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与构思

2024-06-06

审题与构思(共6篇)

篇1:审题与构思

认真推敲细审题,打开思路巧点题

导语

弄懂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作的要求,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可是,许多同学看到作文题目,往往不去仔细推敲,而是把重点放在选材上,这样很容易出现跑题和偏题的现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题都要小心翼翼地剖析,那样又容易钻牛角尖。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认真读题,切实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打开思路,通过想象和联想,考虑如何准确切题和巧妙点题。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 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

技法导航

如何审题?笔者总结出“四步走”:

第一步:读题。认真阅读题目,包括题目中的材料、提示性文字和写作要求。

“大爱无声”,这个标题大家可能感觉似曾相识,可真正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又感到无从下笔。为什么会这样?这就体现了审题的重要作用。首先,何谓“大爱”,其次,怎么体现“无声”?乍一看好像没有头绪,但是仔细阅读题目就会明白,题目中的大爱侧重于那些表面平淡、容易忽略的爱。这一点命题者已在材料中进行了暗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这样的爱是细微的,是需要体悟的。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无声”了:这种爱不是轰轰烈烈、动地惊天的,它表现得含蓄、低调、平淡,甚至让人不易发觉。

第二步:化题。就是将标题转化为便于自己写作的题目。

理解了“大爱”,明白了“无声”,然后再认真读一读题目中的“要求”,避免写作时“犯规”。剩下的就是思考如何于无声处见大爱了。这才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暂且称之为“化题”,就是将原标题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容易切入的新标题。比如“大爱无声”这个标题,如果你感觉不好写,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就可以将之转化为“母爱”“妈妈的手”“父亲的眼神”“师生情”等较为简明清晰的标题。因为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求我们从细微之处体悟大爱体悟真爱,所以这样的转化是聪明的,也是合乎要求的。

第三步:切题。即切入标题。先确定中心,考虑围绕中心选择哪些素材,如何将题目呈现出来。

这是写作中的难点。写作文时很多同学感到没有什么可写,说明他们就是在这儿栽了跟头。如果感到无从下手,那就先胡思乱想一番,从而打开思路。这里的“胡思乱想”,是你在思考标题之后进行的,其实是联想。通过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你就会由此物到彼物,由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由一件事到另一件事,从而打开思路,浮想联翩。众多素材就会纷至沓来,一起涌到你的眼前。剩下就是选材了。只要你心中写作目的清晰,中心明确,选材也就不难了。比如“大爱无声”,只要你不写溺爱、偏袒甚至早恋,而是选择那些细腻的父母的爱、手足情、师生情等作为写作内容,就没有多大问题。因此,切入标题时也要具有审题意识。

第四步:点题。别忘了点明文章的中心意思。

很多同学写的文章其实内容并不错,但是却不会点题,让人读了之后感觉他好像在说另外一个话题,不明白他写的内容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关系。比如上面的病文《大爱无声》,小作者所选的材料如果支撑其他的标题也许可行,像“生活的滋味”之类,但是用来诠释“无声”的“大爱”那就不合适了。

所谓点题,就是在行文的过程中,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点明文章的中心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开头破题和篇末点题都是很容易掌握的技巧。所谓破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的要旨。篇末点题就更简单了,只要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就可以了。

大家都知道,同样一则材料,因视角不同可以作为不同话题的素材,但是其中若少了点题的语言就会让人莫名其妙了。因此,选择什么材料并不重要,明白选这个材料想表达什么才重要!

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化题——转化题目,方便写作;切题——切入标题,筛选材料;点题——揭示中心,照应标题。不过,千万不要忘记,这四步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每一步的时候都要具有审题意识。通过这审题四步走,你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学会审题,使内容符合题意

有了大量材料,不是写应试作文就可以信手拈来,而是要根据题意从积累的材料中加以选取。这其中审题是关键,那么如何审好题呢?

中考“审题”中的“题”指的是“试题”。在作文试卷上,作文的题目、供给作文的材料、作文的指导语和作文要求等,都是试题的组成部分,而“审题”指的就是看懂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领悟了试题的要求,把握住了试题所限定的条件,又明确了作文的范围和文体,才算是看懂了试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

这类题应该对构成题目的词语仔细推敲,准确理解隐含在词语中的作文要求、限制条件和选材范围。如《我最敬爱的一个人》这个题目的中心语是“人”,表明是写人文章,其定语“一个”限制了写人的数量,“我最敬爱”限制了选材范围,写的人必须是自己的长辈,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也表明了文章应以第一人称“我”来写。

再如《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和《我最怀念的一个人》两个题目。同样是写人文章,写人数量都是“一个”,而且都要使用第一人称;但它们在关键词语上有所不同:“最熟悉”是指现在自己和他接触最多、对他的情况知道得最清楚,所写的这个人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平辈;而“最怀念”是指过去自己和他接触多,可现在因各种原因不在一起却十分想念,所写的这个人一般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值得尊敬的师长。

▲填充式题目的审题

这类题应该弄清楚题目的结构,了解所给部分应是短语的什么成分,而需要填写的部分又是短语的什么成分;同时要借助试题中指导语的内容理解题意。如去年中考大纲卷的作文题目是劳动,下面还有指导语: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伴随着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考生审这个题目时,要参照指导语的提示:第①句诠释劳动的内涵,特别强调劳动的作用,第②句说明劳动和人们的密切关系,第③句用“许多许多”来表明劳动带给人们的好处之多。由此,可以联想到劳动带给我的快乐,劳动对我的作用(劳动使我学会了本领,劳动锻炼了我的意志,等等);同时思考题目中所给的“劳动”一词可充当什么成分:如果充当主语,便可以在其后填写上劳动对我的一些作用等内容。如果充当定语,就可以填写为《劳动后的快乐》,《劳动中的困难(或“苦恼”)》等。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中填充进去的自拟部分,应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感受最深的,最有可写的,而且写起来也最有把握的内容;写这样补充完整的作文题目才能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切题。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

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给了材料,又提出要求,并且出了作文题目的,如去年中考课标B卷的作文题;另一种是给了材料,提了要求,让自拟题目的,如去年中考课标A卷的作文题。无论哪一种给材料作文的审题,都要求考生既要看懂提供的材料,又要领会试题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试题要求,或自拟题目,或选用所给的作文题进行写作。

给材料作文的方式不外乎是提供文字材料或供给图画(一幅或几幅),所要求的文体也不限(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简单的议论文或说明文),但有一点要注意:必须以所给材料为依据,绝不能离开材料而另起炉灶。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要点有三:一是看懂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二是明确作文要求(文体、文题、字数等等),三是确定自己的作文如何使用或照应所提供的材料。

如何做到作文审题不“雾里看花”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年年芳草绿,岁岁柳色新。随着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升温,命题作文备受青睐,尤其是全命题作文,但是考生因审题偏差而出现的失误也明显增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下笔千言不走题”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介绍几个应对策略。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即理解题目的含义,明了题目的限制范围,把握题目要求写的体裁,并抓住题目的重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辨体裁,明限制,抓题眼”。

一、找标志,明体裁

凡题目中有“记、忆、传、事、人、事迹、人物”等字眼,应写成记叙文;凡题目中有“读、说、论、议、评、感”等一类字眼,应写成议论文;凡题目中有“介绍、说明、概况、演变、制作”等一类字眼,应写成说明文。如:《计算机的自述》、《这件事,我做对了》、《春风赞》、《好学与成才》这四篇文章应分别写成说明文、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由于现在的命题作文往往淡化文体要求,而且初中毕业升学的命题作文往往以写记叙文为主,因此,绝大部分考生体裁的把握几乎不存在问题。

二、看限制,明范围

要看清题目中时间、地点、数量、事情、人物和主题的限制。

如:《元旦纪事》、《我家的钟点工 》、《成长的足迹》、《心事》、《我们是初生的太阳》、《美,在我们身边》这六篇文题就分别从时间、地点、数量、事情、人物和主题上加以限制。《元旦纪事》中的“元旦”限定了事情发生的特定时间;《成长的足迹》中的“足迹”表明要写成长中的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偏题了;《美,在我们身边》要求考生选取颂扬美的主题的材料。

三、抓题眼,明主旨

所谓“题眼”,就是文题中关键的词语,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例如《做个有心人》中的“有心人”就是应浓墨重彩表现的内容,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要紧紧围绕“有心人”展开。抓题眼,往往从分析题目的结构入手。

(1)独词式题目。

如《礼物》、《选择》、《发现》等,题目就是题眼。

(1)短语式题目。

常见的这样四种类型:

① 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它的中心词是写作的落脚点,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则是写作的着眼点,也就是说,题目主旨往往在中心词上。例如:《明天的我》,“我”是写作的落脚点,写作时必须以“我”为中心,重点写“我”做什么或怎么样,而“明天”是写作的着眼点,它对时间背景加以限制,须设想已经到了明天,把明天当作现实来写;《我的明天》写作的落脚点是“明天”,要求写的是“我”明天要怎么样或将会怎么样,写作时就必须立足于今天来设想“我”明天的情景。

② 介词短语的题目,就是把介词结构的中间部分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例如:《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在挫折面前》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就要突出“迎接中考”、“挫折”这一特定的限制,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

③ 并列短语式的题目,这类题目的题眼隐藏在并列的两个事物的关系中。例如:《我和你》这一文题只有从“我”和“你”的关系上来立意、选材才不会离题,而不能只写“我”或“你”。

④ 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题目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例如:《生活告诉我》、《我懂得了责任》、《这里充满爱》,题中的“告诉”“懂得”“充满”就是题眼;主语往往或标示出人称,或者体现着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或者告诉考生取材的范围;宾语往往表示内容的性质或文章的落脚点。例如《这里充满了爱》,“这里”是选材的范围,是哪里首先就必须确定下来;宾语“爱”是内容的性质,即应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关心、帮助和爱心;谓语“充满”是要求你不能写一人一事,而应写这里的人都是那么善良,都在相互关心,写作时有点有面,可以重点写一两件事,略写其他。

四、明喻意,悟深义

有的题目用的是字面意,有的用的是比喻义或象征义。我们理解题目时不能只停留于其本义,要善于联想与想像,挖掘出题目的比喻、象征义。例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题中的“钥匙”是一种方法、途径,如在与人沟通、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心中有一轮明月》中的“明月”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在前面还有限制语“心中”,因此,应该理解为“明月”象征着理想、信念、责任、道德、品格等,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生存的动力,它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精神支柱,导引着我们茁壮成长,生命因此而美丽灿烂;再如下面这篇作文:

“在一个缺水的村庄里,村民常用一排大缸接盛屋檐水。由于澄清缸里的水需要两三天,因此妈妈不允许我们玩缸里的水。常有一些恶作剧的孩子,冲进院子里把水搅浑,这使我们非常愤怒,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就安慰说,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

请以“水总有澄清的一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位考生先描写家乡河水如何清澈美丽,然后写环保的缺失带来严重的水污染,最后写人们环保意识的回归,展望明天,坚信“水总有澄清的一天”。

这位考生完全忽略了题目的比喻义,就水写水,没有从自然现象上升到人生意义,偏离题意。这段提示语所说的故事只是为了引入喻体,“妈妈的教诲”对“我”的启示暗示了题目的比喻意义,那就是:被误解、扭曲、诬陷时,不要颓废丧志,只要坚持不懈,总有冤情洗刷、真相大白的一天。考生审题时要静心阅读,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五、作拓展,添成分

有时遇到题目无从下手,我们可抓住题目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行拓展,添加适当成分。

例如:《窗外》,我们可以联想到“窗外的世界丰富了我的生活”,重点展现“ 窗外”与“我的生活”的关系,也可联想到“清新明媚的窗外”,用优美的笔触描绘夏日雨后的美景,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温暖》,可在题前加“妈妈的”、“老师的”、“同学的”、“陌生人的”等,添加适当成分后,一下子意思就变得明朗了。

总之,掌握审题方法是作文的关键,另外平时增强审题意识,培养审题习惯也很重要。这样,因审题偏差而出现的失误就会明显减少,就能把跑题、偏题的噩梦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为我们写出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新颖脱俗的考场华章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中考作文点拨之构思篇——奇思妙想有创意

构思,就是写作之前用心思酝酿的过程。在中考作文的构思过程中,一些优秀考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地摒弃“求同”,积极地从文题中挖掘“存异”点,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想像思维等方法,去发现新材料,寻找新主题,获得新构思。他们的文章,也就以充满灵气和魅力的构思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物眼看人视角奇。生活中我们经历的事情都是由人和物共同参与、共同见证的,以人的口吻来叙述这些事情,虽属正常,但是创意不足、视角不新。如果换用“物”的视角陈述,着力写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其独特的视角能带来独特的人生感悟。比如,浙江宁波市中考满分作文《一个满意的微笑》以拟人手法行文,借用准考证上“相片”的口吻叙事抒情,考生变成为被观察对象,其情态品质和人物形象在“旁观者”的观察之中更显清晰。可以说,文章叙述视角一变,令人耳目一新。

二、虚实互换思维活。有时候面对运用抽象概念、表意含蓄的词语作为标题的“虚题”,感到很抽象,难以下笔;有时候面对那些借用实物命题的“实题”,感到选材面似乎很窄,难以写长。这两类题,都需要我们在构思过程中破除时空限制,进行虚实转换,找到恰当的可写内容和切入点。比如,江苏镇江市作文满分作文《叫我如何不想她》一文,乍看题目,感觉作者会写思念某位女性。可是,作者笔下的“她”竟然是“镇江方言”。这个虚实转化的直接结果是,文章因此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立意高度。又比如,声音本是抽象难以捉摸的,特别不好写,四川成都市满分佳作《听听雨的声音》,抓住春雨悄无声息、夏雨噼哩啪啦、秋雨厚重苍凉、冬雨不疾不徐等四时雨水不同的特征,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把声音写得有形有色。比如写春雨的声音“像棉一般软,像风一般轻,像乡间的小姑娘一样羞涩”,就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以实写虚,虚实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三、组接片段创意巧。摒弃一文一事一场景的构思,以中心话题或者主题为统领,或者描述不同场景,或者聚焦不同的对象,或者着眼不同的感悟。这些组接起来的片段,有的以小标题形式呈现,有的以数字序号排列,有的以空行方式展示。不论各个片段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往往能收到丰富内涵、深化主旨的作用。比如,内蒙古赤峰市满分佳作《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以“阳光,是由许多色彩组成的,拥有阳光心态的人,也会表现得各具色彩”开头,然后,以“红”“蓝”“绿”分别作为小标题,对应描述了各具性格特点的阳光少年杰、亮和宇。文章巧用色彩喻人,共同撑起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个主题。又如,江西省满分佳作《我读<西游记>》一文,联系人生思考《西游记》读后所得,分别拟出“孙悟空,童年的纯真”“猪八戒,青春的萌动”“沙悟净,中年的麻木”“唐玄奘,老年的顿悟”四个小标题,别具创意地写人物、谈人生、话智慧,可谓妙处横生。

四、反向切入个性显。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从文题字面的相反方向切入进来,逆向思维,文章常常会超凡脱俗,彰显个性。云南昆明市文题一是“属于自己的天空”,有位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立意,写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而是分别以“让我喘口气行吗”“让我做回主行吗”“别老是指责我行吗”三个问句作为为小标题,撷取了这样一组生活镜头:考试的压力剥夺了“我”休息的自由、家长的重压剥夺了“我”的课余生活空间、家长的指责剥夺了我自主生活的权利,从而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休息和尊重、希望摆脱束缚的强烈愿望。在众多考生都在陈述自己主宰生活的时候,作者反向构思,大声呼吁让少年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赋予了题目更深广的内涵,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五、谈心对话感情真。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对方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具有很强的亲近感。比如,辽宁大连市满分佳作《寸草心》,先后七次以“我以为,你并不爱我”单独成段,分别领起后面的父亲面对“我”摔跤、与小朋友打架、学骑自行车、获得奖状等情境下的冷静与严厉,结尾写道:“白云不语,用美丽的风景讲述着爱的故事;小草不语,用绿色燎原着寸草心。难道,亲爱的爸爸,你也是这样不语吗?或者,你已经表达了你的爱,而我却没能察觉?”这种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特别是结尾部分的的呼唤与疑问,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构思有新路,佳作思后得。让我们激活创新思维,敢于独辟蹊径,写出熠熠生辉的创意作文吧。

【佳作show】

一碗红豆汤

深圳市一考生

如梭岁月,似水流年。我还依稀记得当年你英俊中略带疲惫的脸,还有你那双饱经沧桑的双手,小时的我,是多么依赖于你那双厚实又粗糙的双手啊,噢,我亲爱的外祖父。

自打出生,我一直在你的呵护下成长。你多次带着我到后山的田地里干活儿,那时我很惊叹于你那双枯瘦的双手竟能种出如此甘甜的水果。你总会将其分发给邻里的人,尽管在你经济极其穷迫时他们中没有一人肯出来帮你。

上幼稚园时,你骑着自行车来接送我,每当这时,旁边的小朋友就会嘲笑我,你外祖父骑得是破木马吧。我第一次向你发脾气,责怪你骑个破铜烂铁,让我丢脸。后来,你不再骑着那辆整天会发出“咯吱咯吱”响的破车,家里出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但晚上它又会莫名地消失,你曾告诉我,那是你变魔术变出来的。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是你用劳力换来的——你替张老板干活,他爸自行车借给你白天使用。噢,当我知道真相后,孩提时不懂事的我,哪里知道向你道歉呢?

刚上小学不久,我兴高采烈的拿着一张用红笔勾画出“100”的试卷给你看,你欢喜地亲吻我额头,我坐在小木凳上,等待着你的奖励。你转身不知从哪儿取来了一颗小红豆,握在手掌里,我闹气地将手心里的红豆扔在了地上,抿着嘴向外跑去。我很难过,为什么别的小孩子可以得到家人送的布娃娃、裙子之类的奖品,而我却只能得到这一颗看起来十分可笑的红豆!

在我即将离开你的那晚,你在早已破旧不堪的灶房里烧些什么,并叫我耐心等候。好一会,你端出了一碗香喷喷的东西,原本充满潮湿的空气立刻被这香甜的气味充斥着。你笑着打开盖子,原来是一碗红豆汤,蓦然,我想起了那时你奖励我的一颗小红豆,那是你给我的第一份奖品。你笑嘻嘻地摸摸鼻子,对我说,你明天就要毕业啦,这几年可吃了苦了,喝完它明天一定顺顺利利。你似乎早已忘记当时我将你送的奖品丢弃在地的事,眼神里满是慈爱之情。我低下头品尝了一小口,嘴里刹时充满了甘甜与豆香,一种从未有过的充足感传递至心间,我抬起头,说了句“好喝”,便又继续低下头品尝,那是一种至高的享受,一份喝入口腔并且流入心间的奖品,那叫爱。

而今,你早已一头白发,苍老的脸上写满了疲倦,我知道你真的累了。我在厨房里发现了一碗尚未煮熟的红豆汤,那是你最后一次送我的奖品,霎那间,我泪流满面。

“我还依稀记得”“小时的我”,表明作者在回忆往事

“尽管”之说,在对比中彰显外祖父的善良

小朋友的话,伤及“我”的虚荣心。满足孩子,成就其小小的虚荣心,也是大人爱的表现。外祖父更是用自己的辛劳,换来孩子的满足,足见其爱心

第一次得到的奖品竟然是孩提时的“我”并不中意的红豆,以致闹得不愉快。至此开始点明话题、点出文题

用特写镜头,聚焦外祖父的神态和言行,很有层次感:从“烧”、“端”、“打开”、“摸摸”到“说”,动词用得很准确

“我”已长大,已经懂事地感悟到对方最好的奖品是“爱”

无论老人多么苍老、多么疲倦,他对孙子的爱永不停止

【总评】

化大为小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法,本文作者将话题“奖品”物化为“一碗红豆汤”,所拟标题朴实而巧妙,切入角度也就很具体。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一碗红豆汤”为题,并非是介绍这碗汤,而是要因此为由头,怀念外祖父。所以,本文在“一碗红豆汤”出现之前对人物作了大量描述,算是对“汤”的出现作的足够铺垫。

这是一篇饱含真情的作文。文章以五个时间段为序,串联起五件事、五个场景,时而惊叹,时而后悔,时而闹气,时而甘甜,时而泪流满面,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串联往事是本文鲜明的构思方式。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为强化感情表达,采用对话式陈述方式,仿佛是在跟外祖父面对面地倾诉感情,颇为感人。因此,以情感人成为本文重要的得分点。文章辅以对红豆欲扬先拟的情结,更显清新感人。

篇2:审题与构思

话题作文实质上是材料作文的的一种类别,它同样是通过引用材料来生发出写作的话题。因此,按话题作文引用的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来分类,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假设情境式。这是指作文试题为学生假设一种写作情景,要求学生写出置身其中的见闻、行为和想法。写这类作文应注意几点,一是要研究“情境”。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都不应忽视,因为它们往往是叙述故事,描写场景,刻画人物必然涉及的重点。二是要展开想象。想象是对情境的延伸、补充和丰富。它可以丰富故事内容,虚拟场面情节,充实人物思想。记叙要自然流畅合理;描写要做到细腻、准确、深刻。

(2)触发想象式。这是指作文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触发点,学生根据这一触发点,全面展开想象,构思作文。写这类作文题,一是要先想一大片,尽量拓开自己的思路;二是要能变抽象为具象,把要表达的思想演变成一个具体的故事;三是想象的内容要力争新颖、独特,充满个性。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引导学生关心未来世界,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想象力的开发,具有创新的意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大胆而新颖的想象作文题。

(3)暗示寓意式。这是指作文题的材料是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字或者是一则寓言故事,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寓义,展开话题写一篇作文。这类作文题比其它类型的话题作文题难度稍大一点。它要求学生一要读懂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将其观点向现实引伸,能够从动物看人物,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出人生大道理,让哲理和思辨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篇3:文学性作文题目的审题与构思

(学生陷入回忆中。一分钟后, 师生一起作答)

师、生:×××二三事、我的梦想、味道、感动、风景、与人打交道……

师:一路走来, 大家很辛苦, 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我觉得还是不够, 为什么呢?最近我把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梳理了一下, 发现有些作文题目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面孔, 需要我们再练习。下面我把这些作文题目念给大家听一听。

师:春来草自青 (08山东卷)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08湖南卷)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07山东卷) ;行走在消逝中 (07浙江卷) ;提篮春光看妈妈 (07安徽卷) ;怀想天空 (07江苏卷) ;季节 (07福建卷) 。

(学生静静地听, 教师将练过的作文题目和所念的高考作文题目分别摘两个, 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二三事春来草自青我的梦想提篮春光看妈妈

师:这两组作文题目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生:第二组作文题目形象生动, 具有文学意味。

师:这样的作文题目读起来很美, 写起来不难, 它的写法与第一组的作文题目基本一致, 只是因为它的含蓄蕴藉给审题带来较大的难度, 在记叙文写作训练的收官阶段, 我们就来练练这类作文题目。那么,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就是这类具有文学意味的作文题目的审题与构思。我给大家出一个作文题目。

板书课题:心在千山外———审题与构思

师:心在千山外, 这个题目该如何审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

三分钟后)

师: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题目的审题, 然后把讨论结果在班上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十分钟后)

师:各小组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在班上交流一下。

(各小组发言人踊跃发言)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 对“心在千山外”这个题目是这样理解的:假设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心在千山外”的“心”可以理解为“爱心”, 我们虽然与灾区相隔很远, 但我们的爱心会越过千山万水和灾区人民同在。

生:我们小组认为“心在千山外”是指陶渊明之流, 不苟合于世俗, 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 崇尚自然, 纵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生:乍看这个题目, 感觉很茫然, 觉得这个题目很抽象, 静下心来后, 就意识到应该化抽象为具体, “心在千山外”说白了就是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障碍,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得扫除这些障碍。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肯定或鼓励, 学生发言完毕, 教师提问)

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对这个作文题目的审题意见?

生:想。

(分发资料。资料上有老师的审题及范文)

师:大家看了我的审题意见和范文后, 请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我的审题意见对你有何启示。二是我的范文对你来说有何借鉴。

(学生看资料。然后回答)

生:“心在千山外”, 就是心存高远, 有梦想, 有追求。审这类具有文学意味的作文题目时要化虚空为平实。老师的范文选取身边的事写, 真实感人;生动的细节为文章增光添彩, 比如对人物头发的描写, 说“她留的是短发, 有近一半的头发白而且亮, 十分刺眼。没有发型, 直而硬的头发恣意地向四下里蔓延, 刘海过了眼睛河;脑后的头发戳在脖颈里, 由衣领顶起, 硬撅撅地翘着”, 既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点又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生:“心在千山外”, 题目很大, 要化大为小, 化抽象为具体, 尽量地将题目与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老师的范文叙事有波澜, 文章开头就将一个有梦想、不屈服的女孩子推到读者面前, 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 这样的女孩子学业应该是优秀的, 果然她因为学习优秀被调到奥赛班。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 说这个女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奥赛班并不理想, 好在她仍坚持苦读, 但在高考中她还是失利了, 出人意料的是她选择了复读, 文章在结尾中说“直到现在, 我们还没有看到她抵达她梦想的彼岸, 但我们见证了她经过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练, 所以我们坚信她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因为她的心总在千山外”, 文章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另外文章反复点题, 突出了主题, 使文章首尾圆合, 内容更集中更紧凑。

师:“心在千山外”, 这类具有文学意味的题目在审题时首先要把命题者笼罩在它上面的那层迷雾般的外衣揭去, 让它露出本色来, 这样才能审清审准题意, 化虚空为平实。“心在千山外”, 这个题目很大气, 但大的东西, 比如大境界、大场面, 往往不易把握, 遇到这样的题目时, 大家最爱犯的错误是思维与题目齐飞, 老想着大人物、大事件、大环境, 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具体、不生动、不感人。因此要化大为小, 化抽象为具体。题目审到位了, 接下来就该构思了, 刚才同学们也读了分析了我的范文, 下面你们不妨也来构思一篇同名文章。

(学生构思。

十分钟后交流)

生:我将写自己为了实现对外婆的一个承诺, 是怎样刻苦学习的。自上初中后, 我的学习态度一直不端正, 中考没考好, 一家人都很伤心, 对我最好的外婆希望在有生之年看着我走进名牌大学, 所以高中以来, 为了这个理想, 我每天总是最早走进教室, 最晚离开教室, 一心扑在学习上, 尽管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 身体越来越瘦, 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只因我的心在千山外。

生:我写我的爷爷。爷爷是个农民, 也是个村长, 他深知丰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为了能看见村民丰收时绽放的笑脸, 爷爷总是先村民之忧而忧, 后村民之乐而乐。比如种水稻时, 他整夜整夜地守在抽水机旁为村民抽水, 风雨无阻, 黑夜里察看水稻掉进田沟里划破了脚, 村民要换他回家他不肯, 他最爱的孙女我求他回家他不听。这就是我的爷爷, 心在千山外的爷爷。

生:我家楼下住着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 以卖水果为生。为供自己的两个儿子读书, 他们起早贪黑, 拼命赚钱, 每天吃的菜都是菜场中卖菜人扔掉的剩菜, 为了多挣一点儿钱, 他们在人们不屑的目光里翻捡垃圾。最终两个儿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双双考入重点大学。这对父母能吃苦耐劳, 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 是因为他们的心在千山之外。

……

师:我知道同学们的构思都非常精彩, 但因时间关系, 大家不能在此一一陈述了, 下课后就将你们构思的文章写在作文本上吧!现在谁能把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一下呢?

(学生思考后, 教师指名回答)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知道了具有文学意味的作文题目的审题方法, 要化虚空为平实, 化抽象为具体, 又重温了记叙文写作方法, 要注重细节的描写, 叙事要有波澜等, 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审题能力, 提升了我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收获颇丰。

(伴随着下课铃声, 老师总结)

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心在千山外》, 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心在千山外!

师:下面布置作业:

1.作文:《心在千山外》

篇4:审题与构思

怎样抓“关键词”进行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构思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据传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绘画爱好者,他在位时经常通过考画来取仕。考题通常是一句诗,让考生依诗作画。一次,宋徽宗出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很多考生认为“关键词”是“酒家”,而以小溪流水、小桥、竹林为衬托,画出了酒家,这些画皆不中赵佶之意。唯有一位叫李唐的考生构思新颖,独辟蹊径。他的画面是:一泓溪流,小桥横卧,桥边是一片竹林,在郁郁葱葱的竹林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旗。赵佶看后大悦,并亲自定为第一名。此题乍看,有竹、桥、酒家等物,但仔细推敲,关键在一个“锁”字上。李唐把酒家藏于竹林之中,只露酒旗,正是切中一个“锁”字,可谓匠心独具,构思巧妙。

又有一次,他又出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作题。此题一出,众考生皆说不难,纷纷作画,有的画青山丛中露一寺顶,有的在半山腰中画一古寺,有的干脆画了一寺在山中。赵佶看了,摇头叹息,心想,无才子矣。正忧愁时,忽见一幅画,令其拍案叫绝。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道,一个和尚在溪边挑水。赵佶大笔一挥,立即定为第一名。赵佶之所以把这幅画定为第一名,主要是因为作者抓住了“藏”字。初看这题,画中少不了“深山”“古寺”,但是作画者怎能忘了这个“藏”字呢?你想,在深山中不见寺庙,只见一位挑水的和尚,有和尚必有寺庙,这寺岂不是藏于深山中吗?

这两幅画的作者牢牢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通过曲折婉转的艺术手法,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写文章如同绘画。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所谓“不平”,是指作者构思奇妙,不落俗套,情节曲折,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引人的魅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认真审题,像那两位考生一样抓住“关键词”,巧妙构思,这样既突出中心,又体现出文章的艺术性。

现在就以两个题目作具体分析。

题目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彩的生活画面,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请以“铭刻在我心中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题中的节日,不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源自国外的节日,也不是“旅游节”“美食节”等新兴节日,而是指我国具有历史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选材时应把握好这一点,如果写记叙文,就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记的节日是哪一个?这个节日里有着怎样的故事?是红红火火的春节,还是寄托哀思的清明?是飘着棕香的端午,还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中秋?筛选一番,选出最具情节性、最有感染力的一次经历,写出体验和感悟。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语文课本中《春酒》一文的写法。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抓住热点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切入,集中议论。例如:针对媒体曝光的部分地方攀比成风,花费巨款建造祖坟的现象,可以围绕“该过一个怎样的清明”的话题,提出“反对铺张浪费,真情缅怀先人”的观点。

题目二:阴雨,也许会给你没有阳光的遗憾,但阴雨中的电闪雷鸣,却让你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落叶,也许会给你失去生机的遗憾,但落叶飘飞的弧度,却让你感受到了诗意的归宿;失败,也许会给你远离成功的遗憾,但失败后亲情的呵护,却让你感受到了真情的温暖……请以“原来没有遗憾”为题,写一篇作文。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题型增多。本题中,“遗憾”指一种失落怅惘的心理,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精准审读副词“原来”。“原来”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题目的意思可以解读为“实际上并没有遗憾”,其中包含所写“遗憾”必须体现“从有到无”的隐性要求。据此,文章行文的重点,应落脚在认识、心理的转变上,即什么原因使自己认识到“并没有遗憾”。写作前,要慎重选择适合表现这种心理认识变化过程的材料。写作时,可尝试运用铺垫、陡转的手法,使文章起伏波折。如写自己跟随旅游团去黄山旅游,迫切希望目睹黄山日出的壮观景象,但天公不作美,没有看到日出,你感到了“遗憾”。不过,旅游团中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拖着拐杖爬过陡峭的“一线天”的情景震撼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的精神,于是你慨叹“原来没有遗憾”。

以上两个题目,只要抓住“传统节日”“原来”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审题构思,就能突出中心,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而写出好的作文。相反,审题出现了偏差,即使写得多么有文采,行文多么流畅,也不能得到高分。

篇5:命题作文的审题和构思

命题作文写作必经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是审题;二是构思;三是外化——就是具体写作过程。如果从建筑学的角度,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审题——是弄清楚建设需求,明确人家需要一个什么建筑——是一个体育场,还是游泳馆;建筑物竣工后要符合哪些基本要求。构思——是在完成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规划设计,绘制出个性化的建筑图纸。而外化写作——就是严格按照图纸精确施工。

在写作过程中,95%的学生只用3、5分钟来完成审题和构思过程。考场上经常见到的情况是:考生面对作文命题,扼腕擎腮,草草一想,就匆忙动笔——忽略审题和构思的决定性作用,是学生创作出大量伪劣作品的主要根源。漠视审题和构思,就等于要建设什么还不确定,图纸也没有,就开始施工——结果必然是:憧憬缔造一座摩天大厦,最终建成的却是个厕所。

一、如何审题

审题是命题作文写作最重要的起点。如果审题这一环出现了问题,必然犯方向性错误。命题人要你建一个高尔夫球场,你却建了一个露天游泳池,再豪华的“驴唇”,也是对不上“马嘴”的,这就是所谓的跑题。

那么如何高质量完成审题过程呢?

(一)首先是审命题作文的标题

(1)理解标题的基本含义——初步明确题目限定的写作范围。例如《心海深处的一朵浪花》,标题的含义是——记忆深处最难忘的一个人、一个瞬间、一小件事,如果理解成——曾经到海边去玩,大海的浪花非常美,让人迷恋,就完全错了。理解错了,必然导致跑题。

(2)筛查标题显性和隐性的限制条件——精确把握题目限定的写作范围。显性的就是从字面上能直接看出来的;隐性的就是透过字面能分析出来的。以《心海深处的一朵浪花》为例,“心海深处”限定了这篇文章必须写成回忆性的文章——“心海”的语境含义就是记忆,所写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深处”限定的范围是——所写的内容必须具备感人动心、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朵”限定了文章的内容必须写一个瞬间、一件事,在数量上限定不能选取多个瞬间或事件来写。“浪花”限定了这个瞬间、这件事必须小,能够以小见大——否则就不是浪花,而是大海了;同时又必须是给人教益、给人启迪或者让人心动的瞬间或小事,否则就不是浪花,而转变为“恶浪”——这是“花”这一褒义名词限定的内容。从题目整体上在深入一些,我们还会发现,这个标题还隐性地限定了文章的人称——第一人称。因为这让人怀恋的瞬间或小事,必然是“我”个人经历的,不能是别人经历的。

(3)审查标题最佳的文体取向。文章的标题常常具有规定文体的属性。如《说谦虚》从题目就可以断定,命题人是要我们写一篇议论文。而《从宋江投降所想到的.....》,限定了我们必须把文章写成读后感。现在的中考命题作文,一般不做文体限制,但题目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会感受到,有的适合写散文,有的适合写一般的记叙文,有的适合写议论文。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根据文章标题,选择最合适的写作文体。

(4)审定标题限定的主题类型。记叙文的主题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情感类——表达某种情感;二是哲理类——表现某种规律、理性,给人生命的启迪;三是精神品质类——表达对人性本质的赞美或批判;四是情趣类——表现人的兴趣爱好和对人性的尊重。命题作文对文章主题类别具有规定性,我们要在审题环节做出准确的判定。第一种是标题本身就以主题命名,如《大爱无疆》、《细节决定成败》、《记一个谦虚的人》,《海钓之趣》,从标题的字面就可判定主题的种类,我们写作时一旦游离了这种明晃晃的规定,也会出现跑题现象,不是选材上的跑题,而是主题上的离题万里。中等以上的同学一般不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有时标题没有显性限定主题类型,但它却做了隐性限定,这时,很多同学就会马失前蹄。如《成长》、《启迪》,从字面上没有规定主题类型,但细细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标题表达的语意倾向不是生理上的成长,而是认知和心理上的成长,这种成长必然是对现象的理性认知的提升,对经验的总结,客观上主题已经限定为哲理类型。《启迪》也完全一样。审题事要学会从命题中挖掘出这种隐性的限制,否则,也会跑题——这是一个难点。

(二)其次是审命题人在标题之外添加的具体要求

1、明确字数限制(不多于也不少于规定的字数范围);

2、明确人物名称的处理(具体的人名和学校名用某种代号代替等);

3、明确半命题作文空白部分如何补写的要求;

4、明确“命题作文”标题不可以改换一个字,而“话题作文”的话题不是作文的标题等等。

二、如何构思

(一)思考构思过程

(1)明确这篇文章要表现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这是构思环节的起点。后面的一系列环节都围绕主题展开,所以必须最先确定下来,自己的写作目的。

(2)收集、选择素材。立足审题和要表达的主题,根据题目限定的范围和表达主题的要求,收集素材,然后选择素材。标准有两个:一是新——别人没写过的;二是有选择价值——选取的素材本质上能表现或揭示的内涵,对人生、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3)做好取舍剪裁。素材只是原材料,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通过剪裁,留下有用的部分,去除无用的废料。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围绕表达的目的来截取材料,解决饥渴问题选择食物和水,解决寒冷问题,选择鞋帽服装,很多同学不管表达什么主题,对一个材料都是从头到尾叙述一遍,很多没有的废料也被写进文章之中,导致主题表现模糊;还有的同学剪选的材料和要表达的目的风马牛不相及,这是更可怕的问题;其次是力求新颖——同一个事件,如果以表现勤劳为主题,有多个情节能表现,每个情节中又有多个细节能表现,选择哪个?——标准是在保证表现主题有力的前提下,选择别人没写过的那个情节,选择一个情节中别人没写过的细节,这样从剪裁选料的角度,就切实保证了材料的典型新颖。

(4)谋划好篇章结构。全文总分总模式是不能改变的。但文章主题体分作者要做好规划:首先要明白这部分是选择一件事分阶段来写,还是选几件事并列来写。是先面后点,面略点详,店面结合的方式来写,还是一件事为主,其他小事为辅,主次套叠的方式来写.....做到文章主体的整体布局心中有数。就像装修一样,事前就应该明确哪个地方摆设什么物件,物件的大小,占地的空、大致摆放的方式,只有这样装修完了,那些东西才能按照您的预设,按部就班落实到具体位置上,保证空间预留合适,使用方便,风格独特。

(5)要把写作手法的运用在布局谋篇时就具体考虑进去。比如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段落或部分放在哪里写,把借助环境恶劣凸显人物形象,赞美人物品质的部分放到哪里写,特别是铺垫部分,如果不提前安排好,等到写到了某个环节才想起前面要做铺垫,已经晚了。

(6)要把写作顺序安排好。一件事的文章。整体要考虑运用倒叙来写,还是顺序来写。故事情节发展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还是按照地点转换的空间顺序来写,是按照感情变化的顺序来写,还是按照对象的转化来写。并列写几件事的文章,要考虑那件事先写,哪件事后写,要考虑它们之间的时空顺序和逻辑关系,不能想把哪个放在第一就放在第一个的位置上。

(二)草拟写作提纲,将构思过程转化为写作图纸

1.确定文章开头怎样写。明确写什么内容,写几层意思,③先后顺序;④采用哪种能够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形式,⑤用什么表达方式。⑥保证开头的基本功能(点题,总起下文);⑦文字限制在多少字以内。

2.确定主体部分怎样写。要明确主体共写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的先后顺序;③几个部分哪些详写哪些略写。④每部分写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⑤详写的部分具体写那几方面,每个方面刻画那些对象,表现什么。⑥每一部分运用的写作顺序和写法是什么。⑦每一部分文字量的控制。

篇6:高三语文作文审题构思09

2014年湖北省八市高三年级三月联考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不小心摔碎一把小茶壶。这把小茶壶跟随她多年,是她的一件心爱之物。所以,壶碎令她心痛。但是,新凤霞马上安慰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得马上赔自个儿一把壶!”于是,新凤霞不再责怪自己,扔掉碎壶,迅速上街,买了一把更加漂亮的小茶壶赔给自个儿。新凤霞把新壶摆在原处,禁不住露出舒心的微笑。这件小事体现出的是一种“与自己讲和”的智慧。

巴金说:“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2014学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测量光速差值的实验)是相对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有一次,爱因斯坦访问美国,在跟迈克尔逊聊天时问道:“对测光速这个实验为什么那么感兴趣?做了那么多工作?”

迈克尔逊回答道:“因为我觉得它很好玩。”

无独有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告诉女儿,自已研究语言学也是为了“好玩儿”。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常常是为了“好玩”。在今天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

请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与含义,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辽宁沈阳市201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

(一)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清未国学大师俞樾和重臣曾国藩到玄武湖赏荷,他们各自坐了小船下到湖里,船并无差异,但是曾国藩一个姓张的手下为了凸显曾国藩的尊贵,竟然弄了一顶小帷帐罩在小船上,以避免曝晒,但由于小帷帐会被高举的荷叶牵绊,因此,这只小船只能绕荷花而行,而俞樾虽然顶着烈日,却能够径入藕花深处,与荷花零距离接触。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分析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泰州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了冬天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不如你:春天来了,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就这么平常而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满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轻松自如。

上一篇:路桥工程函授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下一篇:人事行政类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