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2024-06-01

电影守望者观后感(精选6篇)

篇1: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看了这部三个小时的科幻片,感觉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刻的一部科幻片。除了科幻片应该有的绚丽的特效,以及其中的血腥暴力和裸露限制镜头之外,这部电影所想要挖掘和告诉大家的是人性,并将各种复杂的人性通过不同性格角色置于矛盾深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观众能简单的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判断其中的对与错,包括我,所以看完电影后,留给我的是沉默和深深的思考,有一种凝重的感觉。尽管我认为我难以用个人的文笔将这种感觉描述出来,可我仍然想试试,因为想表述的感觉此刻对我来说太强烈了。守望者是电影中一个英雄队伍的总称,他们都是各有绝技的大人物,甚至有的角色接近于神的境界,但各自都有人性上的缺陷,他们人性上的闪光与阴暗缺陷之处,使得观众都能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发现原型。他们各自的性格,带给他们不同的命运。“那些守护者的命运,又由谁来守护呢?”

台词非常的丰富,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句,一是其中的角色曼哈顿博士在孤独时候的独白,“当我眺望星空,它们如此的遥远,星光经过这么多光年才映入我眼帘,但却只是它们多年以前逝去的样子而已……”,还有一句就是另外一个角色的独白“我的生命,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暗喻整个世界和人类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每个角色都棱角鲜明,彼此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着整个电影剧情的矛盾起伏。即使是里面的几个恶棍,都有着他们无法被简单反驳的观点。

“丝鬼”劳丽,母亲是上一任“丝鬼”,她自身是母亲与“喜剧演员”出轨后的产物,演员把她得知母亲隐瞒其父亲是劣迹斑斑的“喜剧演员”后复杂的心态刻画得很到位。另外,她难以接受男友曼哈顿博士凌驾于人类同神一般的思维方式,出现交流困难之后抛弃男友,重新选择了“夜枭”,留给观众关于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曼哈顿博士,拥有无比强大的能力,心灵和电磁控制、瞬间传送、预言未来、物质分解和改变、透视、超强力量、不朽的生命、顶尖物理学知识,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因为这种力量,他的思维方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类的未来显得悲观及冷漠,十分不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往往通过独处和疯狂工作来逃避和压抑感情,但对劳丽却非常在乎和关爱。被幕后恶棍维德特利用,并被其陷害,被全球视为公敌,在被其用暴力换和平的理论说服后,甘心背上黑锅,把自己放逐到火星,一个古典型悲剧人物,非常让人同情。

维德特,幕后最大恶棍,超越人类的智商,野心家,守望者一员,将自己同古代的亚历山大和拉美西斯二世相比。他利用着守望者每个人,策划着内部的清洗,制造若干大城市的灭绝,嫁祸给曼哈顿博士,希望全球转移核战争注意力,以暴力和牺牲换取和平,避免世界整体毁灭。建立个人在守望者中帝王一般的功勋,并不择手段。尽管他做出许多坏事,可是仍然难以将他定性为一个简单的恶魔,他的理论确实难以被推翻,人性中存在的好斗与渴望暴力,确实无法被改造,而且他的出发点依然是为了守护世界,他就如同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矛盾结合体。怎末理解呢,引用一句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台词吧,“我很爱你,所以我要杀了你。”

“夜枭”,富家子,航空学天才,队伍飞行器驾驶员,好好先生,对劳丽一直保持关爱,内心善良。

罗夏,幼年家庭环境恶劣,缺乏关爱,在下层的成长经历带给他极度暴力的倾向,嫉恶如仇。在一次缉拿残杀小女孩的罪犯过程中受到触动和冲击,决心以更残酷的暴力回馈暴力,不善与人相处,好朋友不多,具有偏执和善良的两面,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电影中,他拒绝残杀小女孩的罪犯告饶,用罪犯作案分尸的菜刀直接劈死其本人,镜头很直接血腥,但是我看得却很过瘾。也许对于罪犯,与其让他们钻法律空子逃脱罪责,不如直接用良心审判执刑来得公正。

“喜剧演员”,暴力硬汉,典型的混子性格,好色无度,缺乏正义和良知,经常做一些下三滥的事情。但其有软弱一面,曾经醉酒后找到队友泣诉内心的痛苦。其被杀后,葬礼上队员回忆,认为其下流无耻欺软怕硬,模仿人类的阴暗面,是为了如同他名字一样,演一出人间喜剧。

除了角色各自人性的展示外,电影还通过角色们的视角来描述我们现在的世界,想引起观众对于世界和人性的深度思考。其中罗夏的内心独白和日记的方式做得最好,偏激却又相当准确,曼哈顿博士的视角也不错,悲观却又异常的超脱冷漠,维德特的视角,也相当深刻,尽管做了这么多坏事,可他的确达到了挽救世界的本意。这部电影的本意,暗讽英雄主义,然而英雄可以拯救世界,但是人类又由谁来救赎呢。

篇2: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电影《守望一生》所讲述的是一名叫做张云海乡村代课教师的故事。张云海老师在一次事情中邂逅了美丽的“香兰”,张云海为学校付出无私的精神让香兰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并结为了夫妻。后来,张云海的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心脏病,再加上张云海到学校管理学生的一拖再拖,让小海的病成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兰得知大儿子夭折,只能准备后事,疯狂的得上了精神病,张云海只能忍痛将香兰绑在板凳上防止她乱跑。因此,他被二儿子——小松抛弃,他为学校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直到2007年,张云海才从代课老师转正,好事不仅如此,小松考上了重本,自己曾经在学校教育过的孩子也有了重大的成就......这是一部凄美的电影,当曾经的学生七斤拎着行李从中科院回来邂逅老师时,当儿子小松手捧鲜花来看父亲的演讲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教育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乡村少年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思考:

要呵护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乡村儿童因为身处穷乡僻壤,对外界的了解、对新鲜事物的认识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正因如此,他们从小就磨练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上还发起了一些“免费午餐”之类的关爱乡村儿童的活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关爱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更要每一个人的行动,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更应从自身做起,尽自己之所能为乡村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要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乡村代课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正因为有这些默默奉献的乡村代课教师,大山里的孩子们才不致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与世隔绝。是他们,带给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希望,照亮孩子们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星光大道。国家不仅要关爱呵护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还要切实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该转正转正,该补助补助。我们乡村教师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参加义务支教活动。

篇3:电影守望者观后感

在展开讨论之前, 本文先从豆瓣电影[1]摘录近几年部分中美动画电影的观众评分, 并由这些数据展开相关性的文化阶层探讨与社会形态分析:

美国

《飞屋环游记》2009年8.8分

《里约大冒险2》2014年7.9分

《神偷奶爸2》2013年8.0分

《冰雪奇缘》2014年8.4分

中国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2014年6.2分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欢欢喜喜过蛇年》2013年5.2分

《熊出没之过年》2013年7.4分

《摩尔庄园2海妖宝藏》2012年4.2分

由数据入手, 本文有以下判断与分析:

直观地从评分的数值上来看, 中国动画的评分普遍低于美国动画, 说明美国动画比中国动画更受欢迎一些。“在美国动画的发展初期, 商业化的雏形已经形成, 而在其中表现相对成熟的就是以动画形象作为品牌特征的商业模式。”[2]早期, 帕特·沙利文通过他所绘制的《快乐的猫》一片中那只聪明然而时运不济的小猫在票房上的成功, 引发了1926年~1928年之间接连出现一批以动物为题材的动画片, 如本·哈利孙和曼尼·高尔德创作的《疯狂的猫》, 乌布·伊沃克斯创作的《青蛙弗利普》, 华特·迪士尼创作的《幸运的兔子奥斯瓦尔多》, 以及华特·迪士尼加以利用和改编的米老鼠系列。中美两国在营销上都注重延续品牌战略的意识。《神偷奶爸》、《里约大冒险》等许多电影都出现了续集的制作, 然而中国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电影则是以动画连续剧为基础制作的。

从上面的数值可以看到, 中国的动画营销方式以“电视剧———电影”为主, 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风靡一时的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 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 最高收视率达到了17.3%, 大大得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由此, 这部动画片建立了庞大的收视群。就在这部电视动画片建立了扎实的观众基础的时候, 《喜羊羊与灰太狼》趁势拓宽了多元的文化资源输出, 从而推出了一系列的动画电影, 也收获了不低的票房。《熊出没》系列电影的营销模式也是与《喜羊羊与灰太狼》相同的。而美国在独立制作动画电影的方面很有造诣, 美国电视动画片与动画电影基本都是独立分开的。例如凡伯伦动画制片厂在1937年推出的猫鼠题材的著名动画系列《汤姆和杰瑞》 (Tomand Jerry) , 又名《猫和老鼠》也大获成就, 但是凡伯伦动画并没有趁热打铁, 从而推出一系列电影。纵观近几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电影, 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一个个全新的创作。

“不难看出,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其特殊性。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 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科学发明、不懈追求, 最终获得了‘活动照像’的成功。它的发展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3]迪士尼对于各种电影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突出, 他对动画技术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蒸汽船威利号》就是一个从无声电影转变为有声电影的典型成功案例, 而迪士尼也多次顶着非议的压力一改制作黑白片的惯例, 突破创新, 开始了彩色片的制作, “米老鼠”、“三只小猪”系列动画都颇受欢迎。而如今, 迪士尼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3D技术能够使得整部影片“活”起来, 所有使用了3D技术的动画电影都有着极好的市场效果。中国动画在技术制作和特效方面虽然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但还不是很成熟。以观众群挑剔的口味来看, 美国动画精湛的制图、3D技术确实略胜一筹。

二、角色原创性:“角色”创造“故事”VS“故事”创造“角色”

以米老鼠为例, 米老鼠的出生, 有着许多传说。华特·迪士尼曾提到过当他在堪萨斯市最艰难的时候, 经常有一只小老鼠爬到他的书桌上玩耍, 于是喂他一点干酪, 随后它就会在华特的手心里蜷成一团安睡。随后, 在华特·迪士尼和乌布密切的合作下, 一个淘气、勇敢、正义的米老鼠形象, 就这样诞生了, 很快地, 迪士尼就推出了两部米老鼠动画片———《疯狂的飞机》和《骑马的高卓人》。如今, 迪士尼早已推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米老鼠系列动画电视、电影, 且风靡全球。这就是典型的由一个深入人心的卡通形象, 并且以它为主角创作更多故事的例子。

然而, 同时期, 一直活跃于民俗文化的孙悟空, 首次进入中国动画领域。“早在1945年, 张光宇创作了彩色连环漫画《西游漫记》, 这部作品至今还被漫画家、装饰艺术家奉为经典。”[4]《西游漫记》源于张光宇的一段艰苦的逃难生活, 后来, 张光宇参考了《西游漫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融入了京剧脸谱的元素创作出了一个成功的孙悟空造型。这一造型深受人们喜爱, 以致后来一系列与孙悟空有关的动画片中, 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孙悟空本源自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这便是典型的从故事中走出了一个成功的卡通形象的例子。

米老鼠的形象一直在优化和改善, 它甚至出现在了别的系列动画中, 因为米老鼠是一个自由的卡通形象, 它没有故事背景的束缚, 现在的米老鼠可以穿着唐装给中国人拜年。而孙悟空却似乎只能止步于《西游记》, 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 孙悟空似乎不能够演替父从军的故事, 也不能够喝咖啡邂逅爱情, 只能西天取经。米老鼠这样的视觉形象得到了更深远的发展, 而孙悟空这个故事中走出的形象却进入了瓶颈期。

三、角色性格:丰富饱满VS平面化

成功的动画电影的角色设置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我们把可以这些任务性格特征类型化。然而, 美国动画的角色往往性格饱满, 而中国动画角色的性格略显单薄。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为例, 其中的主角是羊与狼这一对天敌的角色设置非常单一。人物性格虽然拟人化, 但并不饱满, 聪明且总能让羊群的处境化险为夷的喜羊羊、爱睡觉爱偷懒的懒羊羊、学富五车的村长、反派角色有着“好男人”形象的灰太狼等等, 这些角色似乎把性格特征写在脸上, 不需要花费心思去摸索。

然而, 美国动画在这一方面就处理得略胜一筹。以2013年上映的《疯狂原始人》为例, 主角是一组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家庭, 有着传统却占据家庭主导地位的父亲、贤惠且服从丈夫的母亲、有着强大好奇心的天马行空的勇敢女儿、从文明社会而来的“会动脑”的男孩等等。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庭组合, 但这个家庭内部却包含着一个矛盾。遵守祖先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携家人离开山东的父亲代表着传统与墨守陈规的思想观念, 而总想离开山洞渴望去外面世界的女儿代表着冲破束缚, 代表着希望与梦想。

四、电影台词:深刻、有内涵VS随意、表面化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个人, 那么主题就是灵魂, 情节便是骨架, 而台词就是一部电影的血肉。现实生活中, 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电影这样一种以逼真性、纪实性为特点的艺术, 自然不可能没有语言。电影中, 除了对话, 还有音响、旁白、独白等形式, 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语言使得视觉形象更为逼真可信, 且具有感染力。电影中的台词不光能够传达导演思想、塑造人物性格, 还对观众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电影《喜羊羊与会太郎》中的人物对白:

“潇洒哥:画个圈圈诅咒你们。

懒羊羊:既然这样, 先睡个觉再说吧。

红太狼:灰太狼, 你这个笨蛋, 你嘴巴大, 脑袋圆, 长得难看, 家里没钱, 我当初真是瞎了眼睛才找了你这个连羊都不会抓的白痴。”

不比其他类型的电影, 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一定有一部分是儿童或者未成年, 上述的一段台词略显随意且肤浅, 没有任何正面的引导意义。

例如美国动画《冰雪奇缘》中的人物对白:

“安娜: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

雪宝:好吧, 我知道。爱就是永远把你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 就像, 你知道的, Krist off把你送到Hans的身边然后永远地离开你。

安娜:Olaf!你在融化。

雪宝:有些人值得我粉身碎骨。”

这段台词更像成年人的对话, 更成熟有内涵深入人心、且更广为流传, 一句“有些人值得我粉身碎骨”温暖了多少观众的心。同时, 观看影片的孩童们也可以从影片中得到关于爱的定义更深刻的理解。

五、故事素材:多元化VS单一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世界各大传媒巨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进军中国的传媒市场。”[5]早在20世纪30年代, 迪士尼动画就曾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电影院中上映。1937年上映的轰动全球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中国也颇受欢迎。1984年, 《米老鼠和唐老鸭》进入中国具有标志性意义, 它为迪士尼重新登录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美动画的交流自此开始越来越成熟。“2001年8月到中国访问的美国迪士尼公司总裁罗伯特·伊格尔就表达了迪士尼公司希望和中国开展交流的愿望。”[6]

美国动画的故事素材非常丰富, 王子与公主的爱情 (《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鱼历险记》等) 皇室家族的亲情 (《冰雪奇缘》等) 、海洋里鱼儿的历险记 (《海底总动员》等) 、原始人的奇遇记 (《疯狂原始人》、《勇敢传说》等) 、森林中的王位争夺 (《狮子王》等) 等等。而令人惊喜的是, 美国动画开始取材于东方, 使中西文化完美交融。以1998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 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一部激动人心、又去、惊险且饱含幽默和真情的影片。它的成功之作成为迪士尼公司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之一。而它的背后还蕴涵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转移现象以及文化全球化的特点。”[7]迪士尼公司一直希望能够拍摄一部取材于东方故事的动画片, 于是迪士尼公司首次将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搬上银幕, 不仅仅成功为一个中国孝女树碑立传, 更是将花木兰塑造成为西方人推崇的圣女贞德一样的能够跨越民族和国家的女英雄。“花木兰”无疑已经跨越了种族与国籍语言。这部电影成功地让中西文化和谐交融、各取所长, 让这段故事在保留了原来精华的同时, 通过迪士尼动画技术的加工有了全新的演绎。

例如2014年7月上映的《神笔马良》为例, 这是一部由迪士尼中国创意技术支持、中影电影有限公司发行的电影。而故事内容则改编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先生创作的童话作品《神笔马良》。在华特迪士尼中国的创意技术支持下, 影片使用了最新的电影艺术手法和高科技视觉特效, 整部影片的画风也是以西方理念设计混搭中国写意风, 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动画与美国动画的特点。

中国动画从早期的《西游漫记》, 到改革开放后的《宝莲灯》, 再到新世纪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秦时明月》等, 素材仅仅来自于中国古老的传说, 或者是动物世界, 抑或是虚幻国度, 并没有将多元的文化融入到影片创作中。

结语

由此可见, 新媒体浪潮下的中美两国都锐意求变,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中美两国应当互相取长补短, 满足当下观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性, 使得东西方动画交相辉映, “孙悟空”与“米老鼠”的隔岸守望与对话, 正预示着全球语境下动漫碰撞、交融的新纪元的逐步深化与延伸。

摘要:动画就是发明、创造一种未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包括电影、动画等诸多媒介形态, 在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之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于动画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中美两国都作出了全新的尝试与探索, 并各自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中国动画从以孙悟空为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多元语境衍生, 由神话传说演变为多元民俗文化的综合体;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米老鼠”的带领下逐渐筑成了属于自己的动画商业王国, 走向了一条商业营销与艺术综合并重的畅销化体系道路。本文将试从影片青睐度、角色原创性、角色性格、电影台词以及故事素材五个方面来比较两国动画文化的视听差异。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动画,迪士尼,视听比较

参考文献

[1]豆瓣电影:中国最大与最权威的电影分享与评论社区, 收录了百万条影片和影人的资料, 有2500多家电影院加盟, 更汇聚了数千万热爱电影的人.

[2]孙立军, 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9/6:30.

[3]孙立军, 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9:29.

[4]孙立军主编.中国动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1:109.

[5]远东经济评论.“媒体”专题, 2002-12-26.

[6]孙立军, 马华著.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 2009:275.

篇4:中国电影教育的守望者

张会军院长的办公室并不宽敞,但是布置与众不同,四处堆放着书籍和碟片,使得空间更显狭小和拥挤。一落座,张院长就把校庆时各届学子的珍贵合影拿给我看。其实不用详看,虽然我因为恰逢出京外拍,没能亲临现场感受活动的热烈,但是学院65周年校庆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影响,早已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感受到了。10月17日,国内各大网络、影视、教育、娱乐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盛事,且一致口吻是校庆当晚,300多位影人回到北京电影学院,几乎是中国影视圈半壁江山的聚会。从坐着轮椅进场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到青春无敌的年轻面孔;从赫赫有名的“78班”,到明星云集的“96班”,无不凝结着这个中国电影摇篮的辉煌和分量。从各届毕业的李前宽、张艺谋、吴子牛、李少红、张铁林、张丰毅、尹力、陈国星、刘佳、唐国强、宋春丽,到张嘉译、赵薇、黄晓明、贾乃亮、刘亦菲、姚晨、黄渤、杜淳、杨紫、包贝尔,每一级的毕业学生,都有观众熟悉的面孔。原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美术系毕业校友、中国著名导演李前宽说:“大家回到母校跟过节一样,不是电影节,胜似电影节。”当天的校庆纪念大会和晚会,成了中国电影人的一次大联欢。

说到电影学院学子们回校参加校庆,张会军院长一脸欣慰,说:“有人说,北京电影学院是电影人才的摇篮;也有人说,北京电影学院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无论怎么表述,事实上北京电影学院的65年,就是新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65周年。65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的确是培养了无数优秀专业人才,他们现在在全国各地,甚至是在世界各地,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着力量,中国电影也因为他们而走向了世界,也走向了辉煌。”

在张会军院长的沙发上恰好放着两份演讲稿,一份是建校6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题为“展望未来,不懈努力,坚持特色,建设一流”的致辞;一份是在2015世界电影院校校长高峰论坛的讲话,题目是:“创新、多元、合作,共同发展电影教育。”我顺势就和张会军院长聊起了全球化环境下的电影教育与合作。张院长说,北京电影学院在“十二五”发展建设中,已经持续保持着世界著名电影院校的良好声誉和地位。2012年7月,美国《好莱坞报道者》杂志公布的全球25所最佳电影学院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两年排名位列第三。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北京电影学院已经融合了各个国家电影教育中的一些优质特点,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电影专业教学的特征和内容,集精英教育、复合教学、实践特色三大特点。但是,在社会发展全球化的大局面下,中国电影亟待在电影科学技术层面、电影制片层面、电影消费层面、电影技术层面,以全球化的视野面对世界。

“国际化将成为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教学最鲜明的发展特色之一”

张会军院长进一步介绍说,电影学院将继续保持在国际电影院校中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当前,会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良好局势,选派教师去各个相关国家进行电影专业的交流、访学、授课;选派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进行短期学习;与相关国家的电影院校、电影制作机构,开设电影创作工作坊、暑期工作学习的专业学术、教学活动。坚持“请进来”方针,继续不定期举办和进行“学术放映”“电影大师课”“学术研讨”。通过这样一些多种方式的教育合作,以突显北京电影学院在国际电影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正式成员,并且是亚太地区副主席单位,今后会更好地利用国际影视教育平台,推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办学。同时,继续加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保持留学生在校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还要进一步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积极选送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或进行研究工作,而且,会选派更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学习,使北京电影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达到一定的出国经历和数量。

“坚持教学与创作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成为新常态”

谈到电影学院未来的发展,张会军院长说,一方面,在原来的实践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与创作、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保持专业教育与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联系,而且,要成为一种新常态。一方面,研究国外电影大国产业发展的规律、经验,为我们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和行业标准制定建言献策。说到这里,张院长更是来了兴致,他说:“我们除了关注好莱坞商业大片外,也还要关注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研究其作为美国电影工业的优势性和强大性的规律和特点。要研究如何结合中国电影工业的建设和电影强国的建设,加强电影法律环境的建设,研究如何使电影本身在商业运作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同时,表现出作为电影的产品如何在社会责任、教育功能方面发挥作用。在坚持我们的本土电影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坚持我们自己的东西,坚持教学与创作结合,与国家电影产业紧密结合,提高中国电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张院长说完这些就略带歉意地提醒我,他给博士生上课的时间到了。我知道,北京电影学院几十年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影学院的领导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任务,至少保证有一定的时间上课、听课。

“坚持在教学一线,才能始终保持对教学、创作、学生的敏锐与清晰,我作为院长也不例外。”

张院长的提醒,让我意识到竟然占用了他午休的宝贵时间,急忙起身告辞。张院长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我还有什么需要了解和交流的。我说还真有一个疑问想当面请教,可是又怕耽误他上课。张院长诙谐地一笑说,耽误给学生上课当然不可以,但是,可以边走边谈。

当下,数字技术在逐步实现标准化和多元化,甚至逐步显示出更多的优势;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制作与传播方式,互联网给年轻人以更多的电影专业课程选择,替代了现有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学生在任何一个角落,可以看到全球教室里的课程,并逐渐取代今天的学习环境和模式。通过网络,稳固和夯实电影拍摄实践技能,牢牢把握电影高等教育的控制权,这也就意味着,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在大学电影专业教育方面,会失去对于电影专业高等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针对这种新形势和新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如何面对?

走在楼梯上,当我言简意赅地说出这个疑问后,张会军院长马上肯定地指出,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思维,对我们的传统电影教育模式不是推翻和颠覆,而是重建和提高。利用新技术、新思路、新平台对传统电影专业教育思维进行改革,是我们今天更应该考虑的新课题。当下的电影专业教育,更多的是要考虑电影课程和教学思维怎样适应和兼顾互联网、新媒体、跨媒体传播、传媒产业的平台。他说,电影学院已经开始着手建设“网络在线公开课”——慕课(MOOC),力争做成中国电影的一流课程,并且按照共同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大师专业讲座课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

世界许多名校开展自己的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我也有所了解。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中国很多知名大学已经逐渐开设名人演讲等公开课程。但就目前现状,专业类、实践类、操作类、电影在线相关课程在国内还是比较少,也缺乏系统和专业特点。有的课程搜索大多是访谈内容,对于完整的影片制作流程和提升人们对电影知识的课程几乎是没有的。

张院长对我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正因如此,电影学院也在规划如何在网络上打造电影“慕课”(MOOC)的专业品牌,学校的科研部门,已经开始研究网络课程技术平台怎样建立、网络大学课程如何积累等项目。教学部门已经在规划建立什么样的网络课程内容适合电影教育,甚至考虑和世界顶尖电影院校、国内院校合作,在线提供经典的电影专业网络公开课程。”

说到这儿,张会军院长忽然站住脚,很严肃地告诉我,需要说明的是,数字技术是一种新的制作电影影像的方式,而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撼动的是电影和电视的传播方式,电影的根本特色仍然建立在影像、视听的基础上,是影像与声音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我们面对这些新形势和新问题时,可以逆向思维,往源头去考虑问题。我们电影学院是做内容的,一定要研究怎样把内容做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考虑新媒体如网络传播、移动用户传播的特征外,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整体质量。如故事、内容和讲述的方法,特别是要考虑电影影像本体的质量、视觉风格和视觉吸引力等等。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有创意的令人新奇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越来越少,面对故事的贫乏,要在内容上有所创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强调学生将人生体验技巧化的能力:

“所谓的技巧,也是经过历练和消化以后的个人体验和精细表达。”

“教师职业是蜡烛,能不能照亮别人是一回事,但是,我们要先燃烧自己。”

我们的谈话意犹未尽,我问到每次新生入学,都是他讲入学第一课,学生们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

“作为新生,他们热爱电影,他们聪明、敏锐、活泼,可能缺乏的是自信,也急于了解更多的学校情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我们的教师工作需要技巧的东西。所谓教师的技巧化,就是要把人生体验拔到一定的高度,使之更加亲情化、友情化、感情化,容易被学生接受,打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很多媒体和观众在谈及78班、“第五代”的时候,都认为北京电影学院78班是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一张不可替代的名片,也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为此,他们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在今天的形势下,北京电影学院在电影教育上是否可能复制78班的辉煌?

张会军院长微笑着说:

“78班是北京电影学院特别不可复制的一个群体,78班在教育上的奇迹,得力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人才积压、渴望学习、迫切需要等方面的因素,再加上考上学校78班的这些同学在艺术的追求、个性化风格、创作上的反叛精神等等,共同促成了78班同学的成长,也促成了78班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当然,我认为,首先是北京电影学院造就了78班。虽然,在实质上不可复制,但是,78班的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教学思维却是可资借鉴的。例如:创作实践、毕业联合作业、公选课的设置、基础课的设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完善和充实提高的。今天学生接受的专业教学,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已经被复制的和改革的。”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略显幼稚,但还是说了出来:“同是78班的一员,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名誉加身、名扬天下,您是如何感受的?”

张会军院长一脸微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当学校选择了我做教师,我就毫无条件地服从,去做了教师。我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当中,可能会有对教师这种职业的留恋,我觉得培养一代人,会比自己拍一两部片子更有意义。教师职业也不错,教师职业是蜡烛,能不能照亮别人是一回事,但是,我们要先燃烧自己。”

张会军院长的话,忽然让我想到曾有媒体这样描述说,张会军是中国电影“第五代”78班留在电影学院守家的人。其实,何止是守家呢,应该是中国电影教育的守望者。

一缕冬日的暖阳,从窗外斜射进教学楼的走廊,投洒在张会军院长的身上,柔柔一片光辉。

篇5:电影《守望明天》观后感

观看了首部中共党史影教片《守望明天》。该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更加热爱我们党,热爱我们的祖国。观看完影片后,感触很多。

影片以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各时期的丰功伟绩为主旋律,生动再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让观众在勿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旧中国危难之际起到的先锋作用和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是一部展现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昨天,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今天,是先烈们守望的国家独立、人民民主、国强富家。作为今天的我,生活在和平的天空下,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对昨天应该有新的理解。

明天,是一种期待,这就要求我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一人出一份力,为自己劳动,为社会贡献,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篇6:电影《守望人》观后感

12月22日晚,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地道四川制造的电影《守望人》成功亮相。

令人惊喜的是,四川电影《守望人》这次登陆澳门国际电影节,便受到了电影节主席许超平、评审主席葛优的高度评价。在当晚颁奖典礼现场,许超平及多位评委高度评价说:“电影《守望人》拍摄得很有创新,故事扣人心弦。表现藏族人民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电影。”

据记者了解,评委主席葛优和评委们认真观看了《守望人》,他认为该片制作很有水准,故事讲得很精彩。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22日颁奖典礼上,组委会将唯一的“最佳制片人”大奖颁给了《守望人》制片人靖军。

《守望人》是地道的“四川制造”,出品人是成都的80后张洪贵、罗治伟、刘晓红,制片人是北京晓庆公司总经理靖军,由四川传奇芙蓉文化公司、国蓉红亿实业投资公司、福拓影业、北京晓庆影视公司联合出品。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四川出版集团金色映像文化公司、中联侨壹号农场公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影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摄制。

该剧故事精彩传奇,画面精美,由一群90后藏族明星联合主演。藏族明星在帝饰演丹增,兰卡初饰演格桑,扎西顿珠饰演扎西,措卡卓尔饰演达娃,德旦饰演顿珠,扎西卓玛饰演拉姆。他们把守望国土、保卫边疆的家囯情怀表演得栩栩如生。

上一篇:表示能说的词语下一篇:公务员面试问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