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2024-05-27

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教学要点

1.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

第21课 诸子百家(板书,以下黑体加粗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a、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哪些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哪些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b、“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c、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

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⑴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政治上:“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②道家: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③法家:韩非子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开始时,学生进行阅读教材,挑选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由于我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补充的课外知识较多,也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而“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和讲解的内容上来说,一直都在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是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篇2: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讲明孟子是旧中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②庄子

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 ①韩非子

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韩非在其中的作用。介绍韩子简单生平,突出其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并指出韩非子“崇尚今世”、“崇尚法治”的思想在当时是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说明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也应点出韩非子的极端“君主中央集权”理论排斥其他各家,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不得民心,秦朝短短15年的历史是最好的明证。

②适当介绍墨子与墨家,其“兼受”、“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③适当介绍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可通过“孙武练女兵”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孙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使学生理解孙武军事思想的地位。小结: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中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过程〗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布点小结

本课的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里涉及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很难掌握。但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学一点点常识性的东西。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我们将利用三课时来完成。〔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是春秋不是战国。

“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这里我们可以多想点,秦朝二世而亡于用法家思想有没有关系?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篇3: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具】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基础学习

1.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核心是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核心是英国。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4.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的最先使用)

5.结果: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 同盟国失败。

6.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7.特点:历时长、范围广、参与国多、破坏性大。

8.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三、合作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班内展示。

四、析疑解难

谁说得更有道理?甲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说:“不一定。在战争中, 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 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 觊觎全球, 争霸世界,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 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维护民族独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 但并不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在 (C)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初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B) A.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是 (A)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4.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火药桶和火星是指 (C)

A.莱克星顿和莱克星顿枪声B.萨拉热窝和萨拉热窝事件C.巴尔干半岛和萨拉热窝事件

D.巴尔干半岛和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C) A.俄国“二月革命”爆发

B.奥匈帝国瓦解C.德国宣布投降

D、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二) 阅读探究

材料一、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 在战后应该审判的就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 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 应该表扬。

1.“这把枪”代指什么事件?“一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中关于战争中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对, 因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

六、课外学习

篇4:第21课 一见钟情与意蕴深远

“有文采”, 即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目的的需要,尽可能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有文采必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只要是作文题目有“题目自拟”,考生就要好好利用这个自由,充分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让标题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它从千百个庸常的标题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样题分析】

(201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讲述的是地下泉水默默蓄积,一遇机会便涌出地面成为喷泉的故事。材料分为前后部分,前半部分讲述的是泉水成为喷泉的自然现象与结果;后半部分则说明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前后两部分都在写泉水和喷泉,而又不限于泉水和喷泉本身,极富相关引申义与比喻义,也极易让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情形与所含道理。

材料的重心是最后一句:“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显然,题目意图在于引导考生发现、关注那些隐藏在光环背后的默默付出,认识生活的本质。这是一个思辨性、比喻性题目,不能简单肤浅地就事论事。需要化实为虚、对比思辨、哲理性的话题转换,才能挖掘出材料的精髓。

本题的立意可以是:

①从“喷泉”的角度来立意。“喷泉”光彩绚丽,引人注目、赞叹。但“喷泉”的成功来自于地下泉水的长期默默蓄积,所以可立意为“成功者要懂得感恩”,自己成功了,不要忘记背后大批长期支持者和默默奉献者。

②从“地下的泉水”的角度来构思。“地下的泉水”比喻默默奉献的人物,正是这些平凡的人才使得我们的社会奔涌向前。“地下的泉水”的确没有“喷泉”光彩夺目,但作为从事基础的工作者应同样感到自豪。由此可立意为“伟大来自于平凡”。

③从“喷泉与泉水”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立意。要想拥有“喷泉”一样让人瞩目的人生,就得如“地下的泉水”一样积蓄力量,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④从众人“瞩目喷泉”“鲜有关注地下泉水”来构思。现实社会既需要英雄、伟人、名家更需要众多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平凡的奉献者,而后者更值得关注、值得赞颂。因此我们既要为“喷泉”欢呼,更要为“泉水”点赞。

【高分捷径】

如果我們手中有一本杂志,大家回忆一下你首先看那些文章呢?任何人都不会从头到尾按顺序去读的,他一定会浏览杂志的目录,选择一些感到好奇的标题,然后翻到这个标题所在的页码去阅读正文内容。那些没有吸引力的标题总是放在最后,甚至在浏览一眼之后,有的文章就被排除在阅读计划之外。可见,一个好的标题相当重要。

高考作文的标题也同样重要,高考大纲里面的“文采”正是从标题开始体现的,所以考生要重视作文标题的拟定。一个好的标题要有下面一些特征:

1. 让读者一见钟情。

①新颖、醒目。新颖就是新鲜活泼,不落俗套,富有创造性。醒目就是含意深刻,富有启发性,使人看了能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例如一些杂志标题,《推开总统的手》《要钱还是要命》《一个死囚的天价生命》等,对读者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②美和哲理的结合。一个好的标题要有一定的文学性,里面包含着深厚的哲理,这个哲理又是用文学的形式包装,让人看到产生美的感受和阅读的欲望,如《简单的快乐最奢侈》《批评就像洗个澡》《被人忽略的智慧》等。

③明确、准确。一般叙述性的文章标题要点明写作对象,如《背影》《济南的冬天》《记一辆纺车》等;议论性的文章要严格地控制在材料和写作的范围内,最好扣住话题的关键词,或至少与关键词有密切关系,要带有事理的倾向性。如《想和做》《理性和自由》《不到最后绝不言败》等。

④题文一致。所拟标题更重要的是要恰如其分地表达文章的内容,题文一致。如果审题出现偏差往往在文题上就会有所反映。

总的要求:作文的题目在围绕要求的基础之上,力求准确而不宽泛;新颖而不离奇;醒目而又得体。

好的标题还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2. 意蕴深远。

文章的标题最好思想含蓄一些,既吸引读者又不把话挑明,让读者到文中去寻找文章的旨意。尤其是议论文,标题应该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说标题就是论点的重复。近年来一些好的标题都是这样。如《海明威的双面人生》,意在正面勇气对人生的重要意义(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老规矩不老》,意在表明在北京一日千里发展的新形式下,依然要保留老规矩,老规矩包含着民族文化的传承(2014年高考北京卷);《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母亲》,意在说明亲近大自然的重要性(2015年高考广东卷)。以上标题都没有把文章的观点显示出来,只是对文章旨意大致方向的提示。点而不明,使文章显得意蕴深远。

拟写好标题的一些方法:

①用好修辞。巧用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双关、通感、对偶等修辞方法,可以使所拟的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形象,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可用比喻:《人绝不能是“双脚书柜”》,意在表明“智慧芯片”只是知识的存储,并不能转化成人的能力。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消化和吸收、最后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只掌握知识的结果。死记硬背不能运用到生活的知识是毫无意义的(2014年高考天津卷);《智慧,是一间寂寞的空屋》,给人诠释真正的智慧是什么(2015年高考江苏卷)。

可用拟人:《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辜负春光》《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修心如莲》,写一棵大树的坚守,也喻示着一种美德的传播(2015年高考湖南卷)。

可用对比:《生命短暂,青春永恒》,表明“年轻的生命可以变老,但青春的精神却是不朽的”(2014年高考江苏卷)。

②设置悬念。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来。如《夜半沉思》,沉思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是夜半沉思?它與“和谐造就自我”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都是悬念,引导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2015年高考上海卷)。

③化用古诗名句、电影名、歌曲名。化用古诗词的,如《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杯春醪寄余心》,其实就包含着“文如其人”的意思(2015年高考浙江卷);化用电影名的,如《一个都不能少》《开往春天的列车》,想说的就是“人们不要忽略弱者的存在”(2015年高考重庆卷);化用歌曲名的,如《敢问路在何方》,是对“路”这个话题产生的疑问(2015年高考福建卷)等。巧用古诗名句、影名、歌名的作文一直是给人惊喜的题目。

④逆向思维法。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追求陌生效果,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如:《躺着,强者的另一种姿态》,就是针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而说的(2014年高考四川卷);《老规矩,北京不合时宜的旧衣》,就是在众多考生呼吁保留“老规矩”的时候,勇敢发声,反对老规矩。

⑤数字、公式入题。如《1+1>2》,是说“合作能够带来双赢”(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等。

明确了要求,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试着给前文样题拟定标题:清泉的起航/千年积聚,瞬间喷涌/台前幕后,共筑人生/勇走平凡路/我地上泉,来报地下恩/一鸣惊人举世知/愿为一泓清泉/待蒲公英开满山坡/那一抹温暖的橘黄/心底的圣泉/于角落的微光/人生如泉/有积累才会有喷涌/千年积聚,谱写小溪如歌的行板,等等。

【写作误区】

①审题失误,拟出的题目与题目材料背道而驰。如前文样题,有考生片面理解材料,只抓住“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一句,就立意为:要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必须涌出地面,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命题为《我骄傲,我是喷泉》《做人就要高调》等。有时不全面理解材料,审题偏颇,命题也会出现体现出失误,如有考生看见“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所以重点写“抓住机会,促成改变”,因此命题为《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②拟出的题目切入角度太大,大而笼统,无话可写。如前文样题,有考生看见喷泉和泉水的区别,就感叹“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同一事物的命运不同”,所以去写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把作文题目命名为《环境和条件》。

③题目拖沓冗长,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命题是《忍受千年沉默的时光终成霎时的辉煌》《千年沉默,酿造中华的复兴之梦》。

④题目老旧,平淡苍白,毫无文学色彩和美感。有考生思想懒惰,总是套用老样式标题,毫无新意。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命题就是简单的《小议“泉水”》《“泉水”赞》等。

【模拟练习】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擦好付了钱后再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随身物品。最终,他把投资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5: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情景材料的再现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2、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屏幕展示《稷下学宫图》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图片,让学生感性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且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探究(孟子的仁政以及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展示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学生分成诸子百家派别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之后向学生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派别,提问学生对哪些派别熟悉能不能简要述说其主张?之后导入新课。

让生在观察思考中自己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原因,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内容: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 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第21课《隆中对》教学案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二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

具】:小黑板 【问题预设】: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课文分析:

(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3.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难点探究: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三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板书设计:

明察天下形势

曹:不可争

孙:不可图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隆中对”三步走战略:

篇7: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2015年全球祭孔”图片,教师解释: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在这一天临近之际,不少国家都开始自发祭典孔子。用祭典这种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诞辰之际来表达对孔子的追慕之情。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水平与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世界还在怀念这位圣人贤者?

展示《孔子问道图》,提出问题:孔子向谁请教? 【探究新知】

1.老子

(1)请同学们动手帮老子制作一份档案。

(2)动脑筋: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2.孔子(1)孔子的生平

活动:请同学们给孔子制作一张名片。(2)孔子的政治主张

①展示文字材料,提出问题:下列两则故事,反映孔子哪些政治主张? 故事一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故事二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丈夫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感慨地说:“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②动脑筋:什么叫“仁”,怎么样才能做到“仁”?(3)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②让学生演短剧,加深理解和记忆。(4)影响 动脑筋

①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提出问题:“曲阜三孔”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②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为什么? 3.百家争鸣(1)历史原因

教师用生产力发展引起一系列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②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③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

(2)①填一填:看课本,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兵诸家代表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②猜一猜:下列句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兵诸家代表人物的名言,你们来猜猜它们分别是谁的名言?(展示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子)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

活动与探究

全班分为儒、道、法家三组,对“如何建立良好校风”问题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由各派的代表发言。【课堂小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四巩固练习

1.下图是我国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以下观点符合其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D.“为政以德” 2.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参考答案: 1.D 2.B 3.(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爱好和平;保护环境等。

(3)喜欢儒家思想。理由: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

喜欢道家思想。理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篇8: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1. 教材组成

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分为五个专题, 分别是: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专题4、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专题5、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核心思想是从三个层次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分别是: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当将重心放在专题2、3、4上, 专题1起过渡和引导作用, 专题5起小结作用,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专题1和专题5, 快速处理。

2. 重点知识结构 (结合2010考试说明整理)

二、调整教学策略

1. 重视《化学1》和《化学2》的教学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化学1》和《化学2》之后的选修课程, 如果这部分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时将相当地困难。如果学生能够熟记1~18号元素, 并能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原子结构示意图, 回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那么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式, 第一电离能等相关内容时就轻松了, 因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已经大致了解, 学会通过原子结构去解释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了。有了《化学1》和《化学2》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过程中就有了一定的铺垫, 不至于跨度太大, 难以接受。

2. 重视“推断思维”的培养

从高考原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解决2008年高考第21题的关键在于A、B、C、D四种元素的推断, 这四种元素推断不出, 下面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1) 重视框图题训练

框图题对学生来说, 可谓难者不会, 会者不难, 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找到“突破口”或者是“题眼”。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比较快速地找出问题的关键, 把握好切入点, 一刀下去, 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2) 重点知识重点训练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重点训练一下这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 对“铬、铜、锌、铁”等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外围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强化训练, 人人过关。

2.会计算常见物质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以此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轨道的杂化方式。熟悉CO2、NH3、CH4、BF3等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

3. 熟悉常见离子晶体 (NaCl、CsCl) 、分子晶体 (干冰) 、原子晶体 (金刚石、石英) 、混合型晶体 (石墨) 的晶胞模型, 训练使用均摊法计算每个晶胞中所包含的微粒数目。

参考文献

篇9: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林肯有两位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他的继母——林肯不幸少年丧母,但又有幸得到一个深爱他,并支持他的继母。林肯的成功离不开他两位伟大母亲的关爱和支持。

林肯的第一个母亲南希是位善良,甚至有些羞涩的女性。但林肯5岁时,她突然变得胆大起来。“孩子必须上学。”她说。林肯的父亲托马斯开始反对:“读书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是不要紧的。”但在母亲的坚持下,林肯和姐姐都进入了两英里外的一所学校。“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尽管每天工作都很累,但南希还是常常这样问。一次,林肯天真地问着他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名词:“妈,什么是解放?”南希屏住气,用目光注视着他:“解放,就是自由,就是属于自己,而不像奴隶一样属于别人。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权利,不管是什么肤色,这一点一定不要忘了。”孩子严肃地点了点头。南希心里轻松了,虽然她无法确定这番话对这个幼稚的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历史证明,她的这番话,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进程,这番话对林肯心灵的震动是无法形容的。可惜就是这样一位善良、伟大的母亲却在林肯少年时因恶性疟疾而去世了。

林肯的心灵渴望知识,渴望理解,渴望尊重。而林肯的继母萨利确实体会到了这一点。自从萨利到来后,家务事就不用林肯操心了。他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看到他如此爱读书,萨利就给他找来更多的书,从这些书中他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能取得以后伟大的成就,他不能不感谢他的第二个母亲——萨利。母子俩有着共同语言,孩子爱着继母,而继母也继续用无私的爱来关心他,帮助他。

从一位平民到一位总统,可以说,林肯有过许多令他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林肯生活在一个拓荒者的家庭,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同时拥有两个伟大的母亲,母亲对他的教育与影响对他日后的成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林肯说过一句话:“我的一切,都源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有人问:“你指的是哪一个母亲?”“我的母亲只有一个!”他肯定地回答。林肯的回答,深刻地表达了对两个母亲的爱。

篇10: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任各庄镇后泥河小学 刘春瑜

【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品悟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神奇。

【四】教学难点: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品悟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教学用具:视频投影。【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2-3分钟)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观潮》。(板书:13观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教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观”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教师:潮呢? 学生讲述:潮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中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教师:题目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请翻开课文122页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天下奇观)学生回答:潮指钱塘江大潮。

教师:天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不同。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天下奇观即天下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在这里指钱塘江大潮)教师: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天下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教师画图讲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师:那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5分钟)

阅读提示:(1)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联系上下文猜想词语意思。(2)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大潮的?并给课文分大段。

2、检查识字情况。(2分钟)

3、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5-8分钟)注意:薄雾读为:bo ,隆隆读二声。

4、交流不理解的词语:(10分钟)

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

5、交流作者的写作顺序,并给课文分四大段。(5分钟)

可以分成两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统领全文。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段,具体描写钱塘江大潮奇美壮观的景象。第二大段按照时间顺序又可以分为三层: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要求学生用双实线分层。)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0-15分钟)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日我们来到海宁县的盐官镇观潮。观潮的人很多,平静的江面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下午一点左右潮来了,先是听到闷雷滚动,江面依然风平浪静;过了一会儿,响声变大,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然后横贯江面;再近些,形成一度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把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过去了,余波依旧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江水却涨了两丈来高。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第1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成为天下奇观。这是本文中的中心句,统领全文。第2段:钱塘江平静的美。(品读语言)

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静动的对比),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钱塘江口的地形),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指导朗读)

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人特别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体会观潮者的心情:急切,期待)。第二课时:

一、创境导入:(3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谁能用一个词说出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感受。(板书“天下奇观”)

教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个“天下奇观”的呢?

学生: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板书)教师: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天下奇观?播放课件: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看,这是什么画面?听完了潮声,看完了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奇特、壮观„„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聆听声音感受到了潮声给我们带来的震慑,你们想用心真正品味这神奇壮观的景象吗?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再次走进钱塘江大潮。

二、指导朗读,品悟语言,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1、学生自读自悟。(7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阅读提示的问题。请看阅读提示:

教师读阅读提示,问:阅读提示读懂了吗,你认为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启发学生品悟语言,升华情感。

教师: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交流:我勾画的是:-----------,我感受到:------------。

课堂预设: AA:(3分钟)生:我勾画的是: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我感受到了大潮的还没看到,声音却先来报到了,而且很大。师:带着你的感受给大家有感情的读读这句。教师:大潮声音很大,大到什么程度? 生: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指的是声音低沉的雷。想像夏天下大雨前在很远的天空中打雷的声音。生:隆——隆——(再沉闷地读句子)师:再读读这句话。大家一起来试试。

BB:(3分钟)生:我勾画的是: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学生:从人声鼎沸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人们这时很兴奋,盼望已久的大潮终于来了。教师:我们看“潮来了”是什么标点?如果你是观潮的人,你终于盼到大潮来了,你会怎么说?读

教师:你带着兴奋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教师:这句话写的什么? 学生:观潮的人的表现。

教师:除了这句,还有写观潮的人的表现的句子吗?找找读读。

教师: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三次写到了观潮的人,写出了观潮人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这些语句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 学生:不是。

教师:这就间接地体现了大潮的神奇壮观,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我们在习作当中也要注意学习,既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写与中心无关的话;又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展开来写,这样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CC:(4分钟)学生:我勾画的是: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教师引导:水天相接—远

学生:我感受到大潮的速度快,变化快,很有气势。师:大潮是如何变化?

学生: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教师:(教师用手势配合)拉长到什么程度? 生:横贯江面。

师:横贯江面就是横着铺满江面。如果现在的教室就是钱塘江,那大潮应该有多宽呢?用手势比划比划。

学生:学生一人伸手臂,(不够,有没有要帮忙的?),学生并排摊开手臂,直至把教室横贯。师:钱塘江可不只咱们的教室这么大呀!要多少的水量才能将宽阔的钱塘江面横着贯着跨越呀?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学生指名读。师:同学们读得真是一浪高过一浪,气势了得啊!

DD学生:(3分钟)我勾画的是: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我感受到:作者把浪头描绘得很形象,我感觉到浪潮很高,很有气势。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知道两丈多高有多高?我们现在教室的高度大约是一丈,两丈多高就是几层教室那么高?生:两层。

师: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一赌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你有什么感受?

生:气势压人。害怕„„

师: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指名分别读,齐读。

EE学生:(7分钟)我勾画的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师:你真有眼光。我也特别喜欢这句话。不过,要把它读好可不容易。教师:我们先观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学生:比喻,夸张。

教师:我们先看前半句,前半句写的是大潮的什么?学生:前半句写的是大潮的势态(样子)。教师:后半句写的是大潮的什么?学生:声音。

教师:前后两个分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大潮是并列关系,所以用了分号。教师:作者把潮水比作了什么?学生:白色战马 教师: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生: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把这句话改动一下,请同学比较读一读。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教师:一匹白色战马,像我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教师:千万匹战马向我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向我们飞奔而来)教师:对比这三句话,那句话最好?学生:第三句。

教师:好的作品,一字值千金呀!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三个词一用,这个比喻句就更加„„(具体,形象,好像巨大的浪潮就在眼前。)教师:用一个成语说,这种感受就叫作——(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我们看到的大潮是如此的奇美,壮观,那声音怎样呢? 学生: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读出大潮的气势。师生齐读。

教师:同样是大潮的声音,第一次我们听到的是闷雷滚动,为什么这次是山崩地裂呢? 学生:闷雷滚动—远,山崩地裂—近。

FF:(2分钟)我勾画的是: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生:我从“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体会到大潮过后依然气势了得。生:我从“霎时”体会到了潮头来得凶猛,去得很快。

3、小结再读,整体把握。(6分钟)

师: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样奇美壮观的景象用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教师:(看板书)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都是在写大潮的什么?声音。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水墙、白色战马这列词语都是在写大潮的什么?样子。在写大潮声音和样子时作者不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写的,还同时符合什么顺序?(时间顺序),找一找第三段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和方位顺序,作者抓住大潮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的特点来写,既能让人感到层次清晰,又突显了大潮的奇美壮观。作者除了直接描写大潮外,还从侧面描写观潮人的反应,也使作者的描写更让读者信服。全文没有一个爱字,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力透纸背、益于言表。

教师:大自然造就了天下奇观,天下奇观激发作者写出了经典之作,经典之作再现了天下奇观。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再次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奇美壮观。找学生整体朗读第三段。

教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年只有一次,用文中的话这就叫(一年一度),并在固定的日期:(农历八月十八),像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期盼、兴奋、激动。

三、升华情感,古诗结束。(2分钟)

教师: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 “天下奇观”!它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中国,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其实,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许多这样的地方,等你们有机会了,一定要去看一看。有一位诗人,看完钱塘江大潮,也和我们一样激情澎湃,并且写了一首诗,让我们带着这股豪情读读!齐读125页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

四、板书设计:

钱塘江大潮

上一篇:暑假里的最后一天作文350字下一篇:掌声给我鼓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