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2024-06-20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通用6篇)

篇1: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韧性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内容特性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角度出发,认为城市规划应当进行城市风险及基础设施脆弱性的评估,应当考虑基础设施的冗余,以及适当推进社区的开放、基础设施化,并就这些观点进行了有益讨论。

【关键词】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风险评估;冗余度;开放

社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而前面30年粗放式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城镇建设中遗留了大量的问题。尤其步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与之对应的是城市脆弱的灾害抵御能力,二者叠加作用导致城市风险、损失急剧放大。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以下简称UNISDR)公布的数据:20052014年的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29次灾害事件,死亡10469人,经济损失265.6亿美元①。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2015》报告指出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同时UNISDR公布的2015年风险指数显示中国风险脆弱性继续增高。未来随着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增多,财富资本、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城市将是风险高频区域。中国30年的粗放式城镇使基础设施滞后、应变系统缺位、应急缓慢,城市灾害适应能力脆弱,在面对“突发性高、可预见性低”的风险干扰时往往十分被动。因此,建设韧性城市、提高中国城市的适应能力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韧性城市概述

1.1韧性城市的概念

结合戴维R戈德沙尔克的理解、邵亦文和徐江的总结,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物质系统指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要素,人类社区指社会网络及其支撑制度[1]。通过合理准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在灾害中,二者能够在极端和特殊环境下保存下来并起作用,使损失减缓,恢复加快[2]。

1.2韧性城市的内涵

将城市比喻为自然人个体,物质系统就是骨骼、血脉和器官,人类社区就是思维、意志和精神。区别于侧重医治来恢复正常的过程,韧性城市更侧重进行定期检查、执行持续锻炼、改善膳食营养、温养乐观心态这一长期过程,增强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夯实体质带来的恢复能力。所以,韧性城市强调通过工程改进、完善设施等物质层面和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提升城市整体的系统韧性[3]。

1.3韧性城市的组成部分和特性

根据杰哈、迈纳和斯坦顿的研究总结,韧性城市包括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设施韧性指建成结构和设施脆弱性的减轻,同时也涵盖生命线工程的畅通和城市社区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度韧性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治社区的引导能力;经济韧性指的城市能够应对危机的经济多样性;社会韧性指城市社区人口特征、组织结构方式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集成[3]。而根据埃亨的总结,韧性城市具备5个特性,即城市的多功能性、冗余度和模块性、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多尺度的网络联系性和规划设计的变化适应性。

1.4韧性城市发展和研究

城市韧性最早是由ICLEI②在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并且ICLEI搭建了ResilientCitiesserises这个全球城市应变和适应能力的组织、交流、实践平台。在以ICLEI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推动下,大量的学者、官方机构、民间组织,甚至基金对韧性城市开展了非常有益的研究和实践[4]。例如戈德沙尔克在《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一文中以美国为例,讨论城市在压力之下现有的减灾政策和措施能否应对的问题,勾勒出韧性城市的宏大轮廓,强调关注系统适应能力的提升研究,提出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1]。托马斯J坎帕内拉在《城市韧性与新奥尔良的复兴》一文中,通过评估卡特琳娜飓风后新奥尔良市的恢复状况,提出城市韧性更多依托于公众的韧性[5]。贾哈、迈纳等进一步提出韧性城市的4个组成部分和5个特性。依托理论、实践总结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和组织开展了制定适应计划的行动。例如2009年欧盟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计划》,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完成了《将气候变化纳入发展合作的政策指导》报告等。其中,《纽约适应计划》基于《纽约规划2030》,对桑迪飓风灾后的纽约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了一个涵盖桑迪飓风影响评估、区域气候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社区重建及韧性规划、资金和实施的适应计划。

1.5小结

韧性城市完全涵盖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庞大的可持续网络。旨在通过工程改进、完善设施等物质层面和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提升城市整体的系统韧性。其重点在于塑造城市的多功能性、冗余度和模块性、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多尺度的网络联系性和规划设计的变化适应性5个特征,从而具备基础设施、制度、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的强大韧性。因此,笔者主要以基础设施韧性为思考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一些有益讨论。

2对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

2.1评估基础设施脆弱性

以往的规划,各类基础设施的体系构建和规模确定,是以资源承载力为前提,以支撑城市发展的规模需求为目的,解决的是“够不够”的问题。而从城市的韧性出发,还需预见性的说清“稳不稳”的问题。“稳不稳”包括基础设施系统的稳定性和面临风险干扰时的脆弱性等,需要我们将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纳入考量范畴,评估极端情况下基础设施能否有效运转。例如CIRCLE-2③建立的“气候变化项目数据库”完整收录了20042014年间欧盟实施的1412个气候变化项目,这一系列项目是欧盟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研究和实践。1412个项目中脆弱性评估、变化分析类项目分别占到总数的29%和48%。可见过去10年间,欧盟为了提升城市韧性进行了大量的气候风险研究和脆弱性分析[6]。注释:③CIRCLE是由来自欧盟23个国家的34个研究机构组成的网络,致力于支持和分享有关气候变化适应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分享,促进国家和区域内气候变化研究长期合作。④成都市海绵城市体系,包括“绿海绵”“灰海绵”等提法均来源于《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所以,要提高城市韧性,规划层面应当进行专门的城市风险评估。例如在总规、专项规划中增加针对性的城市风险评估和基础设施脆弱性分析。其次,在一些基础设施的标准的准确性上也需要结合新情况评估。例如《纽约适应计划》采用了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的高精气候模式和数据进行评估,与以往基于历史灾害信息的数据比较,发现如果未来发生与桑迪同等规模的飓风,淹没人口是传统结果的2倍。我们编制排水规划时常关注重现期的标准。重现期是一个频率概念,因此,其标准的确定源于两点,一是估计水文变量的频率曲线,二是计算频率的历年实测数据。如同《纽约适应计划》数据更新带来的不同评估结果,我国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城市的降雨量屡现高值,那么用于计算频率的历年实测数据则需要进行重新的评估。

2.2基础设施的冗余度

冗余度是指在数据传输中不可定的干扰,会引起数据代码突变,为了提高稳定性,必须在原代码的基础上增加几位代码,使相应数据冗余。同理,韧性城市的冗余度其实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多余的一个量。涉及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我国人均资源占有低,城市规划十分强调资源的一体化统筹。冗余基础设施的价值则体现在极端情况下,由于是小概率事件,如若这种情况未来不出现,其价值终得不到体现,规划上也很难落实。因此,基础设施的冗余需要赋予多元化的功能价值。在城市防洪、排水等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在《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构建了涵盖市域自然河流流域生态基底、河流湖泊系统和城市近郊生态圈的“绿海绵”,对成都市域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的同时成为调蓄雨水的自然基础设施④。那么在调蓄总量确定的自然基础设施上,我们可以继续扩大“绿海绵”的规模,设置更多的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等,让其承载体现韧性的冗余超量。非极端情况下,其雨水调蓄功能可能不体现价值,但它能提供更多的生态、休憩、景观空间,实现多元的功能价值。

2.3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化

城市社区需要基础设施化,包含具备开放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紧密的社会网络联系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提高城市社区的应变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开放便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等关键词。文件精神也是在引导提高住区的开放基础设施属性,恢复紧密的社会网络联系,从封闭式住区转变为开放式社区。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曲解为“拆围墙运动”,中国在从四合院—单位集体大院—住宅小区的居住形势演变中,居民更为关注安全舒适的私域空间。所以,社区开放、基础设施化的切入点很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鼓励住宅小区设置底商开始。首先存在需求,在没有底商的住宅小区内有一种现象,底楼常被业主改造为小卖部、理发店、通讯服务店等日常商业设施。其次,底商一方面代替围墙给居民以封闭的安全感,但又区别于围墙的排斥性,使住区具备开放功能和空间。第三,在“内部道路公共化”尚难说清前,我们可以考虑“内步行商业街”的方式来推动内部道路的基础设施化。例如鹿特丹的MARKTHAL,被称为非凡的拱形室内集市,其拱廊的中空区域即是一个贯通性的室内步行商业街。通过二层的底商建筑很好的界分了私人与公共空间,而由底商延伸出来的大型地面集市又为区域提供了便捷联系和广阔的交往、休憩空间,形成一个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开放式社区。

3结束语

韧性城市是一个庞大且精细的可持续网络,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但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全球都还处于不断实践总结的阶段,同时各个城市既有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并未产生较为普适的量化标准体系。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面对做好“盘活存量”“回归人本”的同时,还将面临越发明显的环境压力,如何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以韧性城市为焦点持续的进行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戴维R戈德沙尔克.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J].许婵,译.国际城市规划,2015(2).

[2]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2).

[3]邵亦文,徐江.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国际城市规划,2015(2).

[4]ResilientCitiesreport2015[R].ResilientCitiesserises(ICLEI),http://resilient-Cities.iclei.org/,2015.

[5]托马斯J坎帕内拉.城市韧性与新奥尔良的复兴[J].罗震东,周洋岑,译.国际城市规划,2015(2).

[6]姜彤,曹丽格,翟建青,等.欧洲适应气候变化十年(2005-2014)———欧盟CIRCLE项目信息对我国适应研究的启示[M]//气候变化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4-125.

篇2: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全市建设规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启动了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等重点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完成了市区汾河生态走廊、教育设施布局、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等一批重要规划;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1.46亿元,实施了138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市区及各县市区道路桥梁、园林绿化、住房保障、公用事业及村镇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强力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六大行动和城乡清洁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市容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市区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侯马市荣获“全省首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古县率先迈入“全国卫生县城”行列。特别是在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中,市建设、规划等部门克服困难,昼夜奋战,提前完成了援川建设任务,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和当地政府的肯定。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建设规划工作是满意的。下面,就做好今年全市的城建和规划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撤地设市以来,城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市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与周边地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自然与城市规划滞后、经营城市不够有关,但根本还是观念的差距,还是对城市建设的认识有偏差。为全面提高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把市区建成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把县城建成宜居宜业的县域发展中心,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城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牢固确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承载作用。大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经济的比重都较高,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的80%来自城市,我国沿海许多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占到了经济总量的60%以上。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增加1.5个百分点。从增加有效需求来看,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每年可带动2.5万元消费;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带动1.5亿元投资。从促进产业体系创新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都需要城市拓宽发展领域、扩张发展空间。城市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创造税收、提高城市居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财富、培植税源的过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互动并进的关系,是两位一体的工作。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以城市建设的新突破推进全市经济的快发展。

2、牢固确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投资环境的理念。环境是生产力,形象是竞争力。城市是对外展示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经济实力和文明水平。良好的城市品牌能够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优化了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客商来投资发展。但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要在更高层次吸引更大投资,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建设。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欠帐较多,没有像样的会展中心,没有高档次的星级酒店,接待条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尤其缺乏空中走廊,不能满足经济交流合作的需要;公用设施建设配套不够,城市功能不完善,无法承载大块头的项目。要吸引更多的投资,只有抓住改善硬环境的工作,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不断美化、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档次,彰显城市特色,才能成为各类人才和投资商向往的、安居乐业的福地。

3、牢固确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改善民生的理念。城市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政府的责任就是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城建工作是老百姓看得见的“以人为本”、摸得着的“执政为民”,修一条路、扩一条街、建一座公园,老百姓就会切身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就会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就会凝聚民心。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还清旧帐、不欠新帐,致力解决市区规模偏孝功能不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要加快公园、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的建设,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的变化。同时要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尽快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百姓。

各县市区、各部门一定要认清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发展”、关注民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加快城乡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城市目标,扎实工作,迎头赶上,彻底改变城乡落后面貌。

二、抓住关键,紧紧把握城市建设工作三大重点

规划、建设、管理是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做好今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重点就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一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蓝图。这块蓝图如何布局、如何着色,才能最美丽、最节约、最合理,全在于规划。规划不仅关乎当前,而且影响长远。要树立“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遗憾是最大的遗憾”的理念。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先于建设,先于管理。如何高起点规划,重点要抓好四个环节:

首先,规划要符合实际。城市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要与人口、产业发展相匹配。规划最忌讳的是与实际建设脱节,好看不中用。有的规划在理论上看很美观、很现代,但不符合我市的实情。我市是内陆地区,缺水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因此,规划不能脱离实际的建设所谓“水中城”。市区如此,县城更是这样,应该依据人口经济、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做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

其次,规划要有前瞻性。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要有战略眼光,要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规模上要有前瞻性。XX年撤地设市后,当时做了一个市区的规划,大体规模是: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这个规划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目前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0万人,已经远远超过这个规划,这个规划已经起不到引领建设的作用。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超前思维,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使规划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落伍,为未来发展留空间。目前,我们初步确定的120平方公里、80万人口的规划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第三,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规划要突出地方特点和城市个性。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市区建设中,无论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应体现我们的特点,把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入建筑风格之中,在建筑设计上,要有城市个性,坚持不抄国内的、不搬国外的、不搞千篇 一律。比如可以将尧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等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特色。比如市区,我们可以在汾河的治理和生态建设上做些文章,把汾河元素融入规划之中。要有精品意识,遵循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律,体现整体美、协调美。在空间组合上,追求美观实用和动感,确保建筑物高度适中、间距拉开,留足红线、留足空间、留足绿地。

第四,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县市区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聘请知名专业规划单位,聘请权威专家学者编制规划,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公示、社会各界参与等过程,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规划一经确定后,各级各部门都要严格按规划办事,任何机关、任何个人都不得违反法定程序调整规划,坚决防止规划朝令夕改,坚决防止换领导就换主张随意更改规划,坚决制止违反规划擅自开发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延续性和权威性。

目前,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我市现行总体规划已严重滞后,规划区域偏小,规划水平不高,是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致命因素。去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我市正式启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半年多来,规划编制单位和市规划局加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积极配合,提供基础资料,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按法定程序快速推进。总规修编要与现行规划衔接好、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好,不能出现规划打架、互相矛盾、无法操作执行的问题。要加快进度,在保证质量、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尽量往前赶,争取年底前全部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尽快完成(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协调有关部门重点抓好汾河生态治理、重点道路桥梁建设、博物馆、新高中、新医院、机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涉及城市公建、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的专项规划。各县市区要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做好县域城市道路、公共设施、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的规划设计。对于开发性住房建设,各县市区都要坚持规模大、起点高、环境好、功能设施完善的原则,结合实际加快住房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关注群众利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各项规划的编制实施,确保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要坚持高标准建设。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建设与规划紧密相连,如果规划是出题目、列提纲,建设就是写文章、做填空。如何做到高标准建设,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首先,要有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名片。个性特征,不仅能提升城市品位,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而且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城市的特色不仅要在规划设计上体现出来,更要在建筑上体现出来,建筑是最能反映地域特色的标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一看天安门就知道是北京,一看东方明珠就知道是上海,一看艾菲尔铁塔就知道是巴黎,一看自由女神就知道是纽约。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建筑,在建设时也要彰显地方元素,在一些建筑上体现文化特色。我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说要多大,而是要有特色、有个性。街道的布局也要有特色,建筑要错落有致,高低有序,不要建成“火车皮”。同时在公园、广场的建设上也要新颖、别致,给人以美的感受。城区和各县市城区都有自身独特的人文、区位、地貌等基础资源和基本条件。过去侯马、古县、安泽、乡宁等县市在这一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很有成效,今后各县市区都要按照特色城镇化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条件优势,在城市建设上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其次,要保重点。今年,全市共实施重点城建项目56个,总投资95.6亿元,其中市区22个项目,总投资54亿元。前几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双百”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并与各县市区、各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列入“双百”重点工程的.城市建设项目,既是全市工作的重点,更是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县市区、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逐项目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尽快启动实施,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按期完工。就市区这一块,今年我们的建设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坚持路网引领。城市道路是城市扩张的排头兵,路网延伸到哪里,新区开发就会拓展到哪里,土地就会随之升值。今年我们主要新建、扩建几条主要干道,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二是坚持旧城改造。市区旧城区人口密度太大,旧城区主要是改善环境、多留空间、疏散人口、减少人口密度,今后旧城改造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留出空间搞绿化,栽大树,大栽树,建设更美的小花园、小游园。对一些主要交通节点要保持畅通,解决“肠梗阻”、“断头路”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三是坚持打造亮点。要启动实施汾河城区段生态治理建设工程,通过3年努力,把汾河打造成生态走廊和人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市建设部门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对列入“双百”工程的西关大桥西延道路、滨河西路北延道路、迎春街翻修、平阳街、广宣街拓宽改造等17项重点城市建设工程,要坚持高标准、快速度、出精品,为全市城市建设当好表率,发挥带头作用。刚才,青平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启动实施道路桥梁工程、公园文化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排污处理工程等十大工程,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市区及各县市区城市建设任务安排的很具体,这些都是今年全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各县市区要及早动手,认真组织,确保落实到位。这些城建项目多数都有拆迁任务,各级国土部门要按有关规定,改善服务,创造性工作,想方设法加快建设用地审批。被征地单位要顾全大局,站在全市长远发展高度,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尧都区、经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对市区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的拆迁、征地全权负责,党委、政府要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密安排部署,要组织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抽调最优秀、最得力的领导干部负责征地拆迁工作。要制定征地拆迁方案,认真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各县市区都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拆迁征地工作,做到群众满意、社会稳定、和协拆迁,不发生重大群众上访事件。

第三,要重民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各县市区、各部门必须按照中央重民生的要求,切实把这些工作抓紧抓好。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年底前所有县城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平川县市和汾西、蒲县、古县的污水处理厂要在年内全部建成,霍州、乡宁、大宁等8座污水处理厂年内要全部开工建设;市区、霍州、古县、吉县4座垃圾处理厂年底前投入运行,平川七县和古县、吉县、蒲县的垃圾处理厂年底前投入运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根据市政府下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任务,用好上级资金,保证配套资金,合理规划,严密组织,保证质量,保证工期,确保高标准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三年完成71.8万平方米、14360余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

三是要坚持高效能管理。

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管理城市比建设城市更难。如何管好城市,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市、区两级的管理权限,该由市管理的职责,市里要坚决承担起来,该由尧都区管辖的事情,市里将放手交给区里管理。要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诸如环卫、城管等业务,下放到基层管理会更加有效。要继续实行部门联合管理,推行街路长负责制,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其次,要加强市民教育。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没有群众的积极支持,靠少数人管多数人,城市管理永远会处于抓一抓就好、松一松就差的状态。今后,城建、规划、交警等城市执法部门和电视、报纸等媒体部门,要继续开展文明市民宣传教育活动,对脏、乱、差、堵等城市不文明行为及时曝光批评,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市民教育,市民素质提高了,群众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市容市貌,才能真正把城市管理好、维护好。

第三,要依法严格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并不排斥依法管理。城市管理的好,关键要靠市民素质的提高。但市民素质的提高,又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种培养,既要靠教育引导,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综观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好经验、好办法,国外如新加坡、国内如张家港,无一不是加强对市民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对不文明行为和破坏城市管理秩序的人给予严厉处罚。城建、规划、交警、工商等城市执法管理部门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认真研究拿出一套“重教、严管、厉罚”的城市管理办法,并强力组织实施,把我们的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要依法文明执法。城市的井然有序是城市管理者依法执法、文明执法的结果。执法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如果城市管理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态度生硬,作风粗暴,管理办法主要靠罚款、靠“掀摊子”、靠没收货物,就会与市民关系紧张,甚至让市民产生排斥心理,站在城市管理的对立面。因此,必须教育我们的各级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依法办事。对当事人不能简单罚完了事,必须同时进行“补课”教育,指出违犯了哪些条款,应该怎么做才对,使受罚者心服口服,从违章者变成城市管理的宣传员。

三、齐心协力,为城市规划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措施已经明确,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关键要靠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城市规划建设。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党政一把手要亲历亲为、一抓到底。要统筹安排部署好全年各项建设工作任务,研究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及时解决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协调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建设工作。同时,要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将重点规划建设项目纳入政府督查范围,定期检查通报,奖优罚劣。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要对照今年的工作目标,将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工作班子,排出工作进度,落实到具体人头,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二要加强协调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部门两家的事,每个部门都有责任、有义务。各部门既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又要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各级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主力军作用,积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上不断探索新路子,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推动和促进全局工作。发改、财政、国土、公安、司法、环保等相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大力支持建设规划工作,努力为城市建设排忧解难。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支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特别是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完善机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障。今年城市规划建设战线长、任务重、花钱多、困难大,市级层面和县市区都要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每个重点项目都要建立指挥部或筹建班子,做到不推诿、不扯皮,每个项目都要有法人代表,严格按工程管理程序规范公开招投标,公开工程预决算,政府工程实行拨款直达项目,专款专用,法人代表按合同审批付款。工程变更,增加预算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城建规划系统涉及的单位多,工作人员多。城建系统干部职工手中握着管理城市的权力,如果都能尽职尽责,完全可以把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反之,如果带不好队伍,不仅管理不好城市,还会人为地增加障碍。现在看,我们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强、效率低下、执法不严等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必须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要整合力量,明确分工,整顿队伍,严肃纪律,通过班子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增强城建规划系统和城市各执法部门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推进我市城建规划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篇3:城市、建筑和《城市建筑》

2004年10月《城市建筑》创刊的时候,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正在一个辉煌的起点上展开。那时候, 鸟巢还在关于可开启屋盖的设计优化过程中, 水立方工地上正在施工地下室底板的改性沥青防水层, 关于奥运场馆的争论也日趋火热。当年早些时候, 即5月份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的屋顶坍塌事故引发政府和公众对于奥运场馆的结构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对崭新的大跨钢结构开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论证。接下来的11月份, 在“节俭办奥运”的政策背景下, 展开了一系列的场馆瘦身行动, 从建筑规模到奥运会赛时与赛后的使用需求、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各方面, 对所有新建场馆、改扩建场馆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再往后, 关于奥运场馆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方方面面, 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和严格的审视。建筑的方方面面, 从设计的核心观念, 到使用功能、建筑效果、建筑材料细节, 到结构安全、消防安全和环境、节能和节水策略, 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公众传媒和专业杂志, 清晰而完整地展现在政府、专家和公众面前。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 相信从政府、公众, 到参与奥运场馆设计、建造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以至奥运会的组织者, 对于场馆的设计和建设, 对于奥运会的事件本身, 每个人都有一个认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一些认识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和建筑形成深远的影响, 成为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管理团队集中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共同的智慧使得北京建造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一系列公共设施, 成为今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当代基点。找回《城市建筑》关于奥运建筑出版的专辑, 阅读客观而真实的记录, 至今仍给人很多启示。

《城市建筑》杂志创刊号上,开篇的题目叫做“新希望、新起点、新目标”。创刊号的文章有关于“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传统和现代”这样宏大艰深的课题,也有青年先锋设计事务所的简介,还有毕尔巴鄂博物馆的精彩照片。看起来,经过6年不懈的努力,当初设定的目标是越来越近了。新近的杂志以专题描述建筑类型,汇集了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成熟的思考。6年以来,72期主题的策划挖掘、72本刊物的精心编排、6届UA竞赛的灵感闪烁,展现了一本杂志完整而清晰的立场。高层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校园建筑等专题关注城市中核心的建筑类型,绿色建筑、寒地建筑等专题关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策略,《城市建筑》在这些连续的策划中展现了广阔而开放的视野,通过详尽的专题全方位地展现了当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这些建筑师总是忙忙碌碌,在各种项目中奔波;时而构想前所未有的炫目空间,时而奔赴工地解决棘手的构造细节;或忙于应付难缠的业主,或穷于组织一长串的顾问团队;需要答复的电子邮件通达世界的任何角落,手机铃声可能在任意时刻响起。在如此匆忙的劳作中,《城市建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去阅读,去思考。看看这个世界我们的同行们在思考的问题,他们的立场和观念,还有至关重要的,他们的作品如何展现那些观念。

我们生活的世界瞬息万变,网络和数码相机使得文字和影像多到失去了意义。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获得我们所希望得到的那些;当我们在搜索那些有价值信息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时,“资讯令人烦恼”已成为真实的写照。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选择或不选择哪些内容,并编撰而成专辑,想来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于是立场和观念变得至关重要。建筑场所存在于身体所处的场景之中,而我们以有限的生命仅能去访问有限的城市和建筑,还有更多的体验来自媒体传播的影像,以至于有的时候,充满城市的影像替代了建筑本身。阅读每一期杂志,从作者和编辑提供的文字和影像中阅读建筑,收获某种感动—来自城市生活,还有建筑本身的魅力。因为这种感动,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城市建筑》,并在其中获得阅读与体验建筑的乐趣。

篇4:一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夜

南北之间,东西之距,

翻座山,隔条河,

民风就是两样,经济也自然不同。

拿食品来说,榴莲过了长江就少人问津了;

内蒙古的咸奶茶到了天津,

知音全无;一大早吃广式早茶,

恐怕“北京胃”就受不了,

同样,除了老北京,谁还喝得了豆汁?

《钱经》特别推出“双城记”栏目,

为您展示不一样的城市经济,

寻找地域文化背后的经济与生活的梦想。

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性格,

酒吧,被不同的“城市母亲”

演绎出了不同的面孔,

而这种“演绎”的工具就是

—经济发展趋势与财富流向。

北京 酒吧名片20年

查询“酒吧”的起源,被采用最多的说法是一种“据说”:据说,以前,美国中西部的人骑马出行,喜欢到路边经营的小店喝上一杯,他们就将马缰绳系在店门口的一根横木上,这样的小店叫做“BAR”,意指长条的木头或金属,像门把或栅栏之类的东西,而引申为如今的“酒吧”。

酒吧在北京开了20多年,也旺了20多年,但更令人怀念的,还是:古代路边的酒馆,门前有栓马的马桩,小二在大声吆喝着:“客官,您打尖还是住店?”

消费群体随“三里屯”而生

从1980年工体北门附近的“JJ”开张, 20多年间,北京酒吧的标志“三里屯”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印证。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成为首都北京的第一要务,“三里屯”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那里临近外国使馆区,同时是在CBD商圈工作的白领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外籍人士与白领阶层又是最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

“三里屯”培育了北京最初的消费人群:在华外籍人士、白领阶层、艺术家、大学生、娱乐圈人士以及有经济能力的社会闲散人士。

北京酒吧名片的走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有人说,北京这个城市,就连酒吧的发展,也要紧跟国家经济形势变化。

如今,“酒吧的蛋糕”越做越大,已经从当年的“一枝独秀”变成了“遍地开花”:“后海”已经与“三里屯”齐名,每当夜晚,任荷花市场街道上人头攒动,酒吧里永远是静谧的氛围,这里的老板们抢的是“老北京文化”卖点;工体北路、朝阳公园西门、亮马桥等据点,以异域风情吸引“吧客”;除此以外,散见于四九城里,大街小巷的酒吧更是不胜枚举。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的酒吧已经有400多家。

按照市场游戏的规律,没有利润的新事物,会很快消失的。

北京的酒吧,真正赶上了城市扩容的“快速列车”。

讲不清楚的谁输谁赢

有人说,酒吧行业暴利,且理由充分:在超市5元一瓶的啤酒,在酒吧的最低售价是20元,在路边几元钱一袋的爆米花,在酒吧最低要15元,其他鸡尾酒、西餐更不用说。

这样的分析让酒吧老板们百口莫辩。他们辩解的理由也让人觉得在情在理:其一,到酒吧消费的是文化和氛围,这同样是商品,与超市中的啤酒、路边的爆米花不可同日而语;其二,酒吧的房租、装修、乐队邀请等等,都是成本,比如,原本没有什么价值的房屋,出租开酒吧,房租就会高出好几倍;其三,由于季节原因,北京的酒吧淡旺季明显,淡季是要赔钱的;第四,北京酒吧已经“遍地开花”,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说也奇怪,尽管北京大多数酒吧的消费略显得“精英化”,但是,越是有名的酒吧,越是人满为患,其消费水准也越是居高不下。

酒吧从国外传来,而外国的酒吧大多是廉价的。在中国,酒吧发生了一个奇怪的“蜕变”——成了精英阶层的聚集地。

这种“蜕变”的方法甚是简单——“看不见的手”,市场杠杆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再度发挥了自己的威力。

酒吧业主的目的是财富,而输出财富是中产阶级的任务,自然而然,酒吧业主向他们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复乐园”,这便是所谓的“商业定位”。

重庆早打“酒吧经济”牌

直辖市重庆总愿意给自己起一个新名字——雾城、渝都、第四城、江城……好在,没选好的名字并不影响这个城市“夜文化”的发达。

有一种说法,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程度,要在夜晚观察,观察这个城市的夜生活是否丰富,市民的夜消费热情是否高涨。在很多时候,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国际化程度与其夜生活丰富程度成正比。这个类似规律的说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屡试不爽。

早在成为“大城市”之前,重庆夜生活就已然名声在外,那么,如今的“重庆酒吧”在重庆夜生活,乃至这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格局之中,已经和将要扮演何种角色呢?

市民收入水平决定酒吧发展阶段

酒吧是一种舶来品,在北京、上海,酒吧被当地人演绎得精英而时尚,而在重庆,酒吧反而更加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原生态。目前,重庆酒吧,并没有为了聚敛财富而设置下价格壁垒,相反,更多的酒吧,价格低廉,大多数人是有这个支付能力的。

考察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是否良性的一个方法是考察其阶层构成。健康的构成是,富人占少数,低收入者占少数,而中产阶层占多数。而目前的重庆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其中产阶层群体尚未壮大,在这种情况下,酒吧老板欲赚取利润,必然将目标消费群体档次降低,而价格下调。

有关资料称,上海酒吧的“吧客”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而重庆酒吧中多件的则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表象也是重庆酒吧定位相对低调的明证。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群体中的高收入或者成“中产阶层”的比率自然高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据,可以得到结论,重庆的酒吧行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尚未“成熟”,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而这个“初期”要多久才能得到进步,要以这个城市人们的收入水平为依据。

“酒吧经济”成为一张牌

如果说,北京、上海的酒吧,是随其城市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支配下,适应市场需求而自然生成的文化产业,那么,如今的重庆酒吧则与这种情况略有不同了。重庆酒吧随重庆直辖的步伐出生,而今,又伴随其直辖后的硕果被人们扩大和泛化着。

刚刚成为直辖市的时候,是重庆酒吧数量快速增长的一个时期,而重庆人本身喜欢追求刺激,于是,酒吧很快进入了重庆人的生活。经过九年时间,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重庆主城区的大小酒吧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其实,重庆酒吧所处的阶段是任何一个城市的酒吧行业的必经之路,也就是市场调配。然而,与北京、上海不同,重庆市政建设方面已经“先下手为强”地将“酒吧经济”作为一张王牌紧紧握在手中,希望用政策干预“看不见的手”,以使重庆的“酒吧经济”早些发挥作用,除了以“打望”美女著称的解放碑、较场口地区聚集的一些知名酒吧以外,重庆为发展“酒吧经济”,也常有大手笔力作。2005年圣诞节期间,重庆的首条专业酒吧街区开张,紧随其后的是年底的首个国际人夜生活特区——浪高“夜重庆”。

有资料可查的重庆酒吧街包括:大唐广场、得意世界地下酒吧街、第一大道酒吧街、南滨路酒吧街、江北欧式一条街酒吧街;而正在规划中的酒吧街包括:解放碑大同方城市公寓和国贸酒吧街、北滨路、九龙坡区明清建筑和江南风情酒吧街等,这些地方也恰恰是重庆重点发展的商业中心,市政方面大打“酒吧经济”牌的意图可见一斑。

重庆开始打出“酒吧经济”牌,这步棋走出,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还要拭目以待。然而,重庆“酒吧经济”战略中的目标消费群体已经不同于以前,却已经显而易见。

篇5:《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阅读答案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篇6: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学习考察报告

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与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经营管理手段是分不开的。作为全日本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日经产业消费研究所),福冈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宜居城市的先进水平,与此对应的工作体系设臵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为此,我们在培训和考察活动安排了相应的专题,并与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开展了对口交流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冈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目标体系

根据福冈市第七次基本计划(相当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体系,福冈市总的目标是:自由豁达、充满活力,人人有为的自治城市。在这个总目标下面,进一步细分制定了五个方面的子目标:市民高度自治自律的城市、市民生活安全舒适的城市、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创造性城市,与亚洲各地共生共荣的城市。

为了实现如上总目标和子目标,在操作层面,政府每个职能又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目标,这些目标共有18个,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有:一是建设乐居、宜居、利居的美丽城市;二是保护 1 水资源,加强交通住宅环境建设,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增强抗灾防灾能力,建设安全安心的城市;四是保护山海之城,珍惜良好的城市环境;五是改变生活方式,建设与环境共生的城市;六是以先进的城市开发模式,建设好爱兰岛。

福冈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以总的目标总括城市发展方向,通过五个子目标对总目标进行诠释细化,最后落实到实操层面的政策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有利于政府部门的团结协作和整体作战,也增强了政府在社会各阶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福冈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政策体系

上述目标的实现依靠法规和政策的双重保障。一方面是依靠国家和市所制定的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在市的层面上,由于日本的《地方自治法》详细规定地方自治体的功能、组织、运营方式和自治权限等,因此,福冈市地方议会有权利根据《地方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力,制定市辖范围内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行为相应规范,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有都市计划等;在城市建设和工程管理方面,主要有景观条例、海岸保护条例、工程外包监督规章等;在城市管理方面,主要有户外广告条例、火灾预防条例、道路占用规则等;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有垃圾处理条例、建筑物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水条例等;在住房保障方面,主要有市营住宅条例等。各种法规条例,内容涵盖几乎所有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领域。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周密的工作 流程、工作制度相配套和良好的市民素质相配套,为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福冈市也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构筑了一个以项目计划为主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推进项目计划、实施财税政策,颁发社会荣誉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项目计划,市政府在制定都市计划和上报每年的财政预算的时候,都会围绕既定的政策目标提出项目计划,争取议会拨款,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政策的实现,是福冈市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实施财税政策,为了实施国家战略,日本中央政府会制定相应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来实施。如福冈市2009年的绿色补助金达到2.87亿日元,均为国库下拨给市政府,由市政府实施具体操作。三是颁发荣誉称号。对于一些市民参与比较深入的城市建设管理项目,市政府会组织评选,给予优胜者一定的荣誉称号,如都市景观奖,环境行动奖等,通过荣誉对相关的组织者给予激励。

二、福冈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运作体系

日本现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福冈市政府设市长一名,副市长两名。

福冈市的政府部门共24个,可分成4类。第一类是委员会部门,共有7个,人员由议会或独立工作委员会任命,资金由市政府提供,属于政府组成部门。这种机构设臵方式,主要是为了防 止行政权力过度集中。第二类是政府法定机构,共有2个,主要是经营公营事业的部门。第三类是政府职能部门,共有14个。第三类四市长直管部门1个,主要会计管理者。福冈市2008年度公务员总的人数共9753人,占城市人口的0.4%(如加上事业单位,占0.73%)。

负责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要有水道局、交通局、环境局、道路下水道局、住宅都市局、港湾局等6个部门。它们的主要工作职能是:

水道局主要负责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稳定供给;

交通局主要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交通运输的组织和管理; 环境局主要负责环保与废弃物管理;

道路下水道局主要负责道路、河流、下水道管理; 住宅都市局主要负责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市街地再开发、公园、绿化;

港湾局主要负责博多港湾建设。

在内部管理方面。福冈市的政府职能非常清晰,职责明确到每个职位,日常工作均有专责的部门和人员完成,预算相应配套到位。若有大型开发项目,大型活动,部门之间的协调比较复杂的话,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协调,一种是市政运营会议制度,由各局局长参加,明确一个副市长牵头。另一种是建立相应的临时工 1 4 作委员会,同时,寻找社会专家来参加,以此来协调部门之间的运转。由于职责明确,需要通过两种制度来协调的部门较少。

在与上级的关系方面。二战以后福冈市城市自治程度正在逐年提高,国家的很多权力都下放到地方自治体。福冈属于日本政令指定都市(相当于我国的计划单列市,全日本有18个),在政策上享有一定的特权,自治权力比一般的市要大,基本不受县政府制约。中央政府及其部门对福冈市的干预,主要有财政专项补贴、行政许可、人事交流等三种形式。国家还通过制定城市土地利用标准、公共设施的标准等指导、影响福冈在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决策。根据我们的了解,因此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福冈市政府对城市建设规划和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自主决定权。福冈市的警察属于福冈县的派驻机构,属于县管,对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违反行为实施执法。

在与区的关系方面。福冈市共设有6个区,区役所属于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被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市对区实行完全管理。各区内还按地域设立自治协议会,是完全的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为老年人和幼童提供文化娱乐或社区居民的节庆活动,跟政府行政没有直接关联。

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除了总控性的项目,如城市总体规划等之外的绝大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项目都是通过计划招标和价格招标两种形式,确定负责的企业进行具体操作,政府部门主要是提要求,定标准和考核验收。对于重大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质,通过议会决定),政府通过组织公私合营的企业来投资、建设,参与项目运作。

在公众参与方面。市长办公室下设广报课负责发布市政信息、广听课负责征求市民意见。所有项目在起草规划之前征询意见,规划出来以后开公证会,公众参与项目确定的讨论,市民要求信息公开制度,起到监督作用。重视报纸、电视等媒体的舆论监督,听取和吸收民众意见,改进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创新机制体制,推动亚运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思考

××和福冈都是依山面海的国际化都市、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商业城市、陆上交通枢纽城市、空港城市和海港城市,两市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相互之间有将强的借鉴意义。目前,××市筹办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通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走上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营不断优化的道路,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得到发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趋于精心化、长效化,城市运营水平不断提升。这些都与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工作体制机制分不开的。为了进一步推进亚运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借鉴福冈的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机制体制创新:

(一)建立城市建设管理领域机制体制创新的研究机制。近几年福冈市的行政管理改革逐步深化,持续推进。据了解,该市目前精简高效的行政运作也是在长期的改革中逐步演化而来的。对于我市来说,现在也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良好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继续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是××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契机,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城市建设管理领域机制体制创新的研究机制,由市建委牵头,围绕关系我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紧密联系我市实际,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提供有力保障。

(二)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目标体系。福冈市在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方面,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自身需要,又顺应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既包涵了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也满足了市民对于人性化的需求。总目标和子目标之间保持了内涵上的一致性,子目标 7 由部门进行研究和编制,由议会通过,更加有利于具体实施。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很值得我们借鉴,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强城市发展目标体系研究,树立以人为本和世界眼光的理念,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地位,注入适宜××发展现状的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在城市发展目标确定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的政府执政理念。在制定各项子目标的过程中,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加强调查研究,把目标的制定与工作的执行紧密结合起来,使整个目标体系能够得到最终的落实。

(三)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机制。近几年福冈市推进机构改革,合并了大量的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公务员人数,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得到提升,在管理架构上体现了精简化和扁平化的特点。这与我市实行大部制,推进机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大部制改革,我市的城市管理架构已经得到优化,当务之急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相应的工作机制,缩短磨合期,增强协合力,发挥新架构的新优势。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我们认为应该发挥市城乡建委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协调核心的作用,促使建委从过于繁杂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出来,重视加强建委在工作协调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强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促使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加高效。

(四)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作用。在与 企业的关系上,福冈市政府认为行政是补救性的,应该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福冈市政府非常重视发挥政府对城市公共建设和管理的主导,无论是保障性住房还是地下空间的开发,或隐或显总有政府的影子在背后主导。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在公共建设和管理领域,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可以学习福冈市在建设工程管理、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的经验,采取可行措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进一步放开市场,推动业务外包,把市容保洁、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可以市场化的工作逐步推向市场,促使政府部门把精力集中到制定政策、确定标准和市场监管上来。

上一篇:城北办中心小学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服饰公司服装公司销售部直营部各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