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

2024-04-09

×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精选8篇)

篇1:×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

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要点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我院党政班子换届后的起步年,困难和机遇并存。党政班子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以“增加职工收入、提高综合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以“开拓市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保障,带领全院职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有力推动了我院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1、经济指标实现减亏目标 实现经营总量: 815万元 实现销售收入: 575万元

实现利润:-68万元(与2004年比,减亏181万元,减亏率72%)

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6%(计划增长10%)

2、科技目标超额完成 申请科研项目: 17项 获得国家专利: 4项 发表学术论文: 14篇 申报科技成果: 1项 采用先进技术: 8项

3、管理目标按计划完成 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 新增资质1项,升级1项。

(二)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

由于主要领导的工作变动,今年初,上级对我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一届领导班子从狠抓自身建设入手,加强学习,加强沟通,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班子的团结,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1、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有成效。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全年达到54学时。同时还邀请党校教授来院举办了2期专题讲座,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班子成员还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决策制度,涉及改革、投资、干部任免等重大决策坚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决策。同时重视做好决策前的调研和论证,提高了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召开了2005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通过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的沟通和团结;通过会后的认真整改,班子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和落实,一方面推进了工作,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行院务公开,院务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透明度增强。领导班子坚持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形成制度化,民主监督管理得到进一步推进。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通过网上交流中心、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班子成员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解答职工的疑问。坚持定期看望离休老干部和困难职工,及时解难扶困。

3、领导班子廉洁自律树表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院领导班子成员发挥表率作用,廉洁自律,从思想上自觉抵制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侵蚀,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不断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我院未发生一例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违法违纪案件。

(三)拓展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

1、机电一体化业务范围拓宽,客户资源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中心在经历了上半年市场开拓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的低谷后,迅速调整思路,加大力度,在巩固原有兵工装备、两车装备、在线检测、建筑成套等市场的同时,新进入了交通、能源等领域,新增客户6个。实施各类项目32项。虽然从全年的整体经济效益看,机电一体化业务未能实现年初预定的目标,但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

(1)采取有效的市场策略,成功建立新的客户群体。在巩固原有客户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宣传、建立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下工夫,与在渝兵工企业的合作和重庆两车企业的合作取得新的突破。新建立了嘉陵集团公司、交通科研设计院、英特空调器有限公司等6个客户群。

(2)瞄准优势行业,重点突破,初涉交通能源领域。交通能源领域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行业,我院多年来一直努力寻求进入这一领域的切入点,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今年,院领导班子明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放在交通和能源领域,通过前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市场调研,紧紧围绕交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抓住机遇,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与重庆航道局合作承接交通部长江航道航标设计制造安装工程项目,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为三峡库区长江航道实行双向通航和航道整治作出了贡献,并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新闻,社会反映良好。——与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合作,对隧道模拟开挖进行基础性研究并研发成功的隧道试验台项目,将在我市朝天门人字跨江隧道的前期科学论证中模拟隧道试验,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社会效益明显。

——针对油田钻采新工艺的发展要求,集中力量进行了电动阀门及输油输气管线基于CDMA无线网络技术的远程集中控制研究,并专程赴塔里木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进行了学术交流和项目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住重点,技术代理业务初显成效。在总结去年代理“露点仪”和“调色机”经验的基础上,把代理的重点放在有害气体在线检测、涂料自动混匀机等项目上,特别是H2S在线检测在我市CNG加气站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推广。技术代理业务成效初显,为我院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技术代理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环保工程业务稳中有增,资质得到提升。环保工程业务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培育已渐成熟。今年重点抓住市场开拓、工程质量和工程资质的提升三个环节,促进了环保工程业务发展。

以重庆燃气公司为重点客户,承接管道阴极保护工程设计施工项目。先后为3项市级重点工程配套,如大学城燃气高压输送管线配套工程,重庆燃气中环次高压及中压管线配套工程等。完成了人头线、李大线、五酱线供气管道的阴极保护工程。在工程施工中,重质量、抓进度,所有完工的工程均达到合同要求和国家标准,并经燃气公司多次复测合格,得到了燃气公司的好评。与此同时,还与重庆气矿、渝长水气公司等客户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在污水治理和建筑物防水处理工程等方面也初见成效。已持有的防腐工程资质证书继续保持并正在进行升级申报工作;新获得重庆市环保工程甲级资质证书,为今后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科技中介服务业务稳步发展,成效明显。今年,创新服务中心通过审核,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资格。在继续开展好技术创新基金申报和工程咨询业务的同时,借助重庆市成果转化促进会挂靠我院的契机,以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依托,以协会服务工作、成果登记为切入点,着力构建集投资引导、市场调研、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企业策划及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创新服务中心先后与60余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和商谈,达成意向性协议20余项,签定合同19项。完成创新基金项目申报15项,立项11项;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申报1项,立项1项;完成工程咨询项目3项。通过创新基金项目申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720万元,工作业绩位居我市同行第一位,为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科技成果转化初显成效

我院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充分利用“两院”的技术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两院签署了成果转化合作框架协议和首批两个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协议。我院成立了由院长直接领导、技术人员和大坪医院专家组成的攻关组,对新一代多功能新型骨内点式锁定加压固定器、新型多功能手提式肛肠治疗器两个项目进行联合攻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样机试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首批合作的两个成果转化项目受到市科委的高度重视,《新型多功能手提式肛肠治疗器》已列为2005年重庆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业化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新一代多功能新型骨内点式锁定加压固定器》计划列入2006年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两个项目有望形成我院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技术储备进一步加强。今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7项,已立项4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申报科技成果1项;项目采用新技术8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

2、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抓产业能力培育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集成在制造业、军工、建材、医疗器械、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了技术进步。

——在国内首创了将冷拔铝合金管应用于长江航道升降航标项目获得成功;

——首次将气动电控机械手系统集成应用于军工项目—曳光弹底盂自动上装机获得成功;

——首次在为长江电工集团研制的军品在线检测项目中成功运用了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视觉技术,该项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标志着我院在高精度智能化在线检测技术方面又上了新台阶,进入与国际接轨的高新技术研究领域。

——进行了铝带涂层、覆膜自动化生产线铝带传动张力机拉力设计研究,为国内同类装备替代进口做了基础研究工作。

——在国内目前普遍使用不锈钢普通骨内固定器的基础上,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医用钛合金材料,将先进的加压、锁定、点接触三种技术和功能集为一体,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多功能新型骨内点式锁定加压固定器,现已进入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阶段。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大大缩短了我国相关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攻克了负压发生器的工作性能、压力调控,负压吸引头的机械角度变换调节装置的研究设计和专用光源类型、操纵杆自由伸缩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手提式多功能肛肠治疗器。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采用好氧+膜处理技术,研制开发了新型中水处理设备,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并在涪陵污水处理厂、明镜滩污水处理厂实际应用,为污水处理厂节约了运行成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3、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已建成在线检测及伺服控制技术实验室、工业总线及遥测遥控技术实验室、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技术实验室、镁合金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利用我院多年积聚起来的在线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筹建高精度智能化在线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已列为市科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前期建设进展顺利。

(六)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1、管理更加扁平化。为减少管理环节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年初对部门设置进行了局部调整,整合市场、设计、研发、制造部门,成立机电一体化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项目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横向项目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了项目负责制,解决了技术和商务的责任关系,较好消除了市场处理和技术支持的接口问题,同时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节,提高了运行效益,按时交货率达到98%,同时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对部分遗留项目进行了清理,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整改并做好与客户方的协调,全年回收遗留项目款85万元。三是加强售后服务。全年提供服务共计200余次,仅对建设机床厂项目的售后服务次数就达126次;并对重锻公司、重汽公司、宗申公司、三台公司等老客户进行了多次回访。从纵向项目看,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规范了在研项目的管理,加强项目的过程监督,确保项目按进度和要求实施。二是对承担的所有纵向项目进行清理,按期完成了8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和鉴定工作。

3、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修订完善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劳动人事和劳动纪律管理办法》、《职工行为规范》、《科研生产安全管理办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六项管理制度,制度体系更趋完善。

4、绩效考核进一步严格。加强对工作计划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月度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通过考核,有效地提高了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5、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有计划地实施费用控制和过程管理,做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建立了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加强对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6、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员质量意识基本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已融入到工作中,“两张皮”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过程控制进一步加强,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顺利通过了方圆认证中心的监督审核。

(七)人才队伍更具活力。

1、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实行淘汰和引进双向流动,优化人员结构。今年以来,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先后调减人员35人,调整岗位10人,引进技术和管理人员3名。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的弊端,通过调整,人员队伍的结构得到改善。

2、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员工培训。通过举办讲座、观看音像资料的形式组织集中学习,有针对性地选送员工外出培训,鼓励职工个人自学等,先后开展了管理者提高培训、职称培训、财务培训、岗位培训等共各类培训18次,参训人员达148人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5次。通过培训,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八)检测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重庆市科技“三大平台”建设的要求,根据市科委的统一安排,我院负责牵头筹建重庆科技检测中心。这是我市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科学策划、周密组织和精心实施,科技检测中心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富有成效。

1、大楼外装饰和大厅内装修工程按期完成。坚持一手抓工程进度,一手抓工程安全和质量,经过近7个月的施工,工程完满完工,工程质量优良,已通过初步验收。

2、环境美化绿化工作逐步开展。中心大楼沿房屋结构设计安装了灯饰工程,并在大楼顶部安装了“重庆科技检测”LED显示大字,大厅安装了LED显示屏,对美化大楼的外观和加强对检测中心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已完成了工作区的绿化规划和绿化移植申报,待条件许可,园林绿化工程即可开始施工

3、对进驻单位的宣传动员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宣传动员,目前已有来自市科委直属科研院所和中央部属单位的检测中心、实验室共23家单位欲进驻中心。限于中心的可供面积,综合对进驻单位的考察情况,与9家单位签订了进驻协议,进驻单位的业务范围涉及到多个行业的检测业务。另外14家单位将以宣传展板、检测仪器、测试样品和多媒体宣传手段方式进驻中心。

4、通过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理清思路,积累经验。中心参加了市科委与市质监局的专题调研座谈会;赴南宁、福州、广州和上海有关检测中心进行了考察学习和调研;参加了在广东召开的《2005泛珠三角地区测试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和在内蒙召开的《全国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工作年会》等行业会议。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开拓了视野、理清了思路,为中心下一步的运作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制度建设富有成效。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拟订了《中心章程》、《中心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职责》、《技术委员会职责》、《进驻各机构优惠政策》、《中心物业管理办法》、《消防责任书》、《进驻协议书》等规章制度,并下发到相关进驻单位征求意见。

6、在同行业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中心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已被批准加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成为正式会员单位。同时,2006年度全国检测中心主任工作年会已确定在我市召开,中心将作为会议组织方负责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

(九)先进性教育整改效果良好

针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党政班子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领导班子需要整改的问题6条,已基本整改完毕,个别问题结合2006年的工作安排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1、关于人才问题:由办公室牵头,已于2005年12月底完成中长期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的编制。根据规划,2006年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制度,形成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化人才组织方式的研究,围绕主业,2006年底初步形成社会化人才体系。

2、关于做好院发展规划的问题:2005年12月底已完成全院总体发展规划初稿的编制,现正在修改完善。

3、关于加强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坚持每周工作汇报和月度工作会议制度,并根据工作情况,适时召开各类专题会议和座谈会,通过会议交流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沟通。通过严格管理和考核,促进了执行力的提高。

4、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在院内网上开通院级领导谈心室,拓宽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渠道;重阳节组织召开离退休职工座谈会,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召开了2次领导班子与职工代表的专题座谈会,讨论2006年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春节慰问离休干部和部分困难职工的计划,正在逐步开展。

5、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学习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学习意识,坚持组织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在2006年年度培训计划中,按照提升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要求,安排了有关学习培训内容。

6、关于加快发展,增强单位综合效益,提高职工收入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2006年的工作目标和管理办法,并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使机制更灵活,管理更有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可喜的是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市场拓展、技术创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忧的是经济效益依然徘徊不前,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除了有历史的原因外,我们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改进,还将继续影响到我院2006年的工作。总结起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不顺的现象比较突出:责、权、利没有很好结合起来,“等、靠、要”的思想和“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工作分配中的苦乐不均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在有些部门尤为突出,成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令不行,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职工之间的不协作、不配合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出现了了信息传递不全、办事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不好等情况。

(三)资金保障不足的影响仍然明显:流动资金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我院的痼疾,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资金保障不足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和经营业务的开展。

(四)人才匮乏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在人员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科技人员的断层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缓慢,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明显不足,人员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2006年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市场开拓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技术水平的提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积聚、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全面促进我院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经营目标 实现利润:30万元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增长不低于2% 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 计划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其中:

机电一体化业务:600万元 环保工程业务:100万元 创新服务业务:50万元 检测工程业务:50万元 其他:100万元

2、科技目标 科研项目立项:5项 获得国家专利:3项 发表学术论文:10篇 申报科技成果:1项 采用先进技术:5项

3、管理目标

资质申请:新增1项,升级1项。

(三)工作要点

1、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机电一体化、环保工程、创新服务、检测工程等业务的市场拓展,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实现效益和规模同步增长。

2、以石油天然气装备开发和医疗器械开发为抓手,推进开发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推进我院发展的重要支撑。

3、以在线检测实验室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能力建设专项,2006年底,初步建成能运用图像数字处理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物体进行动态、高速、高精度自动检测和识别的实验室。

4、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实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激励和竞争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5、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调整现有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经营实体的管理模式,促进责、权、利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首次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员工岗位双向选择,促进竞争和淘汰机制常态化。

6、按照6月底检测中心挂牌运行的目标,进一步加快检测中心各项工程建设的进度,尽快完善中心内部的组织构架,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精心做好单位入驻的统筹安排和挂牌前的宣传策划等工作,确保检测中心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7、努力构建特色企业文化,营造严谨、活泼、创新、务实的企业文化氛围。

2006年1月12日 15:55

篇2:×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

一、2005年主要工作(一)做好年检等常规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年内,我局协助省新闻出版局,分别完成了对全市5家公开发行报刊和36种连续性内部资料以及10多家驻茂记者站、发行的年度核验工作,掌握了报刊社、连续性内部资料、记者站、发行站的基本情况,及时制止和纠正不规范的出版、发行行为;完成了对全市200多家印刷企业和100多家复印、打印单位以及100多家出版物零售、出租单位的年审工作,在年审中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加强报刊和内部资料出版物的管理,规范党政部门报刊征订工作,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是进一步抓好我市的报刊治理整顿和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经过去年的报刊治理整顿工作,我市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停办一批、划转一批、管办分理一批”的目标。为了巩固报刊治理成果,我局于今年3月和6月份,配合中央、省治理报刊督察组对我市报刊治理整顿和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进行了检查,中央、省治理报刊督察组先后深入到我市的机关、学校、乡镇、村等单位进行检查,督察组对我市前阶段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开展了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中办发[2005]19号)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2月10日下午,市新闻出版局在市文化局四楼会议室召开了全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出版单位负责人会议,对我市开展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专项治理和年度核验工作进行了部署。经过专项治理,对3种不符合创办条件的连续性内部资料进行了停办,《茂名宣传》等3种报型内部资料改为刊型。三是重新调整充实了市报刊审读领导小组成员。鉴于市报刊审读领导小组成员的变动,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的报刊审读工作,今年4月,经请示市委有关领导同意,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对原茂名市报刊审读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茂名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于广东、茂名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翟雅丽、茂名市文化局助理调研员何桂明3位同志为市报刊审读委员。四是召开了全市新闻出版管理工作会议。8月23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在市文化局会议室召开了全市新闻出版管理工作会议,各报刊社和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市报刊审读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出版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并就当前我国出版界存在的不良倾向,结合我市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部署我市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抵制低俗出版风,净化出版物市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文化环境。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其祥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三)组织开展2005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一是组织报道、参加“全国著作权知识大赛”。根据省版权局《关于组织报道、参加“全国著作权知识大赛”的通知》精神,我局在茂名日报、茂名电视台、茂名市新闻出版与版权局政务信息网刊登、发布了参加“全国著作权知识大赛”的有关消息。同时,认真组织全市新闻出版与版权系统干部职工、有关企业负责人、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社会群众参加“全国著作权知识大赛”。据统计,全市共有200多人次参了这次大赛。二是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市区和各县(市、区)都分别开展了“世界知识产权日”联合执法活动。在市区,市新闻出版与版权局、知识产权局、文化局、工商局、打假办、公安局等部门于4月23日上午联合开展了“世界知识产权日”执法活动。联合执法活动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其祥带队,深入市区部分图书、音像零售、出租店档进行检查。据统计,本次联合执法活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00多人次,检查图书、音像零售、出租店档50家,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0000多册(张),其中,音像制品2000多张,“口袋本卡通书”16000多册,迷信图书3000多册。三是召开“茂名市销毁非法出版物现场会”。4月26日上午,我局在羊角山和纸厂召开了“茂名市销毁非法出版物现场会”,对我市前段时间收缴的30多万册非法出版物进行公开销毁。市人大副主任欧兰芳、副市长林日娣、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其祥等领导和市政协、宣传、文化、新闻出版与版权、知识产权、工商、公安、海关、扫黄打非、打假办等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人员以及市区部分图书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林日娣副市长在现场

闻出版局、市印刷协会于9月14日至9月25日联合举办了“茂名市首届印刷行业‘迎中秋、庆国庆’‘永达杯’男子篮球赛”,市委副书记宋寿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木咏,市人大副主任欧兰芳,市政府副市长林日娣,市政协副主席崔锡明等市领导参加了开、闭幕式并为获奖单位颁奖。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万龙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市文局局长潘竞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木咏,市委副书记宋寿金分别在开、闭幕式上作了讲话。这次“永达杯”男子篮球赛共有14支代表队参赛,电白县教具厂代表队获得第一名,粤港印刷厂代表队获得第二名,茂港区代表队获得第三名;第四、五、六名分别由茂名市乐艺电脑纸印刷有限公司、茂南区、信宜市代表队获得 ;茂名市永达印刷有限公司代表队、茂名市广发印刷有限公司代表队、化州市代表队获得了风格奖;茂名市文化局代表队、化州市代表队、高州市代表队、茂名市广发印刷有限公司代表队、茂名市永达印刷有限公司代表队、茂名市易初印刷有限公司代表队、茂名市红旗印刷有限公司代表队、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茂名分教点04印刷班代表队获得了组织奖。

(七)加强印刷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印刷业是新闻出版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文化发展配套的服务性很强的加工业,跟随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发展。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印刷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印刷企业200多家,年产值2亿多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这些企业的发展,为我市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市印刷技术人才奇缺,有的印刷企业因找不到技术人才而发愁,有的印刷企业不惜高薪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有的印刷企业互相间挖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市新闻出版局,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今年7月,经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印刷协会的积极争取,得到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的大力支持,决定在我市设立分教点,开设印刷技术专业,为我市培养一批印刷技术人才。分教点的办学形式是:第一年由市新闻出版局委托茂名广播电视大学进行教学与管理,主要学习文化和印刷专业基础知识;第二、第三年进入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企业实习。经过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印刷协会近二个月的积极努力,分教点已招收学生两个班共94名。(八)加强对新闻出版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交流的桥梁,我市自去年成立印刷协会以来,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帮助会员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协调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年内,市印刷协会协助市新闻出版局举办了全市印刷企业法人代表培训班,完成了印刷企业的年审;协调市物价、环保、质检等有关部门,为茂名市永达印刷有限公司调解了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白蚊防治的收费问题;召开了茂名市印刷协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增补了市印刷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理事,会员单位从原来的4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此外,今年我局还筹备成立了茂名市出版物发行协会,并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茂名市出版物发行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吸收会员单位90多个。

二、存在问题2005年,市新闻出版局在规范行业管理和推动行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由于新闻出版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配置较少,致使经常陷于日常事务之中,下基层调研指导和业务学习难以保证;二是对出版物市场管理力度还不够,出租、销售色情、淫秽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对案件的查处力度还不够,扫黄打非工作还不够深入;四是有的新闻出版企业产业意识不强,思路不够开阔,观念不够更新,企业经济效益差。以上问题,都有待今后的工作加以克服和解决。

篇3:×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

就业:经济发展将带动更多就业岗位

背景:2004年前10个月, 全国新增就业840万人, 完成全年目标93%;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有430万人实现再就业, 完成全年目标86%。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心十足;200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可以预期并超额实现。

点评: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今后两到三年内, 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 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左右, 每年就业缺口有1400万, 加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就业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前瞻: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 继续落实就业与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世界银行于去年11月9日发表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认为, 中国经济预计2005年增长8%左右。根据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 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就业岗位70万到80万个。此外, 再就业优惠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 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增就业人数仍可保持2004年的高水平。

社会保障:以人为本, 体现公平将进一步完善

背景: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高位运行, 特别是粮食、肉禽蛋等主、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给低收入群体和部分困难群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 全国农村仍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城镇有2000多万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点评: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关爱、扶持、公平越显得格外重要。近期国家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再次清楚地表明, 重视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措施。

篇4:×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

一、2005年黄金行业运行情况

2005年,全国产金224.05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增产11.7吨,同比增长5.5%。黄金行业实现总产值395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利润40.36亿元,同比增长32.7%。2005年黄金行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黄金地质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统计新增金矿资源/储量620吨,较去年净增120吨,同比增长24%。

二是技术创新带动难选冶金矿资源开发。我国保有难选冶金矿储量1000余吨,过去受技术限制,资源利用程度较低。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了一批国债专项,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将实验室直接建设在矿区,通过攻关,目前已掌握了世界上处理难选冶金矿的全部技术工艺,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菌提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矿焙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利用尾矿、残矿及废弃的低品位矿石取得进展。吉林夹皮沟、辽宁五龙、山东招远金矿等一批老矿山,通过国债项目支持,扩大处理矿石能力,二次开发了尾矿、井下边角矿和废弃资源,延长了矿山开采年限,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黄金行业开采矿石的最低品位降低到0.3克/吨,从过去的“废石”中提取的黄金达10吨以上。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识。河南省灵宝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整合境内黄金资源,将原来20多座金矿首先整合为3个矿业公司,解决了资源纠纷,提高了生产设施和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成功,还将继续进行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减少小型金矿数量,提高企业规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黄金企业基本消化了原材料、电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与2004年持平,其中,难选冶金矿的处理成本降低8%左右。去年黄金行业产金同比增长5.5%,利润同比增长32.7%,一些大型企业的利润增长超过40%。

二、2006年工作要点

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2006年初,国际金价上涨10%以上,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金价持续提高对黄金工业发展是难得的历史机遇。2006年黄金行业的工作重点:一是尽快出台黄金工业产业政策和“十一五”行业规划,适时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黄金工业运行调控,计划新增产量和地质储量5%左右。三是强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一方面防止滥采乱挖抬头;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进一步利用低品位和废弃尾矿等资源。四是加大重点地区的结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实现资源规模开发并以此帶动矿业秩序的好转。五是鼓励和积极引导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益和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竞争能力,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六是加强黄金地质勘查工作,充分发挥武警黄金部队的作用,探明更多的金矿资源,保证黄金工业持续发展。

篇5:区直工委2005年工作要点

1、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要紧紧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紧密结合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紧密结合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根本要求,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1、抓好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区直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均要建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工委统一领导,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机关党组织具体抓的机关党建工作新机制。工委将积极借鉴他县(区)在这方面的新鲜经验,并适时召开区直机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座谈会,树立典型、交流经验,强化责任,努力开创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2、继续深入开展分行业争创“五好”机关党组织活动。争创“五好”机关党组织是开展党建活动总的载体。在实践中,要紧密结合机关实际,突出创建特色,加大创建力度,提升创建水平,确保年内实现创建工作总体目标。工委将按照“五好”机关党组织考核细则,评选出2004的“五好”机关党组织,并严格按照程序评选出2004年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3、做好经常性党建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机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着重抓好优秀共青团员、高知群体、一线职工的党员发展工作。工委将举办1—2期区直机关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对党员发展对象进行系统的基本知识培训,并普遍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二是继续抓好党务干部的岗位培训,着眼于区直党建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党务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的培训。工委将分批举办区直党务干部培训班,增强党务干部服务中心工作和解决党组织自身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继续做好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根据今年换届后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人员,保证党的组织健全和活动正常开展。四是抓好“三会一课”的落实,做好党费的收缴、管理等工作。五是进一步探索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认真做好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工作。六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党的声音、党的活动、党的形象,使5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都有党员。七是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都要制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电教专题片,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党员。年内将组织1—2次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和集中展播活动。

三、以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1、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搞好“三个服务”,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今年是区委确定的“集中服务年”,区直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区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三个服务”精神,认真学习区委领导关于加强机关作风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各阶段学习教育活动,下大力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培养并形成为民之风、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求真务实”,并把“求真务实”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牢固树立“领导为群众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公务人员为纳税人服务”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基层的利益、纳税人的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从群众最关心、基层最急需、纳税人最直接的利益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踏踏实实把“集中服务年”活动搞好。

2、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以权力观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主要内容,开展党纪条规教育;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和八项要求,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

篇6:2005年工会工作要点

二、各基层工会组织有责任帮助每一位会员, 树立“学校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 我们大家的事就是学校的事”的观念, 进一步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住教代会这个中心环节,认真做好教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政务通报制度。

三、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十分重要,进一步完善协调和解决劳动关系有效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各基层分工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要着眼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好师德教育的评选活动,抓住不同技术岗位的技能竞赛这个重点,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振奋职工精神面貌,拢人心,促发展,为学院的迎评促建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持。

六、坚持“以人为本”,广泛组织职工、深入动员职工、真心依靠职工、热忱服务职工,把暖人心的事做实、做好。

篇7:×设计院2005年工作要点

一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在县委的领导和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党管人才,切实加强领导,将原有的县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配备专职干部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同时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了由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其中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541”人才工程,切实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荐选拔管理意见,在原有推荐选拔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实行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初选对象公示制,按有关规定要求选拔管理2名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28名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切实做好第五批18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重新确认工作,经管理期满考核,有10名考核合格,继续列入管理,7名因

1工作变动等原因,保留荣誉称号,不再列入管理,1名因违纪取消拔尖人才称号,新选拔的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不断完善县管拔尖人才的跟踪管理、考核、业绩呈报、挂钩联系等制度,落实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县管拔尖人才和“一带一”培养对象的管理服务工作,召开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表彰一批优秀人才。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建立非公企业人才信息库,选拔8名非公企业人才加入市新经济组织英才协会。注重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积极组织县管拔尖人才、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按照《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切实抓好县委组织部管理的250名农村优秀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3、人才队伍作用充分发挥。协调抓好崎岭乡和锦溪集团2个人才基地建设,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人才“百村行”和“送人才、解难题、促发展”活动,选派涉农部门的农业科技人才近100名分赴全县16个乡镇(场),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一年来,农业

科技人才共开展科技咨询、现场指导98场次,群众咨询7300多人次,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和培训班83期,培训人员15000多人次,印发各种科普材料30000多份,在县有线电视播放《农友之窗》24期。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下派工作,召开全县下派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继续把17名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原驻点村和企业一线工作,重新确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限,把任期延长至1-3年。建立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科技服务网,根据专业特长组建10个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科技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帮助群众提高科技致富的本领,成立岩坂、乐北两个科技兴农协会,为农村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4、人才工作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人才工作调研,通过发放人才工作调查问卷,了解掌握我县人才工作状况,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拍摄5集“优秀人才风采录”系列新闻报道,在县有线电视台设立专栏进行专题报道,利用报纸、信息等宣传媒介,宣传报道我县人才工作的做法、经验,一年来,共有11条人才工作信息在相关刊物发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2005年人才工作要点

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着力抓好“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拔尖人才百分制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拔尖人才和“一带一”培养对象的服务管理工作。制定《平和县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实施意见》,成立农村科技夜校和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中心,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技能型、经营型和创业型人才。

2、以事业发展为平台,发挥人才队伍作用。认真抓好现代农业“789”人才基地建设,努力构筑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新载体、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人才联系村”活动和“送人才、解难题、促发展”活动,组织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服务网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鼓励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参政议政,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篇8:2012年兽医工作要点

1. 精心谋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兽医工作, 努力提高兽医服务水平

(1) 调整思路, 明确目标任务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 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养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国际组织将兽医服务定位为全球性公共产品。兽医工作在保障动物产品生产供应、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兽医工作的两大任务是有效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动物防疫目标是逐步消灭重点动物疫病。要不断提高兽医行政执法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完善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适应人们对动物产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需求。

(2) 理清兽医工作职责, 提高兽医服务水平要构建兽医工作责任体系, 着力提高兽医工作组织管理水平。在继续坚持动物防疫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框架下, 强化管理相对人的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 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兽医工作责任体系。要履行好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要把兽医公共服务的统一性与市场服务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 处理好政府兽医工作机构与社会化兽医服务组织的关系, 发挥好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同时, 加强政策引导, 构建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兽医行业自主服务水平。鼓励大型企业中的执业兽医参与社会化服务。

(3) 强化政策研究, 增强兽医工作的针对性围绕兽医工作中心任务, 组织开展兽医事业发展重大政策调研。结合实际, 提出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的政策建议。重点组织开展兽医法律法规、基层兽医服务体系、重点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质量监管及兽医工作基础建设等的调研。积极为推动兽医事业科学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 做出贡献。

(4) 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兽医工作长效机制要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要求, 制定禽流感、口蹄疫防治计划, 猪瘟、蓝耳病、常见猪病及常见牛羊病防治指导意见。启动实施畜禽健康促进计划, 加快推动种畜禽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净化工作, 严格种畜禽养殖的市场准入标准。各地要以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为契机, 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辖区内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重点动物疫病防治计划, 大力开展宣贯工作。

2. 强化措施, 毫不松懈地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 着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和监测等基础工作

按照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加强日常补免, 尽力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按照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做好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 严格疫情报告和核查制度, 要充分发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和动物疫情测报站的作用, 保证疫情信息及时、报告准确。重点组织开展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疫病病原学专项监测, 做好疫情形势研判, 为制定完善重点动物疫病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继续开展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监测工作。完善应急防控机制,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等相关业务培训, 及时果断处置突发动物疫情。统筹做好常规病防治工作, 加强对生猪、牛羊疫病防治的指导。

(2) 着力强化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的防范坚持内防与外堵相结合, 加大边境地区防控力度。加强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外疫防控技术储备。做好非洲猪瘟风险分析评估。加强边境地区监测、疫情排查、边境督查等防控措施。做好边境地区联防联控,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 果断处置突发疫情。继续推进马鼻疽消灭工作。

(3) 着力强化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继续加大对布病的防控力度, 有效遏制人畜共患病的上升态势。积极争取政策, 做好实施“布病防控三年攻坚计划”的准备工作。按照《全国布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 分区防治, 分类指导;实施好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 (2010-2015年) 》, 对包虫病重点省份, 要开展疫情调查, 加强免疫、检疫、驱虫等各项防控措施, 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做好综合防控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血吸虫病家畜查治、家畜圈养、封洲禁牧、安全牧场建设等综合防治措施力度, 巩固防治成果, 严防疫情反弹;做好狂犬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3. 切实做好兽药监管工作, 提高兽药质量

(1) 强化兽药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实施兽药良好经营规范 (GSP) , 规范兽药经营活动。继续加强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工作, 强化抽检结果利用, 实施检打联动, 进一步提高兽药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兽药标签和说明书范本。加强兽药监管信息建设和运用工作, 提升兽药监管信息化水平。紧紧围绕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继续做好疫苗生产、供应以及质量监管工作, 满足防控工作需要。继续健全完善驻厂监督、飞行检查、批签发等监管措施, 深化经营、使用环节监督抽检模式, 确保兽用生物制品安全有效。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 严格查处违规生产企业, 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2) 健全完善兽药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兽药管理条例》执法情况调研, 加快推动《兽医器械管理条例》立法进程, 抓紧推进出台《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完成《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兽药注册评审程序》和《飞行检查工作程序》制修订工作;启动《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兽药注册办法》、《兽药GMP培训指南》、《兽药GMP检查员管理办法》和兽药注册及分类资料要求调研修订工作;开展2010版《兽药典》未收载品种兽药标准的清理和发布工作;推进2015版《兽药典》编纂工作, 开展兽药标准修订工作。

4. 加大执法力度, 努力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1)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 扎实推动动物卫生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严格执行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整顿。开展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能力考核, 重点解决差额补贴、自收自支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及不具备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和独立账号等突出问题。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法规标准体系。强化养殖环节动物卫生监管。贯彻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加强屠宰环节动物卫生监管。健全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管制度和措施, 推进产销联动、检打联动, 落实屠宰企业主体责任, 强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动物卫生监督行政行为。开展年度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行政许可档案抽查, 规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行为,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依法行政水平。严格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管理。强化使用监管, 严查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推行动物检疫证明出证电子化。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模式创新试点。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的培训。

(2) 深入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加强兽药使用监管, 实施好《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 强化畜禽等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继续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整治行动, 强化抗菌药监管和科学用药宣传,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兽药重点品种安全再评价工作。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保障用药安全。

(3) 加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积极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区建设与评估。研究制定生物安全区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完善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 制定生物安全区标准。在6个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省份开展跨省调运动物卫生风险评估试点。强化已建成无疫区的监测、督查。开展省级动物卫生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各省份要组建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构, 建立专家队伍, 开展技术培训。

(4) 积极推进动物标志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完善畜禽标志和养殖档案管理等办法, 制定数据库建设等规范标准, 制定追溯体系建设规划。完善中央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制定发布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指标, 加大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力度。

(5) 加强兽医实验室和动物诊疗机构的管理加强兽医实验室管理, 就是要健全完善兽医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严格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管理。深入推进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 组织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工作, 提高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 就是要重点规范城市动物诊疗市场, 着力培育动物诊疗机构发展, 推进动物诊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5. 不断创新兽医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机构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

(1) 深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按照“完善机制、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要求, 深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全面总结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 特别是要处理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与乡镇综合改革和地方机构改革的关系, 避免各级兽医工作体系产生新的波动;要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规范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标准化运行。

(2) 加快新型兽医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创新兽医队伍管理手段;深入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 继续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 研究完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执业兽医制度宣传力度, 加强从业资格准入管理和从业行为监管。继续强化官方兽医队伍建设, 做好官方兽医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官方兽医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强化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落实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加快建立地方兽医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行业协会各自的资源优势, 形成推动兽医事业发展的合力。

6. 加强兽医科技工作, 为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1) 加快兽医科技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成熟技术产业化。加强兽用生物制品应用技术研究, 完善产业化品种结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配套技术。加强中兽医和中兽药研究, 发挥中兽医和中兽药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作用。有效利用各级兽医机构和人才队伍, 抓好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探索针对各类养殖场所的疫病综合控制措施, 促进风险关键点控制技术在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中的应用。

7.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能力

上一篇:赠顾墨曹诗,赠顾墨曹诗鲍照,赠顾墨曹诗的意思,赠顾墨曹诗赏析下一篇:练书法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