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2024-05-20

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共8篇)

篇1: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有人说:“征收管理能服务,税务稽查服务难”。的确,作为一个专司查处偷税、逃税、骗税、抗税案件的税务稽查部门,如何做好为纳税人服务工作?哪些环节能服务?怎样开展服务?服务的标准又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明确的标准。本人结合实际,就税务稽查工作的开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稽查人员如何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税务稽查”是税务检查的一种,主要是对一些情节复杂、手段隐蔽、后果严重的偷、骗、抗税案件的专业检查,是由税务稽查机构(稽查局)组织实施的一项高标准的税务检查,其案件来源、检查对象、检查的性质、主要目的、检查的方式、程序都有别于征管部门的专项检查。税务稽查作为事后的检查,也是打击偷抗骗税的最后一道防线。“纳税服务”包含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纳税人服务就是指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享受纳税权利的服务。这种纳税服务主要是体现在税收的征收和管理环节,目前实行的“一窗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税务超市”、“银税一体化”等等都是税务服务的具体措施。从表面上看,“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很少联系一起,似乎是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性。有的人会片面理解“纳税服务”是帮助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进行合理避税,最大限度达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而“税务稽查”是查处不缴税和少缴税的行为,同时税务稽查的力度大,要求查深查透,特别是涉及偷税情形,在调查取证时,要求稽查人员深挖细查、不徇私情、敢于碰硬,必然就会从人力、财力和时间上对纳税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干扰,势必影响当事双方的征纳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可能把“纳税服务”和“税务稽查”片面地看成对立关系,进而导致了实际工作中顾此失彼现象。实际上,“纳税服务”与“税务稽查”不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为通过切实有效的税务稽查,严格的执法,及时查处少数纳税人的偷逃骗抗税行为,才能体现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为诚信纳税人创造有利的平等竞争环境,这才是对纳税人最好的服务;只有搞好税收服务,有一个好的纳税环境,才能促进纳税人诚信纳税,实行依法治税。其次,开展“纳税服务”,要以正确贯彻执行税收政策法规为前提,要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落实税收管理,实现税收职能,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二、稽查工作如何实现“纳税服务”,笔者以为,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服务工作理念,增强稽查服务意识。在我县近几年查处的违法案件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真正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手段故意偷逃国家税款的纳税人,不到有问题户的10,绝大多数纳税人出现违法违章行为的原因是对税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而致。为此,我们应转变稽查工作理念,稽查人员实现由单纯的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转变,稽查工作实现由“查处打击型稽查”向“执法服务型稽查”的转变,既坚持依法治税,加大税务稽查惩处力度,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诚信纳税环境,又要树立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二是规范稽查服务内容,创新稽查服务方式。站在服务纳税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对稽查服务工作进行规范。从选案、检查、审理到执行,稽查执法流程进行到哪个环节,稽查服务工作就要延伸到哪个环节,引导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密切征纳关系。如,在选案环节,实行“检查准入制”,一是为了避免多头重复进户检查、减轻纳税人负担,二是为了准确选案,精确打击。在检查环节,开展查前集中辅导,或上门服务的形式与纳税人进行约谈,为纳税人提供政策服务,将检查的有关事宜告知纳税人。在审理环节,审理人员应本着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对涉及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事项要严格把关,对任何问题,要坚持“无错推定”的方法,对没有确凿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涉税事项,暂不定性处理,从源头上杜绝“冤假错案”。在执行环节,可实行稽查税款入库提醒服务制度。对《税务处理决定书》确定期限的最后一两天仍未补缴税款的纳税人,可给予提醒服务,避免因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给纳税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损失。在稽查结束后,还要及时对纳税人存在的问题提出调账建议和补救服务。三是加大稽查打击的力度,实现执法与服务并重。在做好税务服务的同时,稽查要充分发挥其“重击”的职能。在依法查处偷逃骗抗税案件时,要有“铁石心肠”,不能心慈手软。

篇2: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进而对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程度和信誉等级作出评价。税务稽查工作的效果很好,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纳税评估。笔得认为,纳税评估的出现,是目前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纳评估和税务稽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侧重点不同,评估纳税是警示纳税人,以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而税务稽查是以惩戒为主,维护税法的尊严。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在时间顺序方面存在予盾

当某一个纳税人已经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同时也可能被税务稽查局列为稽查对象时

(二)应移交税务稽查部门查处的案件过多,税务稽查工作压力过大

三、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关系的设想

(一)纳税评估优先原则

篇3: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长期以来,检查难、处理难、执行更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税务部门。以前税务检查很少给纳税人准备的时间,更谈不上允许纳税人自查自纠,一经查出涉税违法问题,按照相关法律依据,都必须处以行政罚款。一些纳税人反映,他们出现的一些涉税违法问题,大部分是对税收政策不了解或者认识有偏差所致,并非主观故意偷逃税款。为此,怎样给纳税人一个自查自纠的机会,减轻企业负担,解决稽查处理难、执行难的问题成为各级稽查部门探讨的热点话题。

2009年年初,面对金融危机下企业效益下滑和税收形势严峻的多重困难,陕西省地税稽查局(以下简称稽查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当前全省地税稽查工作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稽查职能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关于转发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稽查查前告知办法的通知》(稽便函[2009]23号),稽查局大胆创新稽查工作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调研出台了《陕西省地方税务稽查预告暂行规定》,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税务稽查预告制度,并明确了这一制度的内涵。

稽查预告制度是税务稽查局在实施检查前,提前告知检查对象检查的内容、范围及要求,由检查对象在规定的时限内,对检查所属期间缴纳税、费、基金情况、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情况以及履行其他税法的义务情况进行自查后,由税务机关对自查结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实施重点检查的一项举措。稽查预告制度其实质是对自查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二、陕西省地税稽查预告制度的实践与效果

从2009年4月20日始,稽查局先后组织了三批企业开展自查工作,包括稽查局组织的82户企业、总局稽查局安排布置的第一批24户大型企业和第二批36户大型企业集团的自查工作,积极稳妥地整体推进税收稽查预告工作。

通过对已经完成的142户纳税人自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可以看出,各自查企业基本都能按照稽查预告制度认真进行自查,基本做到了自查自纠,本次自查142户,其中有问题户141户,选户准确率达99.29%,自查通知下发后企业通过自查主动补缴欠税入库的税、费、基金35 000万元,自查工作促使尽快入库金额占应纳税、费、基金金额的2.6%;自查评估结束,142户企业自查应补缴入库税、费、基金52 569万元,目前已入库税费28251万元,补缴入库税、费、基金金额占应纳税、费、基金金额的2%;自查通知下发后主动和自查补缴入库合计87 569万元,户均入库616万元,而2008年专项检查44户,查补入库4 278万元,户均入库97.23万元。稽查预告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税务机关的税收收入有所增加,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有所提高,达到了收税与纳税的“双赢”。

(一)稽查预告制度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了确保稽查预告工作取得预期成效,稽查局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企业自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自查工作的部署、安排、协调,在全省稽查人才库选拔了30余人成立了若干评估小组,确定了小组组长,夯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局领导亲自参加自查动员大会,给企业讲政策、做辅导。

二是制定自查指南,夯实工作基础。为了确保自查工作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稽查局专门组织力量,按照自查行业的特点和多年检查积累的工作经验,制定了建筑安装业、矿产采掘业、房地产开发业、银行业等六个分行业企业自查指南,分税种多环节详细指明企业极易出现的政策误解和漏洞,指导企业自查。一方面督促企业财会人员查找存在的涉税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心存侥幸的不法分子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已经被税务机关掌握,只有主动减轻或者消除违法后果,从而有力保证了自查工作不流于形式。

三是扎实辅导督导,强调服务意识。稽查预告评估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强化组织领导的同时又需配备高素质的预告督导、分析、评估人员。稽查局以两个检查处的人员为主导,从稽查人才库里抽调业务精、能力强、政治硬的人员加入到企业的自查评估工作,从而为自查评估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证。同时,要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评估,就必须搜集一整套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缴纳税、费、基金全貌的综合数据统计资料,由于报送资料门类多、涉及面广,对自查企业来说又初次接触,加之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自查评估人员做到耐心督导、认真细致地核对资料,以保证自查资料的真实可靠。各检查组分片先后九次召开企业座谈会,专题辅导,统一政策口径、讲清自查目的,确保资料全面、真实、可靠,为后期分析、评估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科学分析评估,突出自查核心。首先是资料汇总。对勾稽关系不正确、前后不衔接等情况及时和企业取得联系,进行逐笔核实,进而要求企业限期调整自查补缴数额。仅陕北及铜川地区的纳税人自查资料报送应补缴的税、费、基金是9 103万元,而稽查人员对资料审核后调整企业自查应入库数为10 647万元,两者相差1 543万元。其次是资料评估。如何利用汇总资料,确定评估指标,真实反映企业的纳税状况是自查的重点环节,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系统可以借鉴,各检查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检查二处对以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的企业,以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进行对比为主,以其他税种的对比为辅;对另一类以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的企业,对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进行对比核实。第三是比对分析。分析指标确定和计算结果出来后,关键就是比对分析,既要确定重点检查户,又要总结出税收征管中的漏洞,提出征管建议,达到“以查促查、以查促收”的目的。

五是严格重点抽查,保证自查质量。

六是重视审理处理,提高征管质量。对于在自查阶段能够认真自查,不走过场,不敷衍的纳税人,根据自查结果分析认为可排除少缴税款嫌疑的,按规定让其限期将应补缴的税、费、基金及滞纳金缴纳入库,免予处罚;对不认真自查,应付差事及评估指标对比有异样的纳税人,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所查出的税款从重予以处罚,以示惩戒;对重点检查后,仍主观故意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企业;或以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检查的,依法从重处理,处以1-2倍的罚款,不但给所查纳税人以重击,而且给社会以警示,以达到震慑的目的。同时通过自查评估、重点检查及时发现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并向主管机关提出征管建议,以有效促进税收征管水平上台阶。

(二)实施稽查预告制度的基本特点及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实行稽查预告制度凸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及效果。

一是充分体现了《行政处罚法》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立法原则。《行政处罚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稽查预告把辅导企业自查和自查自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稽查检查前采取前预告后检查、先礼后兵的办法,给企业一个自觉纠正违法违规问题的机会,受到了列入自查范围的所有企业的普遍欢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

二是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企业自查自纠的违法行为可以免予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而自查期过后发现的税务违法行为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从严处理,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也给更大范围的涉税违法者以教育和震慑。

三是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企业因对税收政策不理解或者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违法行为,经过自查自纠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后不予行政处罚或减轻处罚,加之稽查人员亲自辅导企业自查,更有利于违法行为纠正到位。这种做法一改过去稽查检查一开始查与被查双方就对立起来的状况,更加人性化,有利于税企关系的改善。

四是提高效率,事半功倍。通过稽查预告工作,实现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联动,且稽查部门也不需要逐户检查,这样不仅节省了物力、人力、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09年仅稽查局安排自查142户,自查补缴各税52 569万元,2008年省局安排44户专项检查,入库税金4 278万元,检查户数增加2.79倍,入库税金增加12倍,促进税收收入效果显著。

三、稽查预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稽查预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层面存在公允性与适用性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公允性。虽然稽查预告制度在促进税收收入、提高稽查效能、人性化执法方面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对由于政策理解或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企业欠缴税款问题,无疑是一种和谐的处理办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处理方法对依法按期足额纳税的企业是否存在不公正和不公平?是否会客观上滋长主观故意拖欠税款的趋势?是否挑战着税法的严肃性?二是适用性。2009年稽查局把自查工作紧密结合2009年专项检查计划进行,把有限的检查力量投入到重点检查行业和重点疑难案件上,对于其他行业组织企业先开展自查,经评估发现还存在问题的再开展检查工作,既保证了税务稽查职能作用的发挥,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中我们发现,将预告对象定为纳税信誉良好、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的国有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效果较好,不会造成企业作假账应对自查;反之对于账务不全、财务人员素质低下或纳税信誉不佳的企业实行稽查预告,则弊大于利。

2、实践层面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纳税人方面。(1)思想认识不到位。好多纳税人在初开始时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只作为一般的报数字、传资料,敷衍塞责。(2)资料报送不及时。存在侥幸、观望、等待心态,加之由于时间、交通和通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料,报送都不及时。(3)理解口径不统一。纳税人对要求报送的自查报告、表格的理解各不相同,从而采用了不同的处理办法。有的勾稽关系明显不对,有的前后数字不一致。

二是税务稽查方面。(1)政策水平不齐整。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对税收政策的掌握不尽相同,理解能力也有差别,从而导致对企业自查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等情况也有所不同,进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资源共享不同步。自查企业报送的电子资料、主管税务机关掌握的企业信息以及实施稽查预告评估的税务机关三方不能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不共享。(3)自查模式不完善。稽查预告制度在我省刚刚起步,制定机关对自查指标的设定、种类、填制要求、自查的模式等的制定还不规范,分析评估的方式方法也需进一步统一、规范,使之科学化、信息化。

三是征管方面。(1)税收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一些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不了解不清楚,有的甚至还在执行过去已废止的税收政策。(2)征管质量有待提高。这次自查企业入库税、费、基金4亿多元,部分税、费、基金还是2006年以前的欠缴数,有的企业个别税种2006—2008年全额未缴,有的企业欠税金额达近3 000万元,暴露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3)地方保护主义制约。由于税收计划每年递增的客观现实,致使征收机关为了平衡进度,往往造成人为涵养税源,对稽查自查工作有抵触情绪,自查问题发现后,突击入库,甚至违背原则按当期税款入库,不记查补收入。有的地方对所得税征收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改变税种入库,造成严重的混库行为。

(二)完善稽查预告制度的方向

1、科学界定范围,分类实施是方向。

把稽查预告制度与纳税人信誉等级“挂钩”,在实施稽查预告制度时,对不同信誉等级的纳税人区别对待。对诚信纳税意识强、财务较健全、能长期依法纳税的纳税人实施稽查预告制度;对纳税信誉一般的纳税人也可以实施稽查预告制度,但在纳税人自查后,税务机关还将根据自查情况由稽查部门对其进行抽查;对诚信纳税意识差,财务制度不规范,且屡有涉税违法行为的纳税人不实行稽查预告制度。这样既可以形成“重点稽查”,提高稽查效率,解决稽查力量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纳税信誉不高的纳税人转移涉税证据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鼓励更多的纳税人争取进入更高纳税信誉等次,从而提高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达到理顺税收征纳秩序的目的。

2、执法公正,避免公平失衡。

列入重点检查的纳税人,对所查出的问题要依法从重处理,以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维护税法的公平、公正性。

3、进一步完善体系。

首先,要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纳税人报送资料的全面与否,预告评估工作的成效如何,全凭税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所以,要搞好稽查预告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最根本性的工作。其次,完善自查模式。对自查指标的设定、填制要求、自查的模式还需进一步规范,分析评估的体系、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统一。再者,稽查建议是促进税收征管水平上台阶的有效手段。通过自查评估、重点检查及时发现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并向主管机关提出征管建议,以有效促进全省税收征管水平上台阶。

税收稽查预告制度是新时期税收稽查工作的又一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稽查促进收入的职能。稽查部门要在制度、模式上下功夫,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稽查促进收入的职能,提高稽查工作效能,陕西省各级地税稽查部门从优化纳税服务、密切税企关系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了税收稽查预告制度,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但融洽了税企关系,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称赞,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税收任务的完成,有效促进了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

篇4: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摘要: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都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管理环节及稽查环节的重要工作,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就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良性互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良性互动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源管理,才能保证税务工作各环节形成良性的互动,推动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虽然同为对企业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检查,但还是有很大区别。从纳税评估方面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中《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从税务稽查方面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5〕226号)中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释,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

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互动

1.以纳税评估搭建税务稽查的信息平台

完整的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分为纳税评估信息的采集、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评定处理五个环节。

全面掌握涉税信息是有效进行纳税评估的关键,因此纳税评估信息应实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信息采集。采集的内容既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也要包括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例如来源于其他行政管理机构、银行或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综合治税信息以及来源于媒体、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有关资料。

纳税评估对象的选定是指税收管理部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智能化分析为手段,指标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对评估客体的各项涉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处理。

评估分析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判断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此环节纳税评估人员依托计算机征管网络中该企业的相关信息,结合日常对所分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与上年同期、历史同期和行业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明确的评估疑点。

核实认定是指由纳税评估人员区分情况,分别以询问、约谈、实地纳税评估等方式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纳税疑点进行核实和性质认定。在核实认定环节,纳税评估人员通过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帮助纳税人更精准地掌握税法有效解决纳税人因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规避纳税人处罚“陷阱”,缓解征纳矛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

在评定处理环节,纳税评估人员根据评估分析、核实认定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纳税评估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如:查无异常、自查补税、移交稽查等。然后区分不同情况,制作相关文书,层级报批,进行处理。

2.以税务稽查促进纳税评估质量的不断提高

税务稽查是对纳税对象的一种事后的、刚性的监督手段,是税务专门稽查机构,依据国家税收法律,税务行政法规和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制度、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事后审核、监督,并对涉税违法行为在法定权限内依法处罚的活动。务稽查具有监督、惩处和教育三大职能,它的基本程序是: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处理决定执行,这四个环节分工负责,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稽查选案是在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工税务稽查工作经验标准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排列组合,列出税务稽查的重点对象。稽查实施是税务稽查人员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稽查方案所确定稽查范围、种类、方式和内容等要求,依据稽查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稽查的实务操作活动,它是税务稽查的核心环节。稽查审理是税务机关的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审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是否有违法行为、处以什么行政处罚或者作其他处理的过程。处理决定执行是稽查工作的最后环节,即将发生法律效力的税务处理决定付诸实施的活动,确保稽查执法的最终落实,贯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

税务稽查可以弥补纳税评估环节的不足。目前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获得的稽核资料主要来源是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多为静态数据,不适应动态分析的需要。且资料多是纳税人主动提供的,鉴于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和某些主观故意,失真和虚假的财务信息难免存在,难以体现其真实核算情况,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估出来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导致评估资料失真。为确保评估工作的质量,这时应配合以税务稽查,验证纳税资料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掌握企业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税务稽查可以反馈纳税评估的质量。税税务稽查的监督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检查与监督;二是对征税人征收管理行为及操作规程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可以直接从管理方面发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税收征管工作质量进行考评,防范税收征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征管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征税。正是由于税务稽查具有的这种职能,可以考核纳税评估质量的高低,促使纳税评估部门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

参考文献:

[1]程明红: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J].税务研究,2002年02期.

[2]谈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界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篇5: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内涵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及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以及围绕检查处理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一是实施部门不同,税务稽查必须是税务机关特定的职能部门实施;纳税评估既可是税务管理是部门也可以是第三方税务事务所以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实施。二是流程环节不同。税务稽查由(选案)立案、检查实施、审理定案、处理处罚等法定程序,纳税评估则由信息采集、分析评估、预警告知、反馈处理等工作环节。三是法律依据有所不同,税务稽查不仅依据一般意义上的税收政策法规,还要依据行政处罚乃至刑事法;而纳税评估依据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税收政策法规。

四是工作性质不同,税务稽查是对违法案件的强制查处。

同时,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相互影响。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须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为税务稽查提供案件来源,这是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联系最紧密的地方。积极的纳税评估预防和减少了稽查违法案件的发生。严厉的税务稽查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震慑了纳税人偷逃税款的侥幸心理,也提高了纳税人对纳税评估的理解和自觉性。

二、目前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不清。往往出现“评估即稽查,稽查即评估”现象。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均可以进行案头调账审核和实地核查。税务稽查是专业性质的检查,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而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评估部门往往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将该移送稽查部门的案件,自己作补税处理,导致少数纳税人为缓解资金的压力,当期不如实申报纳税,自行调节税款,待纳税评估再把税款补缴入库。长此以往,既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又造成纳税评估人员的责任过错得不到及时追究,极大地降低税法的严肃性。

(二)衔接不畅。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质量,促进查深查透,起到重要的作用。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在管理与稽查的关系上,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要件不传递;关系户的信息不传递;实质性的问题不传递等等,使税收稽查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增大了税收稽查的工作难度。

三)定位不准。纳税评估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认为,纳税评估应立足于税务机关内部,以案头审核为主,不调账、不实地核实,也不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遇到疑点问题仅限于与纳税人进行约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纳税评估应作为管理环节的检查,对于靠案头资料和约谈无法证实的疑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调账核查,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纳税评估其实质就是二级稽查。由于对纳税评估案件的处理,一般不进行税收处罚,因而导致部分纳税人由侥幸发展到肆意偷税。

(四)界定不明。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而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当前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已成为正常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甚至是一种“协商式的稽查”,管理分局实质上已经成为“管、查”一体的全能局,严重削弱了税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

(五)缺乏监督。纳税评估工作因为缺乏相应的执法检查和考核,导致执法行为、文书不规范,缺乏相应的监督,对纳税人以及评估执法人员都不利。对于评估结果,评估人员查处问题后,由于不是稽查,自由裁量权较大,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有时会存在评估确定的应补缴税款与实际应补缴的税款不符,给纳税评估人员留下执法风险隐患,还会消弱税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

三、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局稽查的协作关系

(一)提高认识,建立起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税务机关要从内部管理入手,提高对加强税务稽查与税收征管之间联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探索创新有效衔接的方式和手段,切实发挥稽查与评估的工作合力,推动税收整体工作迈上新的水平。

(二)强化分析,理顺日常评估与日常稽查的关系。一是要逐步完善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的区间上下限数值,综合反应纳税人的整体情况,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覆盖不同税收业务管理要求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体系。二是建立稽查查前、查中和查结通报制度。查前,将被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涉税疑点通知管理部门,评估管理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对被查单位建立跟踪台账,加强监控;查中,稽查将检查中发现的情况通报给评估管理部门,评估部门可依据稽查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查结,稽查部门将结果反馈给评估管理部门,评估部门可配合稽查及时完成催缴任务,并据此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

(三)加强互动,联合开展行业税收整顿工作。把每年开展的行业整治做为评查互动的主要内容,由评估部门和稽查部门联合开展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实施专项整治,采取联评联查措施,有针对性重点选择低税负企业、高风险企业进行重点稽查,形成稽查、征管传动链条,逐步建立统一的接收、反馈和整合、发布机制,并按照各自职责有序地开展工作。

(四)开展交流,定期召开管查互动案例分析会和交流例会。定期组织管理、评估和稽查人员参加政策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等,利用税源管理部门掌握企业日常经营状况、企业运作模式和稽查部门了解税收政策、会计核算知识等优势,提高评估和检查人员掌握检查方法、约谈技巧、报表分析思路等工作技巧;同时综合分析稽查案件检查结果,对阶段内某个行业、地区的专项检查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摸索案件发生的规律、特点、动向和趋势,不断给税源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新的启示,以利于今后改进工作。

(五)梳理流程,建立岗责和考核、激励机制。

篇6: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依据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现就如何将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 税务稽查有机结合,略作探讨:

一、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区别

纳税评估一是为规范账务处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通过纳税评估查找企业账务处理中不符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收法规规定的问题,规范企业账务处理,进而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二是纳税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漏洞,降低税收风险。税务稽查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权益,打击偷逃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让少数抱有侥幸偷逃骗税者受到制裁、震慑,彰显税收的公平正义,塑造诚实守信经营、合理合法纳税的有序竞争氛围。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出评估分析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并将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税务稽查有法律效力,其决定及处理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收稽查选案的质量,促进查深查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纳税评估法律地位的现状

尽管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局都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定,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使得纳税评估的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使其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也都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具体操作很难有个准确尺度。对纳税人自行查补申报税款,纳税评估对此可以不予处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理法》规定申报不实属偷税行为,纳税评估中关于补税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评估结果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刚性不足。

三、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不同作用

评估工作是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税收监控的有效管理手段,对完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优化新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事中的一种事中监督方式。而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一个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而另一个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管理,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四、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用纳税评估去替代税务稽查的现象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等情况所进行的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纳税评估是一项管理活动,侧重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中监督,对纳税人自查补税,一般不作处罚。而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事后监督,侧重于打击偷税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查出的问题既补税又罚款,符合移送标准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当前实际工作中,纳税评估已成为正常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甚至是一种“协商式的稽查”,管理分局实质上已经成为“管、查”一体的全能局,严重削弱了税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

五、正确处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关系

从制度上保证两者的协调和衔接,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当前应为纳税评估工作划定一定的界限,并严格按界限开展评估工作。第一,纳税评估人员应下达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主要是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关口前移的管理活动,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能力和自觉性,尽量减少纳税人偷逃税行为。对评估中发现的纳税人一些轻微的错误,可给其在税务部门监督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以体现执法的人性化;对已经掌握其偷逃税证据的纳税人,应移送稽查部门实施稽查。第二,纳税评估中的疑点应有纳税人主动举证,评估人员认为纳税人的举证材料能够说明问题的,则不转作稽查,但必须作好纳税评估报告以备核查;相反,如果纳税人的举证解释无法使评估人员排除疑问,或纳税人根本不作解释或举证,则应移送稽查部门实施稽查。第三,对于何为评估中纳税人自查自补的税款应作明确界定,建议如果收到纳税评估通知书的纳税人确有少缴税款行为,则其必须在评估约谈之前向税务机关补申报税款,方可作为自查补税,不作处罚;相反,如果纳税人是在约谈过程中或在约谈后才申报税款,又说明不了正当理由,则应视为偷税给予处罚。

六、纳税评估的作用

是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纳税人的情况掌握较为全面。同时,纳税评估以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有疑点的纳税人,以及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期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因此,涉嫌违法违规的纳税人基本上被纳入了评估范围。再者,纳税评估的数据来源包括“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的各类纳税信息资料,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这些信息资料和分析依据为纳税评估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保证。因此,通过纳税评估分析作出的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评估报告,其准确率较稽查选案环节的分析要高。这些纳税人及其涉税违法信息资料移交到稽查部门,为税务稽查提供了准确的案源,大大提高了稽查工作的效率。

七、税务稽查为纳税评估设立评估指标及预警值提供基础信息

税务稽查工作根据《税收征管法》赋予的权限,一方面在稽查方式上可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查、调帐检查、实地检查、税务协查等稽查方式,依法向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询问与纳税有关的问题和情况,深入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采取账务检查、现场检查、外部调查等方式进行实地检查,还可以采取函查方式请求协助调查。另一方面,在调查取证时,可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或采取一定方式获取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记录、鉴定结论、现场检查记录等。因此,对稽查对象的纳税情况掌握较为全面、深入。纳税评估对经分析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问题只能通过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对疑点进行认定和排查,其约谈对象、调查范围都受到一定限制,纳税评估不可能超越税源管理员所具备的职责和职权。因此,在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调查取证的深度、广度和对纳税人纳税结果判定的准确性上,税务稽查都占有绝对优势。

因而,税务稽查通过法定方式方法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能够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各项经济指标相互间特殊对应关系、影响相关经济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这些指标和因素可为纳税评估进行指标的确定、预警值的测算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基础信息。

八、纳税评估的形式同税务稽查存在程序上的相似性

根据现行规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既可以进行案头调账审核,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但是,纳税评估毕竟是属于税收征管过程中的辅导、服务和管理,用纳税检查的方式去搞纳税评估显然是不妥当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纳税评估部门超越本身的职权范围,将一些达到移送稽查部门的案件,自己直接作补税处理。这种情况导致少数纳税人为缓解一时的资金压力,当期不如实申报纳税,自行调节税款,待以后通过国税机关的纳税评估把税款补缴入库,甚至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必将降低税法的严肃性,淡化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九、赋予纳税评估工作应有的法律地位,正确定位纳税评估的效能 目前纳税评估已是征收管理的一部分,税务人员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并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纳税,是一项长效的、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因此,从法律上应给予纳税评估明确的法律地位,完善纳税评估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加大责任追究,以切实解决工作随意性大的弊端。纳税评估效能以规范税收管理、落实税收政策为体现,尤其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弱化评估数据考核,强化管理意识以及增强纳税人及时准确申报纳税的意识;对评估中发现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应及时移交稽查局查处,切实解决执法的刚性。

十、正确处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关系

从制度上保证两者的协调和衔接,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当前应为纳税评估工作划定一定的界限,并严格按界限开展评估工作。第一,纳税评估人员应下达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主要是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种关口前移的管理活动,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能力和自觉性,尽量减少纳税人偷逃税行为。对评估中发现的纳税人一些轻微的错误,可给其在税务部门监督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以体现执法的人性化;对已经掌握其偷逃税证据的纳税人,应移送稽查部门实施稽查。第二,纳税评估中的疑点应有纳税人主动举证,评估人员认为纳税人的举证材料能够说明问题的,则不转作稽查,但必须作好纳税评估报告以备核查;相反,如果纳税人的举证解释无法使评估人员排除疑问,或纳税人根本不作解释或举证,则应移送稽查部门实施稽查。第三,对于何为评估中纳税人自查自补的税款应作明确界定,建议如果收到纳税评估通知书的纳税人确有少缴税款行为,则其必须在评估约谈之前向税务机关补申报税款,方可作为自查补税,不作处罚;相反,如果纳税人是在约谈过程中或在约谈后才申报税款,又说明不了正当理由,则应视为偷税给予处罚。

十一、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 税务稽查有机结合

篇7: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及其衔接问题的探析

方同艳

摘要: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的基本工作职能和重要管理手段,属于税务管理的不同环节,对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务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税收工作中三者之间出现的缺位、越位等脱节现象,并从现有税收法律环境出发,就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三者如何准确定位及有效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善有关法规制度,正确划分三者之间的职责范围,加强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协调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纳税评估 税务检查 职责定位 规范衔接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税务总局于1995年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的新税收征管模式。199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方案,在全国税务系统开始全面推行这一新征管模式,在调整税收征、管、查专业职能的同时,基本实现了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保姆式”管理向纳税人依法自觉主动申报纳税的转变。但由于对新征管模式理解上的偏差,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就是坐等纳税人上门,过分强调将工作重点放在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上,忽视了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导致对税源控管能力弱化,“责任淡化、疏于管理”的问题凸现,税款流失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税收征管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2004年7月,谢旭人局长在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上提出,要按照“革除弊端,发挥优势,明确职责,提高水平”的原则建立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原“30字”征管模式增加了“强化管理”4个字。强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税源管理,纳税评估作为国际上有效实施税源管理的通行做法,被引入到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之中。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下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与日常检查、税务稽查一起构成税务机关强化税收征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得到了各级税务部门的重视,并在推进依法治税,引导纳税遵从,防范税收风险,提高征管能力,优化纳税服务过程中发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法规制度不完善,法律定位不准确,职责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之间出现了缺位、越位和不协调的现象,给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三者如何准确定位及有效衔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在定位及其衔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纳税评估体系的局限性

1、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评估结果处理缺少法律依据。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工作重心向税源管理实现了战略性调整。纳税评估作为一项税务管理活动,属于行政管理行为,任何合法的行政行为都必须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授权,但在《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表述,没有赋予纳税评估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得纳税评估工作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使其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也都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很难把握操作的准确尺度。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涉税违法行为通常采取宽容性的处理,即《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18条“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的规定,便含有对此类行为免于行政处罚之意,超出了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免责规定,显著加重了纳税评估人员的执法风险。

2、纳税评估制度体系不完善,实际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对纳税评估工作作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但缺少可操作性的纳税评估工作规程,没有制定相配套的纳税评估职责分工、质量控制、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制度体系,实际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纳税评估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表现为纳税评估在当前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纳税评估“无用论”,认为纳税评估是一种内部审计行为,以案头审核为主,所依赖的纳税信息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限制,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不必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使得评估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是纳税评估“万能论”,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管理环节的“稽查”,对于靠案头资料和税务约谈无法证实的疑点问题,既可进行调账核查,也可进行实地核查,而且这种“评估式稽查”不受税务稽查程序的严格限制,并且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又可进行宽容性和灵活性处理,使得纳税评估成为征管过程中进退自如的“万能武器”,严重削弱了税法的刚性和执法的严肃性。

(二)征管部门的日常检查日益被边缘化

1、征管部门自身以纳税评估代替了日常检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3]124号)的规定,日常检查属于征管部门的日常管理行为,是征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能和管理手段之一。自《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实施以来,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收管理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手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各级税务机关的广泛重视。但纳税评估办法中有关约谈纳税人、提供举证资料、进行实地调查核实的规定与日常检查的界限混淆不明,职责划分不清;纳税评估办法中对评估程序、评估期限、评估比例、评估次数与评估权限的规定都不够明确,而不象日常检查那样受到各种限制,致使征管部门逐渐形成了以纳税评估代替日常检查的倾向,要么是以评代查、以补代罚,减轻纳税人的责任;要么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务检查之实,加重纳税人的负担。

2、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挤占了日常检查的空间。

根据国家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地积极探索和推行了稽查体制改革,通过整合稽查资源、统一执法尺度、强化执法监督等措施,在县级以上逐步建立了“一级稽查”体制,对税务稽查局专业发挥“重点稽查”职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促进依法治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部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一级稽查”的内涵,将税务稽查和税务检查混为一谈的观念,甚至错误地认为除稽查人员外,管理部门的人员不能下户检查,常常以税务稽查取代了征管部门的日常检查和发票管理部门的发票检查,这不仅无助于正确界定征管、稽查部门各自的职责,而且容易导致对税务稽查职能认识上的错位。有的纳税人为迎合税务稽查人员更多地体现“稽查成果”的心理,有意不足额申报税款,留待稽查时补缴,以求得稽查人员从轻从宽的稽查处理,结果造成管理部门的职能被弱化,税务稽查的职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严重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刚性。

(三)税务稽查的法律定位模糊,制约了税务稽查职能的发挥

1、税务稽查的法律概念模糊,指导思想偏离了稽查的组织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税务稽查在我国的法律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改革开放前,还没有税务稽查这一提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税务稽查”、“税务检查”、“纳税检查”、“税收检查”等提法互相混用。直到1994年,在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正式提出“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将转向日常的、重点的税务稽查”,从此“税务稽查”一词开始大量使用。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中对税务稽查的内涵第一次作出了正式解释。这一解释将税务稽查主体笼统地界定为税务机关,不利于税务稽查机构独立行使税务稽查权,影响了税务稽查职能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包括稽查机构在“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单纯财政思想指导下,稽查局被作为税务局查补收入的手段,将“执法型”稽查弱化为“收入型”稽查,致使稽查运行偏离了组织目标。

2、税务稽查工作规程“陈旧过时”,对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适用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是由国家税务总局于1995年12月制定下发的,至今已不能适应税收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税收环境的发展变化,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改革也不断深入,特别是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后,纳税评估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在强化税源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受当时条件限制,《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在某些方面的规定与新的《税收征管法》的精神不符,更无法协调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之间的关系,以致造成征管与稽查之间的权责不清,衔接不畅,矛盾也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评估人员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评估中发现的税收违法案件,好处理的自己作补税处理,难处理的移送稽查部门处理;同样稽查部门在确定稽查对象时往往也是“挑肥拣瘦”、“喜大恶小”、“避难就易”,对税源大户、好查的户年年查,放松了对中小纳税户、难查户的监督检查,使税务稽查失去公平。致使个别纳税人对偷逃税款产生侥幸心理,淡化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使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极大地降低了税法的严肃性。

二、关于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三者如何准确定位的分析

(一)关于纳税评估的定位分析

1、概念: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2、确立纳税评估在强化税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改革税收征管新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强化管理”,“强化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它是连接“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 的桥梁和纽带,而确立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纳税评估是在申报后立即展开,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处理,有效地防止虚假纳税申报,提高了纳税申报的准确率,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源控管,堵塞管理漏洞,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二是纳税评估的目标定位决定其具有服务的功能。纳税评估通过约谈、举证等方式,将纳税人目前大量存在的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错误而产生的涉税问题及时处理在未发或萌芽状态,更加注重帮助纳税人识错、纠错,提高其正确纳税的能力,有效地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减少征纳成本,达到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目的,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三是纳税评估为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提供准确的案源,减少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盲目性,提高了执法的准确性和威慑力。确立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使征管体系更加严谨,征管工作更具活力,精细化程度更高,税收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更加凸显,弱化管理的状况从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关于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的定位分析

1、概念: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同属《税收征管法》中税务检查的范畴,因此要认清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的概念首先应弄清什么是税务检查。《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进行下列税务检查„„”《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进一步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所称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编著的《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释义》的解释,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以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总称;税务稽查,是税务检查的一种,是指税务稽查机构的专业检查。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税务稽查应当是指税务机关的专业税务稽查机构依法对有税收违法嫌疑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属于执法型检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3〕124号)规定,日常检查是指税务机关清理漏管户、核查发票、催报催缴、评估问询,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的日常管理行为,是征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能和管理手段之一。

2、正确认清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

由于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同属税源监控管理手段,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均为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施的一种税务检查,因此,要准确划分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的职责,必须正确认识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1从检查主体看,税务稽查的主体是省以下的各级税务稽○查局;日常检查的主体一般是税务机关的征管部门。○2从检查对象看,税务稽查的检查对象是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日常检查的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需要约谈问询、调查核实、检查清算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3从检查性质看,税务稽查是由专业稽查部门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全部活动,以检查以往为主,属于事后检查,其目的和作用是查处偷、逃、骗税行为、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活动,使税法神圣不可侵犯,具有征管机构无法可比的专业性和执法地位的权威性;日常检查是征管部门为强化税源管理在当年纳税期内对纳税人的涉税情况进行单项性、有针对性的,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的检查,日常检查侧重于事前、事中的申报监控管理和纳税辅导,其目的和作用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护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4从检查程序看,税务稽查的程序必须严格遵守《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即必须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进行,实行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日常检查则可以根据税收征管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安排,程序比较简单,不一定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进行,只要不违背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原则规定即可。

(2)两者的联系:○1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税务稽查都源自《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授权,都必须遵守《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两者的共同目标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2两者均是税务机关的基本工作职能和重要管理手段,是一种以管促查,以查促管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关系。日常检查可及时、准确地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信息、资料数据,增强税务稽查对税收违法行为打击的准确度和力度,弥补当前税务稽查选案信息少、准确率低的不足;税务稽查通过查处税收违法行为,既能起到教育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作用,又可以促进征管部门各项管理措施及行为更规范、更严密、更有效,起到“以查促管”的作用。认为税务检查只能由稽查部门实施,征管部门没有税收检查权,或者将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割裂开来,都是不正确的。

三、建立完善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三者之间有效的衔接与协调机制

(一)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工作规程。

一是修改完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赋予纳税评估明确的法律地位,更好地发挥纳税评估在强化税源管理中核心作用;在“法律责任”部分增加在一定条件下予以免责的人性化设计:如属于纳税人非主观故意的,因计算和填写错误或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原因产生的一般性税收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若纳税人主动接受自查自纠(自行补充纳税资料、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等)的,可给予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从而使税收征管法更加符合以人不为本的治国理念。二是制定便于操作的纳税评估工作业务规程,对评估程序、评估期限、评估比例、评估次数与评估处理作出具体的规定,建立纳税评估岗位责任、质量控制、评估复查、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使纳税评估工作有章可循,不断提高评估工作水平。三是尽快出台《税务检查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统一规范税务检查法规体系。根据新的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结合税收征管新模式,从清理过时条款、细化立案标准、规范执法行为等方面修改完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确立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分工、制约,互相促进的稽查体制。根据征管部门日常检查的不同环节和特点,制定贴近实际、简便易行、合法有效的日常检查工作规程,构建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紧密、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均衡协调的关系。

(二)划分职责范围,明确业务边界。

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的不同环节,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税收管理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在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3〕124号)规定的三条原则基础上,结合《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进行准确定位,划分职责范围,明确业务边界。

1、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税源监控手段,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始终,税收征管过程包含了对税收征管每个环节进行评估的过程。纳税评估的对象原则上是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但评估实务中一般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确定纳税评估对象。筛选纳税评估对象的重点主要包括: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发票违章; 申报情况与地税机关掌握情况不一致; 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期内办理退税以及发生弥补亏损; 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等。

2、在征管过程中,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日常性检查及处理由基层征收管理机构负责。日常检查适用于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不涉及立案检查与系统审计的的日常税收管理行为。日常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核实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企业财务的核算、帐簿凭证的管理;非正常户、停业户等动态信息的核查;纳税人基础信息采集核查;税控装置使用的核查;纳税户日常发票保管、使用情况的检查、核查和协查;涉税申请审批项目和核定、认定事项的实地核查;调查核实纳税人纳税申报(减免、退税申请)事项;汇算清缴检查;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注销税务登记情况的核查和税款清算;对纳税评估问询和疑点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等。

3、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包括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由稽查局负责,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税务稽查案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举报案件;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偷、逃、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需要移送稽查的案件;上级交办的案件;稽查局按规定采取计算机选取或人工随机抽样等办法选取并与税源管理部门协调后确定的案件;外单位(包括国际情报交换)转办的案件等。稽查的重点是查处伪造、倒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利用作假账、多套账或账外经营手段偷逃税款,伪造海关代征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运输发票、废旧物资普通发票和农产品收购发票等骗抵税款以及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案件。

(三)建立协调机制,构建监督体系。

为了提高税收征管的综合效能,防止和避免多头评估、多头检查与重复检查,应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工作衔接与信息共享,使征管查之间真正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成为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机整体。

一是建立征管查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案件移交、意见反馈、信息交换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工作计划,定期通报各自的工作情况,统筹调整工作安排,保证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工作协调推进。征管部门通过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整理、分析征管查各环节中同

一、同类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找准管理的主攻方向,研究管理办法,不断巩固科学管理的基础。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应立案查处案件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稽查部门也要切实搞好稽查结果反馈、稽查成果分析及稽查建议工作,对税务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稽查建议,使征管部门能准确掌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手段、规律和动向,从而更好地加强税收征管。

二是以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和规范征管工作流程为基础,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将税收征管流程内的征收、管理、稽查等工作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岗位,签订岗位责任书落实到个人,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与履行每项职责的工作步骤和标准,做到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相当,让税务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引入规范化管理体系,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为依托,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考核,建立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税收执法结果,并为责任追究提供准确依据,确保税收执法活动高效有序地运行。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构建监督体系。针对税收管理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中,应大力加强税务执法行为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查而不报、压案不办、查处不力的,或为有涉税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应移交案件而不移交的,或滥用职权致使评估、检查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要严格按照《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追究过错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情节较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加强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监督。定期开展自上而下的执法检查,尤其要注重组织好日常性与专项性的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层级执法检查所具有的深度强、力度大的作用。充分发挥税务机关内部政策法规与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问题遏制在未发及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税务行政执法案件复查制度,实行大案要案的报告、督办、通报制度,推行税收执法政务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纳税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机关、社会舆论的监督,构建一个完整的执法监督体系,确保税收征管查各环节的执法工作合法、公平、公正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税收管理员操作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2〕梁俊娇主编:《纳税评估方法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编著:《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释义》,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

〔4〕许建国: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关系的规范,税务研究,2008(1)〔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3]124号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

篇8: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

2009年4月3日收到 税务稽查选案是通过对纳税人综合财务信息、纳税情况等的分析、处理,最大限度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疑点,选择并确定税务稽查对象的过程,是实施税务稽查的首要环节。传统的稽查选案,是以个人的经验、上级下达和举报人提供的材料等人工方法来的确定的,具有较重的人为因素与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创建科学的选案模型,从众多的纳税人中筛选出最有可能的逃税者,提高稽查选案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度,是税务稽查部门日益关注的课题。

目前税务稽查选案方法有利用差别分析识别逃税[1],利用BP网络模型来对诚实纳税纳税人和非诚实纳税纳税人进行分类[2],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技术建立选案智能分析模型[3]等。

1基于SVM与SOM稽查选案模型的理论依据

1.1 税务稽查选案问题描述

税务稽查选案问题就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申报征收数据以及经营状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识别出纳税人是否存在税收申报欺诈问题[4]。

设税务机关辖区内的同类纳税人集合为X=(x1,x2,…,xm)T,这里同类纳税人是指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的同档次纳税人,这里纳税人的档次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某一个纳税人xi与申报征收数据和经营状况数据的相关属性集合为A=(a1,a2,…,an),1个纳税周期内,XA上的1次采样集合

V=[v1vm]=[v11v1nvm1vmn],VRm×n(1)

(1)式中vi,i=1,2,…,m表示纳税人xi对应于属性集A的1个样本,而vij,j=1,2,…,n表示纳税人xi相应于属性aj的一个取值。

定义1 税务稽查选案问题是一个二分类问题,是对一个给定的n维实空间Rn中存在的m个样本的数据集V,判断决定vi,i=1,2,…,m中哪些是属于分类一(可信的),哪些是属于分类二(不可信的,即存在纳税欺诈行为)。

对纳税数据不可信类纳税人根据纳税人申报征收数据和经营状况数据进行归类后,对属同类型的纳税人稽查税务机关可采用相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稽查,提高稽查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定义2 对纳税数据不可信类纳税人进行归类就是对一个给定的n维实空间Rn中存在的m个样本的数据集V,构造k个分组,每一个分组就代表一个类(k<n)。而且这k个分组满足下列条件:(1)每一个分组至少包含一个样本;(2)每一个样本属于且仅属于一个分组,同一分组的样本属性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1.2 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方法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支持向量机(SVM)作为一种分类工具,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对于线性可分的二分类问题,可直接构造最优分类面,设样本集(xi,yi),xRd,yi∈{+1,-1},i=1,2,…,n,其中,n为样本个数;d为样本向量的维数;yi是样本xi的类标记(yi=1时为一类,yi=-1为另一类)。这时分类决策函数为

f(x)=sgn(i=1lai*yi(xix)+b*)(2)

(2)式中sgn(·)为符号函数, a*ib*分别为最优的Lagrange乘子值和分类阈值。

对于非线性问题,SVM通过引入核函数K(xi,xj),将样本向量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高维空间构造最优超平面,获得线性最优决策函数,通过核函数巧妙解决了维数问题,避免了学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与样本维数的直接相关,它较好地实现了SRM原则。这时分类决策函数为

f(x)=sgn(i=1lai*yiΚ(xi,x)+b*)(3)

目前常用的核函数主要有3种:多项式核函数K(x,xi)=[(x·xi)+1]d;径向基核函数Κ(x,xi)=exp(-x-xi2σ2);多层感知器核函数K(x,xi)=tanh(γxTixj-θ)。由于存在多种核函数,设计SVM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选择核函数和核参数。Vapnik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核函数对SVM性能的影响不大,而核函数的参数和惩罚系数C是影响SVM4性能的关键因素[5]。因此,核函数参数和惩罚系数C的选择对SVM的性能至关重要。在实际中,参数的选择主要有三类方法:

(1)经验法,根据核函数参数与数据集中样本分布之间的一些经验公式,近似确定核函数参数的取值。

(2)实验法,主要是交叉验证法。交叉验证法用全部训练样本既训练学习机器又测试学习机器的泛化能力。

(3)理论法,主要指基于函数集VC维的算法。它根据泛化理论通过控制分类器的泛化能力(最小化测试错误率的期望值)和最优分类超平面,来调节支持向量机参数。

本文在设计SVM分类器时采用径向基核函数,并将遗传算法(GA)引入SVM分类器的构造训练过程,将遗传算法好的搜索特性与支持向量机的优良性能有机结合[6],确定核函数参数σ2和正则化参数C,有效解决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择难题,算法如下:

1) t=0(t表示进化代数);

2) 对SVM分类模型的径向基核函数参数σ2和惩罚系数C编码;

3) 随机选择初始种群P(t);

4) 运用训练样本集训练SVM分类模型,并用测试样本进行测试得到分类结果,可计算出测试样本的错分率Error,从而得到个体适应度函数值F(σ2,C),其中F(σ2,C)=1Error;

5) 判别GA的停止准则是否满足,若满足转9);否则执行下一步;

6) t=t+1;

7) 应用选择算子在P(t-1)中选择P(t);

8) 对P(t)进行交叉、变异操作后,转4);

9) 输出最佳的核函数参数σ2和惩罚系数C,然后代入SVM对测试样本数据进行训练以获得最优分类面。

1.3 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的分类判别方法

自组织映射(Self2Organizing Map ,简称SOM) 是芬兰学者Kohonen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人工神经元网络,这种网络是对大脑神经系统自组织特征映射功能的映射,是一种竞争式学习网络,在学习中能无监督的进行自组织学习[7]。SOM 采用与普通神经网络相似的权值调整方法,将高维数据点拓扑有序地映射到低维(通常二维) 网格上,来实现高维数据模式的低维可视化。

标准SOM模型必须初始设定输出层结点数,不利于模型的精细分类[8],本文采用能够动态选择SOM模型输出层结点个数的方法(DSOM),首先,初始化r=r0,c=c0,SOM模型的输出阵列大小为k=rc;然后,调用SOM算法,算法结束时,计算误差值β;最后,判断β和阀值δ:若β>δ,则修改rc,继续调用SOM算法;若βδ,则算法结束。误差值β通过累加各个样本到所属类的偏差得到,即

β=i=1ldi(4)

(4)式中l是样本个数,di=minj{|xi-wj|},j=1,2,,mwj=[w1j,w2j,,wnj]Τ

r和c可按如下规则修改:若r<c,则r=r+1;若r≥c,则c=c+1。算法如下:

1) 令r=r0,c=c0,k=r×c;

2) 权值初始化,用小的随机数对各个权向量赋初值wij (0),i=1,2,…,n,j=1,2,…,k;令t=0;

3) 令S={xi|i=1,2,…,l},l为样本个数。

4) 在样本集中随机选一个样本xi=[xi1,xi2,…,xin]T作为输入,并在样本集S中删除xi;

5) 选择最佳匹配单元b:

b=kdk=min1jk{dj}dj=p=1n(xip-wpj(t))2,j=1,2,,k

6) 确定b的邻域集Nbt;

7) 修正邻域内结点的权值:

jΝbt,wpj(t+1)=wpj(t)+α(t)[xip-wpj(t)],p=1,2,,nwpj(t+1)=wpj(t),p=1,2,,n

8) 若还有样本,返回4);否则下一步;

9) 若t小于等于T,则t←t+1,返回3);否则下一步。

10) 按照公式(4)计算β;

11) 若β>δ,修改r和c,并令k=r×c,返回步骤2);若β≤δ,算法结束。

其中Nbt、α(t)的计算和SOM聚类算法一样。r0、c0、T、δ是预先选定的常数。

2 基于SVM与SOM的稽查选案模型

模型测试在Matlab7.1 环境下通过,编程中运用到stprtool与somtoolbox工具箱。先通过GA-SVM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确定稽查选案范围,对经过分类后确认有问题的纳税人进入下一环节,通过SOM对纳入稽查范围的纳税人进行聚类,指明稽查方向。图1是稽查选案模型的模型图。

2.1 稽查选案指标基础分析

本文以商贸流通纳税人增值税申报纳税情况作为稽查选案模型研究对象。利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通知》中所阐述的一些指标和计算方法,结合某市税务系统在实施税务稽查选案过程中的需求,确定以下基础指标:税收负担率、销售毛利率、销项税负率、存货周转率、存货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资产净利率、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销售财务费用率、销售管理费用率。

2.2 案例样本数据

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某市税务局,选取823户商贸流通纳税人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归一化处理后形成823个样本,每个样本有选案指标所确定的12个属性。其中183个样本是曾经被稽查过的有不诚实纳税行为的纳税人,其他是正常纳税的纳税人。

2.3基于SVM与SOM的增值税稽查选案实证分析

选取500个样本组成训练集train1,其中118个样本属有不诚实纳税行为的纳税人;选取323个样本作为测试集test1,其中65个样本属有不诚实纳税行为的纳税人。在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GA-SVM)进行分类时,将样本分为需要稽查(y=1)和不需要稽查(y=-1)两类。

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的参数应用到SVM的训练中,得到的分类正确率明显高于采用交叉验证策略的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正确率,如表1所示。

选取183户曾经被稽查过的有不诚实纳税行为的纳税人组成新的训练集train2,选取65户曾经被稽查过的有不诚实纳税行为的纳税人组成新的测试集test2,train2和test2分别作为DSOM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聚类分析。对183个样本的训练集,结果如图2所示。经过DSOM计算得出的输出层的单元个数为72个,输出层的拓扑结构为12X6的二维网格,对带权的二维网格进行K-means聚类后输出层的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类,共5类。

测试集test2经过DSOM聚类后,每个测试样本的最佳匹配单元如表2所示。

从测试结果可知,GA-SVM分类器对纳税人是否存在税收申报欺诈的识别率达92%以上,DSOM聚类对纳入稽查范围的样本(纳税人)的聚类主要集中在类1和类5,根据聚类的特点,这部分纳税人很可能采取了相类似的欺诈手段,税务机关可对属类1和类5的样本(纳税人)进行重点稽查。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GA-SVM)很好地将纳税人区分为需要稽查与不需要稽查两类,确定选案范围,提高了稽查选案的准确率。将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DSOM)用在选案过程中,将纳入稽查选案范围的样本进行聚类,根据每一类的样本可能存在有相类似的偷漏税手段的特征,为具体实施稽查检查明确了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选举.税收稽查选案模型研究.财政研究,1998;(8):10—14

[2]马庆国,王卫红,陈健,等.神经网络在税务稽查选案中的应用研究.数量技术经济,2002;(2):98—101

[3]陈颖.税务稽查选案技术方法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4:34—42

[4]朱国强,刘厚泉.基于聚类的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8;(24):1—3

[5]Vapnik V N.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Geldberg D.Genetic algorithms in search,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9

[7]Kohonen T.The self-organizing maps.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90,78(9):1464-1480

上一篇:顶岗实习作业总结经典下一篇:强化特种作业培训工作,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