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金短缺现状分析

2024-05-20

农村资金短缺现状分析(通用6篇)

篇1:农村资金短缺现状分析

对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摘 要]课程资源是一切课程活动的基础,农村课程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本文分析了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及成因,并提出了进行农村课程资源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课程资源 农村 短缺

课程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基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及其开发和利用水平。目前,农村课程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分析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及成因,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成功地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由于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确实在绝对数量上存在着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但是也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浪费和流失的现象。

(一)实然的课程资源短缺

(1)课程财物资源短缺

课程财物资源是课程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财物资源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现象。一方面,办学条件恶劣,许多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状态,更谈不上通过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教师待遇低,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这种状态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造成的。我国农村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财政投资体制,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经费根本无法保证。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收取,教育经费更显得严重不足,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的基建维修、公用经费和民办教师的工资,因为政府的拨款只能保证现有公办教师的工资,学校公用经费主要靠收取的杂费来维持,限制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2)课程人力资源偏低

课程人力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内生性”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农民、专家等。教师作为“内生性”资源的主体,其素质决定课程资源的品质。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却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学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僵化,缺乏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二,由于信息闭塞、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刻,缺乏课程开发的素养和技能;其三,教师流失严重,高素质教师缺乏。农村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大中专师范生因农村条件差,交通不便,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就使得原来素质不高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继续下滑,农村缺乏课改精英的引领。

(3)课程思想资源落后

我国当前的课程思想由三部分组成:(一)世界观;(二)生活理想;(三)教学实践活动观。在世界观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师生基本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认识和实践。在生活理想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仅仅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管理者热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完全听命于上级的指示,对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教法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抵制改革。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广大教师仍持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教师的职责是忠实地传递课本知识,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师道尊严”依然盛行。这些思想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农村课程活动的开展。

(二)现有的课程资源浪费

农村中小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课程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一、物力资源浪费。许多学校花巨资建成的设施利用率十分低,图书馆、阅览室很少让学生使用,有些学校只在有人参观时才让老师装模作样地演示一下仪器设备,课程物力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比重失调。二、人力资源荒废。某些优秀教师往往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后,就很少上课或者不再上课。但优秀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干部,结果,领导工作没做好,教书只承担一半的工作量,甚至完全不承担。有的教师干起第二职业(如家教、做生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致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效能。造成这种课程资源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原因之一。

(三)潜在的课程资源流失

从现实的角度看,农村学校的优势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自然资源、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等乡土资源,教师经验、学生经验、师生关系等隐性资源,还有邻近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纳入有关学科课程内容中。然而,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偏狭,他们往往过分偏重自己学校层面的人、财、物,而忽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重视显性课程资源而无视隐性课程资源的存在,仅强调非人力资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建设,从而导致大量丰富的课程资源未能进入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课程资源的流失无法为课改提供一个丰富的平台。

二、对农村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知,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既有客观条件的实然,又有主观人为的成因。应当高效地盘活现有资源,促进短缺资源的建设。

(一)多渠道筹措财物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最棘手的问题,是财物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经费。对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设置课改专项基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一些项目投资,来改变农村学校的现状。三是鼓励社会办学,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教育。四是动员城镇学校将更新换代下来的投影仪、电脑、书刊等捐献给农村学校,也可鼓励学生将用过的课本、学习资料贡献给学校。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掌握把资源用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资源利用条件,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管理。首先,加强学校财物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从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物质资源配置方案,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其次,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财物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提高财物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实现学校教学、行政、财务、图书管理等各项管理的规范化,做到物尽其用。再次,校长对教职工要做到知人善任,力求把每一个教职工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并且,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教师去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入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而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1)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求真务实地抓好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培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帮助农村教师全面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培养课程开发的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关注教师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加强对当地文化、农业科技知识、民间风俗、生态资源等的认识,引导他们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社区课程资源,盘活现有资源。(2)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政府应该运用经济和政策调控手段,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如从工资机制、住房、评模晋级、提高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城市相对过剩的教师流向农村,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到农村任教。建立城镇优秀教师定期定点定向支援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参与落后地区的继续教育工程。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四)建立课程交流体制,优化整合资源

农村课程资源短缺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立课程资源交流机制是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课程交流的范围包括农村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大中小学之间及学校与社区的交流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如派教师参观他校,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技巧;组织校际间教师的学术研讨;聘请校外课改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和课改专家对本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伙伴学校,实行师资共享、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库等。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采用不同的交流体制,打破长期以来学校之间条块分割的现状,可以逐步改变学校思想资源落后的现实,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的作用,加快农村课程改革的步伐。

篇2:农村资金短缺现状分析

据中国人行某中心支行调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资金短缺,目前银行信贷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满足率约为30—50%,极少部分企业(不到5%)能达到90%,有近20%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资金“瓶颈”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资金短缺原因

(一)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受限。一是缺乏相关法规政策的有效规范和支撑。目前主要适用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有《公司法》、《破产法》等,就《公司法》而言,主要针对股份性质的企业有明确的规范。但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多样,有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不是按照《公司法》设立、运作,因此在法律规范上处于空白,不利于其长远健康发展。二是宏观引导政策难以落实。如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放指导性意见,但收效甚微,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更是如此。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主要以三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兼顾宏观政策引导。落实到基层金融机构则只考虑三性原则,以企业的信用评级来确定贷款额度,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大幅削减。三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协调统一性。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行政型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计划经济色彩仍比较浓厚。目前行政行为多于服务行为,当影响到部门利益时,相互推委、设置障碍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银行贷款一般都需要抵押或担保,而资产抵押需要评估,企业信用等级需要评定。目前绝大部分区县的抵押评估机构运作不规范,其业务行为缺乏科学依据,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信贷投放主体对其评定结果难以信服,不利于银企信贷对接。通过对企业调查,普遍反映抵押评估收费也比较高,增大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没有社会公允的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机构,由各金融机构自行评级。由于各金融机构对企业评级的标准不一,加之实施严格的内控管理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导致部分企业信用评级大打折扣,甚至被拒之门外。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制约。一是经营理念的制约。从宏观政策层面,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而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其信贷主要集中在大企业(项目)、大额、长期,对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及个体户贷款,由于面广额小,管理成本高等因素而不愿涉足,甚至设置过高的贷款“门槛”。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处境极为被动,更谈不上享受贷款“国民待遇”,致使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贷款额偏低,增长乏力。二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时逢宏观政策调控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项目、产品,并非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或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处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边缘而难以惠及;或属“禁止性”的行业和生产领域而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其合理资金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三是管理机制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集约化经营机制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很难与其形成对接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受限于体制上形成的障碍,呈现出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与日益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国有银行所吸纳的资金较少运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大部份上存一级分行集中使用,导致存差急剧扩大。据调查,截止2005年底,某地国有商业银行存差达59.56亿元。

(三)尚未形成银企信贷对接的有效机制。一是宏观政策在资源配置上,政府有关部门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为其工作重心,对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不能公平、公正的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在信贷支持方面,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往往不能得到平等的融资机会。从万州实际看,金融机构的信贷无论是信贷总量还是增量,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都远远不够,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空间十分狭窄,一旦银行告贷无门只有寻求其他融资途径,导致融资成本增高,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存在缺陷。转轨时期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期、成长期,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透明,信用观念较为淡薄,人才匮乏,企业短期行为、信息不对称,贷款抵押品处置难等问题,加之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其资金运作方式,导致风险评估和控制较难,限制了银行信贷的投入。三是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管理体制、对信贷人员的制约机制和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一般都显得特别“审慎”。贷给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无论是风险和效益,往往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而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则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从调查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成立之时,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向亲朋好友借入资金,有的还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开办资金,极少向银行贷款,或者就根本不可能

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成立之后流动资金异常紧张,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撑。但由于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要求,必须有足额的抵押担保才能发放贷款。如果是固定资产抵押,按照银行规定必须“打折”,一般按照固定资产30—50%的比例发放贷款,明显不能满足绝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是季节性资金需求比较强的企业,如涉农企业则差口更大;如果是担保,就存在担

保单位的选择问题。银行对担保单位的资信等级要求非常高,而作为贫困区县资信等级高的企业本就稀少;为促进银行信贷投放,部分区县成立了担保公司,但由于其运作不规范、担保实力有限等问题,也难以得到银行的认同。这些矛盾带来的就是“担保难”,进而演化为“贷款难”。

二、建议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一是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优化组织构架,整合金融资源,明确功能定位。二是转变观念。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按照国家有关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要求,消除管理体制性障碍,在信贷支持保障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措施,改进金融服务,简化繁琐的贷款手续和流程,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间接融资环境。三是商业性金融要按照各自的服务主体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导作用,重点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先期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涉农金融机构要重点服务于涉农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其他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生产、商贸流通和服务行业的金融服务。

(二)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克服“以小而不为”的思想,在严格掌握条件、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为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有利于增加就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合理的信贷服务,保证生产经营资金需要。要采取有效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资金清算服务,提供经济、金融信息咨询服务,提供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支持,辅导和促进营运资金规范化管理。

(三)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机制。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的信贷资信评估、授信管理和贷款审批制度上,要针对其特点,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服务范围,做到授信方式和方案的多样化。如在额度控制基础上,可在票据和贴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贷款审批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减少环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二是创新信贷品种。可以开展应收帐款质押或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信用担保贷款与抵押贷款等多种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贷款方式,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抵押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四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直接融资之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申报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篇3:农村资金短缺现状分析

1 临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现状

自2007年为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临沂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标志, 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通过试点, 全市各级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方向、目标、布局等愈加明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对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营造了良好氛围。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推动, 一场社区建设热潮在沂蒙大地悄然升起。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五种比较成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即以北城新区大官苑为代表的大村庄制; 以兰山区白沙埠镇为代表的中心村带动模式; 以兰山区华夏社区为代表的强村转化模式; 以北城新区金升社区为代表的企业社区模式, 和由开发商直接投资兴建的、纯商业开发型居民社区。一个以“大村庄制”为主导, “中心村型”和“强村转化型”等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已成型。

以十八大精神为 指导, 结合农村 工作实际, 临沂2012年下发了《关于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新一轮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截至2013年7月, 全市共调整减少行政村 ( 居、社区) 3161个, 行政村 ( 居、社区) 由8157个减少到3990个; 规划批复农村社区1469个, 村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此迈上了新层次。

为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 近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提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工作”高度, 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社区建设工作逐步向深度、广度推进也暴露一些棘手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区建设基金不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无论是前期基础设施投入, 还是后续服务项目深化都需要雄厚经济支撑。建设资金不足已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其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是最大难题,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资金是最大瓶颈。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破解

虽然市县各级财政积极筹措、大力投入, 但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模、实际所需相比却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 政府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 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 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 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 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 难以弥补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为破解这一难题, 临沂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大量努力, 其中两区同建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2. 1 加强部门协同, 统筹整合资源

市委市政府号召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组织部门做好牵头工作, 督促各部门抓好工作落实, 具体抓社区党建工作; 民政部门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制定落实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做参谋助手; 宣传部门负责指导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指导社区服务规划项目建设; 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农村社区建设必要资金并将其纳入本级预算; 规划、住建部门负责指导农村社区服务用房、服务场地的规划建设; 农业部门负责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 组织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社部门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 做农村就业指导与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等。其他有关部门则需将小城镇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农村危旧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涉农资金进行整合, 有重点、“捆绑式”向农村社区倾斜, 以期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整合效益。

2. 2 培育社会组织, 发展社区经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社会组织, 通过培育社会组织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各社区大力发展各种名目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健全志愿者服务网络, 建立有效的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 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 积极开展信息交流、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市场营销、质量认证等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 实行组织化、规模化经营, 为农村社区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同时政府采取补助、贴息、奖励、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 逐步建立起以各级政府、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 企业投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并积极挖掘社区潜力, 探索社区的自主创业、股份制运作, 力争汇集多方资金保证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2. 3 发挥区位优势, 开展两区同建

为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2013年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两区同建”实践。即以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 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 开展农村社区和优质高效产业园区同步推进建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 3. 1 科学规划, 发挥区位优势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巨大、影响深远, 因而在选址规划、功能分区、产业择取等方面都应慎之又慎。应鼓励以县区为单位,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依村庄地域分布、经济发展、产业特点、历史因素等情况, 结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实际, 完善各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设计, 并及时上报市民政局、规划局审批。其中新规划社区可设计“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 配套产业为园区可设计为“一社一园”或“一社多园”;对已有农村社区规划, 应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农村住房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有机衔接的基础上, 作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总之, 应按照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眼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两区同建”, 真正做到居住社区宜楼则楼、宜房则房, 产业园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2. 3. 2 多管齐下, 寻求经济增长

“两区同建”不仅可以使农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带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还可为当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援。因而, 在充分用好财政划拨资金、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基础上, 应尽量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搞好市场运作自筹建设资金。具体运作模式为: 一方面, 通过合理利用旧村复垦土地, 依法实施土地流转, 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等, 加强农业产业园建设; 另一方面, 引导社区借助区位、产业等资源优势, 通过招商引资、税收返还、盘活资产等, 加强工业园区和商贸园区建设。同时, 还应注重发挥社区特色农产品、工业产品、商贸、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优势, 做大做强社区特色主导产业, 倡导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加大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用足用活公共资源, 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物力支撑。

开展“两区同建”实践, 是临沂市委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 从根本上摆脱了过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等、靠、要的被动局面, 将社区建设者置于主动探求、筹措资金来源的角色之上, 为农村社区居住建设、社区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内容丰富提供了全新的资金渠道和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 也为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的社区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探寻了新路径, 确保了农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切实提高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维杰.探索社区建设新思路[J].城乡建设, 2004 (4) .

[2]刘健.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与规划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 2010.

[3]朱志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1.

篇4:美国教师短缺现状分析及原因探究

关键词:美国;教师短缺;标准化测试;教师评价与薪酬;亚利桑那州

2015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2016学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出现了教师短缺现象,共涉及43个学科[1]。自上世纪90年代教师短缺现象首次出现以来,如此的规模和数量前所未有。

一、 教师短缺现象空前严重

美国教师短缺现象涉及范围之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宽,几乎所有州都出现了教师短缺的现象;二是科目广,几乎所有科目都存在教师短缺。而且,从教师短缺的数量上看,短缺人数近年持续增加,达到了历史之最。

(一)几乎所有州都出现了教师短缺现象

2015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高等教育办公室发布了《1990-1991学年至2015-2016学年全国教师短缺地区清单》(Teacher Shortage Areas Nationwide Listing 1990-1991 through 2015-2016),逐年列出了全国各州、各地区教师短缺的情况。总体来说,相比1990-1991学年,2015-2016学年各州出现教师短缺现象的学区数量大幅增加,除宾夕法尼亚州以外,其他州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师短缺现象。例如,亚利桑那州是美国教师短缺最严重的州之一:1990-1991学年全州共计24所中小学存在教师短缺,2015-2016学年全州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师短缺现象。在2015-2016学年开学之前,亚利桑那州的中小学至少有1000个教学职位空缺,一些职位甚至没有人申请。

各州的教师短缺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数量减少、教师合格率降低、教师教育项目招生率下降3个方面。

1.教师数量减少

由于缺少大量的合格教师,许多州出现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代为上课的情况,部分地区被迫去其他地区甚至出境招聘教师。例如,新墨西哥州的里约兰乔学区(Rio Rancho School District)在2015-2016学年中小学开学之际仍缺少大量教师,多达33个班级由代课教师上课,这些代课教师中一部分人拥有学士学位,但是他们都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教学资格认证。内华达州也存在严重的教师短缺问题,即使内华达州所有教师教育项目的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从教,也无法完全缓解教师短缺现象。阿肯色州的克拉克县预计2015-2016学年中小学开学时所需教师为2600名,但实际招聘到的教师数量要远远少于这个数字。在俄克拉荷马州,由于薪酬过低,很多教师跨越州界流向工资待遇更好的州,这导致该州教师短缺现象非常严重,学校被迫前往波多黎各和西班牙招聘教师以填补空缺职位。

2.教师合格率降低

合格教师的数量大幅减少,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数量也逐渐下降。在印第安纳州,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数量大幅度减少。印第安纳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所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包括老教师在内)比率从2009-2010学年到2013-2014学年下降了50%以上,在同一时期,新教师获得资格证的数量下降了18.5%。由于教师大量短缺,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例如,由于招聘不到足够的合格教师,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海湾地区的部分教师由行政人员替代。加利福尼亚州本来是美国最大的“新教师产出州”,但现在成了北部各州中教师短缺情况最严重的州,这种短缺有可能从北向南蔓延,席卷全国。[2]

3.教师教育项目招生率下降

美国几个大州的教师教育项目招生率急剧下降。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在过去5年里教师教育项目的招生率下降了53%,招生人数在10年内下降了74%。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教师短缺,导致大量儿童缺少稳定而优质的教师。与此同时,《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名教师中就有1名建议年轻人不要从事教师行业。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近期难以得到解决。

(二)教师短缺几乎涉及所有科目

此次教师短缺所涉及的科目之多也是前所未有。根据《1990-1991学年至2015-2016学年全国教师短缺地区清单》,相比1990-1991学年(全国平均教师短缺的科目数为4.7门),在2015-2016学年(全国平均教师短缺的科目数为12.4门)全国几乎所有州教师短缺的科目都大幅增加(见图1)。有28个州教师短缺的科目超过10门,其中教师短缺科目数量最多的是爱达荷州,高达43门;教师短缺科目数量较少的有堪萨斯州、伊利诺伊州、佐治亚州,这些州只有1~2门科目出现教师短缺,宾夕法尼亚州在2015-2016学年不存在教师短缺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从1990-1991学年起,仅部分州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短缺;而到2015-2016学年,全国仅有8个州不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现象。①

就具体科目而言,亚利桑那州2004-2005学年只有外语、数学和特殊教育3个科目存在教师短缺现象;而2015-2016学年,该州教师短缺的科目涉及双语教育、阅读、自然科学、数学、地理、特殊教育、艺术教育等10个科目。加利福尼亚州在1990-1991学年和1991-1992学年出现教师短缺的科目只有双语教育、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3门,而2015-2016学年,全州存在教师短缺的科目有英语、戏剧、人文、历史、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教育、科学、特殊教育(包括州特殊学校)等。

二、原因分析

(一)经济好转导致教师流失

近年来,美国经济的逐渐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短缺现象的出现。研究表明,经济好转对教师队伍至少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教师队伍数量减少,部分教师流向更有经济效益的行业;二是教师队伍质量下降,流失的教师多为优秀教师。换言之,经济衰退时期的教师不仅表现更好,教师留任率也更高,经济好转后其他行业变得相对更有吸引力,更少的人选择教师行业。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经济衰退期间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比在非经济衰退期进入的教师的平均水平要高。研究者在对佛罗里达州学校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衰退时期聘用的教师所教的班级分数更高。研究人员指出,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业压力较大,教育领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在经济衰退时期,其他职业会显得更加不可靠,提供很少的机会或有可能减少工资,这就推动了更多“能人”走向教学岗位。[3]

(二)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与标准化测试致使教师压力过大

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与标准化测试是导致教师短缺的另一重要原因。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于2014年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为不合理的标准化测试,近50%的教师正在考虑离开教学岗位。有些公立学校教师因在“测试和惩罚”的环境中工作而选择离职或提早退休。教育专家认为,测试要求过高以及教学指导方针过多使教师觉得教学缺少灵活性,且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太少。

《各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及其带来的斗争、任期的减少、不公平的教学评价方法、日益增多的强制性标准测试和专业自主权的丧失,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2013年开展的民意调查发现,自2008年以来,教师的满意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选择对工作“非常满意”的教师比率从62%下降到了39%——达到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报告还显示,51%的教师感到一周七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比1985年的数据增加了15个百分点。

(三)教育经费不足、工资过低造成教师离职

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工资过低也是致使教师离职的重要原因。教育投入过低的地区课堂资源不足、教学条件过差。以亚利桑那州为例,2015年6月2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了最新的公共教育资金数据[4],该州的人均教育经费为7208美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流失。此外,亚利桑那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于2015年发布的《教育工作者留任和招聘报告》(Educator Retention and Recruitment Report)显示[5],54%的学区和特许学校表示工资过低是教师招聘的主要障碍,49%表示工资是教师离职的三大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6]。《亚利桑那州学校董事会协会的年薪调查》(Arizona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s Annual Salary Survey)显示,亚利桑那州教师2013年的平均起始年薪仅比2003年高20%,增长幅度远低于其他行业。

此外,有学者认为地区间教师资源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短缺的问题。例如,一个州的某个地区可能小学教师过剩,而该州的其他地区存在小学教师短缺的情况。这种全国性的教师资源错配,可能会造成国家过度培养了学区并不需要的某门科目的教师,而对学区急切需要的科目教师培养过少。[7]

三、应对举措

美国教师短缺问题日臻严重,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短缺数量与日俱增。美国各州、各地方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教师短缺问题。以下是2015年亚利桑那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教育工作者留任和招聘报告》中为缓解教师短缺问题而提出的几点应对举措。

(一)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改变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质量主要指标的片面评价方式,开发基于证据的、最佳实践为评估依据的多种有效评估方式。减少州测试,压缩考试时间,减轻因过度考试而带来的负担。在创建新的教师评价方法时,让教师参与到当地评价体系的改革中。州和地方政府要提供充分的资源来改进教育工作者评价模型,采用多种措施评价教师的有效性,形成问责制政策。与此同时,州和地方政府应为教师评价的重构提供技术支持。联邦应减少对地方的控制,尊重地方自主开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给予学校充分的自治权,保证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与一定程度的自由。此外,可以通过降低班额、招聘教学助理以及优化教学设备等方式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待遇

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如各种教学设备、器材等;另一方面要为教师营造一种自由交流思想的氛围,为教师提供情感支持。为教师提供设施完善、安全的环境,增加教师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此外,重新审查并完善当前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增加K-12教育阶段的投资,提高教师待遇。承认并奖励卓越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对贫困学校的资助力度,利用联邦贷款减免(federal loan forgiveness)计划资助“第一条款”(TitleⅠ)学校②,对在“第一条款”学校任职的教师享受债务减免政策进行大力宣传。提高教师工资可使教师行业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进而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三)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联邦和地方政府应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指导,帮助教师在专业上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开发基于证据的有组织的入职培训项目并提供相关资助,为所有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确保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发展是在职的(job-embedded)、相关的、及时的、持续的,并通过有效反馈不断进行完善。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开发关于专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晋升机会。此外,地方、地区和州应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和专业发展资源,建立在线平台以共享在培训项目中基于证据的最佳实践案例,扩大其影响力。在线平台上提供地区和整个州内专业发展资源的链接,方便各学校参考并借鉴其他学校的专业发展经验。

(四)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留任率

各州、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宣传教师对教育下一代所起的重要作用,宣传教师职业的价值,引导公众形成对教师的尊重态度,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此外,全国各州迫切需要优质教师,在积极招募新教师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在职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提高教师留任率。提高留任率可采取多种措施,例如: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定期调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相关需求,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离职的教师进行面谈,知晓离职原因,并根据原因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学校、地区间的合作,共享成功的教师留任经验;与教师专业组织合作,及时解决教师留任和招聘中出现的问题等。[8]

(五)加强招聘宣传力度,推广基于实践的职前培训

开通多种招聘宣传渠道,通过宣讲会或网上宣传,加强教师招聘的宣传力度。确保在线招聘工具免费、可靠、有效、易于掌握。鼓励学生参加本州和国家的招聘会,在招聘会场提供相关材料。扩大与社区组织的合作,如商会、当地企业、教堂、媒体,形成地区联盟以支持教师招聘。借鉴吸引雇员的成功商业模式策略来吸引教师,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招聘提供额外援助。此外,改善教师职前培训,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实践合作。这不是简单地让实习生进入中小学课堂实习,而是要完善整个培训的过程,即实习生结束实习后,应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对实践中所学到经验与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学习中小学教师的成功做法,改进其不合理的部分,形成自己的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观。

注释:

①在统计时,把特殊教育算作一门学科,特殊教育下再细分的科目均包含于特殊教育这一类,不再单独计算。

②“第一条款”学校指的是接受联邦政府资助,以提高弱势学生学业成绩的学校。

参考文献:

[1]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Teacher Shortage Areas Nationwide Listing 1990-1991 through 2015-2016[EB/OL].http://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pe/pol/tsa.pdf,2015-10-31.

[2][7]Eric Westervelt. Where Have All the Teachers Gone?[EB/OL].http://www.npr.org/sections/ed/2015/03/03/389282733/where-have-all-the-teachers-gone,2015-10-31.

[3]Sean Coughlan. Teachers Hired in Recessions Get Better Results, Says US Study[EB/OL].http://www.bbc.com/news/education-34062880,2015-10-31.

[4]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er Pupil Spending Varies Heavily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www.census.gov/newsroom/press-releases/2015/cb15-98.html,2015-10-31.

[5]Valerie Strauss. The Real Reasons Behind the U.S. Teacher Shortage[EB/OL].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answer-sheet/wp/2015/08/24/the-real-reasons-behind-the-u-s-teacher-shortage/,2015-10-31.

[6]Valerie Strauss. Why Teachers Are Fleeing Arizona in Droves[EB/OL].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answer-sheet/wp/2015/06/19/why-teachers-are-fleeing-arizona-in-droves/,2015-10-31.

[8]Educator Recruitment & Retention Task Force. Educator Retention and Recruitment Report[EB/OL].http://www.azed.gov/wp-content/uploads/2015/02/err-initial-report-final.pdf,2015-10-31.

篇5:校舍维修短缺资金申请

我校位于xxx以北30公里处的风沙草滩区,始建于1958年,距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属于完全寄宿制的学校。现在我校的占地面积是9200平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3586平米,校舍使用面积3236平米。我校现有152人,根据本地幼儿园的生源情况来看,下一届学生的人数还会大幅度增加,校舍将会出现严重的紧张情况。除此之外,由于我校的建校时间很长,导致很多校舍极其陈旧,有些已经出现安全隐患,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亟需维修和增加相应的校舍,特予以上报申请修缮:

一、前排宿舍区内部墙面墙皮严重脱落,需要铲除旧墙皮,用水泥重新上白,还需铺设14间房的地板。

二、教室内多年来未刮白,也存在大面积墙面脱落,需要铲除旧墙皮,重新上白,镶贴墙圈的瓷砖。

三、我校围墙因无外粉且年久失修,非常破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需重建(长90米,高2米),内外用水泥灰裹,上涂料。

四、新修门房,更换电动大门。

五、厕所内部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内部需要刮白。

六、篮球场需要用混凝土打造。

篇6:流动资金短缺的原因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新的理财观念。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决策者,应该紧盯市场信息,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快速地调整产品结构,开拓适销对路、成本低、效益高的新产品,果断地停止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产品,当然这还应该综合企业总体情况做出决策。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能紧跟市场的发展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还要定期分析产品在市场中适销情况,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对滞销的产品及时调价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定要集中资金保重点,努力发展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量;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只有有了市场认可的名牌、拳头产品,企业的资金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其次,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变现能力,及时回笼资金。应(WWw.niUbB.nET]研究企业当前库存商品是否合理,从而制订出合理的库存界限,并定期清仓查库,对产品的库存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超储积压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及时处理,从而有效降低成品资金的占用。

最后,改进营销方法,积极促销。

2加强结算资金的管理

建立和健全一套结算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资金跟踪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责权明确,奖罚分明。企业销货部门必须密切注意市场信息,重视购销活动中的资信评估工作,根据信用程度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严格控制预订、赊销的程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正常运转,选择有利的结算方式。我个人认为:在采购业务上,要尽量争取采用托收承付(验货付款)或商业汇票结算方式,小心使用银行汇票和转帐支票、银行本票;在销售业务上,应尽量采用银行本票、转帐支票、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对信用特别好的客户也可采用托收承付和商业承兑汇票结算。

3拓展流动资金的来源渠道

3.1企业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行股份制改造,筹集发展资金。将国有资产转为国有股份,将企业职工集资转为内部职工持股,并争取改造为上市公司。通常,初次发行股票并上市流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融通,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极大的提高。

上一篇:业务顾问个人工作简历下一篇: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