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杠杆作业设计与答案

2024-04-12

小学科学杠杆作业设计与答案(精选5篇)

篇1:小学科学杠杆作业设计与答案

课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科学《杠杆》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当用一根棍子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2、杠杆上有三个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承受重物的点叫做()。

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4、生活中()、()、()、()等工具都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5、镊子、手术剪刀、筷子、理发剪刀都属于()杠杆;果枝钳、核桃夹、瓶盖启子、独轮车属于()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二、判断

1.杠杆不仅可以省力,还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杠杆是否能省力,与支点、力点、重点的相对位置有关。()

3.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翘

起整个地球。()

4.使用杠杆时,一定能省力。()

5.使用杠杆时,可能省力,也可能不省力。()

6.机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

使用普通剪刀时,被剪的物体放在刀口的尖部最省力。()

要将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起出来,用钉锤最省力。()

7.夹馒头的夹子是个省力的杠杆。()

8.杠杆工作时,主要作用点包括三点:支点、力点和重点。()

9.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组成的复杂机械。()

10.天枰利用的是杠杆省力的作用制成的。()

11.螺丝钉和斧头都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制造的。()

12.从木头里起出铁钉最好使用螺丝刀。()

13.小木船上使用的船桨是一种省距离的杠杆。()

三、选择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是应用了杠杆的()作用。

A.省力

B.费

力C.不省力,也不费力

2.小明和爸爸玩跷跷板。当小明离支点(),爸爸离支点()时,小明才能把爸爸跷起。

A.近

B.远

3.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近,就越()。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也不费力

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4.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远,就越()。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也不费力

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5.使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是()。

A.螺丝钉

B.核桃夹子

6.下面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指甲刀

B、钓鱼竿

C、天平

7.用杠杆撬动大石头时,它是围绕()转动的。

A.力点

B.重点

C.支点

D.以上都不是

8.下面不是省力杠杆的是()。

A铁皮剪

B断线钳

C钓鱼竿

【设计意图】:

本次作业设计三道题,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乐于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篇2:小学科学杠杆作业设计与答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

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问题情景引入

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哇,好重呀。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

请班上的大力士来。

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

师:谁有办法? 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

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女生利用一根竹杠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

师:成功了。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

生:不是。

师:谁帮了她的忙?

(二)研究杠杆的特点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杠杆

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3、分组实验研究。

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生用尺撬铅笔盒活动)

4、交流、整理。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整理:在杠杆中,我们把铅笔顶住尺子的地方叫做支点,手指用力的地方叫力点,放铅笔盒的地方就叫重点。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三)研究杠杆的省力规律

1、在上面的实验中,谁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用力的大小不一样。

生:铅笔位置不动,手指在不同的地方按,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就发现了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手指用力的大小就不一样。支点移动,力点不动,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支点不动,用力点移动,也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费力?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尺后。在一边放一重物,另一边不同的地方放螺帽,分别记下使杠杆平衡时的螺帽数,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次数 支点在中间,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数)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数)螺帽数

省力(划√)

费力(划√)

3、汇报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得出省力、费力规律。

在支点不动的情况下,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远,离用力点越近,越费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简笔画板书)师:当支点离物体和力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是省力还是费力?

师:像天平(师出示天平),它中间的刀口是支点,两边两个托盘,只有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就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四)应用与扩展

1、比比谁的力气大。

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杠杆做一个游戏,比谁的力气大。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谁来挑战?选比较瘦小的女孩上来比。师:瘦小女孩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办?(支点离她要远,远到多少可能合适?这里也有规律,可以计算出来,我们以后再研究。这个问题留给爱科学的孩子。)

见机巩固支点、重点、力点以及省力规律。

2、挑战老师。

问小女孩儿,老师的力气比你们班的同学都要大,你敢和老师比试吗?

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支点尽可能离老师近点。

师:同学们用科学知识战胜了老师,真不简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力气再大些,老师身上压很多重物,你能够把老师撬起来吗?(要把杠杆加长,即延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如果把老师换成很重很重的重物,象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地球翘起来吗?还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看来杠杆确实很神奇,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

3、杠杆的应用。

你们知道哪里用到了杠杆吗?你还见过哪些杠杆或运用杠杆的地方?

公园里的撬撬板、天平、剪刀、老虎钳、开啤酒瓶盖的工具、指甲钳、老虎钳(铁丝)、裁纸刀、镊子、杆称。具体应用:把一张纸折4折以后,拿剪刀剪纸放在剪刀尖上很难把它剪破,放在剪刀口里面,就很容易把纸剪破了。

师:为什么放在剪刀尖不容易剪破纸,而放在剪刀口里就很容易剪破呢?

剪刀交叉的地方是支点,纸放在剪刀尖纸离支点远,就比较费力,放在剪刀口里,纸离支点近,就比较省力了。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使工作更省力或方便,发明创造了很多机械,杠杆只是其中的一种。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师:你们还可以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比如,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人们用杠杆的省力规律制作了一些工具,像剪刀、老虎钳等,有没有用杠杆的费力规律制作工具的?如果有,制作费力工具有什么好处?欢迎你们继续研究,把研究过程及下来,我们到时候组织专门的科学探究实验研究成果汇报会。希望到时候看到更多同学的研究成果。

《滑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3.认识滑轮组

(1)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2)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3)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不够,他们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接连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后来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专题及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活动过程描述】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 我的发现 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21.齿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齿轮》一课是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吹塑纸、刀子、胡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知道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

2、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齿轮、塑料齿轮模型、胡萝卜、吹塑纸、裁纸刀、细竹棍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投影图片)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一下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进行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学生猜想)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几句连贯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写下来。

2、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画画未来的交通工具,并从中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

3、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并写下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今天你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的?

2、揭题:这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是我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二)、启发谈话

1、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艇、汽艇、飞机„„)

2、你最喜欢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3、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恐怕还没有,能给你喜欢的交通工具挑挑毛病吗?

(自行车:累、风吹日晒)(电动车:充电、电池污染、半路没电很惨)

(摩托车:速度太快、危险、冬天冷、雨天淋)(出租车、小车:贵、空间小、堵车、车位难找、晕车、尾气污染)(公共汽车:人多、挤、空气差、扒手多)(火车:定点乘坐不方便、慢、易误点)(轮船:慢、下雾停航、噪音、晕船、一旦发生水上事故不易抢救)(飞机:机票贵、晕机、噪音、关手机、一旦失事生还可能性极小)

4、教师小结:

以上的交通工具总的缺点是:

A、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B、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C、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他就没办法D、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E、没几样是能让小孩子驾驶的

你们能不能发明一种即让人乘坐起来舒适、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不受海陆空限制的,特别是连小孩子都能驾驶的“未来的”交通工具?(板书:未来的)先2人小组讨论讨论。

5、指名交流: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创意、绘画

学生开始创意、绘画,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创意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学生评议,教师相机点评。

2、相互交流。

3、评选 “最佳创意奖”

(五)写话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无漏字或不通顺的地方,改一改。相互交流。

6、小结:

各位小朋友,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为现实

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1.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通过搜集、观察、交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培养创新精神。2.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的发展;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交流中的乐趣;能体会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能设计心目中理想的交通工具。教学重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交通工具”,并写下来。教学准备:

1、搜集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2、学生准备彩笔、画纸、稿纸。教学过程:

一、说说现在的交通工具

1、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谁愿意向大家说说,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呢?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我坐——去————。)

2、你还能说出我们都没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呢?

3、教师小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输业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发展到今天的航空运输,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科学的不断发展。(1、陆地

2、水上

3、空中)在介绍汽车时,结合图片谈谈能源短缺问题和尾气污染问题。

4、在刚才的这些交通工具中,你最喜欢乘坐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自行车:小巧、灵活)(电动车:环保、方便)(摩托车:灵活、快速)(出租车、小车:舒服)(公共汽车:便宜)(火车:舒服、安全)(轮船:舒服、安全)(飞机:快速、舒适、不拥挤)

6、没有东西是十全十美的,那你觉得你喜欢的交通工具还有什么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吗?(自行车:累、风吹日晒)(电动车:半路没电很惨)

(摩托车:速度太快、危险、冬天冷、雨天淋)

(出租车、小车:贵、空间小、堵车、车位难找、晕车、尾气污染)(公共汽车:人多、挤、空气差、扒手多)(火车:定点乘坐不方便、慢、易误点)

(轮船:慢、下雾停航、噪音、晕船、一旦发生水上事故不易抢救)(飞机:机票贵、晕机、噪音、关手机、一旦失事生还可能性极小)

7、是呀,以上这些交通工具总的缺点,概括起来就是:

1、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

2、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3、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它就没办法

4、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5、不够环保和节能。

二、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但科技毕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缺陷也将会逐渐得到改善。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未来科技城的信。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未来科技城的眼镜博士,我最近接收了一项任务,研究开发新型的未来交通工具。可我现在太忙了,一直抽不出时间。听说小朋友特别聪明,很有创意。所以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下,你们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如果你有好的创意,请画张设计图,并在图下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它的名字、样子、优点等等。我在未来科技城等你们的好消息。再见!

未来科技城 眼睛博士

2010年6月1日

2、小朋友,请细细读读这封信。

(1)、说说眼镜博士请我们帮什么忙?(板书:未来的交通工具)(2)、还有其他要求吗?(板书:画、话)

3、大家有信心完成吗?好,先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4、大家愿意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图画和文字吗?那就快快动笔吧!生画图、写话。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三、小结

这节课,各位小朋友开动了脑筋,设计出了许多未来的交通工具,真不愧是未来的发明家。

其实呀,我们世界上的很多设计家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未来科技城眼镜博士的来信了,他们也设计了一些未来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幻灯片出示)无人驾驶车、代人蹬车的机器人、带“鳞片”的电动太阳能豪车、堆叠式电动汽车、飞翔列车、太阳能风能列车、磁悬浮车等等。

老师相信,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真的!你们会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图画得更具体,更美观。

2、把图旁的话写得更清楚,更明白。

篇3: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所选择, 可结合以下几种作业设计形式进行。

一、家庭实验类作业

家庭实验类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出发,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记录,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或发现与科学有关的一些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并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 进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类实验作业学生可以在家中完成, 氛围宽松, 便于近距离观察, 能多方面反复地实验和观察, 对实验现象记忆深刻, 通过实验的过程, 学生能领略到科学的神奇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再学习、再创造的热情。如, 学习《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节中“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这一内容时, 对于“根是否能够吸收水分”在一堂课中是不可能明显地让学生感受到的。这个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做, 但是如果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做, 虽然可以观察到效果, 却没有在创新意识上对学生加以培养,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是否有吸水作用”的实验,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记录本上, 再通过实验观察, 一周后在班级里交流。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如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有“两个相同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 一个杯子里放有植物, 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植物”、“选择一株带根的植物, 找一个盛水的玻璃杯, 把植物的根浸在水里, 在玻璃杯外壁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 为防止玻璃杯中的水因蒸发而减少, 在水面上滴一层油, 在容器口加盖, 把盖切成两半, 中间根据植物茎的粗细挖一槽沟, 把茎夹在中间, 再把实验装置放在向光处, 过一段时间, 进行观察、记录、测量”等,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二、种植、养殖类作业

种植和养殖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小学科学课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和养殖活动, 从中获得直接感知, 发展技能和乐趣。如, 种植各种植物, 养殖蚂蚁、金鱼、蜗牛、家蚕等。只有学生亲自去种植、养殖, 去观察、测量、记录, 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然后记录下科学的事实、数据,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这才是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以加深学生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了解, 使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自然界的丰富和神奇, 获得直接经验, 还可以更好地体验生命的意义, 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培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小制作、小发明类作业

小学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小发明类作业, 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 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 可根据声音的高低变化制作小乐器和土电话;四年级下册《电》这一单元, 可运用学习过的电路知识制作一个“我的房间电路图”;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这一单元, 可充分考虑各种力的综合因素“设计制作小赛车、测力计”等。这类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废旧物品进行, 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发明, 引领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使他们在动手实验操作中学会使用恰当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新实验, 培养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专题研究类作业

专题研究类作业的设计, 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作业设计, 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类型。专题研究对小学生而言, 不管前人是否已经做了研究, 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 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如, 蚕的一生、纸、凤仙花的生长等专题研究, 师生根据教材拟定一个专题, 提出一系列的子项目, 再由小组或个人去研究。如, 关于纸的研究, 可以分成以下的小项目: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研究、自己造纸等;又如, 调查学校周围噪声污染的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调查居民用电并提出节约用电的措施;调查当地煤、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自行车中的科学问题;观察并研究身边的小动物等。这些专题,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研究, 指导学生将过程和研究结果写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五、时空观测类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时空观测类作业, 如六年级下册《宇宙》这一单元的“月相变化”一课, 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 还要求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如果平时疏于观察,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如定点拍摄记录) , 通过一段时间 (1个月) 内的连续观察、测量、记录月圆缺变化, 来获得感性材料, 同时还要提醒学生, 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上的连续性, 每天都要定时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样才能获得完整、可靠、准确的资料, 为揭示月相变化规律提供依据。像这一类型的作业, 虽然比较烦琐, 观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还会受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 学生在连续一个月的观测中, 学会了观测和记录的方法, 经历了科学家研究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 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文献研究类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因此, 教师以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就显得非常重要。信息的搜集同样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进行, 如三年级下册《磁铁》这一单元,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关于磁铁性质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应该注重科学发展史的教育。从最早发现的“磁石”到“司南”, 再到指南针直至现在的磁悬浮列车的发明和使用, 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渗透, 使学生了解中外科学家对于磁现象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搜集科学信息资料, 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确定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主题,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 再用各种方式表达、汇报成果。

篇4:科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

作业,作为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作业,难道仅仅是为了了解与评价学生的学,反馈与调整教师的教?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与迁移吗?我认为,从张扬学生个性的角度来审视,作业,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把好编制作业这一关。

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重视作业设计的实践性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概念不是指解答问题的能力,而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突出了人在实践中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多元智能因素,设计多元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说一说,增强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唯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情节、情境等,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小段话。教学完《珍珠鸟》一文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作者用他的关爱和尊重与小鸟的爸爸妈妈逐渐熟悉了,同时也赢得了小鸟的信赖,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呀!但是,这些画面没有声音,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给他们配解说词吗?要求: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中任意一种人称来表述。”有的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珍珠鸟,有的把自己当成作者,还有的把自己当成旁观者……他们紧密联系生活,说得绘声绘色。

2.画一画,再现情境

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感兴趣。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1)画方位图:弄清空间位置。如对于《开国大典》一文,学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天安门上看广场,能看到什么、各在什么位置,然后画出简图。由于在课前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北端”“南端”“东西两侧”等方位就比较清楚了。

(2)画简易工程图:展示工作场景。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于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有困难,我指导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让画得好的展示到黑板上,并边画边讲解,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此线路的优点,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詹天佑的卓越才能。

(3)画游览图:对一些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画游览线路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学习了古诗《望天门山》后,可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游览长江图”,体会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伟秀丽景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三、重视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篇5:小学科学杠杆作业设计与答案

一、设计实践性作业, 让作业成为锻炼实践能力的基地

突出实践性是科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能初步获得一些科学活动的经验, 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初步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 获得积极的科学学习情感。实践型作业的特点是突出科学活动的实践性, 使学生不仅能在纸上做科学, 而且能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科学, 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调查、收集、选择、分析、解释信息活动。实践性作业一般取材于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作情境材料, 设置具有社会参与性的实践问题。作业的方式一般有科学观察, 检测、调查、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方案的设计和问题解决的建议和设想等。

[例1]学习了元素符号后, 笔者布置学生到超市调查市面上出售保健品的种类, 想办法通过同伴的的家庭收集各类保健品的说明书, 分析保健品为什么具有保健作用。学生在收集资料中发现, 保健品的种类层出不穷, 但所含元素的种类却大同小异。于是, 他们提出异议, 保健品的保健作用是否像广告说的那样呢?于是笔者就将“中学生是否需要用保健品”作为调查的主题, 促使他们进一步的调查、采访。

完成本题的过程, 就是一次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综合实践所必须的一些方法, 亲历了知识获得和知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应用的过程, 体验了知识的有用性和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设计探究型作业, 让作业成为指引科学探究的向导

科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及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方式, 因而探究作业也是科学作业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探究型作业, 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进行探究性实验, 也可是学生遇到的生活、学习、自然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所布置的探究作业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他们不仅学会从科学现象、科学规律中探究问题, 而且要从实际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完整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究性作业的功能在于让学生的学习从死记硬背走向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完成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作业, 能很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并能成为指引学生在科学习中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向导。

[例2]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问题情境:有一杯热水, 放在桌上, 让它自然冷却, 热水的温度会随着时间而降低, 我们将研究热水降温的快慢有什么规律, 即温度降低的速度是一定的呢?还是越来越快, 或是越来越慢?

要求根据所提的问题, 作出猜测;设计实验方案, 写出实验步骤, 绘制实验数据记录表;要通过实验检验猜测是否正确, 找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并做有关记录;根据实验记录, 将热水降温的规律用图象表示;写出得到的规律。

本题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材料, 设置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学会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设计教育型作业, 让作业成为培养思想品德的养料

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 同样担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教育型作业是通过设计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的问题情境, 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这类作业的情境材料一般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 体现正确价值观导向的问题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这类作业的教育功能在于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既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更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力图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懂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 什么是好的品质, 什么是不良习惯, 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充分得以实现。

[例3]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大家应倍加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据测试, 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 每滴水约0.05毫升。小明同学在洗手后, 没有把水龙头拧紧, 当小明离开4小时后水龙头滴了______毫升水。本例通过一些具体数据的体验, 使同学们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提倡人人都节约用水,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

[例4]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中, 需要改正的是 ()

A.自觉养成购买物品时不用塑料袋的习惯;

B.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C.及时将生活垃圾、废旧电池装在一起丢弃到垃圾箱中;

D.用洗脸水冲刷厕所, 将废报纸、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本题以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环保教育为主题, 将环保知识与环境道德融合一体, 通过道德行为的选择,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引导和教育。

四、设计阅读型作业, 让作业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利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科普知识或科学著作,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 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情感意志。设计阅读型作业, 取材要尽可能简洁精炼、典型, 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上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布置阅读型作业可指导学生阅读指定资料, 比如暑假时可以布置学生阅读科普著作《万物简史》, 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内容, 还可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感兴趣的科普材料,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渠道。

[例5]阅读短文, 回答下面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 可是, 当年欧姆却为此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这是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很差, 还没有测量电流的仪器, 电源的电压也很不稳定。欧姆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少年时期在作坊里练习出的一双巧手, 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自己制成了比较精确的测量电流的仪器。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池, 这为欧姆提供了可以“保持电压不变”的稳定的电源。欧姆经过几年的细致研究, 终于取得了成功。1826年他的研究成果发表, 但当时的科学学界并不重视。后来, 随着对电研究的深入, 大家终于认识到这一成果的重要性, 欧姆本人也被聘为大学教授, 并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谈谈你从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本题取材于科学发展史, 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阅读, 获得了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使学生明白, 任何科学发展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 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这在开拓学生的视野的同时, 也是一次很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

上一篇:物流管理大学生个人简历下一篇:石排电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