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2024-04-08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通用10篇)

篇1: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文章标题: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和谐社会建设是党和政府确立的一项长期的治国之策,更是民心所向,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谢旭人局长从税收工作的总职能出发,撰写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从五个方向阐述了税收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读了以后让人耳目一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从区域经济的差异角度来考虑,我认为应该有所侧重,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财力,要解决财力困难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抓组织收入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如何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实现税收的稳定、快捷发展,我认为: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壮大地方经济。从税务部门来说,税收不可能是无源之水,税收的源头就是经济。经济发展了,税收就有了土壤,有了基石。从政府部门来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税收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富裕了,就有能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能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就能更广泛、更高水平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处理好依法治税与和谐建设的辩证关系。税收本身是强制性的,要依法治税,就要充分显示税法的刚性,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待偷抗骗税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严惩不贻。有的同志认为严格的执法会影响征纳关系,会产生不和谐因素,影响和谐建设的进程,在执法中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依法治税。所以,作为税务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解剖依法治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的关系,把依法治税作为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公平正义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应收尽收,才能保障国家财力;只有依法治税,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分配,减少社会矛盾;只有依法治税,经济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和谐社会与依法治税相矛盾的误区,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力求公平公正,严格执法。

三是处理好组织收入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关系,组织收入是一项硬指标,既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它的增长与减少直接影响着地方财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组织收入任务完成较吃力的地区,对这一点更为敏感。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为了完成收入任务在优惠政策上打折扣,该公告的公告,该减免的减免。税务部门要主动和地方政府勾通,讲政策、讲大局,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克服地方主义,要大力及时宣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优惠产业,让更多的下岗职工、残疾人群、农村剩余劳力再就业,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人人有事做,有饭吃,安居乐业。

总之,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任重道远,我们要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来源于,欢迎阅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篇2: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平泉镇人民政府(2012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狠抓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96亿元,占任务的113%,同比增加8830万元,增长42.7%,收入额度及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2011年财税管理取得新成绩

(一)大力培植财源,有力支撑财政增收。房地产业是我镇主要税收来源,占税收总额的43.2%。为调优财源结构,我们坚持在项目上下功夫,设立项目库,开展全员招商。2011年项目总量和投资规模都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超过3亿元,推动了镇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狠抓税收征管,确保收入应收尽收。一方面加强税源监控,对全镇5家铁选企业、11家房地产建筑企业、239家加工制造企业、20家活性炭企业建立了税源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年纳税1000

万元以上的6家企业、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以及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132家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定期召开税收调度会议,及时为税务部门解决实际困难。

(三)严格支出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围绕镇、村、组三级财务管理,出台了《组级集体财产和财务管理办法》、《村民小组长工作规范》等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村财镇管”和镇长“一枝笔”审批制度,对村、组两级支出,均由村“两委”和监委会共同签字审核后方可上报。对土地补偿款、专项资金等重大支出,一律提交镇班子会议集体决策。

二、扎实做好2012年财税工作

今年,我镇财政收入必保任务是3.28亿元,其中国税0.78亿元,地税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任务2.04亿元。在国家下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对于近一半税收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的我镇来说,圆满完成财税任务的压力超过以往。为此我镇将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财源。支持现有企业挖潜扩能,重点做好永辉、柏泉新尾矿库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柏泉年生产铁精粉、磷精粉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坚持“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发展战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快在手、在谈、在建、改造项目的实施进程,努力促使更多项目达产,形成新税源。全力推进舒适6000万件园林工具、晨光变压器等项目建设,力求尽

早达产达效。同时借助省级工业聚集区平台,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经济有新增长点,财政收入有新支撑。

二是强化税源监控。对本镇辖区内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铁选、房地产、活性炭、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强监管,随时掌握税源增减变化,严防税收“跑冒滴漏”。

三是积极组织收入。以财税大检查为契机,加强与国税、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清缴欠税;加大对契税、耕地占用税以及零散税的征缴力度,努力挖潜增收。

篇3: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适应党的历史任务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 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赢得未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对当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经济全球化下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自古至今, 人才都是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 各国都把人才强国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 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下, 各国更是把人才作为取得激烈竞争的法宝。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 大规模的吸纳全球的人才精英, 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让美国在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竞争中一直处于主动位置,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使美国能够继续领跑世界各国。

其次,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要关头, 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 就是要我们解放观念, 与时俱进, 整体规划, 逐步推进我国人才制度建设, 以此来保证我们党的人才队伍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使我们党成为一个优秀人才集聚的党, 一个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优秀的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证。

第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须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虽然扭转了过去十几年对人才利用混乱的局面, 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 但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人才机制还有很大差距。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 我们的小康大业, 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 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小康事业的实现提供人才保证。十七大报告提出,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 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此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提高我国的人才竞争力, 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

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最根本的还是人才的建设, 而人才的建

设需要科学的规划, 党中央基于这一点提出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此, 我们要更新观念, 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 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1、要大力创新观念, 最大限度地拓宽人才工作的视野。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意识是领导干部的第一意识, 要更广泛地理解人才的概念, 深化对人才含义的认识, 树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观。目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需要大批各类型、各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因此,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参考的综合衡量标准, 做到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什么职称、什么资历、什么身份, 只要对我们的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 都是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各类人才聚集起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民族的振兴, 以更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吸引人才。

2要以新的思路育才、引才、用才, 把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的用人管人机制, 突出发展这个主题, 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为指导, 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提高能力、适应市场经济, 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模有质有量的人才队伍。

3、要以新的机制管才、聚才, 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吸引资金、技术和项目靠环境, 聚才、留才同样靠环境。优秀人才的成长, 一方面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培养。为此, 应做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是保证人才工作方向正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充分发挥政治保证作用。党管人才, 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 统筹安排, 以党委为中心, 组织部门为主导, 各有关部门为补充, 全方位做好人才管理工作, 力争做到符合我国实际的人才工作格局。第二是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要抓好人才评价、选用、激励、流动、保障五个机制建设, 增强人才工作的活力。第三是营造“四尊”的浓厚氛围。各级党委、人才管理部门要多措并举, 积极吸引社会各个方面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 激励社会各界人员努力成才, 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要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使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篇4: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有26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民俗文化使得云南成为全国甚至世界许多游客心中的旅游圣地。

而对于军人来说,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护地方稳定、维护边疆和平就成为重中之重。在杨成熙同志近40年的峥嵘岁月中,他始终在思想上追随党的领导,在行动上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为党政军民一家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听了李纪恒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感到报告通篇贯穿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客观地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在扩大内需、“三农”工作、产业化升级、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建设等八个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清醒看到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从十个方面科学谋划了今年工作,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坚定决心、驾驭能力和务实作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民生的关切,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思路,完全赞同这个报告。尤其是报告中充分肯定了驻滇解放军为云南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感受到新一届省政府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在云南工作生活了近30年的部队人大代表,使我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环境。云南全力推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安全挑战,再加之云南边境情况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多样,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一刻也没有停止,稳定中潜藏危机,内忧与外患并存,传统威胁与非传统威胁交织,维护稳定的任务长期而艰巨。形势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和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捍卫边防稳定、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党管武装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原则和制度,也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基本制度。云南省军区系统既是当地的军事领导机关,也是驻地党委的军事部、政府的兵役机构。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必须把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国防后备力量的工作抓得更加科学、扎实、有效,始终坚持双重领导,涉及部队建设的大事坚持请示报告,涉及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及时搞好宣传,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始终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武装力量,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要重视加强力量建设。胡主席深刻指出,我军要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必须强化机遇意识,抓住云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系中,紧紧围绕担负的使命任务,紧贴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实际,注重整合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力量,扎实开展应急处突、反恐维稳、平暴制乱、抢险救灾等针对性训练演练,不断检验和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具体能力,确保关键时候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要坚决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云南气候环境复杂,雨季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涝灾害,旱季易发生森林火灾,部分高海拔地区还易发生冰冻、雪崩灾害,此外,云南地震断裂带密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国地震总数的45%,必须随时做好应急处突准备,不断强化灾情就是命令的意识,做到遇有情况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展开救援,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要切实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云南边防一直比较复杂。近年来,先后发生缅北“8.08”、“6.08”事件,给我边境管控造成影响。必须科学把握新形势下云南“三段边防”出现的新情况,积极研究解决边境管控难题,准确把握政策界线,稳妥处理边境事务,防止把小事变成大事,内事变成外事,进一步加强军警民联防联管联控,重视发挥民兵应急分队和信息员、界务员作用,坚决把边防守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积极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成熙同志简历

杨成熙,男,1955年11月生,汉族,贵州遵义人。1976年2月入党,1973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

1973.12-1977.9工程兵工兵第七团一营战士

1977.9-1978.7工程兵工兵第七团司令部正排职保密员

1978.7-1982.11昆明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保密员、秘书科正连职秘书、组织科正连职干事

1982.11-1983.6昆明军区警卫营副政治教导员

1983.6-1986.12昆明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副营职干事(其间:1984.9-1986.7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大专班学习)

1986.12-1989.3某集团军坦克旅修理营政治教导员、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89.3-1991.8某集团军坦克旅政治部副主任

1991.8-1994.10某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1994.10-1995.2成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处长

1995.2-1999.8成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其间:1996.8-1998.12在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1998.3-1999.3在某集团军某师任代理副政委)

1999.8-2002.9成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2002.9-2004.8某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2004.8-2006.3某集团军副政治委员

(2002.4-2004.9在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6.3-2007.2国防大学联合战役指挥员班学习

2007.2-2010.12某集团军副政治委员

2010.12-2011.9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2011.9-云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治委员

篇5:为“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主要讲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改革红利已经消失, 但是下一步的发展, 其核心还是需要改革, 且是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改革, 比如加强道路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安全管理, 加大创新力度, 全面服务“小康社会”建设等。

这些都标志着新一轮道路运输行业深刻改革即将启幕, 新的改革红利也即将诞生, 行业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与80年代道路运输自由时代, 90年代到现在的进行集约化改造时代相比, 新一轮改革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顶层设计, 并细化管理, 为行业带来新的持久的红利。

2013年将着重从哪些领域着手, 李刚将会为业内同仁细致解答。

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蓝图, 从经济、民生、文化, 以及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 对全党和各行各业提出了具体要求。道路运输是承担运量最大、从业人员最多、贡献份额最大的运输方式,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是道路运输行业的历史责任。

“但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方面, 特别是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运输效率低、服务能力不高的突出问题, 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软肋和短板。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维护行业安全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必须适应新形势任务的要求, 把握新规律, 应对新挑战, 完成新使命。”李刚指出这些问题需要重点注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典型的服务行业, 转型发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加快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 促进升级转型, 显著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科学发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李刚司长认为。

说到具体工作, 李刚指出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比如以客运结构调整为切入点, 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要求, 加快对传统货运企业、货运场站设施的改造升级, 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还有充分发挥道路运输比较优势, 促进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服务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加快推进队伍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 大力加强运管队伍正规化建设等。

“十八大报告提出,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多谋民生之利,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深厚基础。”李刚认为, “衣、食、住、行”四件看起来最平常的事, 都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要事。

针对公共交通领域, 李刚分析将从以下方面重点努力, 全面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 组织实施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 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让全体人民群众公平享受行业发展成果。

十八大报告指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李刚认为, 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量约占全社会的1/3, 道路运输的石油消耗量又占各种运输方式综合总和的50%以上, 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营运车辆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汽车百吨公里油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动道路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 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为全面建成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安全警钟长鸣

党的十八大强调, 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建设, 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安全是道路运输行业特别是企业的生命线, 是道路运输全部工作的永恒主题。

李刚介绍, 近年来, 特别是大部制改革以来, 部对道路运输安全工作高度重视, 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贯穿于道路运输工作的全过程,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注重标本兼治, 注重综合施策, 注重科技运用, 注重部门协作, 不断加强和改进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进一步夯实了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的基础。2012年前11个月, 全国道路运输行业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行车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3%和24.9%。

李刚强调, 道路运输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清醒地认识到, 道路运输安全形势总体还比较严峻, 尤其是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交通事故, 例如2011年河南“7·22”事故, 天津“10·7”事故, 2012年陕西“8·26”事故, 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很坏的社会影响, 也暴露出长期困扰和制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发展的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死了多少人, 事故背后的原因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李刚认为, 2012年的“8·26”事故发生后, 就引起了社会持续、深入的关注。每一位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和从业者, 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把安全作为全行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下最大决心, 采取最有力措施, 严抓、严控、严管, 坚决遏制重特大群死群伤事故,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刚介绍, 2013年, 全行业将继续开展“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 把安全作为运输质量的最高要求, 以巩固2012年的活动成效。2013年的春运工作会, 也将突出安全管理这个主题。

针对目前驾驶员安全意识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低的问题, 全面推行驾驶员继续教育工作, 加强考核力度, 督促企业落实继续教育责任。李刚介绍, 2013年初, 部将组织召开驾培工作会议, 进一步落实继续教育制度, 并结合典型事故开展案例教育, 全面提升驾驶员职业素养。

针对规范管理问题, 李刚认为需要从道路客运经营体制、机制入手, 从道路客运规划入手, 从道路客运经营权招投标入手, 严格长途客运班线审批和管理, 合理确定营运线路、车型和时段。对旅游包车客运安全进行整治, 强化对旅游客运包车进行监管, 研发旅游包车安全监管系统, 积极推行包车业务网上申请和报备制度。全面落实《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安全带—生命带”行动, 提高司乘人员和社会公众使用安全带的意识, 使佩戴安全带成为自觉行动。

而接下来部将采取接驳运输试点, 先期在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选择部分客运企业和班线, 部署开展接驳运输试点。下一步是积极协调公安部门完善相关政策, 为接驳运输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以实行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试点为契机, 促进客运行业转型升级。

还有从客运站安全例行检查、危险品查堵和出站检查三个环节着手, 制定出台相关工作规范, 细化安全例检内容、流程和标准, 提升客运站安全防范能力。落实客运安全告知制度, 通过制作并播放安全告知宣传片等手段, 普及公众的安全应急处置知识, 动员广大乘客对客运安全工作进行监督。

“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 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方面需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完善法规, 严格加强监管;另一方面需要广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自觉主动抓安全;再一方面需要从业者提高道德意识和职业素养, 文明从业、安全从业。”李刚指出。

实现创新发展

李刚介绍, 党的十八大强调,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强调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题发展新活力,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问题。正如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 改革开放30多年, 改革红利已消耗得差不多了, 下一步发展根本还要靠改革。道路运输业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早开放的行业, 行业有现在的成就, 得益于改革开放;在当前情况下, 实现新的发展, 深化改革是惟一的出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大力推动道路运输业深化改革, 促进扩大开放, 实现创新发展, 为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增强活力和后劲。

李刚强调要加紧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发展理念的改革创新, 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相适应, 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保障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满意”阶段转变。

在经过数十年的“集中发展向分散发展转变”后, 加快转向适当集中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 提高市场集约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积极发展货物甩挂运输、客运接驳运输等先进的组织方式, 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和行业发展质量。

并改变“关门搞信息化”的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 按照统一开发、复制推广的思路, 加快建设统一的运政信息管理系统, 促进现代化管理。积极发挥信息化对传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推广应用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装备, 发展智能交通运输, 运用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等手段, 显著提高行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

李刚指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改革的深入, 开放的扩大, 行业协会自身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部门对行业建设越来越重视, 寄予了新的期待。特别是去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通知》, 专门强调了行业协会建设问题, 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畅通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决策支撑等方面的作用, 并明确要求逐步理顺道路运输领域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管理体制, 加强对地方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

李刚认为, 不断强化协会自身建设, 加强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车辆实载率、运输成本、运价、经营收益、从业人员收入等行业发展动态数据, 密切关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和从业人员合理诉求, 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解释工作。国办《通知》的这些要求很具体, 很有劲, 将促使社会对行业协会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 也必将对促进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从业人员的重要桥梁纽带, 在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中大有可为。”李刚着重指出, 特别是在宣传贯彻行业改革开放、创新转型、安全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在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稳定主体责任方面, 有独到的优势。

对协会下一步的工作, 要转变思路, 更新观念,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并从健全分支机构、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协会文化、打造服务品牌、团结凝聚会员。

篇6: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一、加快铁路建设步伐,提高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兰州铁路局管辖范围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区段,连接陇海、兰新、兰青、包兰等运输大通道,对于促进东、中、西部物资和人员交流,加快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兰州铁路局结合自身的地理特点和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甘肃省与铁道部签署的《加快铁路建设的会谈纪要》,全面加快铁路建设步伐。2005年,敦煌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联系敦煌与世界、促进河西走廊经济腾飞的新通道。2006年,建成了目前亚洲最长的乌鞘岭陆地隧道,兰武二线全面贯通,顺利完成了武嘉电气化改造、嘉疏提速改造工程。2007年,以全路第六次提速为契机,开展了建线补强大会战,行车设备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亚欧陆桥通道运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太银铁路、兰青复线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西平铁路、兰渝铁路、兰州集装箱中心站也即将开工建设,西北铁路路网体系将更趋完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二、大力推进基础性改革,为科学配置运力资源奠定了基础。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指示,根据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铁路基础性改革。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铁路所属学校、医院顺利移交地方政府,实现了社会职能的稳步移交,进一步精干了运输主业。2005年3月18日,实施铁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的体制性弊端。加快生产力布局调整步伐,扩大站段管理跨度,全局主要运输生产站段由2004年的66个减为28个,有效解决了站段数量过多、资源配置分散的问题。2007年,按照“作业集中、规模适度、专业相近、流程合理”的原则,对运输站段机构进行了优化,压缩了管理链条,管理效率和运输效率显著提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和发展运输生产力提供了体制保证。

三、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实现了客货运量的大幅攀升。我们依托铁路先后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巨大成果,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加大运力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运输组织,全面实施提吨战略,组织进行了12次牵引提吨实验,目前兰新线上行方向牵引定数由3000吨提高至4000吨,兰武段下行由1800吨提高至2300吨;包兰线由3500吨提高至4000吨,惠农口上行达到5000吨;兰青线上行由2500吨提高至3500吨;陇海线上下行由3800/2400吨提至4500吨。取消了兰州西、武威南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无调中转列车的列检、货检作业,组织兰州西、迎水桥到乌西、哈密的直达列车和嘉峪关到达兰州西、迎水桥的直达列车在武威南直通,组织武威南、颖川堡到达宝鸡东的直达列车在兰州西直通,打通了运力限制区段,提高了区段通过能力。针对空车不足、去向紧张的实际,积极组织管内装车,优化运力配置。提高空车利用率,大力开展车种代用和“捎脚装车”。加强卸车作业组织,夜卸率达到48%以上。提高车辆检修效率,对机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封存的内燃机车整备后整体上线,有效弥补了机车缺口。通过立足内部,挖潜提效,客货运量实现了大幅攀升。2007年1~8月,日均装车3293车,较去年同比增加484车, 8月17日创造了日装车3673车历史新纪录;日均发送旅客5.62万人次,同比增加5280人次;日均发送货物20万吨,同比增加2.71万吨。

四、加大运能调配力度,为“工业强省”战略提供可靠运力保障。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煤炭、化肥和粮食等重点物资给予全力保证。加强与省经贸委的沟通协调,将省经贸委确定的运力分配方案纳入到月度运输方案中,优先计划、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优先卸车,确保了重点物资运输。2007年,我局重点物资石油完成731.3万吨,同比增长44.6%;钢铁完成557.5万吨,同比增长24.8%;煤炭完成2126.96万吨,同比增长13.7%;粮食完成174.6万吨,同比增长19.2%。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有条件的车站采取路企合作的方式,建成了绿化、平凉等7个战略装车点,实现了整列承运、整列装车、整列挂运,甘肃省35家重点企业铁路运量增幅高于全局运量增长水平,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省委书记陆浩在《兰州铁路局关于第六次提速调图情况的报告》上批示:“铁路为甘肃经济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五、积极主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兰州铁路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围绕劳务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开行棉农专列、土豆专列、洋葱专列、淀粉专列等。仅2007年暑运期间,就组织开行临客124 列,加挂832 辆次,同比多挂517 辆次;开行棉农专列63列,运送进疆棉农 213449 人,较去年同期多开行10 列。把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作为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克服自身财力紧张的问题,先后投资 80万元,为扶贫点陇西县援建小学,并捐赠了价值30万元的教学设备;大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干部职工自发捐助58120元,有力地补充了陇西当地人民的生活不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确保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持续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兰州铁路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建成了天兰、兰青、兰新和兰州枢纽提速安全标准线,在客货运量大幅增长、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既有线改造全面展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确保了运输安全。全面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兑现铁道部党组提出的“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当地贫困线以下”的“三不让”承诺。仅2007年以来,就支付“三不让”资金1491万元,助困5725户、助医4606人、助学1666人,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了“生活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为促进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7: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 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量来源、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海域国土资源是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粮食、能源、工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的重要来源, 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因此, 今后海域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十八大确立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实施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 节约集约、合理配置海域资源, 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保障;坚持“五个用海”, 组织实施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贯彻十八大精神, 2013年海域管理工作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优化海域空间开发格局, 保障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努力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核心就是要深入宣贯和强力实施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 这是解决我国海域开发中存在问题、促进沿海地区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海洋功能区划, 加强功能和规模的双管双控, 重点强化海域海岸线资源存量管理和精细化配置, 适时适度调节近岸区域的用海方向和规模, 科学引导近海开发, 积极倡导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 坚持“五个用海”, 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 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 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当前, 海域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突出表现是海域空间资源和海岸线利用粗放, 不合理利用现象普遍, 违法违规用海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在海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原则, 对不同区域、不同用海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 提高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海域资源供给方面, 要实行差别化的供给政策, 重点保障国家战略用海需求, 切实保障民生用海, 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用海, 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用海供给, 限制落后用海方式。对海域使用必须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幅降低海域消耗强度, 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 加大海域海岸带整治力度, 打造美丽海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 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 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 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在海洋开发利用不断升温的同时, 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对清洁的海洋环境、优美的滨海生活空间和亲水岸线的要求日益提高, 对健康、安全的海洋食品需求不断增加, 对核电、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安全高度关注。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方针。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 是提升海域空间开发和保护质量、维护海域重要功能的必然选择。要在资源条件突出、生态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海域海岸带区域实施重大整治修复工程, 抢救海洋遗迹与景观, 提升海岸品位和价值, 整理海洋空间资源, 改善区域海洋环境质量, 修复海洋生态服务功能, 达到增强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目的。

第四, 优先保障民生, 切实加强养殖用海管理。十八大报告指出,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这是处理沿海地区开发活动相关利益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海洋渔业是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 对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居民营养摄入、提高渔民收入、维护沿海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一轮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中, 我们将保护渔业发展作为基本原则, 明确提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传统渔业水域不被挤占、侵占, 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生产的基础和渔民增收的保障, 更是保证渔区稳定的基础, 据此提出到2020年确保海水养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260万公顷的基本目标。

养殖用海管理涉及千家万户, 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 也是海域管理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近年来, 由于养殖用海管理不规范、养殖海域被建设项目侵占、利益补偿不到位等问题, 群众信访不断发生。因此, 在海域管理工作中落实中央三农政策, 全面加强和规范养殖用海管理, 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海洋功能区划管理, 保障渔民养殖生产空间;二是加快养殖用海确权发证工作, 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三是积极落实惠农政策, 对专业渔民减免海域使用金。

第五, 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 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 十八大所规划的生态文明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 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海域管理工作中, 必须建立海域和海岸线开发保护制度, 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 严格控制粗放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完善体现生态价值的海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制订合理的涉海工程占用渔业用海补偿标准, 建立渔业生产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配置海域资源机制,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积极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拍挂, 建立海域使用权交易二级市场。从建设海洋强国的高度, 继续深入开展海洋综合管控能力专题的研究, 全面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篇8: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智囊

《华人世界》:首先祝贺您的新书《现代中国的面孔》出版发行,请您谈谈海外华人智囊团的类型和文化构成。

杜平:我感觉到海外华人智囊团跟境内大致上差不多,主要是政策研究和咨询,一般机构也大同小异。只不过在海外,体制内外都有这样的人才,而境内忽视体制外这一部分。民意咨询也是一种,体制外的学者应该成为智囊团人物。这样的人观点比较独立,旁观者有时候更清楚,以不同于当局者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和观察,为政府多提供一双眼睛和大脑。当然还有重要的媒体。媒体有时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智囊,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智囊。媒体的重要性甚至大过智囊,因为它能够影响智囊人物。

《华人世界》:海外华人智囊团参与当地政府、机构、企业决策的程度与影响力有多大?

杜平:海外公(政府)、私(企业)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必然要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包括机构内部和外部的,有时候不一定都是专家,其他领域也有代表参加决策的酝酿过程。

中国智囊团越来越专业化

《华人世界》:作为不同意识形态、海外媒体如何看待中国智党机构对决笼的影响力?

杜平:海外媒体对这个问题涉及不多,因为智囊都在背后,看不到,外界只能从决策上判断智囊的作用如何。我的感觉是,中国决策过程越来越专业化,专家学者的作用在提升。单一人才的参与、单一线条的思维,还有一厢情愿的决策意图,主观上要凸显个人意志的模式,这样的事情还是有很多,只不過比过去要少一些。

智囊不是决策者,但必须比决策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关键的是,思想更自由。

《华人世界》:新加坡等许多海外华人智囊机构经常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这对中国智囊机构意味着什么?

杜平:据我所知,中国有不少部门都邀请发达国家的某方面专家参与他们的决策过程。中国智囊发展空间当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政治和社会将逐步走向民主化,决策模式当然也会更加民主,这就对智囊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要真正发挥智囊的作用,首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立见解,不惟上,不惟书,少考虑个人得失。

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发展经济等方面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专才,不仅准确把握本国国情,而且还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科学论证,科学建言。中国在这方面的智囊团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专家学者必须有意识地维护学术人格的完整性,政府官员必须尊重他们的学术人格。

海外智囊团理论影响深远

《华人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中国智囊团应在国际事务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何种作用?目前差距在哪儿?

杜平:中国智囊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家的地位和实力是相对称的。中国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维护与重新塑造,就必须有更多智囊人物走进国际体系和国际机构中。过去我在欧洲工作的时候,知道海牙国际法庭有中国法学家当法官,那时候感觉很荣耀,现在这些事情越来越多。在国际贸易、裁军谈判、防止核武器扩散等等方面,都有中国的专家在参与。

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智囊除了要有专家型的,更要有思想型的。我喜欢国际关系,发现当代国际外交和战略的各种理论,都是欧美人提出的,尤其以美国人居多。

《华人世界》:海外华人众多,精英荟萃,您认为这些智囊精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祖国作贡献?

杜平:海外精英分子未必都适合扮演智囊角色,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最基本的。远距离观察中国,有时候会显得隔靴搔痒或者比较理想化,但好处是,由于不涉及个人利益和是是非非,所以可以“清心寡欲”,可以一门心思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进行冷静、客观的思考。

另一方面,在国外的人时刻都会用自己所处的社会来对比中国社会,在比较之中往往能够把问题看得很透彻,容易发现中国社会的问题之所在。所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上都比较切中要害。当然有时候也会偏激,对一些不好听的话,境内的人不要介意。只要是善意的,中肯的,有用的,就应该多听听,至少可以作为决策时的参考。

篇9: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一、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财力保障变化

(一) 调整财政视角, 确保人才投资优先

对人才资源开发、人才结构调整产生的需求、人才吸引投入、人才薪酬等予以重视, 尤其是信息化素质全员提升工程、重大专项建设人才超前培养工程、海外智力资源延揽引进工程等我军着力发展的项目。

(二) 提升统筹水平, 强化人才投资效能

在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力度, 在另一方面注重存量资金的利用, 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为军队所用, 同时又可根据军队需要调配用人单位人才, 保证不因人力资源缺乏或者过剩导致人才战略投资的欠缺或者浪费, 强化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宗旨, 人才需求“四两拨千斤”的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 贯穿效益要求, 对人才投资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人才投资要会用钱, 用好钱。根据发展战略, 结合人才投资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 统筹规划资金使用目标, 明确军队人才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 针对人才投资效益, 制定规范的财务支出制度和财务保障责任制,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合理高效。

二、现行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以“凝聚财力保障重点, 优化财力保障结构, 提高财力保障效率, 加强财力保障调控, 重视财力保障评估”为原则。当前的军事斗争准备, 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规模大、耗资多的高技术战争准备, 对于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从财务保障的客观形势分析, 存在的基本矛盾是:可支配财力不足以满足人才建设财力的大需求。由于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 决定了当前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的现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违背:第一是现行预算分配方法不够科学, 突出表现在经费使用分散。这与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的原则相违背;第二是现行支出制度不够规范, 突出表现在流失浪费严重。这与最大限度发挥军费使用效能相违背;第三是现行财力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突出表现在工资待遇偏低。这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强化人才, 以积极调动军事斗争准备并提高部队凝聚力的目的相违背;四是现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备, 突出表现在财力监督功能弱化。这与快捷高效的加快军事斗争准备进程的目的相违背。

三、完善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的对策

(一) 增强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财力保障

第一, 针对激励人才的方面。一是确保个人对现任职工作的满意感。也就是通过财力保障使个人安心本职工作, 解决人才流向失衡问题。二是确保人才的合理晋升。当军队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综合素质提高, 业务能力增强, 工作绩效突出, 应按相关法规及时晋升。三是肯定部分人员的“回流”。“回流”是指当军队人员流动或晋升到新的工作岗位以后, 由于综合素质或业务能力不能胜任新的岗位而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第二, 针对留住人才的方面。第一, 应重新定位军人工资水平。提高军人工资整体水平, 增强军人职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社会人员愿意选择进入部队。第二, 应进一步完善军人各项津贴补助制度。比如针对部队基层岗位以及边防、海岛、高原等艰苦偏远地区的军人完善地区和岗位津贴补助, 使驻守这些地区和岗位的军人在精神和身体上的损耗得以补偿, 激励军队各类人才愿意、甘愿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岗位工作而对军队的分配安排没有抵触情绪;比如针对不同学习类型或学历类型的军人分别设立军人学习津贴, 将补助重心和政策措施偏向于作战类院校的军人, 以此鼓励和激发地方考学的潜在生长干部、部队考学的战士学员报考相对学习条件严苛艰苦的指挥类军事院校, 提高军队在职干部学习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的积极性, 以满足未来作战需要;比如针对两地分居、家属随军的军人完善其他特殊性职业津贴补助, 给予两地分居军人购置住房补助等, 让有家属的军人无后顾之忧, 鼓励军人安心服役。

第三, 针对吸引人才方面。从人力资源入手, 首先分析现有军队人才的优势、劣势、年龄跨度、经验和培训水平等, 然后估计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 包括资源的流入、内部流动和流出, 再估计军队未来的人才需求, 包括数量、类型、质量和技能构成等, 最后确定供需缺口, 针对缺口有目的地进行财务保障。从经济学角度看, 公民无论“从民”还是“从军”, 都是一种职业选择, 用货币效用讲, 当工资水平只能补偿低素质人员的投资成本, 而无法补偿高素质人员的投资成本时, 军队将难以招聘到高素质应聘者;当提高后的工资水平高于低素质人员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 但仍低于高素质人员的投资成本时,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对低素质人员的正面激励效应, 激发他们的“从军”热情;当工资水平达到高素质人员的投资成本时, 包括高素质人员在内的公民“从军”热情将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军队将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可以有效地实现军队人才结构的优化。用非货币效用角度讲, 如事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政治荣誉等, 也可以从正面调动人才进入军队的积极性。

(二) 加强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的监督机制主要从制度和组织方面对实施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进行监督

第一, 以监督财力保障为目的建立相应的制度, 健全军队财力保障监督法规。由于军队财务至今尚无一部完整和权威的对经费监督职能、内容、手段等作出专门规定的规章制度或法规, 这使财务监督地位没有规章制度或法规保障, 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督促财务部门行使监督职能, 严重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实际成效。因而, 从规章制度或法规方面对实施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进行监督, 加强军队财力保障监督规章制度或法规建设, 规范经费和资金运动监督活动, 是实现依法理财, 从严治财的必要措施。

第二, 以财务、审计和纪检部门为主组成财力保障监督小组, 对人才培养的财力保障实施监督。1财务部门:一是预算监督。监督财力保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阵、政策;监督和检查财力保障业务经办机构执行经费支出使用情况。二是数据监督。利用计算机对大量财力保障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具体包括对数据的输入、保存、分类、输出、检索、更新等, 运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统计处理, 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 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三是重点监督。借助检查、核算、分析、反映等手段进行, 着力关注“重点培养”和“重点工程建设”的人才战略开支, 不打“空头支票”。2审计部门:对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中财务部门工作进行经济监督。3纪检部门:严格审查查处违反国家军队财经制度和标准规定, 私设小金库小钱柜等等违法乱纪行为。

摘要: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是我军于本世纪初应对新军事变革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但在长期低军费投入的情况下, 用于军队人才引进和保留的经费存在总量不足、比例失调等问题。本文针对现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的财力保障变化和现行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优化人才引进、留住现有人才两方面入手, 提出优化、完善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的对策。

关键词: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基固本,不断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的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领导力量,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近年来,泗洪县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谋划、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水平。突出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三荐两决一选”和“双直选”等村(居)两委班子成员选拔方式,切实把那些政治强、思想好、懂经济、善开拓、有闯劲的党员干部推选到村级领导班子中;积极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突出抓好返乡青年、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复员退伍军人的党员发展工作,加快村级干部培养,切实解决村级班子“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围绕增强基层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积极探索在行业、产业、协会中设置党组织的新模式,努力使农村党组织设置与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相适应,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目前,全县已建立协会党组织102家,设置跨行业协会党组织16个,有19个村党支部因协会党支部挂靠升格为党总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机制,努力激发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活力。能否早日实现中央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关键是要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去贯彻、去落实、去推动。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展现农民新形象、营造农村新环境、促进农业新发展”等新农村建设主题,深入开展“学党章、知荣辱”等系列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打牢了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各项考核评比中,并作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党组织书记进退留转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整体战斗力。2005年,我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打破选人用人常规,全县共有9名“双强”型村(居)党组织书记当选乡镇党委委员,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热情。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奋勇争先、苦干实干,充分展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形象。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带领的作用。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于县一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域来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带头带领作用,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富裕程度。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富裕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推动全民创业为抓手,明确要求每位农村党员干部都要有自己的创业项目;每位村(居)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都要结对帮扶三、四家农户,其他农村党员干部要结对帮扶一、二家农户,积极发展致富项目。同时,认真开展“千名村官进校园”和“携手惠民三下乡”活动,分期分批组织全县所有村(居)两委干部参加党校大、中专函授班,组织县科技、卫生、农林等部门深入农村基层,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党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致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创业的本领。目前,广大农村基层逐步形成了农村党员干部带领创业、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发展新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7元,同比增长15%。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载体,切实构筑基层党组织彰显先进的平台。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就必须依靠广大农村党员去拼搏、去攻坚。当前,广大农村党员大多“无职无位”,不少党员面临着服务发展无载体、带领致富无阵地的“窘境”。针对这一状况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通过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建立健全农村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制度,在广大农村设立政策宣传、经济发展、科技示范、村务监督、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稳定等党员服务岗位,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目前,全县超过76%的农村党员都走上了相应的服务岗位,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构筑了有效的载体,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了政治基础、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作者系中共泗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上一篇:仿一作效玉台体,仿一作效玉台体罗隐,仿一作效玉台体的意思,仿一作效玉台体下一篇: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