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2024-06-04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精选6篇)

篇1: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组织老师参加培训,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课设计方法。学校对在师资培养十分重视,花了很多心血。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正常开设心理课辅导。保证一二年级每周一课,三至六年级的间周一课。

3、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学校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广播台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我自信,我坚强,我向上”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每月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2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工作思路。

2、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

3月:

1、组织班主任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月:

1、利用“学校广播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研讨。

5月:

1、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测查。

6月:

1、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心理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汇总整理。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选四篇

篇2: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文/张 静

摘 要:校园环境和谐与否对于青少年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之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环境;关系;家庭教育

学校是相当重要的社会化机构,校园环境的和谐与否,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创建一个和谐、健康、友善、平安的校园,安全是解决一切的条件和基础。教师要专业化、高素质发展,学生要健康成长,都需要安全和谐的环境。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之一,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搭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

关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变革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在自我的追寻中,如果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师生关系会逐渐疏远,学生对学校的疏离感会与日俱增。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为他们创建一个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学生在这个和谐友善安全的环境中,才能与同学、教师发展良好的互动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形成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

所谓生生关系,是指同学之间的`水平交往的人际关系,浅显一点讲即伙伴关系。在同学之间应建立起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的新型同学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找到安全感和归宿感。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和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朋友,有智慧地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二、构建幽雅的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

氛围

校容、校貌、各种设施、设备等静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风、班风等动态的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开通心理知识的健康教育网络,营造和谐、稳定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氛围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团结友爱的班级气氛中形成合群与合作的良好品格。

三、挖掘学校与家庭实施心理健康同步教育的渠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则过分袒护孩子,这就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家长现身说法等方式,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保障师生安全,确保教育安全、高效进行,让我们从健康、安全教育做起,为建立一个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和谐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而稳固的基石而努力。

篇3: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界呼声最高的热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何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内取得积极的成果,是广大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校围绕“校园心理剧”这一特殊的寓教于乐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 校园心理剧介绍

校园心理剧将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以舞台的形式加以表现,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当事人从中体验心理微妙的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观看表演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1)校园心理剧比较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并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我校自2008年首场校园心理剧《成长风暴》演出之后,2009年排演了《大学那点事儿》,在本校首演后又应邀到其他兄弟院校巡演,引起了强烈轰动和震撼。2010年心理剧《还是大学那点事儿》作为“5·25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十项重点活动之一受到重视,我校邀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领导、心理专家、德育专家、美育专家、心理医生及30余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观摩演出并举办了研讨会。由首次上演到受到众多师生、专家、媒体的广泛关注,预示着校园心理剧教育法作为一种解决大学生心理及思想问题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巨大潜力。

2 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运作模式

2.1 剧本创作阶段

剧本是决定校园心理剧能不能演出成功的关键,剧本产生的前提是确定值得探讨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校园心理剧的素材,主要反映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存在的心理困惑。在前期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参加座谈会,举行焦点解决团体小组,讨论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并对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即时诊断和解答。主题的确立是在素材搜集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的结果。我校创作的心理剧分别反应了“宿舍人际关系”、“恋爱与成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一致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认同。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可以更清晰的了解目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题材选好后,创作团队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剧情框架,并从题材的处理,设置剧情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加入戏剧语言等几个方面来编写剧本。

2.2 排练阶段

演出的排练由导演具体实施,通过导演的辅导和排练,既能让学生了解在他们当中或身边存在的这些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又能帮助他们及时克服、战胜这些心理问题。排练还会对演员进行心理学的培训,包括团队建设,心理剧介绍,个人体验等,通过这个过程使所有的演员及剧务形成团队意识。并且在具体表演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还能学到戏剧表演等舞台艺术方面的知识,大学生们得到的锻炼和收获是不可估量的,习得的能力得到了扩展。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创作,初步达到了能上舞台表演并令观众和指导老师满意的效果时,其成就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而这正是素质教育中所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期盼的。

2.3 演出与分享阶段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对整个教育成果的大检阅,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大学生共鸣的良好途径。演出一般安排在心理健康节期间,为全校学生公演,之后还可以针对大一新生设立专场演出,为大学新生适应做好准备。学校也会组织选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观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让学生在剧中得到价值观的反思和升华。同时我校邀请相关心理专家、美育专家、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来校观摩并给与指导,并且应兄弟学校的邀请,在多所高校进行巡演。分享感受是心理剧所特有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心理剧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观众在看完演出之后对收获进行分享,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规划。

3 校园心理剧的教育功能

校园心理剧从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它不同于传统单向式的演讲或静态的团体辅导活动,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戏剧、小品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表演、观看和分享、讨论中对角色进行感知和体验,进而增进自我认知,减轻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困惑,具有教育与治疗功能。

3.1 校园心理剧对当事人的教育功能

校园心理剧的当事人表演的是其他同学的心理问题或者校园中典型的心理问题。演员只有把握了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准确地理解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后才能惟妙惟肖的呈现于舞台,而剧中角色的变化也能带动演员对自我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大学那点事儿》剧中主人公“二喜”的扮演者是大一新生,却能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将一位沉溺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终因不能顺利毕业的迷茫者演绎得惟妙惟肖。他说到“通过演出深刻体会了不同人的内心体验,并且重新审视了自己,为了让四年的宝贵光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远离虚拟世界的诱惑和及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真的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园心理剧中当事人获得另一个教育功能是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校园心理剧的当事人的表演能力参差不齐,但通过参加心理剧当事人的表达能力都有了提升,尤其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勇气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中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源于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困苦和矛盾,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形成。《还是大学那点事儿》剧中演员提到:“这部戏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表演的经验,人际关系的处理,朋友的友谊,最重要的是我对大学生活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3.2 校园心理剧对参与者的教育功能

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在整个校园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主要是协助当事人将其心理问题生动形象展现于舞台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完成自己和他人的教育作用。(2)参与者除了获得心理剧呈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教育功能外,参与者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非言语沟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参与者通过校园心理剧的演出,体会到与当事人合作、与参与者合作的感受,对其与他人的合作提供了真实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参与剧务的同学也从排练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剧务组的道具准备、舞台艺术设计、海报宣传、舞台监督、灯光音响、视频制作、音乐剪辑播放等都需要默默的付出和坚持。在排练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责任心强、思维活跃、管理有序、华横溢的杰出大学生。许多同学表示,在大学中能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哪怕只有一次,所的感受和体验也够自己品味一生了,这无疑对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校园心理剧对观众的教育功能

校园心理剧对观众的教育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观众自我调适心理问题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帮助观众学会了如何为他人建立一种安全、信任、尊重、接纳的人际氛围。首先,校园心理剧中当事人、参与者及心理辅导老师为观众演出了学生中某种典型主题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发展及解决的过程。其次,观众可以从舞台上看到自己或生活中同学、老师的影子,真实地体会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到尽量避免某些心理困惑的产生,怎样通过有效的恰当的方式化解这样的问题,帮助同学和亲朋好友获得心理成长。校园心理剧对观看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我们的一名参演的老师在自己的感想中写到:“在创作排演过程中,老师们的思想和灵魂也在随着同学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不断地净化和升华,使得老师们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校园心理剧”,寓教于乐,寓教于戏,寓教于演,通过舞台表演,通过自我体验,通过观众的掌声,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等效果来塑造自我,改造自我。这种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校共有演职人员120多人次参加演出,教育影响到4000多人,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成果,在其他高校的巡演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作为2010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重点活动之一,受到了兄弟院校的热烈欢迎。校园心理剧特别适合在校园中推广进行,因为它不仅使参与编排的人员能够得到启发和成长,也能够给更多的观众以启发,体会角色的心理和行为,他们在观看的同时也会得到一定的程度渲泄,因此校园心理剧能在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秦娟.校园心理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07).

[3]张紫石,张嘉玮.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报,2005,(7).

[4]王卫平.校园心理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5).

[5]刘冬威,郭成,张大均.民族心理剧:学校心理健康育的一种新途径[J].心理探索,2006,(1).

篇4: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日本校园发生的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校园事件,我国的台湾、香港也都常常发生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指发生在学校内的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通过对近年来我们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现在发生的校园暴力具有一些十分明显的特征。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多样性和多发性

校园暴力事件的多样性是指实施暴力方式的多样性。现代的校园暴力不但表现为殴打和身体上的伤害,还表现为财产上的敲诈勒索,心理上的侮辱和折磨,强迫弱者满足自己无理的要求等等。身体上的殴打与伤害是外显的,起侮辱性的绰号、言语上的责骂与威胁是非外显性的。无论是外显的还是非外显性的暴力都会对被欺凌的对象带来不良的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的多发性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都会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前的校园暴力多发生在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管理不严等人们口中的非重点学校或者职业中学、中专等被重视程度不足的学校,多发生在中学生之间。但是现在的校园暴力在重点中学、大学和小学都有发生,很多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可能也对他人实施暴力。校园暴力的多发性与实施暴力手段的多样性说明了现代社会校园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

(二)校园暴力事件对当事人的危害性越来越大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不同的对象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如果这种暴力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那么就有一个个体扮演施暴者的角色,另一个个体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如果发生的群体对个体之间,施暴者中就有主力施暴者与参与者或者旁观者。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危害,对受害者、施暴者、参与者或者旁观者都会受到危害。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受到了校园暴力侵害的未成年人会长期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导致他们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并且心理发展水平迟缓。同时,施暴者会形成错誤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导致他们自我的恶性膨胀与处理问题手段的简单粗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校园暴力事件的旁观者在未来的生活中,会时不时地产生心理上的内疚与自责感。这种心灵的折磨也可能伴随其一生。

现代校园暴力的多发性与实施暴力手段的残忍性,就使现代社会卷入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加害者和旁观者,人数越来越多,卷入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这种人数的增多,使校园暴力对社会的影响与危害也就随之扩大。所以校园暴力危害性的增大是现代社会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要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化传播与自我炫耀是现代社会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特点

以往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普遍都有害怕他人知道和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现代社会很多校园暴力事件被知晓不是学校和社会机构调查的结果,而是施暴者或旁观者积极主动通过网络爆料的结果。在网络上有暴力的视频层出不穷,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实施暴力时,很多旁观者并没有制止暴力的发生,很多人在起哄和叫好。这种把施暴场面录制下来,放在网络上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炫耀。这种行为是缺乏怜悯之心的表现。

除了上面几个突出的特点之外,我们校园暴力事件还呈现出应对手段的单一性,社会对暴力事件的容忍度较高,杜绝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等特征。

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心理因素分析

就像校园暴力事件具有多样性与多发性的特点一样,造成校园暴力事件多发的原因也具有多样性。法律意识的淡漠,惩罚措施的不当,社会的容忍度较高等等都是原因。下面我们从社会心理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进行分析。

(一)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使青少年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容易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这是导致校园暴力容易发生的个体心理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多事之秋。心理上的断奶期,情绪情感的疾风暴雨期、行为上的逆反期、追求自我与个性的独立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期等都是形容这一心理发展阶段的词语。青少年时期是容易产生心理矛盾的时期,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差的时期。这种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就容易使青少年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直接和不计后果的方式。在这一阶段如果青少年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就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个性,使他们变得偏执自私与冷酷,使他们把虐待他人作为显示自己能力的表现。

(二)充满暴力与戾气的社会文化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心理原因

现代社会解决问题手段的暴力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从政府部门的暴力执法,到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雇用打手强力拆迁,从左邻右舍与家庭内部的暴力事件,到路怒一族对他人的拳脚相加无不显示出现代社会人们解决问题方式的简单粗暴倾向,从遇到老师批评孩子,家长无理取闹的行为,到医患关系中殴打医生的事件层出不穷无不显示出现代社会充满了戾气。在这种充满非理性的,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社会心理影响下,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了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的膜拜和认同,加上现在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的暴力倾向越来越多,就使青少年把暴力行为作为社会认可的,愿意模仿和崇尚的行为。

nlc202309021124

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就使很多青少年把采用暴力解决问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与行为准则。“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是我国古代教育格言。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多发,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实施暴力的孩子,而忽略不良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影响。

(三)教育理念和认知的偏差与对孩子的过度放纵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发性的另一个社会心理因素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年轻的一代提供能促进他们成长和人格成熟的环境和给与最大的最有效的指导,帮助年轻一代的成长。家长、学校老师和社会机构在未成年人的成长和人格成熟上都负有责任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使他们形成自我肯定心理,以自己的自我态度不断促进自己的发展,家长在子女成长中的价值就在于为子女营造一个积极温馨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受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社会机构的责任就是在未成年人的利益和权利遭受损害时能为他们提供最后的保障和维护他们的权利。

与这种积极的教育目标和理念相反的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师都把学习看成是最重要的东西,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可以容忍,如果学习不好,就不会得到关注与呵护。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导致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和学校关注的唯一目标。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能以高的分数进好的高年学校,家长追求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普遍的以追求分数和功利化目标为导向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了价值取向上的错觉,以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人格特征明显。他们把这种错误的观念和意识带到学校,带到处理人际关系之中,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时时刻刻能占上风,做“老大”。学习好的同学以老大的心态对其他同学,学习不好的同学更加具有争做老大,奠定自己地位的心理需要。所以欺负弱者,采用暴力手段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敬”,依靠拳头奠定自己的校园地位就成了很多青少年获取个人自尊和维护个人利益的手段。

(四)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和法律功能的弱化及教师权威性的缺失是导致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的社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以引导和教育为主的观念越来越被社会接受。这种观念本身没有错,但是在这种观念的外衣下,教育的惩戒功能与教师的权威性却在逐渐丧失。在校园暴力前面我们主要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宽容,而没有彰显法律的尊严和采用惩罚的手段。面对一个或一群未成年人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行径,学校往往采用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待,触犯刑法的行为,也在要以教育为主和对未成年人前途负责的说教下,变得惩罚不足和宽容有余。这种法律不张和过分强调教育和引导的意识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对校园暴事件的不断发生起了保护的作用。

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和法律功能的弱化,使在青少年阶段出现的不良行为与极端行为变得无所畏惧,使人性中的攻击性与自我中心的行为被急剧扩大,校园中学习好的学生可以以学习成绩好作为胡作非为的保护伞,学习不好的学生可以与同样学习不好的学生形成带有明显江湖色彩的小集团,这就使无论学习好坏的学生都可能参与到校园暴力事件中来。

与教育惩戒功能和法律丧失同样的,是教师权威性的丧失和师道尊严的不彰。现代社会里,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尊重感逐渐丧失,教师在学生眼里和家长眼里成了单纯的出售知识的人。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敢管和管不了,如果教师大刀阔斧地管理学生,轻则会引起学生的对抗,重则还会引起家长的不满。这种教师权威地位丧失的后果之一就是师生之间信任感丧失,就是教师不敢管学生,其次就是教师工作热情的丧失,使很多教师仅仅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而丧失了职业的价值感与使命感,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降低,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减少。这种不在密切的师生关系就给校园暴力出现提供了条件。

三、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应对策略

校园暴力的加害者与受害者中未成年人占绝大多数,因此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职责。在法律上来说校园暴力是一种犯罪行为,所以从犯罪预防和帮助青少年走出犯罪泥潭的角度来说,要寻找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方法,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不断对维护校园和谐很重要,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更加重要。

根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特征既导致这种事件多发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心理建设,促进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环境的改变,铲除滋生校园暴力的社会土壤与心理环境

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暴力行为具有传导性的特征。人性中的善,在好的社会文化中会得到彰显,人性中的恶自不良的社会文化氛围中会显现出来,青少年阶段处于心理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行为较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不良文化的诱惑。社会生活中的戾气与成人世界不断上演的暴力事件及网络世界对暴力的崇尚与宣传是导致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就需要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促进社会心理发展出发,通过和谐心理建设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等工作,使社会生活中诱惑青少年暴力行为产生的外界诱因减少,使校园暴力事件减低。

在我们社会建设中,和谐心理建设和文化建设一直是各级政府重视的重要领域。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和优秀社会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培养也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中国梦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近几年来一直停止。但是现实中这些教育和宣传活动似乎都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说明了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要促进社会整体心理氛围的改善具有艰难性。但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还需要在文化建设与心理建设上下工夫,各级政府还需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和凝聚各种力量开展工作。要使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发展的工作能取得好的效果,宣传工作不可缺少,但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的执法部门一定要文明执法,要避免强拆与暴力执法事件的出现,网络信息控制部门也要在净化网络环境上下工夫。只要形成社会合力,社会文化建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nlc202309021124

(二)通过法律宣传和严格执法,是法律不缺位,教育的惩戒功能与教师的社会角色不缺位,促进青少年与社会大众法制意识的提升,降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我国经过了长期的普法教育,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如何对待校园暴力事件时,法律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与一般社会成员还缺乏遵守法律,依法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意识。法律部门面对这些案件时,多半还是采取调解与告诫的方式来处理,除非造成死亡的案件,很少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这种法律的缺位和惩罚的不力,教育惩戒功能的缺位与教师角色的缺失就导致社会成员对校园暴力的容忍度较高,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多发。因此要减少这种现象,司法机关和法律部门首先要提升法律意识,然后要通过宣传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帮助其他社会成员及家长增强对未成年的保护意识,未成年权利保护的组织和群体也需要增强对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关注度,真正行使自己及所在机构在未成年人保护上的权利,扮演好保护未成年的角色。

前不久在美国法院就对一群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实施法律制,判处一名16岁的校园暴力主导者终身监禁的刑罚。这一事件传到国内,引起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也使这些参与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大呼没想到。他们认为如果这事件发生在国内,这些实施暴力的未成年人连开除学籍的处罚也不会得到。这个案例就明显地说明我国在面对校园暴力时法律的软弱无力,说明我国教育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的太过仁慈,说明社会公众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太多宽容!对犯罪行为的宽容,本身就是一种纵容犯罪的行为。所以在面对校园事件时,法律的尊严需要得到维护,教育的尊严和教师的尊严需要得到彰显。通过法律的武器与教育的惩戒、教师职责的发挥是校园暴力事件得到应有的惩戒。

一般来说对未成年的惩戒除了法律上的判刑之外,还包含着要施暴者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接受社会训导等方式。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惩戒,其目的都是要施暴者吸取教训,要他们戒掉不良的行为,促进他们的成长和人格发展。

(三)学校教师与青少年保护的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青少年人格的成长和发展,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学校、社工机构、司法机关与社区组织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学校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更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青少年期,是生理上的成熟比心理成熟要快得多的时期,面对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和心理的矛盾、行为上的逆反,学校教师和青少年教育的社会组织,就需要加强引导,需要为学生过多能量的释放创造条件和提供有效的途径,需要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冲突。

面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和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也要积极介入,避免这些事件对未成年人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一般来说学校和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可以采取下面的方式积极介入:一是通过积极干预的方式,使遭受暴力的学生得到保护与心理上的安慰,使校园暴力的旁观者不要产生过多的心理上的内疚感,二是对实施暴力的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指导与帮助,使他们学会采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和冲突,减少这些学生今后继续实施暴力的冲动。

(四)司法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机制,建立制止和防止校园暴力的联动机制。真正做到预防和教育相结合,保护与惩罚相结合、形成社会的合力扭转校园暴力事件高发的态势

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不是学校一家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问题。思想观念上的努力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说明,在具体操作层面更需要形成此法部门的介入,学校行政部门的积极管理与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等联动机制。长期以来我们针对校园暴力事件最缺乏的就是联动机制。遇到了校园暴力事件,教师怕自己的班级受到学校的惩罚,学校怕坏了学校的名声,就以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司法部门也是能不介入就不介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给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家庭保护和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因此在面对校园暴力时,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部门要形成合力,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建立健全的处理机制,强化规则意识和规则教育,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要加以懲戒,这不但是彰显正义,保护受害者的行为,也是对施暴学生的保护。必要的惩戒能有效的预防他们滑向犯罪的深渊。

总之,要使校园暴力事件得以减少,使未成年人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使未成年人免遭同伴的伤害就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社会组织、学校政府和家庭的共同参与。

(张可创,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本文是上海市教育科研2011年课题《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11073)项目和上海市教委十二五内涵建设《社会心理学复合交叉学科建设》项目的成果)

篇5: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三河市燕郊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注重实效。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等途径,丰富的师生文化生活、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师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我校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贯彻“一校一品”的办学精神,已走出“文化积淀薄弱、生态环境孤独、社会信任度不高”的尴尬境地。自2004年始我校就在反思总结中确立了“创办特色、引领全局、推进心理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办学理念,并为此开展了全方位的特色创办活动。先后有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河北省教科所来校考察观摩,并得到一致好评。

一、发挥优势确定特色、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重点中学,在校教师150余名,在校生2000余名,三十六个教学班,如此规模使得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有着巨大的差异,使得学生心理也存在着动荡不定,给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我校教师们意识到心理知识的匮乏和心理教育的重要。于是就自觉的学习心理知识辅助学校的管理。学校给予了教师们的学习以鼎力支持。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其中有两名教师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另有三名教师取得”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结业证书,五名教师取得“天津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结业证书。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为全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的团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设平台”,全面落实我校提出的十六字培养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外走向课内,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点到面立体化发展。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纲要和意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制度化、规范化。我校目前有专职心理教师一名,兼职教师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一名,开展心理课和心理辅导工作。学校为特色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切必要的物质保证和人力保障。

二、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心理健康学科

本学科从“中学生常见心理行为”、“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学生心理诊治”、“中学生心理障碍清除”四个方面,对本校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在操作层面上,将主要通过“学生积极心理的诱导、学生行为偏差的矫正、学生行为危机的干预”去完成研究任务。其具体研究途径和方式方法是:(1)按国家规定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课时;(2)发动组织学生通过心理信箱向心理教师陈述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人追求;(3)校内开设规范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校内称之为“学生阳光家园”),由心理教师负责热情接待,每周至少四小时。(4)心理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小规模座谈,通过自由交流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我校整理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2、青春期卫生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对象为初二年级以上学生。其中“培养健康的性心理,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婚姻观,自觉防范性侵犯”教育又主要在初三年级设置。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以“上大课”的方法开展系列讲座,时间安排为每月一次(每次1——1.5小时)。该课程实施的目标,一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造安定良好的环境秩序,二是为今后我校开展青春期教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3、校本课程成果

我校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早,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2005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改革迅速走向规范、健康的轨道、先后成为三河、廊坊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排头兵。目前,该学科已开发出校本课程读本《心语》第一期,第二期,以供教学。

(二)积极拓展学生心理辅导的领域

1、学校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辅导授课,通过专业辅导课、专题辅导课、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网络聊天、校报等途径积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疾患、难题,通过多种途径采集信息、拓展学生表达途径。

2、学校通过“心理渗透课”评比,整合学科与心理教育,使教师有意识的在学科教学中贯彻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和推广,教学工作也得到较大促进,实现双赢。

3、心理咨询室建有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测评掌握每个学生心理发展动向。

(三)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助教育教学

1、校园心理情景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情景剧,虽然从舞台设计到学生表演都还很不成熟,但毕竟做到把心理问题从隐性转化成显性,在活动中得到纠正。

2、成立校园之“蝠”活动小组:小组成员特点是性格内向、孤僻及部分单亲家庭子女。通过每周一次群体活动,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目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造福自己,造福学校,造福社会。

3、学校晨会变成了学生的“练功台”——晨会从一言堂变成多言堂。各班级轮流主持晨会,在学校确定主题内,学生充分发挥,形成了特色,锻炼了学生,丰富了教育手段。

4、定期以展板、广播的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

5、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班班建有“心理健康角”。人人做心理健康手抄报,每个班主任都是心理咨询员,通过齐抓共管,学生充满朝气,自信、知书达理。

三、打造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室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9:00——9:30,下午5:30后为面对面咨询时间,平时为热线电话时间。

2、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还可通过心理信箱、网上咨询。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近几年前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际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3、心理咨询对象范围在逐步扩大,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日臻成熟,咨询效果日日明显,我校的心理咨询对象不仅仅是本校学生,还经常有家长、教师光顾心理咨询室。从单纯的学生问题拓展到家教、婚恋问题。

4、学校在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还进行了团体辅导。针对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校每年在中考前给初三学生举办“如何复习迎中考”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及以疏导压力为目的主题班会给初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考试、面对初三。在加强对学校老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宣传的同时,学校开展了“学会和异性同学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信”等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还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板报比赛。这些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的影响力。

5、心理咨询室工作组织由教师拓展到学生组织,在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学生自己的组织——学校心理协会,配合心理咨询室工作。由学生帮助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问题,也成了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全体教师、学生齐心协力,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我校特色。为学校的德育管理、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风向上、学风纯正处处彰显着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光辉。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 校园文化正是一种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拓宽着教育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校园文化还是一种教育激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走人生的路。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我校坚持全面育人,准确切入的原则,发扬传统,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为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我校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篇6:健康教育进校园简报

1、活动由孙校长主持,全体师生参与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全体师生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讲话,并对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通过讲话动员,让学生认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知道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各班利用主题班会活动、黑板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生命内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使学生健康发展,积极生活,成长不烦恼。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处在健康、明朗的阳光下。切实做到关注教师的情绪、关心教师的生活、关注教师的成长,给教师工作多一分理解,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培养教师宽容、慈爱的心理品质。

上一篇: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关于贫困生感谢信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