但它的教学作用是巨大的。小实验具有现象明显、直观的特点, 便于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成看得见的生动直观的现象。做老师的不能忽视它, 而且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挖掘它的潜力, 总结出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小实验, 以便在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方.浅谈微型实验在新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11) .

篇4: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在入学前进行的早期教育,有时候也叫学前班,对三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实施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并为儿童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基础。幼儿园教育主要目的是在家长的配合下,引导幼儿养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并建立初步的社交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等,促进幼儿心智同步成长。而科学实验法的应用不仅需要幼儿参与进来,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也建立他们最初对科学的兴趣。

一、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科学实验法的原则

幼儿毕竟还处在幼稚的阶段,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科学实验法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从实践教学过程来看,这些原则主要有: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时间,给予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实验,并让他们亲身操作,体验实验过程;积极地引导幼儿去参与,教师除了必要的演示和指导以外尽量不要过多地干涉幼儿自己参与实验的过程,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思考;引导他们多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实验的差别,例如摩擦静电这样的实验,不同的物体摩擦有的会产生电,有的则不会,但是这个过程中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体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学习技能。

这些原则也都体现出了对儿童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地引导幼儿去观察、体验、动手、理解等等,都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并亲身操作,感受实验的乐趣,增强动手能力,增加了学习的气氛。

二、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科学实验法的方法和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法的应用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欲望,为什么摩擦会起电、为什么肥皂泡是彩色的、为什么磁铁可以吸附铁片、为什么硬币在旋转的时候不容易倒下、为什么筷子放在水中会变弯曲等等,这些小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探索乐趣。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告诉我们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去安排实验过程,如何来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并安排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体验入手,幼儿们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生活中的很多有趣的体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而这些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有的女孩子让妈妈梳头的时候,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下头上会噼噼啪啪响,而且还会吸引住头发,教师可以问问孩子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然后老师拿出很多塑胶棒,让孩子们用塑料棒在自己的衣服上摩擦,去吸引小纸屑,结果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小纸屑被吸引起来了。这个时候很多孩子都跃跃欲试,教师可以询问孩子们?如果我想吸引更多的小纸屑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拿塑料棒和其他的东西例如桌子和地面摩擦会不会同样吸引小纸屑呢?随后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实验,并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建立他们最初对世界的认知。

2.从教学的目标引入小实验

幼儿园教学中有很多的课程本身就和实验有关,而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有时候也可以充分地结合教学的目标来引入小实验,例如在“会变色的花”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有趣的小实验来达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时候实验的引入也直接与教学活动相连接,既是教学活动的开启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终点,通过实验过程来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大班教学中有这么一节课“什么东西不见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大致区分什么东西是不溶于水的,例如盐巴、糖都是可以溶于水的,而泥土和石块却不能,而且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个时候教师拿出实验材料:白砂糖、冰糖以及一盆开水和一盆凉水,实验的结果可以分为四类,结果显示开水+白砂糖是溶解最快的,教师要合理安排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颗粒越小溶解越快,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幼儿得出实验的结论,例如同样的一块冰糖放在开水中和冰水中溶解速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总之,实验的意义和价值也非常好地贴合了教学的目的和需求,在试验中注重幼儿的情感、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科学实验将这些教学的目的融合到一起,从而实现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的。

三、结语

总之,科学实验法的应用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也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由于采用了符合儿童动手能力和思维习惯的简单实验,也照顾到了儿童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是优秀的科学教学方法。

篇5: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商镇中学

孙永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既贯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气压将为你解开这个谜,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拿出来,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二、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践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此外,小实验、小制作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自制电磁铁”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测定盐水的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盐水的体积v;(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v。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v。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实验和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首先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有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气泡如何变化?温度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3)自行车上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4)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篇6: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物理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创设了学习物理情境的方式,以对后期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效果

引言

为教学创设情境,就是要让每个学生从生活中、实验、名人故事等融入初中物理的教学中,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避免学生出现对物理厌学的心理等。

在运用情境中也要注意要结合物理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到知识的难易深浅,也没有将学生们在生活中所见的联系起来,所以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感受不到它有趣的一面,也就是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教学情境没有与教学的目标结合起来,时间一长,学生就对物理课程产生了反感,学习成绩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学习物理成为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二.创设物理情境的原则

初中物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情景提升学习兴趣,能够对书本的知识消化、吸收,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的深入了解。

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的与学生的生活知识结合起来,情景也用的相对较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极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可见,学习物理知识还是需要设定一定的情景,且创设的情景应该符合一定的原则。

第一,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中考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学生需要结合所熟悉的情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物理知识;第二,要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物理教学针对的是青少年,年龄集中在十二三岁,面对这样的教育群体,有其自有的理解方式和认知水平,所以创设情境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也就是说创设情境不仅要从知识的角度上进行考虑,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重视物理学习。

三.在初中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

初中教学中应该注重物理情境的设置,方法也不尽相同,大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一)结合真实生活

初中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其实对知识的领域是充满好奇的,也渴望了解身边的事物,尤其是那些能够理解前因后果的事情,他们也十分感兴趣,就因为这样,物理知识的讲解才要从真实的生活中讲起,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到所学到的知识。

例如,当讲到电路的时候,可以结合家用手电筒,或者在课程上可以演示简易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当讲到欧姆定律时,可以结合夏季时用电量大,刚开始白炽灯较亮,但是开了大型的空调电器,亮度就会变暗等,结合这些生活素材,还有生活的场景,学生就容易理解所讲的物理知识了。

(二)用演示试验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实新物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这些实验有些是比较危险的,需要结合学校的设施来开展,如果学校的条件能够达到,那么可以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实验是通过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尤其是能够带来新奇的体验,为他们的学习带来全新的感受。

(三) 运用知识对比来创设情境

初中物理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需要结合前后知识,才有利于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尤其是对于同一个知识的不同理解,或者不同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掌握知识。

例如当讲完了串联电路,图1所示,需要讲解并联电路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区别串并联的关系,对今后的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较好的作用。

(四)运用物理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物理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名人的故事,他们发现某种科学知识有时是非常有趣的,这样的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无疑能够给物理的教学增添几分生气,使一些枯燥乏味的讲解变得比较有趣,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有机结合。

例如,讲到杠杆原理的时候,可以联系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著名言论,讲到牛顿定律时,也可以把他发现定律的有趣故事带到课程上来,以增强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合多媒体设施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运用视频和声音的效果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比较直观的接受知识。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模拟的动画来解释,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从模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虽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也能起到模拟的作用,但是它不能代替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本身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实现预期的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习物理的正确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沙建飞.巧妙创设情境,全面激活课堂[J].考试周刊,2009(51).

[2]张维振.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第1期:148-149.

[3]王家松.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J].考试,19期:54-55.

[4]吕建华.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优化课堂教学.中学物理.(06).

篇7:自制实验仪器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垫江五中(408317)谭书强

摘要:自制仪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自制仪器弥补实验仪器配备不足;

2、自制仪器有时效果可能更佳;

3、自制仪器是使用身边的物品制成的,这让学生更能把物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更能把物理知识用于社会实践。

4、教师自制仪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去搞创作发明。所以,自制实验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应该得到发扬和推广。

关键词:自制实验仪器 物理教学

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物理学也不例外。初中物理教材上写道: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可见,进行实验是人类认识、探索世界的重要活动,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多动手,多做实验,这是不容置疑的。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这就更要求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

在物理教学中,在进行实验时,根据实验教学内容配备标准的实验器材固然很好,但自制仪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部分农村中学校,一些实验仪器配备不齐全、实验器材缺乏、不完善,学生实验操作变成了教师演示实验,甚至连演示实验都做不了,只有讲述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打折扣,动手能力也大大下降。这也使得一些农村教师对探究课的开展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形下,自制实验仪器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我就用小木棍,下端固定一小块铁块,先放到水中,标上水面的标记,再放到酒精中,记下液面的标记,两个标记之间为0.2×10kg/m,再均分为两格,一格就为0.1×10kg/m,这样标上刻度,就自制成了密度计。这样既弥补了仪器补足,又加深认识“分度值”,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二、自制的实验仪器有时可能效果还要好一些。在农村的部分学校,实验器材可能陈旧、老化,或是按理论的仪器去做,效果不明显,导致在实验时效果不佳,从而会影响学生的激情、信心,甚至可能会产生怀疑态度。这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影响很大。这时,自制仪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研究“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实验时,用橡胶棒和玻璃棒来做,由于电荷量较少,效果会不明显。(引)干华老师的改进实验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1)把一根细导线绕成一个直径大约6厘米的圆环,在它的直径上再连接一个同样大小的半圆环,用细导线挂在绝缘棒上,3

33肥皂泡架就做好了。(2)在蒸馏水中加入高泡沫洗衣粉达到饱和状态,加入蒸馏水分量的二十分之一的纯甘油,再加入少量的白糖,温度加热到60摄氏度左右,然后自然冷却。(3)用配好的肥皂液吹一个肥皂泡,再使肥皂泡带上电荷,来取代悬挂的玻璃棒、橡胶棒。进行实验时由于肥皂泡轻,又易导电,所以实验很容易成功,效果也会很好。改进的实验克服了原先的缺点,成功率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实验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

三、由于自制实验仪器是使用身边的物品制成的,这让学生更能把物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更能把物理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例如:在做电路的连接的实验时,用实验室的仪器固然能行。但我用纸筒取代电池巢,用小铁丝把小灯泡固定在纸筒的一端,把其做成手电筒的形状,这样,就能更加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更能让同学们把物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用于现实,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自制实验仪器是教师用身边的物品制成的,所用的物品学生们也能从身边找到,教师亲手制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可能课后或回家后就会自己亲手去做,这样一来就更能让学生们去动脑筋去思考,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我在浮力的

应用中,用一个去底的瓶子,把瓶口接入管道中,在瓶内放一个比瓶颈大的泡沫球,将其倒放入水槽中,制成自动控制水位计,当槽内水少时,水位低,由于重力,泡沫球下移,水自动放如入水槽中,当水槽中的水多时,水位高,由于浮力,泡沫球上浮,堵住瓶口,水就停止流入。于是,有的同学就回家为自己家的水缸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水位计,还把设计的思路给我讲,让我帮他参考。可见,教师自制仪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激发学生去搞创作发明。

总之,自制实验仪器,有利于弥补实验器材配备的不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所以,自制实验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应该得到发扬和推广。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教版)

浅析自制实验仪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自制仪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8: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1 基础护理学模型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1.1 对病人的保护性

护生由学校到临床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临床经验不足, 在与病人的交流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保护好病人的隐私, 向病人提供错误诊断或病情判断, 导致病人的误解和对治疗失去信心。

1.2 对护生的容错性

应用模型进行练习时允许错误的判断和不正确的操作。如果让护生通过病人学习实际操作可增加病人的痛苦, 而模型的应用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出现。对刚接触病人的护生来说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使其更有效地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规范操作。

1.3 操作的可重复性

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 护生的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相关研究显示, 护生在向护士转变的过程中充满压力和艰难[2]。这就要求护生在进入临床前具备提供高素质护理服务的能力[3], 而多数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的教与学的实验过程在模型上进行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护生在模型上反复练习既掌握了各项操作的基本要领, 又提高了其熟练程度, 同时还能体会到操作成功后的喜悦。

1.4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模型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 从人体的体型、身高、五官、皮肤颜色和整体外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真人逼真性, 既可增强护生的直观性, 减少其在操作过程中的紧张与恐慌, 还让护生在操作训练中具有真实感,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增加护生的自信心。护生在模型上实施各种操作时不必担心会给病人带来伤害, 使其在无心理压力的环境下学习与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1.5 信息的交互性

护生在模型上练习时带教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指导, 对操作中出现的偏差给予纠正。对于那些不易掌握的操作能够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使护生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小的代价最快地掌握相关的技能。

2 基础护理学模型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缺点

2.1 模型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应用效果的提升

高级智能化模型价钱昂贵, 使用成本高, 制约其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而普通模型和局部模型仿真性较差, 解剖部位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 皮肤材质厚硬, 这很容易使护生在操作时产生歧义。很多模型的说明书中罗列很多功能, 但在真正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导致一些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护生只能自己去想象, 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再有模型维护难度大, 如使用中注水容易造成损坏[4]。因此要求护生只在模型上练习穿刺, 不能带液体操作, 将整体操作过程人为分割, 影响教学效果。

2.2 限制了护患之间的沟通

模型没有思想, 不能像真正的病人那样用语言与护生进行沟通, 护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操作带给“病人”的感受, 只是完成操作程序而已, 影响护生对病情的判断。而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多项护理技能操作均需在模型上进行, 护生在操作前没有与病人交谈和解释的意识, 只是机械地模拟操作, 不注重交流, 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哑巴式操作”, 无法排除病人对操作的恐惧心理, 从而影响护患关系及护理效果。

2.3 限制了护生防护意识的培养

使用模型缺乏对真实场景的认识。护生在操作训练中不能联想到临床实际情境, 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性和对自我防护内容的理解, 导致护生防护意识淡漠。不能确保医疗安全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和投诉, 造成护患之间矛盾和护理纠纷。

2.4 限制了护生优良习惯的养成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 个别护生认为模型是假的模拟工具, 训练时态度不认真, 随意操作, 无菌观念懈怠甚至相互嬉闹;有的护生练习过程中顺便坐在模拟病床上, 不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这种反复非正规化训练的同时也强化非规范性操作概念, 使护生还没进入临床就养成了不良习惯。

2.5 限制了护生爱伤观的形成

在技能操作中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口腔护理等可在护生之间互相练习, 而导尿、吸痰、灌肠等需要在模型上进行, 由于模型没有思想, 无法交流, 无法表达不舒适与疼痛, 无法将其所有的感受告知护生, 不利于护生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和对病人心理反应的重视。

3 体会

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模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应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模型的优点, 模型操作的基础上采用真人真做, 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同时由于学校内无法提供标准化病人, 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临床病人, 带教教师应反复向护生灌输重视模型训练, 真人操作机会有限, 基本功训练主要在模型上完成的理念, 改变护生实验课操作中的“模拟”概念。

教师要在护生着装、仪表、行为举止方面提出要求, 发现护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 所有操作严格按照正规步骤执行。马春芸[5]研究发现, 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有些实验过程中能让护生扮演病人的角色应尽量让护生扮演, 使护生既有对真人操作的感觉, 又有做病人的感受, 体会到护理工作的深刻内涵, 有利于培养护生与病人交谈的基本技巧。强调护生在操作前要对“病人”进行评估, 操作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操作结束后对效果进行评价。护理操作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沟通不仅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 同时还能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配合, 而且可融洽护患关系, 减少护患纠纷。苏银利[6]认为, 教师不但要做好示范, 还应将自我防护知识渗透到教学中, 让护生在学会为病人提供良好护理的同时, 逐渐认识护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 增加自我防范意识, 学会自我保护。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模型,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

[2]Shepherd IA, Kelly CM, Skene FM, et al.Enhancing graduate nur-ses’health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using low-fidelity a-dult human simulation[J].Simul Healthc, 2007, 2 (1) :16-24.

[3]Maas NA, Flood LS.Implementing high fidelity simulation in prac-tical nursing education[J].Clini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2011, 7 (6) :229-235.

[4]吴秀仙, 叶昌华, 饶和平, 等.不同注射方法、针头及注水对静脉输液手臂模型寿命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8, 22 (8B) :2143-2144.

[5]马春芸.浅谈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以昭通市卫生学校为例[J].科协论坛, 2012 (2) :179-180.

篇9: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64-02

1 多媒体技术演示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时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紧迫而重要的事情。课堂上简单而有趣的物理实验是个好办法。

在讲授“弹力的产生”一节课时,笔者没有立即要求学生做什么,而是把提前做好的实验过程的幻灯片演示给他们看,从实验用材、操作步骤到实验结果介绍,过程清晰。笔者发现,他们听得很认真,课堂纪律也非常好。演示完毕,笔者进行了简短的点评,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实验,证明“弹力的产生”。

说完要求,学生已经在用心思考了。15分钟后,他们基本都完成了。笔者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弹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所使用的道具非常简单易得,就是他们身边的书本、铅笔、橡皮甚至是水杯等。他们讲得都很好,相比于之前的羞涩和吞吞吐吐有了很大改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实验,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了。

通过这次实验过程,笔者发现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只是看了实验幻灯片,就能就地取材设计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实验。一个小小的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正是物理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 通过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不利于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没有获得真正的感受,也就没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

在学习电学实验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原理,但之后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实物连线这一环节。所以在讲解电学实验这一部分时,每节课笔者都在实验室进行,让学生接触每一件仪器,仔细观察每一种仪器的的结构、特点,从而掌握每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比如,通过对不同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观察,学生可区分大电阻和小电阻滑动变阻器的区别,有助于解决滑动变阻器的选择问题和实物连线问题。对每一个实验,笔者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做完后怎样展示学生的实验电路呢?这时就体现出多媒体教室的强大作用,笔者会借助于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有些学生完成得非常好,有些学生会出现问题,借助于投影仪,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正,以后自己也要避免这个问题。实物连线中学生常出现的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相信这样直观的教学方式,一定比单纯教师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而且在实验室只要仪器充足,学生会给你想象不到的结果。在讲“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率”这一节时,笔者故意在实验台多放置了几个定值电阻和电阻箱,结果有些学生设计出桥式电路法、半偏法等多种方法来测金属丝的电阻。再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

3 应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物理免不了做各种各样的实验。除了在课堂上可以动手完成的实验,还免不了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很多实验,如微观粒子与运动规律、分子运动等,都是需要多媒体设备去完成的。

与传统教具相比,多媒体具备的优势相当多。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的方式,利用有形的特点对无形的、微观的物质进行动态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知识;可以模拟一些瞬间发生的反应实验,将瞬间的反应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慢动作回放,以便学生能清晰地、真正地看到实验过程。对这个技术的应用,平抛运动实验非常适合。通过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对比,可以细致地观察出物体被抛出瞬间所产生的运动轨迹状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物理知识点。

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而相同的实验也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比如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设定相等时间间隔并获取对应的小球位置,来读出背景标尺上对应的刻度,从而进一步地计算、推理,进而得出小球的运动规律。但是学生很难从瞬变的过程中完全看清球的运动特征,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技术,通过多次回放,利用图像、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便能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了。

4 物理实验验证规律,突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化的演示方式将理论知识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得人们快速理解实验原理,获得具体认知,可见物理实验在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由此,对于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展现出来。

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演示的方式。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非常的抽象。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感应电流、感应磁场、外磁场这些事物,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笔者制作了模拟动画,用这种直观的方式将这些专业名词具体地展示在他们面前。在后来的交流中,学生说在看了教师的演示后,立刻就知道磁通量是怎么回事了。后来,每当遇到类似物理实验,笔者就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设计展示实验,然后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透了,课堂效率、知识掌握率都大大提高。

5 物理实验活跃课堂氛围,培养素质更高更全面的学生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更多了。于是,上课结束的时候,笔者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力所能及地尝试做下一节课的实验。一开始,笔者以为学生会当耳旁风,可是结果出乎意料,就比如“卫星运动轨道”那节课,学生的准备就非常充分。有的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说明,附上一句话,大意是:卫星运动轨道就像圆形操场的跑道,始终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向运行着。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说卫星运动轨道类似飞机的跑道,大致固定地绕着一个物体做循环往复的运动。很多学生都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虽然方法不一,但基本上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笔者不禁佩服起学生的想象力来。

可是,学生真的都明白这个过程吗?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做了三维立体的动态图,这样看起来就更直观、形象了。当笔者把成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马上一目了然。接着就是小小的讨论,先前有过发言的学生说:“我的想法就是表达这个意思,我明白了这个实验。”有的学生说:“立体图比平面图理解起来容易多了。”从学生的话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以后教学中要多加利用。

篇10: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1]路凤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04)

[2]冯建红.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才智,,(06)

[3]梁爱东.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硅谷,,(14)

篇11: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鸡东县东海镇中学

朱世霞

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物理学发展的科学基础仍然是实验,检验物理学新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仍然是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实验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鲜活、生动、具体、直观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那么,为什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起着很大的作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一、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认识环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常,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本质与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难以使学生获得清化、纯化的感性材料。运用演示实验可以突出事物间的本质联系,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有透彻的理解。物理实验是展示物理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能够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直观的理解这些相互联系的物理现象,进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1.物理实验具有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奇特的功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在我们的世界静摩擦无处不在,同学们却很难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做“筷子提米”以及“覆杯”实验让学生观察。这样的话,看不见,摸不着的静摩擦力就可以在比较直观、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两组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称拉着相同质量的小车在粗糙程度差异较大的水平面上匀速行走,同学们肯定会观察到,拉在比较粗糙水平面上小车的弹簧称的示数大,这样就比较直观的使同学们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再用弹簧称拉着不同质量的小车在粗糙程度相同水平面上匀速行走,同学们会观察到拉质量大的小车的弹簧秤示数明显比拉质量小的小车的弹簧秤示数大,这样又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的明白滑动摩擦力大小不仅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和正压力有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重视给学生一个抽象思维的学习环境,而往往忽视了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象思维活动的学习环境,而实验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这一“先天”不足。

2.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巩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纠正错误观点,为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例如,在讲《二力平衡》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开始仅仅用两只弹簧对称拉从而得到两个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结论,但是从这一特殊的例子来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不够的,同学们往往会错误的认为二力平衡的条件就是物体静止。于是,我们可以演示小车在桌面上受到不同大小水平力时的运动情况来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平衡时的状态是物体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物理实验能够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人要求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于顺利获取知识、推动学习是一种强大的动力。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 唤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课题时运用新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往往可引发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们都知道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生动、有趣、形象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会强烈的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心,进而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在上《光的色散》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做一下“彩虹”实验。教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他们会表现出异常的好奇。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现象,从而获得科学运作的能力。物理教学演示实验,从出示仪器到进行演示的全过程,都将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刺激。教师便可从中指导学生观察,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中的现象有 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别,又些本质的现象在实验中很不明显,甚至只是短暂的显现,要从众多现象中“去伪存真”,找出本质的内容。首先,每次演示实验都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重点,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要注意观察的全面、准确、细致、敏锐。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运用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思维与实验相互结合。直观的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感性材料。因此,物理的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思 维能力主要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于学生,学习任何物理概念、规律都是离不开这些思维过程的。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人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教育改革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确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动权、领先权和控制 权,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突出表现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然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建立在有较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基础上的。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贵在既会用脑,又会动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而又恰当地运用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科学抽象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既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使学生懂得 一切真知都来自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物理实验可以促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

我们知道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实验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因此它更有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1.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从而促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就物理实验本身的特点来说,它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只有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完成。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深刻的领悟到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2.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作风,从而促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例如,在做“测物理质量”以及“验证欧姆定律”实验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按规程操作,如用手拿砝码,电路连接时不用电键以及在使用天平、电压表、电流表之前不调零。教师这时候对违规操作同学的批评改正,可以促成他们严谨的科学作风的形成。

篇12:实验室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直到2009年,办公室一位老师参加市里的教学竞赛,当时全科组的老师都非常热心的帮助这位老师备课。记得当时是上的牛顿第二定律的课。由于是比赛课,带有引领潮流的作用,所以大家简易使用科学实验室,虽然安装调试非常非常地麻烦,感觉摸不到头脑,但是按照说明书一步步坐下来之后,发现效果非常明显,非常适合教学使用。

在2010年陪同我校名师,代表广东省去北京参加全国物理教师名师赛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物理课,都设计了很多新颖的实验,而且绝大部分实验都使用了科学传感器,只是品牌不同。

篇13: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10月兴安盟地区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典型病例118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9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在7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1±2.2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在6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2.1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的检测

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或)疱疹液标本放置于-80℃的超低温冰箱中进行保存。试验时,提取RNA用德国进口QIAGEN试剂盒,配体系用北京金豪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扩增试剂,最后美国AB one step plus全自动荧光PCR仪器进行扩增观察实验结果。

1.2.2 对照组患者的检测

同时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于-20℃冰冻保存,避免反复冻融。试验用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进口酶联免疫试剂,用检测的样本OD值和cutoff值进行比较来半定量检测。采用线性拟合的方式作为符合方法,用标准品的浓度和OD值制作出标准曲线,测试出标本的浓度。分析实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性情况,比较两组检测窗口期。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诊断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74.57%、46.67%,观察组患者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4.92%、100%,观察组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2.1 窗口期比较对不同发病时期的患儿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所使用的检测方式能够尽快检出肠道病毒的情况,缩短检测的窗口期,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手足口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的原因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疱疹和溃烂后溃疡,并且在生病的过程中,患者还会伴有发热、厌食等情况发生。据相关研究表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细菌类型主要是EV71和C0XA16[1]。这两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但是EV71感染所引起的症状更为严重,能够导致中枢神经损害的情况发生,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但EV71感染较C0XA16较为少见。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所使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具有经济、速度快的特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这种诊断的方式虽然能够增高病毒感染的滴度,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还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手足口病的前期诊断灵敏性不高,因此,PCR检验技术应运而生。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不仅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自动化程度高、全封闭反应等优点,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2]综上所述,PCR检验技术在手足口病临床标本实验诊断中具有阳性检出率

灵敏度、特异性能高的特点,能够降低漏诊、误诊发生几率,缩短窗口期的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PCR检验技术在手足口病临床标本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兴安盟地区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者118例,按照实验室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9例,采集118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的同时采集咽拭子、粪便、疱疹液样本。对照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IgM抗体,观察组患者使用PCR方法检测肠道通用病毒RNA,观察两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性情况,比较两组检测窗口期。结果:经过实验室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特异性和灵敏度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大大缩短了检测窗口期的时间,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PCR检验技术在手足口病临床标本实验诊断中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PCR检验技术,手足口病,临床标本实验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宣男,全首祯.NDM1基因常规PCR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检测结果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3:625-629+651.

篇14: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物理理论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始终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不仅能提供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使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活动。下面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一、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a.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概念体系和教学。可见,实验内容本身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应该学的重要内容。

b.形成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同样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必须以概念、规律为核心,因为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理论的重要部分,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物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形成概念和认识规律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这些过程和方法不仅对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来说很重要,而且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在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式和方法与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实验的过程来学习科学方法,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验应该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纪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上一篇:XX年雷锋活动日教师发言稿下一篇:高中生的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