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攀枝花

2024-04-17

城市规划攀枝花(精选6篇)

篇1:城市规划攀枝花

攀枝花宾馆发展战略与规划

二〇一〇年八月

前 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行业都将追随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逐渐走向国际化,旅游饭店就更不例外。特别是外资饭店凭借在资金、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扩大挤占饭店客源市场份额,这对处于传统经营的国有大中型饭店来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冲击。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这是摆在饭店业内人士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严峻的课题。

从我市酒店行业来看,本地饭店以及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也在不断出现,攀枝花宾馆面临的市场形势十分严峻。这一切都对攀枝花宾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运用适应新环境、新情况的新观念、新方法来更新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变换策略,调整思路,制定规划,真正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保持旺盛市场生命力,在攀枝花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 录

第一章 攀枝花宾馆基本情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现状....................................................1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1 第三节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3 第四节 主要业务构成情况...................................................4 第二章 攀枝花宾馆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5 第二节 行业前景分析.......................................................5 第三节 产品市场分析.......................................................7 第四节 竞争力分析.........................................................9 第三章 攀枝花宾馆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15 第二节 发展战略...........................................................15 第三节 愿景与使命宣言.....................................................15 第四节 五年发展目标.......................................................16 第五节 三年滚动发展规划目标及每年度目标分解...............................16

第四章 攀枝花宾馆三年滚动发展规划期内调整重点与实施计划

第一节 发展调整重点.......................................................19 第二节 实施计划...........................................................19 第五章 攀枝花宾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篇2:城市规划攀枝花

新区的建设包含炳三区、炳四区、干巴唐片区等,面积有40多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有20平方公里。”

“到‘十二五’末,攀枝花将形成‘一心两轴四片’的城镇空间布局和科学合理的‘五级’城镇体系。”

新区建设 核心区有20平方公里

“攀枝花目前拥有城镇人口近70万人,流动人口20万左右。”攀枝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爱明表示,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型城市,在打造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步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工业基础条件。“除了将攀枝花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级钒钛产业城市,还将把攀枝花打造成为一个学习型城市。”

“攀枝花是一个工业城市,有着周边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新城建设将打造一个特色职业教育产业园。”赵爱明说,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种技术型的人才,但目前攀枝花市内教育输送的职业人才已经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求。

“新区的建设包含炳三区、炳四区、干巴唐片区等,面积有40多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有20平方公里。”赵爱明说,攀枝花城市的建设平地少,山地多,受河谷、山地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建设规划尤为重要。

城镇布局 将形成“一心两轴四片”

“攀枝花城市建成区面积有67平方公里。”攀枝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杨林介绍,目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正在组织编制城市新区规划,城市面积将拓展20~30平方公里,新区是以行政办公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生态优美宜居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按照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遵循山地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攀枝花城市发展特点,推动城市建设从比较分散的小组团布局方式向相对集中的片区布局方式转变。”杨林说,以将攀枝花建设成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化城市布局。

“到‘十二五’末,攀枝花将形成‘一心两轴四片’的城镇空间布局和科学合理的‘五级’城镇体系。”杨林说,以机场为核心的城市绿核;以沿金沙江和东西向轴线和沿仁和沟的南北向轴线为发展轴线;由炳草岗-仁和的江南片区、弄弄坪-瓜子坪的江北片区、格里坪-清香坪的城西片区、金江-团山-马店河-迤资的城东片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空间。

支撑

加快从钢铁经济走向钒钛钢铁经济,从基础原材料基地走向新兴制造业基地,推动太阳能、生物产业突破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集中力量推进丽江-攀枝花、攀枝花-宜宾沿江高速公路,成昆铁路新线和丽江-攀枝花-遵义铁路建设。

走向钒钛钢铁 走向新兴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工业方面,着力构建‘6+2’产业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以钢铁和钒钛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攀枝花市发改委副主任罗启武说,“6+2”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从钢铁经济走向钒钛钢铁经济,从基础原材料基地走向新兴制造业基地,在促进钒钛、钢铁、能源、矿业、化工、机械制造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太阳能、生物产业突破发展。

罗启武说,坚持以产业园区集聚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着力把钒钛产业园区发展成为以钒钛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成为在攀枝花市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把格里坪工业园区发展成为以煤及煤化工、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把白马工业园区发展成为以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特色石材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把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发展成为以含钒钛锻铸件、机械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交通思路 扩展南北打通东西

罗启武介绍,“十二五”期间,按照“扩展南北,打通东西”的思路,将集中力量推进丽江-攀枝花、攀枝花-宜宾沿江高速公路,成昆铁路新线和丽江-攀枝花-遵义铁路建设,加速破解对外交通瓶颈。集中力量推进“畅通城市”工程,尽快形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网。“市域内建成半小时城市经济圈和一小时县域经济圈,与周边县域形成两小时经济合作圈,与邻近大城市形成三小时经济协作圈。”罗启武说,最终构建起以攀枝花为中心,连接西昌、昆明、宜宾、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城市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届时,成都、重庆、贵阳等地都属于三小时经济协作圈。”

篇3:攀枝花城市变迁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对于一个典型的依靠资源立市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变迁与资源的开发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矿产,而是涵盖了包括自然、人文等在内的多个含义。

攀枝花的城市建设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1965年~1974年的建设初期,1975年~1985年的综合发展时期,1986年至今的全面开发建设时期,3个时期的城市建设各具特点,从中反映出资源开发对城市的影响。

1 建设初期的城市特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国内经济陷入困顿,国际环境复杂的非常时期,由于我国重工业的兴起,带来了对资源的极度需求,这一时期,催生了一大批“资源消耗型城市”,攀枝花便是其中之一。

攀枝花地区蕴藏着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钛资源和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第一位的钒资源,以及72亿t的钒钛磁铁矿石,7亿t的煤,近8 000万t的冶金白云岩。这一独特的地位伴随着“大三线”建设问题的提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随即被提升为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196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随后,对外改称渡口市。

此后的10年间,作为初始创业时期,主要解决“三通一住”,主攻两矿(铁矿、煤矿),确保两厂(电厂、水泥厂),狠抓运输,夺铁保钢快出材。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城市建设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全力投入工业建设,生活设施无法顾及,除了直接为大工业服务的交通、供电、邮电外,城市基础设施无暇顾及。在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工业建设基础上的,以“攀钢”和“攀煤”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建市初期占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近50%,攀枝花也就成为一座以资源为依托的重工业城市。

这一时期的城市特点如下:

1)生产重于生活,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匮乏,人民生活条件极差;

2)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城市与企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纽带关系;

3)完全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初级加工的工业结构,导致城市布局严重不合理,污染企业过于集中,给城市环境的恶化埋下隐患。

可以说,建设初期的攀枝花,由于其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更像一个大的矿区而非一座城市,城市的建设完全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却又远远落后于其开发的速度,工业化水平超过城市化水平,城市与资源之间形成一种不对等的单方面附属关系。

2 综合发展时期的城市特点

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工业生产建设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加速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综合功能,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未被提到日程。加上1973年国家结束攀枝花综合项目单列体制,城市建设投资主要渠道中断,城市建设依然难有作为,不仅制约了城市综合效益的发挥,人民生活质量也长期得不到改善。1975年,第二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由原来的近50%上升至72%。

70年代末期,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城市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应有的肯定,城市管理机构逐步加强,城市建设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到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在此期间召开的两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重新认识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调动地方和中央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市政公用设施、公建设施、生活设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发展的重点由初期的一味注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建设,逐渐转向着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攀枝花这样一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的重工业城市而言,工业的发展仍旧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至1985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75%。这一时期的城市特点如下: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并在后期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初具规模;

2)随着对矿产资源的特点、开发及利用方法的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开始不再单纯依靠矿产资源,而逐渐转向发展第三产业;

3)城市面貌上,开始正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加强。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旧主导着城市的发展,但同时也正是由于对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认识,使得城市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迈出了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的步伐。但是,这一时期的变化仅仅还是探索性的,攀枝花仍未真正找到可以逐渐摆脱对矿产资源依赖的方法。

3 全面开发建设时期的城市特点

21世纪之前,攀枝花的城市建设随着攀钢二期工程及二滩水电站的建成已具有相当规模。到1998年年底攀枝花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体,包括煤炭、电力、交通、建筑等骨干行业以及化工、食品等34个辅助行业,能生产1 100多种产品的产业群,建成了优质、高效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到1998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由75%下降至70%,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增加。

20世纪末,矿产资源的储量日益减少,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也使城市不得不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攀煤集团下属的7座矿井因资源枯竭和亏损问题已关闭了3座,剩余的矿井,由于储量的减少,可供开采的时间也已不多。矿产资源的危机还同样威胁着攀枝花的另一支柱产业——钢铁,大部分矿山经过30多年的开采也已经进入矿山生命的中晚期,矿产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政府对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攀枝花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发展不再单纯依赖少数资源型企业;

2)由以前的只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同时注重城市环境以及对外形象的营造,城市已经由早期的“企业化”转变为“社会化”;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旧有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机场,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污染治理,对过去的不良环境一一进行改造,增加绿化覆盖率,由高污染的重工业城市转变为山水园林城市;

5)开发除矿产以外的其他资源,充分利用城市优越的气候条件、自然景观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全省冬季旅游的新热点。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21世纪后的城市特点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期时,攀枝花市是一个依托企业而建的城市,带有明显的企业特征,城市面貌模糊,对矿产资源的严重依赖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到了发展中期时,城市开始逐步显现其社会化的特征,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利弊在城市中均有显现,城市发展仍旧依赖矿产资源,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后期发展时,城市已经完全社会化,虽然城市发展仍旧以资源为依托,但已不再是单纯地依托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了自然和人文等新型旅游资源上,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城市发展方向也由单纯的重工业城市转变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

分析3个时期攀枝花的城市特点变化,不难看出,不论是最初的建立,还是后来的转型,都与资源的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的开发,既可以是城市建立的原因,也可以是城市变化的诱因和直接推动力。

面对攀枝花从一个随矿区而建的新移民城市,发展成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居四川省第三位(2006年1月~6月调查数据),同时可吸引、辐射和带动周边的现代化城市,资源的开发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资源的开发曾给攀枝花的发展带来困顿和瓶颈,但也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来了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4:城市规划攀枝花

攀枝花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进展,正逐渐由资源型城市向阳光旅游城市转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色彩污染与控制,城市的形象识别,以及在如何实现建设阳光康养城市形象的大潮下,实现攀枝花城市的升级,实现宜居、康居、以至于达到诗意的栖居型的城市。本文以城市色彩学为切入点,力图从色彩方面深入的探讨攀枝花在营造阳光康养型城市新形象的方式。

ABSTRACT:

Pan Zhihua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That gradually from the resource- based cities to the sunshine tourism city. But in this process, city color pollution and control, image recognition of the city, and raise the image of the city on how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Sun Kang tide, Pan Zhihua City upgrade, realize livable, healthy livable, so to achieve the type of poetic dwelling in the c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urban color sci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ries hard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new image of Pan Zhihua in the sun healthy the type of poetic dwelling in the city

引言

攀枝花是一个城市景观以及城市色彩的可识别性不高的中小城市,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有效的色彩识别系统,由于早期建立之初坚持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理念,使我们提起这座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的一一钢铁一攀钢。所以长期以来攀枝花在城市色彩的控制上,城市风情面貌的有效度上,以及更高层次的城市形象识别度上都是代表着刚硬和冰冷的气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以及城市功能和产业转型升级。攀枝花市在规划上重新明确了城市形象的识别概念,提出了利用当地的阳光、气候以及农产品的先天优势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理念,摒弃原来的刚硬和冰冷,重建温暖感以及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形象与识别系统,打造“阳光康养旅游”“诗意的栖居”等内容,通过对城市色彩的污染控制,城市色彩系统的确立,打造新的城市意象。

关键词:城市色彩学,色彩污染,宜居,诗居,阳光康养

攀枝花城市在近十几年超高速发展中城市环境色彩缺乏系统性控制和统一管理。城市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建设性的破坏,城市色彩系统的设计、控制与管理缺乏重视。目前攀枝花的城市设计更多的是以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以及人对城市空间和领域的感知为研究内容,对于攀枝花这样的中小城市,色彩污染与控制一直是实际城市规划与应用中一个相对含糊的、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城市的居住者和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一个城市的时候“该选择什么颜色”或“喜欢什么颜色”这些问题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攀枝花市中的建筑是由不同建筑师进行设计的,很难保障从整体角度要想获得一个完整统一美观和谐的色彩景观:攀枝花市中的商业广告不受限制,商家屈服于商业动机,使用大面积高彩度的颜色来提高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醒目度,从建市以来的先生产后生活以及强烈的攀钢色彩印记,也是深深的烙在了这座城市的身上。所以出现了我们现在所面对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城市,一个缺乏色彩污染控制的城市,很容易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疲劳与心理上的浮躁。随着阳光康养城市理念的提出,我们设想攀枝花要有一个好的城市景观,有必要以色彩污染与控制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攀枝花的城市形象展开探讨,找寻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美国建筑师沙里宁曾这样写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开始摈弃资源型城市,追求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攀枝花所要追求的色彩定位是什么样子的呢?根据城市色彩设计系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创造阳光康养型旅游城市所需要的人工环境需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美学要求,需要考虑的是攀枝花的地方性色彩、传统色彩以及当地居民的色彩偏好来创造与环境协调的色彩。二是功能要求,需要考虑攀枝花市的可识别性导适用性,包括如何快速准确的传达色彩感受以及城市感受,如何使用符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安全色彩,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色彩等,通过色彩的象征联想,创造出适合攀枝花的城市色彩形象。一般来说,城市环境色彩都富有地方性并带有民族文化的印记,因此,了解当地的风土民俗及其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构筑城市景观个性特色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创造合理的城市使用功能,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创造有表现力的、易于识别和理解的城市形象,是攀枝花市在进行城市色彩定位时的具体目标。

2.1影响攀枝花城市色彩的地域特点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角,川西南滇西北交界的山区,金沙江与雅砻江的交汇之地,是我国西南地区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重工业城市。攀枝花市有着特殊的地理特征,有着重要的金属矿产山体以及河流的存在,是典型的山地城市,这决定了其城市色彩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基地环境的色彩效应,确实表现城市特征。

2.2影响攀枝花城市色彩的气候特点

攀枝花有着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夏季长,冬季温暖干燥,四季不明显,昼夜温差比较大,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在7-9月,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蒸发量大,各片区小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这也是推进阳光康养城市建设和冬季养老养生旅游概念的大前提。所以在进行攀枝花城市色彩系统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居住人群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对于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需要做出限制,避免色彩污染城市生活的环境。因此,在攀枝花市城市色调的选用上,应选用能够舒缓人们心态,给人以轻快、凉爽、安静感觉的低彩度、高明度的色彩。

2.3影响攀枝花城市色彩的文化特征

攀枝花市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除了优秀的矿产资源还有绿色农业文化。现有的攀枝花地域文化是资源型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的加快,需要加强城市的凝聚力,营造富有攀枝花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在色调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多样中的统一”,主城区维持原有的仄色调,花城新区则是重新提取以芒果为主题的攀枝花形象色彩,共同来创造和谐的城市形象

攀枝花城市色彩系统的确立需要遵守以下几个规则:首先,保持城市片区的原有的功能特点,城市色彩形象上需要统一;其次,重新提取城市文化的色彩内涵,重点表现城市特有的移民文化和人文精神;第三,利用攀枝花市特有的城市格局,体现山地城市的自然特色;第四,表现攀枝花城市建筑与现代生活风尚,体现都市生活的魅力和活力和便利。第五,表现阳光的魅力,将康养旅游与绿色农业有机结合。

3.1攀枝花营造阳光康养城市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攀枝花地处北纬26度,海拔1000-1500米,年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20.3℃,无霜期300天以上。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天坑地漏、高峡平湖、溶洞温泉、森林草甸共存一地。攀枝花很适合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旅游,适合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流的老年宜居城市。近年来,基于对康养的理解和对攀枝花禀赋的珍视,攀枝花把阳光康养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升级和民生持续改善的重要突破口。继百里钢城、钒钛之都之后,打造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2013年康养产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52.9%,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的节庆城市。攀枝花市正在构建复合型康养产业体系,将攀枝花打造成国家级康养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准的阳光康养、休闲度假胜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攀枝花市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划先行,编制了《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和《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发展规划》,从战略定位、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引领康养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致力环境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建成全国首个全光网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性交通枢纽加速形成;三是强化目标支撑,统筹实施老年康养基地、国际健康生活城、阳光康养旅游城、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和区域性医疗高地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政策引领,重点针对康养机构建设的标准化和产业融资的社会化等问题,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和用地保障,有效激活了市场热情。

3.2城市色彩学与阳光康养的终极目标——营建诗居的城市

3.2.1所谓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指那些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较高,城市综合宜居指数在80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3.2.2所谓的诗居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城市的感知将渐渐地从物质转向精神,从经济转向文化。美国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然而,事实却是诗魂诗意正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消失。我们理应不断追问,城市主体在何种生存状态下才可以感动、宁静、认同、归属?在一个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何种城市状态才能更适合人们去寻找一种“现代的诗意”?

在物质条件适当满足之后,决定城市主体是否幸福是否自在的最根本所在是其内在的心灵感受、心灵状态。更多地注重城市主体精神生活的质量和美好精神家园的构建。诗意的城市居所不仅仅是因为城市环境中的城市色彩表象的视觉效果美丽,而更是因为城市色彩富有含义,城市场所更富有意味。诗意的栖居是使城市主体认同于脚下的土地,归属于所在的城市,并在天地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诗居使人成其为人,使城市成其为城市。“诗意的栖居”是审美的,唯有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的最高目标,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使人类的精神得到慰藉,找到归宿。让灵魂赶上技术的脚步,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诗意的栖居”。因此,“诗意的栖居”就是城市主体劳作地居住于城市,自由地居住于城市,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于城市,以一种积极乐观的诗意态度生活。

3.2.3城市色彩学在其中的作用

城市色彩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强烈的功能价值和象征意义,有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展现特色化的城市风貌、延续城市的记忆、营造城市场所感、表达城市精神情感、改善城市氛围、构建城市归属感、提高城市主题追求的作用。

城市色彩能够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建筑特色,也能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地区特征以及相关的民族文化传统。色彩比声音更具有吸引力,具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重要的外显要素能够彰显一座城市个性特色,合理有序的城市色彩有助于形成优美的城市风貌。有利于表现出城市的生命力,人们的思想文化与价值选择。人们生活在城市这个空间中,在视觉上时时刻刻感受着城市的形与色。只有实现城市色彩设计的有序合理,具备城市本身特有的地域特色才能让人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浓郁的感情色彩。合理的城市色彩的设计安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攀枝花的城市形象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完善攀枝花的城市色彩识别系统,深入的发掘攀枝花的城市形象识别特征,深入认知攀枝花城市形象的生成条件和生成方式。攀枝花形成一个固定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关键是在于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色彩是这一条件的关键。

攀枝花要想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到阳光康养城市的升级,最终由宜居城市达到诗居城市的高度,我们需要从城市色彩上找寻真善美的城市历史文化原型,建立城市主体生存感受的人文关怀,而不是仅仅在生理上的色彩调和。

参考文献

[1]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彭远翔.山地风貌及其保护规划一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科学文化出版社,1 997

[4]曹健,张志芳.以山地城市学为背景的攀枝花景观设计的应用性研究.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沈阳,2013

篇5:攀枝花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第65号

《攀枝花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8月31日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赵爱明 二00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攀枝花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美化攀枝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和《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攀枝花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攀枝花市建设局是市人民政府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攀枝花市绿化委员会城市绿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

区、县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

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作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园林绿地,包括以下七类:

(一)公共绿地:指常年对外开放供群众游览观赏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各类公园、街旁游园,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二)居住区绿地:指居住区内除居住区级公园以外的其他绿地;

(三)单位附属绿地:指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绿地;

(四)防护绿地:指用于城市隔离、卫生、安全、防灾目的的绿带和绿地;

(五)生产绿地:指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苗木、草皮、花卉和种子的圃地;

(六)道路绿地:指道路及广场范围内的用于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包括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主体交叉绿岛)、交通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

(七)风景林地:指具有一定景观价值,在城市整体风貌和环境中起作用,但尚没有完善游览、休息、娱乐等设施的林地。

第五条 城市园林绿化坚持规划建绿的方针,按照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领导,把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阶段性绿化工作目标,实行任期绿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严格进行目标考核和奖惩。鼓励和加强城市园林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城市园林绿化的科技和艺术水平。

第七条 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履行植树和其他绿化义务。

第八条 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因地制宜制定本单位的园林绿化规划,积极发展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

第九条 下列城市园林绿地,树木和园林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一)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和风景林地的树木和设施归全民所有;

(二)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土地使用权范围内自行投资种植并管护的树木和建设的园林设施,归建设单位所有;

(三)由房屋开发单位投资种植的居民住宅区的树木及建设的园林设施,归开发建设单位所有;

(四)居民在房屋庭院土地使用权范围内自种自管的树木,归个人所有。

(五)贯穿城市规划区的铁路两侧,由铁路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绿化建设和管护,其投资种植的树木及建设的园林设施,归铁路主管部门所有。

第十条 对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 划

第十一条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专业规划共同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 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丰富城市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合理布局,科学编制。

第十三条 城市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规划指标为:

(一)旧城改造区、城市主干道以及城市商业区内的大中型商业和服务设施不低于20%;

(二)新开发建设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宾馆、饭店、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不低于30%,其中新开发建设区内的居住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三)医院、疗养院不低于35%;

(四)工矿企业不低于25%;

(五)污染严重的企事业单位不低于40%;

(六)城市规划区内的公路、铁路、道路应当按规划和技术规范进行绿化。

除前款各项规定外,其它建设工程地处城市建成区内的不低于25%,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不低于30%。

第十四条 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指标,至2010年本市人均公共绿地应达到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达到6平方米以上。

城市生产绿地应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用地面积应达到城市规划区面积的1%以上。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城市公园应当按照公园性质和用地规模确定适宜的内容和各项占地比例。公园绿化用地面积应当占总用总面积的70%以上,园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3%。

第十六条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继承优秀造园艺术传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展示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第十七条 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的单位,应持有相应等级的专业设计资质证书。

第十八条 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国土部门应将现有的和规划的城市绿地,以及城市规划确定的河岸、湖岸、山坡、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划定城市绿线,明确界定所在区域的坐标,落实绿线控制范围的保护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界定为城市绿线范围的土地,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征用和损毁,不得改作或变相改作他用。

第三章 建 设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规定的绿化用地面积进行建设。确因条件限制达不到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指标的,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建设单位按差欠绿地面积交纳异地绿化费。异地绿化费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取。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绿地异地绿化费应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行以下分工:

(一)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二)单位附属绿地,由该单位负责;

(三)旧城改造区、新开发区、居住区的园林绿地,由改造或开发单位负责。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园林绿地建设应当监督检查,并给予技术指导。

第二十一条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当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生长,并与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及其他城市设施保持规定的安全间距。

第二十二条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对30万元以上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必须实行招投标。

第二十三条 承担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单位,应持有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 城市各种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资金应纳入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实行统一安排。绿化经费应占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对绿化经费不落实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

城市人民政府应把城市绿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公共支出计划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费的支出应按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的12%纳入财政预算。

工程项目附属绿地应当与工程同时设计,配套实施,并在基建工程竣工后的下一个植树季节完成绿化任务。

对未完成绿化的,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不完成的,由园林绿化专业部门进行绿化,并对责任单位按实际需要绿化费的一至二倍收取绿化费。

第二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通过公建民助、民建公助或捐资建绿、认养绿地、出让城市绿化设施冠名权、经营权和广告经营发布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鼓励和支持外商、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项目。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六条 城市园林绿地管护实行以下分工:

(一)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二)单位附属绿地由该单位负责;

(三)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绿地,由居住区物业管理单位负责;

(四)苗圃、花圃等生产绿地由其经营单位负责;

(五)临街的单位和居民住户负责监管其门前责任地段的绿化;

(六)新开发区绿地,由土地使用权单位负责管护。

第二十七条 凡年满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3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义务。

因特殊情况不能直接履行植树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出申请,经市城市绿化管理办公室批准,每人每年交纳10元的义务植树绿化费,由市城市绿化管理办公室组织人员代其完成义务植树任务。

对11周岁至17周岁的青少年,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绿化劳动。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用地性质或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确需改变城市园林绿地性质的,应经城市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补偿同等面积的园林绿地,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占用的城市园林绿化用地应当限期归还。

因建设或其他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的,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向园林绿地所有者交纳园林绿地占用费后,到县级以上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手续。占用期满后,占用单位应恢复原状或者向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交纳所需费用,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恢复。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城市绿化树竹花草和园林绿化设施。

因城市建设或其他特殊需要砍伐、移植树木的,按下列规定报经批准,并根据树木或绿化种植的价值和生态效益等综合价值加倍补偿,或采用其他补救措施,方可砍伐、移植:

(一)一处一次砍伐,移植10株以上的,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凡一处一次砍伐、移植10株以下的,由区、县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同一建设项目及其附属工程按规划确定的范围一次性申请报批,不得分次进行,审批机关也不得分次审批。

严格执行“砍一栽三”的规定。每砍一株城市绿化树木,必须在异地栽树三株并保证成活。

第三十一条 申请砍伐、移植城市绿化树竹花草的单位和个人应持规划、国土部门的有关批准手续及砍伐、移植申请报告,并经现场调查核实,在征得树竹花草所有者同意,按实际损失给予补偿后,办理砍伐、移植手续。

第三十二条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和树权单位,应定期对树木进行养护管理,维护树木冠容。对危及交通、管线、房屋安全的树枝应及时剪除,使树木与交通、管线保持规定的安全间距。

交通、管线单位认为树木危及交通、架空管线安全的,由交通、管线管理保护部门征得树权单位同意后,在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由交通、管线部门自行修剪。其中确须砍伐、移植的,按本办法第三十条、三十一条规定办理手续。因不可抗拒力致使树木危及管线、交通、建筑、人民生命财产等安全时,有关单位可先行砍伐或者移植树木,并及时报告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树权单位。

第三十三条 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

对城市古树名木,由市、区、县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建档挂牌,实行统一管理,分别养护,落实管护责任。

严禁砍伐或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的按下列规定报批:

(一)三百年以上的和特别珍贵稀有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其它古树名木由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 在城市园林绿地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禁穿行绿篱、爬树、摇树、攀枝、采花、剥皮、刻划树木;

(二)严禁在树上钉钉子、拴铁丝、架电线、拴绳挂物、拴系牲畜;

(三)严禁在绿地倾倒垃圾污物、取土、开挖、钻井、采石、挖药狩猎、捕鸟、生火野炊、鸣放鞭炮、葬坟、放牧等;

(四)严禁在绿地内停放车辆、堆放物料、搭棚、圈围树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无故不履行义务植树或其他绿化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经批评教育不改正,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加倍补栽,逾期拒不补栽的,可责令加倍交纳绿化费。

第三十六条 规划设计单位因规划设计使城市园林绿化成活率达不到最低标准的,有关主管部门有权责令退还设计费和赔偿损失;施工单位不按技术规程进行园林绿化造成损失的,责令限期补栽或者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七条 未经批准或者未按批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三十八条 擅自砍伐、损坏城市树竹花草或者损毁城市园林绿地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赔偿损失,可并处赔偿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损坏城市园林绿化设施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按重置价赔偿损失,可并处10-50元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用地性质或者擅自占用城市园林绿地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退还,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处以每平方米10-20元罚款。

临时占用城市园林绿地造成损毁不及时恢复,也不缴纳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每日加收2%的滞纳金。

临时占用城市园林绿地超过批准期限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并按所占面积处以临时绿地占用费二倍罚款。

第四十条 对不服从城市园林绿地管理单位管理的经营服务点,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并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在城市园林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活动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追缴非法所得,对直接责任人处以每株树木一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单位处以每株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临时占用城市园林绿地赔偿费、移植砍伐树木赔偿费、异地绿化补偿费、占用城市园林绿地补偿费标准由市建设局会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四条 市、区事权划分本着有利于调动区级积极性的原则由市建设局确定。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攀枝花市建设局负责解释。

篇6:城市规划攀枝花

(XXXXXX风景园林研究生班XXXXXX)

摘要:攀枝花市是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以阳光旅游渡假为特色的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思想。2020年攀枝花的总体规划目标若完全实现,将建设为西部地区“最宜人居”和“最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城市景观前言

攀枝花市是中国的“钒钛之都”,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交通要道,是连接成都、昆明两大城市经济圈的纽带。当前,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未来城市是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城市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等基本需要。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城市环境的连续和美化,城市传统的回归和借用等等,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和重视。以人为本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将是全球未来世纪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和趋向。

2攀枝花市情概要

攀枝花市是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金沙江、雅砻江流经市区交汇,成昆铁路和108国道纵贯全境,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辖三区两县,总人口110万。1965 年2月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批准建立攀枝花特区,攀枝花作为国家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历经40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座富有开发和魅力、和谐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42 km2 , 非农业人口约49 万。城市由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8 个片区组成, 它们沿金沙江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片区之间、组团之间有山体、沟谷相隔, 中心城区和各外围组团又呈散点状布局, 是一座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特色景观的山水园林城市。

3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3.1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连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通过攀枝花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调研, 结合攀枝花有关部分的研究工作, 其“1234”城市建设战略总目标具体内容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把攀枝花建设成为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资源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着力两个超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适度超前,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地城市;实施三大工程:城市建设工程、城市管理工程和经营城市工程,把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强化四项管理:建筑业管理、房地产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建材业管理,构建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推进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坚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城市规模的扩大转向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由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到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由发展经济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知识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攀枝花城市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保证攀枝花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逐步把攀枝花城市建设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大城市。

3.2发展目标

根据战略总目标,其阶段性目标具体内容是,到2015 年,城市基本实现功能多样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净美化、管理法制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以上,气化率达90 %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10~14 m2 以上;经济运行基本同国际接轨, 形成现代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达到146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 %~8 %,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使攀枝花成为我国最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之一, 攀枝花城市达到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的水平。到2020 年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格局,形成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体系;社会发展协调, 生态环境优化, 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力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以上。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30 %以上;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保障事业配套完善, 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丰富,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达到315 亿元以上, 年增长率达到6 %~8 % , 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力争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中等城市水平。

3.2发展方向

3.2.1中央关于发展西部大发展的倾斜政策。

3.2.2中南半岛沿边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湄公河开发计划, 昆明-攀枝花-西昌-成都-西安铁路将成为旅游热线和物质进入中南半岛的最近通道。

3.2.3南昆铁路的开通, 为攀枝花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出海口岸。通过成昆铁路, 南昆铁路和南宁至北海铁路, 攀枝花货物可通过北海港口出海。兴建攀枝花二级机场, 逐步开通金沙江航道, 打通攀枝花东西出口通道, 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3.2.4中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2.5高新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并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3攀枝花市城市建设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角,行政区划辖三区、两县,共有六十四个乡、十五个镇。攀枝花市是我国西部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市,是川滇交界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攀枝花市城市人口规模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七十二,2010年全市城市人口达到六十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100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六十五平方千米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七十。

3.1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建设结合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按照全市交通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抓好城市道路建设。以打造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为目标,以解决“行车难、出行难”为目的,以解决交叉路口堵塞、两岸路网联系不够等瓶颈问题和交通方式单一为重点,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改造完善中心区“五纵三横”客流走廊(五纵:冶金路、大梯道、红星街、建设街、临江路;三横:江南三路一段、新华街、人民街),合理疏导人流,畅通车流;构筑市区“三纵二横二连”交通网络(三纵:大河路经渡口大桥到长寿路、炳仁路、攀密路;二横:沿金沙江两岸快速通道;二连:通过城市干道连结高速公路和市区环线,通过跨江桥梁增强金沙江市区两岸交通互连),有序组织车流,快捷进出市区;规划建设沿江轨道快速交通(沿金沙江南岸攀枝花火车站——客运中心轻轨;改造完善攀枝花火车站——格里坪的市区铁路)。通过五年艰苦奋斗,初步形成市区“3010”捷运网络:即30分钟市区,从市中心出发30分钟内可以到达市区任何一个工商贸易集聚地;10分钟出行,从市区任何一地出发10分钟可以进入快速通道出行。为构建一个集地面道路、轻轨、空中索道等方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服务。加快城市智能交通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智能交通建设的标准,结合我市城市道路的实际,编制智能交通建设专业规划,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城市道路电子智能化交通管理。

3.2小区开发建设

小区开发建设要按照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的原则推进。新区开发是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空间的有效途径;旧城改造是改变城市落后面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手段;旧城改造促进新区开发,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从而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进程。小区开发要按照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体现各分区特点,以建设示范小区和健康住宅为目标,不断完善中心区,扩大建城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新区开发上,要以小康标准为基础,结合别墅式、庭院式、公寓式和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开发建设,完善住房类型,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旧城改造要以配套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环境为目标,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网络和绿化景观的建设,树立城市品牌,努力把炳草岗建设成为以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中心城区。

3.3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出门见青山,抬头见蓝天,江河常碧水,城市像花园”为标准,按照山水园林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

化工程,以“一区、一带、一圈”为建设重点(一区即市区绿化;一带即江河沿岸绿化景观带;一圈即环城生态绿化圈,包括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二滩和大黑山森林公园、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等),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3.3.1市区绿化建设

要以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为主,形成点、线、面相融合,垂直绿化和平面绿化相结合的绿化体系。重点建设城市主干道绿化景观和中心公园,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湖、人造瀑布、小游园及街头绿地,营造风景林、生态林,把攀枝花建成湖面和绿地星罗棋布、城市建筑和城市森林相互交融的具有山地特色的花园城市。

3.3.2江河沿岸绿化景观带建设

金沙江横贯市区东西是我市城市景观难得的天然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百里景观绿化江段。以创造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活岸线为目的,全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适当点缀亭、台、楼、阁和现代雕塑,使两岸青山、现代建筑和沿江城市干道相映成趣,形成“昼夜两种景、一里一景观、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具有山地河谷特色的沿江景观带。

3.3.3环城生态绿化圈建设

以“三年种上树、五年绿起来”为目标,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活动,使市区视野区荒山全部披上绿装。同时,要建设好二滩、大黑山两个森林公园和红格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保护好苏铁自然保护区,努力构建我市环城生态绿化圈。初步形成“满目青山衬蓝天,江河绿水映彩虹,城林园宅融一体,一步一景观不穷”的山地城市绿化景观。

3.4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3.4.1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要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的,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市政公用设施的新建、改建进程。到2007年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接近现代化大城市标准,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2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

在保证现有供水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供水设施的新改(扩)建工程,扩大供水规模,进一步改善原水水质,提高生活饮用水质量,试点建设直接饮用水系统。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实行供排水一体化。按照“小型、分散”的要求,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

3.4.3城市民用燃气设施建设

优化民用煤气管网布局,确保供气安全,提高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到2007年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87.6%。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形成多种能源互补的共用格局。

3.4.4城市公交客运设施建设

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意识,继续培育和规范城市客运市场。重点强化城市公交客运的中心主导地位,调整完善公交线路布局,配套完善城市公共客运设施,提高城市公共客运服务质量,使公交行业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到2017年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22标台。

3.4.5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以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加大垃圾处理厂建设和清扫保洁工作力度。加速城市公厕建设,提高城市公厕档次。改善小区垃圾收集方式,配套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尽快改变小区环境卫生面貌。到2017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50%,建成区清扫率达到80%以上。

3.4.6市政管线走廊和配套设施建设

在抓好地面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搞好供水、排水、供气、供电、通讯等五大市政管线走廊建设,以解决城市道路经常开“拉链”的问题,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无障碍设施、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

3.4.7城市亮化工程建设

按照城市“亮化”工程规划,大力开展城市“亮化”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市主干道、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及绿地景观的亮化工程建设;2017年初步实现城市亮化。

3.5城市文化景观建设

认真编制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规划,挖掘整理昌意降居若水、南丝绸之路、三国志、回龙洞及迤沙拉村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提炼现代工业文明、工业移民和多民族共融共荣等现代人文资源,梳理和培育攀枝花城市文脉,并通过雕塑、艺术墙、园林工艺品等表现形式,充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在充分利用原有文化体育设施的基础上,逐步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艺术厅等设施);城区各大片区按照“两场一池一房”(体育场、灯光球场、游泳池、训练房或简易室内赛场)的要求,配套完善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

3.6重点中心集镇建设

遵循城镇发展客观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把攀莲镇、平地镇、渔门镇等10个片区中心镇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结构完善、商贸经济活跃的卫星城镇。重点建设米易县克朗、仁和区混撒拉、盐边县金江3个小康农民生态家园示范新村,实现农村家居舒适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要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改厕、改圈、改厨、太阳能、省柴节煤灶、小水电等综合利用,力争2015年建成全省农村能源市。

3.7城市人防与防灾设施建设

从攀枝花城市的区位、工业化的构成元素和交通疏散能力分析,人防与防灾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二类人防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人防设施,对已建成的人防设施要按照平战结合的方针搞好管护与经营,力争在“十五”期间,城市人防防空面积人均达到0.5m2。要编制抗震规划,重视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防治设施的建设,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应急设施建设,特别是总结我国“非典”疫情发生的经验教训,结合攀枝花实际,规划建设预防疫情等公共灾害发生的相关设施,以提高有效应对公共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4攀枝花城市特色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总面积7440.4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也是川西南、滇西北以及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攀枝花市,气候条件优越,年均气温摄氏20度,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年日照2700小时,温暖凉爽、气候宜人、四季可游,被誉为“阳光之城”;年年开花的攀枝花苏铁、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温泉、溶洞等构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有世界第三高坝的二滩水电站、国内仅存的地下战备电厂以及有“小小联合国”之称的欧方营地、奇趣横生的“万里长江第一漂”等等,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境内民族风情浓郁,42个少数民族闲散杂居,她们的节庆歌舞,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热带水果、宝玉石和“砚中奇品”苴却砚等特产丰富多彩。

作为四川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攀枝花市提出了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全力推进旅游项目招商和景区开发建设,攀枝花正逐步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

5总结

攀枝花将自己定位在宜居宜游为主的新兴城市,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8年7月18日被全国爱委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7月19日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钒钛之都”称号。为将来的城市发展开了好头。攀枝花作为四川快速发展建设中城市中的一员,其城市建设过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借鉴性,通过对攀枝花城市建设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传承、城市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城市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Z].2009

[2]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攀枝花市城市风貌规划[Z].2009

[3] 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Z].2002

[4](美)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内外[M].中信出版社,2008

[5]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张庭伟.城市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01,(1).[7] 付宝华.主题文化:城市的“灵魂”[J].魅力中国,2008,(3):46-47

[8] 马武定.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的思考[J].规划师,2004,(12):9-12

[9]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1):6-11

[10] 杨芸,祝龙彪.郊区化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发展对[J].城市发展研究,2000,(2):52-54

[11]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0,(1)

上一篇:制成车间工作总结下一篇:酒包装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