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代表人士现实表现材料

2024-04-25

无党派代表人士现实表现材料(共3篇)

篇1:无党派代表人士现实表现材料

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与区别

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这两个概念如何理解以及联系与区别的问题,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而要完全清楚这两个概念,可以从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演变人手。

一、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界定

在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时期。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出现和使用与我党的成立和发展相伴生,与我党统战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相关联。其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知识分子概念阶段。我们党成立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党的工作和政策视野的,我们党关注更多的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分子群体,而不是分党内和党外。所以,“知识分子”概念常被使用,而“党外知识分子”一词用得较少。

第二,非党知识分子概念阶段。1956年我们党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印发了《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关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计划的报告》。此后知识分子党员人数逐渐增加,党内与党外知识分子的区分成为必要,因而“非党知识分子”概念应用也逐渐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特别强调“非党知识分子干部,这是大量 1 的”,并将非党知识分子干部作为专门一个方面的统战对象确定下来。这一阶段,“党外知识分子”概念也开始出现。但总体上看,非党知识分子概念使用更多一些。

第三,党外知识分子概念阶段。1988年底中央统战部六局成立后,正式冠名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此后党外知识分子概念使用频繁,并逐渐取代了非党知识分子概念。党外知识分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系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系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所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主要是狭义上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二、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界定

无党派人士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党派人士概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社会贤达概念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抗战胜利后,《双十协定》写明“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

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郭沫若、莫德惠等9位代表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会议。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

战后,“社会贤达”发生了分化,其中郭沫若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民主反蒋活动,莫德惠等人则依附于国民党,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至此,“社会贤达”这个称谓为不少民主人士所反感。

第二,无党派民主人士概念阶段。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郑重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致电毛泽东主席,以响应“五一”号召。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便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概念。1949年筹备新政协时,我们党经与各方协商,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会议。什么人是民主人士呢?中央统战部1951年在复西北局统战部函中做了回答:„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种政治称号。一般的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解放前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解放前采取善意中立态度而在解放后参加人民民主运动。二是在中间阶层或民主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看出,3

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有特定含义,是对解放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而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的称谓。

第三,改革开放后多种概念并存阶段。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因而改革开放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出现,形成了多种概念并存的局面,比如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等。以上多种概念并存的情况,说明大家已经普遍意识到“无党派民主人士”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群体的现状,希望能有所改变,由此出现了多种概念,但有的显然不够科学、准确。

第四,无党派人士概念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统战部加强了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并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概念,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概念改为无党派人士。2005年全国政协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200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文件,进一步肯定了这个概念。

如何准确界定无党派人士呢?有人认为,在中国13亿人口中,除了共产党员和八个民主党派成员,除了未成年人,其余都是无

党派人士,人数在8亿人以上这个理解显然是不准确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文件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那么怎样理解这个界定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重要条件来把握。

第一,无党派人士要具有无党派身份。这是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就是说,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无党无派身份,就是无党派人士。

第二,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这就是说,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派工农基本群众,尽管他们在统一战线中居基础地位,但从来就不是统战对象,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这是由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决定的。哪些人是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呢?李维汉同志曾有过明确论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于我们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曾经给了很大的帮助。……在将来这些阶级、阶层改变成为劳动人民之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将继续在这部分劳动人民中进行工作,将继续联系和代表他们可以联系和代表的一部分劳动人民,并同我们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说明,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与民主党派是相同的,主要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具体说来,是以知识界无党派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含社会科

学)、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

第三,无党派人士须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就是说,具有了无党派身份和知识分子条件尚不一定就是无党派人士,还需要在社会上有一定贡献和影响,是具有一定层次的人士。

第四,无党派人士是不与其他统战对象交叉的人士。中共中央2000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12个方面的统战工作对象。统一战线所称的无党派人士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无党派人士是指除民主党派成员以外的11个方面统战对象中的无党派人士。狭义的无党派人士仅指12个方面统战对象中被列为无党派人士的那部分人。这部分除了与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有交叉外,一般不与其他方面统战对象交叉。我们现在讲的无党派人士是狭义上的无党派人士,我们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所做的无党派人士工作也是狭义上的无党派人士工作。

三、党外知识分子与无党派人士的联系与区别

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知识分子是以学历为考量依据,经常与工人、农民相并列侧重于讲该群体的阶级属性而无党派人士以政治参与为考量依据,经常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并列,侧重于讲该群体的党派性。

党外知识分子与无党派人士概念又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从两个概念的狭义理解来看时则甚至可以说,名为两个概念,但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同一部分人。这是因为,目前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所联系的党外知识分子全部是无党无派,而且是有一定贡献和影响的知识分子,大都可以归人无党派人士之中。同时,我们所联系的新一代无党派人士,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素质,主要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企业管理等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大都可以归入党外知识分子之中。

通过分析党外知识分子同无党派人士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认为,今后应多从无党派人士角度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这是由其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所决定的。一是理论上的优势。关于“党外知识分子既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又是统战对象的争论,已经持续20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开展,从无党派人士角度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可以避开这种争论。二是政策上的优势。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党外知识分子政策,但对无党派人士却有许多特殊的政策规定。特别是200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文件,专门就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写了一条,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基本内涵、地位作用、主要职能,就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规定,并就为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创造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实践上的优势。中央召开的民主协商会,每次都邀请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全国政协专 7

门设有无党派人士届别。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调研活动,无党派人士都单独组团。四是政治上的优势。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社会团体中,都对无党派人士作出一定的安排。五是工作上的优势。现在党和政府不少部门都在做知识分子工作,而做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单位主要集中在统战系统,并且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文件明确统战部门三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牵头协调单位,因此。从无党派人士角度做好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和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2:无党派代表人士现实表现材料

(2011年10月31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职能部门担任实职。目前,民主党派各地方组织即将面临换届,因此,研究和探讨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主要特点

一是政治素质较高。能够主动学习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保持一致。二是专业造诣较深。他们大多是教科研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较好的专业成就,为他们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参政议政意愿较强。他们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热情。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高。他们知识层次高,见识广,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

一是政治环境是成长的基础。近年来,中共各级党委对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十分重视,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搭建了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二是组织培养是成长的关键。从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经历看,他们所具有的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政策水平以及组织领导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都是经过组织上长期不断的培养达到的。只要中共和民主党派组织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并给予不断地政治引导和帮助,民主党派成员就能尽快地成熟起来,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党外人士。三是事业发展是成长的条件。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为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提供了的机遇,他们在干事创业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四是自身努力是前提。“代表人士”意味着无论是在政治上、事业上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应有出色的表现,他们不仅要在本职工作上加倍努力,更有成就,在党派和社会工作中也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辛苦,否则将失去其代表性。

三、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新一代代表人士队伍无论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仍然与多党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履行民主党派职能的需要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统一战线处于整体新老交替的过程中,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出现,新一代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之中的有一些与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

1、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士数量偏少,整体素质偏低。与老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相比,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政治素质显弱;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突出,但参政议政和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政治要求强烈,但功利性倾向有所抬头;代表性更为广泛,但“旗帜性”人物缺乏。

2、代表人士队伍中,专家型人物缺乏。特别是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人才匮乏,懂工业、农业的人士也不多。影响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参政还停留在浅层次阶段,不利于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主党代表人士健康成长。

3、少数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思想认识仍有差距。普遍反映,一些单位基层党的干部,对多党合作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要求不够了解,培养、选拔党派代表人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对党派代表人士推荐、培养,搭建锻炼平台等方面还欠主动,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在培养代表人士方面责任感、紧迫感还不够强,对中共党组织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加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凝聚力较弱,相应的活动也不够规范,对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成熟也有一定影响。

4、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尚不完善。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缺乏一套系统规范、有约束力、操作性强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保障,培养、选拔、使用、安排党外代表人士工作还不能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利于优秀党派代表人士脱颖而出,有备用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往在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的一些制度和措施,抓落实也不够。

四、建立和完善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影响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制度和机制是带有根本性的,建立一套科学、有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长效机制,更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要强化各级党委从战略和实现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建设高素质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特别要加强基层党委负责人统战理论政策的培训,夯实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领导机制,将培养、选拔民主党派干部工作纳入到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定期研究,确立培养方案,对条件成熟和有发展前途的党派代表人士及时进行实职安排和推荐政治安排,使他们在干中锻炼成长。

(二)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在党委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基层党委及民主党派组织相互衔接、各司其职、相互推动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和格局。统战部门要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调沟通,定期研究和分析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情况,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加强与党派代表人士所在单位的沟通,既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他们的情况,也可以促进基层单位对他们的重视;要加强与民主党派组织的沟通,协助他们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使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要建立和完善推荐选拔工作机制。一要建立人物调研长效机制,通过调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力求把优秀人才全部纳入视野。二要发动各方积极参与,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要有意识的留在党外,推荐给民主党派。三要通过参政议政、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发现人才。

(四)加强对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教育、培养、考察、使用。将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纳入干部培养的总体规划,把重点培养与定向培养、任职前培养与任职后提高、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格局。特别是要加大实践锻炼力度,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社会活动等形式,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成为优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干部。

篇3:无党派代表人士现实表现材料

发布时间:2011-10-13 作者:广东民进 陈坤洲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统一战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物。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事关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事关民主党派不断深化政治交接及自身建设的健康发展。努力培养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是民主党派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将面临换届任务的时候,提出并研讨这一重要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一、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物的特点:

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物与老一辈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相比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优点:

1、民主党派新一代代表人物的政党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民主党派具有阶级联盟和统一战线性质,没有参政议政之法定地位,成员的政党意识不是太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年轻的民主党派成员对国外的政党制度越来越熟悉,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日趋增强,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导致的利益多元分化也日渐突出,这也更强化了民主党派新一代的政党意识。

2、有鲜明的民主意识,在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学历高,眼界开阔,熟悉现代民主政治的运做,而且大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都很熟悉本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和要求,能准确感知自己所代表和联系的那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所在,并且还具有将其意见和利益适当整合表达的能力,他们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家大事,信息渠道多元,获知政治信息快,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3、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讲求实效;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三是独立自主倾向增强,重独立思考。他们在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层面没有异议,但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某些党派成员具有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4、参政议政的要求有所提高。

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凸显,由于对自我利益的关注,参政的愿望有所提高。

5、新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物。

随着改革开放和体制的转轨,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这部分新的社会阶层,党的十六大将其明确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近年来,一些参政党代表人物出现在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理念、竞争意识更强。

弱点和不足:

一是比较年轻,社会阅历少,个人资望不足,政治把握力还有欠缺。

尽管大都是专家学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他们加入党派时间比较短,有的甚至可能在换届前不久才加入,走上领导岗位时间还不长,对党派的贡献不多,不大为党派内的成员所熟悉,个人的资望还没有上来。他们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缺乏社会政治经历,特别是缺乏与中共合作共事的经历和经验。虽然对中共有着朴素的、天然的感情,并能从理性上理解中共的领导,但由于加入党派的时间短,对多党合作的历史了解不够,或对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知之不深,对如何接受中共的领导、如何合作共事,还缺乏深切体验。在应对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的政治把握力可能有不足。在一些事关全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政治敏感性还可能有欠缺。甚至个别人还会受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思想上产出某些模糊或不正确的观点。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他们还需要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经受各种考验。

二是领导经验少,组织协调与行政管理能力较弱。

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刚刚走上领导岗位,工作热情有余,经验却还缺乏,尤其是从事党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行政管理能力明显偏弱,不太懂得领导科学方法,不太习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重大事务,威望和感召力还未真正形成;加之他们大多是兼职者,自身本职工作繁忙,担子重,对党派工作在时间上保证不了,想多投入又感力不从心。一些专职的党派领导刚走上领导岗位,也还需要一个熟悉与锻炼提高的过程。

三是较为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实际。

这是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同老一代的显著差别。老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立党(会)为公。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比较淡泊名利,以对国家贡献的大小作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其价值观表现为理想型与单一型。而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实际。他们把个人待遇与社会贡献结合在一起,人生追求呈多维立体型,既对学历、知识、事业追求完善,又要求个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和完善,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复合型、现实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与此相对应。在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上,往往较多的考虑个人利益。有的在政治安排上一时还不到位,则表现为浮躁消极。有的考虑经济利益多,考虑政治参与少,没有或不愿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党派工作事务中去。

四是思想活跃呈多元化趋向,统一思想认识的难度加大。

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或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上互联网广泛应用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包括后备干部的思想比较活跃,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期望值过高,大家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往往出现多元化趋向,求同存异、统一思想认识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思想建设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加强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路

1、切实加强思想教育是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关键。

当前,重点是要进一步提高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澄清人们在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上的模糊认识,消除疑惑,明辨是非,自觉地抵制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多党合作的政治信念,始终保持我市各民主党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优良传统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引导教育他们看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分不开的。如果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最终目标和最高追求,不顾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就会同社会发展与进步相背离。同时,也要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探讨有利于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学会领导科学,善于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应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魄力。宽厚待人,严以律己,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诚信公正,合作共事,只有在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学会领导科学,识大体,顾大局,逐步养成按民主集中制决策重要事务习惯,培育坚实的组织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因此,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思想建设重点应针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动态和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把加强政治理论素养、个人品德修养和领导科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参加各种理论学习与培训,参与各种考察、咨询、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和担任实职或挂职锻炼等多种措施,着力推进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走向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成熟、思想上进步的轨道。

各民主党派中央、省委会和中共统战部门要全面掌握目前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真实思想政治动态,协助党派基层组织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在培训教育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中的作用,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计划。

2、建立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尤其是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随意性和突击性现象。主要表现为在换届或届中调整时,党派内部的安排使用未能做到委员、常委、领导成员阶梯式正常晋升,而时常是从无党派人士临时加入党派,突击选拔,直接进入领导班子。有时,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或照顾人事平衡原因,随意选拔使用。这样做,一方面被突击或随意选拔使用的人思想准备不足,又没有党派经历,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会严重挫伤已经培养多年的党派后备干部人选积极性,对党派工作不利,成为影响党派凝聚力的隐患。因此,民主党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形成后备干部动态储备管理和考察工作机制和实施政治标准、党派经历、参政议政贡献与代表性相结合的正常选拔使用的工作机制,以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突击性,不断完善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3、优化新一代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结构。

新一代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是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集中组织体现。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高素质参政党目标需要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界别结构上以及在个人经历、经验、性格特点、志趣爱好、个人修养等方面形成互补型结构相适应。目前,我市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上问题比较突出。本届年龄结构正处于过渡阶段,有些党派已出现年龄“断层”,没有形成梯形结构。到2011年换届时,如不注意年龄结构的梯形匹配,则各党派领导班子成员便相对集中于45—55岁区间。实际表明,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形成梯形匹配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在考虑年龄、知识、界别结构匹配合理的同时,考虑领导班子人选在经历、经验、性格特点等涉及个人修养和心理学因素形成互补型结构,有利于发扬民主,增强团结,保持党派可持续发展。

4、建立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推荐选拔使用安排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工作机制。

目前,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一是存在培养推荐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建立健全党派滚动式的动态人才后备库,在很大程度上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民主党派自身的培养推荐与党委选拔使用安排,还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办法,在具体运作上有脱节现象。因此,民主党派要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中共党委和政府的后备干部工作规划、步骤相结合,建立与党管干部原则相适应的党派干部工作程序,建立对党派干部培养考核管理体系。同时,建议市委统战部积极协调市委组织部建立健全规范的党外干部选拔使用安排的具体制度和办法,进一步提高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水平,实现培养选拔使用安排党外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真正形成有利于优秀党外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

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关键是使他们能够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政治上与我们党团结合作,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在所联系的群众中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能够经受各种政治考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物,既要通过党校、社院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又要通过加强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的安排工作,积极为他们铺台阶、搭舞台,帮助他们扩大社会影响,帮助他们提高领导水平和参政水平,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逐步成熟起来。

5、加强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物的管理和监督

作为参政党代表人物,他们在所联系的群体中具备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思想言行往往不被约束或约束得不够严,因此,在抓好对党外代表人物培养中的正面教育、挖掘内在积极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不能因为讲求团结、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就对党外人士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和言论视而不见,任其蔓延发展,既要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包括一些逆耳之言,又要区别对待一些错误认识,对一般性的认识,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对涉及深层次的思想原则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

总之,只有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不断涌现,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才能巩固发展。

上一篇:变废为宝小创意下一篇:市长在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