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个人工作小结

2024-04-29

绿城个人工作小结(共5篇)

篇1:绿城个人工作小结

个人总结

2015年7月18日,今天我们坐车来到了绿城广场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以我行代我言。

今天的郑州气温又升高了,我们顶着大太阳,还没走多远就汗流浃背了。到达绿城广场时已经略显疲惫。幸运的是,绿城广场中有许多茂密的树木,挡住了炎炎烈日,为行人们洒下一片荫凉。我们在树荫下休息了一会,便拿出调查问卷和宣传页。来绿城广场避暑乘凉的市民们真不少。在他们休息的时候,我们邀请市民帮我们做了调查问卷,市民们大部分都通过新闻报纸和郑州市路边的宣传标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简单的了解,至于详细具体的内容却没有专门地阅读过。我们还发现绿城广场的正门处有一个大的工艺结构,像是一个拱门,上面写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旁边的六个柱子上写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门的中间是红色的“中国梦”三个大字,广场周围还有许多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公告栏。参观过这些公告栏后,我们对价值观有了更多的了解。价值观,中国梦就像是酷暑中的一缕清风,吹醒迷茫昏沉的人们,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唤起人们的爱国心怀。

暑期实践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每次的活动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没次活动都能让我们对国家社会多一份责任感。我会坚持下去,不畏炎热的天气和遥远的路程,把活动做的圆满成功!

寇雅歌

2015年7月18日

篇2:绿城个人工作小结

四川大学校领导和承担基础力学教学的建筑与环境学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在政策和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 2012年9月安排秦世伦, 魏泳涛和李晋川组成命题小组, 指示落实高教司精神, 重视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团队合作动手创新的要求[1,2,3,4], 要求体现四川大学的教学特色, 为竞赛添彩.下面是个人赛赛题设计小结.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已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或多或少地成为了高校基础力学教学的一种导向.因此, 赛题应该与高校基础力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有利于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命题组细致地分析了历届力学竞赛的试题, 广泛参考了国内近年出版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主流教材和习题, 也参考了以James M.Gere所著“Mechanics of Materials”为代表的国外优秀教材, 以及一些国外大学的相关试题, 明确了“突出能力考核”的原则.一方面, 进行新赛题设计;另一方面, 把我校历年来的试题、竞赛辅导题、教材习题进行过滤和改造, 筛选出十余个可以用于竞赛的试题;再精选整合, 最后定稿.命题组还对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形成了50余页的《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题目研究》的文档, 使赛题建立在更加扎实严谨的研究基础之上.

在试卷中共有5个题目.其中第3和第5两题主要涉及“理论力学”, 第2和第4两题主要涉及“材料力学”, 第1题属于两者的结合;其中第4题包含了一些实验方面的内容.

1.能力考核是本届竞赛题的主调.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力学问题的总体把握, 力学机理的准确认识, 建模能力,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能力.

例如在第2题中, 考生读完题目, 就应该认识到圆杆交替地承受压力和拉力.出于安全考虑, 对于压力, 首先要考察是否存在稳定问题;对于拉力, 则只需考虑强度问题.同时, 对杆件中出现最大压力和最大拉力的特殊位置, 即所谓“最不利位置”, 应该做出迅速的判断.这就是对问题的总体把握.在第3题中, 如果考生通过对小明和小刚言行的叙述, 领悟到本题讲的是平衡问题, 尤其题目后半段讲的是平衡稳定性问题, 就会选择从最小势能原理入手, 本题的求解思路一路顺畅.如果只看到平衡, 未意识到稳定性问题, 那么, 可能花费了很大精力通过其他途径求解第 (1) 和第 (2) 问, 到求解第 (3) 问时还需要回过头来再求势能表达式, 计算效率就太低了.这些都是对考生力学问题总体把握能力的考核.

第5题是一个碰撞问题.碰撞是一系列复杂的力学现象和热学现象的综合.恢复系数则是对复杂机理的一种简化描述.对恢复系数的准确理解, 实际上就是对力学机理的准确理解.在第 (1) 问中是已知力学响应, 求恢复系数的数值.如果考生对力学机理缺乏准确认识, 很可能会直接认为恢复系数为零.第 (2) 问则是已知恢复系数求力学响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常常有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 所谓完全非弹性碰撞, 就是“弹不起来”;甚至某些正式出版的习题解答也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延续了这种错误认识.这就是对力学机理缺乏准确的认识的一种表现.要准确地认识力学机理, 就应该正确全面地应用力学原理去进行分析, 而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形成所谓“解题套路”.在这个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考生应该随时注意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 应该意识到, 在什么情况下题目所说的均质杆“弹不起来”, 什么情况下“会弹起来”,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赛题中多处考察了学生的建模能力.第1题的第 (2) 问需要把旋转部件中的每个金属片简化为简支梁, 并把离心力作用归纳为简支梁承受线性分布载荷的问题.第2题对考生建模能力是一个考验, 因为它不是一个标准的三杆汇交于一点的结构, 而是出现了一个内芯来取代汇交.第4题中需要认清结构中各部分的实际作用, 理解到DH区段事实上未起作用, 而剩余的部分则是一个对称结构.对称结构的运算技巧, 在本届赛题中占有重要的份量;而从“原生态”的结构中去识别和建立对称性, 则是建模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赛题中对建模能力的考核是内蕴的, 并没有把建模要求直接写入题目之中;同时, 为了公平, 也为了评阅试卷的方便和标准的统一, 命题组也注意到了模型建立的唯一性, 避免出现因为题目本身的问题而导致考生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在目前常见的基础力学习题练习中, 很少出现定性分析的题目.即使出现, 也是与定量分析分割清楚的.第4题第 (1) 问是一个逆问题.这个逆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吊钩位置 (这一点并未明确写入题目要求之中) , 二是重物重量 (这一点正是题目的要求) .前者可以通过经验和直觉迅速得到结论, 同时题目中特别用了“无须证明, 在所有可能······”的字样暗示吊钩位置不要去证明;后者则必须经过详细计算才能满足题目要求.考生应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 应在对吊钩位置做出直接判断的基础上对重物重量进行定量计算.若考生“严密地”将两者同时列为定量计算内容, 将会使计算量非常大, 几乎无法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联系到日常教学, 我们一方面应该训练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 也应该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直击问题的核心.两者的结合, 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轻灵的思想方法, 有利于培养迅速占领创新制高点的意识.科学史上, 如微积分、有限元等, 都是先建立概念和方法, 而后才有严密论证的成功例子.所以, 我们认为, 在培养总体把握力学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物理直觉,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是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这个题目正是在这一方面做出的一种尝试.

2.赛题仍然应该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控制在力学学会网页所公布的大学生力学竞赛考试范围之内.在考核能力为主导的前提下, 赛题适当扩大了知识点的覆盖面.例如, 近几届力学竞赛个人赛均未涉及失稳问题.稳定与强度、刚度问题一起构成材料力学的3项主要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又例如, 在近几届竞赛中, 还未有涉及虚功原理求解静力学问题的考题;而求解平衡位置 (包括用虚功原理、最小势能原理) 的问题, 是理论力学与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中力学部分的核心区别之一.本届考题注意到了此类情况, 试图让赛题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一些, 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宽广一些.某些情况下甚至仅仅是概念的触及, 例如第1题第 (3) 问中, 利用了理想弹塑性的材料模型中比例极限与屈服极限合二为一的特点, 回避了对强度指标的直接提及.本题要求考生有理想弹塑性的概念就足够了, 并不涉及这种材料的塑性行为.

本届赛题仅第3题第 (3) 问超出了力学竞赛范围 (力学专业一般会讲授) , 这是出于加大题目梯度的考虑.正是考虑到这一小问超纲, 故在评分标准中仅占5分.

为了更紧密地与我国基础力学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命题组注意尽量使赛题的叙述通俗易懂.部分题目是原创的, 而某些题目的部分内容则已经出现在成熟的教材中, 例如第3题第 (2) 问, 就出现在李俊峰教授主编的《理论力学》中.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题目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既有生活学习类的问题, 也有工程实践类的问题.第2题第 (3) 问涉及到预应力技术.学生可以体会到, 不用对结构作多大的改动, 仅仅是加工工艺的一些变化, 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这是材料力学整个“乐章”中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华彩”乐段之一.对它的考核, 比较贴合课程作为工科基础课的定位.

为了让学生将精力集中于力学问题的总体把握和力学机理的清晰认识, 赛题中避免了复杂的数值运算.数值运算能力不是竞赛的重点.

3.注意到解题方法的灵活与多样.在目前的试题中, 多数小题都存在着多个解题思路.我们尽量避免那种只能采用某种唯一的、特殊而罕见的技巧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公布的参考解答中, 也给出了若干不同而常见的解答.这样做, 可以在我们的教学中防止并克服单向思维和固定思维的弊病, 有利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 不同的解法之间也有难易之分, 简繁之分, 考生和他们的教师可以通过竞赛体会到其中的差别.

总体上, 本届赛题的难度比上几届赛题的难度低一些, 但综合性强一些,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题量较大.

竞赛仲裁委员会的蒋持平、李俊峰、梅凤翔、武际可、徐秉业等教授对赛题进行了仔细的审核, 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命题工作启动时, 竞赛领导小组的洪嘉振教授对命题思路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性意见.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刘俊丽老师做了大量协调组织工作, 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届个人赛题的第1、第2、第4题由秦世伦设计, 第3、第5题由魏泳涛设计, 賽题由命题组共同讨论商定, 秦世伦执笔完成.徐双武和胡益平两位老师对个人赛命题工作也有所贡献.命题组期待兄弟院校批评指正, 不吝赐教.

摘要:本文总结了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的命题工作, 介绍了命题思路, 每一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考核目标, 也介绍了命题与基础力学教学相结合, 在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考核, 对学生易犯错误的针对性设计, 以及使赛题集新颖、灵活和趣味性于一体, 又兼具拔尖人才选拔功能等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基础力学,力学竞赛个人赛,能力考核

参考文献

[1]蒋持平.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年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2) :91-92

[2]蒋持平.发展.创新.挑战.第6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结.力学与实践, 2007, 29 (5) :89-91

[3]清华大学.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力学竞赛试题.力学与实践, 2011, 33 (3) :102-103

篇3:重新定位“绿城服务”

德银报告称,绿城中国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上走轻资产路线的主张符合其自身的发展策略,是用最小资本达到扩展的有效方法,走轻资产路线的主张可增加绿城每股资产净值约1.99 元。数据显示,绿城代建毛利高达50% 以上。根据绿城未来五年规划,包括代建业务在内的轻资产业务将成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看好代建业务的人只是注意到了如今绿城代建板块的高成长性和高毛利,却很少有人关注绿城代建业务从诞生到成熟的艰辛过程。

绿城的代建业务始于2010 年。当时发展代建业务有一个契机:一大批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行业,它们缺乏营造能力、设计能力,绿城恰在这方面非常擅长。人们事后才发现,绿城的代建业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在绿城开始代建业务后,一些项目传出了降价、停工甚至维权的消息。不知情者往往会把这些项目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归到绿城身上,这给绿城品牌带来了拖累。

为此,绿城寻找到了解决个别负面事件的“药方”,提出建立专门负责代建的绿城子品牌,并在开发板块不再涉足某些低档的房子,留出市场空间给代建业务。眼下,绿城代建业务,除了之前的设计、营造、管理等,还为委托方提供金融服务。

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品牌输出,直到去年彩生活上市,以代建为代表的“绿城服务”价值才被重新发现。代建服务、园区服务、养老服务等资源被整合在绿城服务发展的平台之上,可以向入驻商户收取中间服务费。在消费金融等板块,也会有不错的盈利点。同样,绿城的养老服务,也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健康管理和医疗,有望在未来若干年成为绿城新盈利点,但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

篇4:南宁到底算不算绿城

当然我知道城市被命名为“绿城”和“森林城市”的好处,至少可以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毕竟空气清新和赏心悦目的绿色是每个人所渴望的,也会使这个城市的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政府现任的管理者,都会去自觉不自觉地维持这个荣誉,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和城市建设的常态,只是作为这个城市的居民,对比国内外其他城市,从个人的感受和角度去看,我觉得南宁离真正的“绿城”差距还是很大。

从地理上看,南宁属于南方亚热带城市,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绿”应该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成为常态,而不是一种值得去炫耀的资本。和很多气候恶劣、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相比,南宁的绿,实在应该成为一种优势和必须,甚至应该表现出一种更好更高的水准。

尽管南宁自命为“绿城”已多年,但在我看来,它其实还远未达到“绿城”的境界。我理解的“绿城”,绝不仅仅只是多种点树、多来点绿地那么简单,除了涉及绿地面积的扩展,绿量的增加,植物多样性的保持,还涉及城市空气的清新,水源的洁净,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垃圾的分类、收集、循环与利用,等等。如果把“绿城”仅仅局限地理解为绿树、绿地,那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对城市的认识。

从绿地分布的角度来看,南宁市区范围内的绿地和一些国内外城市相比,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纽约市中心有一个巨大的中央公园;2005年和去年我去芝加哥和法兰克福时,在飞机上看到城市掩映在成片成片的森林中),而南宁除了市区几个公园和南湖周边的绿树外,沿江绿化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作为“绿肺”的青秀山,因为这些年城市的扩张,其边缘已经被蚕食不少;街道绿化除民族大道和少数街道外,很多街道绿化的水平和水准都乏善可陈。我记得2007年在新加坡考察时,那里的城市管理者告诉我,新加坡这个花园城市,在规划中,是把房子建在绿化中间,而我们,更多只是在房子中间种绿树,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和对花园城市的理解,也塑造出不同的城市景观和效果。

南宁作为一个亚热带的南方城市,树木遮阴、降温的作用在城市里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年前一个来自西安的诗人,曾向我表达过对新民路两边绿化的赞叹,那些高大的树木,几乎把整个街道覆盖起来,无论是行车和散步,都舒适异常,而他的赞叹也引起了我对街道绿化的思考,我意识到要做到这一点,道路的宽度其实应该需要有一定的控制,应该根据树木覆盖的范围来确定道路通行的宽度,或者反过来,根据一定的道路宽度选择覆盖范围尽可能大的树种。而事实上,在南宁城市快速扩展、道路越来越宽的今天,树木遮阴、降温的作用似乎完全被忽略了,新的城市道路虽然也考虑了绿化,但仅仅只是绿化而已,选择的树种往往只是单一的小叶榕或者树冠不大的树木,很多道路看上去不是光溜溜的,就是树木稀稀疏疏,已经没有哪条新城市道路,具有树木在日后把街道覆盖起来的可能,类似新民路那种景观再也看不到了。

而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新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比较宽大的城市道路,只需要在道路中间、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留出1.5米到2米的绿化隔离带,种上树冠高大的树木,就可以把街道覆盖起绝大部分;而一些单向四车道、甚至超过四车道的道路,可以通过再增加一个绿化隔离带,将四车道划分为一条公交车道和三条机动车道,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营造出景观更好的道路。而现实的情况是,新道路又宽又大,基本没有了往日的景观,市区内一些原有的道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通行的需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有不少也被铲除了,只剩下人行道两边的树木,到了夏天,整个街道露出白花花的一片水泥地,完全没有了树木遮天蔽日的感觉,这种情况,在最近的民主路、星湖路改造中反映得特别明显,而这种道路的改造,除了带来失败的城市景观,失去了遮阴、降温作用外,也加大了人车混杂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增加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孩子过马路的困难。

因此,每次看到一些道路为了解决汽车交通的需要,将原本的绿化隔离带清除掉,我就有一种无处表达的愤怒,我觉得完全有更好的办法去处理这个问题。比如,我在桂林曾经听到当地的朋友介绍,某条道路因为交通的原因,想要拓宽,想将原来的绿化隔离带上种植得非常好的高大树木迁移,结果引来市民的强烈抗议,最后相关部门听取了市民的意见,保留了树木,只是将原来的非机动车道,改为公交车道,而在原来的人行道上,另外开辟了一条非机动车道,这种景观、交通都得到双赢的处理方案,实在是很值得南宁市借鉴。

作为建筑师,相比于建筑,我对城市更为关注,比如,以前我谈到过南宁的夏天气候炎热,阳光灿烂,路人在等候红绿灯时,经常被置于阳光的暴晒之中,然后质疑在满足车辆转弯视线不遮挡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能将树木延伸到路口上,后来我发现,在城市的许多渠化路口上,开始移植上了一些树木,我不知道这些变化是不是跟这种批评和建议有关。尽管如此,很多城市道路的路口,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绿化隔离带,往往还没到路口就被清除了,而在我看来,即使是考虑车辆转弯驶入主干道的需要,仍然可以通过细致的道路设计,把树木和绿化带延伸到路口的位置。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说明南宁市还缺乏一个在道路规划中,能高度融合各种意见、细致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景观因素的部门。最近出现的一件比较可笑的事情是,因为没有了延伸到路口的绿化隔离带,去年下半年,南宁市曾有部门在衡阳北湖路等几个路口,在非机动车道一侧,盖起了人工的遮阳篷,目的是为了给等候的非机动车手遮阴,结果试行几个月后,又被有关部门以影响安全为由全部拆除,这一建一拆,最后引来市民的强烈质疑和反应,而我考虑的是,与其这样,为什么不考虑使用绿化这种最简单、最有效、最能体现绿城特征和环境意识的手段呢?

2007年我去新加坡的时候,在机场通往市区的道路两边,看到了高大的、极其茂盛的凤凰树将整个道路覆盖起来,新加坡的绿化举世闻名,在这个国家,到处可以看到很多粗大的树木,这些生长年限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木,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叙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包括我在国外看到的很多城市,具有历史感的树木、森林非常多,相比之下,号称“绿城”的南宁,城市里具有历史感的大树、老树实在是太少了(这一点,也跟南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却极其缺乏历史建筑

很相似),而南宁周边的森林,几乎已经演变成为单一的,对环境、土壤、植物多样性可能具有很大危害的桉树林。从这个角度,我特别反对在道路改造的过程中,动不动就轻易地把原来生长得很好的高大树木移植掉,然后重新换上一些新的低矮的树木,这种做法,一方面是抹杀了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预见,这个城市难以拥有更多树木高大的街道,一旦类似新民路这样的街道,在改造中又将高大的树木移植,然后换上一些低矮的小树,会是怎样一个令人沮丧的场景。

篇5:绿城个人工作小结

什么是“理想小镇”?即满足人的需求、具有人文情怀、充满生命活力,并能够持续生长发展的“理想居住社区”。作为人文理想的实践者和美好居住理想的探索者,绿城竭尽所能地推动“GREEN TOWN”(绿色小镇)理想的实现。

小镇理想

绿城“理想小镇”模式课题组从居住者的理性需求、心理感受、精神认可层面出发,剖析人的需求对小镇空间的要求,发现了诸如安全、便捷、个体认同、自豪感、融入度、人文精神等关键元素,最终明确人文环境、历史传承、规划要点、服务配套、持续发展这五方面作为“理想小镇”的基本构成。

绿城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夏艳认为,对人性的关注是研究和营造“理想小镇”的核心和出发点,要根据人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小镇主题。

参与课题研究的JTP公司与绿城合作多年,他们认为要使小镇成为理想的生活场景,创造令人难忘的经历,需要同时考虑场所定位品牌、功能业态、操作管理以及设计规划四个方面,采用整合的模式创造“理想小镇”。

在JTP主创设计师Ross的心目中,绿城的“理想小镇”是人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小时候在这里求学,成年到这里逃离城市的纷扰,年老则在这里颐养天年。谈及与绿城的合作,R oss充满信心:“绿城是一家有远大愿景的公司,精致完美的价值理念令人敬仰。与欧洲百年小镇相比,绿城的‘理想小镇’营造更具前瞻性。”

小镇雏形

盘点2013年绿城“理想小镇”探索,我们清晰地看到绿城旗下正在开发的诸多大型项目,因自身大盘优势,具备了小镇雏形。为打造绿城理想居住生活、推进理想小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2013年12月,杭州翡翠城、青岛理想之城被确定为2014年园区生活服务品质提升的试点项目。

杭州翡翠城——中国杭州版的“圣巴巴拉”小镇

美国圣巴巴拉小镇,气候宜人,风光如画,拥有各种博物馆、大型剧院和4个藏书超过10万种的书店。在美国富翁的10大理想居住地排名中位居第4名。

有媒体将绿城杭州翡翠城称为杭州版的“圣巴巴拉”,因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拥有原生态的绿地公园,高端精品的物业形态,以及日趋完善的配套服务。

“翡翠天地”引入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打造约5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地中海风情商业中心,每当大型节日或者庆典,中心广场就会成为欢乐的海洋。2013年11月2日举行的“翡翠城杯”浙江省社区文化论坛是翡翠城的第一个小镇文化节,以“文化风情小镇”为方向,以100余项社区生活配套服务为依托,发挥6个业主社团、1支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力与激情,翡翠城也因此荣膺浙江省首个“社区文化创新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青岛理想之城——拥有小镇基因的高品质社区

10所学校、5座生态公园、4条主题商业街、大型商业中心、老年公寓、颐乐学院、五星级酒店、文化服务中心、运动工厂……除此之外,还有6个天然湖、2.8公里景观大道、数十万平方米商业配套、23条城市干道——作为青岛市区的第一大盘,绿城·青岛理想之城在规划之初,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小镇基因。

作为集行政、商务、居住、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综合社区,理想之城经过8年的精心营造,容貌日渐清晰。截至目前,该项目总交付面积逾60万平方米,交付户数达到2600余户。从第一块砖下地到今天高楼林立的园区,绿城为青岛理想之城的业主带来了温馨舒适的小镇生活气息。在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中,连续举办三届的啤酒嘉年华是理想之城最盛大的节日,业主们举杯畅饮,享受美好幸福的邻里时光。

理想小镇进行时

如果说绿城已有的大型社区仅仅具备了“理想小镇”的血统基因,那么绿城舟山长峙岛项目将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GREEN TOWN。

舟山长峙岛位于舟山本岛南面,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项目开发以居住为主,配以超市、特色商业街、医院、学校、办公、酒店、体育公园等各类设施,未来将成为一座5万人口的宜居小镇。经过4年的开发,配套工程项目对小镇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在集团产品中心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全程参与未来将成为一座5万人口的宜居小镇。经过4年的开发,配套工程项目对小镇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在集团产品中心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全程参与“理想小镇”课题,对接专业研究结构,考察研究小镇模式,召开长峙岛理想小镇营造分析讨论会,在整体规划中关注宜居小镇特色,尤其是以小镇中心管理为核心的规划营造。

上一篇:三月促销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和张功父见寄,和张功父见寄陆游,和张功父见寄的意思,和张功父见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