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美丽的花苞三年级作文

2024-05-06

一朵美丽的花苞三年级作文(精选7篇)

篇1:一朵美丽的花苞三年级作文

4月1日,我们去小花园观赏玉兰花。

我们先看到的是白玉兰,白玉兰,它的味道像是苦涩的香水味,它的洁白像云朵那抹白,有的甚至i比白云的白更强。

我捡起一片白玉兰花瓣,这个花瓣非常美,也非常白,而且花瓣还透出棕棕的颜色来。

地上还有一些白玉兰的花瓣,像是铺上了一条洁白的道路。

接着,我又看到了紫玉兰,紫玉兰的颜色非常的紫,它的香味是一种非常清凉的薄荷味,它像一个带着一些的薄荷的少女,在花园里走着,在四处播撒花香,是花园里全部都是花的气味。

我正在仔细观赏着紫玉兰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阵的叫声,我被吸引过去,我看见了几棵小树,上面长则许多的小花骨朵,就像一位母亲搂着自己的孩子。

这些小花苞上都有细小的毛刺,像毛伟丰满的小鸟一样,不能飞远······

今天这次看玉兰花和花骨朵的经历让我大开眼界,太棒了!

篇2:一朵美丽的花苞三年级作文

在老太太九十岁那年,他仅有的一个儿媳突发病死,祸不单行,老太太的孙子也因车祸而死。一连串的打击,使本来身体不好的儿子雪上加霜。两个眼睁睁看着黑发人进棺材的白发人只能孤苦伶仃,相依为命。那几天,我也是老态龙钟,整日病殃殃的。

又是一个春日,我奇迹般的重开了一个花苞,香飘满园。老太太的儿子也恢复了些,重新踏上了工作岗位。有那么几天,儿子深夜还未归来。老太太彻夜点灯,先是颤巍巍地走到院口,焦急而又耐心地踱步,凝视着路灯下一个个陌生的脸孔。再后来,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我的身下,发出一个又一个虔诚的祈祷。“保佑我的儿子,”“保佑他,”……风更加寂静,云中翻过的是月的轻波。

篇3:一朵美丽的花苞三年级作文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都是美丽的。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比喻类的全命题作文,文题生动雅致,还有一段开启学生写作思路的提示语,学生很容易顺势打开思维下笔行文,但如何让文章独出心裁,还是应该仔细酝酿,不要匆忙下笔。构思时不可完全囿于提示语,要独辟蹊径,力避材料的雷同,注重表达出自我的个性体验。

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细数过往,采撷“浪花”

站在人生的长河边,看那浪花一朵朵,首先你要采撷一朵最出众的,不可贪多,只能是“一朵”,也就是如何取舍材料的问题。是人生旅途中引领我们成长的一个人?还是青春路上净化心灵的一件事?抑或是一份情意绵长的亲情?一段难以割舍的友情?……那个人,那件事,那份情都是一朵朵晶莹的浪花。当我们回首往事,细数生命中那些温暖的记忆时,你还能恋恋不忘而又刻骨铭心地存在着的,就是专属于你的独特体验。

二、再现美丽,雕琢“浪花”

选取到能打动我们自己的材料后,接下来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要在能凸显“美丽”的情节上大肆潑墨,细笔勾勒,才能突出材料的意义,才能紧扣文题突出中心。这是一个让“美丽”再现的过程,也是能否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这朵“浪花”雕琢得是粗糙还是精美,与作者的语言功底、写作技巧都密不可分,所以尽量不要平铺直叙,设置悬念、制造误会、虚实相生、巧用插叙、变换人称……都可以为习作添彩。让人物形神毕现,让事件曲折有致,让景致如入画境,让读者过目难忘,才会产生震撼的张力。

三、妙笔传情,激起“浪花”

这道比喻类的作文题在升华主题上一定要点化得当,才能将选材与文题紧密勾连。要处理好叙与议的关系,叙事部分要具体,由叙中的人、事、情、景转向“浪花”的感与悟要自然深刻,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小处着笔,在大处升华,习作内蕴就丰厚了。如果前面的“采撷”与“雕琢”完成得好,最后的点化得当,那么,激起读者情感的浪花就水到渠成了。

【佳作看台】

一朵美丽的浪花

□谢子健

7月18日 晴

下雨了!晌午一下子被奏成了黄昏。我静坐窗前,拧亮台灯,独品香茗。那窗外滴滴嗒嗒的雨声如同一支悦耳的曲子,轻轻拨弄着我的心弦。我静享着这份惬意与闲适。那昏黄的灯光衬着濛濛的雨雾,恍惚间,你于烟雨中渐渐走来。

偶 遇

还记得那也是一个如同今日的雨天里,我遇见了你,从此便与你结缘。雨中的你如同一个灰美人,你浑身散发的质朴、纯真无一不让我着迷。四周简易的砖瓦房是你的裙裾,门口的青苔石板早已显露出沧桑,墙上残留着孩子们稚嫩的杰作,恰如你裙裾上的点缀。记得街口有一棵极大的树,擎起伞状的冠,我曾在那下面玩过弹珠,那树干极为粗壮,需两个成人才能环抱,闲暇时,总有顽童骑在上面寻找蝉的足迹……关于你的记忆里写满了童年的快乐。

听,下雨了!我坐在门前,看那雨儿像丝缕般把天地织在一起,看你披上了重重雨帘,雨雾中的你朦胧又迷离,你独特的丰韵激起了我心的涟漪。

你恰如一朵美丽的浪花叩开了我的心扉。

相 识

每天清晨,开经销店的邻家大嫂总会提前打开屋门,在门口支张桌子,上面摆着各色小吃:黄豆酥、米子糖、麻花、炒蚕豆……馋得我们这群猴孩子口水直冒。远处一群孩子追逐着,“扑通”一个孩子不小心跌倒在水洼里,成了落汤鸡。“哈哈哈!哈哈!”一群孩子开心地笑了起来。水洼里的孩子哭了,惊动了邻家大嫂,她变魔术似的拿出一块枣饼,递给那个跌倒的孩子,笑着说:“给,快回去换好衣服了上学去!”那咧嘴哭闹的孩子这才止住了哭声,接过饼干撒腿往家的方向跑去了。

不一会儿,每家都开了房门,年轻人步履匆匆,姑娘媳妇忙着做家务,男子们大口大口扒完饭后赶紧外出做工了,而老人们则悠闲地在家门口话家常。

只要奶奶一忙活起来,左邻右舍就成了我的托管人,他们总是热情地大着嗓门招呼我坐,从家里拿出好吃的招待我,也常常拿我打趣。

记忆中,你留给我的点点滴滴都是温馨美好的感觉。

诀 别

与你不相见已有五六年了,一次偶然,听说你要被拆了,说是街道统一规划要建几套商品房还有几家超市。证实这个消息后,我震惊了,内心隐隐作痛,像有什么宝贝被偷走了般的难受。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无力改变。

记忆中关于你的往昔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

还记得我吃馄饨时馋嘴的模样吗?

还记得我吃枣饼时幸福的表情吗?

还记得我拽着奶奶去炸米泡的雀跃吗?

还记得我被炸米子时的那一声巨响吓得呆若木鸡的样子吗?

……

童年的记忆里,那老街的味道都已深深地封存在了我的脑海里。

老街,你如一朵美丽的浪花,在我人生的长河中闪耀翻卷,一次次涤荡着我心的壁垒,令我无法忘怀。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初级中学玉荷文学社

点 评:

习作选材新颖独特,布局井然有序,以第二人称行文,活化了老街的形象,在回忆中呈现了老街的古朴、纯真,以及自己对老街的深深眷恋,突出了老街的美丽。拟人、比喻等修辞饰亮了语言,耐人玩味。结尾处巧妙点化,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老街,是作者人生旅途中的美丽浪花,是喧嚣浮华外的一方净土,更是作者前行路上的心灵驿站。

指导教师:刘正艳 裴春知

一朵美丽的浪花

□蒋梦琴

7月18日 晴

人生是一片壮阔的大海,时常泛起朵朵晶莹的浪花,而父亲的爱便是那朵最美丽的浪花,它一直占据着我心灵的最深处。

父亲做菜的手艺一直为亲戚朋友们所津津乐道,这也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不过,在父亲的拿手好菜之中,我惟独偏爱韭菜炒蛋,常缠着父亲做给我吃。有时看父亲择韭菜,我也会心血来潮学一学。父亲性子慢,总是很有耐心地教我。择韭菜又不难,才两次我便学会了。我自以为掌握了一门新手艺,总想要显摆显摆:若有一天我择得比父亲还快,到那时必定万千欣喜,旁人夸赞不断。

机会终于来了。

那日,见父亲刚从菜园里割了一大捧韭菜,我不由得一阵窃喜:大展身手的机会就要来到了!我主动搬了把椅子坐在父亲旁边说是要帮他,父亲憨憨地笑了笑,将大捧的韭菜放在地上,再找了个菜篓搁在旁边,然后蹲在地上准备择菜。

“真好啊!琴儿长大了,愿意帮忙了,真听话!”父亲不喋地念叨开了。

我竟不知怎地心中有些酸涩,但也没太在意,坐在椅子上漫不经心地开始择菜,一根、两根……我只顾低头择自己的,转眼已有一大把了,我心想:这下应该很快了吧。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看父亲的进度,这一看,竟再也无法将视线挪开:父亲那长满茧子的手熟练地拉扯着韭菜的黄叶子,那粗糙的手指在菜叶间灵活地穿梭着,还麻利地理净了根部的泥土,身边择好的韭菜早已堆成了一座小山。我真是自叹不如,索性停下来看父亲择菜。

从来没有那么仔细地观察过父亲的双手。

那厚厚的指甲里黑乎乎的——那是长年累月与泥土打交道时岁月留下的印迹,手心里还有一条条长长的伤疤,像一条条扭曲的蚯蚓。那是前几日收稻子时不小心划伤的,才几日,那里面都已经积淀了一层黑黑的泥土,还略微有些凸出。父亲右手的中指上绕着一个刺眼的创可贴,仿佛在向我炫耀着它新得的一块领地……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尽管丑陋不堪而又伤痕累累,却仍然灵便自如。不管歲月的利刃如何无情,它仍倔强地撑起了一个家啊!

曾几何时,那双手奋力地拉着满车的稻艰难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曾几何时,那双手高高地擎着袋袋棉花骄傲地穿行于田埂上;曾几何时,那双手牢牢地把着铁锹锄头辛勤地耕耘在田间地头……

泪水刹那间充盈了我的双眼,我忙低下头择起韭菜来,那滴滴泪珠儿也顺势滑落,浸到手心的菜叶里……而专注于择菜的父亲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那天的韭菜吃起来真的特别不一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还灌注了父亲所有心血,那是浓浓的父爱。这父爱像一朵美丽的浪花,亲吻着我的手,我的心,滋润着我大片大片的心田——那是留给父亲的位置。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初级中学玉荷文学社

点 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习作以感人的细节取胜,将平凡小事演绎出了精彩。选材普通——择韭菜,细节出彩——长满茧子的手、黑黑的指甲、手心的伤疤、中指上的创可贴,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作者抓住感人的细节精心雕琢,定点特写了父亲的手,这是从小处着笔,歌赞父爱是对主题的升华,由此步步深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艰辛与不易,轻松地叩开了读者的心扉。

篇4:一朵不普通的花三年级作文

在花丛中,有一朵花叫沙单单,晚上她的嫩叶银光闪闪,非常美丽,早上她就躲在一棵大树后面不开花。

有一天,一朵叫玫瑰的花发现了她,有点失望地说:“你的花瓣比我美比我嫩,可你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呢?”“我在晚上开花是因为在月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很好看。”

玫瑰听了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了,她就继续开放着她那鲜红的花瓣。

到是晚上,玫瑰已经进入梦乡了。

可沙单单却开放了她美丽的.花朵。这时,月亮公公和星星小姐说:“沙单单,你每天不睡,而给我们开放你美丽的花朵,你真是一朵不普通的花啊!”

篇5:一朵美丽的浪花

如若人的生命历程,是辽阔的大海,那么其中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记的,就是浪花。有的浪花,伴着白色的泡沫和垃圾;而有的,则是清晨绿叶上滚动的颗颗晶莹的露珠。那年秋季开学,我就有幸采撷到这样一朵露珠般美丽的浪花。

对,是四年之前的事儿了。当时,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说,新学期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个刚刚分配的女大学生……上课铃刚响,我和全班同学都急急奔回教室,翘首恭迎英语老师的大驾。

“嗒嗒嗒……”好长一段焦躁的等待之后,走廊上终于传来欢快的“高跟鞋奏鸣曲”。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我们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被“嗒嗒”声拉出了窗外。

“看见了!看见了!一头深黄的大波浪,一件雪白的公主裙……好美耶!”还没等我感慨完毕,她,小敏老师,就一脸微笑地站在了讲台上。她抬起双手,摆了个示意起立的动作,“stand up,please”也随之清粼粼地在教室内荡漾开来。

初次见面,总要自我介绍的。老师说她是我们的英语老师,但她更愿意成为我们的知心姐姐。她明确表示:“我愿意分享你们的快乐,也愿意把我的幸福告诉你们,更愿意和你们一起承担学习生活中的烦恼……”耶!从没有一个老师如她这般待我们。我心里那个美啊!

同学们一个个地走到讲台跟前推销自己。我也不例外。老师一听说我酷爱画漫画,就走过来拍拍我的后脑勺:“咱俩有共同语言。找个机会,切磋切磋?”她这一拍,拍得我同学那么多双冒火的眼睛,全写满了羡慕嫉妒恨。

也是这一拍,拍得我云里雾里,差点忘了自己姓甚名啥。等老师的注意力刚被其他同学的自我介绍吸引过去后,我掏出抽屉里的草稿纸和笔,当即就投身到新一幅的漫画创作之中。想知道这幅漫画画的什么吗?我画的呀,就是有一头金色大波浪,身着白色公主裙的小敏老师!我还特意在老师的脖子上挂了一串水晶项链。

大功告成之后,我得意地把作品往同桌跟前一推。他也情不自禁地小声赞美起我的画功。未征得我的允许,他又把这画递给了后排的人看。无一不为我的画叫好。我还没来得及阻拦,画就又被传到了班上那个最喜好“一惊一乍”的小军手边。他他他……这次,居然“呀”了一声!

这“呀”,惹得正在自我介绍的同学忘了词,惹得全班同学都骚动起来,也惹得小敏老师刚刚微笑的眼睛,立刻写满了问号。唉……小敏老师过来了。她用“问号”向我要。我当然不敢给。她“噗嗤”一声笑了,并加以手的动作。嗯,还是要。我十分矛盾:是给呢,还是不给?“有什么还和我藏着掖着的啊?”她笑眯眯地。看着她微笑的眼睛,我心里的矛盾又被悄悄换成:是给呢,还是给呢……还是给吧!

小敏老师拿起了那漫画。她不笑了。凝神研读着,那么认真。她应该知道画中人是谁了吧?

她突然把那漫画在全班同学面前扬了扬:“画中人比我漂亮多了,对不?”又转而问我:“刚刚没听同学自我介绍吧?”糟了,莫非老师要惩罚我?我赶紧嗫嚅地:“是没听讲。对不起,老师……以后我再也不敢了。”为了博得老师的同情,我还越说声音越低,连头也深深地低下去。

“这个,我留作纪念了。如果你认真学习英语,过段日子,老师也送你一张漫画。”“我也要,我也要……”还没等我把大张的嘴巴合拢,教室里的那些猴孩子们,就全吼了出来。老师用右手打出OK的造型,嘴里却大声念叨:“前提是——学好英语!”这次,没人抢得过我。毕竟,我铆足了劲儿!

以上,就是我在生命的海洋上,觅得的一朵美丽浪花。你觅得的美丽浪花,又是什么呢?

江苏省兴化市陶庄中心校晨曦文学社

指导老师:郑荣芳

篇6:好一朵美丽的“菊梅花”

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这位战斗在一线83岁高龄的女战士,勇闯生命禁区!这朵美丽的“菊梅花”,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总后勤部“一代名师”、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从夜以继日到时不我待,她挽救了一个又一个传染病患者,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疫情防治任务,扶植了一位又一位传染病学专家,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人如菊淡,品如梅清。”“菊梅”,这个幼年曾经让她觉得“很土”的名字,恰恰浓缩了她平淡、美丽而又传奇的一生。

信仰如钢

“没有书读,没有大学念,我会死掉的!”陈菊梅曾经对母亲这样说。

20岁那年,陈菊梅靠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步行千里参加高考,又步行千里,去浙江医学院上大学。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陈菊梅被分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时空的巧合,就这样把陈菊梅和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5年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博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陈菊梅克服“天太冷”、“饭难吃”等困难,硬是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以全部功课满分5分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她的导师风趣地说:“要是有6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6分。”

在苏联求学期间,忙于事业的陈菊梅不仅因长时间一种姿势拿试管,把自己的手累出了“腱鞘囊肿”,还把自己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剩女”——直至32岁,她才和曾在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留学的陈国仕结为连理。

1958年,陈菊梅从莫斯科毕业返回祖国时,带回来的不是令人羡慕的冰箱、电视,而是几百公斤的图书资料。随后,她来到刚刚成立不久的解放军第302医院。那时的302医院周边是一片菜地,进了医院大门,只有几栋筒子楼,黑漆漆的走廊望不到头。因为302医院是传染病医院,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传染病患者,接触大量的传染性物品,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这里常被人称作是“病毒窝子”,很多人路过医院都绕着走。

如果没有一种敢于献身的勇敢精神,是很难在这里工作的。然而,陈菊梅却将自己人生坐标毅然决然地定格在这里,从此融入到“病毒”和“细菌”包围着的传染世界中,而且决心在这里扎下根,一直长期坚持下去。

事业如磐

在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毒窝子”里,陈菊梅一干就是63年。“陈教授在圈内圈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她连命都敢豁出来。”该院院长吕吉云介绍说。

有一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师的情况下,为减轻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医疗队决定采用“硬膜外麻醉法”。为确保病人安全,得有人先试一试。

“让我来先试,你们还年轻!”陈菊梅抢着说。

任何试验都有风险。陈菊梅鼓励操作者,不用担心,大胆试验。但是,初次试验,由于操作者紧张失误,穿透了“硬膜”,致使陈菊梅晕倒呕吐了两天。清醒后,她又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于使医疗队成功掌握了这种麻醉方法。

“该休息就得休息!”家人心疼地对她说。陈菊梅却说:“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

梅花香自苦寒来。硬是凭着这股狠劲,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她研究确定了五味子降转氨酶有效部位,随后,在她的主持下,分别研制成“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滴丸,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六味五灵片”等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等10余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在肝病临床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造福了无数肝病患者。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了该院。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牵这个头。

“人生中能担此重任,是莫大的光荣。我来吧!”听到陈菊梅坚定的话语,院领导总算松了口气,“那就把降低10%的病死率作为目标吧,大家看怎么样?”10%?大家的心又提了起来,这意味着每年要让近万名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活下来啊!可陈菊梅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家震惊了,“我们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许多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然,陈菊梅心里也清楚,要兑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时刻充盈着她的心间。为了攻克这个“堡垒”,她带领协作组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先前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种种模糊认识。这些标准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她带领攻关协作组,对中医治疗慢重肝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确立了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加减和及时处理、预防合并症等方法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方案。

仅仅几年后,陈菊梅创造了一个奇迹——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个百分点!

面对各方赞誉,陈菊梅并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而是一次又一次爆发出创新的活力。她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20%;她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20%……这些成就,使陈菊梅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国内传染病、肝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峰!

待患如亲

一个与传染病病人握手的简单动作,在陈菊梅的眼中,是那样重要。

nlc202309011449

在陈菊梅的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当传染病病人有意想同她握手时,她都会主动站起来与病人热情握手。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能让病人暖到心窝里去。对病人来说,这手中传递的是鼓励、是信心;对她来说,病人手上传递的可能是危险,难道她不怕吗?

“对病人我从来没有怕的感觉。如果连自己都怕,那么病人更怕了!换位思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你会怎样?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什么都不怕了。”陈菊梅和蔼地说。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难维系,陈菊梅却与患者“零距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菊梅在接诊病人时形成了一种习惯:她先看看诊室的门关好了没有,窗帘挂好了没有,不该在场的人员离开了没有;检查过程中,她先将听诊器等金属器具用手捂热后,再轻放到病人的身体上;开处方时,她会边写边说,为什么要开这些药,这些药怎么吃,何时再来复查;当病人离开诊室时,她还不忘提醒,如果有什么不适,可直接打电话,号码已经记在病历本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陈菊梅把许多病人的名字、年龄、主要病情、救治措施清楚地记在脑子里。什么时候确诊,何时调整治疗方案,她从没有耽误过。病区有什么事情,她随叫随到,从没有“例外”过。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她曾经连续三天三夜不下“火线”,晚上就睡在病区的通道里,或者在地板上铺张凉席打个盹,然后再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

责任如山

有人向陈菊梅请教诊断“零失误”的秘诀。她说:“治疗各种传染病,最重要的是诊断,必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检查诊断,包括临床的检查、病史、家族情况等,都得全盘考虑进去,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一次,陈菊梅为一位多家医院确诊不了而转来求治的“肝硬化腹水病人”诊断,她仔细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发现了一丝“可疑迹象”:由于病人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最终确诊是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还有一位病人,病因竟是在其体内残存了20多年之久的丝虫,这是一例相当罕见的丝虫病引起肝硬化腹水的病例。

“有一些危重病人,病情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必须严密观察,当机立断,果断处置。怕担风险,当断不断,就有可能耽误时机,酿成严重后果。作为医生,首先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的努力。”陈菊梅经常提醒身边医务人员。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两岁麻疹患儿急诊住院,当时患儿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很厉害,情况十分危急,以往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多耽误1秒,患儿就有可能憋死。陈菊梅当机立断,自己动手,立即切开气管救人。

“出了事怎么办,算谁的?”有人质问。“出了事,我负责!”陈菊梅斩钉截铁地说。

后来,虽然患儿被成功救治,但同行却褒贬不一。对此,她坦言:“为了救命,冒点风险也值得!”

2000年盛夏,某校学生集体出现腹泻,短短几天,病情迅速蔓延,先后有六七百人住院。此事立即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病因难以定论、态势继续扩大的情况下,75岁的陈菊梅临危受命,日夜兼程奔赴疫区。

经过严谨科学的分析,陈菊梅推翻先前所有定论,一口断定为病毒感染,这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压力,她指挥若定,迅速从302医院抽调实验室专家赶赴现场,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类检测。经过3天3夜连续奋战,最终确定这些学生是被肠道埃柯病毒感染。大家彻底服了!很快,得到对症治疗的学生全部康复。

大义如天

陈菊梅,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却因勇于担当而被称为巾帼女英雄!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我国肆虐横行。抗击“非典”初期,有些医院防范意识不强,被感染的医生很多,被感染后又去救治别人,产生了新的感染。院党委认为首先应该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不被感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被感染、不感染人”这个提法可能会被别人误以为贪生怕死,心里没有底。陈菊梅却说:“就应该这样!如果医生都被感染了,让谁去救人啊!”她的支持坚定了院党委的信心。事实证明,这“八字方针”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盛期虽过,余香袭人。这位八旬老人,经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

“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来战斗的。别看83岁了,我也是一名战士!”陈菊梅当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现场时说。

危难时刻,哪怕是九死一生的绝境,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陈菊梅义无返顾地向前挺进;关键时刻,即便是极度危险的任务,为了救灾部队的健康,陈菊梅也会依然无所畏惧地冲锋在前。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陈菊梅的心。“防疫情就是保生命,防疫力就是战斗力”,陈菊梅深知这一点。当时83岁高龄的陈菊梅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要到抗震救灾一线。那些日子里,她顶着高温酷暑,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拄着木棍,一路察看,一路商讨,一路指导,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出现在北川县城、擂鼓镇、汉旺镇等废墟现场,查看部队营区、灾民安置点和消杀作业现场,对水源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测、卫生防疫机制和环境消毒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为防疫工作“把脉问诊”。

尤为让人感动的是,陈菊梅在整个救灾过程中都没有带口罩。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偶遇陈菊梅,看到她连个口罩都没戴,万分惊诧:“您不害怕染上病呀?”她却笑着说:“这是灾区,又不是疫区!即使像北川县城这样灾情特别严重的地方,经过防疫人员的努力,也已经是非常安全的了!”中央新闻媒体把这个细节报道后,立刻消除了外界关于“灾区已发生瘟疫和传染病”的谣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63年来,陈菊梅先后数十次在国家和军队重大紧急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铸就一道道坚实的防疫“盾牌”。

名利如水

陈菊梅办公室的窗台上,有两盆花:文竹和兰草。加上她名字里面的“菊梅”,正好凑成梅兰竹菊“四君子”。

nlc202309011449

花草无言,默默述说着一代名师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一本锁在抽屉里尘封已久的获奖证书,在这次采访中被陈菊梅的学生、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朱世殊拿了出来。3年前,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带下,朱世殊完成了一个关于儿童肝衰竭治疗的研究课题,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在填写申报人时,陈菊梅主动删掉了自己的名字。然而,这项成果毕竟有老师的功劳,上交材料时,朱世殊又悄悄将陈菊梅的名字填上了。可获奖后,朱世殊说什么也不敢把证书拿给她,怕挨老师批评。于是,这本获奖证书一直躺在朱世殊办公桌的抽屉里。

在陈菊梅和年轻人之间,看不到“月明星稀”的现象。相反,她尽可能给“星星们”提供更多“显山露水”的机会,而常常把自己悄悄隐藏在“地平线”以下。她一生指导学生写了无数篇论文,从未有一篇挂名;她帮助年轻人研究申报了百余项科研成果,从未拿一本证书。尽管这些论文和课题都是按她的思路、在她的指导下并经她审定后完成的,但她认为,只要完成了研究任务,为传染病病人做了实事,署名在前在后、署不署名都是次要的。

许多熟悉陈菊梅的人众口一词:她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是一位高技术含量的“活雷锋”。

为了使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切实解决医学难题,陈菊梅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帮助兄弟单位进行成果转化。1989年,她得知广州军区某医院对“促肝细胞生长素”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后,无偿帮助他们申报国家一类新药。该药问世20多年来,大大降低了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在此基础上,陈菊梅又协助该院开发了口服新药“促肝细胞生长颗粒”,在保证疗效的同时,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不收受“红包”和礼品,不接受“吃请”和游玩,这是陈菊梅恪守了几十年的“铁规矩”。

扶植如梯

302医院很多年轻医生都说,没有陈菊梅教授的引领,就没有他们个人的发展。躺下来,愿为路石;站起来,甘为人梯。

谈起自己的成长,总后院士后备人选、总后“科技银星”、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不无自豪地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早在2000年,当王福生刚开始肝病细胞研究之时,陈菊梅就第一个建议他成立细胞治疗门诊,这是我国细胞治疗肝病在临床应用的最早实践。2005年,陈菊梅在人体免疫问题的科学调研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又建议王福生成立生物治疗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后来成了全军重点学科。在陈菊梅手把手帮带下,2011年,王福生领衔课题组完成的“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任专家组组长29年来,陈菊梅负责把关定向的科研课题中,有近百项获得国家、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带教出传染病防治骨干近千名,扶植、托举出百余位包括“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后“院士后备人选”、总后“科技银星”等在内的名家大家。如今,这些专家已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战线的中流砥柱,为广大传染病患者和业内同行所熟知。

生活如蜜

女人身上具备的温柔贤淑,陈菊梅一点都不少。

陈菊梅的丈夫陈国仕是我国著名的蜱媒病自然疫源学专家。上世纪50年代,他与陈菊梅一起在苏联留学时相识相爱,至今已共同走过了55个春秋。

陈国仕也是个“工作狂”,每年出差都在半年以上。于是,年轻时候的陈菊梅就挑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她白天不知疲倦地忙工作,稍微有点空闲,就抓紧看看业务书籍;深夜回到家里,还要照看两个孩子;每次值夜班前,就在家定好闹钟,以便第二天准时叫醒孩子。

但不管多忙,陈菊梅都坚持给陈国仕写信,把家里的事和他说说。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她在信中向来只报喜不报忧:她抢救病人时不幸被感染,全身浮肿,没有告诉他;她受到“文革”冲击,忍辱负重,也没有告诉他。陈国仕说:“对我在家务工作方面的‘失职’,她给了我太多的谅解和包容,因此我们家总是温馨和谐的。”

2009年,陈菊梅患上了帕金森病,走路不大稳当。于是,陈国仕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她回到家,她走到哪,自己就跟到哪。他说:“她性格向来独立,自己能做的就不会麻烦别人,现在身体不好,也从来不会主动叫我。我得跟着她,她就不会摔跤。”

63年前,陈菊梅走进了传染病世界,就再也没有离开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她如同秋天的菊花,凭西风飒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宛若冬日的梅花,任霜雪肆虐,依然开出美丽花朵;63年,她忘记了时间,时间却留下了她的痕迹。她如同秋菊冬梅,惊艳了岁月,渲染了年华……

篇7:好一朵美丽的《百合花》

《百合花》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首先,这种写法使文章具有了非常亲切、真实、细致的特点。其次,“我”作为第三者,对作品的主要人物起着陪衬作用,对作品的结构起着纽带作用,这样一来,就能把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自然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例如去包扎所的路途上,通过“我”的观察和小通讯员的对比,不仅介绍了小战士的外貌和身世,而且还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至于对故乡竹海的劳动场面和中秋之夜的歌舞晚会的描写,则通过“我”的想象从侧面刻画出小战士吃苦耐劳的性格以及幸福活泼的生活场景。

在借被子的過程中,作品正是通过“我”和通讯员的对比,显示出了他的淳朴和憨厚,使读者和“我”一样,“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又如小说对新媳妇的刻画,也是通过“我”的观察来表达的。在借被子这一层里,先写“我”对新媳妇外貌的印象。文章写“我”看到她怎样从“咬着嘴唇笑”,到“转身去抱被子”,从怎样“故意气通讯员”到“忙找针拿线”,要给通讯员缝上衣肩上的破洞。她的一举一动就是这样透过“我”的观察传达给读者的。在通讯员牺牲这一部分里,作品也是通过“我”和新媳妇的对比,突出了她的思想感情。新媳妇“一针一线缝着破洞”的虔诚态度;“异样地瞟了我一眼”的严肃神态;被子“是我的——”等语言气势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把一个有着深沉的性格和丰富感情的农村普通妇女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灵活的叙述方式

《百合花》的叙述方式是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人物的介绍,主要情节的展开,以及场面的蝉联转换等,完全是按照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的。作品开头写通讯员带路去包扎所,集中篇幅写“他”,再由包扎所需借被子一事,引出新媳妇,插入小段文字对“她”进行介绍;然后转入下半部,先写新媳妇刚到包扎所时的表现,再写通讯员被抬进来,然后再把这两个人物交错起来写;最后一段,既着重写新媳妇,又烘托通讯员。而“我”在全篇中则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因而事件集中单纯一目了然,来龙去脉清楚明晰。作品围绕着主要情节,还灵活地运用了其他几种叙述方式。例如,对于通讯员的负伤,就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先写他负伤被抬进来,再倒过去叙述他受伤的经过,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对拖毛竹景象的想象和对中秋节情景的回忆,则采用了插叙方式,在主线外插入这些非主要情节的片断,使作品在进行纵的叙述时能兼顾横的方面,不仅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人物,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而且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对通讯员外貌的介绍,则采用了补叙的方式,不在刚见面时就叙述,而留到去包扎所的途中来补叙,既有利于突出前文的叙述主线,语言流畅,又使情节显得更完整、更合理。这种方式运用得极为巧妙,相互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再加上典型细节的前呼后应,因而使作品的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和谐、细致、紧密。

上一篇:英语六级写作经典范文录音下一篇:描写春的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