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024-05-10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用8篇)

篇1: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但依现实情况看,这一部分的教育亟待加强,因为责任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已经发展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个体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但依现实情况看,这一部分的教育亟待加强,因为责任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已经发展到令人担忧的程度。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

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无论任何人,都应对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目前尽管还未承担某种重要职务,但是将来会在不同的岗位承担相应的职务,承担着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已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所接触的学生中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但协作观念和奉献精神不足,总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据一所高校作过抽样调查显示,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如此观念发展下去,势必会给将来的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1.2公德和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知识、做人与做事是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然而,一些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出现了考试作弊、向老师要分数、“枪手”特别有市场等现象;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还有的在公共场所与异性过分亲热,做出一些不检点行为;“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1.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责任与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目前,毕业生选择单位时,一看票子(薪金)、二看位子(地理位置)、三看牌子(单位知名度),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高校就业率普遍不高,就是二者错位的最具体表现。

2.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个体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传统道德分化,导致了道德共识危机;黄赌毒等现象的蔓延,污染了社会生活环境;错误的舆论引导,造成大学生消费观、认识观的改变。有些大学生觉得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当今社会的“要求”不吻合,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不是为了完善社会,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难以充分实现而否定这一社会,但对于自己在净化、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责任,却不愿意承担。

2.2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学生的道德面貌,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我国学校教育习惯以政治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盲目地要学生背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责任,这种“乌托邦”式的苛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状态。

2.3家庭教育的疏离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

对于亲情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牺牲一切。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呈现出“超重”的趋势,儿子女则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他们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了接受,却不懂得付出。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没有对他们从小进行责任

感教育不无关系。

2.4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其责任意识缺失的关键

因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逐渐明显。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主要体现:第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第二、校园内外的反差。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教育的成果往往被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抵消。第三、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当前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他们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3.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3.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责任意识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意识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意识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

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3.2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论

文参考网。

3.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逐步培养其发展中的责任意识。

3.5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

“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做人”的本领和艺术,尤其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论文参

考网。

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作为对社会、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将发挥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回避对责任的担当。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只有立足于责任意识,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才可能健康快速的成长,从而担当起历史使命。论文参考网。作为高校更应该将此项事业抓好,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篇2: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一词有两重涵义,一是指份内应作的事,即义务;一是指因没有作好份内的事,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同样,责任意识也有两重涵义:

第一重涵义体现在对义务的理解上: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人们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义务是和权利相对应的,如果说权利体现着国家对人们合法行为的赞许,那么,义务则体现着与行为自由相统一的社会责任,体现着社会对个人、国家对公民提出的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

现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独生子女较多,这种环境的不利的一面表现在:在物质上情感上他们得到多而给予少;师长们对他们学习成绩的要求多而其他方面的要求少;社会对他们道德的教育多而法律的教育少„„使他们法律上的责任意识较弱。因此,进入大学后,我们必须加强义务意识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义务的多种意义:义务是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义务是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或范围”;义务是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

第二重涵义体现对不利后果的理解上: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两个特点:一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二是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其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当然,国家强制力只是在必要时,即责任人不能主动履行其法律责任时才会出现。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特别是刑事责任,是国家对犯罪人适用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对犯罪人具有身体的、精神的、财产的最强烈的、剥夺性痛苦,如刑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自由刑和死刑(生命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的财产刑和剥夺政治权利。对此,可以让学生们用他们聪明的头脑分析利与弊,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主观恶性比较小,多为一时冲动,临时起意而为;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犯罪情节绝大多数为轻伤,最高是“轻伤偏重”。而女大学生主要是涉嫌盗窃罪,多为贪图小利,不计后果而为;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也有一些图财的高智能犯罪:如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从网上下载的木马黑客软件,在网上搜索到一个IP端,取得计算机信息,非法侵入该系统,盗取了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还在网上销售,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上述内容清楚说明,一时之气、一念之差,将自己一生毁于一旦。这个账还需要大学生来算吗?

篇3: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1.挖掘品德教材资源, 唤醒潜在责任意识

一年级的《别把花草弄疼了》, 三年级的《请到我的家乡来》和《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五年级的《鸦片战争》等。如一年级品德教材上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 老师借助挂图, 设计护绿标语, 展示风景图片,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花草树木作用的知识, 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 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 让学生知道人人都应该爱护花草树木, 唤醒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责任意识, 从而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如三年级品德教材《请到我的家乡来》,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图片或拍摄照片, 通过了解家乡名菜, 搜集家乡的特产, 课上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激起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 唤醒学生爱护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在上五年级品德教材《鸦片战争》时, 教师让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 通过这些史料的介绍, 学生既丰富了历史知识, 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激发了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进而能够担当发展祖国的历史责任。全体教师从课例研究中掌握如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价值的责任教育资源, 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教育价值, 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2.激励自觉主动学习, 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因为我校的学生流动性大, 他们之前学习使用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门,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学习基础存在明显差异。当学生新转入我校, 难免因处在陌生环境, 加上家长缺少对学生监管和辅导, 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态度。因此, 在每学年开始, 各学科存在的转学生课堂不专心听讲和各类作业质量差, 不按时完成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每位任课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短期努力目标,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遇到学生犯错误, 老师摒弃了过去的做法———严厉批评, 而是引导学会自己分析, 尝试自我评价, 当学生渐渐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强化落实到行动上。班主任还利用班队课把理想教育作为激励学生自觉上进的动力。通过开展“寻访江苏精神, 争当四好少年”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新时期苏州精神, 激励少年儿童为将来担负建设祖国重任而努力学习, 争当“四好少年”。中队辅导员根据队员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利用队活动组织优秀队员举行“我的理想”演讲比赛。针对后进队员, 辅导员充分挖掘后进队员的潜能, 通过弘扬他们的特长, 促进他们对学习的需求, 围绕“中国梦, 我的梦”举行班级才艺大赛, 树立了他们的自信, 激发了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手抄报比赛、魔方比赛、朗诵比赛和体育竞赛, 评出了一批多才多艺的小豆娃———“魔方达人”、“绘画达人”、“体育达人”……辅导员还组织部分队员亲临电博会, 品味科技奥秘, 开启了他们的寻访之旅, 了解了电子、IT行业的最新进展, 进一步激发了队员们为实现理想好好学习的决心。研究表明, 在班级队活动中, 只要辅导员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 就可以有效培养每一位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自己发展负责的意识。

3.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增强关爱他人意识

德育主题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另一个重要基地, 围绕“新庄小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三级指标”, 子课题组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 (中队) 要设计出符合各年级段学生实际的活动, 增强队员的责任意识。德育组通常会把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 开展“微笑服务周”、“安全教育宣传周”、“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周、“心理健康教育周”等活动。队员们走进社区, 把爱心传递给社区居民, 豆娃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喊着禁烟口号、高举禁烟标语, 为社区公共环境打扫卫生, 走进社区孤老们的家, 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服务, 把关爱带给他们。

4.搭建家校育人平台, 强化家庭责任意识

家庭是孩子学习做人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家长的重要职责。孩子在学校教育下培养的好习惯, 离不开家长积极配合, 使之不断得到强化。根据研究内容需要, 学校课题组确定了以加强家校合作、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为主的子课题, 将学校与家庭联系开展活动紧紧围绕“责任”二字。通过办好家长学校, 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 通过请专家讲座和优秀家长经验分享等专题讲座, 使学校的开展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做到真正同步开展。有了家长的充分重视和倾情投入, 可以强化学校教育效果。通过家校紧密联系, 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都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效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课题组每学期借召开家长会契机, 开展“给力家长”的评比, 这样家校互动更紧密。德育组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有意识安排部分家长一同参与, 如一年级的入队仪式, 三年级的成长礼, 六年级的毕业礼, 体育组的亲子运动会, 教导处的半日开放活动, 课题组确保学生家长在学生在校的六年中必须有机会参加学校活动。广大家长通过观摩和参与, 及时了解学校管理内容, 亲身体验学校对孩子成长付诸心血, 激发家长在各方面主动自觉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增强家长对孩子成长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意识, 学生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了责任意识。学校在做好传统的家访活动的同时, 充分发挥目前先进通信工具的优势, 不仅开通校信通, 还建立班级QQ群, 便于及时交流。

5.营造自主管理氛围,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面临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是流动人口小学生这一现状, 面对他们严重缺失家庭教育这一事实, 学校课题组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以及传授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 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努力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小学生。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 对同伴负责, 对家庭负责只是第一步, 培养学生对环境和社会负责才是更具重要意义的。因为班级是有组织的集体, 它不仅是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 更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微观环境。课题组成员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 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 应该主动关心班上的事情。课题组以常规教育为基础, 以“微笑新庄评比”、“流动红旗评比”为手段, 利用集体晨会、“德育微型课”等多种途径, 不断渗透主动参与活动和管理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综合能力。在自主管理行为规范养成训练中, 班主任注重宣传教育, 利用板报、流动日记、手抄小报等载体, 向学生展现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性及意义。课题组要求班主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材料。

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 它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独立性, 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提高学习水平。然而,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并非一蹴而就的, 而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点滴积累中形成。应该说,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条任重道远的艰辛路, 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研究, 坚持探索。从关注小学生的一点一滴, 从学习生活方面抓起, 在教育的一言一行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摘要:《增强流动人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十二五”规划课题, 作者所在学校近五年来科学分析学情, 结合研究对象特点, 分别从五个方面开展了行动研究, 通过挖掘品德学科教材中的资源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德育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意识, 在良好的班集体建设中主动参与管理, 增强社会群体意识;在家校互动中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意识, 让流动人口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体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在自身成长历程中表现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流动人口小学生,责任意识,勇于担当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纲要.

[2]浅谈现代教育中责任感及其培养.松辽学刊.

[3]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江西教育研究, 2009年8-10月.

篇4: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57-01

現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放任溺爱,特别是农村,父母在外做生意,孩子让爷爷奶奶带的,老人对孩子衣食住行,一切包办。有些孩子读书了,饭还喂着吃。这导致许多学生自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习惯,这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下面就来浅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一、运用典型事例,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感官偏向直观性,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易于感染学生,易于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的影片,用他们的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他们对事业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要求学生从中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让学生树立以此为榜样并照着去做,将之内化为高尚的情操,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偶像。小学生模仿性强,向师性决定着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们的模仿对象,老师有时在学生心目中就如“神”。老师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做,他们回家去跟家长说的最多的是“老师是这样说的”、“我们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可见老师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这就显得老师的身教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大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小到班级中和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处处给学生以表率。

教师是以自己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自身思想情感、信仰、习惯和知识也都影响着学生。当经过学校门口看见一团废纸蜷缩在门口时,我就毫不犹豫地蹲下去检起废纸放到垃圾桶里;当晚自修结束,我班最后一班下楼,发现楼上走道灯还亮着,我就马上跑上去把等关掉……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不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是付诸于行动中。看着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作用,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着新一代的灵魂,一种快乐感也由此而生。

三、引导自我管理,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管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判断决定、敢于负责的精神。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凭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磨练,尝试成功,这是培养责任心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民主管理,通过实际锻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教师要和全班同学民主制定《班级公约》,从学习、纪律、规范等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并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在教师指导下实行小组值日制,每小组选出值日组长,负责每天的纪律、环境卫生、迟到、课间操、课外活动及黑板报等检查。每小组互相竞赛、互相监督,每周评比。评出当周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提出批评与教育并指明努力方向。对于屡次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一定要耐心教育,并帮他们分析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晨会或班会课让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利用班集体的强大力量,帮助他们,感召他们,教育他们。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心尽责,既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认真负责做好某方面的监督。不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激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增加了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四、组织校外活动,推动责任意识

认知能力是师德发展的基础。它是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责任感的形成,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是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为别人分忧解难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如每个星期周末,我要求学生为别人做一件事,这个“别人”可以是父母或其他亲人,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也可以是邻居和村里的其他的人,让学生和我比赛。事后,我和学生在晨会或大课间活动时汇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共勉励共进步。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的艰辛,也从中体会到为别人奉献的乐趣,推动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爱心,学生的责任意识就在劳动实践中不知不觉形成了。

篇5: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你怎么理解“责任”、“责任意识”?

2、你认为责任意识在自主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责任教育包涵哪些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对于责任教育,您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交流?

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参加初中群关于责任意识的讨论,今天的讨论题目很好,在我们的自主化实验中,我们八自教育就有一个重要内容——责任自

知,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对他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责任自知教育才能够进行下去。

我看了老师们今天的讨论,大家发言很不错,主题也很集中,尤其是“理想教室10条”,收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就是对咱们极有收获的。

在老师们的讨论基础上,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责任自知教育,必须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

责任教育,老师们大多说要从小开始,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要引用名言警句……我觉得这些都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责任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然后是怎么教育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失去教育的方向。我认为,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白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

认为,责任,首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自律的品格,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是一种道德的承载,是一种内心的忠诚,是一种纯粹的坚守,是一种对人生、理想的完美追求,是一种无可推脱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几点:

1、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3、培养孩子凡事认真的态度;

4、培养孩子骨子里的使命感;

5、培养孩子公德意识;

6、培养孩子忠诚的性格;

7、培养孩子坚守的品质;

8、提倡做事情精益求精。

9、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这些都是责任教育的内容。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样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够不备课,我们必须首先对教育的内容有深入的思考、琢磨和研究,明白所教内容的具体内涵,才能够给学生明白的教育。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思考都不清楚,教育的内容都不明白,关是说什么方法,那样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我对大家提第一个要求,深入理解责任教育的具体内涵,明白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这个内容的教育。

一定要采取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采取知识性理解教育和行动活动操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能够偏废。以前,我们老把德育当课程教育,一说德育,老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恹恹欲睡,采用灌输式教育,效果当然不好。可是,现在又完全相反,认为德育就是做,不是说,结果,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有什么需要。做了之后仍然不明白。让学生摸索,是我们的教育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能够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啊,老师之所以需要,就是在关键的时候要给学生以点拨。所以,德育教育,责任自知教育,一定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办法去做,一是明白事理,深化、细化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白事理。二是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

孩子在具体行动中明白责任的价值,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责任,明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且,这些最好是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这样效果才好。说和做,两者不可偏废。

三、要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和韧性。任何教育,不要只做一次就算了,教育是农业,不能够急功近利,如果幻想一个教育内容,只要进行一次就能够解决百病,那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要把他们贯穿到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去,要穿越孩子的整个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现在提倡穿越,小说作家经常穿越,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提一个德育要穿越到学生的整个生命成长中去,实现德育的生命价值,这才是长远的德育教育观念。所以,我们的责任教育,要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穿越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四、把握责任教育的度。推责和担责,这一直是孩子心灵的两个对立矛盾,始终存在,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同时,又要让孩子学会有限担责,不要让责任成为善良孩子的枷锁,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负担。责任塑造的是美好生活,但是,如果责任变成一种一辈子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样的责任教育也是失败的。有限担责,有限责任,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掌握的度。过分夸大责任的重要性和义务性,过分夸大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量力而行、尽力做好,这应该是我们责任教育必须把握的度。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责任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有限责任,学会有效担责。

篇6: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摘要』: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被人们注视并期望着,但转型社会的双重甚至多重价值取向却不容质疑地早已渗入“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心中。本文从众多统计数据中深刻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并试从多方面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个话题,似乎因为去年的“非典”疫情突兀地横亘在人们眼前,在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殊时期,总会出现大学生们走在潮头的身影,总有一批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活跃在最关键的时刻。但在这次“非典”的考验面前,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坚守在校园中,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一些“另类”现象:一个又一个大学生违反校规离开校园;有的同学因固定食堂和每天数次的消毒而不耐烦;也有的同学终日惶惶,或是在空虚无聊中打发光阴……这些,是不是面对整个社会危机应有的态度呢?

一、什么是责任意识

简单地说,责任意识就是指自己了解、知晓、觉察到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它包含几层涵义:⑴责任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源于外界对个体所负职责和义务的要求;⑵责任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是个体对自己所负职责和义务的反映,是个体所认识到的职责和义务;⑶责任意识具有动力作用,可以引导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因而会成为行动的动力,控制、调节个体的行为。

责任意识既包括个体对自己所负的对国家(社会、民族)职责的认知,同时也应该包括对他人、对家庭、甚至对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觉察的认知。因此,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意识、对他人(包括集体、家人、朋友等)的责任意识、对自己(包括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其实是责任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行为、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价值整合度较高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耻、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是一目了然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做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行为准则判断。而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受到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一种反向标准,它同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使得人们常常在价值评价中显得模棱两可,从而陷入矛盾之中。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㈠ 个体意识不断强化

随着改革开放激活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程度日益提高,多数大学生将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在回答“假如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灾难、敌国入侵等),您的选择是什么” 时,有30.85%的大学生回答:“国家需要,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有59.14%的大学生回答:“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3.83%的大学生回答:“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有1.29%的大学生回答:“与我无关”;有1.34%的大学生回答“无论怎样做,自己都不能吃亏”,3.44%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或不做回答”。

社会转型期的评价失范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迷茫,这种选择的矛盾冲突,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那些在“国家突然遇到危险 2 或困难时”,采取“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的态度和“无论怎样做,自己都不能吃亏”的人,就反映了其责任意识的矛盾性,他们在祖国需要时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即使为祖国服务也不能吃亏。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受利益驱动原则的影响,信奉等价交换原则,致使责任意识发生了扭曲。

㈡ 鱼和熊掌意欲兼得

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当代大学生从高高在上的理想境界回到现实生活。追求目标也从政治转向经济、从理想转向现实、从精英意识转向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追求现实中即时可以得到的东西,他们在理想与金钱、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方面,开始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而力图二者兼顾。在他们看来,理想与责任也可以是享受人生之快乐,只是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趋向社会需求与个人利益兼得的现实性价值取向。

㈢ 责任意识与行为表现的矛盾

大学生认同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评价。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评价符合大学生的实际,他们认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充满理想,不能无忧无虑,得过且过。但一直生存于父母羽翼之下,从未涉足世事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次大多停留在孝敬父母和努力学习的较低层面上,在为国家利益着想上,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不应只为国家利益着想,不赞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大学生存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现象,为国家利益着想自己比其他同学做的更好,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其他同学比自己做的更差。

三、建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当与时俱进。学校教育应当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有差别、有重点的展开工作。

其次,社会责任意识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然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当代大学生长期在“象牙塔”里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拥抱真实的社会生活,应当多开辟一些实验实习基地,适当多地增加在外实践的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再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不随地吐痰向来被当做是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反映,很少有人会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理解,但SARS教育了我们,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也是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可见,我们谈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应该切实具体到小的言行,并使之日常生活化。

篇7: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一些孩子生活草率、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较少责任行为。他们只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全然不顾。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把责任认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开学初,我就制定了卫生值日表。有意识的把各种劳动任务分配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让大家有事可做,做事有责任心,从而形成人人为集体的良好班风,使学生逐步养成责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要对事情本身负责。我要求学生自己整理书包、抽屉、书柜。书包做到表面清洁内无杂物;抽屉左边放文具,右边放书本;书柜里的书摆放整齐,从小到大依次摆放,有条理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文具、书桌、书包;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二、榜样激励,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小A是我们班一名男同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任翁意识。班上同学身体不舒服呕吐了,他不嫌脏、不怕苦、不怕累。午餐时,他总是默默无闻的为大家服务,摆好餐盘、铺好报纸。平时劳动很认真很积极,处处为集体着想,从来不用老师操心。在班委的改选中全票通过,被大家选举为“劳动委员”。在四、五月份月度单项之星评比时,就是他的责任心以30票全权通过,被光荣的评为“守信之星”及“劳动之星”。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完成劳动任务的自豪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此时,无需老师加以强调,孩子们亲眼所见,使抽象的责任认识具体化。这样一来,小A不仅以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同时班上其他同学通过对比找出自身差距,从而产生学习榜样的强烈动机慢慢地形成习惯,把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三、培养责任行为,全民参与活动中提高责任意识和培养责任感 本学期,学校搞了“亲情回归,减负增效”活动。这一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树立时间、效率意识。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并不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很多孩子都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不到最后一刻,他们决不会抓紧一切时间去完成。作为办主任的我,则要求孩子要真正利用好每一分钟,也是学生对自己负责。教育孩子要珍惜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平时督促学生今日事今日毕,同时讲究效率。我在平时和学生相处中发现,学生作业时经常作业时喜欢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是摸手就是刨铅笔或玩铅笔,三心二意。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要求,我平时教导学生们在做作业时不允许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课前刨好铅笔,拿好工具书等,作业时真正做到一心一意。几天下来,学生尝到了甜头,在学校完成作业回家后有自己的空间,就把时间用在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上,同时代表他们的勾股树叶还可以前进一步。积极性越来越高。经过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努力,整个班级的学风都有很大提高。

在我们学校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中,每人限报2项,每项8人,男女各4人。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班共有32名同学参加。其余的7名同学也分别担当环境管理员、纪律委员、拉拉队长。在比赛中,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加紧练习,那种从未有过的认真、积极、努力使我感动万分。运动会结束了,大家都走回教室,环境管理员却自发带领2名同学在草场清理战场。

这次活动,每个学生都为之付出了自己真切的努力,有了这些,他们就是最棒的!只要他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努力的做每一件事,他们就是成功的!

四、让学生始终参与,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时,老师时常会大声呵斥,总是通知家长来校处理。家长赔礼道歉,或是赔偿,整个过程中,学生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用担。心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呢,他们会处理好的。最多晚上回家被家长打一顿。可是下次发生问题时还是这样处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定势:自己不用负责任,千斤重担自有父母担.学生依旧逍遥依旧自在,以后自然还会犯下类似错误。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应实事求是讲清道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态度,明确指出过失和弥补过失的办法,尽量不要通知学生家长,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主动体会到对方的感觉,考虑到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只有当孩子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过失后果所带来一系列麻烦,在心中留下痕迹,铭记在心。这样就会事先考虑后果,停下即将犯规的脚步,才能形成所谓的责任心。才会有所谓的责任心。

篇8:浅析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探讨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1. 传统观念。

早些年一家有多个孩子, 而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 两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由于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 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 再穷不能穷孩子, 倾其所有要送孩子上大学。所以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没有考虑到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更没有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目标, 而是一味的宠爱。在这种教育方式下, 使孩子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

2. 教育体制。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 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灌输知识为主, 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升学率是人们判断学校好坏的衡量体系。因此,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唯一的要求是好好读书。

3. 社会环境。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 一味地宠爱纵容。就形成感情上的“以我中心”, 养成不团结、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助人为乐的行为品质。

当今新闻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一些公众媒体给年轻人塑造的楷模, 很多是成功人士形象。而这些成功人士形象大都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的, 这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年轻人在接受民主、自由文化意识的同时, 往往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成因。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对策

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 高教必须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养成教育氛围, 通过积极的灌输、教育、引导和规范,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行合一的人。

1. 合理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 组织多样化的活动, 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大学生责任感的巩固和提高, 要通过围绕责任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提供责任感养成的锻炼舞台。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外建立起社会实践基地, 以实现学生用专业服务、回报社会, 并且通过组建团队, 完成实践活动中的各项任务等, 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2. 积极营造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学校良好的氛围。

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高校, 要把德育、把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来。在德育工作中, 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科学的进行指导, 让大学生能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 了解中国国情, 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内训”, 提高修养, 学会做人做事;鼓励学生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通过自愿地实践取得认同, 产生自觉责任感行为。

3. 构建大学生责任感评价内容体系。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考核, 将责任感列入学生的考核当中, 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硬性约束力, 以促进和引导大学生责任感的强化。对青年学生进行德、智、体综合素质的测评, 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具体实践素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学生综合测评普遍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之下低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 显得比较薄弱, 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制定出新的评价体系, 将德育日常化、生活化, 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价值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内容;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管理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通过考评时的加减分能从客观上对学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即:一方面学生必须遵守校纪校规, 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 对自己和社会负起责任来;另一方面, 广大学生的上进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被激发和影响, 养成对自我、社会负责的好习惯, 从而达到强化做人的责任感。

4.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正确引导大学生责任意识。

上一篇:北海组织工作创新下一篇:高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